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近代济南城市的空间变迁(1904—1937)
济南商圈演变(济南开埠至今)

长清文昌商业中心
商业等级:都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 区级商业中心等五级结构 商业布局:1核2心4副多组团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埠后,济南呈现内城、商埠区的“子母城”商业结构; 内城商业中心以今泉城路、县东巷纵横两条主街组成并延伸至东门; 老商埠区范围:东起济南老城之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
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
二里的区域,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1926年,胶济铁路以北被规划为北商埠,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商埠逐渐成为以大型轻工 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北方纺织业和面粉业的中心。
商埠商业期商圈分布(1939年——1948年)
商贸中心 西市场
新市场
大观园
济南仍呈现东西双中心,但商业中心已经移至商埠区和古城区之间,即今经四路东 段——共青团路——纬二路一带,并分别沿经一路和泉城路朝东、西向扩展; 核心商业区为大观园市场和新市场周围,其商业的活跃程度已超过商贸中心、西市场 为代表的西部片区。
商埠区虽然还有当时较为著名的商业市场——西市场和万字巷商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商埠区的商业地位及影响逐渐衰落,商埠区逐渐成为以市民居住和工厂生产为 主的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有所复苏,但是其经济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传统商业期发展期(1980年——1995年)
济南一百 济南华联 大观园
现代 商业 成熟 期
2009
现代商业起步期(1996年——2002年)
现代商业起步期济南商业特点:
泉城路作为城市核心商圈的地位进一步的到巩固和提升;
消费力的提升促进少数高档百货出现; 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专业商场、专卖店及超市大量出现; 银座、贵和崛起,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以大润发为代表的各种超市大卖场 在济南遍地开花。
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承载齐鲁百年荣辱胶济铁路开建前,德国工程师和中国同事在山东测量时留影。
(图均由青岛市档案馆提供)1903年4月通往青州的铁路开通。
1911年的青岛火车站。
1908年的青岛港口铁路。
1904年6月1日,一声尖锐的汽笛划破了青岛的宁静,德国占领下的青岛通往济南府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从此,这个“钢铁怪物”在齐鲁大地奔腾不息。
作为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它曾寄托了德意志帝国大肆掠取的野心,也洒满了中国民众的汗水与鲜血,同时在客观上改变了山东的经济、交通和民众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百年中,这条铁路见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也承载着青岛、山东乃至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荣辱与沉浮、苦难与抗争、振兴与发展。
胶济铁路开建掠夺煤矿的工具德国人选择强占青岛,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就是认为青岛有着优越的港口条件,建一条从青岛横穿省内到省府济南的铁路可便于采矿。
早在胶济铁路开工30年前,山东的富庶就引发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设计自由港和伸向腹地的铁路的构想:“胶州湾的开放和上述与内地连接的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丰富的煤矿资源的前途所在……”1898年 3月6日,中德两国《胶澳租借条约》签订,正如德国人余凯思在其所著的《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一书中所言:“德国政府把山东铁路和采矿业的建设和经营,置于所有殖民任务的绝对首位。
”一系列早已虎视眈眈许久的财团,获得了山东德国铁路的建筑和经营权,其中包括德国最主要的银行、著名的德国对华贸易商行以及德国出口工业界的重要代表。
据青岛市档案馆征集处于立华处长介绍,为尽快开始修筑胶济铁路,1899年 6月14日,由德华银行、德意志银行、德意志国民银行和柏林商业银行等14家大型银行共同出资5400万马克,在柏林组成了专门负责铁路营建和日后进行事务管理的山东铁路公司。
清朝政府也投资了40万两白银,名义上是“德华”合办,实际上完全由德国人把持和拥有。
德国政府同时筹资1200万马克成立了德华山东矿物公司,从事胶济铁路沿线矿产开采。
济南老街巷(找寻曾经的记忆)

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百年守望 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百年守望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作者:陈宇舟刘翠霞来源:《旅游世界》2019年第03期提起济南的老火车站,老济南人一定会如数家珍的说出济南、北关、黄台等老车站。
但如果再问胶济铁路济南站和津浦铁路济南站分别在哪里,估计会有不少人一头雾水了。
其实在老济南,曾经有两座老火车站,一座是津浦铁路济南站,已于1992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新火车站。
另一座是胶济铁路济南站,在津浦铁路济南站以南200多米处,经一路纬三路路口北侧。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至今保存完好,像一位耄耋老人守望着一座城市的风雨变迁。
老济南两座对立的火车站。
北面是津浦铁路济南站,1992年已被拆除,现在是济南站;南面是胶济铁路济南站,依然保存完好,如今是胶济铁路博物馆。
1904年举行胶济铁路通车典礼的济南东站,并不是现在的大明湖站,而是1917年更名的黄台站。
而与之对应的济南西站,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位于纬七路北口,规模较小,只有几间朴素低矮的平房。
德国山东铁路公司之所以最初没有在济南建设一座像青岛站那样规模的大型车站,是计划未来胶济线与津浦线在济南共建一座中央车站,并为此购买了一处长1850米、宽300米的大面积土地。
1908年,由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正式开工,而且包括济南在内的北段建设,聘请的正是德国方面的铁路工程人员,中德共用的大型济南火车站呼之欲出。
但是,津浦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高涨,中方为了有效控制路权,毅然放弃了共建车站这一节省费用的方案,坚持在济南另行修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在中国政府看来政治目的要远远大于经济利益。
1911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气势宏伟,造型精美,一下成为济南的新地标,让胶济铁路济南站相形见绌。
这座津浦铁路济南站,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济南老火车站,站房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典型德式车站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过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中国交通工具的变迁

