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学)第二章 基本组织 神经组织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基本组织ppt课件

第二节 基本组织
组织为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 而成。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 质。
根据组织起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人体组织分 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1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
特点
具极性 神经血管少
游离面 基底面
皮 损肤伤外和表病面菌细,侵胞腔蚀多体间内质表少面。防由止基机膜体与
-
23
(三)脂肪组织(fat tissue)
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将 其分隔为脂肪小叶。分布于皮下、系膜、网膜 等处。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为:
①黄色脂肪组织: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黄色 或白色。成年动物脂肪多属此类。具有贮能、 维持体温和保护的功能。
②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棕色。 存在于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其作用是产能。
内皮(endothelium)
间皮(mesothelium)
内皮分布于……
-
间皮分布于……
5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
-
6
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7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
-
8
单层柱状上皮(小肠) - 单层柱状上皮(↑肾集合管)9
假复层纤柱状上- 皮(气管)
腺(gland):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细胞分泌物:酶、糖蛋白、激素等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腺分泌物经导管 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发挥作用。如汗腺、唾液腺等。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腺无导管,分泌 物释入血液,随血液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如甲状腺。
-
17
11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组织为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 而成。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 质。
根据组织起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人体组织分 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1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
特点
具极性 神经血管少
游离面 基底面
皮 损肤伤外和表病面菌细,侵胞腔蚀多体间内质表少面。防由止基机膜体与
-
23
(三)脂肪组织(fat tissue)
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将 其分隔为脂肪小叶。分布于皮下、系膜、网膜 等处。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为:
①黄色脂肪组织: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黄色 或白色。成年动物脂肪多属此类。具有贮能、 维持体温和保护的功能。
②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棕色。 存在于幼龄动物和冬眠动物。其作用是产能。
内皮(endothelium)
间皮(mesothelium)
内皮分布于……
-
间皮分布于……
5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
-
6
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7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
-
8
单层柱状上皮(小肠) - 单层柱状上皮(↑肾集合管)9
假复层纤柱状上- 皮(气管)
腺(gland):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细胞分泌物:酶、糖蛋白、激素等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腺分泌物经导管 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发挥作用。如汗腺、唾液腺等。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腺无导管,分泌 物释入血液,随血液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如甲状腺。
-
17
11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基本组织_PPT课件

B. 相关功能: 微观结构和其功能相适应,反之亦然。
C. 人体结构的4个层次: 1. 细胞(Cell): 人体结构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组织(Tissue): 由一群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
细胞(及其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内有4种基 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 神经组织。 3. 器官(Organ): 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 4. 系统(System): 由结构相似且功能相关的器官构 成。
TEM显示胰腺腺泡 细胞内部结构。
C.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 细胞化学)法: 通 过生物化学的方法在原位产生不溶解的 有颜色的反应产物,来显示微细结构的 位置,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PAS 反应: 用来显示多糖的分布。先用 过碘酸(Periodic acid )将多糖氧化,在多 糖表面形成戊二醛结构,然后用无色亚 硫酸品红( Schiff试剂) 还原戊二醛形成紫 红色沉淀。
( 2) 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 a. 由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长突起,毛
发样结构,可运动。5 -10 μm长。直径 0.2 μm。 协调摆动时象风吹麦浪。 b.鞭毛比纤毛长,但结构相似,分布于精子尾部。通常 一个精子只有一条鞭毛
4.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3.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属胞膜相关结构。通 常存在于上皮组织的细胞之间,也可存在于其 他组织的细胞之间。
(1) 微绒毛(Microvillus):
a. 由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外覆细胞 衣。长约1μm,直径约80 nm。
b. 内含20~30根由终末网发出的纵行微丝。 c. 扩大细胞表面积。 * 纹(刷)状缘(Striated (brush) border): 密集排列的微 绒毛在光镜下的结构。分布于小肠内表面(肾近曲 小管) 。
人体解剖学---第二章细胞及基本组织PPT课件

16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一般特点: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 (2)细胞有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 (3)上皮内一般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4)分布:体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腺体。 (5)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 (6)来源:三个胚层均可形成上皮。
6、溶酶体 是一种囊状小体,主要功能: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 官。除上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外,尚有微丝、微管、中心粒等细胞 器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丝状和管状结构。它们与其它细胞器的位移、分 泌颗粒的运输、微绒毛的收缩以及细胞的运动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ppt课件完整
12
(三)细胞核
所谓细胞核,在形态上只是核物质的集中区域, 一般靠近细胞中央部分,在功能上是遗传信息传递 的中枢及细胞主要遗传物质的所在地,并控制细胞 内蛋白质合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调节细胞的各种 生命活动。
功能:储存能量
ppt课件完整
34
(2)细胞间质: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由三种纤维和基质组
成。
在新鲜标本上呈白色,化学成 胶原纤维 → 分是胶原蛋白。特点是韧性大,
纤维
抗拉力强,但弹性差。
细
网状纤维 → 其主要化学成分也是胶原蛋白。
胞
间
弹性纤维 → 在新鲜标本上呈黄色,是由弹性蛋
质
白构成。特点是弹性大,韧性小。
23
6. 复层扁平上皮
细胞层数: 十余层或数十层。
各层特点:
① 表面几层细胞为 扁平状;
② 中间层为数层多 边形细胞;
③ 基底层为一层立方 形或矮柱状细胞。
分布-表皮、口腔等。
ppt课件完整
24
神经组织ppt课件

轴—体突触。 分类:◆电突触: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媒介
.
