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来自通道与会同两县的调研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加强和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存问题。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问题一:文化认同感降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新生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对于非遗,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难以真正产生情感认同。
这种认同感降低则直接影响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入推进。
对策: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推广非遗文化。
举办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年轻人的接受度。
问题二:对非遗传承人的保障不足非遗传承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而现实中,很多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保障条件并不理想。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恶劣,难以维持持续的传承工作。
这样的现状很容易导致传承人丢失信心,从而逐渐放弃传承。
对策:加大非遗传承人的保障力度,从生活、教育等方面着手,保证传承人能够稳定地进行传承工作。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
问题三:非遗传承的传统方式有亟需更新非遗传承长期以来一直在采用口耳相传等传统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给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带来了困难。
对策: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特别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非遗传承和推广。
建立非遗数字馆、非遗数字图书馆等在线平台,为非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提供方便。
问题四: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是现实中,专业人才的缺乏却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由于非遗传承工作需要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只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胜任相应工作。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1. 引言1.1 黑陶工艺的特点黑陶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工艺精湛、色泽深邃、线条简洁,具有朴实、自然的美感,被誉为“黑色陶瓷的艺术明珠”。
黑陶工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黑陶工艺具有独特的材料和工艺特点,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特殊的陶土配方和独特的烧制技术,使得黑陶制品在质地和质感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黑陶工艺在造型设计上注重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形式简洁而又富有变化,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感。
黑陶工艺在装饰表现上注重线条和几何图案的运用,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协调,体现了一种简约而又富有力量感的审美理念。
黑陶工艺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工艺特点,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怀化地区的黑陶制作,而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期。
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可谓悠久,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怀化黑陶工艺经历了无数代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这种历史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传承。
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工匠在传统技艺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
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更是对这片土地的一种独特纪念和表达。
通过世代相传,怀化黑陶工艺承载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和人们的生活情感,传承着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怀化黑陶工艺的历史传承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加重视和保护。
2. 正文2.1 怀化黑陶工艺的发展现状怀化黑陶工艺作为怀化市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怀化黑陶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怀化黑陶工艺的技艺水平和传承情况有所提升。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怀化黑陶工艺是怀化地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怀化黑陶工艺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怀化黑陶工艺的传统魅力、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魅力怀化黑陶工艺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
怀化黑陶制品粗犷朴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黑陶制品色泽深沉,纹饰简约,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在古代,怀化黑陶制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餐具、饮具、器皿等,展现了其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黑陶制品在宗教、祭祀等活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承载了浓厚的信仰文化内涵。
怀化黑陶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怀化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格。
二、现实困境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怀化黑陶工艺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困境。
传统工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对黑陶工艺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导致了黑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黑陶工艺产生了影响,传统的黑陶制品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逐渐被替代,导致黑陶工艺的市场萎缩。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传统的黑陶制作方式产生了冲击,使得黑陶工艺生产越来越困难。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保护机构,黑陶工艺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价值也面临丧失的风险。
