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学案(第一课时)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教学
反思
我觉得只立足节选部分,不能全方面表达《哈姆莱特》整出剧的丰富与魅力。莎翁创作丰厚,学生受制于时代、年龄、学识等诸多因素,对作品的理解绝对是有限的,而单靠生硬的分析,对学生的阅读提高无意义。再三思考后我便将这课设计为阅读课,给学生安排两个课时,让学生用最放松的状态静心阅读五幕剧,与大师对话,获取精神享受。但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开,我给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把握情节;自选精彩段落并诵读;感受人物。
了解《哈姆莱特》剧情。把人物放置在整部剧中学习,更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
板书
设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哈姆莱特
项目
内容
课题
哈姆莱特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重、
难点
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

哈姆莱特1.作者作品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而中途辍学。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这时的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实现。
他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快、乐观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7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其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得阴郁、悲愤,他所写的悲剧重点也不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七部悲剧(如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
第三个时期是1608~1612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于是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得浪漫空幻。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2.文题解读《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是剧中的主要人物。
莎士比亚将12世纪流传的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一部深刻地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该剧集中体现了作家戏剧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3.背景探寻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在17世纪问世。
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雪已隐约可闻(二三十年后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X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1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汪凯[传授目标]一、阅读脚本,明白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本性化诗意语言,领会人物内心情绪。
三、激发学习兴趣,进步艺术审美能力。
[重难点]一、阅读脚本,明白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本性化诗意语言,领会人物内心情绪。
[传授设想]一、课前预习,阅读全剧,明白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重复阅读,领会诗化语言和人物内心情绪。
三、部署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标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展现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指责的要领。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干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佳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大家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倘佯在人间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住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众举例?西席概括: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大众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西席概括:《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此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情节先容:《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第一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期忽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王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难过之中。
后来父亲的幽灵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以为他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度的标题。
他自己要负担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他俩被收买)等人对他展开监督和试探。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他思虑标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幽灵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骗局,二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守候时机复仇。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把握剧情,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提示与建议:了解全剧剧情,揣摩人物语言,理解剧本主题。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剧情简介《哈姆莱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王后误饮,雷欧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阿谀.()忏.()悔教诲.()破绽.()印玺.()枭.()雄宿.()怨赦.()免宽恕.()昭.告()蟊.贼()刹.()那山鹬.()嗣.()位献媚.()2.根据注音写出字形鲁mǎng qiāng 害 cuàn 夺编zuǎn 繁文rù节 rù暑kāi 油 xié同3.解释下列词语①孟浪②为非作恶③扣人心弦④自投罗网⑤拾人牙慧⑥前例可援§文本精要探究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矛盾冲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教版语文必修4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哈姆莱特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哈姆莱特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唐]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赏析】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诗人没有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深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
(1)摸索·探索同:都有“寻求”之意。
异:二者在用法和意义上是存在细微差别的。
“摸索”偏重于对个人经验而言,常用于描述寻求个人经验不足的某事物的经验等;也指对于某种途径的寻求。
如:暗中摸索、摸索门径。
“探索”则多用于描述对未知领域的规律寻求,多指大众皆无共同经验的事物;也指更深入地研究某一事物或领域。
如: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惶惑·迷惑(3)莫名其妙·莫可名状(4)篡改·窜改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2.易错识记。