20
几种突触形式:
轴树突触 轴棘突出
轴体突触
.
21
二、突触( synapse ):
EM :
突触前膜(增厚)
突触前成分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
突触后膜(增厚)
递质受体
离子导体
.
22
突触超微结构模式图
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
23
二、突触( synapse ):
突触前成分 LM: 球状膨大,
为突触小体。
.
24
突触超微结构模式图
.
25
功
能
信
: 定
息 在 突
向
触
传 递
内 的 传
神
递
经
过 程
冲
动
。
.
26
三、神经胶质细胞 ( neuroglial cell)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分布:骨骼肌内。 功能:参与感知骨骼肌 纤维的收缩和舒张的变 化,属于本体感受器。
.
49
(二)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1、躯运体动运神动经神元经的末长梢轴突:分布到肌组织和 腺分体布的:终骨末骼结肌构,使肌收缩和腺分泌。
※运动终板 (motor end plate)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段反复分支,形成葡萄状 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称运动 终板或神经肌连接,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第7 章
Nervous Tissue
.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突起较长,分布于白质。
•b.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
•突起较短,分布于灰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2.少突胶质细胞:
• 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形成中枢神经系 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
PPT文档演模板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突触后膜上电控钙通道打开,膜内 外离子交换,产生电流。
•d. 突触间隙内多余的突触递质被 酶解或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成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二.神经胶质细胞
• 数量是神经元的 5-10 倍。分两类: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最多。突 起末端形成的脚板附着在毛 细血管表面。该细胞为神经 元提供营养,并可通过调节 细胞外微环境影响神经元的 功能。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二)神经元的分类:
•1.依据突起的数量: 假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元。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2.依据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运动(传出)神经元 •联络(中间)神经元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三)突触:
• 神经元之间或神 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 形成的传递信息的特 化结构。分2类:电突 触和化学突触。
•6. 朗氏结的功能: 电冲动跳 跃式传导,可加快传导速 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基本组织神经组织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 由少突胶质细胞 的叶片状突起末端缠 绕轴突形成。无神经 膜。一个少突胶质细 胞的突起末端可以缠 绕多个轴突。
人体胚胎学-神经组织 PPT课件

•運動神經末梢
(一)感覺神經末梢
游離神 經末梢
有被囊神經末梢
觸覺 環層小體 小體
肌梭
(1)游離神經末梢
位置:表皮、角膜、結締組織等 結構:裸露軸突末段反復分支 功能:感受冷、熱、輕觸、痛覺
2、觸覺小體
位置:真皮乳頭
結構特點:
卵圓形、外有被囊。 內為扁平橫列細胞, 軸突分支盤繞期間
功能:感受觸覺
(二)神經(nerve) 概念: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 成分:感覺纖維、運動纖維、混合 結構:多數神經同時含有有髓和無髓纖維
神經外膜
神經束膜
神經束上皮
神經內膜
五、神經末梢 Nerve ending
•概念:周圍神經纖維軸突 的終末部分
•分佈:全身各種組織、器官內 •分類:按功能分
•感覺神經末梢
(2)分泌神經營養因數,維持神經元的生存和功能活動;
(3)修復作用
血腦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位置:存在於血液和腦神經組織之間 構成:
(1)連續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2)內皮外基膜(周細胞) (3)神經膠質膜(星形膠質細胞腳板) 意義: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質進入腦組織,維持
三、神經膠質細胞
Neuroglial cell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2.少突膠質細胞 3.小膠質細胞 4.室管膜細胞
(二)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施萬細胞 2.衛星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astrocyte) 形態:
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
功能:
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
(1)支持、隔離和絕緣,參與構成血-腦屏障;
軀
位置 :神經末梢分佈於骨骼肌 LM: 橢圓形板狀隆起 EM : 神經 - 骨骼肌突觸連接
(一)感覺神經末梢
游離神 經末梢
有被囊神經末梢
觸覺 環層小體 小體
肌梭
(1)游離神經末梢
位置:表皮、角膜、結締組織等 結構:裸露軸突末段反復分支 功能:感受冷、熱、輕觸、痛覺
2、觸覺小體
位置:真皮乳頭
結構特點:
卵圓形、外有被囊。 內為扁平橫列細胞, 軸突分支盤繞期間
功能:感受觸覺
(二)神經(nerve) 概念: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 成分:感覺纖維、運動纖維、混合 結構:多數神經同時含有有髓和無髓纖維
神經外膜
神經束膜
神經束上皮
神經內膜
五、神經末梢 Nerve ending
•概念:周圍神經纖維軸突 的終末部分
