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第二章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臀围测量示意图
3.臀围 测量体位:站位 测量方法:将带状皮尺 水平置于大转子与髂前上棘 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分环 绕一圈测量,记录测量厘米 (cm)数。测量3次,测试 误差不得超过0.2cm
4.腰臀比 腰围臀围比(WHR)是指测量的腰围与臀围比值,反映 体内脂肪分布的指标,也是评估肥胖的重要标准。 评定标准:男性WHR正常上限为0.85~0.9,女性为 0.75~0.8。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为中心型肥 胖。
(三)四肢体表标志点 1.上肢体表标志点 (1)肩峰 :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 (2)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肱骨远端内外两侧突起。 (3)鹰嘴 :尺骨上段膨大的突起,屈肘时形成明显的隆起 (4)桡骨头 :桡骨上端膨大。 (5)桡骨茎突点 :桡骨下端外侧向下的突起。 (6)尺骨茎突点 :尺骨头内侧的锥状突起。 (7)指尖点 :中指末端点。
第三节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计 算及评定范围、正常躯干与四肢的围度、残肢的围度、正 常四肢的长度及残肢的长度测量。
一、身高与体重的测量
(一)身高 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
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天内身高的变 动在1.5cm左右。清晨起床时最高,夜晚最低。这与一 天活动,身体在重力的影响下,脊柱生理弯曲加大,椎 间盘被压缩,足弓变浅等原因有关。因此,测量身高的 适宜时间一般在清晨或上午。
2.下肢体表标志点 (1)髂嵴点 :两侧髂骨翼最高点。 (2)髂前上棘 :髂嵴向前下方突出的点。 (3)股骨大转子 :股骨颈与股骨体交界处外上方的隆起, 一般在髂嵴下方一横掌处。 (4)股骨内上髁 :股骨远端内侧明显突起。 (5)股骨外上髁 :股骨远端外侧明显突起。 (6)髌骨中点 :髌骨底最高点与髌骨尖最下端连线的点。 (7)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股骨外上髁下缘膝关节线。 (8)内踝点 :胫骨下端突起,位于足的内上方 (9)外踝点 :腓骨下端突起,位于足的外上方。 (10)跟骨点 :足跟向后最突出的点。 (11)足趾点 :直立时,足尖向前方最突出的点。
第二章康复护理评定
75
5 正常(Normal,N)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每一级还可以用“十”和“一”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 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十”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一”号,以补 充分级的不足。
器械肌力测试
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准确的定量 评定,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有握力测试、 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试等。
3、社会:提供发病率相关资料,能更好的帮助残疾人。
三、康复护理评定的内容
评定项目:躯体形态
言语功能
心理评定
社会能力 认知能力
肺功能评定
发育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评定
(1)初期:治疗前进行的全身全面的详细评估,为康复 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2)中期:治疗中对康复治疗效果的评定,观察患者的治疗 后功能改变情况,为改善或重新制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指指试验:检查者与被测试者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被测试者面前, 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变示指的位置,来评 定被测试者对方向、距离改变的应变能力。
固定式维持肢体
单足站立
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 站立位,躯干进行前屈与还原的变换
维持平衡状态
正常站立
两足并拢
小结
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的概念 熟悉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了解平衡的分类和协调功能的分类
第二章康复护理评定
第二章康复护理评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肌力评定
第三节 关节活动度评定 第四节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五节 认知功能的评定 第六节 言语功能评定 第七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第一节 概述
一、康复护理评定的概念
康复评定第二章
7.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 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终生保持。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是肌肉张力 的调整反应,而不是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运动反应。全 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1.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 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 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
2.伸肌伸张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一侧下肢 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 后9~12个月;跪位,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 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四、大脑皮质水平反应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是大脑皮质、基底节和小 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发育标志着平衡反应 发育成熟。 只有在这种水平上的反应出现时,运动发育进 入人类等两足动物阶段,才可能出现较高水平 的、复杂的运动功能。 某种反应在应当出现的时候未出现,提示为神 经反射发育迟滞或异常。
1.视觉调整反应
康复功能评定 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知识汇总
