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完整版
《老子》之《有无相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
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教学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老子》五章学案
《老子》五章学案教学参考0726 0846《老子》五章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B.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语文教师手册_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选(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壹.教学重点老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在如格言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本课所选篇章,充分表现老子的思想精髓:崇尚自然无为,强调谦下守柔,反对人为执着。
在授课时,老师宜就上述道家思想与学生充分讨论,使收潜移默化的教学成效。
另外在文学特色方面,老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结成时间较早,其文句为韵散结合的形式,有的句式整齐,音韵天成,与诗歌无异;有的长句与短句、骈句与散句参差互见,颇见腾挪变化之美。
综合以上特点,在教学时宜就下列几方面加以掌握:1.了解老子的生平、思想大要。
2认识道、儒两家的思想差异,及其处世态度的不同。
3了解老子书中的文学、音韵之美。
4学习推演、论述事理,并用流畅的文字表达。
5学习举例说明事物与博喻的技巧。
6了解美恶、有无之对比,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以化解某些偏执固陋的观念。
7学习谦下不争、虚怀若谷的精神。
8培养简约朴实的人生观。
贰.题解参考数据一版本说明由于老子书版本纷繁,本课文字参酌现今三种传世的通行版本:曹魏时王弼老子注(简称“王弼本”)、东汉时成书之河上公老子章句(简称“河上公本”)、唐初傅奕校定之道德经古本篇(简称“傅奕本”);与二种考古出土版本:郭店竹简本(简称“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简称“帛书本”)。
虽以王弼本为主,然而并不固守其版本。
二写作背景老子书中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等叙述,而且向往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
这是基于以下的社会现实:约当周灵王(公元前五七一~前五四五年)初至周元王(公元前四七五~前四六九年)末,为春秋晚期,这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型态急遽转型,铁器普及,农业发展,手工业百工俱兴,商人成群结队周流四方,城市规模扩大,货币经济繁荣。
南夷北狄,交战中国。
周室衰微,政在霸主。
贵族没落,政治动荡。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教案标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目标:1. 使学生理解美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美。
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和特征。
2. 不同领域中的美,如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等。
3. 美的欣赏和评价标准。
4. 美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些图片、音乐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探究活动: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美的定义和特征,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自然、人文、艺术等)的美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的选择理由。
知识讲解:4. 教师介绍不同领域中的美,并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图片。
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美的评价和感受。
实践活动:5. 绘画活动: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或人物形象进行绘画,并在作品旁边写下自己对这个美的评价。
6. 音乐活动: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用舞蹈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这首音乐中美的感受。
7. 文学活动: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朗读或改编成短剧,表达对其中美的理解。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美的新认识和体验。
教学资源:1. 图片、音乐和视频素材。
2. 绘画工具和纸张。
3. 音乐播放设备。
4. 文学作品的选段。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作品展示。
2. 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评价的口头表达。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并用摄影、写作等形式记录下来。
2. 邀请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语文课本_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九老子选(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题解本文选自老子第二章、六十六章和八十一章,各取其首句作为标题。
第一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以美恶、有无等对比,说明世间看似对立的事物与概念,实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价值判断都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圣人明白这种道理,所以采取顺应自然,无为的态度来面对,方能“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则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江海汇百川为喻,强调谦下不争的重要,指出圣人善于处下,能虚怀若谷,故受众民推崇,“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明圣人能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真实不炫、木讷不辩、简约不博,且能不藏私地竭力助人,正因为“为而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或更早。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
后见周朝日趋衰败,遂萌生归隐之心,着道德经五千余言,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为道家的代表人物。
历代通行的老子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其书言“道”、“德”之意,故名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
在修身方面主张守柔不争,致虚守静,返璞归真;在政治方面主张为政者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战国以后,法家结合老子学说形成“黄老治术”。
魏晋南北朝时,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三玄”,对当时的社老子一书文笔简练,擅长以具体的事物、生动的譬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
其句式多为韵散结合,音调和谐,善用排比、对偶、回文等手法,灵活多变,是一本充满智慧且文采优美的经典。
课文‧注释(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7。
是以圣人○8处无为○9之事,行不言○10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1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3。
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用)
老子选 老 子一、写作背景春秋晚期,铁器普及,农业发展,手工业兴起,商人结队周流四方,经济发展迅速,巨商大贾与国君分庭抗礼,社会急遽转型。
而周室衰微,政在霸主,大国争霸,小国争地,侵伐不绝。
周初的一千八百多国,只剩下一百四十余国。
诸侯骄奢淫佚,加重剥削,人民疲惫。
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庶民议政,百家争鸣。
此时,主张政府不干涉人民生活,消除战争,少私寡欲,向往小国寡民社会的老子思想出现了。
二、老子(【 道 】家代表人物)其人、其书简介(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国学常识五、难句精解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映衬。
丑与不善的概念相伴着美善的概念而产生。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排比。
对立的概念都是同时产生的。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位居低下的江海,为众流所归。
4.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映衬。
圣人先行谦下,而后能统治人民。
5.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因谦下而为天下人所接受。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回文、顶真。
简约朴实才有至理。
7.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虽有利,争即得害。
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十、延伸学习1.老子第八章(节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语译:有上德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这种特性最接近于“道”。
……上德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像水一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没有怨尤。
2.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语译: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而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而人民自然纯朴。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案附板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朗诵文言经典,积存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酷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诵体会包括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超级道”“海枯石烂”“上善假设水”“自知之明”……提及这些话,咱们都可不能感觉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开创人。
曾做过周朝治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进展有专门大的阻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要紧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硕的朴素辩证思想,保留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朗诵。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诵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转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诵,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诵。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咱们在朗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伙儿是不是发觉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依托,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那么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那么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能够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老子》四章讲课教案
•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 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 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四章课文总结
• 第二章:倡导人们要“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即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 自以为是、有功名思想。
• 第二十二章:强调以进为退,以柔克刚, 集中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
• 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 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 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 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扼制,有所施为,造 就了却不占有,做了但不依赖,功成业就而不 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第二十二章
•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 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 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 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 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第四十五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 • 大辩若讷,大赢若绌[chù] ,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
• 第四十五章:辩证法思想,清静无为是治 理天下的主导。
• 六十四章:防患于未然,注重积累。
学《老子》四章有没有意义?
