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汇总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壮举,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和文化影响力,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官方文献、民间传说以及考古发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视角。
二、官方文献研究官方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明朝的《明史》以及《郑和宝船录》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据官方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宝船数量众多,随行人员包括官员、水手、翻译等。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与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贸易。
这些国家包括东南亚的爪哇、真腊、暹罗等,以及非洲东海岸的麻林等国家。
通过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民间传说研究除了官方文献,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在江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传说往往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
据民间传说,郑和在航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险阻和挑战,但他总是能够化险为夷,成功地完成使命。
这些传说中还涉及到许多神奇的事件,如宝船上的神兽、神秘的航海图等。
虽然这些传说可能并非史实,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途径。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补充资料。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迹被发现,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新的线索。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中,发现了与郑和宝船相似的船只残骸。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郑和船队的更多信息,如船只的规模、结构、材料等。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陶瓷器、金币等文物,这些都是研究郑和下西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报告
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报告
《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报告》
摘要: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国的一项著名航海活动,标志着中国在15世纪达到了航海技术与海外贸易的巅峰。
本报告将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目的、船队组成、行程、对外交往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
郑和下西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作为明代中国对外扩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明代中国的海外遗产,还能为现代中国的外交和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二、历史背景
1.明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状况
2.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2.展示明朝政权的实力
3.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四、船队组成
1.船只类型和数量
2.船队人员组成和阶层
五、行程
1.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2.途径的国家和地区
3.停靠的港口和贸易活动
六、郑和下西洋的对外交往
1.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
2.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内容
3.文化交流和军事影响
七、影响及评价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评价在历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报告将对不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史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结论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到明代中国在航海技术、贸易和外交方面的重要成就,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对外扩展影响力的方式和手段。
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的探讨与对比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光辉的篇章之一,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与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的历程进行探讨与对比,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伟大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史料一:明史郑和传明史中的《郑和传》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史料详细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路线、规模以及所达国家和地区等信息。
其中,郑和的航海目的、所携带的货物、与各国的交往情况等均有详细记载。
根据《郑和传》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大明国的富强,扩大影响力,同时进行海上贸易,获取海外珍宝。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率领的船队所到达的国家与地区繁多,如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
他们带去了瓷器、丝绸等商品,换回了当地的特产,如香料、宝石等。
此外,《郑和传》还记录了郑和在海外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与冲突。
三、史料二: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除了官方的历史记载外,航海日志与民间传说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航海日志记录了船员们在航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船只的运行状况等细节。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航海生活与实际操作的描述。
而民间传说则流传着许多关于郑和航海的故事与轶事,如他的胆识、智慧、仁爱等品质在传说中得以体现。
然而,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航海日志可能因为历史的流逝而遗失或损坏,其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民间传说则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误差或后世的艺术加工而偏离史实。
因此,在利用这些资料时,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其真实性。
四、史料三:外国史书与文献外国史书与文献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来源。
