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一-折叠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中考数学折叠专项复习汇总
A
折叠与全等三角形
利用折叠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线段或角 相等。
折叠与相似三角形
通过折叠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 形的性质求解问题。
B
C
折叠与四边形
利用折叠构造特殊的四边形(如矩形、菱形 、正方形等),从而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或 者求解面积等问题。
折叠与最值问题
通过折叠找到某些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 小等)的最值,从而解决问题。
注意检查答案,确保准确无误
检查计算过程
在完成计算后,要仔细检查计算过程,确保每一步的计算都是正 确的。
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将计算得到的答案代入原题进行验证,确保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
注意单位换算和精确度
在涉及长度、面积等物理量时,要注意单位换算和精确度的要求, 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谢谢聆听
折叠与对称性的应用
02
折叠操作常常与图形的对称性相结合,通过对称性可以确定函
数图像的某些性质,如对称轴、对称中心等。
折叠在动态问题中的应用
03
在动态问题中,通过折叠操作可以建立动态的函数关系,进而
利用函数图像分析问题的变化趋势。
与几何图形结合的综合应用
折叠与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折叠操作,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 其他图形,或者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 决折叠问题。
对称性质
折叠后的图形关于折痕对称,因此可以利用对称性简化面积计算。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面积
底和高法
通过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利用 公式$S = frac{1}{2} times text{ 底} times text{高}$计算面积。
相似三角形法
当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它们的面 积比等于对应边长的平方比。因 此,可以通过求解相似三角形的 边长比例来计算面积。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精选全文
精选全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近年来,在各地中考数学命题时,十分重视对图形语言、文字语音、符号语言的理解运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
这样,图形的折叠问题就成为一个亮点,有关翻折的考题日趋增加。
翻折问题的解决方法,抓住翻折后与翻折的图形是以折痕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这一关键,并运用代数方程,一般均可求得。
下面我们以中考题为例,谈谈翻折问题的几例类型及解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矩形为母体的翻折这种类型最多,以折痕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下面几种:1、沿对角线翻折例1、(2000年山西省)已知:如图1,将矩形ABCD沿直线BD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于E,AD=8,AB=4,求△BED的面积。
分析:因为BD是对称轴,∴∠CBD=∠C’BD,又AD∥BC,∴∠CBD=∠ADB,得:∠C’BD=∠ADB,∴ED=EB设ED=x,∴AD=8-x在Rt△ABE中,AB2+AE2=BE2,即42+(8-x)2=x2,∴x=5,∴ED=EB=5又BD=∴S△BED==10方法2:过E作EF⊥BD,垂足F,在得到BE=5,BD=4后,在Rt△BEF中,EF=,得S△BED=BD×EF=×4×=10方法3:∵Rt△BEF∽Rt△BDC’,∴EF:DC’=BF:BC’,得EF==(以下略)2、沿一直线翻折,使一顶点落在对边上例2、(2000年山东省)已知矩形ABCD的两边AB与BC的比为4:5,E是AB 上一点,沿CE将△EBC向上翻折,若B点恰好落在边AD上的F点,如图2,则tg∠DCF=______。
A、B、C、D、分析:因为CF=CB,∴CF:CD=5:4,得CD:DF=4:3,∴tg∠DCF==,应选(A)。
例3、(1998年台州市)如图3,矩形ABCD的长、宽分别为5和3,将顶点C 折过来,使它落在AB上的C’点(DE为折痕),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折叠问题涉及6种题型梳理
折叠问题涉及6种题型梳理一、问题导读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这类问题的解法思路,常常会困扰同学们,同样是翻折类题目,条件不一样,问题不一样,用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遇到这类题目,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继而发现这类问题特有的解题思维模式。
二、典例精析类型1 直角三角形的翻折或翻折后产生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例1.(2018秋昌平区期末)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 折叠,使点A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N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NBD中,x +3 =(9﹣x),解得x=4.即BN=4.故选:A.例1变式1.(2018秋平度市期中)如图,在Rt△ABC中,直角边AC=6,BC=8,将△ABC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的长为()A.25/4 B.22/3 C.7/4 D.5/3【解析】由题意得DB=AD;设CD=x,则AD=DB=(8﹣x),∵∠C=90°,∴AD﹣CD=AC ,(8﹣x)﹣x=36,解得x=7/4;即CD=7/4.故选:C.例1变式2.(2018秋瑞安市期末)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为BC 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得到△AEF,点H为CD上一点,将△CEH沿EH折叠得到△EH G,且F落在线段E G上,当G F=G H时,则BE的长为_____.【解析】由折叠可得∠AEH=1/2∠BEC=90°,进而得出Rt△AEH中,AE+EH2 =AH,设BE=x,则EF=x,CE=6﹣x=E G,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方程x+4 +(6﹣x)+(6﹣2x)=(2x﹣2)+6 ,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BE的长.BE的长为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翻折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连接AH构造直角三角形AEH,这种折叠问题常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答案.方法策略模式:在折叠后产生的直角三角形中,把某条边设成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中考复习讲义:全面破解六种类型折叠问题