种种现实困境,使得怀化黑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怀化黑陶工艺,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需要积极开展黑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年轻人学习黑陶工艺,并加强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黑陶工艺的传承人和技艺大师。
要加强黑陶工艺的市场开发和推广,拓宽黑陶制品的应用领域,创新黑陶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建立健全的黑陶工艺保护和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黑陶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其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黑陶工艺是怀化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技巧精湛,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现在黑陶工艺所面临的困境也非常明显。
首先,黑陶工艺的传承面临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这导致不少传统工艺的手工制作技术失去了传承平台。
很多年轻人不再关注传统工艺,将传统手工艺视为浪费时间和无用之举,这也造成黑陶工艺的传承面临重大的困境。
其次,黑陶工艺的市场萎缩。
由于现代市场的竞争和购买能力的下降,黑陶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很多手工艺人因为生计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手工制作。
与此同时,大量仿冒品的涌现又破坏了黑陶工艺的专业形象,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此外,黑陶工艺的“人才荒”更是导致了其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没有人才后继的情况下,黑陶工艺形象面临着严重的隐患。
许多知名工艺师年龄已经超过七十,如今距离退休已经不远。
未来,黑陶工艺将会从人才流失中遭受重创,最终导致其文化价值被深深地埋葬。
为了保护怀化黑陶工艺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我们建议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将黑陶工艺进行科学、准确、深入的研究记录,制作更多更有质量、更具文化魅力的策划、推广宣传工作。
此外,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黑陶工艺中来,注重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新的黑陶工艺高级工艺师,以确保黑陶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之,怀化黑陶工艺的因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和传承黑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怀化民间非物质遗产黑陶工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是怀化地区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黑陶工艺面临着诸多困境,文化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怀化黑陶工艺起源于唐代,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创造风格和工艺技法。
它以其粗犷的形态、淳朴的风格和独特的工艺而著称于世。
随着现代陶瓷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市场上的工业化陶瓷产品大量涌现,传统的黑陶工艺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导致黑陶艺人生计艰难,相关文化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怀化黑陶工艺面临着技艺传承困难的问题。
黑陶工艺是一种需要经年累月才能驾驭的工艺,需要通过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口传心授才能将技艺传承下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更好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很少愿意投身这一传统工艺行业。
这就造成了黑陶工艺的传承链条断裂,技艺无法得以传承。
怀化黑陶工艺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城乡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市场需求的减少,黑陶工艺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影响。
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黑陶产品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导致产品销售不畅,生产无法持续。
怀化黑陶工艺面临着材料和技术的匮乏问题。
黑陶工艺的制作需要选用当地特有的原料和釉料,而当地原料的获取和加工技术都面临严重的困难。
加之黑陶工艺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和高超的技术,这也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具备的。
黑陶工艺的发展受到了材料和技术的制约。
怀化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
要加大对黑陶工艺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黑陶工艺,增加市场需求。
要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使黑陶工艺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要加强对黑陶工艺的技艺传承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黑陶工艺师傅和技艺传承人,确保技艺的传承。
调查报告 小论文

调查报告分析姓名:舒琼系别:造型与设计艺术系班级:08设计教育本科一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报告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在整体上进行关注和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使其顺利地传承下去,怀化市相关部门和传承人都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做了大量的工作。
把“非遗”保护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工作来抓。
目前,该市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有1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9人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他们秉承“保护带发展,发展促保护”原则,寻求“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最佳平衡点。
对侗锦、斗笠、花瑶挑花、石雕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运用“生产性”保护为主的方式;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突出“抢救性”保护为主的方式;对侗舞、侗戏、苗歌等可塑性遗产,支持“发展性”保护为主的方式,从而使古老的“非遗”保持生机和活力。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该市以节会、外宣、交流、旅游为载体,竞相打造“非遗”品牌。
近年来,“和平文化”、“侗文化”、“炎帝文化”、“夜郎文化”、“盘古文化(龙舟文化)”、“屈原文化”、“洪商文化”、“杂交水稻文化”、“福寿文化”已相继成为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苗寨风情》参加中国苗族银饰服饰展演获得大奖,怀化阳戏剧团赴法演出获得“安德罗斯荣誉勋章”,“万人合拢宴”创吉尼斯记录,芷江、麻阳、沅陵等县选送的“非遗”节目纷纷走进央视。
