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膏穴位敷贴法治疗眩晕
定眩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65例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 253 R 5 .
文献标识码 : B
《 国 后 循 环 缺 血 的专 家 共 识 》1 断 标 准诊 断 。 中 [诊 13 病 例 选 择 . ① 符 合 后 循 环 缺 血 诊 断 标 准 。② 自愿 接 受
穴 位贴 敷 属 于 针 药 结 合 的一 种 方 法 , 量 实 验 表 明 穴 位 大 给药依 托穴位对药物 具有 敏感性 及 放大 效应 , 药物 的生物 故
面 瘫 在 急 性 期 治 疗 时 对 于 本 病 的 预 后 恢 复 影 响 极 大 [ , 有 1 具 ] 很 大 的临 床 研 究 意 义 。 中医 治 疗 上 以 祛 风 除 寒 通 络 、 筋 和 脉 、 气 活 血 为 主 要 调 益 治 疗 原 则 。针 灸 治 疗 上 重 在 取 面 部 手 足 三 阳经 经 穴 为 主 , 配
21 年第 3 卷第9 00 1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4 9
定 眩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后循 环缺血眩晕 6 5例疗效观 察
丁 为 国 ,姚 庆 萍 ,张建 泉
( 津 市北辰 中 医医院 脑 内科 ,天 津 3 0 0 ) 天 0 4 0
摘 要: 目的 : 察 定 眩 膏神 阙 穴 贴 敷 治 疗后 循 环 缺 血 眩 观
文 章 编 号 :0 7 24 (0 0 O — 0 4 一 O 1 0 - 3 9 2 1 )9 0 9 2
各项检查配合研究 者 。排除标准 : 病超过 3d 头晕 、 昏患 发 , 头
后循 环 缺 血 (o t ir i uai ce i) 常 见 的缺 血 性 ps r r l o i hm a是 eo cc tn s 脑血 管 病 , 占缺 血 性 卒 中 的 2 % 约 Oo E 。眩 晕 是 后 循 环 缺 血 最 为 者 , 出血 、 肿瘤 、 炎患者 。 脑 脑 脑
治头晕的穴位
治头晕的穴位
治头晕的穴位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可以引起病人头部、眼睛、耳朵疼痛,也可能出现心慌、情绪低落和精神不振。
很多人常想要以药物治疗头晕,但是这类药物虽然有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推荐大家使用更为自然而无副作用的办法来治疗头晕,那就是通过穴位治疗来缓解头晕征状。
治头晕的穴位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巨门穴、太阳穴、夹脊穴和百会穴。
巨门穴位于前额根部,当眩晕发作时,用本指或者书刊等压迫30秒以上,可
以有效缓解头晕。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处,位置靠太阳穴较高处,可以采用温热布垫在太阳穴边缘,进行热敷法30至40分钟,其作用类似于滚筒推拿,可以缓解头晕的症状。
夹脊穴位于肩胛骨的正中线上方,两手交叉抓住夹脊穴同时作按摩。
按摩时以心理素质衡量,保持较强的抓紧力度,大于其他的治疗部位,每次15分钟,日2次,可以有效缓解头晕的症状。
百会穴位于后脑,位置距枕部约3厘米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时,应用轻巧油碗夹住百会穴,在穴位表面进行慢慢地滚动,滚动时间应持续3~5分钟以上,
可以有效缓解头晕的症状。
治头晕的穴位是一种很有效的自然治疗征状的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穴位人人不同,体质也不同,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再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高血压头晕难忍, 穴位贴敷有妙招
高血压头晕难忍,穴位贴敷有妙招作者:施芳英何富乐来源:《祝您健康》2020年第10期中医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而将其归为“眩晕”“头痛”,其病因十分复杂,主要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也记载“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由此可知肝脉其气太过,容易发眩晕。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提示眩晕的发病也可因虚作眩。
高血压病多见于老年人,肾气亏虚明显也是导致头晕的原因。
当然,高血压头晕和心、脾功能异常也有一定的关系。
高血压多常见于老年人,现代医学证实,随着病程的进展,高血压会逐渐影响人的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靶器官功能损坏,严重时可能会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相关数据表明,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
头晕是高血压较为常见的症状,发作起来让人痛苦不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一并发症,那么头晕的人该怎么办呢?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方法各异,如中药口服、针灸等,今天介绍一种最方便的治疗调理方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民间广泛流传,最具代表性的是冬病夏治的三伏贴。
实践表明,特定穴位的中药贴敷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
根据疾病选用特定的药物,经过皮肤吸收,渗入经脉,刺激该穴位,达到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功能。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重度的高血压也可以如此进行辅助治疗。
最常见的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的头晕类型,可以运用穴位贴敷进行调理。
(1)贴敷药材可以选用白芥子2份,泽泻、细辛、钩藤、杜仲、罗布麻、牛膝各1份。
(2)药物分析白芥子辛温气锐、性善走窜、通经络,可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環以及促进其他中药药效的发挥;泽泻利水,渗湿,泄热;细辛辛温行散、芳香透达;钩藤味甘,性微寒,入肝经,可平肝熄风止痉;罗布麻味淡涩性凉,专入肝经,有平肝降压,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杜仲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牛膝性味苦酸而平,归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 清洁穴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贴敷部位,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贴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
若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3. 准备贴敷材料:准备好贴敷材料,如膏药、贴敷粉、贴敷布等。
4. 贴敷方法:
(1)膏药贴敷:将膏药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穴位上,用手指压实。
(2)贴敷粉贴敷:将贴敷粉均匀撒在穴位上,用气垫布或胶布将其覆盖固定。
(3)贴敷布贴敷:将贴敷布剪成适当大小,用凡士林或透明胶布粘贴在穴位上。
5.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绷带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确保贴敷材料不会松动。
6. 保持时间:根据需要,贴敷时间可以长短不等,一般可保持数小时至整夜。
7. 贴敷后护理:在取下贴敷材料后,用温水擦拭贴敷部位,保持干燥。
如有不
适或皮肤敏感,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此外,穴位贴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定的疾病和情况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孕妇、儿童等,应慎重进行。
贴膏穴位敷贴法治疗眩晕
眩晕的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
头晕目眩,可伴 头晕目眩, 有视物旋转或者 恶心呕吐;症状 恶心呕吐; 可反复发作; 可反复发作;头 部血管TCD检查 部血管TCD检查 提示椎---基底动 提示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脉供血不足。
