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到从前——论“回译”不能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

合集下载

翻译概论复习题

翻译概论复习题

1. 试述让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1、去字梏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

所以要想让翻译得到再生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况下,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全面把握上下文的关系。

2、重组句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句。

3、建空间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除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为目的与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个新的文本时,原文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保持不变。

1索绪尔语言意义观对翻译的影响他指出了价值与意义的区别,并揭示价值取决于系统这一深刻道理,索绪尔的木笔旨在摧毁词的任务是在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这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意义观。

首先,索绪尔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翻译观,不再把翻译当成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要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词的任务并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

其次,要在系统中去识别差别,确定词或语言其他要素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梳理语境和整体观念,将语义的传达当做一个动态的行为,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在具体语境中去识别语义。

再次,索绪尔将意义与价值做了区分,认为不同语言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索绪尔对意义和价值的区分,可以说是对语言意义观理论的一大贡献,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探索语言与意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2在世界化进程的今天,语言文化多元,翻译能起到什么作用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元化,而文化多元化和语言多元化可加强世界和平和文化的建设,弗努蒂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主要的是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是翻译及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改造,使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

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的文化的大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爱国主义之上的尊重或藐视,北京大学的孟华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传递相异性的功能,即翻译可以在一国的文化传统中,亦即在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中植入中植入相异性的因素。

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

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

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最早提出的。

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他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当然,这里的翻译主要是指文学的翻译。

本文以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做简要探讨与论述。

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翻译范畴中一个突出的、主要的翻译种类,也是学界讨论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个种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文学翻译强调传达和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即艺术再创作,而不要求译者在文字上、句法上乃至修辞上对原作亦步亦趋。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一部文学作品涉及的东西包罗万象,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审美心理等。

这些因素在东西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最早把“创造性叛逆”这一名词引入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

谢天振教授把创造性界定为:“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把叛逆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谢天振,1999:1 37)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译语的客观背离也应属于叛逆的范畴,也就是说译作可以是对原作的叛逆,也可以是对译语的叛逆。

对原作叛逆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译作必须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必须像原作一样易懂;对译语的叛逆常常是因为译作也肩负着用新的内容和形式来丰富译语的使命,而且译语文化也呼唤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诞生,尽管这样的译作读起来比读本族语写的作品要难以领会。

basic knowledge of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基本不原理

basic knowledge of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基本不原理

Translation Criteria or Principle
Tytler’s translation criteria Yanfu’s translation criteria Others translation criteria
Tytler’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Prerequisites of a translator
The enhancement of our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betterment of our command of the relevant languages The broadening of the range and scope of our general knowledge. By Zhou En-lai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es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论译文的回译性

论译文的回译性

vn 25 No. J 3
M e 2 0 v O2
论 译 文 的 回译性
李 思 龙
( 浙江丽承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 英语系。 江 丽木 33O ) 浙 2 OO

要 : 目前为止 , 到 译论界对语 际翻译 , 尤其是英投 翻译进行了 大量 的研 究 , 已归纳 出不少 翻译 原则 a这 并
严 复在《 天演论 ・ 例 言》 译 中破题一句 “ 事 三难 译
信达雅” 可能 连 他 自己也 没 想 到 , 以其 论译 几 于 , “ 道 , 言而为天 下 法 ” 罗新璋 ) 一 ( 。后来 又 有“ 忠实 、 通 顺”“ 、 神似” “ 境 ” 翻译 原则 。但 所有 这 些 都 是 、化 等 指 从译 出语到译 人语 这个 过程 中应怎样 做。而每 个 译者 都认 为 自己按 翻译原 则 去 翻译 , 可结 果 是 不 同 译者 对同 一 原 文 的 翻译 有 时 产 生 了 极 为 不 同 的 译 文 。究其 原 因 , 于“ 在 忠实 度 问题 。然 而 , 们对此 人
U iln S・o g
( nlhDp  ̄ Eg  ̄ e a
. ,


