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整合课件

专题篇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
阶段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年)——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 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
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5
(2)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 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 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 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
(3)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 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视角 3 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 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 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 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 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4
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开始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
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 国”思想推动下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迎来“黄金时期”。
精品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
阶段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年)——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 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
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5
(2)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 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 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 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
(3)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 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视角 3 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 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 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 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 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4
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开始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
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 国”思想推动下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迎来“黄金时期”。
精品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课件

4.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 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 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整合三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维新思想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 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制;倡西学。
(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 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一场资产阶级 的改良运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兴民权、改 革政治制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5)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维新派、革命派在反 封建上具有一致性,但激进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救 国图强,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意义 (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 众运动相结合。
[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 一、救亡图存——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探索 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 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 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 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 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 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 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 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1.多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 存行列。
2.注重对先进中国人探索与抗争的理解认识 (1)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突破。 ①从组织形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民 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斗争目标(资产阶级共和 国)等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重大突破的表现。 ②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及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等角度理解原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 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 阶段特 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
征 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日本崛起、扩张和一战为例分 析国际背景对国内状况带来的影响?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政治上 经济上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五四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思想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代化进程,包括改革官制、选举制度、教育制度等。
倡导君主立宪
02
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限制君权,扩大民权,推动政
治民主化进程。
推动思想启蒙
03
维新派还积极推动思想启蒙,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
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推翻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 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社会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
社会矛盾变化
思想观念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 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 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探索内容
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 以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探索成果
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不断提高, 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时代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践活动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改良实现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及实践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孙中山等人,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 觉醒与探索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6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转折与觉醒探索——民国前期与后期的中国(共52张PPT)

知识拓展: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 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 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 的一座丰碑。
条 件
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编建国民革命军
目
的
打倒军阀、列强和统一中国
对
象
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 果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 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统治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北伐顺利进行时,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农民运动等一 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矛盾日益激化。1927年蒋介石 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 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①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
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 (2)影响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 略势力。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航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 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 影响;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 次革命洗礼。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精选文档

2、近代企业的出现:外商创办的外资企业、洋务派创办 的民用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民族工业)
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三、社会生活
1、西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3、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
【大事件】
四、思想 1、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发 2、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维新思想 ⑴早期维新派: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 业、进行商战
2019年高考· 历史学科
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晚清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华农 耕文明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
3、美国:扶蒋反共
4、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日益破产 (原因)
考试说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 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 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 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三、社会生活
1、西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3、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
【大事件】
四、思想 1、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发 2、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维新思想 ⑴早期维新派: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 业、进行商战
2019年高考· 历史学科
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晚清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华农 耕文明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
3、美国:扶蒋反共
4、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日益破产 (原因)
考试说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 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 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 和历史地位。 (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新方略课件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

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引进了西方 的文化和思想,为后来的现代化 提供了思想基础。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地域不平衡
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的问题, 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内陆地区发展较慢。
社会问题
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 分化、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等。
文化冲突
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引进了西方文化和思想,这与中 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新方略课
件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
全面展开
汇报人:XX
20XX-01-25
CONTENTS
• 近代中国探索历程 • 近代化全面展开表现 • 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 近代中国探索特点分析 • 近代化全面展开影响评价
01
近代中国探索历程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起步
洋务运动的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
他们的贡献
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方式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 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
康有为
清末维新派领袖之一,主 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 宪制度。他领导了戊戌变 法运动,试图推动中国的
政治改革。
梁启超
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政 治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之 一。他积极宣传变法维新 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解
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贡献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通过 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政治 改革等方式,促进了中国 近代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
化的进程。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领袖
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 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 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领 导了辛亥革命和多次反清斗争。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共54张PPT)(1)

•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 思想:
时空 通史组合——近代政治
• 一、民族危机加深 • 1.甲午中日战争 •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 外扩张。 • (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 去黄海制海权。 • (3)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救 亡图存斗争。 • 2.八国联军侵华 • (1)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 (2)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2011· 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 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 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 主”。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 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 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 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
深化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 •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4)学习内容: • 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 • (5)革命力量: •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第6课时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时期的中国(1919—1949)

时期国共现代化的 分野。考题多在教 材断层处设置材料。 考点分布:共产党 近代化的探索、国
国民政府的防务建设 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
民党的近代化实践、
2015 【全面抗战】 (历史解释)
中外电影播放比例 【近代大众传媒】 2014 (唯物史观、历史解
释)
夺【日本侵华】 (史料实证)
抗战时期的外交 【全面抗战】 (历史解释)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课件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民国时期的中国
(1919—1949)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0;17卷Ⅰ,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30;17卷Ⅱ,30;17卷Ⅲ,30;16卷
和胜利(从土地革命到解 Ⅰ,30;16卷Ⅱ,29;15卷Ⅰ,30;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
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2)措施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 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 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 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答案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最主 要功绩:歼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部主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根基。
(2)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 却失败了?
答案 虽然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但由于国民革命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所以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 (2)影响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中国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课件

