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合集下载

中外100名人谈佛教(二)

中外100名人谈佛教(二)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39、张澄基(1920—1988,旅美博士、佛教居士):
佛教经典《华严经》“其广大精微实非人智及语言所能尽其万一。读《华严》而小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学,盖烛火荧光于佛日之下皆隐没其形矣!读《华严》而小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学,盖烛火荧光于佛日之下皆隐没其形矣!读《华严》始知佛法之伟大及究竟处,盖宗教之极致必须如此也。”
43、季羡林(当代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我接触到佛教研究,经有50年历史了。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
“ 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我在台湾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等佛教胜地,看到很多早已取得美国博士学位的年轻女子,接受剃度,欢天喜地地在那里工作,又以自己皎然无私的高贵心境感染苦恼的众生。当然,这样做的男性青年就更多了。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巨大自然灾害,第一批到达的救助者总是他们。连我们这里多次急需的骨髓捐赠,都是由他们完成的。总之,这是我们这里的议论者们完全陌生的天地,却还偏要议论。
Hale Waihona Puke 40、尤智表(哈佛大学毕业,浙江大学教授、科学家):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
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追溯佛教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从佛经传入中国算起。

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经中的文学作品随即被国人认可和接受,继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学创作,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传统,历代文人也写了大量表达述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

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诗词(包括偈颂)文学作品中浅析蕴涵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佛经文学源自于佛经,自印度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佛教便在中土开花结果。

佛陀住世时,为让弟子明了深刻的佛理,多采用“应病与药”、“应机说法”的方式来讲说佛法。

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专门介绍佛教人生观的,该经讲述的是空、幻、苦的人生问题。

东汉桓帝执政的二十一年(147—167)里是佛典汉译的第一****,由安息国安世高、大月氏支楼迦谶等来华僧人翻译的经典,更加强化了佛教空、幻、苦的人生观,并由此确立了佛教特殊的人生哲学。

《金刚经》里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教我们看透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的短促,世事的变幻无常,如朝露亦如闪电。

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马一浮的佛学观

马一浮的佛学观

马一浮的佛学观摘要:现代新儒家的宗师马一浮有着精湛的佛学造诣。

在马一浮看来,儒佛两家,各有悠致。

他运用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摄入儒家六艺的范畴之内,从而使儒家六艺的发扬光大获得充裕的文化资源,使儒经佛义迭互阐明,相资并发。

他继承了中国学术重“意”轻“言”的传统,在以本原自性为终极真理的意义上,主张“儒佛俱泯”。

马一浮自觉适应历史形势的发展,以其真切的学术抉择,坚守了一方固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马一浮;新儒家;佛学观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9)01-0020-05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代宗师,马一浮先生(1883-1967)对于佛教经藏浸润之久,体会之深,抉择之精,运用之妙,能得天台、华严、禅宗之圆融、通透、灵活、真切、着实,并世诸贤无能出其右者。

职此之故,对他的佛学观略作探讨,不仅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在马氏学说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马氏学说的基本特点,明了儒佛两种异质文化在近代语境中的会通与融合。

一、儒佛悠致马一浮虽遍游两洋,学贯中西,却最终归心孔孟六艺之教,以儒名家。

其对儒学,可谓推崇备至。

在他看来,国学就是儒家之六艺,儒家之六艺就是国学。

他曾说:“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

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余年来普遍承认。

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

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

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他对此深信不疑,谆谆教导从学弟子:“诸生若于六艺之道,深造有得,真是左右逢源,万物皆备。

所谓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更无有一事一理,能出于六艺之外者也。

吾敢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

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

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对六艺之道的深造自得,使他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前途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他对佛学的评论也颇具深意,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洞察力。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的一些思考:佛学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它源于古印度文化,深深扎根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之中。

爱因斯坦对于佛学持有一种赞同的态度,他称之为“东方的哲学种子”,并认为佛学与现代科学承担着共同解答生命和宇宙之谜的使命。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佛学对于人类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佛学注重内心的觉察与修行,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超越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

爱因斯坦深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他也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深层需求。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佛学提供了一种内省思考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更加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乐趣。