•分佈:全身各種組織、器官內 •分類:按功能分
•感覺神經末梢
(2)分泌神經營養因數,維持神經元的生存和功能活動;
(3)修復作用
血腦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位置:存在於血液和腦神經組織之間 構成:
(1)連續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2)內皮外基膜(周細胞) (3)神經膠質膜(星形膠質細胞腳板) 意義: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質進入腦組織,維持
三、神經膠質細胞
Neuroglial cell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2.少突膠質細胞 3.小膠質細胞 4.室管膜細胞
(二)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1.施萬細胞 2.衛星細胞
1、星形膠質細胞 (astrocyte) 形態:
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
功能:
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
(1)支持、隔離和絕緣,參與構成血-腦屏障;
軀
位置 :神經末梢分佈於骨骼肌 LM: 橢圓形板狀隆起 EM : 神經 - 骨骼肌突觸連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化学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
轴突末梢。富含线粒 体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囊 泡。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 质。突触囊泡外覆的突触 素连接微管。
突触前部的细胞膜较厚, 称突触前膜。
11
2.突触间隙:
细胞间隙。含钙离子和递质酶。兴奋传递 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 或被递质酶水解。
12
27
1.游离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并裸露的细小分支, 分布在表皮、角膜上皮、粘膜上皮及某些结缔组 织内形成的结构,能感受冷、热和痛的刺激。
28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为椭圆形小体,分布 于皮肤真皮乳头层,以 手指掌侧和脚底皮肤最 为丰富,能感受触觉。
29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②环层小体:
3.突触后成分:
树突末梢。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化 控离子通道),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13
4.信息在突触内的传递过程:
a. 轴突信息 →突触前膜 →电控钙通道开放→突触间隙 内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成分. b. 在钙离子的刺激下,突触前成分内的微管收缩,突触小泡向 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上电控钙通道打开,膜内外 离子交换,产生电流。 d. 突触间隙内多余的突触递质被酶 解或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成分.
3.神经元表面质膜内的膜蛋白,有些是 ,有些 是 ,它们与神经元 、 等功能有关。
4.树突分支上常有许多小突起,称为 ,与其形 成的突触连接称为 。
5.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 纤维合称一个 ,其神经末梢称 。
6. 朗氏结的功能: 电冲动跳 跃式传导,可加快传导速 度。
23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由少突胶质细胞 的叶片状突起末端缠 绕轴突形成。无神经 膜。一个少突胶质细 胞的突起末端可以缠 绕多个轴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4
(二)无髓神经纤维
较细, 不完全地被包埋 在圆柱状胶质细胞凹陷成 的纵沟内而成。
25
四、神经末稍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般构成:
1. 神经元:感受刺激,传导电冲动。 2. 神经胶质细胞: 有支持作用,并为神经
元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
1
一.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1.胞体: 1)嗜染质(尼氏体): 2)神经元纤维:
2.突起: 1)树突: 2)轴突:
2
1.胞体:
细胞的营养和整合中心。胞体形态不一, 核大,染色淡,核仁明显。有丰富的细胞 器,重要的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14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是神经元的 5-10 倍。分两类: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最多。突起 末端形成的脚板附着在毛细 血管表面。该细胞为神经元 提供营养,并可通过调节细 胞外微环境影响神经元的功 能。
15
星形胶质细胞
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
突起较长,分布于白质。
b.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
19
三.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分两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一)有髓神经纤维:
A.周围神经系统的有 髓神经纤维:
1.基本结构: 轴突 + 髓鞘 + 神经膜。
20
2.形成过程:
叶片状的施万细胞细胞核和绝大部分细胞质 位于细胞外侧边缘,中间部分由紧密相贴的两层 细胞膜构成。施万细胞将轴突不断包绕。
概述:
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终止于其他组织或器官内,所形成的一 些特殊结构。
分类: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 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26
(一)感觉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它 能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 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 感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 囊神经末梢两类.