中考热点:全面破解六种类型折叠问题一、问题导读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这类问题的解法思路,常常会困扰同学们,同样是翻折类题目,条件不一样,问题不一样,用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遇到这类题目,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继而发现这类问题特有的解题思维模式。
二、典例精析类型1 直角三角形的翻折或翻折后产生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例1.(2018秋昌平区期末)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 折叠,使点A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N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NBD中,x +3 =(9﹣x),解得x=4.即BN=4.故选:A.例1变式1.(2018秋平度市期中)如图,在Rt△ABC中,直角边AC=6,BC=8,将△ABC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的长为()A.25/4 B.22/3 C.7/4 D.5/3【解析】由题意得DB=AD;设CD=x,则AD=DB=(8﹣x),∵∠C=90°,∴AD ﹣CD =AC ,(8﹣x)﹣x =36,解得x=7/4;即CD=7/4.故选:C.例1变式2.(2018秋瑞安市期末)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为BC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得到△AEF,点H为CD上一点,将△CEH沿EH折叠得到△EHG,且F落在线段EG上,当GF=GH时,则BE的长为_____.【解析】由折叠可得∠AEH=1/2∠BEC=90°,进而得出Rt△AEH中,AE +EH2 =AH ,设BE=x,则EF=x,CE=6﹣x=EG,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方程x +4 +(6﹣x)+(6﹣2x)=(2x﹣2)+6 ,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BE的长.BE的长为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翻折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连接AH构造直角三角形AEH,这种折叠问题常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答案.方法策略模式:在折叠后产生的直角三角形中,把某条边设成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中考数学折叠问题
A B CE F A’ D (B ) A E D C F C ' B 中考折叠问题1、折叠问题是中考的一个考察重点,经常作为填空题的拉分题出现,有时候也出现在压轴题。
2、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3、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4、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
5、轴对称性质——①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②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③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6、技巧:边读题,边将隐藏条件全部挖掘出来(如线段长、角度大小、或者写出两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一般折叠问题都是求值问题,解题思想就是设未知数(可直接设、可间接设),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相似或者条件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AB 、BC 上,将△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B 1处,DB 1、EB 1分别交边AC 于点F 、G .若∠ADF=80°,则∠CGE= .例2.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B 和顶点D 重合,折痕为EF .若BF =4,FC =2,则∠DEF的度数是_ .例3.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落在点处,折痕为EF ,若,那么∠ABE 的度数为 ____________C '︒='∠125C EFABCDE例4. 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AB边上,沿CE折叠矩形ABCD,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若AB=4,BC=5,则tan∠AFE的值为()A.43B.35C.34D.45例5.如图.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边AB、CB均落在对角线BD上,得折痕BE、BF,则∠EBF的大小为( )A.15°B.30°C. 45°D.60°例6、如图,M为矩形纸片ABCD的边AD的中点,将纸片沿BM、CM折叠,使点A落在A1处,点D落在D1处.若∠A1MD1=40°,则∠BMC的度数为.二、折叠问题求线段长度例1、如图,在△ABC 中,∠C=90°,BC=6,D,E 分别在AB、AC上,将△ABC 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若A′为CE的中点,则折痕DE的长为()A、B、2 C、3 D、4例2.如图所示,已知在三角形纸片ABC中,BC=3,6AB ,∠BCA=90°在AC 上取一点E,以BE为折痕,使AB的一部分与BC重合,A与BC延长线上的点D重合,则DE的长度为( )A.6B.3C. 23D. 3例3、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3,AC=5,将△ABC折叠,使点C 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ABE的周长为.B CFE例4.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D =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A.3B.4C.5D.6例5、如图,在Rt△ABC中,∠ABC=90°,∠C=60°,AC=10,将BC向BA方向翻折过去,使点C落在BA上的点C′,折痕为BE,则EC的长度是()A、B、C、D、例6.将长8 cm,宽4 cm的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A与C重合,则折痕EF 的长等于cm.例7.