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七章
大气环境监测第七章

五)氟化物
降水中氟化物的主要来自工业污染、燃料及空气 颗粒物中可溶性氟化物。监测降水中氟化物的浓度可 反映局部地区氟污染的状况。 测定降水中氟化物的方法有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
六)铵盐
氨是某些工业的排放物,也是含氮有机物生物分
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空气被含硫化合物污染的状况。
硫酸盐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离子色谱法、硫酸钡浊 度法、铬酸钡-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等。 二)硝酸盐 NOx一部分来自人为污染源排放,也有相当部分
来自空气放电。空气中的NOx (NO、NO2)经过一系列
复杂的自由基反应,最终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
导致降水pH值降低的因素之一。降水中硝酸根浓度一
二、电导率的测定
大气降水中常含有各种阴阳离子(如Ca2+、Na+、 K+、NH4+、NO3-、Cl-、SO42-等)。当它们的浓度较 低时,降水电导率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通过测
定雨水的电导率能够快速地推测雨水中溶解离子总量。
雨水电导率一般用电导率仪测定。
三、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一)硫酸盐
降水中的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燃煤排放的颗粒物和大 气中SO2转化产物,其污染对降水酸化起着重要作用。
(1)采样点不应设在受局地气象条件影响大的地
方,例如山顶、山谷、海岸线等位置。 (2)受地热影响的火山地区和温泉地区、石子路、
易受风蚀影响的耕地、受到与畜牧业和农业活动影响
的牧场和草原等,都不适于选做采样点。
(3)采样点应尽可能避免局部污染源的影响,如废
物处置地、焚烧炉、停车场、农产品的室外储存场、室 内供热系统等,距这些污染源的距离应大于100m。 (4)采样点四周(25m×25m)无遮挡雨、雪的高大 树木和建筑物,较大障碍物与采样器之间的水平距离应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第7章 生物污染监测

原理、操作要点
备注
层析柱上的吸附剂,可将被提取物吸附;不同物质与吸附剂 吸附剂:硅酸镁、氧化铝、
之间吸附力不同,可以用适当的溶剂按一定顺序淋洗出来。 纤维素、网状树脂等
吸附力小的组分,先分离出来,吸附力大的部分,后分离出 常用的淋洗剂:乙醚-石油
来
醚、丙酮等
待测组分与杂质在两种互相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毒性、
第7章 生物污染监测
学习指南
了解生物污染的途径,进一步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转变、分布、积累和排泄,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 法,重点学习掌握生物样品的消化、灰化、提取与浓缩的 预处理方法。熟悉生物样品的光谱、色谱分析方法在环境 生物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7.1 概 述
7.1.1 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
备注
日期 编号 名称 地点 部位 类别 期 次数 成分 浓度 项目 部分 人
②布点 采样方式,通常以梅花布点法或平行交叉间隔布点法(如
图7-1所示)采集代表性的植株。
图7-1 作物采样方式
③样品采集量 ④采集 ⑤保存 (2)植物样品的制备 ①鲜样的制备 ②干样的制备 ③分析结果的表示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2.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尿液 (2)血液 (3)毛发和爪甲 (4)组织和脏器 (5)水生动物的样品
7.2.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1.有机物分解 (1)湿法消化 (2)干法灰化 2.待测组分的提取与浓缩 (1)提取
①振荡浸取法 ②组织捣碎提取 ③索氏提取器提取 (2)分离(常用的分离法见表7-10) (3)浓缩
表7-10
常用的分离方法及操作要点
方法 柱层析法
液-液萃取法 磺化法 皂化法
低温冷冻法
▪
环境监测 第七章_噪声污染监测_例题和习题

环境监测第七章_噪声污染监测_例题和习题第八章物理污染监测例1 有一车间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1小时82dB(A),2小时85dB(A),2小时90dB(A),3小时92dB(A),问(1)计算等效连续声级?(2)这种环境是否超过8小时90dB(A)的劳动保护卫生标准?声音叠加Lm=98.9dB Lm=Leq + 10lgN 98.9=Leq + 10lg8Leq = 89.9dB 所以等效连续声级为89.9dB 这种环境对工人来说未超过8小时90dB(A)的劳动保护卫生标准。
例2 为了测定某车间中一台机器的噪声的大小,从声级计上测得声级为100dB,当机器停止工作,测得背景噪声为93dB,求该机器噪声的实际大小? (附: 背景噪声修正曲线) 解:Lp?Lp1?7dB查背景噪声修正曲线 ?Lp?1dB 所以该机器噪声实际为99dB例3 某工厂有5台设备是主要噪声源,其单台设备噪声源强分别为90dB(A)、85dB(A)、87dB(A)、80dB(A)、82dB(A),求这些设备的总声压级LPT。
解:按照噪声的能量叠加规律,有方法1:LPT?10lg?100.1LPi?10lg(100.1?90?100.1?85?100.1?87?100.1?80?100.1?82)?10lg109.2 96?93.0dB1580 82 85 87 9084.290.4方法2:89.293.11第八章物理污染监测一、填空题1 计权声级有四种类型,即A、B、C、D,在噪声监测中使用较多的,模似人耳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的滤波原理设计的是_____计权声级 2 Leq、L10、L50和L90的含义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声音传播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生态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生态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监测管理制度。