,l hi 20 0 i u 3 30 , J


a ̄ tac :s a r a e lo  ̄ ac a e ndo aoi tri ̄ a r n lt n,e p cal ewe n C l s n g ih,a d ma n i J r t 0frage td a fr rh h sb e nei neln ]ta sai t o s e ilyb t e  ̄le, a d En ls l e n ny c—
t n s d e. qm 蛆 ch r [  ̄ is o u ;L s rei a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及评估模式的创新改良的论文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及评估模式的创新改良的论文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及评估模式的创新改良的论文一、概述翻译具有交际性,应用性的特点,是语言运用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的,翻译能力的培养以母语和外语为基础,母语和外语要达到近似水平,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语法词汇为授课内容的基础英语教育为主导,学生母语与英语的水平差异过大,以训练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不计。

许钧就曾指出“,在翻译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转换技能的培养的情况比较普遍。

”2007 年,蔡基刚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中提出:当前,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英语专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学新生所具备的英文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此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的基础英语教学正在松动。

大学生入学英文水平的提高为翻译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如何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翻译转换技能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

二、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大学翻译教学有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之分。

对于翻译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教学研究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两类翻译教学的现况却引发出学者和教师极其一致的感慨:即传统翻译教学存在太多弊端:索尼亚·柯林娜(Sonia Colina)在《翻译教学——从研究到课堂:教师手册》指出:现代教育的三大主流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传统的翻译教学非常注重前两条途径,其缺陷在于阿特拉斯症结(Atlas Com-plex):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被看成是知识的仓库,对学生作为创造性的主体重视不够,和他们的讨论极少,角色总是被动的。

结果常常是学生认为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自信心蒙受打击。

本文拟对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做进一步探讨,为方便起见,下文简称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播,受重视的是学生的最终结果,即译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和交流;盲目看重“标准译文”不仅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翻译研究词典]术语翻译

[翻译研究词典]术语翻译
Interpreta on Interpre ng Interpre ve Theory of Transla on Intersemio c Transla on Intertemporal Transla on Intralingual Transla on Intra-system Shi Invariance Invariant Inverse Transla on Invisibility
Gramma cal Transla on Gramma al Transposi on Graphological Transla on Hermeneu c Mo on Hierarchy of Correspondences
Historical Fidelity Homophonic Transla on Horizontal Transla on Hyperinforma on IA (Informa on Offer) Iden ty Idioma c Transla on Idioma city Imita on Indeterminacy Indirect Transla on
Community Interpre ng Dialogue Interpre ng Public Service Interpre ng Commuta on Comparable Corpora Compensa on Competence Componen al Analysis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 on Concordance Conference Interpre ng
经纪人 国际会议口译联合会 类同形式 分析 感染型文本 应用翻译研究;应用翻译学 古词;废词 元译素 关于范围的翻译理论 元译素 听觉媒介型文本

李长栓《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第10~13章)【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第10~13章)【圣才出品】

李长栓《⾮⽂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第10~13章)【圣才出品】李长栓《⾮⽂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第10章句⼦的长短和简繁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区分主从。

1.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译⽂】But as we have often said,while the road ahead is torturous,the future is bright.2.“四⼈帮”挂着“马克思主义”的招牌,贩卖修正主义货⾊。

【译⽂】The“gang of four”peddled revisionist stuff under the signboard of Marxism.3.过去,在民主⾰命中,我们受主观主义的毒害时间很长,受了很⼤的惩罚,根据地差不多丧失⼲净,⾰命⼒量丧失百分之九⼗以上,⼀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觉悟。

【译⽂】In the cours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we were plagued by subjectivism for a long time and we paid dearly for it,losing practically all our base areas and over90per cent of our revolutionary forces,and it was only then that we began to come to our sense.4.我们保卫了⼤后⽅的⼆万万⼈民,同时也就保卫了这位“委员长”,给了他袖⼿旁观、坐待胜利的时间和地位。

【译⽂】In defending the200million people of the Great Rear Area,we protected this“generalissimo”as well and gave him both the time and the space to sit around waiting for victory with folded arms.5.在农民群众⽅⾯,⼏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家⼀户就是⼀个⽣产单位。