《康复功能评定学》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重点内容概述一、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人体形态评定是人体测量学的一部分,最先出现于人类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术领域的相互渗透,人类对健康需求和美学要求的提高,人体测量学不断与临床医学、整形外科学、人体工程学、体育保健学、心理学等相结合,成为这些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康复功能评定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二、人体形态评定内容:(一)、身体姿势评定在人体形态评定中,通常用直立姿势作为人体形态评定的基本姿势。
直立姿势测量法要求被测者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耳眼平面”姿势。
耳眼平面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平面,已被各国人体测量工作者广为采用。
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的优点是,所需测量器械相对比较简单轻便,测量所需的时间也较短,适宜于大面积测量或流动性的工作。
但是,在直立状态下进行测量,被测者的稳定性较差,也难以根据测量的要求,对姿势做精确的矫正。
(二)、体格评定在一般的人体形态评定中,体格评定的内容常用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等指标来表示。
、体型评定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及疾病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形特征。
通过对体型的研究,探讨体型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了解不同体型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体型评定多采用定性的评定方法对人体体型进行分类,目前有几十种有关体型分类方法。
1)谢尔顿体型分类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谢尔顿按照个体在胚胎发育中的三个胚层,将人的体型分为三种类型:内胚型(肥胖型):这种类型的人体体型特点是身体圆胖、头大、颈短而粗、胸厚而宽,腹部隆起,腰部粗壮,四肢短粗。
中胚型(健壮型):这种类型的人体体型特点是身体魁伟高大,肌肉结实粗壮,肩宽胸厚,腰腹较小,身体有一定线条。
外胚型(瘦小型):这种类型的人体体型特点是瘦小、软弱无力,肌肉不发达,四肢细小。
2)国内常用分类:国内学者基于谢尔顿体型分类法,将成年人的体型分为以下三种。
中医康复学(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
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即功能障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准确、量化地评定和分级,通过康复评定估计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判定功能恢复的潜力,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康复学的康复评定是在整体、辨证、功能、预防康复观的指导下,运用四诊评定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相结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功能评定(通过四诊评定法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进行评定)、躯体功能评定(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协调与平衡等功能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功能的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情绪、心理、精神等状态的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如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等评定)五大方面。
通过综合评定,明确患者的残损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之中和其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评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康复评定主要是针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和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转归和预后)进行;②评定方法多样化、标准化、定量化;③由康复治疗小组各成员参与评定;④评定是多次进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评定;⑤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中医康复评定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评定:①初期评定。
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实施前进行。
目的是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康复潜力,确定近期康复目标和方案;②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实施中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疗效,调整康复治疗计划。
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③后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出院前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效果,提出返回家庭和社会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中医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①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拟定治疗目标;②检验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多种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④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⑤进行预后评估。
(精品课件)康复评定技术(第2版)——第二章 人体形态和反射评定
临床意义 ➢ 出生后4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4个月之后仍存
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阳性支持反应(positive supporting reaction)
检测体位 ➢ 抱患者使之维持站立。 诱发刺激 ➢ 使患者用足底跳跃几次。 阳性反应 ➢ 下肢伸肌张力增高,足跖屈,膝反张也许发生。
(3)胸脊柱后凸(驼背)
➢ 它是胸椎体后凸增加的表现(图2-20),重心线位 于椎体之前,在肌肉方面可见牵拉胸部伸肌、肩胛 骨后缩肌、肋间肌、胸肌、背阔肌、前锯肌、肩胛 提肌、上斜方肌紧张。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与长期前 倾疲劳、过度强调屈肌锻炼、椎间盘前部受压等因 素有关。
(4)胸部畸形
➢ 常见的有胸部凹陷(前胸和胸骨凹陷)、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加)、胸部凸出(胸骨凸向前下方 )。
的一侧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应。
