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二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 第二章_汉字的起源和性质

巴蜀图语文字彝文汉文对照
东巴文
2.表音文字
是用字形(符号)直接表示字音 的文字类型。又分为音节文字(用一个符号 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和音位文字(用一个 符号表示言语中的单个的音位或音素的文字) 两种。 特点:观其形即可知其音,因为字形与字音 的联系是直接的,并不直接表示字义。被称 为“听觉文字”。
少数民族日常账务的原始记刻方法 /show.php?contentid=1627
2.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原始记事方法
出土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 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出 土的陶器上的符号
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王伯熙、高明 5.语素文字说 代表人物:赵元任、尹斌庸、裘锡圭
教材总结
前三者着眼于汉字字符本身的特点,即汉字
字形与字义或字音的联系,后二者着眼于汉 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 前三种说法中,表意说影响很大,其依据是 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 字的形符表意而声符并不固定。
5.图画记事
绘图作画也是一种古老的记事方法。以描摹
事物的形象来记录事情或表达某种意愿的, 艺术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帮助人们记忆 和表达思想。 《世本· 作篇》:“史皇作图,仓颉作书。”
二、从文化人类学及考古中看中原记事方法
1.我国少数民族保存的原始记事 (1)结绳记事:云南独龙族人远行用结绳来记事, 每行一日,即打一个结。哈尼族、傈僳族则用结绳 以为契约。 (2)契刻记事:苗族“木契者,刻木为符,以志 事也。苗人虽有文字,不能皆习,故每有事,刻木 记之,以为约信之验。” (3)图画记事:云南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及 海南的黎族常能看见一些表意性的图画,内容大都 祈求丰收。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2》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2)》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就是( C)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就是( D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C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就是象形字的一组就是( A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就是(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就是(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就是( )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就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就是(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就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就是 ( )( )( )( )( ) A、草创未就。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古代汉语第二册作为古代汉语学习的进阶课程,探讨了更为深入的语法结构和复杂的名词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从中发现古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涉及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地名、朝代、礼仪、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它们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献和历史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物名词的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人物名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尊称和敬意。
比如,"陛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称皇帝,这个词体现了对帝王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而"臣子"则用来称呼朝廷中的官员,体现了臣服于皇权的意义。
另外,"贤人"和"圣人"是用来称呼德才兼备、有高尚道德的人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汉语文化对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视。
其次,地名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带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比如,"洛阳"是指位于河南的古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长城"是指中国的国界防线,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些地名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其名词解释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中地域意识和文化认同的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朝代的名词解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比如,"汉朝"是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被誉为"盛世",这个名词解释揭示了古代汉语对历史阶段的界定和评价。
古代汉语第二册还涉及到许多与礼仪和文化相关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和问题详解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注意: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
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庄子》又名()。
[A] 《南华经》[B]《道德经》[C]《五千言》[D]《道德真经》2、《庄子》约成书于()。
[A] 战国时期[B] 先秦时期[C] 春秋末期[D] 夏商时期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 《诗经》[B]《尚书》[C]《五千言》[D]《道德真经》4、衍文也叫()。
[A] 衍字[B] 繁字[C] 减字[D] 增字5、《别赋》是()的作品。
[A] 江淹[B] 孟子[C] 班固[D] 班超6、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A] 老子[B] 孔子[C]孟子[D]庄子7、()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A]《荀子》[B] 《论语》[C] 《孟子》[D ] 《庄子》8、骈体文,产生于(),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A] 战国时期[B] 先秦时期[C] 魏晋时代[D] 夏商时期9、《吊屈原赋》的作者是()。
[A] 江淹[B] 贾谊[C] 班固[D] 陆机10、《文赋》的作者是()。
[A] 江淹[B] 贾谊[C] 班固[D] 陆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墨子》一书的语言特点是()。
[A] 语言古朴[B] 通俗[C]华丽[D]铺张12、《老子》又称()。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32,30.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6.唐宋(或中古)7.发音部位。
8.连绵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概念题: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古代汉语资料二

【详案】一、数词1. 整数(1)整数的相邻数位之间多用“有”,有时用“又”期ji,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尚书·尧典》)期:一周年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孟子·万章上》)(2)数位上的“0”一律不用“零”京兆尹,元始二年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
(《汉书·地理志》)2. 分数古汉语中最完备的分数表达式是: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其中的“分”、名词、“之”可以部分或全部省略,形成多种简略表达式。
(1)省“分”字大都不过三国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2)省名词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史记·货殖列传》)省“天下”。
此类格局同现代汉语。
(3)省“分”字和名词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省“国”(国都)。
(4)省名词和“之”字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
(《史记·律书》)(5)省“分”字、名词和“之”字会冬大寒雨yu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史记·匈奴列传》)省略的名词是“卒”。
此类容易跟整数相混。
3. 倍数(1)用基数表示倍数而不用“倍”字。
这类基数多是十以内的整数或百、千、万。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
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礼记·王制》)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
(《潜夫论·赞学》)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君书·更法》)这类表示倍数的基数多用对举形式,有的举出了“倍”(两倍)的情形,这就便于识别其他的倍数;有的不列举,但基数词前有“相”字,“相”可以理解为相差的意思;当然,有的没有这些线索,需要根据上下文细加分析。
(2)连用两个基数表示倍数关系而不用“倍”字。