有 轨 电 车 转 盘
上海南京西路铺 设有轨电车轨道
解放后,拆除有轨电车轨道
无轨电车则开通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 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 “按电车之制,轨有多种,因地制宜,而无轨之法 则创自上海,环球各国未之先有,差足称豪”。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 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 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 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 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 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 九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 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 “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 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 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 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 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 坐轿子。
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 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 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 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雇日人 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 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 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 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 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 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 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 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铁路运营管理机构与城镇形态的演变——以1905—1937年间的华北铁路沿线城镇为例

目编号 :0 JD 4 1 1 中期成果之一 。 8J 8 0 9 )
69 . 公里 。京绥线干线全长 862 公里 ,设 6 站 ,平均间距约 1. 1.3 5 25公里。陇海线 已建成 8 63 9 .
公里时 ,设 7 站 ,平均间距约 l 公里。正太路干线全长 2 3 3 2 4 公里 ,设 3 4站 ,平均间隔 7 1 . 公 里。道清路全长 10公里 ,设 l 站 ,平均间隔约 79 5 9 . 公里 。
过考察铁路运营管理机构对近代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本文所谓的城镇形态 ,与城市形态④ 的概念 内涵一致 ,之所以采用城镇形态这一概念 ,是 由 于文中所涉及的长辛店 、焦作等 ,在 13 年还难以归人城市行列。其主要 内容则仍然包括城镇 97 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状两大部分。考虑到 13 年前华北地区城镇 的实际发展情况 ,本文在进 97
青岛、济南 、郑州等大中城市 ,正太 、道清两个管理局 ( 监督局 )分别设于石家庄和焦作这两
个新 兴城 镇 。
铁路车站属车务处管辖,是铁路运营管理机构的基层组成部分。由于铁路交通线路固定,为
养护线路 ,方便会车 ,铁路车站之间的问隔远小于其他近代交通工具 。相关 资料显示 ,13 93年
广 东社会 科 学
20 09年 第 4期
铁路运营管理机构 与城镇 形态的演变
济南老火车站概况整理

济南老火车站概况整理济南老火车站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
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
1992年3月起,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
建筑简介全景(时间约为20世纪80-90年代)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1]哥特式建筑群落车站。
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它曾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
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
[2]济南老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源地。
那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便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但设计者又把与他们信仰中的上帝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墙面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用以替代只可用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既增添了视觉观赏性,又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欧洲历史上流行最广、民国初年津浦路济南火车站远眺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济南老火车站这座小小建筑中也有多处体现: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
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
在建筑界,凡提起铁路站点设计,没有人不晓得济南站。
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曾有两个[3]济南站:一个是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另一个是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城市建设史——济南城市的变迁

二.济南古城的变迁
济南作为一座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其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痕 迹已经淡没在时间的风雨之中。通过一些考古及文献的记载,我们仍 然可以对济南的发展作一个大致的概括。
济南古城经历了历下古城、秦汉历城县城、 魏晋南北朝的“双子城”、齐州州城(母子 城)和济南府城的演变过程。在漫长的历史 演变过程中,济南古城虽几经兴废,却从 未消失过,而是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四周逐 渐地辐射扩展。
古城墙老照片
1950年2月28日,济南市政府下令拆除老城墙,建起了环 城路。据记载,当时只保留了城东南隅一段(原东南角 楼——九女楼地址),后在其上建解放阁,也就是说如今 解放阁的地基是原来的济南府城墙。
2007年市考古研究所曾在趵突泉北路对发现 的一段残存古城墙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 掘完毕后,此地盖起了高楼。这一角城墙高 约三米,古砖斑驳,守望岁月沧桑。
2、司里街与所里街片区
司所二街位于黑虎泉泉群的南侧,明清时期曾是“整洁 静谧的住宅区”,街的两侧座落着风格各异的四合院,一 般都是二进院落,也有几户三进院或东西跨院的.司里街 长520米,宽5米,是官绅聚居之地.司里街地处南门外, 交通方便,北面又濒临黑虎泉,涛声震响,南护城河水清 见底,水草摇曳,岸边垂柳依依,风景宜人.所以历代官 员争相在此建造府第,终日应酬往来,热闹非凡,固有 “司里街看上任的”之说。所里街长580米,宽5米,在此 居住的多为殷实商贾之家。过去,济南的一些达官贵人死 后,因南围子墙岱安门外是千佛山风景区,不宜选作茔地, 多选在距城较近、地势平坦的马家庄、窑头庄一带,所里 街是南通围子墙永固门的大道,且又平坦、笔直,因此, 居住城关的官绅人家发丧时,必走岳庙后街,所里街,棋 幡楼轿,鼓乐喧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热闹,形 成了与司里街相对应的“所里街看出殡的”的一道风景。
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近现代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形态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研究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源远流长。
在近代以前,济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就成为鲁国的重要城市,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济南城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以前的济南城市形态主要以城区为中心的传统城市格局为主。
城市区域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城则是城市周围的郊区和农田。
内城以泉水为特色,泉水被广泛利用和开发,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泉城景区。
外城则是农田和村庄,以农业为主导。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济南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代济南城市形态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面积的扩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济南的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原来的城区被拓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新的城市区域涵盖了原有的郊区和农田,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的土地基础。
其次,城市道路的改善与发展。
原来狭窄拥挤的街道逐渐被宽阔的大道所取代,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地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再次,城市建筑的变化。
传统的低矮建筑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也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建筑物不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居住和办公条件,也展示了城市的现代之美。
最后,城市功能的调整。
近现代济南通过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了现代制造业、金融业、商业等新兴产业,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演变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形态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构的变迁——以部局关系变动为视角(1886—1937)