由于郑和的船队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史书与文献中,往往有关于郑和及其船队的记载。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外部观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例如,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史书记录了郑和船队到达时的盛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交往情况。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海外交通活动之一,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第一种史料:明代史书明代史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中,《明史》和《郑和航海图》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与沿途的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这些史书还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人员构成、航行路线以及所到国家的具体情况。
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图除了明代史书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也是研究该事件的重要资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的地理环境。
航海日志记录了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天气变化、海况以及与沿途各国的交流情况等。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过程和文化交流情况。
而航海图则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地理认知水平,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第三种史料:现代考古发现现代考古发现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址被发掘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通过海底考古,我们发现了一些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船只残骸和文物。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国家的文化特征。
此外,一些历史文献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背景信息。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内容总结
郑和下西洋1. 背景介绍郑和下西洋是指宣德七、八年(1421-1422年)中国明朝官员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船队,以及在之后数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曾在15世纪具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
2.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观点2.1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国家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获得丰富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巩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将中国的繁荣带到了更广阔的海洋世界。
2.2 抵达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后抵达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他们与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郑和船队的存在和活动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3 展示中国的实力和荣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也是明朝统治者展示中国实力和荣耀的手段之一。
船队庞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备以及郑和本人高贵的地位和尊严,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
这不仅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畏惧,也拓宽了明朝的外交渠道。
3. 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发现3.1 发现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让中国人首次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东岸等地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
他们的航线将中国与这些地区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贸易和往来奠定了基础。
3.2 探索贸易机会和资源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富的商品和资源,也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进一步思考4.1 对中国海洋实力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标志着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在当时是世界上少有的。
然而,在陆地上的冲突和内斗使得明朝的政策转向封闭,之后中国的海洋实力逐渐减弱。
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值得中国今天反思和借鉴,重新发展自己的海洋实力。
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
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古今中外学界评析郑和下西洋壮举之动因、目的、使命,众说纷纭,我个人在研究中体会主要有四点:1、政治上,巩固明朝廷政权。
史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就是要肃清反明流亡勾结外国势力,向周边国家显示国力及友好,恢复和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防止外患,减少对我威胁。
这是发起下西洋最初始和主要目的2、外交上,增强明帝国影响。
远播声威,争取与周边及海外各国保持睦邻友好往来,调解矛盾,建立稳定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格局。
史载永乐帝明示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今遣郑和……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后宣德帝也指示“纪无宣德,咸与维新,尔诸蕃国远处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郑和……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强调“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
这都是申明一脉相承的和平、开放、交往国策。
在下西洋访问各国及护送使节往来外交的实践中都得到充分地执行。
这是下西洋坚持始终的重大使命3、经济上,扩大互通有无的海上对外贸易。
把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水平和规模,在继承宋元朝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扩展,主动开展朝贡贸易、官方贸易等国家级别的贸易;带动民间对外贸易,而且为亚非国家间贸易开辟了通道,在国际贸易历史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史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诸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并称郑和下西洋舟师编队“锄强扶弱,海道一清”“充舶而归”。
“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若,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这说明了七下西洋促进广泛的对外贸易,是互通有无、平等互利的。
而且从一个侧面证实,七下西洋坚持近三十年之久,也是有经济效益的,达到了发展国内经济的目的4、文化上,大力传播中华文明,又广泛吸纳外国珍异。
史载:“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通西南海道朝贡,宣德化而柔远人”,“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舆图开拓,万善咸臻”。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不仅在内部实现了疆域的扩张,还通过海外探险开拓了海外市场。
在汉朝时期,郑和作为中国著名的航海家开启了下西洋的远洋航行,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郑和的背景和任务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他在1405年至1433年间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远洋航行。
