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春望》超实用课件----ppt课件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 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 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 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 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 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 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赏 析1:诗人移情于物,以花草拟人,感时伤 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忧国 伤时之情。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 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 切同情。
诗句撷英: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答: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5《春望》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
学习诗歌
全诗大意: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
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3
品味诗歌
首联:敌军兵临城下,将士严阵以待 颔联:战斗惊心动魄,双方伤亡惨重 颈联:援军悄然而至,战斗环境艰苦 尾联:誓死决战,报效朝廷
9
赏读诗歌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 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 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 住魂悸心惊。
10
赏读诗歌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 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 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 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 贵啊!
4
朗读诗歌
1. 欣 赏 情 境 课 文 , 注 意 字 音和诗歌节奏。
2.自由读,体会诗歌情感。
5
疏通诗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鸣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第
诗六 词单 五元 首第 春 望课
1
25
·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 元明清历代诗歌到现代诗歌,诗歌传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诗 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诗人……会产 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学习诗歌
全诗大意: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
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23
品味诗歌
首联:敌军兵临城下,将士严阵以待 颔联:战斗惊心动魄,双方伤亡惨重 颈联:援军悄然而至,战斗环境艰苦 尾联:誓死决战,报效朝廷
9
赏读诗歌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 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 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 住魂悸心惊。
10
赏读诗歌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 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 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 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 贵啊!
4
朗读诗歌
1. 欣 赏 情 境 课 文 , 注 意 字 音和诗歌节奏。
2.自由读,体会诗歌情感。
5
疏通诗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鸣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第
诗六 词单 五元 首第 春 望课
1
25
·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 元明清历代诗歌到现代诗歌,诗歌传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诗 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诗人……会产 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杜甫《春望》课件PPT
与同时代诗人作品风格异同点分析
01
与李白作品比较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注重个性和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春望》
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表现,风格沉郁顿挫。
02
与王维作品比较
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杜甫的《春望》
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和批判,风格更加沉重。
03
与白居易作品比较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春望》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它不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 歌中描写春天景象和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经典之作。
05
《春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唐代诗歌发展贡献
丰富了唐诗题材
杜甫的《春望》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 局动荡、国破家亡的深沉忧思,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内容。
诗歌意象与意境分析
意象
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烽火、家书、白头、簪等。
意境
通过描绘破败的景象和抒发深沉的 情感,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忧 国思家的意境。
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表达技巧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拟人等手 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诗歌更 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艺术特色
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 细腻入微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 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 功底。
杜甫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时 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杜甫对于 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展现 了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04
《春望》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比较
Hale Waihona Puke 与其他春天题材诗歌比较情感表达差异
《春望》优秀课件(共18张PPT)
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春望
国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 花溅泪——鸟惊心(感)
烽火连——家书少(盼)
思念家人 白发稀——不胜簪(思)
__沉__痛__悲__苦____ 的心情。
▲合作探究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
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 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 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 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 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
炙人口的名作。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 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 却是作者的感情。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
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 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 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
的反衬手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诗人看到的景象:
(破败的 )国都 (原来的 )山河 ( 春意盎然的 )长安城 (遍地乱生的 )草木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春望
国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 花溅泪——鸟惊心(感)
烽火连——家书少(盼)
思念家人 白发稀——不胜簪(思)
__沉__痛__悲__苦____ 的心情。
▲合作探究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
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 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 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 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 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
炙人口的名作。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 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 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 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 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 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 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 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 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 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 却是作者的感情。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
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 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 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
的反衬手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 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诗人看到的景象:
(破败的 )国都 (原来的 )山河 ( 春意盎然的 )长安城 (遍地乱生的 )草木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春望》课件(共14张ppt)
品析诗句
请结合诗句含义 理解诗人具体情感
国破山河今遥夜 怜在鄜 小,州 儿城月 女春, ,闺 未草中 解木只 忆深独长。看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jì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春望
杜甫
。
城春草木深。 诗人望见了什么景物?