回译法的基本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回译法的基本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回译法的基本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回译法是一种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将目标语言翻译成中介语言,再将中介语言翻译回源语言,以达到准确理解和精确表达的目的。

这一方法的应用广泛,尤其在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译员往往会直接将源语言表达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方法虽然快捷,但往往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原意。

而回译法则可以通过多次的翻译和对比,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源语言的含义。

回译法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译员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确保对原文的含义和用词都有清晰的理解。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准确理解了源语言的意思,才能进行后续的翻译工作。

其次,译员需要将原文翻译成中介语言。

中介语言不仅可以作为译员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还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调整语言结构和词汇用法,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接下来,译员将中介语言翻译回源语言。

在这一步骤中,译员需要对比原文和回译文,分析其中的差异和不足之处,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通过多次的回译和修改,译员可以逐渐接近准确的翻译结果。

最后,译员需要对回译结果进行审校和润色,以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在这一步骤中,译员可以注意语法、用词和上下文的一致性,使翻译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回译法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通过多次翻译和对比的过程,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源语言的含义。

同时,回译法也可以帮助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回译法的基本步骤:1) 引言:这一部分将对回译法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2) 正文:本部分将围绕回译法的定义和背景展开论述,详细介绍回译法的基本步骤。

3) 结论:结论部分将回顾回译法的重要性,并总结回译法的基本步骤。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旨在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回译法的基本步骤及其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从张籍《节妇吟》的三个英译本及其回译看古诗翻译

从张籍《节妇吟》的三个英译本及其回译看古诗翻译

[ 关键 词] 节妇吟》 英译本 ; 《 ; 回译
[ 中图分类号 ] 7 85 G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பைடு நூலகம் 64— 18 2 1 )3~09 0 17 69 (0 1 0 04— 3
节 妇吟
成源语 的过程(apoes nw i x w i a ent n— r s i hc a et hc hs e as c h t h b r l e t ag e ag aei rt nlt noS ” 。冯 庆 a di o i nlnug s e as e it L) … t n v r ad
验译 文的准确性 。 二、 英译本的赏析和 回译对 比研 究
知君 用心如 日月 , 夫誓拟 同生死。 事
还君 明珠 双泪垂 , 不相逢 未嫁 时 。 恨 ( 自张籍诗全 集 3 2—1 ) 引 8 6 《 节妇吟》 是唐代张籍 的一首诗 歌 。从 表面上看 , 此诗描 写 的是 男女间的情爱 纠葛 , 讲述 了一 位年轻节 妇拒绝 他人求 爱 的故事 , 实际上它是一篇 比兴体诗 歌 , 作者 以诗明志 , 借节 妇“ 事夫誓拟 同生 死” 委婉地谢绝李 师道的延邀 , 表达其一 臣 不 事二主之意 。全 诗 构思巧 妙 , 情感 细腻 , 思想 性 与艺术 把 性完美地结 合 在 一起 , 可谓 一 首不 可 多得 的佳作 。本 文 对
s s e / 1w a p d t e c l l i e e t e s d, r p e h m ody i my sl n v s. n k
《 诗 的三个英译本进行 回译 , 比分析 三个译本翻译 的得 节》 对 与失 , 并探讨 回译作为一种译文 质量 检测 手段 的可 行性与 实
第2 5卷 第 3期

《英汉翻译》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英汉翻译》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英汉翻译》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的三字标准:“译事三难:()。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的“三字标准”涵盖翻译方法、翻译过程、翻译效果等堪称一个翻译理论体系。

答案:信、达、雅2. 1964年,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针对"形式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提出了()" 翻译".答案: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3.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accurate comprehension)和().答案:充分表达(adequate representation)二、成语解释1.pull one’s leg答案:开玩笑,戏弄某人2. castle in the air答案:空中楼阁3.eat one’s words答案:收回前言(承认说错)4. 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答案:教猪吹笛5. have an axe to grind答案:别有用心6.a bolt from the blue答案:晴天霹雳7. Walls have ears.答案:隔墙有耳8.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答案: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9. Like father, like son.答案:有其父必有其子三、英译汉1.A Fiat slowly nosed its way out into the fast lane.答案:一辆“菲亚特”慢慢离开慢车道,驶进快车道。