如图,点O是矩形ABCD的中心,E是AB上的点,沿CE折叠后,点B恰好与点O重合,若BC=3,则折痕CE的长为()(A)(B)(C )(D)6例8、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AC上,将△BCD沿着直线BD翻折,使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DC=5cm,则点D到斜边AB的距离是cm.例9、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60°,BC=6,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在C′处,连接BC′,那么BC′的长为.例10.将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ABC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展开后平铺在桌面上(如图所示).若∠C=90°,BC=8cm,则折痕DE的长度是cm.例11、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8,AD=6.将纸片折叠,使得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沿DE向右翻折,AE与BC的交点为F,则CF 的长为()A、6B、4C、2D、1322323例12.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2cm,点E在BC上,且AE=CE.若将纸片沿AE折叠,点B恰好与AC上的点B1重合,则AC=cm.三、折叠问题求面积,BC=6cm,AC=8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点,那么△ADC′的面积是.四、折叠问题判断图形例1.如图,正方形ABCD中,AB=6,点E在边CD上,且CD=3DE。
中考专题——圆中折叠问题(新)
2020中考数学必刷— 圆中折叠问题【知识与方法】折叠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题型,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运用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强,如轴对称性质、全等思想、相似思想、勾股定理、代换思想等,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圆中的折叠问题又具备了一个特殊的背景——圆,我们必须综合利用的圆的各种性质和直线型中的相关定理加以解决。
【例】如图,半圆的直径AB=10cm,弦AC=6cm,把AC沿直线AD对折,恰好与AB重合,点C落到C’,求AD的长。
【解析】设圆的圆心是O,连接OD,作DE⊥AB于E,OF⊥AC于F,运用圆周角定理,可证得∠DOB=∠OAC,即证△AOF≌△OED,所以OE=AF=3cm,根据勾股定理,得DE=4cm,在直角三角形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D 的长.【解答】设圆的圆心是O,连接OD,AD,作DE⊥AB于E,OF⊥AC于F.则∠OFA=∠OED=90O根据题意知,∠CAD=∠BAD,∴CD BD=,∴点D是BC的中点.∴∠DOB=∠OAC=2∠BAD,又OA=OD∴△AOF≌△OED(AAS),∴OE=AF=3cm,4==(cm),)cm==故选A.【针对练习】1.将半径为3的圆形纸片沿AB折叠后,圆弧恰好能经过圆心O,用图中阴影部分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高为()A.BC.D.32【解答】过O点作OC⊥AB,垂足为D,交⊙O于点C,所以∠B=30°,所以∠AOB=180°﹣∠A ﹣∠B=120°,所以AB 的长为12032180ππ⨯=,设围成的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则22r ππ= ,所以r=1.所以圆锥的高=223122-=.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弧长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2、如图,在⊙O 中,点C 在优弧AB⌒ 上,将弧BC ⌒ 沿BC 折叠后刚好经过AB 的中点D .若⊙O 的半径为5,AB =4,则BC 的长是( ) A .32B .23C .235D .265【解法一】连AC 、DC 、OD ,过C 作CE ⊥AB 于E ,过O 作OF ⊥CE 于F , ∵BC 沿BC 折叠,∴∠CDB=∠H ,∵∠H+∠A=180°,∴∠CDA+∠CDB=180°,∴∠A=∠CDA ,∴CA=CD ,∵CE ⊥AD ,∴AE=ED=1,∵5OA =,AD=2,∴OD=1,∵OD ⊥AB ,∴OFED 为正方形,∴OF=1,5OC =,∴CF=2,CE=3,∴32CB =.解法一图 解法二图 【解法二】 作D 关于BC 的对称点E ,连AC 、CE , ∵AB=4,AE=2AO=2∴BE=2,由对称性知,∠ABC=∠CBE=45°,∴AC=CE ,延长BA 至F ,使FA=BE ,连FC ,易证△FCA ≌△BCE ,∴∠FCB=90°,∴)22BC FB AB BE ==+=. 3、如图,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半圆弧上,∠ABC=30°,沿直线CB 将半圆折叠,直径AB 和BC 交于点D ,已知AB=6,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别等于_____________.OHFEDCBAOFEDCBA【解析】 连CD ,AC ,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ACB=90°,得到∠A=60°,即△ACD 为等边三角形,于是有弓形BD 的面积=弓形CD 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扇形DAC 的面积,阴影部分的周长=半圆弧长加直径,然后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和弧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连CD , AC ,如图, ∵AB 为直径,∠ABC=30°, ∴∠ACB=90°,∠A=60°, ∴△ACD 为等边三角形, ∴∠DCB=30°,∴弓形BD 的面积=弓形CD 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扇形DAC 的面积=260333602ππ⋅= ; 阴影部分的周长=12•2π•3+6=3π+6.故答案为32π,3π+6.4.如图,半径为1的半圆形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对折后半圆弧的中点M与圆心O 6π-._【分析】连接OM交AB于点C,连接OA、OB,根据题意OM⊥AB且OC=MC=,继而求出∠AOC=60°、AB=2AC=,然后根据S弓形ABM =S扇形OAB﹣S△AOB、S阴影=S半圆﹣2S弓形ABM计算可得答案.【解答】解:如图,连接OM交AB于点C,连接OA、OB,由题意知,OM⊥AB,且OC=MC=,在RT△AOC中,∵OA=1,OC=,∴cos∠AOC==,AC==∴∠AOC=60°,AB=2AC=,∴∠AOB=2∠AOC=120°,则S弓形ABM =S扇形OAB﹣S△AOB=﹣××=﹣,S阴影=S半圆﹣2S弓形ABM=π×12﹣2(﹣)=﹣.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的运用、勾股定理的运用、三角函数值的运用、扇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运用轴对称的性质求解是关键.5、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且AB=8,点C 为半圆上的一点.将此半圆沿BC 所在的直线折叠,若圆弧BC 恰好过圆心O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
