推荐K12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3鉴赏表达技巧讲义

合集下载

2018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3版含答案

2018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3版含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⑴“远烧入秋山”中的“入”字,从景物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都用得很准,请 简要分析。

答:(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答: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残陆游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其,谁记E 鹰醉打圉?(1)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 一词的妙处。

答:(2)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姣・口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黃儿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训练(江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②三折肱巴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黃儿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薪:求。

③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儿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答:(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儿复的形象特点。

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上作二首(其二)陆游佝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笔①.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故忠。

《东山》《七月》②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①第:竹杖。

②《东山》《七月》是《诗经》中的两篇诗。

前者是讲周公东征后归途思乡的情绪以及胜利返回的喜悦,后者是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2)请赏析“《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这一句。

答: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长衡次醉阁①程嘉燧为爱檀园开北阁,两回三宿小房极役坐深曲洞香灯焰,睡美疏根③晓日烘。

2018-年语文高中学业水平知识整合:专题十 诗歌鉴赏

2018-年语文高中学业水平知识整合:专题十 诗歌鉴赏

专题十 诗歌鉴赏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
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1.形象⎩⎪⎨⎪⎧抒情主人公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语言⎩⎪⎨⎪⎧特点:抒情性 精炼性 含蓄性 跳跃性
考查要点⎩⎪⎨⎪⎧炼字效果 词语理解及品味语言风格
3.表达技巧⎩⎪⎪⎪⎨⎪⎪⎪⎧行文结构: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卒章显志
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表现手法:起兴 衬托 渲染 抑扬 象征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排比 对偶 反问
4.思想内容⎩⎪⎨⎪
⎧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
(一)忧国忧民。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3鉴赏表达技巧讲义20180307181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3鉴赏表达技巧讲义20180307181

考点鉴赏表达技巧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表现手法[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任选一种简析。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表现手法有哪些,主要是对比、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最后要写出该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从尾联诗句中一个“更待”可以看出,“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可以判断为虚写。

而从诗句描写的意境来看,画面清幽闲适。

尾联两句写景,可以判断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把闲适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间,可以判断为情景交融的写法。

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运用了……手法,通过……可以看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或突出了什么,刻画了什么。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失分剖析类型二修辞手法[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_古代诗歌阅读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三_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绝招七读懂诗歌,分析特征——形象题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授解题绝技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的形象集中在人物、景物,事物形象的考查始终没有涉及,故在此主要讲解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类。

类型一鉴赏人物形象[典例剖析][典例1] (2016·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四首(其二)令狐楚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施肩吾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kòng):策马飞驰。

②金吾:古官名。

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题]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要求。

“分别刻画”说明答两类人物,“怎样的人物形象”说明答人物形象特点及类型。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题时要仔细阅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注重把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令狐楚的诗主要是从心理、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第一句介绍主人公的籍贯和住所,第二句写主人公希望凭借弓箭方面的高超本领取得功名,第三、四句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秋原上骑马练习射箭的情形,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希望凭借弓箭方面的高超本领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

施肩吾的诗主要是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主人公醉酒后在空空的大街上骑马,横冲直撞,当他看到达官贵人时却毕恭毕敬,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在老百姓面前飞扬跋扈、对达官贵人谄媚讨好的恶少。

第三步,依据格式,规范答题。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 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 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
4.诗家语之省略 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 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 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 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 者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 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层次及内容
前两句为第 一个层次
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 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 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 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 二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 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 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 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 古讽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1.诗家语之变形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正 像文言文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这 些词类活用现象一样,诗歌也会这样,并且一旦词性活用,就会“着一字而 境界全出”,使诗句更加灵动,意境更加深远。以上各句中的“暗”“饮” “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使动用法,这 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 表现力、感染力。 解读诗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为 “使……变绿”之意,它把“春风吹拂,给江南带来生机,到处春意盎然” 的美景展现了出来。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_古诗词鉴赏_课件(25张)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_古诗词鉴赏_课件(25张)