感时花溅泪,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的
恨别鸟惊心。桃树画、面杏树描、述梨出树,来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
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 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 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 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 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正 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2024版《春望》ppt课件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春望》关注现实,通过描绘具体景象反映社会 现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诗歌散文化的倾向 《春望》在形式上趋于散文化,打破了诗歌严格 的格律限制,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价值
中西文化交流
《春望》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跨文化交 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文学的贡献
《春望》所体现的情感深度、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等普世价 值,为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激发跨文化创作灵感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春望》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 作出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作品。
06
《春望》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朗读、背诵指导
教师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 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逐句解析与注释
注释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稀疏,几乎不能插 住发簪。
解析
此句通过描写诗人自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愁绪满 怀的心情。“白头搔更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苍老和愁苦, “浑欲不胜簪”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悲痛和无助。
诗歌意象与意境描绘
意象
诗中运用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溅泪”、“鸟惊 心”、“烽火”、“家书”、“白头”、“搔更短”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 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原文内容概述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 首五言律诗。
诗歌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战 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 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 一。
逐句解析与注释
注释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 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春望》超实用课件----ppt课件
总领下文对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 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 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写愁 浑欲不胜簪。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 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 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写愁 浑欲不胜簪。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春望(完美版)ppt课件
称“诗史”。诗歌在创
作上风格沉郁顿挫,对
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精选课件ppt
3
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 顿转折。
沉郁顿挫一般指杜诗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 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精选课件ppt
青 年 望 岳 抒 凌 云 壮 志
19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 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 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 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 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思妻之切。
(通过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表达自己的思念妻子之情)
28
4、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v 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寄托了四海升平、有情人相聚相守的美好 愿望。
精选课件ppt
29
四、归纳小结
•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
索,采用借景抒情、(曲笔 )等手法望月
精选课件ppt
24
“未解忆长安”还有另一层含意? 双关
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所以,妻 子只能“独看”。
精选课件ppt
25
资料袋1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以一种语言 形式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意思, 另一种是隐含的意思,而隐含的意思才是 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双关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音双关,一是 语义双关。
《春望》精品PPT课件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 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比一天少,简直要 插不住束发的簪子了。
整体把握
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诗人在春天里看到的长安城的景 象,借以抒怀。
整体把握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 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是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 天的凄凉景象;
二是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 安定。
课堂检测
3、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 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 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 “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 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 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 浅露。
背景链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入长 ,妻离子散。诗人杜甫不 幸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 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 行逆施、烧杀抢掠。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草木茂盛,本应是一派生气勃勃的 长安,却是满目苍凉。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 的景象,忧国忧民的诗人满怀痛苦和感伤,挥 笔写下千古绝唱《春望》。
春 触景生情:国破 草木深 花溅泪 鸟惊心 忧国忧民 望 感时思乡:烽火连 家书难 白头不胜簪 念家思亲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
①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③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⑥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⑧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比一天少,简直要 插不住束发的簪子了。
整体把握
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诗人在春天里看到的长安城的景 象,借以抒怀。
整体把握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 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是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 天的凄凉景象;
二是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 安定。
课堂检测
3、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 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 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 “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 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 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 浅露。
背景链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入长 ,妻离子散。诗人杜甫不 幸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 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 行逆施、烧杀抢掠。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草木茂盛,本应是一派生气勃勃的 长安,却是满目苍凉。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 的景象,忧国忧民的诗人满怀痛苦和感伤,挥 笔写下千古绝唱《春望》。
春 触景生情:国破 草木深 花溅泪 鸟惊心 忧国忧民 望 感时思乡:烽火连 家书难 白头不胜簪 念家思亲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
①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③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⑥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⑧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春望杜甫-课件(PPT演示)
【鉴赏1】
前两联写“春望”之景,因景抒情。首联“国破”而空留“山河”,“城春”而只 长“草木”,其破坏之惨,人烟之少,以及由此激发的忧国情绪,都从正反相形中 表现出来。次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身陷贼营,家寄鄜州,见“花”开而“溅泪”, 闻“鸟”语而“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而“感时”、“恨别”的复杂心态宛然 可见。后两联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三联“烽火”句应“感时”,“家书” 句应“恨别”,忧国思家之情,回环往复,感人至深,尾联以“搔首”的动作写悲 痛心情,余意无穷。题为《春望》,句句传“望”字之神。望山河残破荒凉,望长 安草木丛生,望花鸟反增哀思,望烽火连月不息,望家书经久不至,最后以搔首望 天收尾。读全诗,抒情主人公伤时悯乱、忧国思家的神情及其望中所见,历历如在 目前,从而迸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谢谢
春望杜甫-课件(PPT演 示)
演讲人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国破句: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 山河在:山河依旧。 ③感时二句:交义互见,指由于感时恨别,而 对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注释】 ②草木深: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是杂草丛 生。 [唐]杜甫
01
④烽火句:入春以 来,三个月战火没
有间断。
02 ⑤短:少。
03 ⑥浑:简直。
04 ⑦胜:承受。
05
⑧簪:把头发聚总 别在冠上的一种长
针。
【鉴赏1】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 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 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 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 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 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 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 感了。
