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染织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缂丝工艺(工艺篇)——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我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
《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也。《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 。”
总之,不论哪一种说法,“缂丝”和“织成”是指两个品类,而不是指一种物品。《太平御览》把缂丝、织成列为两类织物发展于周、汉、唐,而成熟于宋。宋、元、明、清四代出现了许多具有熟练技术的缂丝名匠,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南宋的朱克柔、沈子番、吴煦(xu),明代的朱良栋、吴圻(qi)等。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
宋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缂(ke)丝
缂丝属于纹织物,是一种手工艺术品。它的织法既不同于一般的织花织物,也不同于织锦和刺绣,而是一种织法极其特殊的织花织物。缂丝是通经断纬、俨若“雕镂之像”的单层平纹织物,亦用单层平纹组织织花。
明代染织
明代染织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淞江一带人民。
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
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当地棉纺织业和后世的染织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明代染织工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的染织的材料,除传统的丝、麻、毛外,棉花的生产和织造,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饰的主要原料。
为了加强染织生产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
那时的生产部门分工是很细的。
染织工计分挽花匠、染匠、针匠、腰机匠、挑花匠、洗白匠、织罗匠、裁缝匠、双线匠、打线匠、络丝匠、缉麻匠、络纬匠、包头匠、三梭布匠等等。
封建统治者将收集起来的各种织品,分别储存在各种国库里备用。
属于工部的广盈库,贮丝、纱、罗、绫、锦、绸、绢等。
属户部的有承运库,贮缎匹等。
其中甲字库贮布匹、颜料,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兽皮,苏木。
当时织造的丝织品,被称为“库锦”或“库缎”。
明万历时《铅山》一书,记载了当时全国各地所产的染织品。
铅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的偏僻地区,但这里经营的染织品种却是丰富。
“其货自四方来者,大田之生布,浙江之湖丝、绫绸,湖广之罗田布,嘉兴西塘布,苏州青,松江青,南京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葛布、金溪生布、布被面、各色丝布、杭绢、锦绸、彭刘缎、福绢”等等。
明代染织工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丝织、棉、麻和毛织、印染和顾绣。
先从丝织来看,可分为四大产区。
一是江浙,这是全国丝织生产中心,产量最大,质地也较精美。
如苏州、杭州、嘉兴,此外还有许多在丝织工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市镇,如吴江的震泽镇、盛泽镇等。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教材课件
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
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历史价值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
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
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
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 红釉,永乐红 “鲜红”,宣德豇豆红。
黄釉 绿釉
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
5、薄胎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 的特种工艺产品、传统艺术名瓷之一。薄胎瓷主 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蜚声 中外。薄胎瓷的特点是轻巧、秀丽,做工精致, 透光性好。人们形容薄胎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 轻若浮云。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到几乎 没有胎的程度。
第二节 染织工艺
明代的染织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 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织锦具有时 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 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 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 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 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团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 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 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普大方,富 于程式化的装饰美。
刺绣、服饰
乌纱帽 乌纱帽是用乌纱
制成的圆顶官帽。
刺绣、服饰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
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 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 此来寓意“政治安定”。这种巾 帽多为官员和读书人所戴,平民 百姓戴的比较少 。
《中国古代染织品》课件
中国古代著名的染织品艺术
唐代丝绸