中医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 辩证,均为脏腑气 血阴阳的偏胜偏衰 型,经颅多普勒超 声检查,均有不同 程度的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简要介绍
贴膏贴敷于体表穴位,一方面可以被腧穴所在 部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激发经络系统的功能,起到纠正脏 腑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补虚泻实,活血通络, 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中风、眩晕等 疾病的康复,与针灸比较,穴位贴敷无刺激, 无痛苦,更简便。
应用推广的前景
西医治疗眩晕,困难之处首先在于难以确定病因, 西医治疗眩晕,困难之处首先在于难以确定病因, 其次药物副作用较明显, 其次药物副作用较明显,而中医可以根据患者不 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因此, 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因此, 无论古方还是自拟方,临床有效率都在85%以上 以上。 无论古方还是自拟方,临床有效率都在85%以上。 再者,广西地区的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再者,广西地区的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有较好的病源基础,本疗法具有无刺激,无痛苦, 有较好的病源基础,本疗法具有无刺激,无痛苦,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便宜,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疗效肯定等特 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点,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1袋,Tid;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1袋,Tid;5%GS 500ml加天麻素注射液10ml( ml/支) 500ml加天麻素注射液10ml(5 ml/支) ivdrip,Qd。 ivdrip,Qd。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җ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函 2019 67号);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研究(J D Z X 2015105):彭伟,E -m a i l :p e n gw e i 0625@163.c o m 第一作者:韩霖,E -m a i l :h l 176********@163.c o m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җ韩霖1赵雷勇2,彭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眩晕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病常涉及多个学科㊂中医适宜技术为我国传统疗法,应用历史悠久,以简㊁便㊁效㊁廉的特点被大众所认可,将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眩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该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 中医适宜技术;眩晕;针刺;艾灸;中医特色手法;代茶饮;贴敷;刮痧;中医微创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1 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以天旋地转感较为常见㊂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疗常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在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㊂中医适宜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㊁操作方便㊁疗效好㊁安全等优点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㊂本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1 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被称作 眩 或 眩冒 ㊂‘黄帝内经“认为肝气上冲脑窍与髓海不足是导致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汉㊃张仲景首次提出外感与外感误治后皆可致眩晕㊂外邪侵袭少阳经腑,与运气相合而热化,郁火上犯脑窍而发眩晕;外感误治后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内生阻遏清阳致眩晕㊂朱丹溪认为眩晕多为痰火夹气虚而作,以痰火为主㊂明㊃张介宾认为眩晕的发作与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占十之八九,而痰㊁火仅占十之一二㊂‘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所致的眩晕多由瘀阻脑络,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脑窍所致㊂黄健庭等[2]通过对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发现,眩晕的病位以心㊁脾为主,病理因素中痰㊁瘀㊁风㊁气虚㊁血虚较为多见,痰瘀阻窍型㊁风痰上扰型㊁气虚痰湿型为常见的证型㊂孙莉等[3]认为心脑共主神明,脑是神明的载体,心是神明的功用体现,并提出神明失用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㊂王轩烨等[4]认为眩晕久治不愈,多从单一证型向寒热错杂证型转变,并提出寒热错杂证其寒以脾肾阳虚为本,其热多为心㊁肝㊁胃郁火㊂邓振兴等[5]从 一气周流 立论,认为土运失常㊁木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窍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㊂2 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中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㊂针刺疗法相比西药治疗,具有成本低㊁不良反应小的优势㊂苏利梅等[6]从肝论治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以 飞针三法 之注射式取秦氏头皮针安神醒脑厥阴区治疗,治疗15d 后,总有效率为96.7%㊂傅敏等[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松解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路线及颈肩背部等结筋病灶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㊁频率㊁持续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嗜睡㊁疲惫㊁乏力等不良反应㊂张旭东等[8]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2%,说明浮针松解肌肉浅筋膜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确疗效㊂丁成竟[9]将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选取颈夹脊穴㊁百会㊁风池㊁率谷㊁内关㊁太冲㊁丰隆㊁行间进行常1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颈夹脊穴交叉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促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程度㊂除上述针刺方法外,耳针治疗眩晕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临床报道较少,且诸多针灸流派之间无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共性㊂2.2中医特色手法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眩晕主要作用于颈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粘连㊁痉挛及颈间血液循环[10]㊂徐西林等[11]总结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指出根据 