• 老子, 是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是一位哲 学家,是一位“智者”。
• 我们学习《老子》四章,其实就是在与智 者对话。
• 美国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 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抱之木,生於毫末; •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审美观念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
1.2 教学内容:审美观念的起源审美观念的发展过程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具体案例,阐述审美观念与文化、历史的关联第二章:美的本质2.1 教学目标:探讨美的本质,理解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2.2 教学内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美的本质的探讨学生分组讨论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3.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标准的差异性,探讨审美价值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审美价值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标准的差异性学生分组讨论审美价值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四章:审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审美教育的作用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审美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审美实践与创新5.1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审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5.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审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分组进行审美实践,分享实践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审美观念、美的本质、审美标准与价值、审美教育作用与意义以及审美实践与创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第六章:中国传统审美文化6.1 教学目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案主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标准和定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2. 分享不同的美学观点和理论。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美的标准和定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二章:美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多样性。
2.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领域中的美,如艺术、自然、人文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形式的美。
1. 展示不同领域的美,如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美的特点。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形式美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欣赏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三章:美的价值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美的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探讨美的价值观和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体现。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美的价值观和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对美的价值观的体现。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个人对美的价值观和其对生活的看法。
3.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美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估。
第四章:美的创造与表达1. 让学生了解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的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如艺术、文学、音乐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的美的创造和表达方式,并进行示范。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演奏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审美观念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观念的起源掌握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认识审美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1.2 教学内容审美观念的起源:从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中探索审美观念的起源审美观念的发展:分析审美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差异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实例小组讨论:探讨审美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2.1 教学目标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特征探索美与审美观念的关系2.2 教学内容美的本质:探讨美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美的特征:分析美的具体特征,如和谐、平衡、对比等美与审美观念:探讨美与审美观念的相互关系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美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论基础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小组讨论:探讨美与审美观念的关系第三章: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3.1 教学目标了解审美标准的形成和变化掌握审美价值的评价方法认识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和联系3.2 教学内容审美标准的形成:分析审美标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审美价值的评价:探讨审美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讨论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联系和差异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的差异和联系第四章: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4.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掌握审美感受的产生机制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审美经验的构成:分析审美经验包括的要素,如感知、情感、思维等审美感受的产生:探讨审美感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讨论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相互关系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的理论基础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小组讨论: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的关系第五章: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5.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审美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审美教育的意义:分析审美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审美修养的方法:探讨提高审美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如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等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讨论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相互关系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修养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教育与审美修养的关系第六章: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6.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批评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审美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探讨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审美批评的概念:分析审美批评的定义和意义审美批评的作用:探讨审美批评在艺术领域和社会中的作用审美鉴赏的技巧:掌握审美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形式分析、内容解读等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讨论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相互关系6.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批评的概念和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批评实践小组讨论:探讨审美批评与审美鉴赏的关系第七章:当代审美趋势与变化7.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掌握审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7.2 教学内容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分析当代审美趋势的unique characteristics,如多元化、跨界融合等审美变化的原因:探讨审美观念变化的原因,如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等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讨论审美趋势对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当代审美趋势的特点和审美变化的原因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流行文化中的当代审美趋势小组讨论:探讨审美趋势与个人审美的关系第八章:审美与文化认同8.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掌握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探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分析审美如何反映和影响个人的文化认同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探讨审美在塑造个人和文化群体认同中的作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文化认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意义8.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与cultural identity 的联系和审美在塑造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中的审美与文化认同的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九章:审美与日常生活9.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9.2 教学内容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审美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如设计、时尚等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探讨审美观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提升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等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和影响9.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日常生活实例中的审美应用和实践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第十章:审美与未来挑战10.1 教学目标理解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掌握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探讨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10.2 教学内容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分析审美在未来社会和文化挑战中的角色和意义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探讨审美观念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讨论审美与未来挑战的相互关系和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审美在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审美如何应对未来挑战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和社会现象中的审美与未来挑战的体现小组讨论:探讨审美与未来挑战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审美观念的起源与发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差异,探索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文章的和作者。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概念,例如询问学生对美的理解和例子。