唐代丝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高质量的工艺闻名于世, 成为一种奢华的象征。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的纹样和色彩丰富多样,染织与瓷器制作 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染织品的社会地位
贵族的奢华品
染织品在古代中国的贵族社 会享有崇高地位,是贵族身 份和财富的象征。
法律与规范
2
艺术与手工艺
染织技术被应用于现代的艺术创作和手工艺制作,延续着古代传统的魅力。
3
文化教育
借助染织品的展示和教育,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总结与展望
回顾中国古代染织品的历史与艺术,展望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染织品》
追溯中国古代染织品的丰富历史,了解它们的技术发展,艺术风格,以及在 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探索它们在现代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中国古代染织品的历史概述
从古中国的原始染织技术开始,染色和织造逐渐演变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装 饰性的工艺品。
中国古代染织技术的发展
介绍中国古代的染色和织造技术的进步,包括使用天然染料、纺织工具的改良和创新、不同的织造技法等。
古代中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和 规定,以保护和管理染织品 的生产和贸易。
文化交流与外交
染织品也常用于文化交流和 外交,成为中国古代与其他 国家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染织品的保存与修复
了解保存和修复古代染织品的技术和方法,以保护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美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代染织品的现代应用
1
时尚与设计
古代染织品的图案和色彩灵感对现代时尚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
柿漆染料蜡染个案:与其他草木染相比,柿染的 色牢度较好,高温褪蜡对于颜色的影响较小,故 在柿染中运用蜡染这一民间印染工艺效果良好。 材料:南通自制柿漆二次汁500ml、一小块丝绸、 2%氯化亚锡媒染剂; 工具:500ml烧杯一个、搅拌棒、蜡锅、温度计。
染色工艺过程: 图69/70/71蜡染 (一)铺平丝绸,将蜡锅中已经融化的蜡以点状随 意泼撒在丝绸上面。(二)待蜡凝固以后,用手工 掰出任意冰纹。(三)将丝绸浸泡于柿漆液中,用 搅拌棒轻轻挤压、翻转,使之充分吸收柿漆液,十 五分钟以后提出晾干。(四)将晾干的丝绸放入到 浓度为2%的氯化亚锡媒染液中,以搅拌棒轻轻挤 压,十五分钟以后提出晾干。(五)褪蜡:1,将 蜡染丝绸置入清水中漂洗两遍,以去掉上面的浮色。 2,将水烧热至100摄氏度,将蜡染布放入。3,连 续搅拌,同时去掉漂浮于水面上的残蜡。4,将布 拿出以清水漂洗。5,加入209合成洗涤剂后进行 第二次褪蜡。褪蜡次数根据需要自由掌握,至蜡褪 尽为止。因是高温褪蜡,在这一过程中,柿染颜色 稍微有些变浅,但是并不影响其蜡染效果。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 织纹衣、蔽膝穿戴展 示图。这个时期的织 物颜色,以暖色为多, 尤其以黄红为主,间 有棕色和褐色,但并 不等于不存在篮、绿 等冷色。只是以朱砂 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 色,比其他颜色更鲜 艳,渗透力也较强, 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 保存至今。经现代科 技分析,商周时期的 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 用,尤其是红、黄等 正色,常在织物织好 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 复原绘制)
目前南通蓝印花布产品概况
三、手工印染的历史: 服饰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的美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染织纹样。本章在阐述染织材料、染织工艺的基 础之上,重点探讨染织品造型与装饰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葛
葛,也称葛藤和葛麻,是一种属于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长可达八米,多生长于丘陵地区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经加工分离的葛纤维,是我国古代最早用来纺织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时习惯把织作精细的葛布称为絺(chi、zhi),粗糙的葛布成为绤(xi),绤之细者称为绉(zhou)。葛纤维的吸湿散热性较好,特别适宜作夏服材料。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工艺篇)
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适合生活穿吗?
当人们不知道汉服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的民族服饰,可是,当知道了汉服的时候,却依然固执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穿过的,所以旗袍是汉服,那么是不是所有汉人穿过的衣服都是汉服呢?不是的,民族服饰不能等同于时装,更不能将别族的民族服饰认作是自己的民族服饰,那太无耻了!我们汉人不能做这样的人啊!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蕉布的,见于唐代文献。我国东南各地皆贡蕉布。据《南方草木状》记载:“牛乳蕉,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zhi)綌(xi),谓之蕉葛。”《异物志》记:“芭蕉茎如芋,取镬(huo)煮之如丝,可纺绩为絺綌。”这种蕉布,也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歌咏的,“蕉叶题诗咏,焦丝著服轻。”《天工开物》中称为“蕉纱”,谓“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
蕉麻