筋出槽 骨错缝 理论可将颈性眩晕分为4型3期,并提出急性期用整骨手法㊁缓解期重视理筋手法㊁康复期以传统导引功法针对性锻炼的治疗思路㊂宁振振等[12]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和龙氏正脊手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表明龙氏正脊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㊂高新等[13]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点穴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㊂刘再高等[14]在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给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5d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㊁眩晕障碍量表(D H 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枕颈交界区为颈性眩晕推拿治疗中重要的施术区域㊂上述研究的病种以颈性眩晕为主,未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且施术部位局限于颈部,研究存在局限性,且手法治疗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治疗时应详细检查,仔细诊断,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能否从远端施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能否运用推拿治疗其他类型眩晕也应仔细考量㊂2.3艾灸艾灸是用燃烧艾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散寒活血㊁温通郁滞气机而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㊂在眩晕的治疗中,艾灸多选用头颈部穴位㊁手足阳明经合穴㊂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动脉循环[15-16]㊂蔡树河[17]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艾灸镇静穴㊁百会穴及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显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㊁药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㊁86.2%㊁89.7%,说明艾灸镇静穴可以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不适感,临床疗效优于艾灸百会穴㊂罗文君等[18]采用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组采用百会压灸及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悬起灸百会及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压灸及悬起灸百会均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动脉血液流速,但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说明在选用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时,压灸法优于悬起灸㊂孙继飞[19]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麦粒灸 中风七穴 (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曲池㊁间使㊁足三里),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㊂目前艾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中以常规温灸法为主,对于脐灸㊁督灸㊁壮医药线灸等特色灸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且艾灸存在烫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在治疗时应谨慎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特色灸法在眩晕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探究治疗眩晕的最佳艾灸方案奠定基础㊂2.4代茶饮、中药外用贴敷中药口服是治疗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因中药口味欠佳或煎煮不便等原因而放弃中药治疗,中药代茶饮㊁中药外用贴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㊂中药代茶饮具有口味甘淡平和㊁服用方便㊁药效充分的特点㊂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运用钩藤菊楂茶饮方(天麻㊁山楂㊁钩藤各6g,白蒺藜㊁菊花㊁决明子㊁牛膝各3g)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20]㊂中药外用贴敷可避免产生胃肠道反应,通过药物作用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㊂邓正明等[21]采用自拟中药外用方(天麻㊁白附子㊁磁石㊁石菖蒲㊁泽泻㊁生姜)贴敷风池㊁翳风穴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0%㊂涂巧梅[22]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研究中,予中药穴位贴(透骨草㊁威灵仙㊁川芎㊁当归㊁天麻㊁丹参㊁三七㊁延胡索㊁葛根等)贴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显著㊂虽然中药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但是过敏体质对于敷贴和中药膏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贴敷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筛选适用人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㊂2.5中医微创疗法中医微创疗法以中医五体理论和运动解剖学为基础,选用特定针具,在病变部位施以2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刺㊁切㊁割㊁剥等治疗,具有损伤小㊁疗效好的特点[23]㊂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微创以颈椎局部治疗点为主㊂王刚等[24]将9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㊁局部按摩治疗㊂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㊂沈闻欣[25]通过刃针百会㊁双侧风池㊁C 2棘突及双侧旁开1c m 处㊁双侧C 1横突后结节㊁双侧C 6~7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发现刃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陈柱[26]研究发现在C 4~6颈夹脊穴㊁双侧风池㊁双侧天柱㊁大椎处微创埋线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㊁发作频次㊁持续时间,且疗效优于针刺治疗㊂李修鹏等[27]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拨针组㊁针刺组,拨针组在第7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完骨穴进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拨针组总有效率为100%㊂中医微创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在眩晕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微创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损伤神经的风险,其治疗操作多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㊂因此,积极探寻合适的针具,减少操作创伤是中医微创疗法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㊂2.6 