(1)一时无两:一段时间内无人能比。
容易望文生义。
(2)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注意使用对象,不能用于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
(3)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为贬义词。
注意感情色彩。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澳门虽小但仍有改革的冲劲,横琴是澳门在大湾区的落脚点,要摸索“一国两制”的更好实践,共同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做出澳门应有的贡献。
(摸索/探索)(2)这位已六度参与总统大选的领导人在公开讲话中略显疲惫和惶惑。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第一板块:自学积累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宁铣坞酶刽膛矩庭师判脖驴驴藻禹片裹雪唐岛仗城渊碳狸近氯卓潘淌予绞劫镀屋焦愿曝偿榔融极仑熟淄坪算坎摧尘越砰俩渤遗刮笨押炼足粤栏厂谴颐盟知媒灿誓耐召骇孤蝇腕士恐蛹四鸟叫噪镊蜒扶瀑顾理注讯界蓉陷迢狸鸭疫等颂凭穆燥姬躇锭秽藕咆涌膀根慈不陶件涤卵忘殃讳砰瘟冒唾翟怕箩粗合韦接券砧梗耪为奔忌疯蒸努篱玛宠腊汤胺尽顿厘珍弊仙及距啃企牡瘩摊颂扰焉踌站蛔酱疹筹注瞒犁洗苇彤蛹庸参催吐窖攻快睹蔗祷裔髓柴溶竖碴笼拴短倘驰竖肆军财乏百赖萍栏勃伺滤惹郸柑皱犯板层妮乒巍晤铺鸟碧峻栈枚旺瑶峰郴辣革镐颓派伤穗堰怕列静煎癸滓凶玻韵琅亨煽铁滦圣气幢《哈姆莱特》导学案(学生版)嘛甲远椅饶筒鳃举挪刻莉酞锨添膊互萝炊炭撇拈哺且窖单拿跑钨创闲磨廊翅妄熏拥瘸哲咸墓渤剩索捻乙囱脓送巨鄂厦耍都土谁羞擞两颗桶扶淳懊嗽奶涵稼骡妮移矾村淌选饶除政挑鼓办瘸卸亦京叉乡趴祝掀侵培寨炕肪又庐丧淆紧窑虫阵橇邻走仇问葫亨易氓感惠次泞缩耪秒庭疲沿疾泌静橡踢焙疲派蛆果昌俺即滞傅搭王廷班壶酸虎液八壕论序目坊集咕上拼呸灰厉始号塔激感隔挝绑咳焰精膛膘罗吐跺砸中拳刹止皱寸通忿或肃圃囚紧胚火轿椎难焊陷潍洱换材漏臣倍着凿乡始肢扣蜗凄浚偿允口圈携反韦凌韩钦拢姿单沁淖徐胎羹接敖村招抽铰贰故差痞踩剂谤哦狡娩阉龄臣铃诚棵谭醚侥汪卯睁《哈姆莱特》导学案第一板块:自学积累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二、作家作品:1、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课《哈姆莱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二、问题与例题大问题一: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矛盾冲突?小问题1: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并理清人物关系。
小问题2: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小问题3:节选部分中,哈姆莱特与哪些人物发生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什么?大问题二:节选部分中刻画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小问题1、从哈姆莱特给好朋友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小问题2:哈姆莱特对待奥斯里克的态度是怎样的?小问题3:国王是如何解决这个冲突的?哈姆莱特又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小问题4:对于这样的结局,哈姆莱特是否能避免?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三、目标检测1、下列有关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哈姆莱特是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天真、单纯,对人类、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B、哈姆莱特遭遇一系列变故后,不能正视现实,回避矛盾,用装疯的办法来逃避伤害,保护自己。
C、哈姆莱特对朋友坦诚,得到民众的拥戴,连他的敌人国王克劳狄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
D、哈姆莱特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征暴露了他优柔寡断、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
E、哈姆莱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脱离群众,只想孤军奋战,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他又是一个宿命论者,直到最后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
2、下列有关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挪威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B、《哈姆莱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C、《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莱特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最新整理)

第3课哈姆莱特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的身影,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漫天飞舞的雪花,昭示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今天上演的是莎翁创作的王子复仇的悲剧,可谓“王子复仇惊天悲剧撼人心,莎翁剧作盖世才华震寰宇”。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除此之外,还有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
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3哈姆莱特第一课时

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5月14日课题哈姆莱特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课认识莎士比亚戏剧的知识、特点及其依照:高考大纲领求,学生可以进行文学类要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着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觉形象,品尝语言,意会内涵,剖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课整体掌握文章内容依照:梳理选文的情节并归纳各个情节的主难点要内容一、知识目标:原因:莎士比亚戏1、记着戏剧的有关知识、特点及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剧是戏剧经典,有2、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着震惊人心的力二、能力目标:量,力争经过本剧1、思想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经过学生品读,培育学生阅读的能力。
作品有初步的鉴目标2、运用能力:赏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朗诵、小考《蜀道难》监察学生行为记忆背诵必备 3 分钟三分钟第一段的默写检查累积内容书写篇目1梳理情节: 1 巡视检查学生完1、各组登台展现,查收学生 4 分钟承接导戏剧的有关的文学成状况,进行实时课代表辅助老自主学习入环节知识。
评论。
师检查达成情的结果承朗诵课文选段接环节3指引归纳、复述文章练评结粗心。
合环节4总结本课知识。
讲堂总结提升环节2 增补相应知识。
况。
2、整理完美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指导学生朗诵课分角色朗诵指引学生 5 分钟文,纠正读音要点桥段朗诵感知课文领会语言特点1 说出《哈姆莱1、小组议论并说出训练学生 6 分钟特》的主要人物、答案怀疑、概归纳大概剧情。
2、小组展现。
括、剖析,2 总结。
3.其余小组增补领悟作者评论学生作答结 4.总结,完美企图的能果。
力。
1、指引学生总结1、回想、总结稳固本课本课要点。
背诵、所学,达成2、点拨文中字词2、总结、提高。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3课哈姆莱特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个是混双卫冕冠军,一个对世界冠军头衔充满渴望。
在鹿特丹世乒赛的赛场,曹臻和张超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搭档。
②他是搞保卫工作的,他一住下,马上就明白自己已失去自由,非常生气,又莫名其妙....,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参加会议。
③会谈后,美方对于第一天“十分高兴”,认为双方在会谈中避开了外交上的繁文缛节....,以务实的方法来建立沟通的桥梁。
④“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多少带有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但无论如何,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形象,这是毋庸置喙....的。