包括芭蕉和苷蕉。苷蕉就是可食用的香蕉,它和芭蕉均属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同科不同种。古代有些地区常用这两种植物的茎皮纤维作纺织材料,织成的布叫蕉布。此布质地极轻,白居易有:“蕉叶题诗咏,蕉丝着服轻”的诗句。宋应星有:“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的赞叹。唐宋期间,广东、广西、福建所产蕉布非常有名,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再后采用的是沸煮法和灰治法。沸煮法是把新割下的麻类植物(带皮的)火将已剥下的韧皮放在水中沸煮,使其脱胶,当胶质逐渐脱落后,捞出用木棒轻捶,便可得到分散的纤维。其法最早大概是用在葛纤维上,因为葛的单纤维比较短,大部分在10毫米以下,如果完全脱胶,单纤维在分散状态下就失去纺织价值,只能采取半脱胶的方法。采用煮的方法,作用比较均匀,且易于控制时间和水温。最早的记载也是见于《诗经》,“是刈(yi)是濩(huo),为絺为绤”。秦汉以来这种沸煮法又开始被广泛用在苎麻的脱胶上,其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汉服的染织工艺——毛织工艺(工艺篇)
《周礼·天官·掌皮》中有“共其毳(cui)毛为毡,以待邦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制作毛毡,并设立专职官员掌握这方面的生产。
毡是无经纬向,表面没有织造纹迹的毛制品。它不需要纺纱、织造,是靠毛纤维互相缩缠而成。
春秋战国的毛织工艺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制毡技术传入中原以后,很快与当地精巧的刺绣技术相结合,使得毛毡产品更加绚丽多彩,使用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汉代的毛织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服用。《汉书·高祖纪》有这样的记载:“八年春,令贾(gu)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这种罽,就是一种毛料。又《风俗通》也有如下记载:“汉文帝戎服衣罽,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猎渐台下。”从这里,可以看到毛织不只是用作衣料,也可作帽子。
毛织除了作衣料,还可制作许多生活用品,如毯、帽、鞋袜等等服饰品,特别是质地优良,繁花似锦的各式毛毯,很早就成为外销的重要产品。
一、毛类纤维的品种与分布
我国古代用于纺织的毛纤维原料有羊毛、山羊绒、骆驼绒毛、牦(mao)牛毛、兔毛和飞禽羽毛等多种,其中羊毛始终为主要毛纤维原料,使用量最多,像毡、毯、褐、罽(ji)等古代主要毛纺织品大多是以羊毛纤维制成的。
(6)羽毛
我国古代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将飞禽羽毛用于纺织,所选用羽毛也不只局限于孔雀毛。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说:太子使织工“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说明南齐时不禁用孔雀毛织作,也用雉头毛(野鸡)织作。又据《新唐书·五行志》和其他有关记载说:安乐公主使人合百鸟毛织成“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的百鸟毛裙,贵臣富室见了后争相仿效,以致“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说明唐代还曾用过许多种鸟毛织作。这种百鸟毛裙的织作工艺是极值得注意的,它是利用不同的纱线捻向以及不同颜色的羽毛,在不同光强照射下形成不同反射光的原理制成。这种织造法是唐代纺织技术的一大发明,为当时世界纺织工艺中所仅见。
明代染织工艺
• 明代的染织的材料,除传统的丝、麻、毛外,棉花 的生产和织造,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 为人们服饰的主要原料。为了加强染织生产的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那时的生 产部门分工是很细的。染织工计分 挽花匠、染匠、 针匠、腰机匠、挑花匠、洗白匠、织罗匠、裁缝匠 、双线匠、打线匠、络丝匠、缉麻匠、络纬匠、包 头匠、三梭布匠等等。封建统治者将收集起来的各 种织品,分别储存在各种国库里备用。属于工部的 广盈库,贮丝、纱、罗、绫、锦、绸、绢等。属户 部的有承运库,贮缎匹等。其中甲字库贮布匹、颜 料,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兽皮,苏木。 当时织造的丝织品,被称为“库锦”或“库缎”。
1、丝织
1)四大产区: 江浙(中心)、四川、山西、闽广 2)种类:
妆花:新创,通经断纬,色彩丰富 本色花:库缎、摹本缎 织金银:在缎地上用金银线织出花纹
其制作特点
• 1、妆花。是一种多彩的丝织物。用许多不同 色线织成,花纹色彩异常丰富。花纹一般都较 大,因此有“走马看妆花”的比喻。
• 2、本色花。此种通常通称库缎,或称摹本缎 。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又分亮花、暗花两种 。亮花织纹组织多浮于缎面,暗花织纹组织浮 于缎面的较少,都是有经纬组织的不同变化而 形成。
4、印染
• 明代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芜湖是印染业最 发达的地方。明代染色的分工很细,染坊各有 专职。例如蓝坊专染天青、淡青、月白,红坊 专染大红露、桃红,杂色坊染黄、绿、黑、紫 、古铜、水墨、血牙、驼绒、虾青、佛西金等 色。这时染色还形成了地域性的分工。
• 如红以江苏京口为有名,福建地区因为“红不 逮京口,闽人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 。”蓝则以福州、泉州、赣州等地最著。所谓 “福州而南,蓝甲天下”,又称“福建青”。
中国古代染织品
一是: 一是:人们崇尚自然美的反映。 二是: 二是:以此来表达某种感情。 三是: 三是:作为服饰与人体和谐、协调的重要手段。
2.1 文献材料中所见的原始染织品的色彩特征
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纺织品在色彩、纹样、图案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涵。 据宋人罗泌《路史》和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在黄帝时代。“黄帝法乾坤, 以正衣裳”,制定了冕服制度。在冕服制度中,以12种纹饰为鲜明标记。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有亮度的物质,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取其“普照天下”的含义;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表示不会变;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 君的随机应变; 华虫,是一种雉鸟。其毛美丽,取其有文章,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绘一虎一螭,取虎之勇猛,取螭的忠孝,以示 王者有深浅之知; 水藻,深水中的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 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 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黻,即两弓相背,以青、黑二色处理图 案,取其明辩之意。
2.1春秋战国纺织物的纹样与图案设计 2.1春秋战国纺织物的纹样与图案设计
