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30讲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2015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31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5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31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1讲生态环境的保护题组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是()A.人均土地、淡水等资源减少B.环境污染加剧、治理成本和难度提高C.社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产品劳动力成本降低D.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问题可能随之加大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量剧增,可采取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性能力最大的是草原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2013·抚顺月考)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_。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5.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A.大气中的CO2增多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C.树木的大量砍伐D.海洋石油的开采6.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A.酸雨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C.温室效应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7.“海水蔬菜”是指用海水养殖的蔬菜,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

【百年学典】2015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3.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年学典】2015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3.2.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_群__落______与它所在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物质包括: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能量:__阳__光____、热能等。 (2)生产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绿__色__植__物___,属于___自__养_____生物。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 作 用 : 通 过 __光__合__作__用____ , 将 __太__阳__能____ 转 变 成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
1.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__C_、__H__、__O_、__N__、__P_、__S___等元 素 , 都 不 断 进 行 着 从 _无__机__环__境___ 到 __生__物__群__落____ , 又 从 ____生__物__群__落______到____无__机__环__境______的循环过程,又称为 _生__物__地__球__化__学__循__环___。
b.对于植物的___传__粉_____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范围: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食__物____关系而形 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___生__产__者_____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 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 5 个营养级
4.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数值__由__低__到__高____绘制成图,所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__人__工__生__态__系__统_____,使能

2015届《学海导航》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过关检测:过关检测(八)

2015届《学海导航》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过关检测:过关检测(八)

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B·生物过关检测卷(八)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B·生物过关检测卷(八)(选修3:第35讲~第38讲)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各项说法中,能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是①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②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③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④矿工吸入的硅尘会破坏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2.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

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

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作用也越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此人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乙烯浓度,因变量是生长素浓度B.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低浓度生长素抑制了根细胞合成乙烯C.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D.实验中以蔗糖作为能源不合适,应该换成葡萄糖3.如图表示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某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由图分析可知A.此图不可能是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c时期C.b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原核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不会有类似于a阶段的变化4.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

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学案含解析优质资料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学案含解析优质资料

学案46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复习要求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2.举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4.区别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础自查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种类(1)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

2.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

(2)种群:。

(3)群落和生态系统:。

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

(2) 。

思考动物的行为信息都与繁衍有关吗?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2)原因:(3)规律:3.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2)原因:(3)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想一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说明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种稳定性?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2) 。

课堂深化探究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图示(2)解读①信息传递的存在范围②信息传递的特点③信息传递的过程特别提醒(1)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作用或应用特别提醒:信息传递相关易错点辨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涉及到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到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同步测试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同步测试课件 新人教版
第十四页,共50页。
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 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 确的是 ( C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 1 kg,至少需 要生产者 1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 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图 2 中指向 D 的箭头都以 CO2 的形式进行, A、B、C 之间的箭头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图 1 和图 2 中稳态的维持都与反馈调节有关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只有无机 环境和生产者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所以 图 1 表示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其中 A、B、C、 D 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图 2 代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 A、B、C、D 分别代 表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 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第二页,共50页。
2.下图为某一生态庭院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 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 中,正确的是( B )
第三页,共50页。
A.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质和能 量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第十五页,共50页。
【解析】A 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错,“至少”应按能量传递 效率的 20%计算,三级消费者增加 1 kg,至少需要 生产者 125 kg。D 错,②必须>③+④。
第十六页,共50页。
10.图 1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中有机 物多少,图 2 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表 1 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 果,表 2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内残留 有机汞的情况。对下列图表分析,错误的是( D )

2015届《高考领航》高考生物苏教版新一轮总复习高考演练:必修3 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

2015届《高考领航》高考生物苏教版新一轮总复习高考演练:必修3 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

1.(2013·高考广东卷)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

由题中信息“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且题干中说明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可推知鲈鱼处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根据“某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知识可推知A项正确;土著鱼与鲈鱼属于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鲈鱼短时间内,鱼a、鱼b将减少,浮游动物总量增加,浮游植物减少,C、D项错误。