刮痧 刮痧是以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以达到行气血㊁通经络㊁和阴阳的中医特色疗法㊂研究表明,刮痧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提高新陈代谢㊁改善内分泌及加强神经调节的作用[28]㊂何怡等[29]在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6.7%,说明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㊂丁金磊等[30]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特色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结果显示特色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传统组的76.7%,且特色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 <0.05),说明特色整经刮痧技术较传统刮痧更适合治疗颈性眩晕㊂目前对于单独运用刮痧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少,且疗效机制论述缺少说服力㊂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刮痧仅作为辅助治疗,其单独使用是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究㊂2.7 综合治疗 针刺㊁艾灸㊁中医特手色法等单独运用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有研究指出,在临床中多疗法联合使用可明显缩短眩晕患者的获效时间,且远期疗效更佳㊂研究显示,采用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0d 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传统针刺组的80.0%,说明针灸联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31]㊂戴李国等[32]对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且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更低㊂周慧萍等[33]在颈性眩晕的诊疗中,对照组予以头穴透刺和普通针刺,试验组予以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干预后,试验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㊂李少娟等[34]研究发现,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改善D H I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对复位后残余症状有明显疗效㊂近年来综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内服与中医适宜技术结合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治疗以针灸与手法结合为多,其他适宜技术结合的报道相对较少㊂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使用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案㊂3 问题与展望眩晕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复杂,西医认为眩晕是包括视觉㊁位置觉㊁前庭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通常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需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具体分析[35]㊂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认为眩晕的证候分类以虚证为主,常呈虚实夹杂之象,运用中药㊁针刺㊁艾灸㊁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的诊疗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及病种量较少,多为颈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二是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中试验的样本较少,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㊂因此,后期应纳入更多的病种,3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进行大样本随机㊁双盲和前瞻性研究,制定统一的治疗评估标准,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医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中,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靶向性,真正揭示和突显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2]黄健庭,杜文兵,徐珊.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7):1398-1402.[3]孙莉,韩琦,刘寅,等.从神论治眩晕中医理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4]王轩烨,沈浩,刘红权.刘红权辨治眩晕病寒热错杂经验[J].四川中医,2019,37(3):1-2.[5]邓振兴,伍艺灵.从 一气周流 探讨眩晕病的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7-9.[6]苏利梅,潘杰.秦氏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6):58-59.[7]傅敏,吕亚南,钟维章,等.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6-5509.[8]张旭东,王霞,王晓玲,等.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J].武警医学,2020,31(1):64-65.[9]丁成竟.颈夹脊交叉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0]李黎,吴山,范志勇.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及作用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562-565. [11]徐西林,张晓峰,胡海,等.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9):79-82.[12]宁振振,王林,徐志丹,等.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82-984.[13]高新,罗扬,吕亚南,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8):2888-2891. [14]刘再高,金红姝,周亚,等.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5):250-253. [15]吴翠娟,刘芳,黄惠榕,等.灸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 e t 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5):73-80.[16]韩园园.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66-68. [17]蔡树河.艾灸镇静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76-79.[18]罗文君,周剑宇,王正阳,等.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9:5.[19]孙继飞.麦粒灸 中风七穴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20]沈英.钩藤菊楂茶饮加味对高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53-656. [21]邓正明,张丽瑛,苏丽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8-120.[22]涂巧梅.穴位贴敷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98-199. [23]董福慧.中医微创技术的精准应用[J].中国骨伤,2018, 31(6):493-496.