他的任务是展示中国的实力,拓展贸易市场,以及巩固海上权益。
郑和率领的船队覆盖范围广泛,曾经抵达的地方包括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等。
二、远航的船队规模和构成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由许多船只组成。
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据说可以容纳一万人。
此外,船队中还有严密组织的舰队,包括战舰、运输船、粮食船以及驱逐舰等,以保证远航的安全与顺利。
三、远洋航行的意义1. 拓展贸易市场:通过远洋航行,中国与其他国家实现了经济贸易上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 巩固外交关系:郑和的远航活动巩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增进了互信与理解,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3. 促进文化交流: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深入,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得以促进,这对于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影响1. 拓展了中国对外贸易:郑和远航时期,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通过出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 提高了中国的声望:郑和远航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航海技术,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3. 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航海活动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 弘扬中华文化:郑和远航期间,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在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传承。
五、总结汉朝时期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目的研究综述
郑和下西洋目的研究综述作者:时秀菊王明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之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二百余艘海船、接近三万人的队伍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途径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此举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早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自郑和初下西洋至今600余年,关于当初郑和缘何七下西洋的争论至今没有确定的一个答案。
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宣扬明朝国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等几个方面。
一、宣扬明朝国威在朱元璋覆灭元朝之后,建立的明朝根基未稳,尤其是在经过元代近百年脱离“正统”规范的统治之后,海内外对于“华夷之分”早已淡漠不复如之前。
宣扬国威,震慑外夷已经成为明朝确立之后的对外基本政策。
而郑和下西洋一举,就涵盖了这一目的。
王双印对这一目的认为,“朱棣以诸侯王而夺天子之位,叔父抢夺子侄之宝座,强力横夺,杀戮三年,民心不安,旧臣饮恨含怨,朱棣积虑甚深。
于是乎征战漠北,讨伐越南,又派一批亲信出使域外各国。
这些大动作,固然有稳定大明江山的企图,其主要目的当为强力保固天子宝座。
因为这些向外的征战或外交,可以转移臣民的注意力,减低夺位之怨,进而可以赢得赞美,稳定君位”,陈信雄在《书评:一个宦官的传奇历程》和安震的《大明王朝》中也曾提到,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改变夺位之后对自己不利的政治局面,便派遣使臣分别出使临近各国,谋求恢复和发展友好邦交以及贸易往来。
用这一办法在“宣扬国威,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声望”的同时,籍“四夷”被征服的威风向国内的统治阶层、知识分子宣告自己的正统地位。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海洋历史上一段绚烂的篇章。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等地,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三种不同的史料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程与影响。
二、文献一:明史郑和传首先,我们参考《明史·郑和传》。
此文献为官方修撰的史书,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较为详细。
根据此文献,郑和的航海活动主要在永乐年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国力,同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船队规模庞大,装备先进,人员众多,显示了明朝的强大实力。
此外,此文献还详细记录了郑和所到之处,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这些地方的特产与文化。
三、文献二: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其次,我们参考郑和航海图及相关航海日志。
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航海信息,如航行路线、天气状况、海洋现象等。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以及当时的海洋知识。
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情况,如贸易物品、交易方式等。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三: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最后,我们参考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
这些资料虽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一些民间传说讲述了郑和在航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险与挑战,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友好交往。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与想象,但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
五、结论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首先,官方史书《明史·郑和传》为我们提供了郑和航海的官方记载,展现了明朝的国力与海洋实力。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对外交往和探索活动,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事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二、历史文献研究1. 明史记载首先,我们可以从《明史》这一重要历史文献中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明史》是清代编纂的一部全面、系统记录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对郑和下西洋的描述十分详尽。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跨度较大,先后进行了七次航行,其中主要航道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
这一部分的史料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历史背景和航行路线。
2. 郑和航海图录除了《明史》之外,郑和航海图录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这些航海图录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航线、港口、海况等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通过对这些航海图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海上航行的实际情况。
三、考古发现研究除了历史文献之外,考古发现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实物证据。