NO .2 0 V 0l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O I N I NV R IY ( O I LS I N E ) O R A FTA J U IE ST N S CA CE C S
第1 2卷 第 6 期
V0l l No 6 _2 .
的重要 内容之 一 。但 迄 今 为止 , 有 张 瑞 德 等少 数 学 仅 者对此有 所研究 。张 氏 的研究 虽 然 颇 为详 尽 , 并 未 但
考察铁路管理局制度 的变迁过程 , 对与铁路管理制度
变迁进程 关 系较 为 密切 的 国 内联 运 会议 、 运输 会 议 亦 少 有涉及 _ 。本 文将 从 部 、 关 系变 动 这 一 角度 , l J 局
处、 津浦路督办公所 、 铁路公司、 川粤汉总公所职权集 于一身 , 下设总务、 营业、 监理 、 调查、 考工 、 计核六科。 这标志着中国铁路中央行政监督管理机关职权 的逐步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 目(8J 8 09 ) 0 JD 4 1 1
作者简介: 亚平(96 熊 17 一 ) 男 , 士 , 理 研究 员 . , 博 助
局 ) 间关 系 的变 动 , 近 代 中 国铁 路 管 理 机 构 变 迁 之 是
工 司办理 。光绪 二十 八年 (92 , 务部 尚书瞿 鸿谶 10 ) 外 奏请 重设路 矿 总局并 获 批 准 , 随之 成 立 统辖 矿 务 铁路 总局 。光绪 二 十 九 年 (93 , 政府 裁 撤统 辖 矿 10 ) 清
动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鉴于以往 学者对此研 究不 多, 本文将 以部、 关系 变动为视角 , 1 8- 13 局 对 8 6 9 7年 间中 国 铁路管理机构的变迁 过程进行考察 , 认为部 、 局之 间垂直隶属关系的确立 , 不仅 为部、 、 ( 三级管理体制 的建 局 站 段) 立奠定 了重要基础 , 而且对近代 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产 生 了重要影 响。
中国铁路百年历史

中国铁路百年历史一、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特别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任轩于1859 年所著《资政新篇》中,强调近代交通运输对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几带交通运输的创议。
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
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又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铁路消息的传入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的《瀛环志略》,进一步介绍了一些国家的铁路情况,如“造火轮车,以石铺路”,“熔铁为路,以速其行”,并称赞这种运输工具“可谓精能之至矣”。
吴淞铁路吴淞铁路从上海起到吴淞镇止,长14.5公里,轨距762毫米,轨重每米13公斤,于1876年简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业铁路。
这条铁路是英国怡和洋行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
清政府以285,000两白银于次年赎回,并于1877年10月拆除。
左图:吴淞铁路“天朝号”蒸汽机车。
近代华北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社会流动(1905—1937)

近代华北铁路沿线村地区人
口的社会流动 (9 5 13 ) 1O— 7 术 9
熊 亚 平
『 摘 要 1铁 路 所 具 有 的 近代 企 业和 交通 工具 这 一 双 重 属 性 既 为 乡村 地 区 带 来 了大规 模 的近 代 企 业 ,又 为
一
1 5- 1
由于资料 所 限 ,本文 将从 人 1 的地理 空 间流 动和 职业 变动 两个 方 面展开 具体 论述 。考察 时 间起 于 5
10 9 5年 ,是 由于当年竣 工 的京 汉铁路 奠定 了华 北铁路 运输 网络 的基 础 。①迄 于 13 9 7年 .则是 由于 当年 抗 日战争全 面爆发 后 ,华北地 区沦 为战场和敌 占区 ,其 社会经济 发展也进 入非常状 态 。
社 会 变 迁 的 重 要 力 量 之 一
[ 键 词]华 北 关
铁路
乡村
社会 流动
社 会 变 迁
[ 中图分类号]K 5 2 ;C 2 [ 2 ;K 6 9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2 7 O 1一 6 0 0 7 2 2 1 )0 一 l5 O
层 ,从 一种职业 转到另 一种职业 ,从一 个地 区转到另一 个地 区的变化 ,称为社 会流 动。 ”翻显然 ,人 口在 地理空 间上 的较 长距离 流动大都 需要借 助一定 的交通 工具 ,而其 职业变 动又 与社会 经济 ,特别 是工 商业
发展 紧密相联 。 由于兼具 交通工 具 和近代企 业 的双重属 性 ,铁路在 华北①运 输业 兴起后 ,对沿 线乡 村地 区②人 口的社会流 动影 响十分 明显 。鉴 于张瑞德 、三谷 孝 等学者 的研究 大都 限于京 汉铁路 沿线 ,统 计资
那些曾经让济南感到自豪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建筑

