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共12张PPT)
情感不同
板块三 指导活动,了解节日
综合性学习内容:了解传统节日 学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
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做好记录, 准备全班交流。 了解方式:询问家长、网上查询、查阅书籍等。 记录方式:表格式、思维导图式、图画式等。 交流方式:小组合作。
板块四 布置作业
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 古诗两首,同学交流。
重阳节
传统节日
板块二 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喜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悲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块一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欲断魂” 是因为“雨 纷纷”吗?
找一找这首 诗里藏着的 对比。
板块一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块二 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古诗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
了解诗歌大意。 第二步,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板块一 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1.借助学法,先自学,再交流大意。(可以 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主要包含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的学习。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壮丽景色,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庐山瀑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通过交流讨论,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现的韵律美,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味,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理解诗意: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教师讲解诗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图文对照,学生感受古诗所表现的韵律美,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5. 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6. 背诵与默写:学生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庐山瀑布》。
7.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题: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3. 课题下方分别列出三首古诗的诗句,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注意运用古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五上《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己亥杂事)
①自然界的统治者 ②暗指当政者
振作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 要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根据这两句诗想象诗人与天公对 话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气魄。
根据下面的提示,朗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风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起解诗题
己亥杂诗
己亥年 组诗
写于己亥年的组诗
一起解诗意
朝气蓬勃 的局面
依靠 沉寂无声 终究 悲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表面含义:中国大地上朝气蓬勃的局面,依 靠的是风雷的激荡。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终究是 一种悲哀。
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 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 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 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 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 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 受当局排挤,48岁愤然辞 官南归。
朗读《己亥杂诗》,做到读准字 音,读通诗句。
学认字
hài
己亥
shì
恃强凌弱
yīn
万马齐喑
sǒu
抖擞
听录音,再次朗读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兴办教育事业
培养人才
积极纳谏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课后作业
1.认真练习本课生字。 2.背诵《己亥杂诗》。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局面“可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 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风雷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乌啼月落桥边寺, 倚枕犹闻半夜钟。
——【宋】孙觌《过枫桥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乌啼月落桥边寺, 倚枕犹闻半夜钟。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对 愁眠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
这钟声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枫 桥 夜 泊
作者介绍
张继,字懿孙,唐朝天 宝年间进士。诗多纪行游览、 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 以《枫桥夜泊》最为有名。
{( bó) 停泊 (pō ) 湖泊
笔顺: 组词: 停泊 泊船 漂泊Leabharlann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宋】孙觌《过枫桥寺》
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赠刘景文》课件
特点:深秋的景色 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 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 出勃勃的生机。
课文讲解
思考: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 时这句诗?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 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 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 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 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 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课文讲解
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展示深秋的画面?
为了强调和突出 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之时。
课文讲解
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 什么情意?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 独立的品格。
课文讲解
要求:1.读后两句,理解意思。 2.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
特点?
诗意:别以为一年 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 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 黄橘绿的时节啊!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 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 “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 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 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 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 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夜书所见》 《赠刘景文》
学习
《赠刘景文》
引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北 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 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 。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共26张PPT)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庐山不同的样子。 视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 果用心视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学习后两句诗,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请选择下面句式中的一组,练习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 _之__所__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是因为_____________。 · 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单元导读
视察篇章页 上的图画, 说说感受。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总结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 读出意境
读懂古诗
读出情感
背诵积累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哲理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这首诗是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 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 处多有题咏,叫人目不暇接。
自读古诗, 相互交流, 理解字词。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n
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和 “峰”是 后鼻音。
理解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庐山全貌。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主要包含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2. 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同时教师进行指导。
3. 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4. 赏析: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以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2】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 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比喻
君山
青螺
洞庭湖 白银盘
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了吗?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背诵古诗
你喜欢洞庭湖吗?试着背一背古诗。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雨洒在 西湖上,西湖________。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 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 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 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君山 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
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岛,总面积0.96平方公里, 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传说洞庭山浮在水 上,山里有数百间金玉做的殿堂,是玉女居住的 地方,一年四季金石丝竹之声响彻山顶。后来舜 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通称湘君)葬在此地, 故后人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君山。
yáo
yín pán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镜 未 磨 。 遥 望/洞 庭/山 水 翠 , 白 银 盘 里/一 青 螺 。
初读诗歌Βιβλιοθήκη 摩擦。mó 打磨 磨刀 磨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共40张PPT)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风景,那 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注释
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 桐叶发出的声音。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注释
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 桐叶发出的声音。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小路
山
石径
曲折 绵长
远上寒山石径斜
深秋时节的山林中,有一条弯曲折曲的小路伸向 远方。
小路
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那白云产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房子 —人家
白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 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 人家。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下车是因为真心喜欢 这傍晚美丽的枫林。
枫叶 |
霜叶
yú
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 的花还要红。
⭐先内后外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 达自己对秋天的爱好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 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爱好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 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山行
朗读点评
我觉得(
三年级语文下册_《古诗三首》优质课件(第二课时)
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梅雨时节不能出去玩耍,多烦恼啊! 现在阳光明媚,梅子熟了,溪水潺潺, 小朋友们,快放飞心情,跟随诗人一起 去浙江《三衢道中》游玩吧!
