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C、(美国佐治亚州的 奥古斯学院) 医生让50名患有高血压 的青年每天进行15分钟 的静坐冥想;让另50名 患有高血压的青年每天 上食品卫生课。 四个月后,沉思冥想的 青年血压平均下降了5 毫米汞柱;另50名青年 的血压没有任何变化。
瑜珈图片
D、科学实验:
给几十个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
由旋转粒子组成。粒子有不同的 振动频率。人身也是如此。 (美)精神科医师 大卫· 霍金斯研究 表明,身体振动频率会随着精神 状况变化而有强弱的起伏。




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渐高依次是恶念、冷 漠、痛悔、害怕、焦虑、渴求、发火、怨恨和 傲慢,这些都在200以下,都是有害的。 信任在250,是中性的。往上的频率依次是温 和、乐观、宽容、理智、理解、关爱、尊敬、 高兴和安详,平静和喜悦在600,开悟在7001000。 霍金斯遇到过的最高最快频率是700,出现在 (印)特蕾莎修女(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身上。 据说,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瞬间,在场 所有人心中都充满幸福感,几乎想不起任何杂 念。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人们
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又能自 觉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 选择的依据有: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阶级力量对比; 国际环境;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因素;等。
历史主体的素养在选择中的作用
华盛顿拒绝做国王。
刘易斯· 尼古拉上校: ‚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 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 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 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因此,我 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很有理由采 纳国王的称号。‛
如,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表现为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 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 重复出现。 (科学实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 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揠 苗 助 长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
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从实际出发,认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启示: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小镇,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 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经常向她灌 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争做一流,永远 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 在前排。”正因为受到父亲的教育,玛格丽特才有永远 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决心事事争一流。 40多年过去了,那个事事争一流的玛格丽特成为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四年选为保守党领袖。 一位哲人说过“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讲的是社 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 主体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 性和选择性;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 受规律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 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
• 主体选择是对社会未来发展多种可能的 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 社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 的客观前提; •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依据; • 主体能动性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 之中; • 选择是否正确由实践来检验。
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律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将失败,别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 自己却看不清楚呢?算命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成功与否和失败与否可以预测,但是成功的方 式和失败的方式能够预测吗?一个人的前途是 可以预测的吗?为什么人会相信一些人能够成 功,而相信另外一些人不能够成功呢?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在高尚行为后面 是不是有利益动机呢?社会赞扬的高尚的道德 品质的总体来源是否与利益有关系?高尚性如 何超越利益的呢?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 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50页)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 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这些发展规 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4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有无用的吗?社会让 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个人学习的动机与社会 让人学习的动机有什么区别?个人学习的动机 为什么可以是好奇心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 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 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 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48页)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课序号:171 290607217 陈雪廷09级旅游管理2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性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得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里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机,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客观规律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的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例如,《三国》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风借箭,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充分的利用了风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还有“火烧赤壁”中,也一样利用了风向,击败曹操。

这就说明了,首先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并将主观意识参差到自然规律中,使自然规律向着自己有利的一面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使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人们正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这就证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再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正是由于不遵循社会规律,而只考虑主观意识才导致的么,美国的银行贷款问题也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人们资金还没有挣到手就已经消费出去了,这样导致了个人财政赤字,长久以往的个人的财政赤字导致银行财政赤字,就导致了金融危机。

人们主观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却违反社会了规律,就必然导致灾难。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上下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按照客观规律运作和发展的必然性,而后者则指人的主观加工和发挥其影响力的能动性。

一般来说,它们内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们具有内在的结构特殊性,受不可抗拒的内生性影响,因而以其自身的趋势、速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循环运动和演变。

它也可以指引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出对社会有利的方向。

主观能动性作为构成历史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

没有它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只能实现自动化;有了它的参与,前进的过程以及方向将会变得灵活多变,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导向,把社会发展送向更自由、更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方向。

因此,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只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只是慢慢不停地沿着一条规律的路径前进;如果只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将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辅相成,才能坚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方向,实现宏大的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健。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一、 自然规律和 社会规律
2
讲授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3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 之间的关系。” 列宁
————中国式的历史唯心主义
21
讨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2
4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
5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6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
7
2、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 诺,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 说”。
8
3、规律的层次性
客观规律因其起作用 的范围和层次不同而具有 不同的层次。 个别规律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9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含义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 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区别主要表现:自然规律是作为一 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 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 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1