感受与建议: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怀化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凝固剂,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如何切实保护好、传承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怀化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建议:(一)以政府为主导,扎实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作者:刘倩刘磊霞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28期摘; 要:黑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中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陶制材料的发明和陶制品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活不断进步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十里窑侗黑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以传承黑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已任,奋力拼搏,积极向上,使黑陶文化绽放出魅力。
关键词:十里窑侗黑陶; 艺术特色; 传统技艺; 发展中图分类号:TB47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a)-0227-02黑陶是我国民间手工陶艺中的一种,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生产,如山西的吉家窑黑陶、鲁东吕南的薛家窑黑陶、河南沁阳的盆窑黑陶、云南剑川黑陶、湖南的十里窑侗黑陶。
黑陶都是以传统古法手工制造,受烧制工艺、制作工序,以及材料特质的影响,形成了各地黑陶的特色,也诠释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工匠们不同的审美趣味。
笔者在怀化学院学习考察期间,偶遇洪江十里窑侗黑陶,对它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1; 历史沿革,工艺材料的特点1.1 历史沿革怀化市下辖的洪江有一个十里窑村,这里世代生产黑陶。
由于村里的人大多是侗族,早年他们都以制陶为生,也因陶器制品的特色而自成一派,故也被称为“十里窑侗黑陶”。
十里窑村有着悠久的手工制陶历史,现在村中也随处可见烧制黑陶的窑,还保留了几处“派头”不小的窑厂遗址,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黑陶当年的鼎盛。
此地的窑群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中窑”保存完好沿用至今。
鼎盛时300余工人,主要生产坛、罐、钵、壶等日用陶器,畅销湘黔侗族地区。
富饶的陶泥矿山,让黑陶制作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主导产业。
十里窑侗黑陶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制作的十几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大致有取土、过筛、混合、拌土、调水、静置、成形、生坯、晾干、施釉、装窑、烧制、出陶,这一步步工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有很多技巧。
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非遗保护的经验。
非遗保护啊,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事儿。
先说说存在的问题吧。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缺乏。
我感觉很多非遗项目,像那些传统手工艺啥的,传承人想发展想扩大影响力,可是没钱啊。
就比如说我们这边有个做传统刺绣的老太太,她绣得特别好,可就是没足够的钱去买好的丝线和布料展示最好的技艺,也没钱去参加那些推广活动。
很多人觉得非遗就应该政府全包了,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
还有大众关注度低的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追捧流行文化,非遗在他们眼里好像老古董一样。
我曾经在社区搞过一个非遗介绍活动,当时来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些大爷大妈。
年轻人都觉得非遗离他们生活太远了,这可不行。
传承人的老龄化也是个大问题。
非遗项目大多是靠老一辈人在撑着。
像我认识的那个做糖画的老师傅,都七十多岁了,膝下也没个特别愿意全面接手这门手艺的传人。
一旦这些老师傅们不在了,这门手艺很可能就面临失传。
那我觉得可以这么来改进。
关于资金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
非遗项目可以自己想些办法,像推出一些和非遗相关的文创产品来赚钱。
比如故宫文创就做得很成功,那些小物件又有趣又有文化内涵。
其他非遗项目也可以借鉴,把刺绣做成特色手机壳、手帕等周边产品。
对于大众关注度低的情况,得跟互联网结合起来。
现在短视频平台多火啊,之前不是有个老手艺人就在抖音上展示他制作竹编的过程,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非遗就可以通过这些渠道,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示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
传承人老龄化这个问题有点棘手我觉得。
可以跟当地的学校合作,在学校里开设兴趣班啥的,从小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
不过我也知道这不是个容易事儿,毕竟这需要学校和家长们都重视起来。
当然,我这些建议可能也不是万能的。
毕竟非遗保护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不过如果大家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点事情,我想非遗保护还是很有希望的。
并且各地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像杭州在丝绸非遗保护方面就有很多独到之处,其他地方可以去学习他们的经验,借鉴他们的保护模式。
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杨汉立苏盛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生动反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它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堪忧,呼吁加大力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健词】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建议会同县位于湘西南,与黔桂相邻,属于侗、苗、汉等多民族杂居地区。
近年有学者提出会同为炎帝故里,2009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会同县人民政府主办、先秦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在会同成功召开,其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赞赏。
会同地域文化因为多元杂揉而颇具丰富性,又因为地处偏远、以往较为闭塞而极富古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易学文化、农耕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其生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一、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消亡的速度惊人会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千万年来,会同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其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会同县人民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加以保护,却仍然面临着濒临失传、辉煌不再的危险局面。
资源状况。