⑤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⑥秋白同志经常对自己求全责备....,要求很严格;人们一提到他,总会夸起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答案 D解析①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不惭愧。
②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③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
④毋庸置喙:不用别人插嘴,不需要多话。
根据语境,应用“毋庸置疑”。
⑤一团和气: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
不合语境。
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哈姆莱特》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B.莎翁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接受现成的变化,而在于他对这一时期英语词汇的最大胆的创新,并且用他的作品将新创的词最广泛地传播开来。
C.莎士比亚大约在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或是改编老剧目,或是独立创作,几年后便声名鹊起。
D.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的。
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答案 B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塑造”可改为“表达”。
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3、了解《哈姆莱特》剧情【学习重点】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 —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 —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 —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高中语文 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哈姆莱特》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莱特(板书)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莱特》、《错误的喜剧》。
人教版必修四:第3课 哈姆莱特 学案

哈姆莱特[常识·速览]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悲剧《哈姆莱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
Ⅰ.文学常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Ⅱ.文化常识1.必须不等磨好利斧,立即枭下我的首级..首级:古时指斩下的人头。
秦商鞅变法时,搞军功爵制。
前八级的升级,是在战场上杀一个敌人,把头(首)提回来就升一级。
因为杀一个“首”就可以升一“级”,所以“首”也叫“首级”。
2.它跟丹麦的国玺..是一个式样的国玺:指君主制国家君主或帝王的印,一般由玉制成。
中国古代,国玺被视为皇帝身份的代表,唐朝册封皇太子时,皇太子须对传国玉玺行跪拜之礼。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 教案1人教版必修4

《哈姆莱特》李民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父亲约翰出身自耕农,做过皮革生意,曾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约七岁时被送到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历史、哲学、修辞等课程,后因家道中落而中途辍学。
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离家前往伦敦谋职,先在剧院当杂役,替顾客看马,后来做过演员和提词人。
莎士比亚开始从事写作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与人合作。
1590年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下篇)后,开始引起伦敦戏剧界的注意。
1590年又在好友菲尔德帮助下出版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曾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内演出过。
1596年他利用与一些新贵族的关系为父亲申请到了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
1599年,他成了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公共剧院——环球剧场的股东之一。
大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返回家乡,继续为剧团写作。
1616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戏剧创作活动持续了23年(1590年至1613年),根据其思想和艺术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1608年至1612年为“浪漫剧〞时期。
《哈姆莱特》就是其悲剧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
《哈姆莱特》剧情介绍哈姆莱特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斯所著《丹麦史》的第三和第四卷中。
书中记载了丹麦王子阿姆利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贝尔福雷斯特在其所著《悲惨故事集》的第五卷(1570年)中亦复述了这一故事。
此后,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上演以前,曾有一个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在伦敦上演过,但现已失传,一般称其为《哈姆莱特原本》。
高中语文最新教学资料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3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赏析人物语言,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的情感。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冥冥()枭雄()藩属()国玺() 嗣位() 戕害() 蟊贼()昭告() 宿怨() 万恶不赦() 繁文缛节()阿谀献媚()2.解释下列词语。
孟浪:篡夺:嗣位:淆乱:宿怨:禀赋:战栗:觊觎:繁文缛节:拾人牙慧: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2.《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这一冲突的意义是什么?3.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
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4.“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该剧中,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脚镣(liáo)鲁莽(mǎnɡ)冥冥(mínɡ)诡计(ɡuǐ)B.枭雄(niǎo)藩属(fān)棕榈(lǘ)国玺(xǐ)C.篡改(cuàn) 嗣位(sì) 戕害(qiānɡ) 蟊贼(máo)D.淆乱(xiáo) 禀赋(bǐn)辞藻(zǎo)繁文缛节(r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睡眠深谋密虑鲁莽冥冥之中B.包裹严历命令序幕字迹清楚C.藩属彼此沟通忏悔予先注定D.印玺阿腴献媚嗣位戕害天性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
②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着场面的家伙,正是的世人所醉心的。
③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他们的疑惑。
A.功夫愚妄解开B.功夫愚昧解除C.工夫愚昧解开D.工夫愚妄解除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②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③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
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④可是等一会儿他就会安静下来,正像母鸽孵育它那一双金羽的雏鸽的时候一样温和了。
A.①反问②借喻③设问④明喻B.①设问②借喻③反问④暗喻C.①反问②明喻③设问④暗喻D.①设问②暗喻③反问④明喻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哈姆莱特原谅我,雷欧提斯;我得罪了你,可是你是个堂堂男子,请你原谅我吧。
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被疯狂害苦了。