第三节_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_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 意识是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
在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转化的过程中, 在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转化的过程中, 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使人直立行走
劳 动
促进人思考问题 产生语言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创造了 , 也促使意识的产生 和发展。 社会实践 和发展。 社会实践 活动的需要促进了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 意识的起源: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器官——人脑的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器官 人脑的 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2、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 发展规律。 其次,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 途径。 最后,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下列选项中, 下列选项中,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 ABCD) A、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路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 C、实事求 、 D、学而不思则罔 、
反应特性
黄山
矿石 潮汐
葵花的反应: 葵花的反应:应激性
狼孩
1920年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 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 于森林。一到晚上, 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 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 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 大狼的后面。后来, 死了大狼, 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 两个怪物, 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由母 狼养大的裸体女孩, 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 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 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 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 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 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只会象狼一样嗥叫, 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 晚上出来觅食。 晚上出来觅食。一年后小的 去世,1929年大的也死去 年大的也死去。 去世,1929年大的也死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第三节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 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 一致向前看》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 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 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 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 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 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 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 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 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 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 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 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 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 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 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 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 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 律。
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2、坚持实事求是,反对重名轻实的教条主 义思维方式。 • 第一、只有勇于实践,才能谈得上实事求 是 • 第二、注重实践效果,是实事求是的核心 •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不拘泥于旧理 论,旧经验,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发展 真理。 • (二)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 • • • • • • •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
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 现的。
(一)意识的作用
第一,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创造性 第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的作用 第四,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 和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 性是辩证统一的。
要换脑筋,排除思维障碍 第一、克服思维定势 第二、逆向思维方法 第三、“切忌想当然” 第四、“求全思维不能有” 第五、让思维“返老还童” 一方面: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设想 另一方面:敢于突破常规,别出心裁。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一般规 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联系 自然规律本身虽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 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 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 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 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 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 五、在实践中正确、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 性 • (一)在实践中正确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 错误的主体能动性,即主观盲目性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 1、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只唯实 • 尊重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简答)答: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性的产物③社会劳动性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4.意识的本质(简答)答: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简答):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答: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①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马哲联系和发展

马哲联系和发展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就是关 系”,就是“本质的 关系或本质之间的 关系,”
列宁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 系
规律和必然性也是同等 程度的概念,它代表着事物 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 可改变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就是说,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 定的客观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 会重复出现。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三)质量互变规律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一、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 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 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矛盾 双方的最终相互转化提供了桥梁。
(二]矛盾的斗争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 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联系的特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三)联➢ 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含义: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形式: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 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 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发明了剩余价值规律 •引水上山是消灭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吗?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八十年代红富士苹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一直居 高不下。有些商贩为牟利,就不择手段,用普通苹果 冒充红富士,欺骗消费者。 在适宜果树生长的北方 许多地方,农民在高价驱使之下纷纷投巨资大种特种 红富士。几年后,果农们迎来了大丰收的季节。但此 时红富士苹果的价格却急转直下,每公斤优质的红富 士苹果也只卖几毛钱,连肥料钱都赚不回来。望着果 园里累累的硕果,果农们却哀声叹气,一筹莫展。
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 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 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蜜蜂蜂蜡建筑蜂 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这段 话指出了 A、蜜蜂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B、蜜蜂具有创造能力而人具有认识能力 C、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蜜蜂进行的只是一种 本能活动 D、人具有创造能力而蜜蜂具有认识能力
看事例,明哲理
达尔文对生物学、人类学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但 在自己的婚姻上,他却是失败的。1893年达尔文与 表妹埃玛结婚。婚后15年生下6男4女。大女儿一直 体弱多病,10岁夭折。四女儿早亡。二女儿和两个 儿子终身不育;其他四个儿子也常年生病。达尔文 晚年通过大量实验,比较植物异花传粉与自花受粉 的效果,证明自花受粉的植物大多后代不良而慢慢 被淘汰。这一发现使达尔文恍然大悟。 思考一下,达尔文遭受了什么规律的惩罚?
宗教观念的形成
鬼神观念的形成
小结 1、错误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 歪曲的反映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 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误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 A.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具有主体选择性
C.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E.意识可以直接创造现实
8.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________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 E.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 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 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09)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 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 界
二、判断题
⒎联系构成运动
⒏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 ⒐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⒑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⒒白马非马
二、论述题
⒈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 ⒉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⒋意识的能动作用 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⒍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C.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E.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⒊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是________
A.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C.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D.体现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 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 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 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 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 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 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 上的启示是(2007 )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E.体现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⒋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
A.形式
B.内容
C.属性 D.主体 E.基础
⒌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________
A.相对主义
B.形而上学不变论
C.诡辩论 D.决定论 E.庸俗唯物论
⒍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________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D.从类人猿直立行走到语言的产生 E.劳动和语言共同推动人类意识的产生
13.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这在辩证 法上的启示是( ① ③ ④⑤ ) ①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②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③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⑤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 展.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 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 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活动的舞台 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 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 活剧来。” ——毛泽东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 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 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2010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 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 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2007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0)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 人悲 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 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 就用一根手指头去 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 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 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 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 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 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 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 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 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 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 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 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 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 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预测性。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人类的建筑师 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地 方,就在于他在建筑房子以前,早就有了这个房 子的构思了”
——马克思
知觉的选择性
意识的预测性)
3.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 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2010)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 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 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 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 提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特点 力 加速度
牛顿力学 第二定律
= ——
质量
(一)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二)规律的特点
重复性
稳定性
(三)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规律? •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________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E.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变化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________
A.移入人脑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种特殊的物质 C.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物质的产物 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⒏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辨析题的答题方法(步骤)
1.判断 2.说明理由 ①如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观点阐述一下,然 后指出不坚持这种观点会怎么样。
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如果是错误的,把正确的观点找出来,并指 出错误的要害在什么地方。 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10-2006年考研真题
• 17. 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 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 自然界的报复(2008) • B.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 实践方式 •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 D.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 出路
•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 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 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 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 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2007 )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 件
创造物质现实的方案性观念 ——房屋、桥梁的设计 创造经济关系的方案性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创造政治关系的方案性观念 —— 一国两制 创造伦理关系的方案性观念
——男女平等
③意识活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③④⑤

①没有产生和灭亡就没有发展
②质变是发展
③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④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
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1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②③ ) ①共性包含着个性
②共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③共性和个性相联结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