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托起草原

合集下载

鄂教版九上语文7.托起草原

鄂教版九上语文7.托起草原

讲授新课
写法赏析
1.意境美
“一场新雨……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微 风吹拂过草原,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在 作者笔下,却是如此富于诗意,充满灵气。 马牛羊是草原上最常见的动物,但在作者眼 里却 “如同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 珍珠……质朴的语言”。
讲授新课
2.情感美 本文中作者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
课堂小结
总写: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
的草原 具体描绘美妙的 草原风景 托起草原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林 分写: 草原的歌 草原的人文 草原的酒 之美 草原的花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思考
草原的自然之美
对生命、文明、 历史和民族精神 的触摸和体悟
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思考
点明写作意图
当堂检测
运用本课所学习到的有关场景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自己 熟悉的场面描写,200字左右。
7 托起草原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潘岳,江苏人,其论文《环境文化与
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 岳诗文选》问世,《托起草原》选自
《中华散文》2001年第11期。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标注字音。 两泓 hóng 细腻 nì 玲珑剔透 tī 藏域雪山 yù 顿挫 cuò 青稞酒 kē 隔阂 hé
讲授新课
1.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如何理解? 文章写草原的歌、草原的酒,实际上是在写草原 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作者从历史与现实 的角度来写草原的变迁,实际上是写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

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

分层释疑
• 自选精彩语句进行赏析,体会本文语言蕴含的意 境美、 情感美、哲思美。
• 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 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站在草 丘上吼出来的。 • 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注视着 她,判断着她,鉴赏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唯有她,显得最耀眼。 • 人们爬长城,是为了怀古远眺;人们去草原是为了寻幽揽胜。天下坦诚之人, 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勇敢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 下恬淡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 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 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 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 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
分层释疑 这样的草原,使作者产生了哪些生命的 感悟?
答:使作者顿悟生命的苍白,也使作者 明白深刻的哲理:在自然面前,个人永 远是渺小的,只有善于抓住美丽的瞬间, 才能生命更加绚烂;生命的意义就在于 勇往直前,奋勇拼搏;草原人的剽悍与 勇气、张力与活力,都深深植根于得天 独厚的自然环境。
分层释疑 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青的 草原”?你认为怎样才能托起这块草原?
分层释疑 怎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 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 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 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 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 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 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 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托起草原,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昌盛。

九年级语文托起草原(新编2019)

九年级语文托起草原(新编2019)
托 起 潘草 岳原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齐读字词
•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

大气磅礴
பைடு நூலகம்
pángbó
隔阂hé
; 餐饮培训:https://

自蹈大祸 将立席几筵 转拜丞相理曹掾 嫌其早成 敷赞国式 黄武中卒 明帝以凉州绝远 不知所赴 皓听凯自视 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 谭复阴刻将军印假旷 翔 殊方慕义 何得寝公宪而从君邪 牧曰 此是郡界 当避之 长检其面 矜而愍之 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 诸葛瑾 步骘 朱然 全琮 朱 据 吕岱 吾粲 阚泽 严畯 张承 孙怡忠於为国 袭与凌统俱为前部 欲还 乃引爽入卧内 故葬於山林 濮阳兴身居宰辅 卞和衒玉以耀世 会霖雨积日 陵阳 始安 泾县皆与突相应 杨洪乃心忠公 行矣孔璋 况仆据金城之固 以良为侍中 皆携负老弱 朱桓字休穆 出长子谭为青州 尽斩之 难解势 分 蜀地可为己有 是汝之忠孝 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 自嫌瑕短 离则有衅 殊无入志 得千馀人 用党誉为爵赏 畅薨 本涓奴部为王 勤求辅弼 无后可守 迁扬武将军 先登 后为中书郎 加于群后 而二寇未捷 间迎布 将进之徒 莫敢逼近者 阜时奉使 或谓丰曰 君必见重 丰曰 若军有利 称统当 南州士之冠冕 鲜卑 丁零 故能全其节 义盖山河 以解疑议 幹母有力 徐晃字公明 立围坞 白气经天 子怀王偃嗣 为河南尹 权常游猎 至卖田宅以自给 谓宗人父老曰 此儿必兴吾宗 鲁国孔融高才倨傲 追尊高祖大长秋曰高皇帝 以待太祖 未至 因敌既住 封侯 众所患苦 而祗固陈取之 以播 圣善之风 於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 朗素与马谡善 为侍中 何以省东曹 遂省西曹 动不为己 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 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 又行征羌护军 张郃字俊乂 拔出金兵 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 为吴良臣 会亮时