[24]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25]沈闻欣.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26]陈柱.穴位埋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27]李修鹏,胡丙成.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0-401. [28]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29]何怡,潘柳英,钟小容.耳部全息刮痧在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21,13(8):492-494,504.[30]丁金磊,谢林,邴兴红,等. 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4):201-203.[31]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等.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0-64.[32]戴李国,何育风,黄锦军,等.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738-743. [33]周慧萍,刘吉昌,杨清,等.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6):35-37.[34]李少娟,李丽霞,陈楚云.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1):2129-2134.[35]白雅,付炜,韩军良.‘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2):150-152.(收稿日期:2022-10-14)[编辑:白晓晖]4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治眩晕
1)眩晕:蓖麻仁、生半夏等份,共捣烂成膏。
敷贴百会穴,先将穴位附近毛发剃净后,将药膏已胶布固定,同辅以局部按摩。
对美尼尔氏综合症疗效尤为突出,一般用药后30分钟左右可获显著疗效。
2)丝瓜可治眩晕症
用一根生丝瓜、七个生鸡蛋、先煮鸡蛋,八分熟时捞出扒皮、割七个口以进味。
再和丝瓜(去皮切成段)一起煮,颜色变了即好。
一天吃两次,早晚各一次,三天吃完。
这样连续吃九天或十二天即治愈
3)黑豆方除眩晕
我患眩晕症已有30余年的历史。
近日得一黑豆方,我连服10天,果然病除。
具体做法和用量是:黑豆一两、首乌、构杞各15克,煎煮1个小时,一日两次。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综合征临床研究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综合征临床研究
张笛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40)5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5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两组均用倍他司汀治疗,试验组加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结果:试验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综合征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
【总页数】2页(P924-925)
【作者】张笛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中医院脑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2
【相关文献】
1.明胶海绵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观察
2.中药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3.自拟中药方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4.倍他司汀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眩晕综合征临床研究
5.镇肝熄风汤加味和穴位贴敷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贴敷法治疗眩晕病的效果观察
穴位贴敷法治疗眩晕病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眩晕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眩晕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
对照组为就门诊非穴位敷贴,观察组为病房穴位敷贴,对治疗前后眩晕评分、VSS-C评分以及血压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眩晕评分以及血压状况与对照组相比较低,VSS-C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法治疗眩晕病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其眩晕症状,有助于稳定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眩晕病;穴位贴敷法;治疗效果眩晕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证为头晕眼花以及看东西旋转动摇,发生多与虚体劳欲、情志失调,久病体虚以及饮食偏嗜有关,患者一般会出现头痛且胀、眩晕耳鸣、易怒、头重脚轻、苔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以及脉弦滑等症状,发病率较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1]。
本次研究对52例眩晕病患者采用了穴位贴敷疗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眩晕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9例,年龄40~65岁,平均(52.5±8.5)岁,病程0.37~11.2年,平均(5.79±3.66)年,轻度眩晕10例,中度眩晕6例,重度眩晕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41~66岁,平均(53.5±8.5)岁,病程0.49~11.85年,平均(6.17±3.68)年,轻度眩晕11例,中度眩晕5例,重度眩晕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意识清楚且生命体征平稳;(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2)排除合并精神病者;(3)排除滥用或者依赖精神活性药物者;(4)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5)排除过敏体质者;(6)排除贴敷部位出现感染、创伤以及溃疡者(7)排除瘢痕体质者;(8)排除近期接受其他实验者[2]。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A型咽炎贴]适应症:急慢性咽炎,发烧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咽痒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天突穴、大椎穴、廉泉穴。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廉泉穴: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手指压迫时可感觉到舌根。
[B型鼻炎贴]适应症: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发烧感冒引起的鼻部不适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迎香穴、大椎穴、印堂。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可睡前贴起床揭,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取穴方法:迎香穴: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印堂穴:仰靠坐位取穴,在面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C型腹泻贴]适应症:肠炎、腹痛、腹泻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贴敷穴位:神阙穴、天枢穴。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天枢穴:仰卧取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D型祛痛贴]适应症: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扭挫伤、腰肌劳损消炎、消肿、止痛的治疗。