临床意义 ➢ 出生后8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并持续终生。8个
月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是反射发育迟缓的征象。
坐位平衡反应(sitting)
检测体位 ➢ 患者坐在椅子上。 诱发刺激 ➢ 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 ➢ 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衡
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应。
检测体位 ➢ 患者取半仰卧位。 诱发刺激 ➢ 突然将头伸向后下方。 阳性反应 ➢ 上肢外展、伸直(或屈曲)、外旋,手指伸直和
外展。
临床意义
➢ 直到出生后4个月内出现阳性反应是正常的,4个 月后仍有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4个月 后阴性反应是正常的。
抬躯反射(landau reflex)
检测体位 ➢ 用手托住患者胸部,俯卧位置于空中。 诱发刺激 ➢ 主动地或被动地抬头。 阳性反应 ➢ 脊柱和下肢伸直(当头向腹侧屈曲时,脊柱和
《康复评定技术》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
5.胸部畸形 (1)扁平胸 (2)圆柱胸 (3)鸡胸 (4)漏斗胸 (5)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 8.膝过伸 9.膝屈曲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7.扁平足 8.高弓足
脊柱侧弯悬垂测量法
异常足弓
(三)前面观 1.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7.胫骨内旋 8.拇外翻 9.爪形趾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 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手长度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 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 间隙距离。
大腿长度测量
3.小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小腿长度测量
4.足长 测量体位:踝关节呈中立位。 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
足长度测量
(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2.前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下肢异常姿势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 (二)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 (三)继发性功能障碍 (四)诱发疼痛
康复评定第二章讲解
7.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 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终生保持。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是肌肉张力 的调整反应,而不是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运动反应。全 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意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椎体束的病变均可 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 失。
(1)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呈膝立位以 使腹壁松弛。然后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 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 后9~12个月;跪位,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 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4.两栖动物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下肢伸直、两 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5.保护性伸展反应: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
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 (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移动身体 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 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个月;下肢,出生后 6~9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康复功能评定(二) 康复护理学 教学PPT课件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 检查方法:
A刺激方法、刺激电极、记录电极位置示意图 B测量记录方法:分别由肘部、腕部记录之诱发电位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 分析指标:潜伏期、传导时间与距离、神经传导速度。 ▪ 异常情况: ①神经失用:跨病灶的肌肉动作较病灶远端的肌肉动作波幅低平 ②髓鞘脱失:在病变部位近端刺激时,传导减慢而波幅相对正常
•2 7
一、肌电图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 肌电图 探测和记录肌肉生物电活动的检查技术,通过
这种检查取得的资料有助于分析肌肉松弛和收缩 时各种正常和异常表现
•28
一、肌电图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肌肉的肌电图表现 ▪ 插入电位 ▪ 电静息 ▪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波形:一般多为双相或三相 时程:一般在3~15毫秒 电压:一般为100~2000微伏,不超过5毫伏
❖ 听觉理解障碍 ❖ 口语表达障碍 ❖ 阅读障碍 ❖ 书写障碍
三、失语症检查
(二)失语症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 外侧裂周失语综合征 ❖ 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 ❖ 完全性失语 ❖ 命名性失语 ❖ 皮质下失语 ❖ 纯词聋 ❖ 纯词哑 ❖ 失读症 ❖ 失写症
三、失语症检查
(三)失语症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适应证:凡是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已获得的语言功能的丧 失或受损的语言障碍综合征以及与言语功能有关的高级 神经功能的障碍,如中、轻度痴呆,失算症,失认症等 认知功能障碍。
有极少的可分辨得出的言语障碍,病人主观上可能感到有点困难,但听者 不一定能明显觉察到
第五节 神经肌肉电诊断
第二章 康复医学评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完全依赖 dependently
2分--自己25-50%
3分--自己50% 有条件依赖 partial dep.