其次,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赞赏还体现在其对佛学与科学的关联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佛学的“空”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佛学中的“空”指的是一种超越形而上的观念,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虚妄和变幻无常的。

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也指出,实体世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只是相对的,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存在形式。

这种类似性引发了爱因斯坦对佛学与科学之间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关联的思考,并为科学以外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批判与思考。

他指出,佛学中的“无我”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社会往往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性的竞争,导致了环境污染、社会冲突和人类精神危机等问题的产生。

佛学的“无我”观念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超越个人欲望的基础上,追求整体的和平、幸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爱因斯坦呼吁我们通过佛学的思想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盲目追求和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实现个体的内外在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

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

介绍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是一个多维度的主题。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交流。

作为文人的代表,他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对佛教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接触,包括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的态度、他们与佛教的关系以及佛教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对佛教的态度初期对佛教的反对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初始阶段遭到了一些文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佛教教义与传统中国思想相悖,有异端之嫌。

在那个时期,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一些文人视佛教为道教的竞争对手。

例如,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表示:“佛教非文,嘉鸟非禽,深洞之子,路岐之人。

”这种反对佛教的态度在当时的文人中是相对普遍的。

由反对到接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人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逐渐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和文化,开始将佛教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觉醒。

佛教提出的人性解脱和境界超越的思想吸引了许多受世俗苦难困扰的文人。

启蒙作用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教义包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重要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融入了佛教的轮回思想,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这种跨越时空的启蒙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更加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文学才华。

中国古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寺庙文化和佛学研究中国古代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与佛教接触的重要场所。

很多文人在寺庙中修学佛学,与寺院的僧侣交流。

他们通过学习佛经和参与僧侣的诵经礼仪,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寺庙文化成为了文人们追求心灵宁静,修身养性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静思之地。

佛教艺术的赏析和创作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鉴赏佛教艺术作品,受其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的熏陶。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

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

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一、卡尔·马克思(德国)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王阳明认识到佛教、道教有哪些不足,为何公开批判佛教、道教?

王阳明认识到佛教、道教有哪些不足,为何公开批判佛教、道教?

王阳明认识到佛教、道教有哪些不足,为何公开批判佛教、道教?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曾痴迷于佛教和道教,而且不止一次萌生了逃离尘世,隐遁山林,做一个自由自在,洒脱自如的道士或者僧侣,但在31岁那年,他彻底顿悟了,认识到佛教、道教之不足,并且从此开始批判佛教和道教,在《传习录》中就有不少他公开批判佛教、道教的文字。

那么王阳明认识到了佛教、道教有什么不足呢,又为什么批判佛教、道教?王阳明的一生是出奇的一生,也是不凡的一生,自从他出生前夕就已经预示了不一般。

他出生之前,奶奶梦到神仙送子,五岁时又不会说话,恰巧又有神僧来指点开悟。

10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11岁时随爷爷去京师找父亲。

在京师的私塾里,12岁的王阳明竟然问私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私塾老先生说:“当如你父,高中状元为官”,王阳明却说:“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从此,少年王阳明,立下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志向有了,但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是个问题。

问题是王阳明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唯一的方法就是尝试各种方法。

王阳明14岁时开始练习弓马骑射,研习《六韬》《三略》,后来发现此路不通,内心受挫;17岁从京师赴南昌,和诸氏成婚,成婚当天在铁柱宫和96岁高龄的无为道士学习了导引术,从此痴迷道教。

婚后,在岳父家苦练书法一年,其书法很有王羲之之神韵,但仍发现此路和做圣贤相差甚远,做圣人的理想再次受挫。

后去拜访大儒娄亮,娄亮告诉他:“圣人学必可学而至”,王阳明重拾信心,继续探求圣道。

19岁回到余姚老家,搜集各类经史子集,勤奋苦读;21岁中举人,22岁会试落第,遍寻朱熹的著作苦读,研究格物致知之法,在父亲的官署中格竹子七天七夜而病倒,探求圣道之心又一次受挫。