例如,通过潜水考古发掘,我们在一些港口遗址发现了具有明显明朝特征的文物,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此外,一些水下考古项目还发现了疑似为郑和船队的船只残骸,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船只的构造和性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民间传说与文化研究1. 民间传说在民间传说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层出不穷。
这些传说往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通过对这些传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海洋的认知。
2. 文化交流与影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次商业贸易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活动。
《2024年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范文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一、引言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壮举,不仅彰显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本文将从三种不同的史料角度出发,对郑和下西洋进行深入研究。
这三种史料包括历史文献、航海日志以及考古发现。
二、历史文献研究历史文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依据。
明朝时期的《明史》、《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航程、贸易等情况。
通过分析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船只装备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三、航海日志研究航海日志是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记录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船队的航行路线、海洋气候、航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航海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每次航行的起止时间、航行路线、船舶状态、人员情况以及所遇风险等。
通过对航海日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还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了解当时船队的组织结构和航海技术。
四、考古发现研究考古发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文物被发现,如船只残骸、瓷器、铜钱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使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
此外,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工艺技术、贸易情况以及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五、综合分析综合三种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展示了当时中国海上力量的强大。
通过历史文献,我们了解了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航海技术以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通过航海日志,我们更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航行场景和船队的组织结构;而考古发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和更直观的历史背景。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中国与世界。
六、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当时的海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第一篇: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
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
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
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
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
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
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
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摘要:郑和下西洋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
本文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学者在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推进了相关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全面,在对前人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围绕郑和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文化遗存保护正文: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潘群撰写长篇文章《明成祖为何遣郑和祭乳母》(上、下)(《郑和研究》第2-3期)以明成祖遣郑和祭乳母事为切入点,把郑和下西洋事件置于明初三朝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辩了“靖难”前后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政策变化,认为明成祖与其父明太祖闭关自守根本相反,他实施的是“开放政策。
”有蒙古血统的明成祖为维护中华56个民族益抗击蒙元竟尽职于役,比之其父朱元璋保守闭关不敢出击蒙元来说,无疑是开放的千古一帝,无愧其谥号:“至孝文皇帝”而且“德威广被”——朝觐贡献“新受朝命为王者殆三十国。
”李凤英《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主因讨论及其对现今的借鉴意义》(《黑龙江史志》第17期)则把郑和下西洋置于整个国际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性质的;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性质的。
导致两者之间差异的是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
从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大国地位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社会进步等结论。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可以分为国内、国际两方面来看待。
前者通过对明成祖的探讨,认为明成祖为千古一帝,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在其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国内实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保障,再加上前朝累积的造船、指南针等技术,为大规模远航提供了安全和技术保障,明成祖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调查报告结果
郑和调查报告结果郑和调查报告结果近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郑和作为明代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其下西洋的七次远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果和影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为了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真相,历史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朝的影响力、开辟贸易路线和维护海上安全。
