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三章 第5节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年级数学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八年级数学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引荐的它们是怎样变过去的,希望能给您带来协助。
它们是怎样变过去的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探求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才干目的:①阅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停止观察、剖析、入手操作和画图等进程,掌握画图技艺。
②可以按要求作出复杂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到达稳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育先生的观察才干和审美才干,激起先生学习数学的兴味。
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应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构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构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新授课在教员引导下,以先生的分组讨论、协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进程设计:1、情境导入播放自制图形构成的影片,如图351。
图3512、充沛应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效果:图351由四局部组成,每局部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局部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失掉其他三局部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效果自身为先生创设了一个探求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形,图形虽十复杂,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先生自在发扬,各抒已见,后由教员停止适当归结小结:(1) 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局部经过延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2) 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局部经过三次放置构成的;(3) 整个图形不活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局部先经过平移一次构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4) 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局部经过二次轴对称构成的。
(先生能够还有其他不同描画,教员应予以一定)3、经过上述效果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腕。
4、应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经过平移或旋转失掉右图吗?图352先生议论或入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能够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白,要通知先生并不是一切图形都可以经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失掉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剖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沛应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别和识别。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黄湾中学讲学稿年 级:八年级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执笔人:朱立彩 审核:八年级数学备课组终审人:课 题: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课型: 新授时 间:【老师寄语】不管追求什么目标,都应坚持不懈。
学习目标:1、 经历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的过程,发展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变化关系。
3、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审美观念。
重、难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过程:1、学前准备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和。
2、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且;对应线段且相等,相等。
3、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
不改变图形的和。
转的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沿转动了。
任意一对对都是旋转角,到的距离相等。
察课本P85图3-19,思考下列问题。
红色部分能经过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他方式吗?2、自学例13、讨论P85“议一议”(1) 分组讨论。
(2)指名说说。
4、思考课本P86“想一想”(1)分组讨论(2)结论:并不是所有图形都能经过一次或得到。
有时还要用到等知识。
三、巩固练习P86课本“随堂练习”第1、2题。
解:1、2、四、当堂检测基础训练3.5基础平台五、小结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本习题3.6学后小记:。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掌握学习目标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收集整理的图片(可以是照片、资料、也可以是亲自仿制),并解说其中包含的图形变换。这些图形变换可能是单纯的轴对称或平移或旋转自主学习
小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不足之处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而且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
合
作
探
究
展示例题
出示课本“想一想”,提出问题:
(1)左图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图的?
(2)是利用一种变换还是多种变换?
2.出示课本例1及“议一议”,提出问题: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阅读自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俄罗斯方块游戏及一些反映图形变化的图片。
在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玩耍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变换的特征;播放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最好事先由学生收集整理),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体会图形变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简单图形例如三角形的变换过程(轴对称、平移、旋转),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为学习图形的变化做好铺垫。这几个活动为课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时
第三章第五节第1课时
课题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2年月日周
节次
八年级数学第三章 第5-6节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简单的图案设计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二数学第三章第5-6节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简单的图案设计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图案的分析与设计1、图形之间一般变换关系的基本类型2、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3、简单的图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2、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
3、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三、知识要点分析1、图形之间一般变换关系的基本类型(这是重点)①平移变换;②旋转变换;③轴对称变换;④以上三种变换之间的组合。
(可以两两组合,也可以三种变换同时组合)各类基本变换的分析要点①平移变换:分析变换的次数与变换的方向和距离。
②旋转变换:分析变换的次数与变换的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③轴对称:分析以某条直线为对称轴进行轴对称变换。
2、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这是重难点)这里所说的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主要是指从平移、旋转、轴对称这三种变换进行分析,以下面的图案为例来进行说明。
3、简单的图案设计(这是重、难点)图案设计除了上述所使用的变换类型和一般过程外,还需明确两点:一是图案设计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往往不唯一;二是判断一个图案设计的好坏,除了看是否正确使用了图形变换,还要看图案是否很好地体现了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是否独具创意,寓意深刻. 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组合进行一定的形成分析和图案设计.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典型例题】考点一:图案的分析例1. 如图所示,五角星的顶点是一个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 这个五角星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绕中心O至少经过_________次旋转而得到,每一次旋转_______度.【思路分析】所给图案由五个下面这样的基本图形构成,故基中的一个基本图案若想通过旋转得到另外四个,要旋转4次,每一次都要旋转360°÷5=72°.解:4,72方法与规律: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旋转变换,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基本图形的形状,可以确定构成图案的基本图形的个数,根据基本图形的个数可以确定旋转的次数及旋转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学设计

1、在图形变换氛围中感受数学之美,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为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数学走向生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情况
引
入
1、课题
2、(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平移旋转的含义及性质
3、展示引例
1、欣赏电脑画面(激发兴趣)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培养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1、展示课题引例
导
学
达
标
探
究
知
识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例1的四种变换方式。
2、教师出示教科书(想一பைடு நூலகம்)
3、提问学生:你能将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4、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
5、教师出示教科书例1(怎样将图中的甲图案变成乙图案?)