一般只有一个。细长。 起始部位称轴丘。轴突和 轴丘内无尼氏体。
轴突很少分支,表面光 滑。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 成终扣。传出冲动。
7
(二)神经元的分类:
1.依据突起的数量: 假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元。
8
2.依据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运动(传出)神经元 联络(中间)神经元
9
(三)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 元与非神经元之间形 成的传递信息的特化 结构。分2类:电突触 和化学突触。
32
(二)运动神经末稍 运动终板:
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在接近肌 纤维处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在骨骼肌纤维表 面反复分支,其末端呈爪样或花朵状附着在骨 骼肌纤维膜上。
33
一.填空题:
1.神经组织是由 和 组成,它们的形态 特点是均有 。
2.神经元的构成可分为 、 和 三部 分,其中 是它的营养中心。
21
3.神经膜:有施万细胞外侧的部分(包括细胞核 和绝大部分细胞质) 和外包的基膜构成。
4.髓 鞘:由多层围绕轴突的施万细胞的细胞膜 构成.髓鞘富含脂类物质。
22
5.朗氏结: 通常一条轴突周围有 一系列的施万细胞包绕。施万 细胞之间轴突裸露的部位称朗 氏结。相邻朗氏结之间的一段 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一般呈卵圆形,广泛分 布于韧带、肠系膜及真皮 的网状层等处,能感受压 觉和振动觉。
30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②环层小体: ③肌梭:
为梭形小体,分布于骨骼肌内,是一种 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骨骼肌纤维的伸 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 作用。
31
(二)运动神经末稍
是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终末部分,分 布于骨骼肌、平滑肌及腺体内所形成 的结构。其功能是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和腺的分泌。
突起较短,分布于灰质。
16
2.少突胶质细胞:
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形成中枢神经系 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
17
3.小胶质细胞:
最小,核小,染色深。 来源于单核细胞,组织损 伤时转变成巨噬细胞。有 防御作用。
18
小胶质细胞(红) 和星形胶质细胞(绿)
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的突起,形成神经纤维的 髓鞘。对神经受损后再生有重要作用。
3
a.尼氏体:
由大量的粗面内织网和游离核糖体积聚 而成。嗜碱性强。合成蛋白质和神经递质。
4
b.神经原纤维:
嗜银性。主要由微管和神经丝构成。有支 撑和协助细胞内大分子运输的作用。
5
2.突起:
1)树突:
一个或多个。 较短有 且支多。表面有小突起, 称树突棘,是接受冲动的 重要结构。
6
2.突起:
2)轴突:
化学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
轴突末梢。富含线粒 体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囊 泡。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 质。突触囊泡外覆的突触 素连接微管。
突触前部的细胞膜较厚, 称突触前膜。
11
2.突触间隙:
细胞间隙。含钙离子和递质酶。兴奋传递 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 或被递质酶水解。
12
27
1.游离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并裸露的细小分支, 分布在表皮、角膜上皮、粘膜上皮及某些结缔组 织内形成的结构,能感受冷、热和痛的刺激。
28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为椭圆形小体,分布 于皮肤真皮乳头层,以 手指掌侧和脚底皮肤最 为丰富,能感受触觉。
29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②环层小体:
3.突触后成分:
树突末梢。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化 控离子通道),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13
4.信息在突触内的传递过程:
a. 轴突信息 →突触前膜 →电控钙通道开放→突触间隙 内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成分. b. 在钙离子的刺激下,突触前成分内的微管收缩,突触小泡向 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上电控钙通道打开,膜内外 离子交换,产生电流。 d. 突触间隙内多余的突触递质被酶 解或被重新吸收回突触前成分.