三衢道中
曾几(jī),自号茶
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 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 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 著有《茶山集》。
绿 阴 不 减 来 时 ·路 ,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上扬。声音延长, 读出意犹未尽充 满期待的感觉。
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吧!(课后第2题)
梅子(黄了)的时候,诗人乘(小舟)沿着 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 (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 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 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_________小__溪__泛___尽__却__山__行___。____________
(2)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_________绿__阴__不___减__来__时___路__。_____________
(3)梅子变黄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_________梅__子__黄__时__日__日__晴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背一背这首诗。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梅子黄时 日日晴 , 小溪泛尽 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 四五声。
快来做一回小诗人吧。如果你和诗人同 行,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儿
学写字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梅溪 泛 减
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xī
左窄右宽。右部紧凑,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优课件
新知讲解
葡萄美酒夜光杯,
解词语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 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新知讲解
葡萄美酒夜光杯,
明诗意
句意: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
在夜光杯之中,
新知讲解
欲饮琵琶马上催。
解词语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 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
新知讲解
欲饮琵琶马上催。
课堂练习
二、判断对错。 1、王翰和王之涣都是唐代诗人,他们写的《凉州词》都是边
塞诗。( √ ) 2、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是千古名句,令人深思。( √ ) 3、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 × )
课堂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艰苦荒凉的边塞 上的一次盛宴,首句写出了盛宴的豪华 气派,三四句写了征人们互相斟酌劝饮 的情景,表现了他们豪放旷达的胸怀。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
下
所
有
父
母
我们,还在路上……
写作背景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 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 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新知讲解
《出塞》题目是什么意思? 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 肃武威)一带。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
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在这样急切、愤懑的心情下,作者有着怎样的呐喊呢? 请说一说你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作者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 批有用之才,挽救垂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诗的后两句:“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 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因此他热 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 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 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 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生气”在诗中指什么?“风雷”又是指什么?
“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 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比喻。表现了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 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思维导图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不 同 : 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所写。 《示儿》写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 《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 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背景资料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
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 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 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 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理解诗意
活力,生命力。
依靠。
比喻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1.[人杰]:人中的豪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3.[亦]:也。 4.[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 天下,失败自杀。 5.[不肯过江东]:项羽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有人 劝他东渡长江,再作打算。但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 老,不肯渡江,自杀身亡。江东:长江在安徽芜湖、 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 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正确、流利地 朗读古诗,注意诗 句的节奏和停顿。
四年级 语文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四年级 语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年级 语文
借助注释,说出 古诗大意。
四年级 语文
1.[人杰]:人中的豪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3.[亦]:也。 4.[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领袖,后来与刘邦 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5.[不肯过江东]:项羽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 有人劝他东渡长江,再作打算。但他觉得无颜 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杀身亡。江东:长 江在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 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年级 语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年级 语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年级语文4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诗人在夜晚写下 所看见的景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物 件逗引
蟋蟀
想画面 悟诗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悲 江上秋风动客情。 寒夜秋风图
喜 知有儿童挑促织, 趣逗蟋蟀图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延伸
秋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 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 文才做了一个小官。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际遇坎 坷,作此诗勉励刘景文。
创作背景
知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苏轼生性乐观豁达,人生中经历多次贬 谪,但依然笑谈人生。
读诗歌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
中期诗人,曾任朝
知
廷小官。其诗语言
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 清新,意境高远。
人
江上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客情。
节候迁移,景物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变换,最容易引起旅 人的乡愁。作者客居 异乡,静夜感秋,就 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
晓 背 景
的小诗。
风吹梧桐叶 发出的声音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借景抒情
山行
(唐)杜牧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共8张PPT)
作
资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 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 等存世。
解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读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闼”读tà,小门。“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想象画面:茅屋因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一丝青苔,院内一 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小溪流围绕着绿油油的 农田,两座青山好像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眼前。
悟诗情
暗示了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 于生活乐趣;清静脱俗,浑厚勤劳。
一水 两山
护田 排闼
将绿绕 送青来
作者还运用了对偶的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拓展延伸
结合诗文,想象画面,在感悟诗境的基 础上,将《书湖阴先生壁》一诗写成散文诗 或诗配画。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简介背景
题唐代 名写曲。 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常跟 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便是 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 这里的环境风景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要求题 写在院中墙壁上(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写了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 谐相处,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晚
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 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 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 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 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 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 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 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 在当院墙壁上。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3.这些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 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 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 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4.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 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 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自读要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苔:即青苔。
畦:意为田园中划有 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推开门。闼, 小门。
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 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 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 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对偶。
2.如何理解“一水护田”中的“护”?