1、方法1
2、方法2
3、想一想图
4、想一想1
5、想一想2
6、想一想3例1解1
解2
7、练习(sui1)
8、练习(sui2)
课堂延伸
实验操作
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学具。(可参考书本及课外书)
实际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进一步探究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的过程,发展图形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巩固图形变换的有关性质)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
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主要内容为“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其中3.5节为“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此节内容主要介绍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掌握物质在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特点;3.学会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4.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原理;5.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概念;2.物质的状态和转化;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4.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特点;5.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原理;6.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以实例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的过程;2.教师对化学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3.通过小组讨论、问题研究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演示科普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广泛存在,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
第二步:学习物质组成和状态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状态和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第三步:介绍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种类,并让学生借助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步:学习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特点讲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特点,比如颜色变化、气体的生成和消耗,让学生区分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
第五步:质量守恒原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和各个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步:能量转化原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并帮助学生了解加热、吸热等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通过小“十”字组成的简单复合图形,提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境,是本节突破的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过程,如果仅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例题与教师的讲解来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如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的形式直观的演示出来,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中的理解难度,为更好的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设计理念我设计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议中学”、“做中学”.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3.使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数学,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教学重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教学难点:图形之间多种变换关系的确定与表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的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画面.(伴随优美的音乐,大屏幕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动画.一条美丽的花边,它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屏幕出现一朵漂亮的雪花,它可以通过旋转和轴对称得到.)师:欣赏完这些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1:这些图片真好看.生2:这些图片的形成和我们上节课学的平移和旋转有关. 生3:我发现复杂的图案是由简单图案形成的.师:大家想不想画出这些漂亮的图片?生:(齐声)想.师: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自然的引出课题)(本节课由于标题新颖有趣,所以教师精心设计了动画情景,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学习图形变换作铺垫,学生觉得很有趣,公开课造成的紧张的心情马上放松下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师:图形的变换我们学过几种形式?生:平移、旋转、轴对称.师:在变换过程中有哪些不变?哪些改变了?生:不变的是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的是图形的位置.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72页提出的问题:(略)大家先观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进行组内教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教室常谈。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图3—5—1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3、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图3—5—2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断和识别。
北师大版八上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word教案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的基本性质、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生活中的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知识以后,进一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一节活动探究课,通过学生的训练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描述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通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学会利用直观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教学难点:图形之间多种变换关系的确定与表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前面我们探索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在来回忆一下,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涵义及它的性质?学生①学生②回答师:出示黑桃5 草花6 红桃7 方块4 四张扑克问:这些扑克牌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原来的扑克牌吗?能经过平移得到吗?二、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1、出示投影片教科书P71例子:图中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
红色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他的方式吗?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注意收集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或运用变换关系去分析或动手操作,并在班上交流。
2、教师总结:①所示图案可以看作是由某个“基本图案”经过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
②不是所有的图形都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相结合而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3、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书P72页)你能将图中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4、例1解:可以先将甲图绕图上的A点旋转,使图案被“扶直”,然后,再平移到B点的位置。
即可将乙图案或先平移再“扶直”。
也可以先将乙图绕图上的B点旋转,然后,再平移到A 点的位置。
即可将乙图案先旋转再平移。
这里学生有不同的图形变化方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扩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三、巩固训练教科书P73随堂练习1、如图,怎样将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2、下图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上游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化而得到的?四、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1、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有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形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师寄语:有了梦想就去做,可以犯错但不要让自己后悔学习目标:1、能根据图形说出图形的变换关系2、能正确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3、发展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归纳意识和审美观念学习过程:前置准备:1、你能说出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有哪几种吗?2、如图是某装潢有限公司商标图案,可用作利用图形的设计而成,也可利用图形的设计而成的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你能想出红色部分是如何变化的吗?(大胆说一说)2、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来得到该图案吗?3、例1中是否什么方法都可以应用如不是,该怎样做合作交流:1、是简单的做法是什么;2、如用其它方法,该如何描述过程3、尝试做P86想一想,你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变化过程吗?归纳总结:1、我学会哪些知识2、学会了哪些方法例题解析1、你认为甲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与乙重合?2、把每一种方法变化过程尝试着写出当堂训练:1、随堂练习1、2题。