2. If you try to cover up your misdeed with a fig leaf, you’ll only make it more conspicuous.答案:你要是想用遮羞布掩盖你的罪行,那只能是欲盖弥彰。

翻译还原_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

翻译还原_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

翻译还原_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翻译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翻译可以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理解与交流。

然而,翻译并非一种简单的替换或转换过程,而是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再创造与再构造。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许多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还原,如何处理语言之间的差异与特点等等。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现象学理论对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具有独特的启示与指导。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关注存在本身的问题,试图揭示世界与人类存在之间的关系。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存在之间的交往与转化。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并非一成不变的、封闭的实体,而是一种持续的流动与变化。

同样,语言也不是一种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一种活跃的存在方式。

翻译的目的在于将原文中的存在方式还原出来,使译文不仅仅是原文意义的翻译,更是一种能够让人们重新体验与感受到原文存在方式的再现。

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并非透明的工具,它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哲学基础,这使得翻译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

翻译者不仅仅需要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词汇与语法,更需要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

海德格尔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同时涉及两种语言的中介语,而是直接从原文出发,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存在方式和内涵。

这种直接的翻译方式被海德格尔称为“还原翻译”。

还原翻译的核心在于关注存在的表达方式与内在结构,而不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转换。

通过还原翻译,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与哲学思想,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

然而,还原翻译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化操作,语言本身的特点与译者的主观感受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海德格尔提出的“德国翻译命题”(Die übersetzende Aufgabe)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

葛浩文的翻译理念、策略、原则和特点

葛浩文的翻译理念、策略、原则和特点

葛浩文的翻译理念、策略、原则和特点葛浩文翻译莫言的小说,大量采取省略、删除、添加、改写的方式,对涉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容常采取模糊化的处理。

他的译本中在西方获得广泛认可,但中国的一些评论家认为他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口味,采用伪忠实和叛逆的翻译手法,过度美化原文,译出"象征性文本"的畅销书,不属于严肃的文学翻译。

葛浩文申辩说,自己并不惯于删减,译文要忠实于原作,但不必完全按字面意义翻译。

对于葛浩文是否忠实原文,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研究者一般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语例作为论据,没有数据支撑;或仅粗浅标注英语文本,用提取高频词或计算句长比等方法研究翻译共性,未能就语言及内容差异对中英文本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对比。

本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软件进行人工标注,采用双语平行对比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对比《天堂蒜薹之歌》的中英文本,标注和统计其中对文化负载词、颜色词、动作谓词灵活多变的处理,根据统计数据总结葛浩文译文的特点,解读其翻译理念,分析其翻译策略。

研究发现,葛浩文的翻译理念是忠实作者思想,考虑读者接受度,文辞优美易读。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翻译中采用的办法是:在内容上,直译约占原文篇幅90.4%,删减约占8.0%,改动约占1.6%;加译约占译文篇幅的1.1%。

在对语言细节的处理方面,55.5%的文化负载词采用改译法,改动的动作谓词中,约有81.1%为上义词变下义词,对约72.5%的颜色词采取直译,有时则根据小说语境和语用习惯选取合适的表达:在语言上,他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变化词类,调整语序,变更句子语气,重组句子结构等。

葛浩文秉持尊重原文作者的翻译原则,重视与作者的沟通以确保对作者意思的准确理解,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国家文化,在获得作者认可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合理改动。

其翻译特点是保持了小说体裁特点,注重场景颜色描写、人物动作及形象的传神,文本具有文学欣赏价值。

浅析回译在文物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回译在文物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回译在文物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桑雨心雷简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4期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博物馆展品的英文公示语至关重要。

妇好墓出土文物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张特色名片,其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却有所缺失,未能有效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