意境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 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 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 同的环境来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 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 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 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类型二语言比较鉴赏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 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 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而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主要 体现在诗歌、作者的整体风貌上。
类型三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常见修辞,表达方式 (其中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 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 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学生辨别相 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总 的来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分值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注意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分析。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类型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 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作品中的形象,不仅 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 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组织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 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 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对点演练]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五市联合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题。

推荐K12学习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0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测含解析

推荐K12学习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0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测含解析

专题10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时间:50分钟,分值:80分)班级学号得分1.【2018届宁夏石嘴山市高三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登快哉亭①陈师道②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①(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出自苏轼《快哉此风赋》。

②(陈师道)北宋诗人,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宋史》说他“高介有节,安贫乐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请的第一句描写江水沿着城墙曲折而流,城随江流转向而同其曲折。

B.诗的第二句描写泉水冲激乱石,飞沫四满,哗哗作响,有意突出环境的喧闹。

C.颔联描绘山间落照,“隐”“依”用词贴切,赋予客观的自然景象以人性。

D.尾联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不得不走,表达出一种兴犹未尽的无奈,烦闷心情。

E.全诗层次分明,前三联写亭上所见之景,结尾才总出“登临”,以情煞尾。

【答案】BD(2)前人牌价第三联两句“有无穷之味”,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①这两句融情于景,含蓄蕴藉,寓意深刻;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

②山间时有飞鸟掠过,匆匆地不知投向何处;奔腾的白云舒卷自如,自由自在,悠闲自得。

③横空而过的飞鸟,是人生匆匆的象征;白云的悠闲自得,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概括,此题要求赏析诗歌第三联的精妙之处,从意象的选取看,横空而过的飞鸟,是人生匆匆的象征;白云的悠闲自得,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恬淡寡欲、平静无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这两句融情于景,含蓄蕴藉,寓意深刻;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

点睛: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2018年升级版)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资料(2018年升级版)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2018年升级版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读懂“诗家语”一定是情商高者2018.4.12注意:这是对本人在“百度文库”中的资料《2017版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017-1-10)的第二次升级完善。

一、考题背景(为何考)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读古代诗歌犹如用干净明亮的东西去洗清内心的黑暗。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做到心中有“点”,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卷和Ⅲ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在2017年之前的高考是被安排在第二大题第二板块,题号为8-9,属两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5分和6分,共计11分;在2017年高考则有些调整,题号改为14-15,分属一道五选二错的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而其所属板块和分值则仍保持不变。

在2017年高考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当中,客观题对考生的迷惑性较大,但主观题难度较低,总的难度系数较以前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的诉求。

(一)考题特点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特别是2017年的高考试题,你会发现以下五个特点在以后的高考备考和平常教学当中应引起足够重视:(1)规避意识明显高考试题规避猜题押题是必须的,但没有像最近几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规避得那么明显。

①为了避免肤浅化阅读、标签化作答,将解析提高到与结论同等重要地位,两者赋分各占一半,甚至前两三年还推出了只突出强调解析能力的证明型题和重视学以致用能力的比较阅读型题,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解析分竟然还占了三分之二!②大家都知道,高考全国卷考唐宋诗是大方向,特别是唐诗,特别是其中律诗。

但选的“名家非名作”却在诗歌鉴赏辞典里找不到,在网上也“百度”不到,甚至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偏偏考的是李白和杜甫的古体诗作(2017年高考山东卷还考到了岑参的五言排律),而且所考的“流水”意象意蕴也出乎广大师生意料!③打破了2017年高考前社会上关于“客观题注重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主观题侧重情感的分析”的一致预测。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3 鉴赏表达技巧讲义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3 鉴赏表达技巧讲义

考点鉴赏表达技巧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表现手法[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任选一种简析。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表现手法有哪些,主要是对比、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最后要写出该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从尾联诗句中一个“更待”可以看出,“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可以判断为虚写。

而从诗句描写的意境来看,画面清幽闲适。

尾联两句写景,可以判断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把闲适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间,可以判断为情景交融的写法。