第二条监测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环境生态监测工作,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源监测等各类监测活动。
第三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宗旨是规范环境生态监测活动,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机关为市环境保护局,具体监测工作由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第五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
第二章环境生态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六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及时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原则。
第七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实行专业负责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条件。
第八条环境生态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可靠,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第九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对监测设备、人员、数据等进行全面管理,保障监测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第十条环境生态监测活动应当依法合规,不得私自篡改监测数据,不得故意隐瞒监测结果。
第三章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和内容第十一条环境生态监测的任务是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和监测环境污染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十二条环境生态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大气环境监测:监测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二)水环境监测:监测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质、水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三)土壤环境监测:监测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质等污染物含量;(四)生物监测:监测植物、动物物种数量和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第十三条环境生态监测应当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环境生态监测的组织和实施第十四条市环境监测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监测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明确监测工作责任和任务。
第七章环境监测管理

第七章环境监测管理第七章环境监测管理概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研、设计规划、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厂矿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 评价环境质量;(2) 追踪寻找污染源;(3)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4)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法规标准等服务;环境监测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监视监测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污染物质以及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监视,明确污染趋势、数值和污染的实际状态。
环境监测工作的一般顺序:确定目的、现场调查、制定方案、实施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监测报告。
第一节大气环境监测一、大气环境监测概况从1995年起,庆阳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庆城县的采暖锅炉每年进行一次强制性监督监测,最初主要监测烟尘排放浓度、环境噪声、林格曼黑度等项目,2001年以后增加了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监测。
二、大气监测点设置在考虑城市行政区划的同时,还兼顾了不同土地功能区分区在城区所占比重的特征;城市建设布局和污染源分布状况;人口疏密程度;气象、地形条件;以及对照点设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侧、并与城市相隔一定距离的大气清洁背景区等因素,有代表性地适当分配采样点数目,使大气采样布点工作逐渐纳入大气例行监测的规范化进程,调整后的大气采样点如下:监测点位:庆城县政府(1#对照点)、庆城县老县委(2#)、庆城县老交通局(3#)。
三、监测周期及频率庆城县每年于春季(6月)、秋季(10月)各连续监测五天,每天采样四次,每次采样30分钟。
四、监测项目庆城县大气例行监测均按国家统一要求的四个必测项目执行,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计权声级
A计权声级是模拟人耳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 的频率特性。
B计权声级是模拟55~85dB的中等强度噪声的 频率特性。
C计权声级是模拟高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 D计权声级是对噪声参量的模拟,专用于飞机 噪声的测量。
环境监测第七章
图7.4 A、B、C、D计权特性曲线
环境监测第七章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1.等效连续声级
一个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 人影响的问题,即等效连续声级,符号“Leq”或
“LAeq,T”。
LA,eTq1l0gT 1(0 TT ——规定的测量时间,s。
一、响度和响度级