2.(2012·高考海南卷)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解析:选A。

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斗)争也在加剧。

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3.(经典高考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选D。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件:3-9-3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课件:3-9-3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
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 越弱。
[演练提升]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也 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低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 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第三十一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 境保护
[回扣基础]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连一连]
【解惑】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
力稳定性不一定很高,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二、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连一连]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所 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
(
)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 ⑥有一定的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A.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⑥⑦ B
B.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
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点击]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4.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误区警示] (1)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①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目

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30讲限时规范训练3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30讲限时规范训练3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含解析

限时规范训练3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题组】1.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选A。

过程①表示碳元素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返回到大气中,过程②表示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但参与过程②的只有生产者。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解析:选B。

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3.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海洋酸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C.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D.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解析:选B。

【学海导航】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1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海导航】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1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解析:该题考查环境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温室效 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华)”这几种现象 的形成原因。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 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 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 元素增
一、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 系:①控制人口的增长;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③防治环境 污染。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及宣传活动等。 2.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 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要防止两个极端:①避免 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②避 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 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草、湖)等。
4.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人口的城乡结构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2000年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的36.09%,比1949年增加了25.49个百分点。但我国 城市化的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75%,1996年)。
【例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人口变化状况的是( A )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改善, 我国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70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的 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也逐步降低,但我国人口基数 大,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还是较快的,因此控制人口增 长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解析: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外在原因, 包括乱捕滥猎、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外来物种的入侵、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因此A、D正确。栖息地破碎化 容易导致小种群的灭绝,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以B 错误。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也是导致全球范 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C正确。

最新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详细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课件 新人教版

最新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详细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课件 新人教版

跟踪训练 (2013· 中山纪念月考)“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
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 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
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
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
A.声音 C.气味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
(1)图示。
(2)解读。
①信息传递的存在范围。
2.信息传递的作用或应用(见下表)。
项目 作用或应用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举例 莴苣的种子必须接 受某种波长的光信 息才能萌发 雪兔和猞猁的关系
在生态 系统中 的作用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越多 越少
食物网
越复杂 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
大 小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我调节能力迅速 丧失,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平衡。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 概念: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 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 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图示
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 系(如下图)。
(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 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 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 定性弱 , 反之 , 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 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 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 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2015届《学海导航》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过关检测:过关检测(三)

2015届《学海导航》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过关检测:过关检测(三)

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B·生物过关检测卷(三)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B·生物过关检测卷(三)(必修2:第13讲~第15讲)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A.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C.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甲基绿、派洛宁(吡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2.图示为人体内一些生命活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①过程的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周期B.②过程导致细胞中的mRNA种类减少C.③过程总是与机体的衰老同步进行D.④过程是由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的3.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底物浓度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B.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D.曲线①比曲线②先达到反应平衡4.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2)①、④过程需要消耗[H],②过程可以产生[H](3)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4)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A.(1)(2) B.(1)(4)C.(2)(3) D.(3)(4)5.某对夫妇的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所示,A、b、D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A.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1/2B.同时患甲、丙两病的概率是3/8C.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D.不患病的概率为1/46.在家蚕遗传中,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相对性状,黄茧和白茧是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两个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足够多)数量比见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B.组合一子代中杂合白茧黑蚁所占的比例为1/8C.组合一和组合二的子代中白茧黑蚁的基因型相同D.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相同7.葫芦科的一种二倍体植物喷瓜,其性别是由3个基因a D、a+、a d决定的,a D对a+为显性,a +对a d为显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锁定特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锁定特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锁定特训复习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该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又相互作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2.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与这种稳定状态无关的因素是()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B.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D.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缸中含有水生植物、小鱼、河泥和河水,密闭后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生植物,小鱼以及河泥、河水中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植物可为鱼的生存提供O2,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密闭生态缸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河泥中微生物的作用D.能量在“水生植物→小鱼→河泥中的微生物”食物链中逐级递减4.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流动的示意图,其中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太阳能通过乙的光合作用转化后才能输入稻田生态系统B.丙中的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f是丙中生物同化的量C.丁属于分解者,其同化的能量部分来源于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D.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量a始终大于b+c+e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B.若②的量减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B.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D.设计“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7.下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全部生物可构成2条食物链B.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e传递到aC.若将c、d的排泄物用于肥田,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若杀灭c中的农业害虫,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说明其生态系统稳态易遭到破坏B.某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说明其生活环境被破坏C.森林火灾有利于新植株迅速长成,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某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说明其稳态被破坏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东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训练(含13年高考题)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0讲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训练(含13年高考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2011·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3.(2012·浙江卷)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内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根据下图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属于消费者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5.如图所示,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A.鹰 B.狼和鹰C.蛇和狼 D.鼠和兔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7.(2013·山东卷)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根据下列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m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6-3-3、4、5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6-3-3、4、5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第六章第三节三、四、五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时提能·精炼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解析:初级消费者越多,流入到次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相对越多,而不是越少。