古代汉语二自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二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之”字的用法?A. 代词B. 动词C. 介词D. 副词答案:C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古代文献?A. 《诗经》B. 《尚书》C. 《论语》D. 《左传》答案:C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是什么意思?A. 贤淑B. 苗条C. 活泼D. 聪明答案:A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冒险就不会有收获B. 不努力就不会成功C. 不付出就不会有回报D. 不学习就不会有进步答案:A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形容的是:A. 桃花的颜色B. 桃花的形状C. 桃花的香气D. 桃花的生命力答案:D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的是:A. 学习的重要性B. 合作的必要性C. 谦虚的态度D. 选择的重要性答案:C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孟子》答案:C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古代的衣领B. 古代的腰带C. 古代的帽子D. 古代的鞋子答案:A9.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矩”指的是:A. 法律和制度B. 工具和方法C. 道德和规范D. 礼仪和习俗答案:B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
答案:《离骚》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答案:谦虚1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______。
答案:《望岳》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儒家的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______。
答案:乾卦1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______。
古代汉语(2)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助动词,表示被动。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
动词,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不必为之辞”。
指示代词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代词,这样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此其所以败也。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代词,与“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1、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
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或:1、无定代词,不同。
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1、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指示代词,这,不同。
3、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非:1、动词,非难,不同。
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动词,责怪,不同。
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1、连词,表关联,不同。
2、副词,将近,不同。
3、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墨子导读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
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
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
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献身精神。
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尚贤、尚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71篇,传至今的53篇。
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
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
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庄子》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李白诗涉及《庄子》的有24篇。
《庄子》第一篇。
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庄子不满于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
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韩非子导读与李斯同师荀子。
口吃,不善言谈。
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韩非子》10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55篇。
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古代汉语(2)》练习题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据王力的研究,上古音中声母有个,韵部有个。
2.反切的基本原则是、。
3.在古书校勘中,把误多出来的字叫做,失落字的现象叫做。
4.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
5.近体诗押韵要依照韵,该韵共分部。
6、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时期的语音系统。
7.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划分出来的。
8.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是词。
9、据王力研究,上古30韵部按韵尾的不同,可分为是、、。
二、概念题1.连绵词2.五音3.粘、对4.读为5.清、浊6.本义7.同义词8.拗救9.字母10.古用今废词11.古无舌上音12.双声13.义疏14.七音15.偏义复词16.韵部17.古今传承词18.貌19.阴声韵20.衍文三、辨析题(同义词辨析)1.畏惧2.蓄养3.肌肉4.之往5.笑哂6.谏诤7.步跬8.杀轼9.耻辱四、归纳题(在上古音系中,“其”属之部,“奇”属歌部,“振”属文部,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阮纹幽淡冬芝文识药慎之鱼侵终烝宵晨职旗骑五、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3.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4.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5.什么是本义、引申义,两者的关系怎样?6、举例说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辨析同义词?7.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有哪些?8.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9.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10.论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11.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12.写出五言律诗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古代汉语(2)》练习题二一、填空题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的通史,全书包括、、、和。
现在最通行的所谓“三家注本”,它们分别是:南朝宋、唐、唐。
古代汉语(二)

一、举例说明在古汉语中"二”和“两”的异同点。
在上古时代,“二”和“两”都是会意字。
"二”表示一般数目,例如:己巳卜,……在十月又二,(甲 2491)一日二日万机。
(《书·皋陶谟》)文车二驷,服剑一。
(《战国策·齐策》)余夫二十五亩。
(《孟子·滕文公》)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国语·越语上》)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两”也是个会意字。
从一,两平分。
两亦声。
在上古时代,“两”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
例如:两造具备。
(《书·吕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战国策·赵策》)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后来,“两”字用法进一步发展,除了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相匹配、相并列的事物。
例如: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左传·成公二年》)事两君者不容。
(《荀子·劝学》)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楚辞·离骚》)“两”字在表示上述意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和“二”字交叉使用的现象。
例如:至此曹阳二三月。
(《史记·陈涉世家》)野航恰受两三人。
(杜甫《与朱山人》)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庾信《小园赋》)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
(《晋书·左思传》)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发之。
(《汉书·赵充传》)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
(《汉书·辛庆忌传》)在古代汉语里,“二”除了表示数目,有时候还用作动词,“两”常用作量词(成双才起作用的东西,或以双为单位的名词,往往以“两”为量词),有时“两”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二”却不能。
例如: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撤也?(《论语·颜渊》)此其不可二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二)》在线作业2-0002

古代汉语(二)在线作业2-000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中“爱”的文中义是()A:喜欢B:怜惜C:吝啬D:疼爱正确选项:C“千金,重币也”是什么句式()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倒装句正确选项:B“子路问:‘闻斯行诸?’”中的“诸”的词性是()A:语气词B:代词C:兼词D:词尾正确选项:C“晋侯饮赵盾酒”里“饮”的特殊用法是()A:意动用法B:使动用法C:为动用法D:对动用法正确选项:B谓语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种用法是()A:意动用法B:对动用法C:为动用法D:使动用法正确选项:A关于“子路问:‘闻斯行诸?’”中的“诸”字,说法正确的是()A:语气词,表疑问语气B:代词,可译为“它”C:兼词,相当于“之乎”D:助词,提前宾语正确选项:C下列句子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现象的是()A:权使其士,虏使其民B:月攘一鸡。