练习 2
(2018· 北京卷)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
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 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 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 以吞灭为性, 一旦忽言弭兵, 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 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 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 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B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 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 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 B 项正 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 1851 年,排除 A 项;五四运动发生 于 1919 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 1924 年,C、D 两项与题意 不符,排除。
3.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 涉的历史形势下,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 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 1900 年 6 月, 清政府对列强 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 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 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 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
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第五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课件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 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 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辛亥革命 (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 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 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 治土崩瓦解。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 就任临时大总统。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 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 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改变中国的社 会性质。
整合二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 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 速扩大。
பைடு நூலகம்
(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 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一场资产阶级 的改良运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兴民权、改 革政治制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5)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维新派、革命派在反 封建上具有一致性,但激进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救 国图强,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019年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共78张PPT)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 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制定大陆政策;
(2)主要原因: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
(3)直接原因:
(4)外部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2、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黄海大战: 平壤战役: 辽东之战:
2、列强侵华实质:
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
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
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
4、《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1)割三地
(2)赔二亿 (3)开四口 (4)设工厂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剧了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 国的经济命脉。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2)对日本的影响: 大量赔款促使日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军国主义势力 极力膨胀。 (3)对远东格局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
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例题讲评】 (2016江苏单科)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
思想上 社会 生活上
归纳特征 方法点拨:某历史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 行归纳,运用比较法(与不同阶段或同时期的世界史比)得到不 同即为特征。
1、背景
(1)根本原因: 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制定大陆政策;
(2)主要原因: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
(3)直接原因:
(4)外部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2、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黄海大战: 平壤战役: 辽东之战:
2、列强侵华实质:
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
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
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
4、《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1)割三地
(2)赔二亿 (3)开四口 (4)设工厂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剧了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 国的经济命脉。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2)对日本的影响: 大量赔款促使日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军国主义势力 极力膨胀。 (3)对远东格局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
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例题讲评】 (2016江苏单科)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
思想上 社会 生活上
归纳特征 方法点拨:某历史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 行归纳,运用比较法(与不同阶段或同时期的世界史比)得到不 同即为特征。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