《春望》PPT-完美版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 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 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春望》PPT-完美版
《春望》PPT-完美版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
《春望》PPT-完美版
《春望》PPT-完美版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s搔āo更稀短疏,。 浑欲不胜z簪ān。一种别住发髻的长
条状首饰。
抓,挠。
简直。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
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
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春望》PPΒιβλιοθήκη -完美版1、 谈 谈 心 目 中的鲁 迅 ( 1) 学 了 本 单元的 课文, 我们被 鲁迅先 生的才 学和人 格魅力 所折服 ,这节 课我们 就来谈 谈自己 心目中 的鲁迅 。 ( 2) 提 出 要 求:可 以就课 文来谈 ,可以 结合课 外学习 的收获 来谈; 可以讲 同鲁迅 有关的 人和事 ,也可 以说说 读鲁迅 作品的 体会。 ( 3) 小 组 讨 论,合 作学习 。 ( 4) 汇 报 交 流,师 生评议 。 ( 5) 教 师 小 结。阅 读了鲁 迅先生 的文章 ,认识 了鲁迅 这位伟 大的文 学家、 思想家 和革命 家,希 望同学 们能从 他的身 上汲取 力量, 超越自 我。 2、 交 流 体 会 含义深 刻的句 子。 ( 1) 学 生 读 教材 中的内 容,谈 理解。 师 : 含 义 深 刻的句 子表面 是一层 意思, 却暗含 着更深 的意义 。那么 本组课 文中有 哪些类 似的句 子,我 们都是 用什么 方法去 理解这 些句子 的? ( 2) 学 生 找 句子, 交流体 会方法 。 ( 3) 教 师 归 纳总结 体会含 义深刻 的句子 方法: 联 系 上 下 文 ;联系 生活实 际;结 合时代 背景; 展开丰 富联想 。…… 师 : 希 望 同 学们在 以后的 学习过 程中, 继续运 用我们 总结的 这些体 会句子 的方法 去学习 课文, 一定会 有更多 的收获 。 日积月累 过 渡 : 鲁 迅 先生的 文章无 疑是人 类文化 宝库中 的一笔 财富, 这节课 我们一 起细细 品读鲁 迅先生 文章中 的脍炙 人口、 发人深 省的名 言警句 。 1、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2、 理 解 重 点 词语: 3、 有 感 情 地 朗读、 背诵。 课 外 再 搜 集 一些鲁 迅先生 的名言 。 趣味语文 1、 过 渡 : 鲁 迅先生 的童年 发生过 许多故 事,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读一个 鲁迅巧 对先生 的故事 。 2、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周 樟 寿 的 对 子妙在 哪里? 他为什 么对得 好? 文 人 巧 对 对 联的故 事还有 很多, 课后搜 集此类 故事, 与同学 们交流 。
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 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 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春望》PPT-完美版
《春望》PPT-完美版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
《春望》PPT-完美版
《春望》PPT-完美版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s搔āo更稀短疏,。 浑欲不胜z簪ān。一种别住发髻的长
条状首饰。
抓,挠。
简直。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
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
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春望》PPΒιβλιοθήκη -完美版1、 谈 谈 心 目 中的鲁 迅 ( 1) 学 了 本 单元的 课文, 我们被 鲁迅先 生的才 学和人 格魅力 所折服 ,这节 课我们 就来谈 谈自己 心目中 的鲁迅 。 ( 2) 提 出 要 求:可 以就课 文来谈 ,可以 结合课 外学习 的收获 来谈; 可以讲 同鲁迅 有关的 人和事 ,也可 以说说 读鲁迅 作品的 体会。 ( 3) 小 组 讨 论,合 作学习 。 ( 4) 汇 报 交 流,师 生评议 。 ( 5) 教 师 小 结。阅 读了鲁 迅先生 的文章 ,认识 了鲁迅 这位伟 大的文 学家、 思想家 和革命 家,希 望同学 们能从 他的身 上汲取 力量, 超越自 我。 2、 交 流 体 会 含义深 刻的句 子。 ( 1) 学 生 读 教材 中的内 容,谈 理解。 师 : 含 义 深 刻的句 子表面 是一层 意思, 却暗含 着更深 的意义 。那么 本组课 文中有 哪些类 似的句 子,我 们都是 用什么 方法去 理解这 些句子 的? ( 2) 学 生 找 句子, 交流体 会方法 。 ( 3) 教 师 归 纳总结 体会含 义深刻 的句子 方法: 联 系 上 下 文 ;联系 生活实 际;结 合时代 背景; 展开丰 富联想 。…… 师 : 希 望 同 学们在 以后的 学习过 程中, 继续运 用我们 总结的 这些体 会句子 的方法 去学习 课文, 一定会 有更多 的收获 。 日积月累 过 渡 : 鲁 迅 先生的 文章无 疑是人 类文化 宝库中 的一笔 财富, 这节课 我们一 起细细 品读鲁 迅先生 文章中 的脍炙 人口、 发人深 省的名 言警句 。 1、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2、 理 解 重 点 词语: 3、 有 感 情 地 朗读、 背诵。 课 外 再 搜 集 一些鲁 迅先生 的名言 。 趣味语文 1、 过 渡 : 鲁 迅先生 的童年 发生过 许多故 事,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读一个 鲁迅巧 对先生 的故事 。 2、 学 生 自 读 。指名 读。 周 樟 寿 的 对 子妙在 哪里? 他为什 么对得 好? 文 人 巧 对 对 联的故 事还有 很多, 课后搜 集此类 故事, 与同学 们交流 。
《春望》优秀PPT课件
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整体把握
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 伤,抒发了深沉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之情。
整体把握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 蕴含在形象的究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 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 见、所闻、所感,抒发了深沉的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 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诗中的景 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这一 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 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时 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 抒。“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 “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 泪”“惊心”。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 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愁时局,为国忧,思亲人,愁忧得 白发越搔越少。
合作探究
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 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 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 形象,从侧面突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心情。
合作探究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中的“望”字 包含哪几层意思。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 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1)“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 使人触目惊心。 (2)“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 ,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 令人满目凄然。
整体把握
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 伤,抒发了深沉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之情。
整体把握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 蕴含在形象的究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 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 见、所闻、所感,抒发了深沉的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 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诗中的景 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这一 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 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时 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 抒。“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 “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 泪”“惊心”。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 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愁时局,为国忧,思亲人,愁忧得 白发越搔越少。
合作探究
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 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白头”的意象,“搔”的动作,刻 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 形象,从侧面突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心情。
合作探究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中的“望”字 包含哪几层意思。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 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1)“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 使人触目惊心。 (2)“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 ,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 令人满目凄然。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括全文事件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 差使抓走。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 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 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 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 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
答: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知识链接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 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 切同情。
诗句撷英: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 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 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 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 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 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而深感悲痛。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 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 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 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 妇已被差吏抓走。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3.叙事诗 ▪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 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 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 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 好的衣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 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 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 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 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 表达。
赶得上做早炊。”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讨论探究: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 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 的听吗?