4分--自己75%
5分--没有身体间接触 监护、准备
6分--有条件独立 无须他人帮助indep. 长时、辅具
7--完全独立
Example
患者男,45岁,中风三月,左侧上下肢肌 力3-4级。
常用的评定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评定 p74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quality of life, QOL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P74)
ADL评定(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让患者有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是康
常用的评定
一、运动功能评定: p40 Muscle : muscle tone : Ashworth muscle strength: MMT, isokinetic muscle test (等速), muscle test by machine
joint: range of motion,(ROM): 量角器
FIM的内容 (P78)
6大类18项
items
自我照料 self-care 6
括约肌控制 toileting 2
转移 transfer
3
行走 ambulation 2
交流 communication 2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3
FIM的评分方法
7分制,总分126分
1分--完全依赖
第二章 康复医学评定
康复评定目录
康复评定目录第一章PT评定量表1.Berg平衡量表2.V AS疼痛量表3.步行能力评定4.关节活动度检查与徒手肌力检查记录表(2-1)5.关节活动度检查与徒手肌力检查记录表(2-2)6.肌围度检测记录表7.肌张力评定记录表8.协调能力评定记录表9.站起-行走计时测试记录表10.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评定第二章OT评定量表1.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2.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3.家务能力评定表4.偏瘫上肢功能七级评估分级表5.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评定第三章ST评定量表1.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2.构音器官检查表3.汉语失语症检查表(ABC法)第四章吞咽功能评定量表1.吞咽功能障碍评定2.吞咽障碍简易筛查表3.洼田饮水试验测试第五章认知量表1.MoCA量表2.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3.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第六章心理评定量表1.A型、B型性格测试2.焦虑自评量表(SAS)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说明5.抑郁自评量表(SDS)6.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说明第七章生存质量评定量表1.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2.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3.SF-36计分说明4.QOL记分表5.QOL分值转换第八章疾病量表-SCI_20192.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记录表(2-1)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记录表(2-2)4.Glasgow昏迷评分(GCS)5.JOA下腰痛评估表6.持续植物状态评分量表(PVS)7.偏瘫手功能评定第九章评定报告与治疗签字单1.康复门诊治疗卡2.康复治疗签字单3.康复治疗风险知情同意书4.评定报告单第十章Team会议记录Team会议记录模板注:红色文字仅作工作参考,不须打印。
第二章康复评定
13
2. 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在肌力较强(超过3级)时,为了进 一步作较准确的定量评定,可用专门 的器械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有握力 测试、捏力测试、背拉力测试、四肢 肌群肌力测试等。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 系列活动,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 上。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 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 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 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28
(一)步行周期
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个步 行周期。其间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相 及离地挪动的摆动相(迈步相)。 以右足为例,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涉及以下环节:①右 足跟开始着地;②(右足完全着地)左足趾离地;③右 足跟离地;④左足开始着地;⑤右足趾离地;⑥双足对 线;⑦右胫骨直立;⑧右足开始着地。其中①至⑤属支 撑相,⑤至⑧属摆动相。 从支撑相到摆动相是加速期,而从摆动相到支撑相是减 速期。
优点: 1、不必以关节骨性标志确定测角的轴心。 2、操作简便 3、正确使用误差小 4、可适于脊柱等难以使用普通测角计的部位。
20
4. 主要关节ROM的测量
关运 节动
肩屈
伸
外 展
肘屈
伸
受检体位
坐位
坐/立/仰卧 位,臂取解
剖位
量角器放置方法
轴 固定臂 移动臂 心
与腋中线平行
肩峰
同上
与身体中线平行
与肱 骨纵轴
康复医学02康复评定
徒手肌力评定的分级方法:
• 0级:没有可以感知的肌肉收缩(Zero, 0%) • 1级:可以触及肌肉收缩,但是没有运动(Trace,10%) • 2级:免负下可以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是不能抗重力 (Poor,25%) • 3级:可以在抗重力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Fair,50%) • 4级:可以抵抗部分阻力(Good,75%) • 5级:可以充分抗阻 (Normal,100%)
平衡评定
• 平衡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 平衡是一种综合的运动能力; • 其特点为稳定、高效、协调、准确
返回主目录
●幻灯片 3
肌力评定
Assessing of Muscle Power
肌力
• 肌力(muscle power):肌肉收缩所产生 的力量大小。 • 肌力是构成肢体运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 面,是肢体正常运动的重要基础。
肌力评定的作用
• 评价肌力大小 • 评价肌力水平对功能的影响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 正常状态下,无论是休息还是各种运动活 动中,肌肉都会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 肌肉的这种紧张度称为肌张力(muscle tone)
肌张力与肌力的区别
• 肌力是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小,或者 主动收缩肌肉的能力。 • 肌张力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射。主动的运动 可以改变张力。
二、肌张力的产生
• 肌张力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射活动。 • 牵张放射是肌张力产生的基础。 其反射弧称为“γ-袢”,主要包括了 三个部分:传入部分,传出部分,反应中 枢部分。
肩峰
参考值 移动臂
肩峰-肱骨 外上髁 屈:0-180 伸:0-50
固定臂
腋中线平 行线
肩
外展
内、外旋
坐、站
医学影像技术《康复评定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教学目标】1、掌握形态评定的定义;2、熟悉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3、能熟练常用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操作。
【教学难点】1神经反射的临床意义2人体反射的发育规律【教学重点】常用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的临床意义及操作【教学内容】神经反射评定可实现的目标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2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3比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4预测疾病的转归脊髓和脑干的原始反射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到出生后2个月出现,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大局部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少局部到6个月。
上述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的成熟过程。
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大局部在出生时或出生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小局部在出现一段时间后消失。
大脑皮质在出生后6~18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上述反射发育的缓慢或异常将导致患儿躯干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发育异常。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
对脊髓反射检测的阳性或阴性反响在2 个月的正常儿童可能存在,超过2个月的儿童阳性反响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缓慢,阴性反响是正常的。
〔一〕屈肌收缩反射〔Fleor Withdrawal〕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阴性反响: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阳性反响: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