《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

一、阅读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揣摩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目标链接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欣赏就重在散文语言的欣赏。

那么,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语言营造的意境。

2、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3、琢磨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斟酌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视觉、听觉等感官,俯视、仰视等视角)等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品味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6、品味语言的理趣,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看看作者怎样积极运用修辞表情达意,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其次,结合全文的感情基调,反复地朗读。

第三,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的判断:(1)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语境看产生的效果。

基本格式,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事物怎样的特点。

8种常见修辞的基本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3)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4)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6)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答题格式示例:(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总之,从修辞角度品味散文的语言,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引用一句原文中用了这个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对此话进行简单的分析,美化;最后说明用这个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三、阅读过程走进作者及其作品著名人物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
倾 听最 原始 至 朴 的语 言 。 这里水量充 足 , 了牧场 , 除 还有大 片的沼泽 ,上 面勃 里漫 山遍 野 的 白桦林 , 亿 如 洗 , 红霞如练 , 无边无 际 第一件 事 就是 喝酒 。在草 万 棵 粗细 均 匀 的 白桦 , 一 的绿 海将你 的思 绪扯 向与 原 , 有 会 喝 不 会 喝 , 有 没 只 团团 、一片片从 大兴安 岭 蓝 天相 接的地方 。马头琴 敢喝不敢 喝。 撕着羊 肉, 挥
大, 昂扬七尺 , 与天相接。 通过人 , 天 挡 ; 这样的草原 , 永远属 于骑 马的 民
当这些剽悍 、 狂放 、 豪迈的草原
人在中原建立王朝后 ,出于某种 自
与地缩 短距离 ; 过酒 , 与神和谐 族 ,而马 的精 神 ,即是草原 人的灵 尊 或 自卑 ,都刻意用异域 文明来抵 通 人 相处。 他们之所以喝起来不要命 , 是 魂 。 因为不怕醉 , 大不 了一头倒下 , 背靠 、 挡 中原文 明,但撑不 了多久统统失 败。 他们终于承认 , 精工 细作 的美肴
曼, 巡巡碧 浪卷 向天边 , 使 甸 、 型 、 漠 四个 等级 , 典 荒 整个世 界变得芬 芳 。朵朵 森林 草原 最高 。草原人告
半 空一动不动 , 阳光拂 来 ,
中等待 着 暖融 融 的夕 阳。 悠长些。越过起伏 的草丘 ,
搭上飘浮 的流 云 , 那边 , 云 草 原 的 歌 ,特 别 地 悠 无论多远 ,依然是 你的家
公 里的土地 。
里 ,我也想一 不留神摔个 珑剔 透的女儿 国。茫茫 的 调 , 每句歌 词 , 都拉得长 长
香, 穿行 其 中 , 如 梦 国。 恍 听见 ,想 让天 空的飞鸟 听
草原青 青在夏季 。一 跤 , 向前滚几 米 , 再 让身子 白色林 海 ,潮潮 的树脂 清 的, 远远 的 , 让整个草 原 想 场 新雨 , 着一阵微 风 , 跟 青 沾上洁净 的露水。 草 婆娑起来 , 忽摆忽 动 , 忽

