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相关介绍: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

指句朗读,老师指导正音。

四、1、老师交待本节课任务:疏通文意。

、2、学生自由合作疏通文意,老师指导。

【文本内容讲析(选择难点讲析)】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

22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生齐答:有兴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

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

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

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论语》则是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有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课重点1.认识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此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朗读、熟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习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课重点、难点: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此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以前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确实,我国两千年来,无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即是最精髓最靠谱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即是这个意思。

二、有关介绍: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 552 或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概成书于战国早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首创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生自由朗诵。

指句朗诵,老师指导正音。

四、 1、老师交待本节课任务:疏导文意。

、2、学生自由合作疏导文意,老师指导。

【文本内容讲析(选择难点讲析)】1.“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勤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坦,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当心慎重,到有道的人那边去匡正自己,这样能够说是勤学了。

” 解读:此则讲的是勤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君子能够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坦,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靠性,会对个人涵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散;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矫捷、仔细,并且要当心说话,俗语说得好“饭能够乱吃,话不能够胡说”;到有道德的人那边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同样。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六、讨论质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七、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美读吟诵1、指名朗读2、齐读全文。

二、试译检测抽十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错三、分析理解:品读赏析,探究内涵——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四、拓展创新:1、学生朗读,分齐读、个人朗读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②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补充)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五、品读赏析:1、《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十则中,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

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

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

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

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

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22 《论语》十则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

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补充: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朗读课文:教读、自读、齐读四、自读翻译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理解并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课文十则分为三部分,讲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

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六、讨论质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七、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美读吟诵1、指名朗读2、齐读全文。

二、试译检测抽十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错三、分析理解:品读赏析,探究内涵——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四、拓展创新:1、学生朗读,分齐读、个人朗读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语录体的语言特点,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

3.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过程与方法1.背诵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

2.理解一些名句中蕴含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品味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出现了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孔子和《论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当作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学生齐答:有)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大力提倡“仁”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有很大影响,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论语十则教案语文版

22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生齐答:有兴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

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

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

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论语》则是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有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论语》十则教案 语文版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背诵全文.2。

了解语录体的语言特点,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3。

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过程与方法1.背诵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

2。

理解一些名句中蕴含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

品味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诵读法。

2。

讨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出现了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孔子和《论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当作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学生齐答:有)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大力提倡“仁”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有很大影响,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

背景链接春秋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怀疑主义思潮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而所有的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孔子的家庭而对孔子产生影响的。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3)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3)

22 《论语》十则1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当堂成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格言、警句。

3.感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强了,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论语的含义。

3重点难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及思想内涵。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幻灯片4、5)在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中,我们学习了从《论语》中节选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六则论语。

请大家一起听范读,轻声诵读。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活动2【讲授】二、作品简介(幻灯片6、7)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它的语句大量化为成语(全文11750字,出成语147条)。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活动3【活动】三、了解作者孔子:(幻灯片8)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图片:(幻灯片9)家乡图片:(幻灯片10、11)弟子:(幻灯片12、13、14)1.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

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

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

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2.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2)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2)

22 《论语》十则1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2、会读“省、传、沂、雩、喟”等字音,会翻译“莫、处、富、虽、与”等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3、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2学情分析基于七年级学习《论语》基础,字面翻译容易理解,但是深层的一些原因及情感需要结合背景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读“省、传、沂、雩、喟”等字音,会翻译“莫、处、富、虽、与”等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十则》一、新课导入七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教育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语录体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对,它就是《<论语>六则》。

同学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背出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其中的十则。

活动2【活动】《<论语>十则》二、孔子及《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写作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2 《论语》十则 教案

22 《论语》十则一、教材分析:《论语》十则从内容上看,偏重于阐述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

其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涉及。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和积累一些文言文常识,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延续到今天的社会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互相探讨、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分组时需要注意对各层次学生的组合,互助学习,而各组之间又有竞争。

三、教学任务分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课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鼓励学生多朗读,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对文章字词的理解,进而翻译课文。

并发展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归纳能力。

在译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大意。

回顾作者、作品。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的标准。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1难点:朗读背诵,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标准。

传统儒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2重点: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字词的能力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1、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指导预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写好预习笔记。

2、、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示成果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

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

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

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论语》则是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

所以有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

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补充: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朗读课文:
教读、自读、齐读
四、自读翻译
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理解并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课文十则分为三部分,讲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
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

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
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六、讨论质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七、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美读吟诵
1、指名朗读
2、齐读全文。

二、试译检测
抽十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三、分析理解:
品读赏析,探究内涵——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四、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个人朗读
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②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补充)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五、品读赏析:
1、《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十则中,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

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

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

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

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

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

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