3.神经元表面质膜内的膜蛋白,有些是 ,有些 是 ,它们与神经元 、 等功能有关。
4.树突分支上常有许多小突起,称为 ,与其形 成的突触连接称为 。
5.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 纤维合称一个 ,其神经末梢称 。
6. 朗氏结的功能: 电冲动跳 跃式传导,可加快传导速 度。
23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由少突胶质细胞 的叶片状突起末端缠 绕轴突形成。无神经 膜。一个少突胶质细 胞的突起末端可以缠 绕多个轴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4
(二)无髓神经纤维
较细, 不完全地被包埋 在圆柱状胶质细胞凹陷成 的纵沟内而成。
25
四、神经末稍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般构成:
1. 神经元:感受刺激,传导电冲动。 2. 神经胶质细胞: 有支持作用,并为神经
元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
1
一.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1.胞体: 1)嗜染质(尼氏体): 2)神经元纤维:
2.突起: 1)树突: 2)轴突:
2
1.胞体:
细胞的营养和整合中心。胞体形态不一, 核大,染色淡,核仁明显。有丰富的细胞 器,重要的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
14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是神经元的 5-10 倍。分两类: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最多。突起 末端形成的脚板附着在毛细 血管表面。该细胞为神经元 提供营养,并可通过调节细 胞外微环境影响神经元的功 能。
15
星形胶质细胞
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
突起较长,分布于白质。
b.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
19
三.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分两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一)有髓神经纤维:
A.周围神经系统的有 髓神经纤维:
1.基本结构: 轴突 + 髓鞘 + 神经膜。
20
2.形成过程:
叶片状的施万细胞细胞核和绝大部分细胞质 位于细胞外侧边缘,中间部分由紧密相贴的两层 细胞膜构成。施万细胞将轴突不断包绕。
概述:
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终止于其他组织或器官内,所形成的一 些特殊结构。
分类: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 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
26
(一)感觉神经末梢
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它 能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 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 感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 囊神经末梢两类.
一般只有一个。细长。 起始部位称轴丘。轴突和 轴丘内无尼氏体。
轴突很少分支,表面光 滑。其末梢分支很多并形 成终扣。传出冲动。
7
(二)神经元的分类:
1.依据突起的数量: 假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元。
8
2.依据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运动(传出)神经元 联络(中间)神经元
9
(三)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 元与非神经元之间形 成的传递信息的特化 结构。分2类:电突触 和化学突触。
32
(二)运动神经末稍 运动终板:
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在接近肌 纤维处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在骨骼肌纤维表 面反复分支,其末端呈爪样或花朵状附着在骨 骼肌纤维膜上。
33
一.填空题:
1.神经组织是由 和 组成,它们的形态 特点是均有 。
2.神经元的构成可分为 、 和 三部 分,其中 是它的营养中心。
21
3.神经膜:有施万细胞外侧的部分(包括细胞核 和绝大部分细胞质) 和外包的基膜构成。
4.髓 鞘:由多层围绕轴突的施万细胞的细胞膜 构成.髓鞘富含脂类物质。
22
5.朗氏结: 通常一条轴突周围有 一系列的施万细胞包绕。施万 细胞之间轴突裸露的部位称朗 氏结。相邻朗氏结之间的一段 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一般呈卵圆形,广泛分 布于韧带、肠系膜及真皮 的网状层等处,能感受压 觉和振动觉。
30
2.有被囊神经末梢: ①触觉小体: ②环层小体: ③肌梭:
为梭形小体,分布于骨骼肌内,是一种 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骨骼肌纤维的伸 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 作用。
31
(二)运动神经末稍
是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终末部分,分 布于骨骼肌、平滑肌及腺体内所形成 的结构。其功能是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和腺的分泌。
突起较短,分布于灰质。
16
2.少突胶质细胞:
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形成中枢神经系 统内神经纤维的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
17
3.小胶质细胞:
最小,核小,染色深。 来源于单核细胞,组织损 伤时转变成巨噬细胞。有 防御作用。
18
小胶质细胞(红) 和星形胶质细胞(绿)
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的突起,形成神经纤维的 髓鞘。对神经受损后再生有重要作用。
3
a.尼氏体:
由大量的粗面内织网和游离核糖体积聚 而成。嗜碱性强。合成蛋白质和神经递质。
4
b.神经原纤维:
嗜银性。主要由微管和神经丝构成。有支 撑和协助细胞内大分子运输的作用。
5
2.突起:
1)树突:
一个或多个。 较短有 且支多。表面有小突起, 称树突棘,是接受冲动的 重要结构。
6
2.突起:
2)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