主要用于下肢。
贴敷穴位:直接贴敷于痛点及相关穴位。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E型止咳贴]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及发作引起的咳嗽、咳痰、哮喘等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或用于三伏三九贴敷治疗贴敷穴位:天突、膻中、肺俞、膏肓、定喘穴、大椎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每次分选2-3 个穴位贴敷,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肺俞穴:俯卧位取穴,先找到第七颈椎(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突起),再向下数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为背俞穴。
治疗眩晕的穴位
治疗眩晕的穴位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它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机能障碍、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的。
眩晕的症状包括头晕、浑身无力、恶心、失去平衡能力或心慌,有时还伴有头痛。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头痛和恶心。
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以补为主,以调为辅”。
根据中医解剖
学思想,眩晕可以由穴位穴道治疗,在某些穴位上施加一定的“手法”,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这里我们介绍一些治疗眩晕的穴位。
1、内关穴(Neiguan):它位于里臂中,约在手腕的中间位置。
它是治疗眩晕的重要穴位,可以通过施加按摩或针刺的手段改善症状。
2、玉堂穴(Yutan):它位于脑后顶部,约在两耳之间。
通过施
加按摩或针刺手段,可以改善症状。
3、大椎穴(Dazhui):它位于颈后第七颈椎节和肩胛骨之间,可用按摩或针刺来治疗眩晕。
4、足三里穴(Zusanli):它位于大腿内侧,约在两股肌之间。
它也是治疗眩晕的重要穴位之一,可以通过按摩或针刺的方式改善症状。
5、太穴(Taichong):它位于脚趾之间,可用按摩或针刺来消解眩晕症状。
除此之外,一般应该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多进行轻微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熬夜,并坚持早睡早起,多摄取柔和的
营养食物,以保持体内的气血的平衡。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并及时就诊,以便及时痊愈。
综上所述,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法是需要综合考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择优选择穴位治疗和及时就诊病人,以便快速减轻病症并获得痊愈。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眩晕患者护理中,采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观察其效果情况。
方法:本组观察开始时间为2021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9月,将68例患者分为普通组和联合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联合组采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对比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情况。
结果:普通组和联合组眩晕症状评分对照中,护理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普通组为13.06±2.08(分)、联合组为5.71±0.44(分),(t=16.331,p=0.012),两组结果有差异。
结论:对眩晕患者采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关键词:眩晕;耳穴贴压;穴位敷贴;效果眩晕症属于神经疾病,因此需要在神经内科开展治疗工作。
西医认为,患者发生眩晕症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身对环境和周围位置定位出现错误判断,因此引起患者眩晕感。
患者有眩晕症状后,其自身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种,发病时有漂浮感、摇晃感、升降感。
眩晕症状患者严重时,会出现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等症状。
临床中针对眩晕症治疗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中医认为眩晕与情志、失血疲劳、饮食、基础病等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可以以中医经络及腧穴理论为指导对其干预护理。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对眩晕患者护理中,采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观察其效果情况,现将分析结果呈现如下[1]: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在研究中将68例患者进行分组和对比,其中普通组共纳入组员人数为34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76岁,均数为62.03±3.19岁;在34例患者中,男性占据人数为18例,女性占据人数为16例。
联合组共纳入组员人数与普通组数据相同,年龄最小为44岁,最大为77岁,均数为61.58±3.69岁;在34例患者中,男性占据人数为19例,女性占据人数为15例。
(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可进行组间对比。
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入选住院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辅以穴位敷贴(太阳、新设、风池)(1次/日)联合眩晕宁(3粒3/日)治疗,1疗程1周,随访1个月。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性、起效时间、治愈时间以及安全性。
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0%,总有效率88%,复发率20%,起效时间4.10±1.64,治愈时间5.90±0.88,研究组治愈率60%,有效率96%,复发率4%,起效时间2.71±1.12,治愈时间4.40±1.2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显著,能减少复发,并能缩短起效及治愈时间,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良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12-02良性位置性眩晕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等,急性起病,常在夜间、晨起起床时或翻身时发作,与体位有关,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一天发作数次或数天发作一次,好转后极易复发,是眩晕病中最常见的原因[1]。
但是临床上经常被误诊或漏诊,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上的困扰。
之前认为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管结石症和壶腹嵴结石症两种学说,近年Imai T1[2]提出内耳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给予手法复位、改善循环、扩血管等。
目前比较公认的首选方法是各种手法复位[3,4],部分患者因自身疾病、个人认识、门诊医生时间及精力有限,不能接受手法复位治疗,所以需要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口服治疗替代方案,本实验主要是研究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住本科的50例良性位置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4例,研究组中男13例,女12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针灸辅助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用观察