胶济铁路济南站
胶济铁路济南站
原津浦铁道公司是由华人经营的公司,但公司的高层次管理人 员和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外聘的外国专家。为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 求,公司在津浦铁路济南站东侧建设了成片的别墅区供其他们居住。 现济南站广场东侧还保存有两座漂亮的德式风格别墅。两座建筑均 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黄色拉毛墙面,以粗糙的石块装饰立面,运 用灵活,高低不一。 建筑在西南角设主入口,有两座巨大的山墙,其中南侧的山墙 高度达到了一层,下方有两个连选的拱券,不过现已填堵上作为房 屋,顶部开有一个十字花样式的阁窗,很有特点。西侧立面的屋顶 上依斜坡开老虎窗。建筑的每个立面都有区别,无一雷同。建筑内 部底层是客厅、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佣人房,二层是卧室 和书房,还设有阳台和露台。室内的木制楼梯和地板选料考究,保 存完好。两座建筑原来基本相同,不过现在的使用单位对外立面重 新进行了修缮,并略微进行了改动,使两座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外 观。这两座建筑是曾经充满德式风格的济南火车站广场上唯一的遗 存,那大坡度的屋顶依稀让人们想起了曾经那座独一无二的车站。
昔日的德国山东铁道公司
位于经一纬三路的原济南电报收发局,建成于1904年,是胶济铁路济南站的配套 设施。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2004年经一路拓宽改造时采用“瘦身”、平移法加 以部分保留,南北跨度缩短了13米,颜色也由红色改为黄色,虽然外观还保留着旧时 模样,但已经是非原有建筑了。
重建前的济南电报收发局
那些曾经让济南感到自豪的——
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建筑
1904年,德国人将胶济铁路自东向西铺到济南。 不久,由英、德两国出借款项建造的津浦铁路也修到 济南。由此,济南建起了两座火车站,随之,周围出 现了一批铁路建筑。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两座火车 站同时使用,坐哪条线的火车就在哪座车站购票候车。 1937年底,侵华日军占领济南,为了配合自己的分区 管理,将原来的两座车站进行改造和扩建,于1938年 将胶济铁路济南站并入津浦铁路济南站,至此,济南 人心里就只存在一座火车站了——— 济南老火车站。 今天,我们就去寻找、记录下现存的这些铁路建 筑。
济南近代史里最传奇的20栋老建筑

济南近代史里最传奇的20栋老建筑济南是一座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城市。
关于它的文化内涵,除了体现在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浓缩在一些风格多样的建筑里。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它们屹立百年,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今天“文化济铁”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建筑。
胶济铁路济南站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当时的济南站规模较小,后经1914—1915年的扩建,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座。
此建筑至今依然保留,2013年,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11月,化身胶济铁路陈列馆。
济南黄台车站在黄台南路和山大路交叉口北侧有一个院子,院内有一座老房子,这就是建于1904年的胶济铁路黄台车站,是胶济铁路最早使用的几个小站之一。
20世纪初胶济铁路的原始风貌在这里依稀可见。
广智院广智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原属基督教浸礼会。
1904年,浸礼会在青州开办的博古堂迁至济南,由英籍牧师怀恩光主持兴建院舍,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山东巡抚院署清巡抚院署大堂在珍珠泉东侧,建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由山东巡抚周有德拆青州明衡王府大殿木料建造。
昔为清山东巡抚及民国山东军政首脑施政、断狱的场所。
整个建筑金碧交辉,宏伟壮观,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邮局大楼在经二路南侧,大纬二路西侧,有一座华丽壮观的西式建筑,这就是济南邮政及其营业厅。
资料记载:该建筑为西洋古典式,设计者为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与康文赛,建造者为天津洋商,1918年3月动工兴建,1919年竣工,为济南邮政自建的第一座邮政大楼。
济南交通银行大厦交通银行济南分行旧址,也称济南交通银行大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纬一路,欧式建筑,其西侧路北即为德华银行济南分行旧址。
该建筑建于1925年,设计者为中国建筑师庄俊,风格基本上为早期美国仿希腊古典复兴式。
山东丰大银行旧址济南老洋行就是“山东丰大银行”的旧址,位于济南市纬六路27号,老济南们也把它叫作“老洋行”、“老银号”或“老洋楼”等。
老片览世界(19)胶济铁路济南站