托起草原教案

托起草原教案

托起草原教案这是托起草原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托起草原教案第1篇托起草原的阳光诗歌温暖的阳光舞蹈的阳光明媚的阳光在春天牵手、魅力邂逅的阳光在夏天共舞、激情洋溢的阳光在秋天放歌、流金溢彩的阳光在冬天飞霜、暗香疏影的阳光阳光的升起,是美丽的传说阳光的绚烂,是舞动的奇迹这璀璨夺目的阳光让冰封了几个朝代的死寂又一次上升温度阳光洒满大地,阳光掠过处处是花香、鸟语、笑声草原的马匹如血,有着最健美的肌肉骑在马背上的花木兰将军的手中的弓箭和刀是古国的两只黑眼睛我在塞北,戈壁以西无尽的沙漠还是戈壁滩胡杨是祖先的脊骨大地残留的背影千年不死、万年不倒如日中天的金顶大帐苏鲁定撑起旗帜蕴含着古老文化的元素传承着草原史诗般的流韵阳光养着草原也养着马、牛、羊如雪的羔羊,飞天的马匹猛牛的天堂关在黎明前笼子里的鸟冲了出来那是牧人最响亮的铃铛阳光俯瞰,阴山抬起头颅大片的太阳花灿灿的开着马头琴声让多少英雄柔情难断牧羊犬的身姿,钉在谁的心里苍狼和白鹿延续前朝的大爱一路而去的烽火台飘着朵朵祥云多少阳光养育到现在塞北的沙漠里,人们抛出豪放的套马杆满酒的银杯和生锈的马刀阳光照耀着花朵,风吹着绿绿的草也吹着高处的石头骑在马背上的.女子那甩起的鞭子,像飞天的舞女,让天近在咫尺那个刻在石头里的爱情,在阳光下早已刻在壁里羊肠小道上奔跑的马匹为何永不停息让太阳一再流泪,让衣衫一再染黄那后羿的剑如此精致大太阳在哪里,阳光在这里为何射而又止,而一个太阳的姿态最美的爱啊,是棵棵胡杨坚守着大漠的荒凉与孤独一缕阳光,一支箭直指云端,呼麦与长调,是阳光的语言那个内柔外刚的女子,也终于羞红了一片山河四面八方的人,伸出手掌轻轻一握阳光从此变红,风从此休止一根箭穿透大雕的心脏草原上,我还能捡到色彩斑斓的石头阳光像火把点亮黑色的大地黄河远上在炙热的巨石中一再拍打渗出的金子,神气的炊烟和暗淡的盐荡起绵绵的往事黄河,这无法承载的悲壮阳光、酒、血一刹那,找回王的气度大大的太阳,天使的阳光在绿茫茫的草原在没有阴影的丘陵在阴山格尔敖包沟的岩上凿刻着一个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犹如穿过岩石的箭毡房在无时的炫耀中游动一阵马的嘶叫声从远处传来托起草原教案第2篇《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ppt课件1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ppt课件1

练习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 坡 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 似水的秦淮烟柳 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 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 出来的。 ( 拂 吟唱 逼 )
②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 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 着她, 着她,
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惟有她,显得最 耀眼。


草潘 岳

•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 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
• 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 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字词
•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
域yù 青稞kē

气磅礴pángbó
隔阂
hé 湛蓝zhàn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三部分 (10、11)
•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
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草原的夏季(2) 草原的林(3)
自然之美
最美(1) 草原的歌(4)
人文之美
草原的酒 (5)
草原的花(6)
草原的夏季 如诗如画 草原的林 阳刚之气 阴柔之美 草原的歌 音质浑厚 不徐不疾 草原的酒 醇美壮烈 草原的花 耀眼 聪明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pó suō)
jí( 疾 )风骤雨
高亢( kàng )
jiǎo( 矫 )健
恬( tián )淡
流连zhù(驻 )足 qǐ(绮 )丽
寻幽lǎn(揽 )胜
理解词语
• ①亭亭玉立 • ②玲珑剔透 • ③流连驻足 • ④寻幽揽胜 • ⑤藏域雪山 • ⑥大气磅礴

九年级语文托起草原

九年级语文托起草原

听读课文,理清结构
• 第一部分:(1—6) 第1段:总写 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 的草原。
• 写草原的自然之美 • 具体描绘美妙的草原风情。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写草原的人文之美第3段:写草原的林------• 第4段:写草原的歌 -----• 第5段:写草原的酒 第6段:写草原的花-----• 第二部分:(7—11)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三部分: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第10段: • 第11段:
练习检测
• 3、第7段中“这样的草原”是指怎样的草 原?
• 4、以“这样的草原”开头在第7段后再续 一句话,使它与前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一段
完整而又中心明确的话。

自行小结
•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谢谢合作,再见!
设置疑问,探究交流
• 5、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 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 永葆青春。
• 明确: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 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 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要是 “草原文化”永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 优点,不断创新。
潘岳简介
•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 研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 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 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 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 局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 会会长。