针灸辅助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用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辅助穴位敷贴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效用。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名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患者纳入研究(2020.02~2022年02收治),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辅助穴位敷贴的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辅助穴位敷贴的治疗方法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型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针灸;穴位敷贴;治疗总有效率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是临床多见的内在的假性眩晕。
因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一过性症状。
该病不仅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下研究表明,组胺类似物如盐酸倍他司汀既是H1受体激动剂,也是H3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进而缓解患者眩晕等不适,但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1]。
中医中,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属”眩晕“范畴,根据病因分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动、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等多个证型,治疗旨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为了更高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将2020.02~2022.02间收治的100名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针灸辅助穴位敷贴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治疗效果,现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100名脑动脉供血不足型患者纳入研究(2020.02~2022.02收治),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08±10.14)岁。
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在4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97±10.23)岁。
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郑 敏1,蒋 帅1,甘蕾蕾1,汪子栋2,李 勇1(1.枣庄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山东 枣庄 2770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摘要]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选取穴位行穴位敏化激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 )、搏动指数(PI )和阻力指数(RI )],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1)。
第1、第2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 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 <0.05);第2疗程结束后观察组PI 、RI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 <0.05);第2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 均较治疗前升高,基底动脉的PI 和RI 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调节脑血管流量,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 眩晕;后循环缺血;热敏灸;穴位贴敷;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277.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7-358X (2024)05-0520-05DOI :10.16295/ki.0257-358x.2024.05.015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ZHENG Min 1,JIANG Shuai 1,GAN Leilei 1,WANG Zidong 2,LI Yong 1(1.Zaozhu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277000,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treatment (acupoint sensitization stimulation was performed at selected acupoin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oint appli⁃c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2[收稿日期] 2023-08-22[基金项目] 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项目(批文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128号);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批文号:鲁卫中医药科教字〔2022〕4号);枣庄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20NS36)[作者简介] 郑敏(1989—),女,山东枣庄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外治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适应症
适应于中老年脏腑气 血阴阳的偏胜偏衰型 患者;在疾病的发作 期和间歇期均可应用 ;病情程度严重者应 同时辅以综合治疗
整理西pp南t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级物理学3班 hzx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溃 疡者
对本贴膏有 皮肤过敏者
整理ppt
治疗时间及疗程
贴膏穴位 敷贴法14 天为1个疗 程,一般 治疗1-2个 疗程。
整理ppt
关键技术环节
中药贴膏制作是技术的关键环节,首先要 保证药物的透皮吸收性好,是药物在目的 穴位能被完全吸收,其次是药物浓度的配 制,由我院药剂室配制。
整理ppt
眩晕的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
头晕目眩,可伴 有视物旋转或者 恶心呕吐;症状 可反复发作;头 部血管TCD检查 提示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中医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 辩证,均为脏腑气 血阴阳的偏胜偏衰 型,经颅多普勒超 声检查,均有不同 程度的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
整理ppt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简要介绍
整理ppt
若呕吐频繁,加代赭石10g、竹茹10g和胃 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寇 仁10g、砂仁10g等理气化湿健脾,肢体沉 重,苔腻者,加藿香10g、佩兰10g、石菖 蒲10g等醒脾化湿,耳鸣、重听者,加葱白 10g、郁金10g、石菖蒲10g等通阳开窍。
中成药: 眩晕宁冲剂8g,Tid ;眩晕康胶 囊2~3#,Tid.