老片览世界(19):胶济铁路济南站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齐鲁大地,继续我们的“老片览世界”之旅。
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济南,我们还是随着一张民国时期发行的老明信片,一起来领略胶济铁路济南站的往昔容颜。
老明信片的正反面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全程394.9公里,是山东境内最早修建的一条铁路。
1898年3月6日,德国以武力威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
1899年6月,德国14家银行出资在青岛设立山东铁路公司,开始修建胶济铁路。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最初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也于同年建成。
胶济铁路路线图说起胶济铁路济南站,就不得不提及津浦铁路济南站。
胶济铁路修筑期间,津浦铁路还在酝酿之中(1908年才开工)。
当时,德国有一个如意算盘:今后与津浦铁路并轨。
早在胶济铁路济南站选址的时候,他们就把这座车站作为今后两路共用的车站来考虑,因此购买了一处长1850米、宽300米的土地。
1908年,由中国主导的津浦铁路开始修筑。
让德方没想到的是,中方计划新建一座独立的济南站。
因担心 “两路共用”车站的计划落空,德方多次与中方谈判,但根本谈不拢。
中方更关注的是路权,担心德方会借 “两路共用”卡住中方的脖子,所以还是决定 “自立门户”,另建车站。
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
这座精美的、堪称经典的车站一经诞生,便让当时规模较小的胶济铁路济南站相形见绌。
德方不甘落后,为了与中方抗衡,决定扩建胶济铁路济南站。
津浦铁路济南站有意思的是,扩建地点就选在了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正前方。
这样,车站位置就从原来的津浦铁路济南站西南方移到了正南方。
两座车站相隔约300米,胶济铁路济南站把津浦铁路济南站正面挡了个严严实实。
在一座省会城市,两座大型车站如此接近,且均为欧式风格建筑,这在我国极为罕见。
不难看出,它是中德双方各怀心思、相互较劲的产物。
就在德方大兴土木、奋起直追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让他们梦碎中国。
京绥铁路与大同城市近代化进程:1914—1937

20 0 6年 7月
山西 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S ax N r l nvri ( oi cec dt n or l f hn i oma U ie t Sca SineE io ) n sy l i
Jl 2 0 uy,0 6
(1) P3。除此之外 , 药材 、 皮胶 、 金针菜等输出的数量 也为数不少。由于京绥铁路修大 同至 口泉支线 , 所 以大部 分 的煤 炭 都 在 口泉 直接 上 车 运 出 , 只有 少量 煤炭运至大同城 , 一部分供城内居民和商户使用 , 一 部分转运至铁路沿线附近的市镇。
铁路运输不仅速度快 , 而且还具有费用低 、 运量 大、 不受天气季节影响等优点。
V 13 No 4 0. 3 .
第3 3卷第 4期
京绥铁路与大同 城市近代化进程: 1 97 14 3 9 —1
李 丽 娜
( 南开 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心 , 天津 3 0 7 ) 00 1
摘
要: 近代 以来, 随着华北铁路 网络的形成 与铁 路运输 业 的发 展, 山西开始逐 渐摆脱 腹地 交通 对 区域城
收 稿 日期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32 20 - - 0 0
盛, 而且位于北部边陲, 也是一个外 向型的商品集散 地和 双 边 贸 易 中 心 。12 9 1年 京 绥 铁 路 通 至 绥 远 ,
12 又展 至 包 头 , 绥 铁 路 横 贯 大 同 县 境 东 北 9 3年 京
部, 设站于县城北关外 , 为全线之 中心站 , 西抵绥远
防御体 系失去 了意义 , 尤其在 签定 《 恰克 图条 约》
后, 晋商的活动区域逐渐 发展到塞外 的张家 口、 归 化、 多伦 、 恰克图等地 , 大同等军事重镇遂失去往 日 的繁荣 , 商业 比起 明代 时大大萎缩。11 , 94年 京张
铁路与淮河流域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分布(1897—1937)

铁路与淮河流域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分布(1897—1937)黄华平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近代淮河流域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对该区域人口流动产生了重要催化和牵引作用,扩大了其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范围.一方面,人口沿淮河流域内外联通的铁路网向区域外的东北和江南两地流动;另一方面,人口沿淮河流域各铁路线在区域内流动,其人口流动的地理空间主要集中于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和小城镇.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黄华平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3
【相关文献】
1.铁路视域下近代淮河流域社会力量的成长——以铁路工会为考察对象(1921~1937年) [J], 黄华平
2.铁路交通与淮河流域农业近代化(1897-1937) [J], 黄华平
3.铁路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社会变迁(1908-1937) [J], 秦熠
4.铁路对上海城市空间演进的推动与阻碍(1897~1937) [J], 岳钦韬;
5.铁路交通与淮河流域农业近代化(1897—1937) [J], 黄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南老火车站被拆写作文