3. 分享一些关于美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4. 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章:美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不同。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2.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美的定义的差异,例如古代希腊的美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
2. 通过案例或图片展示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美,让学生感受美的多样性和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例如讨论不同人对同一件艺术品评价的差异。
4. 总结学生对美的定义的讨论,并强调美的多样性。
第三章:美的表现形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如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美,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如视觉艺术、音乐、文学等,并分享一些例子。
2.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美,例如观看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或阅读一篇文学作品。
3. 讨论学生对所欣赏的美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美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美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美的价值,并学会欣赏美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介绍美的价值,如提升生活质量、培养情感和智力等。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价值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应用。
1. 向学生介绍美的价值,如提升生活质量、培养情感和智力等,并分享一些例子。
长春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设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2新设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及讨论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解读经典中的哲理,让学习变得享受,感受生活之美好。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期,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了理性思考的要求。
本题的设置,就在于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在大致掌握了老子的关于辩证思想的前提下,从自己的个体生活经验中选择典型事例,把对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辩证思想的认识引向深入。
因此,学生列举的,应该是“相反相成”的,对其关系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互相依存,还要看到彼此的对峙。
“相反相成”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更进一步,许多抽象的道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关系,对这些道理的认识,又高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总之,以生活事例解释《老子》的辩证思想,又从生活事例中提取哲理,使学生在学习先哲智慧的同时学习先哲的思维方法,并在个体经验解读中阐发人生哲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美好的。
4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通过猜成语游戏导入新课“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老子的哲学思想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现代也在指点着人们生活,洗涤着迷惘中的心灵。
《纽约时报》更是把老子评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经典,共同学习《老子》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活动2【讲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讲授二、介绍老子及其作品《老子》及老子传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修订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教案标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道德经》的相关篇章或摘录。
2. 与美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美的图片或音乐,引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引入:2. 介绍《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并解释其含义: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就会出现丑恶的对立面。
3.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为什么会有丑恶存在?探究:4. 分组讨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5. 学生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美的多样性。
7.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或表演,展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9.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感知和欣赏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业: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美的感悟和体会的作文,并鼓励学生通过插图等方式进行美的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拓展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
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三、做做游戏:学生将带来的图片进行比较,看哪幅漂亮将笔进行比较,看哪根长将颜色进行比较,看哪种暗刀是锋利的吗通过比较明白万物都是相对的。
四、联系实际说说。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英国伦敦有家报纸曾经刊登一则广告:以5万英镑征集由伦敦到达罗马最快
捷的旅行方法。
因为奖金不菲,问题奇特,一时应者如云。
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样的答案呢?学生交流。
公布结果:最后,刊登广告的事主将奖金颁发给一位年近中年,风韵犹存的妇女。
她将自己人生的经历都蕴含到简洁的答案中:找到一位心仪的旅伴。
令人心仪的旅伴不能缩短两地之间的物理距离,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到整个旅程如沐春风,如白马过隙。
这就是心理时间的相对性。
中国的许多古谚语,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度日如年等等也充分表达了心理时间的相对性,但对心理时间相对性认识仅停留在直观本能阶段,心理时间其它更精密、逻辑的属性却远远没有表达清楚,以至于无法对心理时间做精致、准确的管理。
五、学习相关成语。
你知道表示时间最短最长的成语吗?
六、制作书签
课题: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水德是最近于道的,做人要像水一样柔善。
译文:最善的人好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激趣。
1、听故事《水灌良田》
2、说说和水有关的成语
3、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出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中的前部分: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让我们来读一读。
三学习句子
1、出示
2、说说意思
3、读一读译文:最善的人好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全文的意思: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4、试背前半部分并说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句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学习相关内容: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赏的是“水”,认为水德是最近于道的。
“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与取于万物,甘愿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人格完善的“圣人”正式如此:他们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于群众的事情,而且“处众人之所恶”,做着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们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名夺利。
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着名思想。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三、联系实际说说。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水的优点吗、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评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着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
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
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
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
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
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
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
水因机
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
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
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
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
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五、学习相关谚语。
1、每一颗善良的心都是纯净的水。
2、“善良的心是花园,善良的思想是根茎,善良的话语是花朵,善良的事业是果实。
(英国谚语)”这说明,只要我们袒露一颗善良大心,世界便会向你报以微笑。
3、善良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修养,也是海洋一般博大的胸怀。
它把高尚与友情,忠实与勇敢,吸纳到爱的生命中,让生活变达更加美好。
4、有一位智者告诫人们:“可以交出你的皇冠、珠宝和金银,但绝对要保留你一颗善良的心。
5、爱真理和善良,不是为了求得报酬,而是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
(法国谚语)
6、善良的人不论有心或无意,都会彼此帮助,邪恶的人则故意互相作对。
六、制作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