膏贴治疗眩晕
整理ppt
眩晕的简要概况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 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 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是一种自 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的 平衡觉和空间位置觉的自我体会错误,表 现为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感 或升降、直线运动、倾斜、头重脚轻等感 觉,这里仅指常见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所致的前庭中枢性眩晕。
整理ppt
若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时出,重用黄芪30g,气虚 湿盛,泄泻,加泽泻10g,炒扁豆10g,气虚及阳, 加桂枝10g,干姜6g,心悸者,加柏子仁10g、酸 枣仁10g、朱砂10g等,血虚较甚,加熟地10g、 阿胶10g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8丸Tid,扶芳参芪合剂15ml Bid,复方阿胶浆 20ml Tid ,归脾丸1丸 Tid,归 脾合剂1支 Tid ,复方活脑舒胶囊 3# Bid。
整理ppt
技术操作方法
器械及材料 本技术操作简
便,易于掌握, 仅需要本院特 制敷贴,不需 要特别的器械。
整理ppt
操作步骤
我科研制的眩晕贴膏(威灵仙5包 刘寄奴5 包 葛根5包 鸡血藤6包川芎5包 怀牛膝5包 天麻5包 红花5包 骨碎补5包 五加皮5包 丹 参5包 补骨脂5包 桑寄生5包 鹿衔草5包), 外敷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太溪、太冲、 内关、颈部,外用敷贴固定。使用简便, 可单独使用,也可在针灸后贴敷,以加强 针刺的功效。
整理ppt
若阴虚较甚,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较 为明显者,可选加生地15g、麦冬10g、玄 参10g、首乌10g、生白芍10g等滋补肝肾之 阴,便秘者可选加大黄后下10g、芒硝10g 以通腑泻热,心悸,失眠者,可重用茯神 15g、夜交藤20g,加远志10g、炒枣仁10g、 琥珀10g以清心安神。有阳动化风之势,加 珍珠母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羚羊 角10g等镇肝熄风之品。
整理ppt
应用推广的前景
西医治疗眩晕,困难之处首先在于难以确定病因, 其次药物副作用较明显,而中医可以根据患者不 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因此, 无论古方还是自拟方,临床有效率都在85%以上。
再者,广西地区的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有较好的病源基础,本疗法具有无刺激,无痛苦,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疗效肯定等特 点,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整理ppt
气血亏虚证
主要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 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 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另煎12g,黄芪9g,
白术9g,茯神9g,酸枣仁9g,龙眼肉9g, 木香9g,炙甘草6g,当归9g,远志9g,生 姜3g,大枣3g等。
整理ppt
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 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 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2g,山萸肉9g,
山药9g,枸杞子9g,菟丝子9g,龟板9g, 牛膝9g等。
整理ppt
若阴虚生内热者,加鳖甲10g、知母10g、 黄柏10g、丹皮10g等滋阴清热,心肾不交, 失眠者,加夜交藤20g、阿胶10g、鸡子黄 10g、酸枣仁10g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整理ppt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中医辩证
风阳上扰 证ຫໍສະໝຸດ 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整理ppt
风阳上扰证
主要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 恼怒加重,肢体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 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钩藤
15g,石决明9g,川牛膝9g、桑寄生9g,杜 仲9g,山栀子9g,黄芩9g,益母草9g,朱 茯神9g,夜交藤9g等。
贴膏贴敷于体表穴位,一方面可以被腧穴所在 部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激发经络系统的功能,起到纠正脏 腑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补虚泻实,活血通络, 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中风、眩晕等 疾病的康复,与针灸比较,穴位贴敷无刺激, 无痛苦,更简便。
整理ppt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1袋,Tid;5%GS 500ml加天麻素注射液10ml(5 ml/支) ivdrip,Qd。
整理ppt
痰浊上蒙证
主要证候: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 呕,呕吐痰,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白
术9g、天麻9g、陈皮9g、茯苓9g、甘草3g、 生姜3g、大枣3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