济南老火车站被拆写作文1989年,在对济南老火车站是保留老站进行改造,还是彻底推倒另起炉灶的问题上,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92年3月方案最终敲定。
当年7月1日8时5分,老站钟楼上精准的机械钟永远停止了转动,伴随着济南人走过80个春秋的老车站退出了历史舞台。
钟楼上那口大钟,已被有关部门作为文物收藏。
(一说,是谢玉堂主持拆除的)主持拆除的谢玉堂这样说道:“看到它(济南老火车站)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历史,那高耸的绿顶子(穹顶)…就像希特勒军队的钢盔。
”[1] 建筑拆除时遭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德国方面要求回收大钟,但未果。
(二说,是翟永浡主持拆除的)[2] [3]同时遭拆除的包括一直被当作殖民记号的日本宪兵本部大楼,德国电报大楼,瑞蚨祥老店甚至万竹园前园等。
济南市原市长谢玉堂。
1992年,济南铁路局为了扩大站场,不顾专家和学者的反对,将德国人于1904年修建的济南火车站拆除。
目前,复建规划尚未完成,济南官方称复建后的济南老火车站将“原汁原味”展现在市民面前。
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它影响了济南城市的发展。
”济南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
济南老火车站见证了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军管铁路,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这段历史,它是一段可以触摸的‘立体的历史’。
扩展资料:济南老火车站由德国建筑大师赫尔曼·菲舍尔(Hermann Fischer)设计,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有着德式建筑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传递给旅人一种笃实、稳重的良好感觉。
钟楼立面的螺旋排列的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
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
铁路与近代济南经济发展论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S HANDON G N OR M AL UN I VER SITY (H u m an ities and Soci a l S ci en ces) 2011年第56卷第2期(总第235期)2011 V o.l 56 N o .2(G eneral N o .235)铁路与近代济南经济发展论析*董建霞1,林吉玲2(1.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1;2.济南大学历史学院,山东济南,250001)摘要: 近代中国的铁路成为列强掠取大量中国资源的载体。
胶济铁路横贯东西,津浦铁路贯通南北,二者交汇于城西,使济南成为山东乃至华北的交通枢纽城市,给济南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济南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进而对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胶济铁路;津浦铁路;济南;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 K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2-0072-04*收稿日期:2011-01-23作者简介:董建霞(1972 ),女,山东阳信人,济南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林吉玲(1963 ),女,山东文登人,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07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重点课题 胶济铁路与山东区域城市化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 DB072)。
李国祁先生称: 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没有一项比铁路引起更大的影响。
[1](P6)铁路对于济南,同样如此。
胶济铁路横贯东西,津浦铁路贯通南北,二者交汇于城西,使济南 北通京津,南及浦口,东控青胶,四会五达,外人鳞萃 [2],成为山东乃至华北的交通枢纽城市,从而打破了济南封闭的格局,引发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对工商经济的发展等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及作用。
一、铁路与济南交通运输业的演变胶济津浦铁路未筑成之前,济南远途运输的通道主要是黄河和小清河。
从老地图看济南城市变迁……