1. 转变:装饰艺术风格由传统的封 转变: 闭转向开放;造型由变形走向写 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 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走 向活泼生动。 2. 纹样图案:象征意义越来越明显。 纹样图案: 龙凤纹样和图饰最具代表性。战 国纹样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 生动、写实和大型化。纹样穿插、 盘叠;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 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3. 色彩:观念发生了变化。 色彩: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 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 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 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 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 首,龙、山、华、虫、火、宗 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 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 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 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 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 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 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 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 尊女性的代表。
古代染织工艺
古代染织工艺
古代的染织工艺是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人们在古代就已经掌握了染色和织造的技术。
古代染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
染色技艺:
1.天然染料:古人主要使用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提取的染料,如蓝靛、
茜草、木藤等,这些染料能够赋予织物丰富的色彩。
2.染色方法:古代染色的方法包括浸泡、煮沸、印染、蜡染等,这些方法
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
3.染色技巧:染色师傅熟练掌握染色的时间、温度和染料浓度等参数,以
确保染色效果均匀和持久。
织造技艺:
1.手工织造:古代织造多采用手工织造技艺,使用手工织布机或手工织布
器进行织造。
2.织物类型:古代的织物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丝绸、棉布、毛织品等。
丝
绸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以其精美的质地和图案而闻名于
世。
3.纹样设计:古代织物常常在织造时加入图案和纹样设计,这些图案可能
是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颜色搭配或后续的印染工艺制作而成。
古代染织工艺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人类对颜色和图案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纺织和装饰的技术造诣。
这些技艺对当今纺织工艺和艺术设计仍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启发。
染织工艺
两宋时期
元代
元代的染织品图案与纹样以汉族传统的龙、凤、麒麟、羽人、 禽鸟、蝴蝶、花卉、水云等为多,也有缠枝花纹。从内容和形式而 言,大多取材于汉唐以来的神话故事、佛教传说及民间图案纹样。
元代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染织品纹样、图案的设计,堪称代表了我国古代染织品 的最高水平。其突出的染织品中的吉祥图案、动物图案、自然气象纹、 器物纹样、几何纹样和人物纹样。 1)染织品纹样中的吉祥图案 (1)象征 根据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态、形状、色彩、功用等特点,表现特定的思想。 (2)寓意 借某些题材寄寓某些特定的含意。 (3)比拟 赋予某种题材以拟人化的性格。 (4)表号 以某些事物作为某种特定意义的记号。 (5)谐音 某些事物的名称组合成同音词表达吉祥含意。 (6)文字 如卐字、寿字、福字等。
丝织品种:缯、帛、素、练、纨、缟、纱、绢、縠、绮、罗、锦 材料:皮、革、丝、麻为主 矿物燃料:赤铁砂、朱砂、石黄、空青、石青 植物染料:媒染染料、媒染剂 纺织物: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刺绣
西周时期,其织物图案以几何纹和小花纹为主
夏商周时期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人身穿龙袍,领圈饰云雷纹,后背饰黻纹,前胸饰龙头纹, 两臂饰降龙纹,两腿饰升龙纹。似目前可见最早的“黼衣绣裳”。
春秋战国时期
3)毛纺织业 中原地区的毛纺织业也比较发达
4)练染业 染织技术:漂白、浸晒、浸渍、浸染、着色 印染技术:敷彩、版印 染色:石染、草木染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染织、丝绸业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成就为后世 染织工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广博的基础,丝织艺术在强盛和稳定的 汉代,尤其灿烂辉煌。
1)丝织业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秦至汉,丝织业的生产技术和产量的提升最为显著,当时的丝织
汉服的染织工艺——印染工艺(工艺篇)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印染工艺,以下是有关印染工艺的知识:
1 印染原材料的种类
我国古代用于给织物着色的材料概括起来有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
(1) 矿物颜料
我国在服装上着色的历史就是从这类颜料的利用开始的,其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