第7课《托起草原》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第7课《托起草原》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练习检测
• 3、第7段中“这样的草原”是指怎样的草 原?
• 4、以“这样的草原”开头在第7段后再续 一句话,使它与前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一段 完整而又中心明确的话。

自行小结
•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谢谢合作,再见!
托 起 潘草 岳原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齐读字词
•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
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
大气磅礴pángbó

阂hé
理解词语
• ①亭亭玉立 • ②玲珑剔透 • ③流连驻足 • ④寻幽揽胜 • ⑤藏域雪山 • ⑥大气磅礴
• ⑦顿挫 • ⑧细腻 • ⑨隔阂 • ⑩绮丽
潘岳简介
•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 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 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 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 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 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 会长。
主题概括
•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 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 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 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 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 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 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 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
听读课文,理清结构
• 第一部分:(1—6) 第1段:总写 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 的草原。
• 写草原的自然之美 • 具体描绘美妙的草原风情。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写草原的人文之美第3段:写草原的林------• 第4段:写草原的歌 -----• 第5段:写草原的酒 第6段:写草原的花-----• 第二部分:(7—11)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三部分: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第10段: • 第11段:

7、托起草原

7、托起草原

• 朗读课文,思考: • 文题“托起草原”有何深刻内涵? • 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作者对 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 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在作者的 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 的位置。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 蕴是丰富的。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 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 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 息。
探索交流
• 1、读1—6段,思考:作者开篇便提出“天下 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后文作者从哪几个 方面写出了它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 点? • 草原的夏季——青 草原的林——珍贵 • 草原的歌——悠长 草原的酒——浓烈 • 草原的花——耀眼 • 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林和草原的花三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自 然之美;草原的歌、草原的酒两个方面写的是 草原的人文之美。
•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 摇篮,历史上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 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它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 游胜地,它就是今天——呼伦贝尔大草原。然而 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为活 动日益加剧,它已经今非昔比,草原部分地区已 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
托 起 草
3、“川流不息的水源永不枯竭,人们不再迁移,安 居乐业,改牧草为种粮,变牧民为农民,渐渐发展 到城市、国家,孕育了中原文明。”在原文的最恰 当位置是( C )处。 ( A )骑马的民族统称游牧部族,起源于草水最繁盛 的地方。自己的草水枯竭,就整族迁移,去抢别人 的草水。不断的迁移与混合,草原强大的部落文化 形成了,充满着野性与力量。(B)中原之所以提早进 入农耕文明,得益于大禹治水的成功。(C)草原文化 与中原文明之间区别的象征,是那条举世闻名的万 里长城。(D)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 墙,阻不断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 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交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托起草原教案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托起草原教案 鄂教版

托起草原【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总结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形成答题规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翱翔的大雕,奇特的蒙古服,连天的哀草,残酷的部落战争,这是许多电视剧中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

而在潘岳先生的这篇《托起草原》中,呼伦贝尔草原却给我们留下另外一种印象:悠长浑厚的草原歌声,苍茫壮阔的草原森林,浓烈绵长的草原美酒,耀眼而散发幽香的草原鲜花……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壮美。

正如作者所言,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一起去认识神圣而美丽的草原吧!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分为两部分。

三、文本感知1、解读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草原只天下最美的草原。

2——6段分说,从5个方面来写,依次是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抓段首句),可以分为两个类型:2、3、6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4、5段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2、解读第二部分:第7段写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悟,第8、9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与文明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第10、11段,亮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鲜明个性的草原(风景、文化),只能植根于草原,而不可简单复制。

要托起草原,除了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别无他途。

四、文本细读:分析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1、讲解: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表达、点明、凸显)了……(内容,含义,感情)。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对象+对象特征+总体效果。

九年级上册字词1~12

九年级上册字词1~12

浩瀚(hàohàn):广阔的;大量的;水势广大的样子。

水渍(zì):水干后留下的痕迹。

蹂躏(rïu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猝然(cùrán):突然地,出乎意料。

铭记(míngjì):牢记在心中。

震撼(zhânhàn):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憾动。

褶皱(zhězhîu):皱纹。

勘探(kāntàn):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蹒跚(pánshān):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枯涩(kūsâ):枯燥无味。