基于此,文章着眼于妇好墓出土文物的英文公示语,依循回译性原则,浅析回译在英文公示语中的应用及可能性,进而为英文公示语在传播展品内涵与文化方面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同类文物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回译;文物翻译;公示语;中国国家博物馆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4.020博物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博物馆中越来越多的文物增添了英文说明。

为文物增添英文说明能够增强加强国际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物翻译不仅要考虑历史学、考古学知识,更要考虑翻译文本的信息准确性和文化互动性。

师新民在《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一文中提出文物翻译需遵循回译性;陈志杰和潘华凌认为,回译法是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价和研究两种语言间中相互关系的方法,它不但可以检验译文的准确性,还可以为观测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提供一个远景视角。

探讨回译在文物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借译文进行文化传播与交互。

本文搜集分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古代中国展区妇好墓展品介绍,发现部分文物缺少英文译文或存在译文不准确的问题,因此通过回译对其英文译文进行补充、改进,并探讨回译在文物翻译中的应用及作用。

1 回译的概念回译(back translation)是一种翻译活动,沙特尔沃思(M. Shuttleworth)和考伊(M. Cowie)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对“回译”的界定是:Back-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回译是一个将被翻译为某种语言的文本重新译回源语的过程)。

浅议“文化回译”“无本回译”及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浅议“文化回译”“无本回译”及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2552020年40期总第532期ENGLISH ON CAMPUS浅议“文化回译”“无本回译”及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文/张 锐言,让它们回归B国文化,这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本文谓之‘文化回译’(cultural back translation)(梁志芳,2013:51)。

”据此定义可知,用英语描写中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将之翻译成中文,让它们回归中国文化,这就是“文化回译”。

我们现在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个定义。

在定义中说“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翻译成B国语言,让它们回归B国文化”,这里的“它们”指的是前文的谁呢?是前文的“B国文化”?还是前文的“跨国文学作品”?这二者我们都分析一下:首先,假如定义中的“它们”指的是跨国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引文的定义中说,“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翻译成B国语言,让它们回归B国文化”,用英语写成的描写中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就是“回归”中国文化吗?我们知道,所谓“回归”,就是这东西原来就是我们的,出去了,现在回来了,这叫“回归”。

赛珍珠描写的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人和事,但能据此就说这部作品是属于中国的吗?不能,那是美国作家创作的作品,是属于美国的,我们不能说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作品就属于那个地方。

而应该是,作者是哪个国家的,其作品就是作家所属那个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作家赛珍珠所写的作品,尽管是描写的是中国的人和事,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其作品是美国作家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之翻译成中文,不能说是回归。

可见,引文定义中的“它们”不可以指文学作品。

那么引文定义中的“它们”就是指作品中的文化成分了,我们现在看文化成分的“回译”是否正确。

名称提出者所下的定义中讲:“将用A国语言描写B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翻译成B国语言,让它们回归B国文化。

这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本文谓之‘文化回译’。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 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 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 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第一篇: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非文学翻译》读书报告一、引言李长栓著述的《非文学翻译》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中的一册,专门用于指导非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是相对于文学翻译提出。

文学翻译主要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翻译,着重情感内容和修辞特征的表达;非文学翻译则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着重实际内容的表达。

在当下实际社会生活中,文学翻译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商务翻译、旅游翻译、科技翻译、水利水电翻译、生物制药翻译等实用类文体的翻译则占了绝大多数,然而现实是大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文学翻译都是生疏的,而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这正凸显出该书的意义所在。

作者李长栓为北外高翻学院副教授,在书中从上中下三编探讨了非文学翻译,广泛涉及非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解与表达,工具与方法,翻译态度,译者素质等等,不光指导读者学习非文学翻译,为读者提供实用的翻译工具,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透露出的严谨作风与批判性思维更是其翻译理念的最好说明。

二、全书总括上编为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包括本书的前两章。

第一章“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介绍了“准确理解、通顺表达”的翻译总原则,准确理解包括理解宏观背景、微观用词、中观句、段、篇内部及相互间的关系,通顺表达应做到无缝转换,格式规范,字句安妥,逻辑清楚,简洁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忠实已成为翻译的不二准则,为了产出准确的译文,不管是以整体还是词句为翻译单位,译者都要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