答案:C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解析:蜣螂属于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上的结构成分,故不能按能量传递率来计算;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兔子流向了狼体内,它们个体不能代表整个营养级,若代表营养级也是从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但不会循环利用。

答案:C3.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C.a<b+d D.a<c+d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即流经该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数值是最大的。

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

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名师优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名师优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解析:(2)池中引入的浮萍与水草、绿藻是竞争关 系,当浮萍大量繁殖后,水草、绿藻就会因缺少阳光不 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轮虫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此时,生态系统中只有两条食物链,即浮萍 →螺蛳→鲫 鱼,浮萍→鲫鱼。
答案:(2)阳光 绿藻(或食物)
(3)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 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暴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 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_。不久, 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__________。
2.食物网
(1)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 可以占 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猫头鹰在食物网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 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 营养级。
(2)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 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 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 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 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3)乙池中加入较多有机肥后,引起藻类大量 繁殖,微生物有了丰富的食物而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 大量的氧气,使水生动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同时,大 量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彻底的氧化产物而使 水体发臭。
答案:(3)O2 分解者(或微生物)
(4)若甲、乙两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动物也 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动物减少。后期排入污 水,引起部分动物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动物死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分类汇编-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分类汇编-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专题23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5海南单科,23,2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C2.(2015天津理综,1,6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7.(2015海南单科,28,9分)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生物成分E表示,生物成分F表示,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1)间接(2)CO2生产者分解者C考点2生态系统的功能1.(2015课标Ⅱ,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2.(2015海南单科,25,2分)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3.(2015福建理综,4,6分)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1.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幼鱼与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答案】C【解析】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正确;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属于消费者,故幼鱼和成鱼都属于消费者,B正确;C、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人工鱼塘输入的能量大于水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D正确。

【考点】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群落结构特征的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2015年“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2)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考点训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1年整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考点训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1年整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考点训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考点训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考点训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题号信息传递1、2、3、4、5、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9、10、11、13综合题及实验探究7、12、14、151.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

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

通过颜色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答案B易错提示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方式判断的关键是分析信息传递的过程,此类题目出错的原因是只看到表面现象,不对具体的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如本题学生看到机油、黄油等会马上想到属于化学物质,误答为化学信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鸟类鸣叫属于行为信息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解析信息传递有的是双向的,有的是单向的;鸟类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答案B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解析A属于化学信息;B属于行为信息;C属于物理信息;D属于化学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2011·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3.(2012·浙江卷)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内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根据下图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属于消费者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5.如图所示,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A.鹰B.狼和鹰C.蛇和狼D.鼠和兔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7.(2013·山东卷)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根据下列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只/m2。

(2)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题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8.(2012·海南卷)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0.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12.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13.(2012·安徽卷)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鼠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2013·天津卷)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

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2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__________。

(3)1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光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

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__________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5.(2013·四川卷)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16.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17.(2013·淮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19.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结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20.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二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

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一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题组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22.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23.下图表示4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相同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2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2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反馈调节()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群落的演替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最可能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27.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阳光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28.(2013·大纲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