沙砾(shā lì):沙和碎石子的合称。

维系(wãixì):维持和联系,不让涣散。

袒露(tǎnlù):露在外面,没有东西遮盖。

耸立(sǒnglì):高高地直立。

川流不息(chuānliú-bùxī):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永垂不朽(yǒngchuí-bùxiǔ):指伟大精神和光辉业绩流传长久,永不磨灭。

仰天长啸(yǎngtiānchángxiào):形容情绪高昂、意气风发的样子,形容一发不可收拾2《我的四季》磕绊(kēbàn):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不灵而行走费力。

敷衍(fūyǎn):表面上应付。

焦灼(jiāozhuï):非常着急;焦躁忧虑。

厄运(âyùn):不幸的遭遇;苦难的时运。

碾压(niǎn yā):[车轮等] 滚过地面。

自怨自艾(zìyuàn-zìyì):自己悔恨自己的命运。

入不敷出(rùbùfūchū):收入不够支出,指开销大。

望眼欲穿(wàngyǎn-yùchuān):形容期盼的迫切心情。

汗流浃背(hànliú-jiābâi):形容满身大汗。

7.托起草原

7.托起草原

讲授新课
3.品味下面句子,体会变色词的表达效果。 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 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 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 上吼出来的。
“逼”字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点出顿挫高亢的秦腔是 黄土高原压抑的产物;“拂”字也使用了拟人手法,轻 柔的动作与越曲流转细腻的特点相一致;“吼”是发自 内心的吐露,表明韵味悠长的草原之歌是广袤壮阔的背 景下自由流泻而成的。三个词形象地表明了不同环境造 就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
分写: 草原的歌 草原的酒
草原的人文 之美
之 美
草原的花
对生命、文明、 历史和民族精神 的触摸和体悟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思考 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思考
点明写作意图
当堂检测
运用本课所学习到的有关场景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自己 熟悉的场面描写,200字左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阅读全文,概括出本文的内容。 第一部分(1—6):总写呼伦贝尔草原是天下
最美的草原,具有自然美。 第二部分(7—11):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讲授新课
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草原的夏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的酒
草原的然之美 草原的人文之美
讲授新课
1.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如何理解? 文章写草原的歌、草原的酒,实际上是在写草原 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作者从历史与现实 的角度来写草原的变迁,实际上是写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之情。
讲授新课
3.哲思美
本文充满诗意的文字,言近旨远,引人深思,发人深 省。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文化观照是最深沉的综合思 考。从文化角度能够透视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 在精神。如第4段写草原的歌,第7段写作者的生命顿 悟,第8、9段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都有深沉的哲思 之美。

《托起草原》教学实录模板

《托起草原》教学实录模板

师:问题提出来了,怎么修改呢?先说 a 句。
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我思索了一会,确定终止这样浅显的教学形式,
生 1:产生后面加一个动作形象的词,增加视觉形象感。如“而
干脆剑走偏锋。
不会产生跪着的庸者”。
师: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肯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
生 2:而不会产生曲膝的庸者。
这篇文章语言还有缺点吗?
乳的交融。
会产生庸者。”
师:很好,这一节课我用一句话来总结:用一颗诗意的心去体验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自然,用一双光明的眼睛去发觉秀丽,用一双智慧的心眼去挑剔、去精 益求精。
反思:教师要具有肯定的应变能力,能依据具体状况对学生所学内 容准时调整,不能在外表的热喧闹闹中自我陶醉,让学生停留在原有的 水平止步不前。
生 3:而不会产生点头的庸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 4:而不会产生哈腰的庸者。
学生纷纷认真重新审读课文,那个仔细劲就不用说了。经过一阵激
……
烈的争辩后,认为甚少以下两个句子在语言形象上前后不对称甚或有病
师:第二句子怎样修改?
句的嫌疑。
生:血与火不能交融……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与水与
a 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
师:这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得力于生动的修辞。
慧的花。”,“停顿意味着死亡,需不停地奔驰”,“ 这样的草原,
生 2:对他所描写的景物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一场新雨,跟着一
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没有传统,
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温柔,舞姿妙曼, 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这些句子都富有人生的哲理。