第二章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职业化发展”。

过去翻译基本是兼职的,如今已完全职业化。

职业的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素养,包括熟悉翻译策略,善于写作,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善于调查研究,熟悉专业知识,虚心求教,反复完善译文,诚信正直等。

此外,职业译员和其他职业一样,有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如澳大利亚口笔译协会制定的《口笔译工作者道德准则》,并且译者还应承担起客户教育的责任,告知客户译文评判、译员选择、注意事项等等。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中西翻译理论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贝尔曼——翻译的12种变形倾向

贝尔曼——翻译的12种变形倾向
• 文学著作都包含潜藏的维度,即“潜在的”文本,这些文本 中的某些能指相互对应连接,组成供阅读的文本“表面”之 下的各式各样错综的网络。这些潜藏的链条组成文本节 奏的另一维度,指示文本运动的过程。经过很长的间隔 之后,某些词重新出现,一些实词通过它们的相似程度 或目标、视点连成独特的网络。
大门 翅膀 牢笼 门/入口 巨人 小路/小巷
1.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合理化指的是对译文所谓的合理化排序,主要是对源语文 本的句法结构的改变,表现在对文章中最具有意义性的可 变性的标点符号上做文章。
• 减少了句子成分;造成散体文中一个重要元素的缺失—— 对具体化的追求。
2. 明晰化(clarifacation)
• 原文走向含糊隐晦,而译文的文学语言却往往使它明晰。 • 翻译中的明晰化倾向有两种很不相同的意味: → 一是被明晰化的部分可能是原文欠明确的、掩藏或压抑的
• 传统的保留方言土语的方法是将其”异国情调化(exoticize)“. 但异国情调化只是将外国的异变成本国的异,结果也只能 是对原文的揶揄。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 散文中充满丰富的意象、固定表达、人物形象、谚语等。
翅膀
大门
牢笼
巨人
小路/小巷
门/入口
9. 对语言模式的破坏 (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 文本系统的本质超越能指、隐喻等层面,延伸至文本使用 的句子类型及句型结构。这样的模式也可能包括一种语音 对时间的使用,对某种从句的依赖。
• 合理化、明晰化、扩充等翻译策略都会引入一些原文本质 系统排斥的元素,以致文本的系统性受到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始 , 以译文终 , 只不过 回译 过程 中的源语 文本刚好是另
收 稿 日期 :0 0—0 21 6—1 0
作者简 介: 肖锦银 (93一 )女 , 南韶山人 , 17 , 湖 华南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 。
13 4
这个实验清楚地说 明 ,影响普通 翻译过程 的因素同
样会影响 回译过程 。
三 、 响 相 似 度 的 因 素 影
淮 北蠊炭 .范学 院学报 ( 师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第 3 卷 第 4期 1 21 00年 8月
J u a fHu ie o l Id sr e c es C l g o r lo ab iC a n u t T a h r ol e n y e
V0. No 4 1 31 .
ig — — > 我 不 是 胡 椒 粉 。 — — > I岫 nta n. o

