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__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二章1

老子二章1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摘自《老子·道经·第二章》。

解释: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那么它丑恶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那么它不善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

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句话。

你们看,公园里的花很漂亮,大家都觉得美,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比如说春天来了,桃花开得粉粉的,好多人都去拍照,因为大家都知道桃花美。

再比如,动画片里的小公主穿着漂亮的裙子,又善良又可爱,我们也觉得美。

但是呢,美不只是外表好看哦。

有个小朋友主动帮助摔倒的同学,大家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美。

所以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是大家都能知道和感受到的美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朋友们,咱们来理解一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比如说,彩虹出现在天空的时候,五颜六色的,大家都会说:“哇,好美呀!”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还有哦,过年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我们都觉得很喜庆很美。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大哥哥给老奶奶让座,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觉得他很棒很美。

所以呀,美有很多种,不只是东西好看,人的好行为也是美,大家都能发现和喜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小朋友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句话有点难,不过我来给你们讲讲。

像秋天的枫叶红红的,像小扇子一样,大家都觉得美,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还有啊,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上,同学们努力跑步,为班级争光,大家也觉得这种精神美。

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同桌帮我记作业,老师和同学们都夸他,这也是一种美。

所以,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知道什么是美啦。

《老子二章》ppt课件

《老子二章》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子》是中 国古代著名经典 之一,与《庄子》 如双峰并峙,是 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老 子》又称《道德 经》或称《老子 五千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不(而弗)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 又称老聃(dān)。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 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 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幼相携 刚柔相济 清浊相济
爱恨相融 青黄相接 始终相接
6.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 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 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 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 “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 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 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7.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 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
实行“无为而治”。
8.“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 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 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 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 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 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 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 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ppt课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ppt课件
“有\無”“難\易”“長\短”,意義各相對,可推出前 句中“高”“下”\“音”“聲”意義相對;結合其他文 獻資料,可推出“下”當指低,音當指樂音,聲當指和聲.
❖ 是以聖人居(處)無爲之事聯想:待人處事,行 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始(辭),生 而不有,爲而不恃,成功(功成)而不(弗) 居.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 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 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 復反無名.
史记·太史公自述(节选)
❖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 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 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 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 “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
❖ 由後句中“不善”與“善”意義相對,可推出前句中 “美”“惡”相反,可推出“惡”當指不美、醜.古代漢 語,好、醜是一對反義詞.請擧例.“呼河伯婦來,視其好 醜. ”西門豹治鄴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盈(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恒也.)
•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 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 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 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 終.……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 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
再 見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

《老子四章》课件教学内容:一、《老子四章》的章节内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夫唯弗始,故能成器;夫唯不辞,故能成器。

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以为和。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把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3. 学会运用《老子》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四章》中的抽象哲学概念,如“道”、“德”、“无欲”、“无为”等。

2. 教学重点:分析《老子四章》的章节内容,领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老子四章》注释、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一段关于老子哲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老子四章》的兴趣。

2. 讲解:分析《老子四章》的章节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3. 讨论:分组讨论《老子四章》中的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举例:结合实际生活,讲解如何运用《老子》的智慧解决问题。

5. 练习:让学生阅读其他章节,加深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老子四章》章节内容概括2. 重点词语解释3. 老子哲学思想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老子四章》中“无为”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

38
二 十
自古及今,
一 章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
以此。
精选完整ppt课件
39
二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精选完整ppt课件
40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经 》
老 子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一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章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四 章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帝之先。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五 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五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精选完整ppt课件
11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当其无有器之用;
精选完整ppt课件
20
十 一 章

统编版《老子》四章精品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精品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精品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统编版《老子》教材,主要涉及四章内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四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如“道”、“德”、“无欲”等,以及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如“道”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 培养学生运用老子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老子哲学中“道”的概念及其应用。

重点: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老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大自然中的和谐共生现象,引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阐述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为蓝本,指导学生运用老子思想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老子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 主要内容: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四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核心观念:道、德、无欲、无为、顺其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3)举例说明老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存在。

人们所认识到的道并非真正的道,只是道的表象。

(3)例如,在人际关系中,遵循老子“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学会谦让、包容,与他人和谐相处。

语文课本_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语文课本_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九老子选(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题解本文选自老子第二章、六十六章和八十一章,各取其首句作为标题。

第一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以美恶、有无等对比,说明世间看似对立的事物与概念,实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价值判断都不是绝对的、不变的,圣人明白这种道理,所以采取顺应自然,无为的态度来面对,方能“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则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江海汇百川为喻,强调谦下不争的重要,指出圣人善于处下,能虚怀若谷,故受众民推崇,“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明圣人能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真实不炫、木讷不辩、简约不博,且能不藏私地竭力助人,正因为“为而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或更早。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