古代曾经用以给织物着色的矿物颜料有赤铁矿、朱砂、胡粉、白云母、金银粉箔、墨(墨不是矿石制成,这里根据其使用方法,归纳于此处)和石墨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历代妇女多用它作敷面化妆品或彩绘服饰织物的白色颜料。以铅、醋味原料制胡粉的方法,在唐代著作中已有详细记载。近年在福建福州宋墓中发现许多彩绘上衣,上面都哟这种颜料的涂绘痕迹。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对胡粉的化学生产工艺作过较为详细的描述:“每铅片百斤,用醋两瓶,安火四两,养之七日,铅片皆成粉霜。”这种制作方法和现在西方所谓“荷兰法”相似,却比它早了几百年。
赤铁矿就是氧化铁,它又重又硬。赤铁矿含铁量高达70%并且可以大量产出,因而是最重要的铁矿石。赤铁矿的名字缘于它发出的暗红色。赤铁矿有几种形态,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形态,又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只有为数不多的地方,赤铁矿有完美的金属闪光菱面体晶体。可是更多的情况下,晶体常常是偏平的,更有甚者形成薄板状,有些样品板状成簇组成玫瑰花状,叫铁玫瑰。如亮闪闪钢灰色晶体,称之为镜铁矿,鳞片状的叫云母赤铁矿,松软土状的叫赭石,很多球状聚在一起的叫肾铁矿,纤维状的叫笔铁矿等等。赤铁矿分布极广。很多情况下均可生成赤铁矿,但最主要的赤铁矿矿床是沉积而成的。赤铁矿经常与磁铁矿在一起产出。除了炼铁,粉末状的赤铁矿还被用来作红颜料和磨料。
中日传统染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传统染织工艺的现代应用
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的应用
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家居设计 中的应用
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艺术品创 作中的应用
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文化创意 产业中的应用
传统纹样的创新发展
传统纹样的现 代化改造:将 传统纹样与现 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图
案和设计
传统纹样的数字 化应用:利用数 字技术,将传统 纹样应用于各种 数字媒体和数字
文化内涵:传统纹样是中日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创新与发展: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 中的应用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 生命力
传统染织工艺的社会地位
传统染织工艺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染织工艺代表着两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传统染织工艺在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传统染织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五章
中日传统染织工 艺及其纹样的保 护措施
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传统染织工艺 及其纹样的保护和 传承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传统染织工艺 及其纹样的知识产 权
设立专项资金,支 持传统染织工艺及 其纹样的研究和保 护
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保护传统染织工 艺及其纹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提高传承人的技艺 水平和传承能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水平和传承能力
色彩运用:注重色彩搭配,运用传统色彩体系,如五色、七色 等
《明代染织工艺》课件
CHAPTER 02
明代染织工艺技术
染色技术
植物染色
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如 靛蓝、茜草、红花等, 对丝麻纤维进行染色。
矿物染色
利用矿物颜料,如朱砂 、赭石、石青等,对织
物进行染色。
动物染色
利用动物分泌的色素, 如胭脂虫、紫胶虫等,
进行染色。
化学染色
使用合成染料,如苯胺 黑、硫化红等,对织物
进行染色。
结合现代科技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和提升染织工艺的效率和品质。
创新设计理念
结合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染织产品。
拓展应用领域
将染织工艺应用到更多领域,如家居装饰、服装配饰等。
市场开发与品牌建设
深入挖掘市场需求
了解消费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趋势的染织产 品。
品牌塑造与推广
通过品牌故事、文化内涵等方式,提升染织品 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CHAPTER 05
明代染织工艺的未来展望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染织工艺的技艺和知识
通过记录、整理和传承,确保这些技艺和知识得 以流传。
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培养新一代的染织工艺 传承人。
3
建立保护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建立相关机制,为传统染织工艺提 供法律和资金支持。
创新设计与应用
室内装饰画
明代染织工艺还应用于室内装饰画的生产,通过将丝织品、 棉织品等材料进行染色、织造,制作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装饰 画,为室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传承与影响
传承中华文化
明代染织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和文化底 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创新, 使得这种技艺得以延续至今。
明朝的纺织品与布料工艺
棉织品
明朝时期,棉织品成为主要的纺织品之一,其品质优良,深受人们喜爱。
明朝的棉织品种类繁多,有棉布、棉纱、棉绒等,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需 求。
明朝的棉织品工艺精湛,采用了染色、印花等多种工艺,使得棉织品色彩鲜 艳、图案精美。
明朝的棉织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了中国纺织品的代表 之一。
0
0
1
2
3
4
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挑战