会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现有林城镇“肖氏民间手工竹编技艺”和高椅乡傩戏《杠菩萨》等列为湖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田侗族苗族乡音乐舞蹈《苗族打鼓锄茶》等列入怀化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团河镇民间舞蹈《罗汉戏狮》、广坪镇民间音乐《拉木号子》、连山乡民间舞蹈《斗牛舞》等列入县级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山乡民间舞蹈《神农裸祭》、宝田侗族苗族乡《草龙舞》等列入县级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各民族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失去生存土壤的变化中加快了流失和消亡的速度。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有一种被称为“黑陶”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着怀化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黑陶工艺及其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黑陶工艺的困境1.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黑陶工艺是怀化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线条著称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黑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导致这一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老艺人也因为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下降,不能像以前那样忍受繁重的劳动,导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无法得到有效的延续。
2.原材料匮乏黑陶的原材料主要是由当地产的黑色泥土和一些特殊的釉料组成,在一些地方由于土地的污染和开发已经威胁到了黑陶原材料的来源,导致黑陶生产的原材料匮乏,影响了黑陶工艺的持续发展。
3.生产技术受限传统的黑陶工艺历经千年,虽然精湛,但却缺乏创新和更新。
传统的生产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黑陶工艺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
二、黑陶文化传承的困境1.文化传承体系不完善怀化的黑陶文化传承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传承模式和体系,导致黑陶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口相传,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和传授。
这就使得黑陶的技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2.环境的改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怀化市的环境变化,土地的开发和建设使得传统的黑陶文化逐渐被替代,传统的工艺作坊和烧窑也渐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淘汰,黑陶工艺的传承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振兴之路1.加强政府扶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怀化黑陶工艺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支持黑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建立更多的黑陶工艺传承中心和学校,为学习和传承黑陶工艺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2.技艺创新传统的黑陶工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黑陶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黑陶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使黑陶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目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非遗保护并不充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无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一些非遗项目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和消亡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并培育一支专业的非遗保护团队。
还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非遗传承面临断代的问题。
由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承,因此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
一些老一辈传承人年纪大了,缺少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非遗技艺传承中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还可以通过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将非遗技艺纳入校园教育,促进非遗传承的活力和持续性。
非遗传承问题涉及到年轻人的参与度。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够。
他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文化和娱乐,而忽视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可以将非遗项目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非遗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还可以通过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
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保护非遗的同时也要实现非遗的发展价值。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和旅游项目,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双赢。
还需要对非遗保护进行规范管理,严禁非遗的商业化挪用和伪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措施,还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如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
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意识不足。
许多人还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其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2.传承困难。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传统习俗由于缺乏人才或传承者的意愿,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
传承人年龄普遍较高,后继无人,这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3.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传承过程中被改变或丢失了,导致传承后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4.资金不足。
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缺乏资金的保护措施可能无法得到实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
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以便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和教育。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2.加强传承人培训。