后见周朝日趋衰败,遂萌生归隐之心,着道德经五千余言,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为道家的代表人物。

历代通行的老子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其书言“道”、“德”之意,故名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

在修身方面主张守柔不争,致虚守静,返璞归真;在政治方面主张为政者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战国以后,法家结合老子学说形成“黄老治术”。

魏晋南北朝时,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三玄”,对当时的社老子一书文笔简练,擅长以具体的事物、生动的譬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

其句式多为韵散结合,音调和谐,善用排比、对偶、回文等手法,灵活多变,是一本充满智慧且文采优美的经典。

课文‧注释(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7。

是以圣人○8处无为○9之事,行不言○10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1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3。

第二十讲 《老子》二则

第二十讲   《老子》二则

5、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唯:语气词,表肯定语气,此处引出谓语,加 强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
唯 (1) [象声词]答应声。会意兼形声字,从口, 从隹(zhuī),隹亦声。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 示人们模拟鸟儿悦耳动听的叫声。
唯,甲骨文
(口,开口应答) (隹
zhuī ,悦耳鸟叫声),表示悦耳的应答。造字本义:
(2)声:和声
声,声音、音响。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
觉的波。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4、功成而弗居
居:处在,处于,此处指居功,即处于有功的பைடு நூலகம்心态或存有有功的心态。
居:会意字,从尸从古。“尸”意为“身体不 动”,“古”指“古代”。“尸”与“古”联合起 来表示“自古以来未曾挪动身体”。 (1)本义: 土著、土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家族。
满口悦耳动听地“唯唯”答应,相当于“喏”。
《説文解字》:唯,諾也。即答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论语·里仁》
唯:语气助词 (1)表示肯定,引出谓语,加强肯定语气。有时
约略可译为“是”、“因为 ”等 。
①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
(《管子》)(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像日 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
②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 表示希望、祈使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史记》) (3)用于句首, 引出主语或时间。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②唯天子,受命于天。——《礼记·表记》
三、知识点: (一)文字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伯——佰 通假字 (二)词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下正。
第四十五章译文
•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 远不会衰竭;
•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 是不会穷尽的。
•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 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 样;最宽裕的人,好像仍有不足。
• 快走可以抵御寒冷,安静能够消除烦热。清静无 为可以作为天下的准则。
《老子》四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 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译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 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 的存在。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四章
•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 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 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 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 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 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 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第四十五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 • 大辩若讷,大赢若绌[chù] ,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

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用)

老子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用)

老子选 老 子一、写作背景春秋晚期,铁器普及,农业发展,手工业兴起,商人结队周流四方,经济发展迅速,巨商大贾与国君分庭抗礼,社会急遽转型。

而周室衰微,政在霸主,大国争霸,小国争地,侵伐不绝。

周初的一千八百多国,只剩下一百四十余国。

诸侯骄奢淫佚,加重剥削,人民疲惫。

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庶民议政,百家争鸣。

此时,主张政府不干涉人民生活,消除战争,少私寡欲,向往小国寡民社会的老子思想出现了。

二、老子(【 道 】家代表人物)其人、其书简介(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三、国学常识五、难句精解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映衬。

丑与不善的概念相伴着美善的概念而产生。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排比。

对立的概念都是同时产生的。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位居低下的江海,为众流所归。

4.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映衬。

圣人先行谦下,而后能统治人民。

5.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因谦下而为天下人所接受。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回文、顶真。

简约朴实才有至理。

7.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虽有利,争即得害。

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十、延伸学习1.老子第八章(节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语译:有上德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这种特性最接近于“道”。

……上德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像水一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没有怨尤。

2.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语译: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而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而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而人民自然纯朴。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案附板书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知人者智教案附板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朗诵文言经典,积存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酷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诵体会包括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超级道”“海枯石烂”“上善假设水”“自知之明”……提及这些话,咱们都可不能感觉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开创人。

曾做过周朝治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进展有专门大的阻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要紧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硕的朴素辩证思想,保留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朗诵。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诵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转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诵,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诵。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咱们在朗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伙儿是不是发觉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依托,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那么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那么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能够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古汉语-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