从老地图看济南城市变迁……济南最具影响力自媒体,30万粉丝微博本地资讯博主,今日头条号平均阅读量超3万,微信订阅人数超6万。
专注济南本地新闻资讯,网罗吃喝玩乐信息,第一时间爆料你不知道的济南事儿!联系微信:jnbeibao看老地图,是对一个地方历史的解码。
它能让我们追忆昨天、解读今天、展望明天。
小编是一个地图迷,没事喜欢盯着地图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今天,我就带着大家看看济南那些老地图。
在《济南府志》中有一张1840年《济南府城图》。
这张地图,基本为晋永嘉年间济南治所由平陵城(今章丘龙山街道附近)迁至历下后,元朝明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
那时候的济南城,就是现今济南护城河环绕内的区域。
“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一圈,只需要一个来小时。
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在如今北坦附近,那时还有一片湖面,名叫“三娘子湾”。
在经历了大清覆亡、民国动荡后,至1948年解放前,济南的城市面积已经成倍增加。
在此期间的1904年,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力推济南自开商埠。
自此之后,济南的“新城区”崛起,其大致范围是济南火车站以南片区,东西约3公里,南北长1公里。
至1912年,济南已经形成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人口达到25万,较开埠前增长了六成以上。
至民国年间的1929年,济南设立为市,首任市长阮肇昌撰写《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称'济南为古代文化发祥地,但商业发达乃最近三十年事情,其主要原因为津浦与胶济两干线之完成,本市适当两路之交点,陆路交通已极便利,水路方面由小清河可直达渤海湾,故本市发展趋势系由旧城西移于商埠。
”阮肇昌还提出了跨过铁路,建设商埠北展界的概念。
这可谓济南第一次“北跨”。
他对济南未来的济南规划设想是:“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展界为新市区'。
进入30年代,韩复渠主政山东,并对南展界和北展界(即铁路以北地区)作出进一步规划,还将北展界命名为“模范市”,计划将之打造为济南新的市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与近代济南城市的空间变迁(1904—1937)作者:秦熠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济南即成为山东主要铁路枢纽,城市外部空间由此极大扩展,形成了广阔的商业腹地,并与全国主要港口建立了稳定联系。
城市内部依托铁路开辟了商埠,城市商业中心转移到车站附近。
城市人口中依靠工商业就业者占了重要比例,同时学生数量众多,外地到济南就学者占了大多数。
社会组织和舆论机构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活力,也改善了城市管理方式和社会结构。
关键词济南,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商埠,车站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10-0018-08济南建城历史悠久,战国时代称历下邑,为齐国西部门户,元明清时期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但距离运河和沿海港口均较远,在省内商业网络中不占主要地位,是较典型的以政治职能为主、经济文化职能为辅的中国传统城市。
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并向清政府提出六项条件,其中有“德国工程师,在山东境内,具有建筑通省铁路以及开采铁路沿线矿产的优先权”,张之洞等人认为此款“最毒恶,意在吞吸全齐”。
②然而,清政府还是被迫接受了其全部要求。
1899年,德国政府特许组织山东铁路公司修建并经营由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
光绪三十年三月(1904年5月),为阻止德国借铁路扩张势力,利用济南交通区位优势(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水运码头,胶济铁路即将开通,津镇铁路亦预定经过济南,故很快会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发展内地工商业。
经与外务部协商,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清政府批准济南等胶济铁路沿线三城市“自开商埠”,③以便变被动为主动,振兴济南乃至山东实业,次年十月十六日(1905年11月12日),济南正式开埠,城市功能亦由此开始转型。
铁路通车后,济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变化是城市外部联系增多、内部区域扩张和城市社会生活领域的多元化现象,简言之,就是城市空间④的变化与拓展。
对于近代济南城市空间变迁,研究者大都注意到铁路广泛的联系范围及其对济南城市经济的作用。
如张玉法先生较早指出胶济路通车和济南开埠对济南都市化的影响;①《济南简史》也持相同看法。
②王守中、郭大松认为济南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首要原因即是交通近代化的驱动,“加强了济南作为山东一省乃至鲁、豫、晋三省进出口贸易的枢纽地位”。
③陈为忠指出,济南在铁路通车后成为山东地区花生运销中心。
④党明德将近代交通与自开商埠并列为济南近代工商业发展和成长为山东经济中心的两大主要原因。
⑤聂家华认为铁路通车后,“济南市场与省内、国内的重要口岸市场和重要集散市场逐渐建立起长期的商贸联系”。
⑥然而或由于资料所限,对城市内部空间的变化情形涉猎甚少,李百浩梳理了近代济南城市规划的历史变化,认为济南城市规划经历了商埠—商埠拓展—北商埠—南市区—城市整体的过程。
⑦在人口规模问题上,郭大松推测,1914、1919年济南两次人口统计数字大规模递减,“恐怕是城区和乡村区划变动或区划不清,调查统计方法不一或范围不同所致,而非真正人口下降”。
⑧万强认为,济南开埠后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现代化交通网络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⑨关于济南社会空间的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朱云峰考察了近代济南的公共领域。
⑩鲍德威则全面考察了政治与济南城市变迁的关系。
{11}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对铁路交通与济南内外部空间变化的关系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
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试图从空间维度考察近代铁路因素与城市变迁的互动关系,力求还原济南城市历史变迁中的某些面相。
一、城市外部空间的拓展城市外部空间是城市通过稳定渠道与外界形成的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历史上济南的外部空间大体局限于清代济南府所属范围内,与山东经济中心城市联系并不密切。
1.区域铁路枢纽的形成20世纪初,经过济南的两条铁路先后通车,大大拓展了济南的外部空间。
胶济铁路使得济南与青岛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济南的地理位置似乎又回到了两千年前,重新站在东西交通的门户上。