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他们将传统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后代。
同时,要注重传承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防止技艺失传。
3.加大对传统匠人的支持和保护。
给予传统匠人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以鼓励他们继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4.严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为传承人提供法律的支持保障,有效地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
加大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重要的文化遗产建设和保护项目。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任务。
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冲击与危机

族非 物质 文化 ( 如辰河 目连戏 等 ) 侗 族非 物质 文化 序 的准绳 与 规 范 ;有 的是 注重 人 与 自然 、人 与人 和 、
( 如侗 戏 等 ) 、苗 族 非物 质文 化 ( 苗族 歌 鐾等 ) 如 、 谐 的真 善美 的 习俗 … …总之 ,每一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瑶族非 物质 文化 ( 如花 瑶挑 花等 ) 、土家 族非 物质 文 总有其合理 的部分 ,都有其精华之所在。
中图分类号 :G 13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0 —13 2 1 0 — 0 1 0 1 3 32( 0 0) 4 0 7 — 5 0
怀化 非物 质文 化 资 源丰厚 ,种类 多 样 ,形式 奇 等 )以及 多 民族 共 同传 承 的非 物质 文化 ( 如沅 陵传
。 特 ,品位 高 档 。本文 就 如何 有 效保 护 和多层 面 开发 统龙 舟赛 等 ) 怀化 丰厚 的非 物质 文化 资源 问题 略作 粗浅 的探 讨 。
化( 如火场斗鸟等 ) 、白族非物质文化 ( 如挖地锣鼓
传承至今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人们在千百年
收 文 日期 :2 1 —4 2 000— 1
基金项 目:20 0 8湖南省哲学 社会科 学基金一般 项 目 ( 目编号 :0 Y B 3 。 项 8 B 14) 作者简介 :王淑贞 ( 9 6 女 ,白族 ,湖南张家界人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 :民族文化旅 游经 济。王文 明 17 一) ( 9 8 ,男 ,白族 ,湖南张家界人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 。研究方 向 :民族文化旅游 开发 。 14 一)
怀 化 非 物 质 文 化 的特 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传承下来 的。传承史至 少在 10年 以上 ,有 的甚 至历 经上 万 年形成 发展 而 0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怀化民间非物遗产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困境怀化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湘西地区,是一个充满着独特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黑陶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黑陶工艺是怀化市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传统手工艺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黑陶工艺与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
黑陶工艺的传承师傅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了离开乡村去城市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继续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
传承黑陶工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需要传承师傅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人,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
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少有人能够花费时间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品。
黑陶工艺市场需求减少。
随着现代化工业品的逐渐普及,许多人选择购买工业品代替传统手工艺品。
黑陶工艺品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使得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越来越少的人购买黑陶工艺品,导致了制作黑陶工艺的师傅们收入减少,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黑陶工艺传承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黑陶工艺的传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传承师傅们需要购买原材料、支付学徒的工资,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技艺的传授。
由于市场需求减少,黑陶工艺师傅们的收入不够维持传承的经济需求,很多传承师傅不得不放弃传承工艺,选择其他更有经济收益的职业。
黑陶工艺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传承工艺的老师傅已经年事已高,他们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的意愿和能力逐渐减弱。
这使得黑陶工艺的传承面临了被断裂的可能,如果没有及时采取行动,黑陶工艺的传统技艺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失传。
针对以上困境,怀化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黑陶工艺。
应该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黑陶工艺的传承者,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相关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工作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些文化传统、信仰、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日益边缘化使得传承环境变得日趋困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其次,传承机构和传承人力量不足,传承途径不畅,技艺传承难。
许多传承人陈年老去,传承途径单一,传承能力不足,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与调查机制,对尚未被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其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力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吸纳更多的传承人,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和交流促进技艺传承。
此外,还应当建立多元化传承机制,尤其应当注重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
第三,应当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法规保护,并逐步增加相关的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激励措施,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耐心。