国内竞争对手:其他地区的纺织品和布料工艺 国外竞争对手:欧洲和亚洲的纺织品和布料工艺 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对纺织品和布料工艺的品质和风格要求不断提高 技术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纺织品和布料工艺的冲击
生产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明朝纺织品与布料 工艺的生产成本较 高,主要是由于原 材料的稀缺和加工
特色纺织品
丝绸:明朝丝绸以质地轻薄、 色泽鲜艳著称,尤其是苏州丝 绸,享誉海内外。
棉布:明朝棉布生产逐渐普及, 质地优良,品种繁多,如松江 布、常州布等。
麻布:明朝麻布制作技艺高超, 以粗犷、耐用为特点,多用于 制作劳动人民的服饰。
缎子:明朝缎子织造技艺达到 巅峰,色彩丰富、质地细密, 是皇家贵族的专属用品。
跨领域合作与产业升级的机遇
明朝纺织品与布料工艺对现代纺织业的影响,提供创新灵感和技术支持。 结合现代科技,提升纺织品与布料工艺的品质和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跨领域合作,将纺织品与布料工艺与其他产业融合,拓展市场和商业模式。 借鉴明朝纺织品与布料工艺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明朝纺织品与布料工艺 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现代社会对明朝纺织品 与布料工艺的传承与创
新
保护和利用明朝纺织品 与布料工艺的意义和措
明代染织工艺
顾绣的特点
• 1、多选古人名迹为绣稿 • 2、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之 处,均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 效果 • 3、擘丝极细。其发绣中的发 丝,有的粗仅为0.03毫米,绣 出的线条比男子的头发还细 • 4、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 和针代顾绣韩希孟·洗马图
刺绣西池王母
黄色凤鹤樗蒲纹妆花段帘
总的来说,明锦缎纹样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 饱和而讲究对比,装饰精致而赋予程式化,具有纯 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完全有别于清锦段之细腻繁密、 纤弱繁杂冗之特征 此外,明代的缂丝还出了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
如
缂丝瑶池集庆图 缂 丝 凤 穿 牡 丹
2、顾绣
• 明代的刺绣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北绣讲究实用, 南绣注重观赏,而明代观赏性刺绣主要为画绣, 画绣中最出名则是“顾绣”。
主要内容
• 明代染织工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丝织、棉、麻和毛织、 印染和顾绣 • 1、明代的染织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 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以江南为主要产地。织锦具有时代特色, 被称为明锦。 • 2、明代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明嘉靖时,有进士顾 名世,住上 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顾名世的儿媳 韩希孟刺绣最为精巧。 • 1】供春、时大彬;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艺专著《天 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 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明代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
• 明万历时《铅山》一书,记载了当时全国各地 所产的染织品。铅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 的偏僻地区,但这里经营的染织品种却是丰富。 “其货自四方来者,大田之生布,浙江之湖丝、 绫绸,湖广之罗田布,嘉兴西塘布,苏州青, 松江青,南京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 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 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 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葛布、金溪生 布、布被面、各色丝布、杭绢、锦绸、彭刘缎、 福绢”等等。
明代的工艺美术 染织工艺
明代的缂丝还出了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
明代刺绣两大体系:
※北绣(实用) ※南绣(观赏)
南绣中最出名—顾绣
顾绣作品《洗马图》
明代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
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九 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 三字,因以名园(今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 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 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 "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 世。
PPT
手工棉织蓝夹缬
明代的麻织,在我国东
南地区有较大发展。 麻织品的种类:麻布、苧 布、葛布、蕉布等。 著名的产地有江苏的太仓、 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新会。
毛织
仍产在西北一带。陕 西地区所产的羊绒、 骆羯,万历时已增至 十五万匹。毛毯中的 地毯,明时多为白地 兰花,以黑色作边, 毛散而短。
韩希孟·刺绣牡丹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 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 氏。其中,造诣最高,最具 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 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 孟(又名韩媛)。顾名世次孙 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 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显著提 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 顾绣由此又称"画绣"。