C:曰:“日饮食得无衰乎?”D: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正确选项:D“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中存在下面哪种现象()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宾语前置D:名词作动词正确选项:C“舍瑟而作”中“作”的文中义是()A:发作B:站起C:作为D:起义正确选项:B《礼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A:资料汇编B:语录记载C:编年体D:纪传体正确选项:A下列句子,属于名词性结构做谓语的判断句的是()()()()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B:百乘,显使也C:千金,重币也D: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正确选项:A,B,C,D下列句子中,含有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有()()()()A:日月逝矣,岁不我与B:月攘一鸡C:曰:“日食饮得无衰乎?D: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正确选项:B,C。
古代汉语作业二答案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把全句译成现汉。
1、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如动词,是“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之意。
“衣冠”用在谓语部分连动式结构中连词“而”的前面,“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表示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
译:从前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目”名词用如动词,是“以目示意”的意思。
它前面受副词“数”(屡次)修饰,后面有名词“项王”作它的宾语。
译:范增屡次向项王递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向他暗示了多次。
3、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老”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后有代词“之”作它的宾语,是“以……为老”之意。
译:当时赵充国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小”、“大”,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不可小”、“不可大”,意即“不可使(之)小”、“不可使(之)大”。
2、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臣”、“友”,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意即“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和动词,并说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意即“象小孩似的啼哭”。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还”,动词用作状语,表示“走”的方式。
“还走”,意即回过身跑了。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父”,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父事朱家”,意即“把朱家当作父亲一般来奉事。
”4、[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生”动词作状语,表示“得”的方式。
东北师范-古代汉语(二)2023年春学期在线作业1-辅导资料答案3

古代汉语(二)23春在线作业1答案3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第一项A.]使动用法[第二项B.]意动用法[第三项C.]词类活用[第四项D.]词类借用[正确.选项]:C2.“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中“或”的词性是()[第一项A.]连词,或者[第二项B.]代词,有人[第三项C.]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人[第四项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正确.选项]:B3.“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中“其”的词性和意义或用法是()[第一项A.]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第二项B.]代词,他的[第三项C.]连词,表承接[第四项D.]助词,相当于“的”[正确.选项]:B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字的词性是()[第一项A.]连词[第二项B.]副词[第三项C.]助词[第四项D.]介词[正确.选项]:B5.关于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是()[第一项A.]“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中“牢”的词义为羊圈。
[第二项B.]“孟尝君就国于薛。
”中的“就”是“前往、接近”的意思[第三项C.]“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中“坼”的文中义是裂开[第四项D.]“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
’”中的“趋”是“慢走”的意思。
[正确.选项]:D6.“子路问:‘闻斯行诸?’”中的“诸”的词性是()[第一项A.]语气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
趼通茧•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寤通牾逆的意思•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责收毕,以何市而返?责通债•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徧通遍•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懧通懦•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通芥•颁百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通墟•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生之所通,人处一焉。
卒通萃•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内通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豪通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
坐通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
内通纳•外无期功强近之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僮通童•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蕲通祈•吾又惧其杂,迎而距之,平心而察,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距通拒•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通无•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队通坠•山川相繆,郁乎苍苍。
繆通樛•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县通悬•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旃通毡•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畜通蓄•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尽通进•……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柬•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青青通菁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阖通合•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
睥睨通俾倪•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
疾通嫉•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擣通捣•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
罢通疲•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於魏也。
獘通弊•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趣通趋•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陕通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通稀•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最常构成使动;•少数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表示的意义:施事(主语)采取某种不确定的行为,受事发生了动词所陈述的变化,如: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臣”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作用于受事“之”(项伯),项伯“活”。
意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一种常见用法,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有时名词也可以构成意动用法;意动与使动的区别:使动的宾语发生了变化,如“项伯活了”;意动的主语并没有采取什么现实的行动,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行为,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我”并没有任何变化。
1.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
远,意动,以……为远。
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惊,使动,使……受惊,惊吓了3.若弗与,臣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使……产生二心。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地道,动词,挖了一条隧道。
5.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贱,意动,轻视,看不起。
6.孟尝君客我。
客,使动,让……作门客。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衣冠,名词作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8.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子,意动,视……为子。