病好后,放弃格物之学,结龙泉诗社,研读诗词歌赋,常常和明朝七才子在一起切磋才艺。

25岁会试又一次落第,26岁专心武备之事,搜集兵家秘书研读。

27岁再次重拾修习圣学之志,但一直琢磨不透心和理如何融合,心中充满挫折感,认为成为圣人需要天份。

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

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

爱因斯坦等名人谈佛教(转载)我们看看名人对于佛教的评价就知道佛教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到底是谎话连篇还是实证的。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还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认为:“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

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此与佛教类同)。

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才是最高的智慧

佛教才是最高的智慧

佛教才是最⾼的智慧孙中⼭先⽣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他的动机是⼤勇.⼤智.⼤仁。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佛教⼤矣,孔次⼤,耶为⼩。

——谭嗣同佛法本来不是宗教,------ ⼀切⼤乘的⽬的,⽆⾮是断所知障,成就⼀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个宗教,劝⼈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的。

——章太炎释迦牟尼真是⼤哲,我平常对⼈⽣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居然⼤部分早已明⽩启⽰了,真是⼤哲—— 鲁迅佛教是历史上唯⼀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尼采(德国哲学家)我总觉得基督教在智慧或德⾏上⽐其他⼀些有名望的⼈要⾼,我想,我会把佛教的位置摆在基督教的前⾯。

——罗素(英国哲学家)佛经是世界上最美的哲学,学佛是⼈⽣最⾼的享受。

——⽅东美(现代哲学家)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个神化的⼈,放弃了死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浑为⼀体。

那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如果有⼀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近代⼤科学家)佛教本⾝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陈从周(上海同济⼤学教授)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

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论.亚原⼦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黄念祖(现代科学家)佛教为今⽇⼈类之救星!现在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出⼀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处.最真实实⽤处,决⾮现世⼀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鲍罗登(英国博⼠)佛教是世界上伟⼤的宗教之⼀,两千多年前传⼊中国后,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扬振宁(现在著名科学家)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些开悟,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

关于名人顿悟的历史故事

关于名人顿悟的历史故事

关于名人顿悟的历史故事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过顿悟的历史故事。

这些顿悟瞬间,常常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关于名人顿悟的历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顿悟。

据传说,释迦牟尼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思苦想。

直到有一天,当他坐在菩提树下时,他突然领悟到生命的真相,成为了一位觉者,获得了无上的智慧。

这个顿悟瞬间标志着佛教的诞生,启发了无数人去探寻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科学家牛顿的顿悟。

传说在1666年的某个夏夜,牛顿突然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他猛然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

这个顿悟引发了他对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并为他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牛顿的顿悟让他得以窥视自然界的奥秘,对整个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莫扎特的顿悟。

作为古典音乐的伟大作曲家,莫扎特的顿悟发生在他年轻的时候。

据传,当他参观一次圣彼得堡音乐会时,听到了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莫扎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音乐领域的不足,并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创作。

这个顿悟让莫扎特成为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以上是关于名人顿悟的一些历史故事。

这些顿悟瞬间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也影响了后世的演进。

它们让我们明白顿悟不仅发生在名人身上,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在生活中体验和领悟。

顿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拥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并激发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佛学:人类智慧之光

佛学:人类智慧之光

佛学:人类智慧之光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

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

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是我们对佛的了解与感悟。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初步了解人类的智慧之光——佛学。

那么首先,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对佛学有多少了解?能否区分佛学与佛教的关系?佛学佛教是不是封建迷信?提起佛学, 当然就要讲到佛教, 因为, 佛学是佛教的经典,讲佛学就是讲佛教的经典。

但是佛教和佛学的概念还有一定的区别。

佛教是一种宗教, 除了有其完整的教义之外, 还有一整套制度、仪式、信仰。

而佛学则专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学说, 是佛教各种流派所遗存下来的学术著作和学术理论, 内容大多是探讨宇宙、人生、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 涉及哲学、宗教学、思维学诸多学术领域。

今天,我的主要汇报内容分为:走进佛学(阐述佛学的一些思想、起源等等),其次是介绍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接着,是浅谈佛学在当代的价值意蕴。

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我国近百年间, 由于社会的变革, 思想意识领域的巨变, 人们对佛学的认识也多有误解, 其中有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受极左思想(左的思想是激进的,相对于右的保守的思想而言。