他的船队曾经到达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等地,与当地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了交流和贸易。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带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郑和下西洋的成果和影响并非一味地被肯定。
一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明朝的威严和统治力,而非真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他的航海活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于中国的海洋经济和海外扩张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文化的同化等问题。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历史学家们还进行了考古发掘和地理勘探。
在中国和海外的一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郑和航海有关的文物和遗迹,如船舶碑文、交流文物和贸易品等。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了解当地文化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同时,地理勘探也揭示了郑和航线的具体路径和影响范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证依据。
除了考古和地理学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冒险和探险,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郑和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思想,与当地的文明进行了对话和交融。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也对中国自身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郑和调查报告的结果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地理勘探和文化社会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果和影响。
郑和文献研究综述
2009年的郑和研究成果算不上丰富,却有着鲜明的学术传承和时代特色,围绕郑和、郑和时代、郑和下西洋、郑和文化的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推进了相关研究;二是针对传统观点的研讨,拓展了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围绕郑和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开展弘扬郑和文化诸方面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活动。
一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推进研究的关键因素,史料的挖掘、分析与解读水平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
郑和研究历经百年,对新史料的挖掘和对传统史料的重新诠释是推动其不断深入的持续动力。
2009年的郑和研究,有几篇论著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方面颇为用心。
陈平平撰文《试举析郑和船队到过浡泥的若干明代史料依据》(《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4期)依据张洪《归田稿·华夷胜览序》与吴讷《思庵文粹》卷三等史料,认为匡愚曾随从郑和的一、二、三次下西洋,著有《华夷胜览》,郑和使团船队到过浡泥。
与此链接,《明实录》等相关史料,支持了郑和船队第一、二次下西洋时期到过浡泥的观点。
陆容《菽园杂记》等的记载,表明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时到过浡泥。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亦记有浡泥,表明它为郑和船队所通达之国。
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有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加里曼丹岛浡泥的航线。
张燮《东西洋考·文莱》述及闽人有随郑和至此留居者。
显然,《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七奉使,所历三十余国中有浡泥之说,并非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纯属臆断。
郑和使团船队分,促进中浡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值得纪念。
徐恭生撰文《<卫所武职选簿>资料摘录与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相关问题》(《郑和研究》第3期)对现存的明代卫所武官世袭选簿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史料加以摘录并进行了分析。
文章摘录了169位下西洋军官的简略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如下事实:第一,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方除旧港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进一步证实了锡兰山战役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浡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郑和的自卫反击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法国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颇丰,人才辈出。
本文从中选择几本较新的著作做一介绍,其中对郑和下西洋的缘起、过程和影响等作了独到的分析。
一法国汉学界早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其实,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始终是海外汉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曾3次(第4、6和7次)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1416—1451年),曾先后被英国的米尔斯(J·V·G·Mills)全文译作英文①。
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年)②、荷兰戴闻达(J·J·L·Duyvendak, 1889—1954年)③ 和美国的柔克义(W·W·Rockhill, 1854—1914年)④ 等人作了节译。
曾经3次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明航海家费信的《星槎胜览》(1436年)已先后由柔克义、伯希和及福嘉第(G·Foceardi)⑤、戴闻达等著名学者部翻译。
曾于宣德五年(1430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1434年),也由伯希和与柔克义作了简单辑录译注。
伯希和与戴闻达还从《明史》与《明实录》中辑录了有关郑和航海的资料。
在伯希和、方殿华(Louis Gaillard)⑥ 和布尔斯坦(Daniel Boorstin)⑦ 等人的多种著作中,都曾广泛地研究过郑和航海的资料。
明人罗懋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演义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已由戴闻达节译。
米尔斯介绍过明人郭钰订的《武备志》中的一幅详细的郑和航海图。
伯希和与米尔斯还翻译过有关郑和第7次下西洋的明人祝允明著《前闻记·下西洋》条的内容。
这些中文原始资料的辑录与译注,大大方便和促进了西方汉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法国汉学界早期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汉学家是伯希和。
他不仅是法国汉学界的泰斗,而且还被奉为“超级东方学家”。
伯希和发迹于当时设在越南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得益于1906—1908年的西域探险,成名于法兰西学院于1909年为他专设的“西域历史、语言和考古讲座”。
他发表的大量汉学书评,完全是借助了他长期出任西方最早的汉学刊物《通报》(T' oung Pao,创刊于1890年,伯氏于1925—1935年任法方主编)的阵地。
伯希和于1914年在《亚细亚学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书评⑧,1933年于《通报》中发表了《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冯承钧先生的中译本译作《郑和下西洋》)⑨,1935年又于《通报》中发表了《有关郑和及其航海的补充札记》⑩,1936年又于同一杂志中发表了《再论郑和下西洋》(11) 等著论文。
伯希和有关郑和的主要著作,也是海外汉学界研究郑和的奠基性著作,便是其《15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大航海旅行》一书。