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二〕伸肌伸展反射〔Etensor Thrust〕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诱发刺激:刺激屈曲的一侧下肢的足底。
阴性反响: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阳性反响: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
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解释: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此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康复医学评定知识
第二章康复医学评定第二章康复医学评定康复医学评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assessment)]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准确和有效地评价功能障碍的种类、部位、范围、性质、严重程度和预后,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如同临床医学中的诊断学一样。
因此,只有正确、熟练地掌握评定技术,才能制定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正确地估计预后。
与临床诊断学不同的是康复医学评定需重复多次,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一次,以观察功能障碍的发展变化,评定康复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评定的内容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涉及器官或系统水平、个体水平和社会水平等不同层次的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评定的方法包括使用仪器、评分量表、调查表等,应具有可信性、有效性、灵敏性和统一性。
第一节肌力测定一肌力测定是康复医学中常用的评定技术。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测定是测定受试者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从而判断肌肉的功能状况,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并检验其疗效。
肌力测定主要应用于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测定和简单器械肌力测定。
一、徒手肌力测定(一)定义徒手肌力测定(manual muscle test,MMT):也称手法肌力测定,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器材,仅靠检查者徒手对受试者进行肌力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由Lovett于1916年提出,并作了多次修改。
此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器械,随时随地可用,且应用面广,可对全身肌肉或肌群进行测试,因此,非常适用于社区。
缺点是定量分级较粗略,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并易受主观评价误差的干扰。
(二)评定方法受试者采取标准受试体位,受试肌肉作标准测试动作(在减重、抗重力和抗阻力状态下做一定的动作,并达到最大活动范围),通过触摸该肌腹肌腱收缩感觉,观察完成受试动作的幅度,抗重力或抗阻力完成运动的能力。
试题《康复评定》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一、名词解释: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二、填空:1.测量肩关节内、外旋时,受检者的体位,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 鹰嘴与地面垂直与前臂纵轴平行。
2.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即点位。
0 解剖3. 测量前臂旋前旋后时,受检者的体位,量角器的放置方法:轴心,固定臂,移动臂。
坐位中指尖与地面垂直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三、问答题:1.简述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
答: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有:(1)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2)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3)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4)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5)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6)关节结构异常;(7)各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
2.简述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
答: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是:(1)发现关节活动范围障碍的程度;(2)分析障碍发生的可能原因;(3)为康复医疗选择方法提供参考;(4)作为康复疗效的评定指标依据。
3.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哪些?答:决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有:①关节的解剖结构情况;②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的肌力;③与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的伸展性。
4.试述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注意事项。
答:①受检关节须充分暴露;②正确的测试姿势;③固定好量角器;④先测量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后测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⑤首次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⑥与健侧对比,避免在按摩、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检查关节活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①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 上(检查者取坐位),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 力增高。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8~12个月。
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②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 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后伸。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 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8~12个月。
全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康复评定技术》
主讲: 闵水平
主任医师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一、原始/脊髓水平的反射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的反应 四、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 五、其他常用的神经反射
第二节 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一、姿势评定 二、人体测量
1.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 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 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
2.伸肌伸张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一侧下肢 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8.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
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的肢体所产生的不随意运 动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身体任何部位的抗阻 力随意运动。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 物。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或身体的其他部位 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3个月。 消失时间:8~9岁。
2.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 展,被检查者的头主动或被动地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接着两肩旋转, 最后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出生18个月以后。
3.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
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位可以呈 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 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 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个月。