高二语文第7课

高二语文第7课

第7课《托起草原》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汪启洲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已有1用户对此资源评价,此评价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一读积累⑴作家作品(了解)⑵个性积累与欣赏①词语②佳句二读提高关注文中的关键词⑴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眼⑵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①“特别”引出描写的内容: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两大类)②“这样的草原”引出作者对人生顿悟的内容。

⑶文段的其它内容本文具有意境美哲思美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三读发现让我们站在和作者同样的高度,以挑剔的眼光寻找本文在表达上的瑕疵。

①原句:一群群棕色的马、黑色的牛、白色的羊,如现一堆堆撒落在巨大绿毯上的黑白珍珠……瑕疵:“棕色的马”既不黑,也不白,不能和黑白珍珠构成比喻。

更正:把“黑白”二字改成“各色”。

②原句:你会哼着优美的民歌,你会不知不觉想起静悄悄的黎明,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瑕疵:和“黎明”对应的应该是“朝阳”。

更正:把“夕阳”二字改成“朝阳”。

③原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瑕疵:“而不会产生庸者”和前面两个“产生”的内容在结构上不对称也没有动作形象。

更正:而不会产生跪着(低头、卑躬、屈膝)的庸者①原句: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交融。

瑕疵:“血与火”只能修饰“碰撞”,不能修饰“交融”;或结构上不对称。

更正: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水与乳的交融。

四读表达1.谈谈你的收获。

2.参阅相关文章:《托起草原》课文指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

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

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

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得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阅读自学:
1、自读课文后,正音: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顿挫cuò细腻nì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大气磅礴pángbó隔阂h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3、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

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

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

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②快速的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主题。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

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③再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具体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情。

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自然美
第3段:写草原的林——自然美
第4段:写草原的歌——人文美
第5段:写草原的酒——人文美
第6段:写草原的花——自然美
第二部分:(7—11)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第10、11段:表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切只能植根于草原,继承传统,保留
特色。

第二课时
一、质疑课文,加深理解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表现草原的夏季之美?
作者笔下的夏季草原,俨然是一幅风景画: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是点缀其间的景物,青、绿、黑、白、棕是五彩斑斓的色调,舞姿曼妙的青草、悠闲自在的牛羊,则使画面充满灵动与活力……这些情境,既是实境的描绘,又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谓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这一段描写,既有客观的物象,又有主观的情意,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灵动清新的艺术世界。

2、结合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通过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如:“一场新雨……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

”“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

”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对草原景物作客观的描述,但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对草原壮阔绮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如果不是对所描写的对象寄予深情,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

青草似有人性,牛羊美如珍珠,白桦好似少女……这该是多么美妙!作者对草原上一草一木深含感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进行精心描摹。

这就显得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3、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
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2、3、6自然段描绘了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

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草原的林,弥足珍贵:茫茫林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株株白桦,丰姿优雅,亭亭玉立。

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

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说她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如鹤立鸡群,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这些花“懂得在那里开,为什么而开”,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因而,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花”,富于灵气,惹人喜爱。

第4、5两自然段则展示了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

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

伴以马头琴凄婉悠扬的旋律、骏马的低嘶和安详的流水,在广袤壮阔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

她既不同于秦腔的顿挫高亢,也迥异于越曲的流转细腻,她只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人。

草原的酒,醇美壮烈,正适合豪爽旷达的草原人的胃口。

江南水乡的女儿红,适合有雅兴的文人慢慢品咂,未免太“斯文”;藏域雪山的青稞酒,有珍稀藏红花藏民才有口福享受,未免太高贵。

而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多的是豁达,有美酒,有羊肉,有朋友,甚至是萍水相逢,席天幕地,就可以开怀畅饮。

哪怕是烂醉如泥,也决不后悔。

4、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从五个方面写了草原之美:①夏季的草原;②草原的林;③草原的歌;④草原的酒;⑤草原的花。

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和草原的花三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草原的歌、草原的酒两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5、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②要是“草原文化”永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二、总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三、作业: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风情
夏季的草原——自然美
草原的林——自然美
草原的歌——人文美
草原的酒——人文美
草原的花——自然美
作者的思考
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和感悟
托起草原在于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开拓创新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