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 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曰《江南春》……”
写作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清平乐·村居年级四年级课时第2课时备课人戴丽娜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清平乐·村居》是四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文中主要描绘了农村普通的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我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复习古诗三首的前两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导入《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就跟随者作者辛弃疾的脚步,学习一首乡村田园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2.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被喻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光辉夺目的巨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田园词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沉浸在这种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出示朗读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有的放矢。
二、诗词比较,了解词的概念
1.那么诗和词在语言形式上的区别在哪里呢?
2.出示古诗《清平乐村居》《村居》学生比较诵读。
预设:词字数不一样;词上阙和下阙分别押韵;词有词牌名,中间有空行;上下片有空行(提醒注意停顿)。
明确词的概念:
(1)词是按旋律吟唱的,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
一)。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用做词牌名。
分为上阙(或者上片、前阙)下阙(后阙、下片)
(2)教师相机小结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比较更加直观的展示词的特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
在充分自读比较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自学任务单: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中注释,做到字字读准,字正腔圆。
课件出示整首词(解释题目,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2.指名2-3名学生读,指名评价,相机正音。
3.指导朗读:(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
4.采用个人读、师范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读词的韵律、平仄。
正字音:如翁媪、相媚好、亡赖、卧剥、莲蓬等字。
过渡:(断句)美妙的诗词,如果再配上一些节奏来朗诵一定会别有一番意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
四、图文结合,品悟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请同学们在这首词中找出最能表达词人心情的字。
2.生交流“喜”。
作者到底喜什么呢?同桌相互交流诗词大意,并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喜-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
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草真青啊!)
【预设】喜-听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翁媪:根据字形,翁上下结构,媪左右结构,能够知道是老爷爷,老奶奶。
(2)理解“相媚好”出示“媚”字的演变过程,指的是相互亲热聊天。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江苏浙江一带方言,在这首词中,特指江西上饶地方口音。
茅檐下,翁媪在亲密的交谈着什么呢?结合诗词内容,想象一下。
小组交流说说这老两口在交流什么呢?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扮演老爷爷,一个扮演老奶奶。
小结:请同学再读一读!瞧!多么美的一幅画呀,小桥流水,夕阳西下,鸟儿鸣叫,夫妻俩在说着家常话,作者在旁边看到了这些,用词中一个字表达他的内心情感——醉,陶醉在这温馨的画面中。
【预设】喜—看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预设】喜—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亡赖
①一般情况下“亡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居?(宁静、祥和、温馨)
4.总结:瞧!同学们,多会学习诗词呀!不知不觉我们又学会一种理解诗词的方法——那就是图文结合,边读边想,抓住关键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教,利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线索,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并能过抓关键字、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五、穿插背景,感悟词境。
简介作者,深悟作者情怀,写出所想
(1)浏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词人生平和本词创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从小生活在金兵侵占区的他,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
二十一岁就征战沙场。
他一生极力主张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在各地上任,但屡遭排斥打击,处处受压制,上奏提出的强兵复国规划,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四十二岁时,官被免职,此后闲居近二十年,终因壮志未酬、怨恨长逝。
这首词就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乡居是一户农家普通的生活画面,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向往的情感呢?联系此时作者的家乡经历了什么?想到他的家乡他高兴吗?他希望:有一处居所,有一处田园,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的希望。
现实中有吗?此处有,但是家乡没有。
他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闲。
(2)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打下基础,为突破重难点打下基石。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中,就像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我们带着辛弃疾的喜与醉再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词
一幅画环境优美一份情喜夫妻恩爱一首歌醉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