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学反思最新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最新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望洞庭》教学反思最新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最新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本店铺最大的鼓励。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17 课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解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通过解读古诗的词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还不够生动有趣,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古诗教学。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学反思1学习目标: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一、课前预习(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导入语设计: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

(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

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三上人教部编版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文本解析的时候,我发现古诗《望洞庭》从一个“望”字着眼,所以我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先用字源识字的方式理解“望”,再把第一、二句组合一起,因为水月交融,湖平如镜,都是“近望”所见。

三四句组合学习,因为里面的“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望”字出发,再利用吟诵去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首古诗的学习当中,我们有四个教学目标:一、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磨”。

二、根据吟诵符号能正确吟诵古诗,做到“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

三、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吟诵、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意境。

四、通过诵读,体会关键字“和”“磨”“罗”,了解韵字包含的含义,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感知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难点是:学生能初步了解韵字不同的含义。

我的教学流程:第一个板块是字源识字,巧解诗题。

第一步先出示“望”字的甲骨文,上面一个部分是“臣”字,大臣的“臣”,表示向下看;下面一部分是“人”字,表示挺立,造字的本意是登高远眺。

第二,可以继续问孩子:“洞庭”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洞庭”是指洞庭湖,位于今天湖南省。

(我在群里发了一个课件,大家可以辅助看一下我述课的内容)在同学们借助注释了解完“洞庭”以后,咱们就齐读课题“望洞庭”。

接着补充一段洞庭湖的信息,学生自读资料。

在《史记》等古书上有关于洞庭湖的记载,当时称为“云梦”,“梦”是当时楚国的方言,是“湖泽”的意思。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四万平方公里,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后来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仍有2579.2平方公里。

读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呢?孩子很明显能够感觉到洞庭湖呀!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读诵正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

(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

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

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

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

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

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

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

[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

[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

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5篇)《望洞庭》教学反思篇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通过望洞庭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起来看下吧!《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

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

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

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

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

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

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优秀7篇)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

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望洞庭》教学反思篇二《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月图。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将想画面、多朗读、谈感受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画面的景色,边谈自己的感受,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写法上我也进行了适时的点拨。

学生在多读、明诗意的基础上,找出了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通过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在读诗、背诗时,我采用了中国传统读书法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读出了诗的节奏和感情。

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望洞庭》教学反思1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虽短小,却感情深刻。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充分阅读古诗,自主理解古诗意思。

我设计了五次读诗:一读、读对古诗,读准字音;二读、读好古诗,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四读、读美古诗,读出感情;五读、读熟古诗,背诵古诗。

在教学中我首先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查阅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意、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时,学生不能立刻理解、感悟到位,我虽然前期备课时有预设,但是由于图片选择不够精准给理解、体会、感悟带来坎坷。

这些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需要更加细致、更加用心。

《望洞庭》教学反思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篇一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学反思篇二《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课件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

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篇一:《望洞庭》教学反思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二:《望洞庭》的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

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

[收藏]望洞庭教学反思(合集7篇)

[收藏]望洞庭教学反思(合集7篇)

[收藏]望洞庭教学反思(合集7篇)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教案中得到体现。

教师要把“教案”充分施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教案各部分应该要怎样安排?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望洞庭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望洞庭教学反思【篇1】【课文】《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简说】《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故名为“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学生通过学诗看图,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

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教学片段】师:读了“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什么?点拨:未就是──没有,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

假如有风呢?还似镜子吗?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良好。

望洞庭教学反思【篇2】《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古诗的写法,尝试创作诗句,吟诵关于君山的其他诗作。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月夜山水的美。

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等词语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嘗试创作诗句。

四、先学准备1.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君山的传说,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五、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洞庭湖概况。

2.电化教具:多媒体、古诗配乐、古诗唱曲。

六、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祖国山川美景图。

(课件出示洞庭湖的风景图)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个地方吗?生:洞庭湖。

师:是的,多美的洞庭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在洞庭湖边吟诗作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到美丽的洞庭湖欣赏月夜之美。

(板书:望洞庭)2.指名生说洞庭湖的概况和刘禹锡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洞庭湖和刘禹锡的相关信息。

(出示两张课件)[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让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能划分节奏,初步感知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

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平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等。

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

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镜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