9.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使动,把……空出来。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使动,使……来。
1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动,使……听到。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轻,形容词意动,认为……少,认为……轻,轻视。
1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救活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1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使动,跟从。
1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17.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
行、游,使动。
18.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笼,名词作动词。
装到笼子里。
19.问其价,曰:“止四百。
”予怜而售之。
售,使动,使……售,意思是购买了它。
20.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烈,动词,燃起猛火。
2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枕席,名词作动词,铺上枕席。
2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
2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
24.行善而备败,其收益阜财用衣食者也。
阜,增加,丰富,使动用法。
25.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动词,穿上端礼服。
章甫,戴上章甫小帽。
26.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隐,使……隐,使……默默无闻。
2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名词作状语,把他当作客人一样对待。
28.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蹶,使动,使……受挫。
29.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舆,名词作状语,用车把他送回。
壮,意动,认为他的气节恢宏。
30.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使……投降。
31.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使动,挑拨……争斗。
3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昭,使动,使……显明。
3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彰,使动,公开。
3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函,匣子,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着。
35.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从,使动,命……跟从。
3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动词,尊崇。
物,作状语,像对待万物一样。
37.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物,使动,使……成为自己使用的物。
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北:向北走了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焉:这里詨:呼叫•是炎帝之少女。
是:这,这种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木:树枝堙:填塞•予观弈于友人所。
一客数败。
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如己也。
数:屡次嗤:嘲笑辄:总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
礼,以礼相待。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牖:窗户施:延伸•爱共叔段,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都邑的城墙•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滋蔓:滋长蔓延•既而大叔名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边境的城邑贰:两属•可矣,厚将得众。
厚:土地扩大•不义不匿,厚将崩。
匿:亲近•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修葺修治,聚:聚积粮草甲:盔甲、兵:兵器卒:步兵、乘:兵车•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无义•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不虞:没有想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履:践踏•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徵:责问•君惠徼福於蔽邑之社稷。
徼:求•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自存:自我谋生,自己养活自己•食之,比门下之车客。
比:比照•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揭:高举•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愦:昏乱懧:同“懦”懦弱•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赍:送•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祟:灾祸•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萧蔷:宫廷当中•孟尝君就国于薛。
就:到•三窟已就,君故高枕为乐矣。
就:完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战事•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痛恨•丘也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国家:诸侯的封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耳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鼓:击鼓既:已经,刚刚曳:拖,拖着或百步:有人走一百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望:不要希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违:违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种,种植衣:穿•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旋:转变、改变•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拘:拘束、局限•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自大,自我夸耀•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存:思念,指觉得•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固,限制,局限•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合力、并力•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缝隙、指误会•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逃走,逃跑•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经由间秘密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夙:早年,指年幼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孩:生下来还是婴儿的时候见背:背离了我,抛弃了我•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愍:怜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吊:慰问安慰婴:萦绕缠绕•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等到•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辛酸苦楚•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几:接近•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
宫:房屋,家•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生:养生,维持生计术:办法•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惮:怕•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归欤:回家隐居•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矫厉:勉强克制•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慷慨:感叹•犹望一稔,党敛裳宵遁。
稔:谷子成熟,指一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不可追。
谏:止,挽回,改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庠序:恭恭敬敬地办好学校和教育;•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将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举起眄:斜视•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即使•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躇步跐蹈:践踏行走的样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倏忽:迅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见识浅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取信•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同“供”,善言•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感慨:有所感触而概慨叹•虽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病:埋怨•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吊:安慰•虽少年,已自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