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其保护和传承目标,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化、 歌舞文化 、 戏 剧文化 、 饮食文 化 、 婚丧 文化 、 服 饰文化 以及 “ 萨文化 ”等保存完好 ,在 5 6 2平方公里 的县境 内保 存着 9 4 8 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 ,较为集 中地展现 了侗族 的传统文化 , 是 我 国民族大花 园中的一支奇葩 。 目前 , 全县有 马 田鼓楼 、 芋头侗
近年来 ,为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 成 立 了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 工作领导小组 、 通 道侗 族 自治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 族 自治县第 三次文物 保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 通道侗族研 究学会 以及具有独立法 人 资格 的通道侗族 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 、 通道侗族 自 治县侗锦研究 所等一系列 的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 , 为民族 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劲 的组织保障0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 职 地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 文化局加强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 史博 览( 理论)
2 0 1 3年 8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u g . 2 0 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产业 开发 的调查 与思考
— —
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
展之路 , 有力 地保 护和开发 了侗族文化 特色 , 民族 文化工作 得 到了长足发展。
一
、
通道县侗族文化资源保存现状
1 、 上下联动 , 群策群力 , 强力推进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该县境 内 自然 风光神奇 秀美 , 侗 族文化灿烂 悠久 , 侗族风
情 古朴 浓郁 , 人文景观相当丰富 , 独具特色 的节庆文化 、 建筑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问题、原因及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问题、原因及建议作者:周小芳肖文建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保护、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湖南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怀化为了深入了解湖南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情况,笔者于2017年8月对怀化市“非遗”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并提出建议。
一、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况怀化是湖南“非遗”最多的市之一,是一座“非遗”的宝库。
截止到2017年8月,全市的“非遗”涵盖10大门类、100多个种类,共计3300多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共有347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33项、市级88项、县级212项。
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0人。
二、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2016年7月湖南省依法实施《湖南省办法》,怀化市也先后下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文件,明确指出“非遗”保护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并将职责具体化。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开展“非遗”资源普查。
2017年对全市13个县、市、区范围内的“非遗”资源进行了摸底排查。
普查结果表明,怀化市“非遗”资源遗存十分丰富,共有资源3300多项,100多个种类,涵盖“非遗”资源10大门类的全部。
二是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
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安排“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及专项预算安排。
譬如,新晃县政府用于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预算每年不低于300万元;以及2017年全市14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补助。
三是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名录和传承人申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2018. 04化 质文化遗产传承与 的状、问—与同两县的调研■张卫民文铭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怀化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静待人们发掘、保护 与传承。
为了解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笔者前往该地区 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文介绍了怀化市 通道县和会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与保护的现实境况,指出了两县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保护状调为了完成湖南省 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 的族传统村落保 究”的题,笔者于2017 8 怀化 和会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进行了近10 的实地 。
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工 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问题。
一、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 护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代表性 项目名录情况2017年,有国家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芦笙”、“侗 锦织造技艺”、“侗戏”3项;省级非遗项 目“侗族琵琶歌”、“大梁歌会”、“侗 族喉”、“侗款”、“侗族大歌”、“侗 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萨岁信俗”7项;“侗族双歌”、“为也”等10 ;27 。
会同 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杠菩萨”、“民间手工竹编技 艺”、“斗 ”、“茶 制作 技艺”、“”5 ;“木子”、“族鼓锄茶”、“唢”、“会同 ”、“会同渔鼓 ”、“神 农裸祭”、“会同 ”、“高椅傩 及窗 ”8 ;47 。
()非物文化遗产各级代表性人录和会同县内均存在有一定数量的 物质文化遗产 性传人。
其中,内有 遗代性 人杨枝光、梅、吴尚 3人;省 遗 性 人 、石、、志运、、陆、吴英7人;性 人有石万斌、四海、吴美、杨照、陆义、石敏帽等26人。
会同县内有省 物质文化遗产性 人杨固{、李、肖体贵3人;性 人杨迎春、杜成生、杜登喜、杨忠林、秀、张绪、梁梅秀、李、李文江、杨柏株、沈大、蒙、刘长清等1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27 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学术研究及展演情况在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究方面,举行1-3次会,动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 。