2、如图所示,甲图案变成乙图案,既能用平移,又能用旋转的是()甲乙3、如图所示,甲图案可以年作乙图案通过()A、先逆时针旋转900,再平移得到B、先逆时针旋转900,再作轴对称图形得到C、先平移再作轴对称图形得到D、先平移再顺时针旋转900得到4、课本P87、3、学习笔记:1、收获2、得失课下训练:1、分析下图中的旋转现象如图有甲乙两棵“小树”通过对甲“树”进行适当的操作将它与乙树重名。
3、△ABC是等边△点O是三条中线的交点,若△ABC以D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则△ABC旋转的角度为()A、900B、1000C、1200D、13504、如图所示图形(1)经过变化变成图形(2)图形(2)经过变化变成图形(3),图形(3)经过变化变成图形(4)图形(4)经过变化可以再变回图形(1)。
(45、如图将RT△ABC向右翻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①②是旋转(2)①③是平移(3)①④是平移(4)②③是旋转A BA CB A C6、历史上有名的军师诸葛孔明率精兵与司马仲达对阵,孔明一挥羽扇,军阵瞬时由(1)(2)其实只移3 个骑士而已,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7、如图所示可以看做是一个等腰直角△旋转若干次而生成的,则每次旋转的度数最小可以是()A、900B、600C、450D、3008、★★★★依次观察左边它的三个图形,并照此规律从左向右第四个图形是()★★★★A B C D中考真题:1、在图中,将左边有格纸中的图形绕O 点顺时针旋转900得到的图形是()2、如图,在下列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1)平移得到的是()(1) D E6简单的图案设计设计人:潘广荣教师寄语:有谦让,诚恳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数学第三章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根底: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根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根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根底: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操作性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并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平移、旋转等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图形的三种根本变换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习任务分析1.具有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和化归意识。
2.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开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根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通过开展学生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第二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活动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俄罗斯方块游戏及一些反映图形变化的图片。
活动目的:在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玩耍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变换的特征;播放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最好事先由学生收集整理〕,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体会图形变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简单图形例如三角形的变换过程〔轴对称、平移、旋转〕,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为学习图形的变化做好铺垫。
教育最新K12八年级数学上册 3.5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案 北师大版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图3—5—1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3、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图3—5—2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断和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第三章第5节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教学目标:
1.具有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和化归意识,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教法及学法指导: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俄罗斯方块游戏及一些反映图形变化的图片.
各小组派代表,根据图片解说其中包含的图形变换.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玩耍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变换的特征;播放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而且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通过学生找到的汽车商
标的展示,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寻找组合图形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播放课本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19.(观察下图它是由八个小“十字”组成,请你用各种变换分析这个图形)
学生分组探究并归纳方法:
方法一:由一个 小“十字”连续平移七次.
方法二:两个红色的小“十字”绕着图案的中心,
逆时针分别旋转90º,180º,270º前后图形组成.
方法三:(1)两个红色小“十字”作关于EF 的轴对称图形.
(2)作这两部分关于GH 的轴对称图形.
方法四:(1)两个红色的小“十字 ”平移形成图形的左侧.
(2)左右部分一起绕图形的中心顺时针旋转90º.
方法五:(1)两个红色的小”十”字绕图形中心逆时针旋转90°.
(2)作这两部分关于EF 的轴对称图形.
方法六:以四个小“十”字为基本图案,作关于它的轴对称图形.
师:两个大小相等、相同图形的图形的变换方式有哪些?
生:1.平移变换;2.旋转变换;3.轴对称变换;4.复合变换.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并归纳出变换方式,为后面寻找组合图形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内容:
1.出示课本例1:
例1(1)甲图案是怎样变成乙图案的?
(2)是利用一种变换还是多种变换?
(3)若是多种变换,是否有先后顺序?
2.展示课本“想一想”,提出问题:
(1)左图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图的?
(2)是利用一种变换还是多种变换?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
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的回答,进一
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
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
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
感受.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四、快乐套餐,巩固提高
甲 乙 A B
1.怎样将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2.下图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化而得到的?
3.在图中,把△ABC 向右平移5
个方格,再绕点B 的对应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
(1)画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并标明对应字母;
(2)能否把两次变换合成一种变换,如果能,说出变换过程(可适当在图形中标记);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4.下列图形均可以由“基本图案”通过变换得到.(填序号)
(1)可以通过平移变换但不能通过旋转变换得到的图案是_________;
(2)可以通过旋转变换但不能通过平移变换得到的图案是____ ;
(3)既可以由平移变换, 也可以由旋转变换得到的图案是_____ .
① ② ③ ④ ⑤
设计意图:学生基本都能选用适当的变换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第1题采取旋转的方式,以右边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以逆时针方向旋转90°,即可得到左边的图案.第2题,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基本图案则是关键.可以把中间的正三角形看作基本图案,以三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为旋转中心,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60°,即可得到该图案;或以这个三角形与相邻三角形的公共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也可以得到该图案.……
五、感悟与收获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图形变换方式的特点,怎样选择变换方式,课前准备所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六、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6 第1,2,3题.
C B A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整体掌握较好.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验证,直观、形象.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