古汉语-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

【注 释】
❖ 斯:两说:一说:指示代词,这。另一说,连词, 则。(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 人之于国也》)
❖ 已:通假字,通“矣”,句末语气词。
❖ 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 “有”和“无”。
生:《说文》:“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徐灏段注笺:“《广雅》曰:‘生,出也。’生与 出同义,故皆训为进。”
❖ 生:指出现的事物。有:指据为已有。
❖ 居:《说文·尸部》:“蹲也。从尸古者,居从 古。踞,俗居从足。” 段注:蹲则足底著地而 下其臀、耸其膝曰蹲。
本义例:《论语·阳货》:“居!吾語女。”
邢昺 疏:“居, 由 坐也。”
引申为:居住→住所、住宅→处在、处于→
停息。(《易·系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
虚。”) →占。(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
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氏 居 八人焉。”)等义。
❖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 唯:连词,因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 不去:指功绩不会离去。 去:离开,
【关于《老子》的重要注本】
有:魏王弼《老子注》(《四部备要》本、 《诸子集成》本); 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老子章句》 (《四部丛刊》本); 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 及今人任继愈《老子新译》(附马王堆汉墓 帛书《老子》释文)等。
【本篇题解】
本篇为《老子》第三章,前一部分以美与恶、善与 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 前与后为例,说明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失去一方则另一方即不会存在;后一部分根据相反 相成的道理提出了以“无为”达到有为的政治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

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

宋代大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富于哲理的诗句。

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哲学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哲学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哲学观点》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个很有意思的哲学观点。

啥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呢?简单来说,就是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才会有美的概念。

比如说,在一个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

有人觉得玫瑰美,因为它娇艳欲滴;有人觉得百合美,因为它清新淡雅。

可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美,那这些花的美也就没法被发现啦。

再想想看,我们觉得一个人的笑容美,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美的标准。

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可能就不会觉得那笑容有啥特别的。

就像我们看动画片,有的同学喜欢勇敢的角色,觉得勇敢是美;有的同学喜欢善良的角色,觉得善良是美。

这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了对美的认识。

还有啊,在学校里,大家都觉得成绩好是一种美。

可这是为啥呢?就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成绩好代表着努力学习,代表着掌握了知识,所以觉得它美。

那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美”的概念,世界会变成啥样呢?可能我们看到漂亮的衣服也没啥感觉,看到美丽的风景也不会心动。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第一次看到彩虹,他不知道彩虹是美的,可能就不会那么兴奋和惊喜。

再比如,大家都觉得帮助别人是美的行为。

如果没有这个美的概念,可能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也不会觉得特别温暖和感激。

所以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告诉我们,美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了对美的判断和认识,才让美变得有意义。

同学们,咱们以后在生活中,要多去发现美,也要明白美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对美的理解。

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发现更多美好的东西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都知道什么是善, 这就有了恶。 (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
故有无相生,易相成
相生: 互相转化。 成:成就,促成,使成为。
译文:所以“有”和“无”是相对而存在的,失去 了 “有”,也就不存在“无”;“难” 和“易”是互相促进 的,互为对方存在的条 件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完全对立 相互依赖
辩 证 统 一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译文:不依仗自己对别人的恩惠而达到利己的目的, 成功了是顺其自然,而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功劳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去:v.离开 v.前往,到···去,跟“来”相反 ··· v.jv3.收藏。 去日:已经过去的岁月
译文:不居功,就无所谓离开它,因而就永远有功 了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作:兴起 辞:n.口供,供词 n.言词,词句,后引申为“词” v.推辞,不接受 v.辞别,告别 古代文体的一种《楚辞》 不辞:不辞谢,指顺应
译文: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恃:n.母亲的代称,母死称“失恃” 父死称“失怙” eg.六岁失怙恃,不为兄嫂所容。 v.依靠,依赖 居:居功夸耀
相形:互相体现 下:低 相倾:相互依靠 音:音调有高低的乐音 声:声调简单的和声 和:和谐 相随:相跟从
• 译文:长和短是想比较才能分别出来的,高和低互相使对 方呈现出来;音和声是相对立的,两者相配合才能形成和 谐的音乐,先和后是通过其先后关系体现出来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因此 译文:因此圣人顺应自 圣人:得道,有道之人 然,无为而治,实行 身教,而不止用言辞 不言:不发号施令 来教育 Ps:《论语》里的“圣 人”“君子”指的是: 儒家所称的道德智能 极高的理想人物
天下皆知美为之美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是”: 弟子孰为好学。 “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制,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担当,担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斯:指示代词,意思为 “此” “这就” “那么” 恶:“丑”: 与“美”相对。 “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 “wu4”:讨厌,不喜欢,与“好”相对。 已:句尾语气词,通”矣”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