在书 ,方面,目前 了一套 ’《侗族文化遗产集成》的书籍,共12 ,共 了论文近30篇;会同县目前尚未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书籍,发表论文5篇。
在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通道参加如“韩国第四届首尔国纺织 会”、“汨江舟节”等 演活动1-2次,参加如“中纺品及辅料博览会”、“全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等国内活动2-3次;会同 有参加 演活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举措情况在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立法方面,于2005 立法形式颁布实施了" 侗族自治县侗文化原生态保护工 》;2009年颁实施了" 物文化遗产项目性人、暂行办法》;会同县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了 院办《关于加 物质文化遗产保工作的意见》精神和《中人民共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该目前尚 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保护的法规和条例。
在经费投入方面,入1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f传承工作;会同县近四年中,省 遗目傩戏“杠菩”、工竹编技艺、斗 、、会同 茶统制作技艺获得省 目保护资金共计84万元,内遗保护工 入 保护及 目创 演经费近60万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和 基地建设方面,建成了通侗锦 、南省第 集成、活动展演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湖南省侗锦博物馆、2009 成立了 侗族自治 耶侗锦织艺 有 r;会同 建了 、非遗实物 中心、非遗 文化活动基地和非遗 1所,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创建了会同 工竹编技艺基地,在高椅古村创建了高椅傩戏“菩”基地,在 大坪村创建了斗 基地,在 顺村建立 茶 制作技艺 基地。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举措情况和会同 在保 和物质文化遗产 人方面的主要措施如下:是加强了芦笙 建设,自2008 组建了 芦笙队3支,50 5 - 12岁了芦笙的技法。
2017 ,全县芦笙队到80 ,芦笙 3000 人;二是加 艺 (队)建设,重点和扶 侗 、侗、陇城村侗 及补宽艺 等艺 体,了大 的文化艺人 ;是大力 会活动,大153非遗项目在活动中得 0四是积极族文化进 活动,建立了“通物质文化遗产进 范 ”和“侗锦织造技艺课外实习基地”,积极 组织 人 遗 活动,如2012,侗族琵琶歌省 性 人到坪坦中心校授课200 时,300 人。
侗锦织造技艺人 梅 侗锦织造技艺授 100 时,100 人等。
会同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人保护制度,按时落实项目补助经费,遗 人慰问活动,及时 人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该 了“工竹编技艺”进园活动,活动,培了新的 人;组建了 60 支民文化表演队,使得该 遗项目得到 和 ,起了新 的非遗 目人。
二、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问题的物 文化遗产 保 工 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还在一些问题:(一)非遗保护经费短缺,补助经费在和会同 的物 文化遗 产资源丰富,入中的经费较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积极支持,珍的非遗实物和资料较难得到妥善的保护和收集,珍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亡的 。
另外,根据关,有省 遗人 享有5000元/人的经费补 ,人 享有3000元/人的。
显,该费的在,得 人:承文化和技艺的热 减,也动摇了他们遗 事业的 性。
()物质文 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和会同 的物 文化遗 产 人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
两县 健在的 人中,年龄在50岁占的总人数的80%,且有些 人 在一些健康问题,非遗 人存在老龄化现象。
详见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 方式较为单一和会同 将一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引入了 ,采用“民族154表1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分布表地区通道县会同县龄段30-3940-4950-5960-6970-7980岁以上30-3940-4950-5960-6970-7980岁以上国家级000省级040001市级25964250文化进”的形式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和 。
,在 中的 方式较为单一,仅仅停留于 某些单一的项目和技艺的学活动,确的活动目标和系统的程 ,尚形成有步骤、有划的和体系,未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三、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扩大投入经费,落实相关政策了促进 物质文化遗产传保护工作,府 进 加大遗的 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遗项目及 人保护提供坚实的费保障;另外,切实落实经费补助政,保 物 文化遗产 人的基 活 ,目给予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提高 人的积极性,促进 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工作顺 。
()物 文 产人的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避免宝贵遗产后继无人的 ,加 遗人的。
改变 于非遗 保护的看法,鼓活中 遗;切实落实“物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的开展,力将非遗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有的放地 遗项目的接班人;积极建非遗的 ,开设类技艺的培和 ,组建 演 ,加及、遗 目,的物 文化遗产 人。
()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的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 ,应进 重视非遗的 。
,门要为中遗 保 提供费和 支 ,促进 遗 目在 的和 ;,要大力 :非遗显现和隐性课程建设,非物文化遗产 仅要进入 ,外活动,还要渗透到校园 、等的创设中。
此外,要“走出去”,一方是 村落(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地等,力口物 文化遗产 保 ,另 方面是让 参与村落(社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和 工 ,增 族感,提升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能力。
注释:①本文“现状”部分的相关资料由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怀化市会同县文 ,衷心感谢以上单位及相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1] 张弋明.当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82〜83.[2] 张卫民,邹海燕.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龙山和凤凰两县的调研[J].黑龙江,2014(19).金项目#本文系2015 南省哲学社科学 目“教学视域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 研究”(:目:15YBA2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民(196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文铭婕(1994-),女,汉族,湖南德人,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学前儿童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