1.响度 响度是人耳判别声音由轻到响的强度等级概念, 响度的单位叫“宋”,1宋的定义为声压级为40dB, 频率为1000Hz,且来自听者正前方的平面波形的强度。 如果另一个声音听起来比这个大n倍,则声音的响度 为n宋。
环境监测第七章
2.响度级 定义1000Hz纯音声压级的分贝值为响度级的数 值,任何其他频率的声音,当调节1000Hz纯音的强 度使之与这声音一样响时,则这1000Hz纯音的声压 级分贝值就定为这一声音的响度级值。响度级的单 位叫“方”。
环境监测第七章
2.噪声污染级 噪声污染级(LNP):
LNPLeqK
式中:K——常数,对交通和飞机噪声取值2.56; σ——测定过程中瞬时声级的标准偏差。
n11in1(LpALpAi)2
式中:LpAi ——测得第i个瞬时A声级; L p A —— 所测声级的算术平均值; n ——测得总数。
环境监测第七章
Lp
10lgpp022
20lgp p0
式中:Lp——声压级,dB; p——声压,Pa;
p0——基准声压。 在空气中规定p0为2×10-5Pa,该值是正常青 年人耳朵刚能听到的1000Hz纯音的声压值。
环境监测第七章
三、噪声的叠加
声能量是可以代数相加的,设两个声源的声
功率分别为W1和W2,那么总声功率W总=W1+W2。而两 个声源在某点的声强为I1和I2时,叠加后的总声强 I总=I1+I2。
1.声音的发生 当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使周围空气发生疏、密交 替变化并向外传递,且这种振动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人耳可以感觉,称为可听声,简称声音。
2.频率
声源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记作f,单
位为Hz。
环境监测第七章
3.波长 沿声波传播方向,振动一个周期所传播的距 离,或在波形上相位相同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称
3.昼夜等效声级
考虑到夜间噪声具有更大的烦扰程度,故提 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昼夜等效声级(也称日 夜平均声级),符号“Ldn”。它反映社会噪声昼夜 间的变化情况,表达式为:
1 6 10 .1 0 L d 8 10 .1 0 (L n 1)0
L dn 1l0 g[
24
]
式中:Ld——白天的等效声级,时间是从6∶00至 22∶00,共16个小时;
Ln——夜间的等效声级,时间是从22∶00至 第二天的6∶00,共8个小时。
环境监测第七章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
将噪声的强度(声压级)按频率顺序展开, 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称 为噪声的频率分析(或频谱分析)。
频谱分析的方法是使噪声信号通过一定带宽 的滤波器,通带越窄,频率展开越详细;反之通带 越宽,展开越粗略。以频率为横坐标,相应的强度 (如声压级)为纵坐标作图。经过滤波后各通带对 应的声压级的包络线(即轮廓)叫噪声谱。图7.5 为一次实测的噪声频谱图。
掌握了两个声源的叠加,就可以推广到多声源 的叠加,只需逐次两两叠加即可,而与叠加次序无 关。
例如,有8个声源作用于一点,声压级分别为 70、75、82、90、93、95、100dB,它们合成的总 声压级可以任意次序查图7.1的曲线两两叠加而得。 任选两种叠加次序如下:
环境监测第七章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 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为波长,用λ表示,单位为m。
4.声速 一秒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距离叫声波速度,简
称声速,记作c,单位为m/s。
频率、波长和声速三者的关系:
c f
环境监测第七章
二、声压/声压级
声压(p) 声压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力增值。声
波是空气分子有指向、有节律的运动。声压单位为 Pa。
环境监测第七章
声压级
声压级常用Lp表示,定义为:
声压不能直接相加。
Lp
10lgp12 p22 p02
Lp1
Lp2
10lg1(0101010)
环境监测第七章
∆Lp /dB
Lp1-Lp2 /dB
图7.1 两噪声源的叠加曲线
[例] 两声源作用于某一点得声压级分别为Lp1= 96 dB,Lp2=93 dB, 由于Lp1-Lp2=3 dB,查曲线得 ΔLp= 1.8 dB,因此Lp总环=境监9测6第d七B章 +1.8 dB=97.8 dB。
二、噪声及其主要危害
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叫噪声。
损伤听力、干扰人们的睡眠和工作,诱发疾病,
干扰语言交流,强噪声还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损
环建筑结构。
环境监测第七章
三、环境噪声的来源
1.交通噪声 2.工厂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环境监测第七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一、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环境监测第七章
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累积分布在正态 概率纸上为一直线,则可用下面近似公式计算:
L A,T e qL 5 0d 2/6,d 0 L 1 0L 90
L10,L50,L90为累积百分声级,其定义是: L10——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 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测量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 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测量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 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
第七章 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第七章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 第五节 噪声标准 第六节 噪声监测
环境监测第七章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
一、声音的定义
声音的本质是波动。受作用的空气发生振动, 当振动频率在20~20000Hz时,作用于人的耳鼓膜而 产生的感觉称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