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校对与编辑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校对与编辑的关系

——王荣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书籍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的产生,有其幕后英雄——校对工作者与编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没有校对和编辑人员认真负责、忘我细致的工作,一本内容和质量上乘的好书恐怕很难展现在读者面前。即使作者费尽了心血,但编校人员马马虎虎,草率从事,内容再好的图书,最后也难以成为内容与形式都完美的优秀图书。下面结合本人从事编校工作实践,谈谈对编校工作的认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长期以来,校对的职责始终被认为是对原稿负责,只需核对原稿、改正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排版错误即可;对读者负责,即“校是非”,要求在消灭排版错误的基础上,发现并协助编辑消灭原稿及版式设计中存在的差错。校对看是一件平常事,但在编辑工作中却占很重要的位置。出书办报刊,不消灭错别字,则会影响质量,甚至以讹传讹,贻误他人。校对并非小事,不可等闲视之。要做好校对工作,保持出版物的完美无瑕,我觉得首先必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认清它在整个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认清它对书刊报纸质量的保证作用。编稿时,在文字上要认真推敲,做到字斟句酌。尽量将原稿上的病句、白字,似是而非的字和用得不准、看不真切的标点符号改正过来。一些出版物上出现的类似错误,虽属校对者的责任,但究其原因,有些则是错在原稿上。校

对时,不仅在文字上要消除语病,也应在情理上加以斟酌,看某些情节、细节,人物行动与其相互关系上是否合情合理。当然这些都是编改稿件时应该注意、应该解决的。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项必经的工作程序,编校人员不但要发现和改正原稿录入排版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还要尽可能发现原稿存在的差错和疏漏,对于编辑工作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因此,它是编辑工作的必然延续;它是一种文字性、学识性、创造性的劳动,在书刊生产过程中,校对又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工序,是书刊质量最重要的最后屏障。在校对过程中,对错误的政治导向问题、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问题,都应该高度重视。同时,校对人员必须具备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应对语言文字规范有深入的掌握,并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辨析能力。校对人员天天要与差错打交道,面对一份文稿我们首先要读懂,才不至于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要心中有数才能判断所写的是否与事实相符,编辑、校对是图书出版工作中两个重要的工作环节,缺一不可,且各项工作各有专攻、各有侧重,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舍去其一,要充分认识到编与校是出版过程中的基石。

提起编辑,有人就想到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因此讥笑为“编书匠”。编辑工作是从稿件到图书(以图书编辑工作为例)的中间环节。这种中间环节的工作性质,往往使一些人捉摸不到编辑的贡献究竟何在,因此以为编辑工作可有可无。稿子是作者写的,或者是译者译的;图书又是工人和出版、校对人员劳动的结晶!如果编辑对一些书稿的

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增益,那么也不过“雕虫小技”,岂能与科研、教学或其他脑力劳动的创造性相比。其实,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本领,而学到这些本领是很不容易的。书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的水平,一个称职的编辑,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从几个类似的作者中挑选出最理想的作者来。出版社的编辑部是组织和接受作家原稿从事书籍生产的部门。编辑部进行审稿工作,如同工厂生产产品时对原料进行鉴别和加工一样。

目前我国的出版社,业务范围往往有一定的变化幅度,一个编辑不可能只编某一类书或某一层次的读物,从出书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跨度。编辑既要能编专业学术著作,又要能编通俗读物。然而,编不同专业的书对编辑知识背景的要求不同,编不同层次的书对编辑思维方式、语言功底、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的副总编常常告诉我们,编辑是一个“杂家”,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现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是说编辑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编辑虽然也有专业和专长,但不同于专家“专而深”的知识结构,而是在知识广度的基础上具有相对的专业深度。

编辑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并将其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开拓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现代编辑要注意培养多种能力和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对职业的追求、敏感和求是作风、敬业精神以及策划能力、社会活动和调查能力、判断能力、文字能力、信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以适应市场。

面对做书,编辑有三种角色:读者、作者(或说第二作者)、编者。也就是说,面对创作后的稿子,编辑要以读者的身份,带着审视、挑剔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学术价值与科学水平、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语言的生动(通俗易懂)与实践操作性以及出版前景等等方面进行评判和感知。编辑不论是得到作者认可对文稿进行修改的授权,还是编辑对于文稿“视同己出”,如同“作家是用心来写作”,把自己融入文稿,进行再创作,都应从“二次创作”的角度去体会,即从我是一个读者想要怎样的书为基准,去斟酌每个细节,研究篇、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总体布局上的“严谨”和“严密”,以不因结构不当而导致内容的纰漏。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核心的问题,图书的质量是图书生命力的最基本保证。编辑的角色换位在编辑活动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它需要编辑实践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也是一个编辑走向成熟的标志。

总之,编校人员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用新信息、新名词充实自己,不断开拓编校工作的新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