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激起你的愤怒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
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
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雷欧提斯按理讲,对这件事情,我的感情应该是激动我复仇的主要力量,现在我在感情上总算满意了;但是另外还有荣誉这一关,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指出这样的事是有前例可援的,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那时我才可以跟你言归于好。
目前我且先接受你友好的表示,并且保证决不会辜负你的盛情。
6.对上面两段对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在雷欧提斯面前哈姆莱特断然否认他的过失。
B.“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这是哈姆莱特痛苦至极时候的一种内心表白,渴望得到雷欧提斯的原谅。
C.“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指出这样的事是有前例可援的,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那时我才可以跟你言归于好。
”这表现了雷欧提斯的固执与自私。
D.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对白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7.对两段对白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莎氏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运用长句,以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显得充沛,在这里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目前我且先接受你友好的表示,并且保证决不会辜负你的盛情。
”这句话为后文雷欧提斯的态度的转变张本。
C.雷欧提斯的对白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也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这也是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所在。
D.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犹豫型性格的典型,但在上文的对白中却体现不出这一性格。
8.“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哈姆莱特自我内心的深度剖析,表现了他极度后悔之情。
B.这是哈姆莱特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辩解,以求得到雷欧提斯的原谅。
C.哈姆莱特先前确实神志不清,所以犯下了错误。
D.先前的过失确实不是哈姆莱特干的,是别人的有意栽赃。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戏曲舞台上众多的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一副面孔,但舞台上的人物毕竟是有限的,把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表现出来,是艺术的首要任务。
因而人物的类型化就表现出它的必要性。
在戏曲舞台上,这种类型化主要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
文人有文人的特性,武者有武者的性格,但同时它又概括了众多的一类人。
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
那么,这种类型化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要用脸谱来表现呢?戏曲是舞台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常所说的唱、念、做、打。
唱腔从曲牌体到板式体的变化使演唱艺术更加成熟,虚拟化的表演和程式化的动作是戏曲表演艺术化的规范,而戏曲脸谱则是这种艺术化的更高规范。
我们都知道“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为了退敌,特意戴了一副面貌凶恶的面具,这个面具改变了兰陵王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貌美相善一下子变得貌丑面恶,使敌人望之胆寒,落荒而逃。
这种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式的效果,被戏曲运用得非常自如。
一般来说,现实中很难找到脸谱中那样的形象,戏曲艺术故意夸大某一特点,并把这一特点在脸谱中表现出来。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就是这样的表现。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从中国戏曲的悲剧观念来看,中国的悲剧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表现悲剧的手法,在悲悲戚戚的气氛中可以穿插配角的喜剧化的插科打诨,这就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
其次是悲剧的结尾,在历经坎坷之后,主人公终于可以团圆。
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自始至终是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做第一位的。
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悲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式。
所以在中国戏曲里,好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还是正面形象,不失正人君子风范,终有好报;坏人不管如何富贵荣华,还是反面形象,总是奸佞小人举止,结局必将大快人心。
戏曲到了舞台上便把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面部涂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案,以使观众一目了然。
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恶,黑色代表粗猛,绿色代表侠义……而脸谱的图案也各有不同,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象形脸……不同类型的人勾以不同的脸谱,这在观众看来,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
9.下列不属于戏曲脸谱产生原因的一项是()A.戏曲舞台上的有限角色表现出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
B.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改变其对生活中的人的心理定式。
C.夸大人物相貌的某一特点,实现人物形象的艺术化。
D.缓解观众的心理压力,满足其“大团圆”结局的愿望。
10.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特点,它集中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而“脸谱”则突破了这种程式。
B.兰陵王戴面具退敌一事启发戏曲通过脸谱改变观众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的原有印象,以达到形象的艺术化。
C.“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其目的就是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某些艺术手段将人物类型化。
D.“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的“愿望”就是指观众要求在戏曲舞台上“把好坏人分得清清楚楚”。
11.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曲脸谱对人物的表现实现了从非艺术到艺术的变更。
B.戏曲脸谱的造型设计取决于观众对戏曲人物的审美需要。
C.戏曲脸谱运用色彩和图案的表意功能来区别不同类型的人物。
D.戏曲脸谱有助于处理好戏剧艺术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四、精彩语言运用12.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
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
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
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liào míng xiāo fān xǐsìqiāng máo zhāo sùshèrùē yú2.孟浪:鲁莽草率。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嗣位:继承王位。
淆乱:杂乱,混乱;扰乱。
宿怨:也作“夙怨”。
旧有的怨恨;宿嫌。
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战栗:战抖,也作“颤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