⑤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 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1)提出:1905 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
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代表人物
①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②陈独秀:宣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 “中体西 想 用”思想 文 的指导 化
新学教育兴隆,结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 束了科举制度的 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 历史;清末出现了 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 办学、留学的热 举制度被废除 潮;促进西方近代 思想的传播
改军制,扩 新军。编 清朝军队战 练新军成 军事 斗力弱,急 为清政府 需改革 “新政” 的核心 内容
政权机构近代化。 义和团运动 包括“裁冗 “新政”使清末政 和八国联军 衙”“裁吏 权机构发生了很大 侵华的打击; 役”“停捐 的变化。除内阁、 政 资产阶级民 纳”。1901 军机处仍旧外,新设 治 主革命运动 年7月将总理 立或改名称的有:外 的兴起;清政 衙门改为外 务部、学部、民政 府内部改革 务部,位列六 部、商部、陆军部; 派推动 部之首 新政促进了资产阶 级革命的爆发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 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1)提出:1905 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思想。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
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代表人物
①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②陈独秀:宣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 “中体西 想 用”思想 文 的指导 化
新学教育兴隆,结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 束了科举制度的 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 历史;清末出现了 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 办学、留学的热 举制度被废除 潮;促进西方近代 思想的传播
改军制,扩 新军。编 清朝军队战 练新军成 军事 斗力弱,急 为清政府 需改革 “新政” 的核心 内容
政权机构近代化。 义和团运动 包括“裁冗 “新政”使清末政 和八国联军 衙”“裁吏 权机构发生了很大 侵华的打击; 役”“停捐 的变化。除内阁、 政 资产阶级民 纳”。1901 军机处仍旧外,新设 治 主革命运动 年7月将总理 立或改名称的有:外 的兴起;清政 衙门改为外 务部、学部、民政 府内部改革 务部,位列六 部、商部、陆军部; 派推动 部之首 新政促进了资产阶 级革命的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 阶段特 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 征 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 政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 治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 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 表 经 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 现 济 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国际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瓜分世界 2.明治维新后日本迅 速崛起、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十月革命的胜利 5.巴黎和会召开 国内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1、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 么? 对台湾: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人民陷入日 本殖民统治的灾难中。
对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陷入空 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群体 意识觉醒,成为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日本:极大提高了日本国际地位(改变东亚国际局 势);一系列巨额赔款和特权,极大促进日本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为其以后 失败埋下伏笔。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日本崛起、扩张和一战为例分 析国际背景对国内状况带来的影响?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政治上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五四运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上
社会生活上
服 饰、礼 仪、习 俗、婚恋观念等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分析政 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1. 西学东渐和西学东来 西学东渐: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学东渐进程明显加快,迅速从器物累进到制度和思想 层面,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西学东来:指20世纪初西学借道日本进入中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海外:五四运动一般是指新文化运动,也可称为五 四新文化运动,突出强调其思想解放作用。 大陆: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启蒙诉求;五四运动指反 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者联系:前者对后者起到宣传、动员作用;后者 则是前者的分界点。
考情分析
该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因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 位,历来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堪称高考的必考内容。且 考查切入角度多样,材料来源多元,近几年来新课标卷每年 至少出一道选择题(11年2道),13年新课标二卷第40题 “爱因斯坦热”、14年新课标卷的29题都与本专题密切相关。 15年—17年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维新思想都有考查。
史实梳理 (一)1894年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民族 危机 政治特征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加深 ①随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4、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迫使 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思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科学思想先后 想 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生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 活 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整体感知 把脉高考
阶段概况:1894—1919(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整体上:处于沉沦的谷底,也出现上升趋势: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形成并日益 深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异常活跃,觉醒和探索成 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准备阶段。
1、甲午战争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 救亡 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图存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美国乘机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3. “救亡压倒启蒙”
由于近代中国不断遭受侵略,为挽救危亡和剧烈的 现实斗争需要,政治救亡主题压倒了(超过了)思想启 蒙主题。 这使得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 西方启蒙主要基于个人权利,主要是争人格; 近代中国启蒙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基于民族独立 , 主要是争国格。 近代中国为进行救亡而开展了启蒙,启蒙是为了救 亡,救亡的紧迫性超过了启蒙的紧迫性。这也一定程度 上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启蒙不够彻底,其影响一直延续到 近日,某种意义上讲,今日中国社会仍须启蒙。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国际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瓜分世界 2.明治维新后日本迅 速崛起、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十月革命的胜利 5.巴黎和会召开 国内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 阶段特 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 征 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 政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 治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 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 表 经 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 现 济 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国际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瓜分世界 2.明治维新后日本迅 速崛起、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十月革命的胜利 5.巴黎和会召开 国内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1、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 么? 对台湾: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人民陷入日 本殖民统治的灾难中。
对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陷入空 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群体 意识觉醒,成为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日本:极大提高了日本国际地位(改变东亚国际局 势);一系列巨额赔款和特权,极大促进日本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为其以后 失败埋下伏笔。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日本崛起、扩张和一战为例分 析国际背景对国内状况带来的影响?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政治上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五四运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上
社会生活上
服 饰、礼 仪、习 俗、婚恋观念等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分析政 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1. 西学东渐和西学东来 西学东渐: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学东渐进程明显加快,迅速从器物累进到制度和思想 层面,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西学东来:指20世纪初西学借道日本进入中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海外:五四运动一般是指新文化运动,也可称为五 四新文化运动,突出强调其思想解放作用。 大陆: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启蒙诉求;五四运动指反 帝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者联系:前者对后者起到宣传、动员作用;后者 则是前者的分界点。
考情分析
该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因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 位,历来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堪称高考的必考内容。且 考查切入角度多样,材料来源多元,近几年来新课标卷每年 至少出一道选择题(11年2道),13年新课标二卷第40题 “爱因斯坦热”、14年新课标卷的29题都与本专题密切相关。 15年—17年对民族工业的发展、维新思想都有考查。
史实梳理 (一)1894年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民族 危机 政治特征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加深 ①随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4、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迫使 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思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科学思想先后 想 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生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 活 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整体感知 把脉高考
阶段概况:1894—1919(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整体上:处于沉沦的谷底,也出现上升趋势: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形成并日益 深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异常活跃,觉醒和探索成 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准备阶段。
1、甲午战争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 救亡 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图存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美国乘机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3. “救亡压倒启蒙”
由于近代中国不断遭受侵略,为挽救危亡和剧烈的 现实斗争需要,政治救亡主题压倒了(超过了)思想启 蒙主题。 这使得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 西方启蒙主要基于个人权利,主要是争人格; 近代中国启蒙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基于民族独立 , 主要是争国格。 近代中国为进行救亡而开展了启蒙,启蒙是为了救 亡,救亡的紧迫性超过了启蒙的紧迫性。这也一定程度 上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启蒙不够彻底,其影响一直延续到 近日,某种意义上讲,今日中国社会仍须启蒙。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国际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瓜分世界 2.明治维新后日本迅 速崛起、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十月革命的胜利 5.巴黎和会召开 国内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