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运用了……手法,通过……可以看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或突出了什么,刻画了什么。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失分剖析类型二修辞手法[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讲义 含解析 精品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讲义 含解析 精品

考点鉴赏语言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炼字[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唐]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实际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两字如何使景物特征鲜明的。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还要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这样才是完整的赏析,当然这几步需要视具体的诗歌确定有无。

解答本题,可以先从词语的修饰对象入手,“斗”修饰的是“两崖”,而“攒”修饰的是“群峰”。

找出了修饰对象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诗句描绘的是什么情形。

“两崖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最后可以指出表达的效果。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字的含义(视情况而定,看是否需要解释);描写了……情形;突出了……特征(或:表达了……情感)。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

考点2 鉴赏语言时间:40分钟分值:39分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

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老鼠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答案CE解析C.并非愤怒,而是无奈;E.“可堪”用于问句句首,即是“哪堪”“怎堪”(怎么受得了)之意。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用“/”给诗句断句。

三个“夜”与三个“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解析断句可接合题目和对句子的理解来推断,如题目中“新年”“夜坐”。

叠词的妙用,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自己长期异乡飘零、年华老去的悲凉和伤感。

形象性上,使人物哽咽的特征更加形象。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专题练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专题练

考点2 鉴赏语言时间:40分钟分值:39分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清]万树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

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老鼠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答案CE解析C.并非愤怒,而是无奈;E.“可堪”用于问句句首,即是“哪堪”“怎堪”(怎么受得了)之意。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用“/”给诗句断句。

三个“夜”与三个“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解析断句可接合题目和对句子的理解来推断,如题目中“新年”“夜坐”。

叠词的妙用,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自己长期异乡飘零、年华老去的悲凉和伤感。

形象性上,使人物哽咽的特征更加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鉴赏表达技巧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表现手法[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任选一种简析。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表现手法有哪些,主要是对比、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最后要写出该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从尾联诗句中一个“更待”可以看出,“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可以判断为虚写。

而从诗句描写的意境来看,画面清幽闲适。

尾联两句写景,可以判断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把闲适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间,可以判断为情景交融的写法。

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运用了……手法,通过……可以看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或突出了什么,刻画了什么。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失分剖析类型二修辞手法[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元]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要求分析句子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修辞,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最后按照答案构成进行答题。

诗句“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鏖战不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可见诗人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高昂的诗兴;三句结构相似的句子联排,可见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运用了……(修辞)……,起到了……作用,表达了……情感。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形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失分剖析类型三 表达方式[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简析两首诗的叙事特色。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解答表达方式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诗歌表达方式有抒情方法、叙事方法、描写方法等几种,并熟知表达方式的特点、含义;其次要知道在运用表达方式中运用到的其他技巧,并进行分析;最后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在抒发感情或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就叙事的特点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有叙事与抒情、叙事的角度、叙事的人称、叙事的顺序、叙事中的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

本诗主人公是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悲惨经历。

从叙事角度看,整首诗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这种口吻使叙事自然真切;从叙事与抒情角度来看,叙事中带着抒情写出了凄凉与孤独;诗中“甲第歌钟沸”一句写出了权贵的歌舞升平,不问军情,“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等句写出了百姓的离散,这样的叙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忧国忧民和百姓流离之苦。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本诗运用了……表达方式,通过……可以看出,表达了……的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失分剖析类型四 艺术构思[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求分析景物描写对全词情感抒发的作用。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知诗歌中的结构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渲染、点明主旨、引出下文,等等;其次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和诗歌的主旨联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华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不起来。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着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词人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前面的写景为全词的情感起到了奠定基调的作用。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作用是……,通过诗歌的……可以看出。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失分剖析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某诗(词)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5.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6.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明确手法+分析手法+表达效果。

核心要点1.“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2.“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强化训练提能增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直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答案CE解析C.“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E.“虽无一字直写思念”有误,“忆渠”属于直接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