全书共分4部分。
其中第1部分对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的版本变迁作了探讨。
其第2部分对费信所著《星槎胜览》的版本沿革、郑和七下西洋时分别所至国家、时间、船舶均作了考证。
他对于郑和航海中的地名之考证,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其第3部分对明人巩珍《西洋番国志》中有关西洋各国的地名与《瀛涯胜览》和《明史》等书的记载作了比较。
可惜,伯希和当时未曾读到过该书。
第4部分对明人黄省曾所著《西洋朝贡典录》的版本演变、西洋各国的历史、物产、物品、习俗等作了详细考证。
第5部分是对《明史·郑和传》的译注本。
伯希和的论著已有70年的历史了,但它至今仍不失其学术价值。
伯希和此著,乃西方汉学界研究郑和的先驱性著作。
二多米尼克·勒列夫尔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新著《启蒙之龙》沉寂多年之后,法国德·拉图尔(de La Tour)造船厂的一名退休海工程师多米尼克·勒列夫尔(Dominique Lelièvre)先生,客串出版了一本《启蒙之龙,15世纪初叶明朝的远航》(12)。
这部400多页的洋洋大观的法文版书,是一部研究郑和航海的新论著。
作者认为大航海家郑和是中国民族英雄。
郑和在中国就如同哥伦布在欧洲一样名震遐迩。
作者将中国在15世纪的海上远航置于经济背景中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明朝初期的辉煌。
书中首先讲到了在中国航道网络中游弋的中国船队之高超技术和庞大数量,直到永乐皇帝从1405年起发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海上远航。
100多米长的宝船,在30多年间往返于“西洋”30余国。
同样也信仰佛教的穆斯林宦官郑和,率近3万之众的一支船队,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立下了不朽功业。
郑和在7次下西洋期间,记述了其旅行的细节、各停泊口岸的习俗以及穆斯林和佛教城市。
它成了衡量明王朝为维持世界秩序而对西洋各国所采取政策的一次宝贵机会。
当时中国以其大吨位的宝船和广泛的外交、商贸网络,使几乎整个亚洲都奉行了向中国朝贡的政策,从而保证了明朝国家对国贸易的垄断权。
中国皇帝受命于天而统治于地,皇恩浩荡地向藩部赐礼和封册。
从尼泊尔到朝鲜、从萨玛尔罕到婆罗洲,众多国家都纷纷向大明天子朝拜。
但郑和于1434年逝世时,欧洲贪婪发现新大陆的先驱——葡萄牙人便绕过了西撒哈拉海岸的博哈多尔角(Le Cap Bajador)。
15世纪末,欧洲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海洋征服。
中国却由于其制度的僵化和受具体环境的阻碍,坐失了此后5个世纪参与国际贸易交流的良机。
全书共分11章:中国海洋中的财富、明王朝的开国、郑和的远航、从南京到古里(Calicut)、战胜与说服西洋诸国、西洋与穆斯林地区、大建筑家永乐、7次下西洋的结束、明代大航海的衰落。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当时西方商业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中,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诞生。
贵族、神职人员和资产阶级都在追求探险、征服与殖民化,货币扩大了其控制权,打乱了旧有关系,最终结束了封建制度,成了控制商品与市场的关键因素。
中国却在千方百计地巩固其封建制度,中哲学仍在主张“养性”和“修身”。
从而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也就是失去了强国富民的根本。
多米尼克·勒列夫尔先生指出,自15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摆脱出来,而新近恢复活力的中国,又重新复苏了一种长时间内受到遏制的航海志向。
中国自1405年起,便发起了其历史上最大的7次海上远航,其船队在30多年中游弋于“西洋”之中。
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中国这样一个敢于进取的国家旗鼓相当。
中华帝国演出了一场大舞台的“外交巴蕾”,并且使整个亚洲都卷入了其舞蹈步法中。
但在1435年,就在葡萄牙的亨利王子(Henry le navigateur, 1394—1460年)考察非洲海岸的时候,中国的最后一位“航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晏驾了。
航海家亨利王子于1415年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Ceuta),于1418年左右发现了马德拉附近的圣港(Port Saint)以及马德拉岛(Madera),他由于受元代赴中国与东方旅行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于是便派船队于1434年绕过了博哈多尔角(Le Cap Bojador),此后又发现了亚速尔(Azores)群岛和加那利(Canary)群岛。
1445年,他的一只船到达塞内加尔河,于次年又驶至冈比亚河。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年)前后4次远航,发现了西印度群岛,也就是美洲新大陆。
葡萄牙人达伽马(Vosco da Gama, 1460—1524年)3次东航,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并最后客死于科钦(1497—1524年)。
葡萄牙人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年)绕过南美并横渡太平洋,环世界航行并确定大地为一圆形球体,成了第一个从东向西横渡太平洋的人(1505—1521年)。
但欧洲人的大航海比郑和晚近一个世纪。
当时,世界的命运部分地取决于海上的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不仅中国的非专业的史学家们都知道这一切,而且许多历史地图集和百科全书性著作也都作过记述。
郑和下西洋的许多事实,要比葡萄牙人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情节,更容易证实得多。
因为郑和下西洋的证据有明代的官报告(《明史》与《明实录》)、出自帆船上乘客的描述(马欢、费信和巩珍)、在中国和锡兰发现的石刻资料、第二手的地图、演义小说等。
有一部也门的编年史,也证实了中国船队曾于这个时代到达过阿拉伯世界(13)。
葡萄牙船队却缺乏如此丰富的旁证材料,只有当事人的孤证。
但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问题上,也如同在葡萄牙船队的问题上一样,仍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其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尚有许多考证工作,有待于学术界去作。
法国汉学家格鲁塞(René Grousset, 1885—1952年)于1941年在《草原帝国》中指出:“中国人从来没有海上的爱好”(14)。
但是,中国人可能很早就越过了非洲并发现美洲。
中国人于欧洲人之前发现澳洲,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中国人很早就很熟悉并经常来往于东南亚的岛屿之间,从苏门答腊经爪哇和婆罗洲而到达菲律宾群岛。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摩鹿加(Moluques,马鲁古群岛)和帝汶岛(Timor)。
帝汶岛位于澳洲北部的梅尔维尔群岛(Melville),距达尔文要塞(Fort Darwin)只有数链(encablure,每链约合200米)的航程。
有许多迹象表明,中国人曾访问过澳洲大岛的海岸,当然不一定是郑和船队的人。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认为,中国人很早就曾经到达过美洲大陆。
事实证明,中国有一种非常显著的海上航行的早熟性。
中国的这种航海早熟性或其先进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工艺技术方面涉及到了从造船术到航行技术诸多领域。
中国人在罗盘、轴心舵、三角帆、水密舱、浮锚、桨橹、拆卸舵与折叠帆等方面,都远远走在前列。
这种先进性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长期发展结果。
中国的“南方”应该主要是指其以长江为中心的中东部以及沿海城市。
中国的经济中心于明代之前就已经南移了,虽然政治中心在北方。
中国没有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包括在内)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那种地中海地区的航海熔炉。
但西方也没有中国那些与印度、印尼、南洋群岛、波斯、阿拉伯世界和东非很早就联系起来的南方海岸。
中国的这人口、物质和技术优势的古老结合,只会促进他们航海技术的发明、发展与多样化。
这正如欧洲的南北接触、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流,促生了更有效的航行新技术一般,也正如葡萄牙船队正是两桅或三桅高舷帆船(Kogge)与大帆船(nef)的混血女一般,海上交流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很早就曾认真地面对海上冒险,并为此作过各方面的准备。
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需求。
到了明永乐时代(1403—1425年),中华帝国又逐渐开始恢复宋元时代开通的与海外的关系。
正是从这个时代起,中国的对外关系,才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