pp e.——>我 不是 小辣椒 。——>Idn ep r o ’t
图 1普通翻译过程 与回译过程对 比 过程 1酱通 翻译 过程 )涉及 到两个文 本 :源语文本 ( 及译语文本 。 中源语文本总是处 于输入端 , 其 而译语文本 则总是处于输 出端 , 是翻译过程 的终端产物 。¨ 1 过程 2 回译过程 )同样都是涉及 到两个 文本 ,以原 (
例 1 :I锄 n ok Oco .——>我不是厨 师。
— — >Ia o a e k — — > 我 不 是 一 只公 m nt o .
回译 也指文字翻译过程 中将译作再 以原始翻译
还原为原作 , 以此为手段检验译作语 言文字 的准确性。” … 以 回译文 与原文 之间 的相似 度来 检验译 文准 确性 , 这种做法 在国内翻译研究界 似乎颇具代 表性 。有人甚 至 提出,译 文 回译性” 成为译文质量 的评判标准之 一 ” “ 应 本文拟从 翻译 的过程 以及 影响 回译 文和原文相似 度
可 见 , 本质 上 而 言 , 从 回译 过 程 与 普 通 翻 译 过 程 殊 无
二致 。
自汉语 ” 。
( ) 三 时差 问题
回译文与原文之 间有 时会 存在较 大的时差 。 在这段时
阎 内 , 关 语 言发 生 了 较 大 的变 化 。为 了适 应 当 代 的读 者 相 需求 , 回译 文 与原 文 的 相 似 度 也 必 然 较 低 。 下 例 中 , 文 为唐 太 宗 李 世 民的 诏 书 , 自 《 原 取 大秦 景教
中图分类号 : 3 5 9 文献标识 码 : H 1 .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4—0 4 0 10 2 3 (0 0 0 1 3— 4
一 一

引 言
个普通翻译过 程的终端 产物 ( 输入 2 输出 1 。 = )
另一方面 , 普通 的翻译过 程中所 会 出现的种种错误 在


hv a e p r—— >我没有 坏脾 气o【 ae ab d t e. m 4 1
虽然 只是一个 短 旬 ,但 这个反 复 回译 的过程 却正是
路上滇顿风尘 , 遭遇风 险”( 钱钟书语 ) 学生有 的是 因 , 为听错 了原 文 , 如把 co ok听成 cc , 的是对单词 的含义 ok 有 不清楚而误译 , 如把 “ 师” 厨 译成 eoe , ok r 直接导致后面译 文 的偏差 。
的几个 因素来说 明, 回译只是一个 普通的翻译过程 , 能 不 用来检验译文 的准确性 。
二、 回译 的 实 质
我 们只需 对 普通 的 翻译 过程 与 回译 过 程稍 加考 察 ( 图1 如 所示 ) 就会发 现 ,回译 过程与普通 的翻译 过程并
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
鸡 o— — > I锄 nta co . — — > 我 不 是 一 o ok
《 中国翻译 词典》 的“ 中 回译 ” 目下有 以下文字 : 条

… …
或不确 , 同样也会在 回译 过程 中出现 。冯庆华 所进行的反 复回译的课堂实验就 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 。 实 验中 , 教师 在一 张空 白纸上写下一个短旬 ,一般在 1 个 词 以下 , O 出示给第一 位同学 , 第一位 同学 看完 之后用 耳语 把短句翻译 给旁 边的 同学 , 第二位 同学又 把听到的句 子 低声 翻译给第三位 同学听 ,依此类推 ,一直 到最后一位 同学 听到这个短旬 ,再令其 大声 将短句翻译给全班听 , 老 师再把短 句出示给大家 。其 中一次 练习的过程如下 :
个 厨 师 o— — >I锄 nta coe. — > 我不 o okr—
是 一 个 厨 房 用 具 。 — — >n t i hn — — > 我 不 是 调 料 。一 sd i h kt e. e c 舢
— —

> I gn n t s meh n u e fr c o - i o o ti g sd o ok
(hl oh n oi c ne) P i spy adSc lS i cs o a e
A 昏 2 1 u 00
回不 到从 前

论 “ 译 ” 能 作 为检 验 译 文 质 量 的手 段 回 不
肖锦银
( 华南 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0 4 ) 1 6 1

要 : 回译 ” 程 始 于原 文 终 于 译 文 , “ 过 虽然 其 原 文碰 巧是 另 一 个 翻 译 过 程 的 译 文 , 本 质 上 仍 然 是 一 个 但
普通 的翻译过 程。双语转换 中的不 究全对 应 、 翻译 中目标语扩增 的倾 向、 译者 的能力 、 时差 、 评价者 的立场等因
素都会对 回译文与原文的相似度 造成较 大的影响 。因此 , 回译 ” “ 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译 文质量的手段 。
关键词 : 回译 ; 翻译 ; 准确性 ; 相似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