※多选择古人名迹为绣稿。 ※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 之处,均已彩笔接色,追 求绘画效果。 ※擘丝极细。 ※针法丰富。
第二节 染织工艺
主讲人:王绍敏 制作人:王海奇 收集人:王梦羽 汪璁 王红橘
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黄 道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 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 人民她的辛勤劳动对当地 棉纺织业和后世的染织发 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 明代染织工艺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代的染织的材料,除传统的丝、麻、毛外,棉花 的生产和织造,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 为人们服饰的主要原料。为了加强染织生产的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那时的生产 部门分工是很细的。染织工计分 挽花匠、染匠、针 匠、腰机匠、挑花匠、洗白匠、织罗匠、裁缝匠、 双线匠、打线匠、络丝匠、缉麻匠、络纬匠、包头 匠、三梭布匠等等。封建统治者将收集起来的各种 织品,分别储存在各种国库里备用。属于工部的广 盈库,贮丝、纱、罗、绫、锦、绸、绢等。属户部 的有承运库,贮缎匹等。其中甲字库贮布匹、颜料, 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兽皮,苏木。当时 织造的丝织品,被称为“库锦”或“库缎”。
谢 谢 •制
•制
作:卢红抄(1316011022) 作:陈久伦(1316011017)
• 收集资料:胡 洋(1316011026) • 收集资料:雷佩佳(1316011009)
演
讲:孙根权(1316011027)
黄色凤鹤樗蒲纹妆花段帘
总的来说,明锦缎纹样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 饱和而讲究对比,装饰精致而赋予程式化,具有纯 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完全有别于清锦段之细腻繁密、 纤弱繁杂冗之特征 此外,明代的缂丝还出了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
如
缂丝瑶池集庆图 缂 丝 凤 穿 牡 丹
2、顾绣
• 明代的刺绣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北绣讲究实用, 南绣注重观赏,而明代观赏性刺绣主要为画绣, 画绣中最出名则是“顾绣”。
• 明万历时《铅山》一书,记载了当时全国各地 所产的染织品。铅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 的偏僻地区,但这里经营的染织品种却是丰富。 “其货自四方来者,大田之生布,浙江之湖丝、 绫绸,湖广之罗田布,嘉兴西塘布,苏州青, 松江青,南京青,芜湖青、连青、红绿布,松 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 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 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葛布、金溪生 布、布被面、各色丝布、杭绢、锦绸、彭刘缎、 福绢”等等。
韩希孟 刺绣牡丹
“韩媛绣”
• 这种画绣,并非如实模拟原作,而是结合刺绣 的特点,富有装饰效果。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 年轻丧夫,因工于刺绣,家贫遂以刺绣为生。 据记载,顾绣所制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 “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此当时名噪一 时,为人所珍重。各地出售刺绣的店铺,也常 以顾绣为标榜,称为顾绣庄。顾绣脱离生活实 用,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工艺。这里可以看出, 明代的刺绣明显地向实用的和欣赏的两个方面 发展。
明代染织
• 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 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宋末元 初知名棉纺织家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 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 乡淞江一带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棉纺织技术, 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 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虽然她回 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当地棉 纺织业和后世的染织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明 代染织工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生产绒锦和诸葛棉等著名品种。绒 棉是用麻作经,用丝作纬,织成五色绒,产在贵州古州司(今榕江) 等地。诸葛棉则是用白色棉线作经,蓝色棉线作纬,随机排织,产 在贵州青特洞等地。
明代棉织挂毯之类的
(2).麻和毛织
• 明代的麻织,在我国东南地区有较大发展。 麻织品的种类有麻布、苧布、葛布、蕉布 等。著名的产地有江苏的太仓、福建的泉 州和广东的新会。 • 毛织仍产在西北一带。陕西地区所产的羊 绒、骆羯,万历时已增至十五万匹。毛毯 中的地毯,明时多为白地兰花,以黑色作 边,毛散而短。明代设有颜料局,掌管颜 料。芜湖是印染业最发达的地方。
鱼跃浪花
缠枝花文锦
百子衣
“八达晕锦”图案主要由圆形、方形、 菱形等大型几何框架交叉组合而成,纹 样多为龙、凤等动物纹及莲花、牡丹、 梅花等花卉纹
妆花
明锦的图案花纹,丰富多彩,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云龙凤鹤。这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极大,变化也是多样。例如云纹有四 合云、 • 七巧云、鱼形纹、海水江牙云、植物化云等。龙纹也有坐龙、行龙盘龙、 团龙等区别 • 2、花草鸟蝶。 • 3、几何纹,如万字、锁子、回纹、龟背、如意、八达晕等、多是唐宋以 后的传统图案。其中八达晕应用最多,具有庄重华美的艺术效果。 • 4、吉祥器物福寿字等。 • 5、其他。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形等。团花,有 团花龙、云纹、牡丹、灯笼、鱼纹等。折枝,有瑞鹊衔花,鸳鸯戏莲、梅 花、秋葵等。缠枝,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图案组织,具有时代特色。它 以连续的波状为骨架,相间排列各种花朵,枝间饰以勾卷状的叶片。早期 缠枝花的花叶大小相称,比例协调晚期叶片变小,几乎只显示枝茎和花朵。 •