津浦铁路通车后,济南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与南北经济中心天津、上海建立直接联系。
战国时期济南尚处于华夏边缘,现在则是中心,其商业腹地扩展至河北东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甚至与晋南、豫北乃至苏皖等地也有较密切的商业往来。
由于济南居于通往津青沪三大港口的铁路交通中心地位,在山东沿海港口城市之外,形成了内陆物资交换和生产、消费中心,并通过铁路与前者保持着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和协作。
逐渐成为与青岛并立的山东两大经济核心城市之一。
1930年代,陇海铁路东段建成,与先期建成的京奉、京汉、京绥、正太、胶济、津浦、同蒲、道清等路,将包括“黄河(应为“旧黄河”,咸丰五年改道前流经今安徽、江苏北部——笔者注)以北,东北地区以南,关中地区以东,黄、渤海以西的区域;差不多囊括了河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和内蒙古南部的一些地区”{12}的一个由铁路大体连接起来的近代意义上的“华北”显现出来,较大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大规模交流成为可能。
抗战前金城银行曾派员调查山东棉花运销状况,调查者这样叙述铁路对济南货物运输的作用:两路相互衔接,车站东西对峙不及一里,实为济南陆运货物出入之门户。
东运者,由胶济路,一日可达青岛,南北运者,由津浦路南至浦口,上海;北至天津,北平;其运往河南,山西,陕西者则更可假津浦路,由徐州转陇海路,需时亦不过二日而已。
①2.外部联系与商业发展因于铁路交通,济南建立起与周边市场、华北市场和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稳定关系,津浦铁路尚未全部通车的1911年,胶济铁路各站货运进款(此年因灾收入减少)中,济南西站仅次于煤炭出产地淄川,达446259.4元;客运收入居首,123515.8元(胶济铁路在济南尚有西北站客运收入33513.55元,东站26561.95元,但两站货运收入均无足轻重)。
②津浦路黄河大桥通车后,鲁西北、冀东南亦纳入济南商业腹地,铁路沿线农产品集中于济南销售,如山东出口农产品中的大宗货物花生,“我国花生出口,为近数十年事,在对外贸易中,本无地位可言。
在西历1924年,花生之出口,逐渐增加”。
③根据调查,1930年代山东花生约95%由青岛出口,其中有约117万担是经济南转往青岛的,占青岛花生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强。
④无论是花生输入还是输出,均在相当程度上依赖铁路。
⑤从商业发展可以看出济南的外部联系范围和程度。
1923年,中大商业考察团考察济南后认为:济南为陆路上之孔道,而非工业之区,故鲜有特种巨额之制造物,其商品价格,视上海,天津,青岛为转移。
在商业上非重要之区也。
统观济南商业上,以银行营业及各股份公司为最发达,其次则为药材茶业各行……而营出口贸易各商,则以棉花生油花生牛皮为大宗,草帽辫次之,面粉牛骨又次之。
⑥铁路通车前,济南传统商业以“五大行”,即国药、杂货、绸布、鞋帽、钱业最为兴盛。
铁路通车后,原已有一定市场基础的纺织品、火柴、食糖等商品扩大了销售规模,而不少种类的新商品也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煤油、胶皮轮胎、五金、纸张、香烟等等,济南成为这些商品的重要中转站;⑦同时,人口众多的城市本身就是这些新老商品的庞大消费市场。
内地商品流通量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商业的整体规模,同时出现了新商业部门,如经营转运业的货栈从清末收购棉花的广济、阜成信两家花行起步,“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的货栈……最盛时期,济南市达几百家之多”。
⑧代理进出口业务的洋行、⑨新式旅馆业也是较早起步的新型行业,其后为新式工商业服务的银行、保险等业也随之出现。
济南商业中心地位完全由其铁路枢纽地位所带来,铁路交通为城市对外物资和信息交流提供重要保障,为城市开辟广阔的外部空间。
济南商埠的优惠条件,与交通优势相结合,更有效扩大了城市外部空间。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城市外部空间取决于自然条件(是否有优越的水运条件或平坦的地形条件)和交通工具的承载能力、经济性以及交通方式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二、内部平面空间的延展与城市中心的转移古代中国的“市”即市场,可以理解为商业和手工业,作为军事堡垒的“城”与“市”结合之后,“市”事实上就是城市的内部经济生活部分。
除少数军事城市外,经济生活在中国城市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政治职能还是占据绝对优势)。
现代都市则以经济职能为主,“城”的意义淡化,“市”的作用凸显。
如果继续沿用这两个名词,“城”或可表示城市平面空间,而“市”则依然可以表示城市的经济生活(或者放大而言,表示城市整个的社会生活),两者结合就是城市的内部空间,近代济南城市变迁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城”“市”同步扩张。
新开辟的商埠是开放式的,没有城墙等防御工事限制,而铁路既是商埠建立和扩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也是重要限制因素,城区因此难以向胶济铁路以北和津浦铁路以西的区域扩展。
1.商埠选址及其意义商埠选址于老城之外,“东起十王殿,西至南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抵胶济铁路,收买民地,竖立界石,于界内作为华洋公共通商地点,并许华洋商人租地杂居”。
①地方政府并颁布《济南商埠开办章程》,详细规定租地、设官、建造等等诸方面内容。
商埠位置与原有商业中心西关相接近,邻近胶济和计划中的津镇两路车站,交通便利。
在此之前,德国山东铁路公司经理锡乐巴“在城西买了一块土地,用以建车站以及铁路管理大楼和计划中的德国领事馆。
他认为在济南这些地块的位置很好,紧靠城的西部,地势高而干净,且视野极佳。
锡乐巴特别强调了…济南府火车站商业位置有利,必要时商人可移居那里‟”。
②看来地方主政者在选定商埠位置时,除考虑地理因素外,也将车站作为重要的选址依据。
自开商埠的目的是阻止德国势力渗透,商埠靠近车站,一方面可将经营工商业的外国商人和工商企业限制在商埠内部,另一方面则使济南新式工商业管理权掌握在中国地方官手中。
③2.车站与城市中心的转移车站是城市内外部空间的交点,外部空间通过车站联系内部空间,而外部空间的大小,对城市内部空间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影响。
车站也意味着城市外来物资、信息和潜在消费者的来源,商机众多。
同时车站也是济南城市新空间的起点,商埠以两路车站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延展,修建了网格状的城市道路系统。
在未大规模改扩建老城的前提下,济南实现了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和城市中心的转移。
津浦路全线通车不久,商埠以“经”命名的东西马路和“纬”命名的南北马路的已修建至经三纬八。
④1927年前,经路“已修而未竣工者凡九”,纬路“已竣而房屋尚未建筑齐全者有十一”,商埠“西端已抵南、北大槐树”。
⑤商埠最初的计划格局已经形成,与铁路关系密切的银行、旅馆和货栈中的绝大多数也分布于此。
⑥商埠地价上涨,市政亦得以改良,“本国大公司大商号及日本商店公司以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为最多,纬四路亦多大商店,商埠南部及东门外多为东西各国人之居宅,此二处之近年地价,亦皆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