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 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 讨论,表演。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 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 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 添一层悲愁。
小结
{ 望中 国破山河在,
所见 城春草木深。
情 景
{ 见中 感时花溅泪,
所感 恨别鸟惊心。
交 融
{ 思念 烽火连三月,
亲人 家书抵万金。
{ 夸张 白头搔更短,
写愁 浑欲不胜簪。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总领下文对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 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 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 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 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 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 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 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 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
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 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 国 ” 是 指 都 城 , 即 长 安 -- 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 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 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 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 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 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 ,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 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 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 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 家亡的无限悲痛。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 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 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 “捉”,含义就更丰富了。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石壕史》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五、六句):写差使的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痛苦情状。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老妪致词。
第四部分(后四句):尾声,暗示老妪已被 差使抓走。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 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 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 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 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 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跟从您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
答:例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知识链接
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 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 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 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 情。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 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 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百姓的深 切同情。
诗句撷英:
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 集》。这首诗,叙述差变乘 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 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 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 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 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 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 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 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而深感悲痛。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史》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史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 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 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 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 妇已被差吏抓走。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 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 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3.叙事诗 ▪的,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就永远地去了。
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 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 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 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小孙子在,所以儿媳妇没有 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 好的衣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 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触景生 情)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 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移情于景)。
•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 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 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 表达。
赶得上做早炊。”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讨论探究: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 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 的听吗?
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 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 讨论,表演。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 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 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 添一层悲愁。
小结
{ 望中 国破山河在,
所见 城春草木深。
情 景
{ 见中 感时花溅泪,
所感 恨别鸟惊心。
交 融
{ 思念 烽火连三月,
亲人 家书抵万金。
{ 夸张 白头搔更短,
写愁 浑欲不胜簪。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深沉含蓄。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总领下文对话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 役去参加防守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 个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 逝去。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 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 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1.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③诗歌的语言精练 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 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看,诗歌可以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从体裁上可以分 为旧体诗和新诗。
2.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 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 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 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 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 告别。
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 愤,尽在不言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 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 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 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
同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
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 《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 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 国 ” 是 指 都 城 , 即 长 安 -- 是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 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 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 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 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 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 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 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 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 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 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这是拟人写 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 ,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 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 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 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 ",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思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 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写望中所见,勾画出战乱后首都的面貌。 “国破”和“城春”两意相反,诗人以之对 举,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国破 家亡的无限悲痛。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 而说“捉人”,描绘中寓揭露批判 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修饰 “捉”,含义就更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