极左的思想就是非常激进的思想。

)的影响, 笼统地把佛学和佛教视为封建迷信, 全部将以否定, 这在上世纪“文革”期间尤为突出(当时受到“文革法难”的影响,佛教佛学思想几乎从大陆消失殆尽,除了在电影小说中偶尔能看到他的影子)。

另一个误区是信仰佛教只知烧香拜佛而不懂佛学, 因此不自觉走上封建迷信的迷途。

事实上真正的佛学, 从本质上讲是无神论, 它虽然是一种信仰, 但它不是信仰创世的上帝, 也不信仰万能的真主, 而是相信靠人自身的修持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所谓“佛在吾心”, 人人都可以成佛,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 佛学研究, 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同时又是研究人的主体精神的一门学问。

佛家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佛家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佛家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佛家思想源远流长,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开始,到今天的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哲学思想没有被限制于宗教领域,而是被社会、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各个层面所认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现代世界。

佛家思想的历史传承佛家思想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当时,印度的悉达多(Siddhartha)成为一位佛教导师,在他的教导下,佛教的道路开始成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佛教早期的象征包括生老病死和轮回转生。

这些都被佛教士极力宣传,直到佛教被推广到中国和其他地方。

这种宣传是通过书法、音乐、艺术以及传统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的。

佛教在印度和东南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它在中国和日本也得到了传承与演变。

在中国,佛教发展成了一种禅宗,它是禅修的主要形式,包含了念与观察的方法。

到了日本,禅宗进一步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哲学和宗教,通过禅修方法来塑造行为。

除了佛家思想在亚洲的传承和演变之外,它在19世纪和20世纪时传入了西方文化。

科学家和哲学家将佛教思想与心理学和神秘主义汇合,这种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

在西方,佛教被视为一种“生存的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

现代佛家思想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佛家思想仍然可以看作是在发展和演变中的一种哲学。

这种发展是由许多佛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工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而实现的,以推进佛家思想的现代化和普及化。

例如,佛家思想在管理和领导上的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禅宗的中心思想——全面关注当下和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在现代的学术研究和结业管理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

透过禅修方法,管理者可以认识管理方式和与同事之间的互动,这种方式在现代日常管理时是非常有用的。

佛家思想也在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生态佛教(Eco-Buddhism)成为了佛教教派的一种,这种教派重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舍身奉献和觉知来促进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名人对佛教的评价

名人对佛教的评价

名人对佛教的评价----孙中山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鲁迅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

----毛泽东一九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同班禅大师的谈话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马克思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学之父威勒博士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著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梁启超□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名人赞佛教

名人赞佛教

我所崇拜的很多伟人,都有宗教信仰。

不要因为一个人不是无神论者,就妄加指责他伪科学。

伟人、科学家、名哲们的对佛法的评价: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沈家祯博士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著名学者梁启超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

——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

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著名政治家尼赫鲁佛教的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著名史学家韦尔思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

——鲁迅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勤博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陈毅元帅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谭嗣同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古代中国的佛家思想与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佛家思想与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佛家思想与佛教文化在古代中国,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无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家思想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从早期的佛教传入到后来的本土化发展,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佛教强调超脱世俗,追求解脱和智慧。

这与古代中国其他思想流派有所不同。

在佛教看来,人们苦于迷恋世间的欲望和执着,只有摆脱这些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对于苦难的敏感和对于解脱的渴望,深深触动了古代中国人的内心。

古代中国的佛家思想强调慈悲与智慧的培养。

佛教强调人间的众生平等,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有可能成佛。

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念相契合,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修行的两个重要方面,慈悲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和悲悯,智慧则是对事物本性的真正理解。

佛教通过修行和学习,培养人的慈悲和智慧,使其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人并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从佛教经典的传播到中国的翻译、创作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体系。

佛教艺术、佛教音乐、佛教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发展。

佛教寺庙成为了人们寻求信仰、冥想、思考和宁静的场所,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福利的中心。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佛教文化也伴随着一些争议。

虽然佛教强调超脱世俗,但有时也会被批评为消极逃避现实。

另外,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佛教在中国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对话和融合,既丰富了佛教的内涵,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逐渐丢失了一些佛教的独特精髓,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点和变异。