4.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 肢伸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5.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 肢伸展,保持俯卧位。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 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7.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 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终生保持。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是肌肉张力 的调整反应,而不是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运动反应。全 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4.平衡反应——③迈步反应(跨步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其双上肢,向 左、右、前及后方推动被检者。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方、后方 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5.足背伸平衡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呈站立位,检查者两手握患者腋下, 使患者向后倾斜。 反应:头、胸调正,足背伸。 出现时间:出生后15 ~18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5.莫勒放射(拥抱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半卧位,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 查者颈后部,将头部和躯干突然向后放下。 反应:上肢外展外旋,伸展(或屈曲),各手指伸展 并外展,吓哭后双上肢屈曲、内收并于胸前交叉。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4个月
6.抓握放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卧位,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 生后9个月。
五、其他常用的神经反射
1.浅反射:是由身体表面部分的感受器,如皮肤 或黏膜的刺激引起的同侧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常见的浅反射有:角膜反射、咽反射、呕吐反应、腹 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等。
浅反射是多突触反射弧; 浅反射是皮质性反射;
浅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还 有冲动循脊髓上升至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中 央前回,再经皮质下进入椎体束下行至脊髓前 角细胞。
3.交叉性伸展反射①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 立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伸展,将伸 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 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 肢立即伸展。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4.交叉性伸展反射②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 肢伸展,在一侧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典 型的剪刀状体位)。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3)按反射弧方的通路分类
单突触反射:是两个神经元,经一次突触联系所形成 的反射,如腱反射等。 多突触反射:是多个神经元,经两个以上的突触联系 完成的反射,如浅反射等。 按反射弧在中枢的部位可分为:脊髓反射、脑干反射 和皮质反射等。
一、原始/脊髓水平反射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 的运动反射,受到刺激后肢体肌肉出现完全的 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 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 叉性伸展反射、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
反射的分类:人体的反射一般可以分为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
①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 立起来而且不断得到完善的高级神经反射活动。 ②非条件反射是同种属个体所有的、恒久存在的、先天 遗传的初级神经反射活动。 (我们主要讨论非条按生理功能分类
6.阳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保持立位,让被检查者脚掌着地 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地。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抗收缩); 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6个月。
7.阴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立位,使之成自我负重位。 反应:伸肌张力未缓解,阳性支持持续存在。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8个月。
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 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 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 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2.平衡反应——①倾斜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位、俯 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通过倾斜平衡板或 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上斜) 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 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 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站立 位,出生后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四、大脑皮质水平反应
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是大脑皮质、基底节和小 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发育标志着平衡反应 发育成熟。 只有在这种水平上的反应出现时,运动发育进 入人类等两足动物阶段,才可能出现较高水平 的、复杂的运动功能。 某种反应在应当出现的时候未出现,提示为神 经反射发育迟滞或异常。
1.视觉调整反应
神经系统以反射作为其调节活动的方式,并通 过反射弧来完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 分损伤,反射都将出现障碍。
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经历脊髓水平、脑干水 平、中脑水平和大脑皮质水平四个阶段,即从 初级水平逐渐被高位神经中枢整合。 反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性:特定的反射均在一定阶段出现或消 失。若原始反射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延迟出现, 或超过了应该消失的时间段而持续存在,则可 视为病理现象。 ②损害发生的标志: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 退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 后9~12个月;跪位,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 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防御反射: 屈肌反射、角膜反射等. 摄食反射: 分泌反射、吸允反射等。 姿势反射: 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保持和纠正姿势的各 种反射,如摔倒时,平衡功能保持等。
(2)按感受器分类
外感受性反射:是位于身体浅层的感受器受到外界刺 激而引起的反射,又叫浅反射,如触觉、痛觉反射等。 内感受性反射:是位于身体深层的感受器受到内环境 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又叫深反射,如肌肉受到牵张刺 激发生的牵张反射,血压升高后引起血压下降的颈动 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等。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4.两栖动物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下肢伸直、两 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5.保护性伸展反应: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
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 (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移动身体 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 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个月;下肢,出生后 6~9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