• 刺绣是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一种手工艺品,因多为 妇女的制作,故古时称为“女红”。自宋以来, 封建王室专门设立官府绣院,为统治者制作服饰 用品。明代,在北京设有刺绣作坊。但是普遍制 作于全国各地,仍算是民间刺绣。其中特别以 “顾绣”为有名。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 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 因称为“顾绣”。
1、丝织
1)四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 江浙(中心)、四川、山西、闽广 2)种类: 妆花:新创,通经断纬,色彩丰富 本色花:库缎、摹本缎 织金银:在缎地上用金银线织出花纹
其制作特点
• 1、妆花。是一种多彩的丝织物。用许多不同 色线织成,花纹色彩异常丰富。花纹一般都较 大,因此有“走马看妆花”的比喻。 • 2、本色花。此种通常通称库缎,或称摹本缎。 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又分亮花、暗花两种。 亮花织纹组织多浮于缎面,暗花织纹组织浮于 缎面的较少,都是有经纬组织的不同变化而形 成。 • 3、织金银。它是在缎地上用金线或银线织出 花纹。明锦的图案花纹,丰富多彩
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 称为“顾绣”。其住地为露香园,又称为“露香园绣”。顾名世之子顾汇海妾缪 氏所绣字画,气韵生动。顾汇海次子顾寿僭妻韩希孟,谙通六法,刺绣最为精巧, 所绣古今名画,称为画绣,也有别称为“韩媛绣”。这种画绣,并非如实模拟原 作,而是结合刺绣的特点,富有装饰效果。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年轻丧夫,因 工于刺绣,家贫遂以刺绣为生。
3、棉、麻和毛织
• (1) 、棉织:
• • • • • • • • • • • 明代棉织生产已经遍及全国,最著名的为江南一带,特别是江苏松江(包括 上海、华亭、青浦等县)产量很大,制作精美,已经成为棉织的工艺中心。 棉织的种类很多,如: 1、标布。总名大布,销售最远最畅。 2、扣布。密而狭,俗称小布、又名中机。 3、稀布。疏而阔,有东稀、西稀、龙稀等种。 4、番布。有大红、真紫等色,并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5、丁娘子 布。极细,又称飞花布。 6、尤墩布、尤墩系松江西郊地名。 7、衲布,纹色如衲。 8、云布。以丝做经,棉布为纬,又称丝布。 9、棉布。出上海,它是“色样不一,若古锦然”。 10、斜纹布。用蓝白纱织成。11、紫花布。以紫色棉花织成。
• 明代染织工艺,先从丝织来看,可分为四大产 区。一是江浙,这是全国丝织生产中心,产量 最大,质地也较精美。如苏州、杭州、嘉兴, 此外还有许多在丝织工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 兴市镇,如吴江的震泽镇、盛泽镇等。二是四 川,蜀锦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丝织品,明代仍有 其特色,但往往被工艺史家所忽视。三是山西, 当时也是全国有名的丝织地区。四是闽广,福 建有一种“改机”具有特色。改机所织的丝绸, 两面都有花纹,多用于中小型花朵,略似南京 的库锦。此外还有漳州的天鹅绒,广东的纱, “广纱甲于天下”,都是全国有名的丝织品。
4、印染
• 明代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芜湖是印染业最 发达的地方。明代染色的分工很细,染坊各有 专职。例如蓝坊专染天青、淡青、月白,红坊 专染大红露、桃红,杂色坊染黄、绿、黑、紫、 古铜、水墨、血牙、驼绒、虾青、佛西金等色。 这时染色还形成了地域性的分工。 • 如红以江苏京口为有名,福建地区因为“红不 逮京口,闽人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 之。”蓝则以福州、泉州、赣州等地最著。所 谓“福州而南,蓝甲天下”,又称“福建青”。
有关染织物的品种有锦、缎、绢、罗、纱、绸、绒、绫、改机、锁幅、葛布等。 其中缎又有妆花缎、藕丝缎等多种。 花纹有五爪云龙、蟒龙、云蟒、飞鱼、云凤、仙鹤、锦鸡、孔雀、麒麟、狮子、 云、斗牛等。色彩十分富有,有红、大红、水红、桃红、闪红、青、天青、黑青、 绿、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沉香、玉色、紫、黄、柳黄、白、葱白、杂 色等,从侧面反映了明代丝织的概貌。
顾绣的特点
• 1、多选古人名迹为绣稿 • 2、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之 处,均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 效果 • 3、擘丝极细。其发绣中的发 丝,有的粗仅为0.03毫米,绣 出的线条比男子的头发还细 • 4、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 和针、滚针、施毛针及网绣
顾绣
• 明代顾绣韩希孟·洗马图
刺绣西池王母
明代的染织工艺
主要内容
• 明代染织工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丝织、棉、麻和毛织、 印染和顾绣 • 1、明代的染织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 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以江南为主要产地。织锦具有时代特色, 被称为明锦。 • 2、明代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明嘉靖时,有进士顾 名世,住上 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顾名世的儿媳 韩希孟刺绣最为精巧。 • 1】供春、时大彬;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艺专著《天 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 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明代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
明 代 宁 王 后 裔
《 蒙 古 山 水 地 图 》
采用中国古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幅宽0.59米,长 30.12米,以青绿山水技法绘于缣帛之上。这件作品绘制于 明代中叶(1524-1539年间),图中描绘了从明朝的边关嘉 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点,并用音 译自九种语言的汉字标出了地名,这些地点涉及欧、亚、 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描绘精确细致,堪称“中世 纪世界地图”。图为卷首嘉峪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