这种融合和改变使佛教文化在现代中国的行展受到一些挑战。

总之,古代中国的佛家思想与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僧对于佛教和宗教信仰的态度是怎样的

唐僧对于佛教和宗教信仰的态度是怎样的

唐僧对于佛教和宗教信仰的态度是怎样的唐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位佛教高僧,他是中国佛教士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事迹和言行举止对于佛教和宗教信仰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唐僧对于佛教和宗教信仰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唐僧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信仰唐僧始终坚信佛教是正统的宗教信仰,并且深深地热爱着佛陀的教义和思想。

在唐僧的心目中,佛教的精髓就在于“无我”的观念,即应该在个人的修行中割舍掉自我意识和欲望,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唐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心灵的升华,超越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与自由。

在唐僧的修道之路上,他对佛教的信仰是保持一种非常虔诚和执著的态度。

无论是在面对佛经的研究,或是面对佛教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唐僧都能抗拒诱惑、守持真理,坚定不移地走在佛陀的光明之路上,不离不弃,直到最终领悟了佛法的精髓和深意。

2.唐僧对于其他宗教信仰的宽容和尊重虽然唐僧是一位皈依佛教的高僧,但他对于其他不同的宗教信仰却保持着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僧曾经与道教、神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展开过多次的争论和交流。

在与神仙和道士的交涉中,唐僧通过求证“天条”大道的方式,约束了一些妖魔,让他们归附正道。

在与道士遇到的“黄袍怪”的争论中,唐僧并未一味地抨击对方的信仰,而是希望通过交流和理性的思考来寻找真理。

这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让唐僧在那个时代里成为了一位信仰广泛的民间英雄,其影响横跨全国,形成了立足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领域的强大声音。

3.唐僧对于个人修行的态度除了对于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的热爱和尊重外,唐僧对于个人修行也有特殊的见解和态度。

在唐僧看来,个人的修行需要精进于细节,一点点地修炼,一点点地净化自我。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唐僧在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时,总是保持一种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独立精神。

他认为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个人也应该始终坚持对教义的认识和信仰,从而达到真正的境界超越和净化。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和佛家的评价是多元的,既有批评也有一定的认可。

朱熹批评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认为佛教过于强调超越物累,追求解脱成佛,而忽略了心性的本质。

同时,朱熹也批评道家过于追求清静无为,放任自然,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朱熹也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例如道家的自然无为和佛家的心性论。

他主张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原则,实现道德实践。

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平常心是道”有相似之处。

朱熹对道家和佛家的评价是基于他的理学思想和对道德实践的重视。

他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其中的一些观点。

2023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100句

2023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100句

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2023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100句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

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

结实才能诚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1、做好事是人生中确实快乐的行动。

——西德尼2、生命有过好多梦想,最后能实现的却并不多;所以,生命里幸福的一瞬常常就会成为一生甜蜜的回忆。

3、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池田大作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增广贤文》5、导致成功的问题,是我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7、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

——戴尔卡耐基8、努力是成功之母。

——塞万提斯9、学习如果不能专心一意,那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10、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11、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卢梭《爱弥儿》12、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13、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巴尔扎克14、人生活在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

——潘菽15、没有斗争就没有功绩,没有功绩就没有奖赏,而没有行动就没有生活——别林斯基16、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17、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18、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

——邱吉尔19、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20、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勃朗宁2023佛教名人关于佛的名言大全1、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和个性,不要识途去改变他人,同样,也不要被他人所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为了扫荡迷信、确立正信、消除误解、矫正俗见,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而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

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更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

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兹将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对佛教的看法,编成语录,辑录于后,以饷读者。

一、卡尔·马克思(德国)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

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

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

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

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

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

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

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

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

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但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

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

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

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

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

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

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

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弗朗西斯·斯托利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

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鲍罗登博士(英)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

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

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

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萨拉乃浮夫人(美)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

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

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

何以故?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乔治·万雷(美)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弗朗基博士(荷)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

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

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

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

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

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

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

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

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

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

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

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

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荣赫司鹏爵士(英)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

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

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