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初二折叠后必背三个题解法》哎呀,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超级有用的初二折叠问题的三个题解法呢。
这可都是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还有老师讲了好多遍我才搞懂的精华内容哦。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题解法。
这就像是在走迷宫一样,折叠问题的图形就像那复杂的迷宫布局。
那这个解法就是要抓住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个关键。
比如说有一道题是一个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AC折叠,让我们求某个角的度数。
那我们就得先找出哪些边和角在折叠前后是对应的。
这就好比在迷宫里找到那些标志性的路口一样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我做这类型的题,我就在那傻愣愣地看,怎么看都觉得图形乱得像一团麻。
后来我就按照老师说的,把相等的边和角都标出来,哇,一下子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时候我就想,那些不认真找对应关系的同学,是不是就像在迷宫里乱撞的小蚂蚁,永远找不到出口呢?同学们,你们可不能这样呀。
再说说第二个题解法。
这个解法呢,就像是玩拼图游戏。
在折叠问题里,我们常常要利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比如说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着某条线折叠后,让我们求一条线段的长度。
那我们就得根据折叠后的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然后把已知的边长度标出来,再用勾股定理去计算未知的边。
这就跟拼图似的,一块一块地把条件拼起来,最后凑成完整的答案。
我有个同桌,他一遇到这种题就头疼。
有一回做练习的时候,他看着题唉声叹气的,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呀。
我就跟他说,你看啊,这就像拼图,你把这些条件当成拼图的小碎片,按照勾股定理这个规则来拼就好了。
他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最后还真做出来了。
他可高兴了,就像中了大奖一样,还说原来这题也没那么可怕嘛。
最后就是第三个题解法啦。
这个解法有点像侦探破案呢。
在一些复杂的折叠问题中,我们要根据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关系来解题。
就像侦探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一样,我们要从图形的面积变化中找到解题的关键。
比如说一个四边形折叠后一部分重叠了,让我们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中考数学 折叠问题涉及6种题型梳理
折叠问题涉及6种题型梳理一、问题导读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
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这类问题的解法思路,常常会困扰同学们,同样是翻折类题目,条件不一样,问题不一样,用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遇到这类题目,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继而发现这类问题特有的解题思维模式。
二、典例精析类型1直角三角形的翻折或翻折后产生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例1.(2018秋昌平区期末)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 折叠,使点A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N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NBD中,x+3=(9﹣x),解得x=4.即BN=4.故选:A.例1变式1.(2018秋平度市期中)如图,在Rt△ABC中,直角边AC=6,BC=8,将△ABC按如图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的长为()A.25/4B.22/3C.7/4D.5/3【解析】由题意得DB=AD;设CD=x,则AD=DB=(8﹣x),∵∠C=90°,∴AD﹣CD=AC,(8﹣x)﹣x=36,解得x=7/4;即CD=7/4.故选:C.例1变式2.(2018秋瑞安市期末)如图,矩形ABCD中,AB=4,AD=6,点E为BC 上一点,将△ABE沿AE折叠得到△AEF,点H为CD上一点,将△CEH沿EH折叠得到△EH G,且F落在线段E G上,当G F=G H时,则BE的长为_____.【解析】由折叠可得∠AEH=1/2∠BEC=90°,进而得出Rt△AEH中,AE+EH2=AH,设BE=x,则EF=x,CE=6﹣x=E G,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方程x+4+(6﹣x)+(6﹣2x)=(2x﹣2)+6,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到BE的长.BE的长为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翻折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连接AH构造直角三角形AEH,这种折叠问题常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答案.方法策略模式:在折叠后产生的直角三角形中,把某条边设成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
折叠问题知识梳理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 ,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例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2.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3.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例题解析G A'CA B D二、纸片中的折叠【例2】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巩固训练】1.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2.将宽2cm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的长是()3.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图c图b图aCDG FEACGDFEAFDB CA EB B三、三角形中的折叠【例3】如图,把Rt△ABC(∠C=90°),使A,B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再沿BE折叠,C点恰好与D点重合,则CE:AE=【巩固训练】1.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 .(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2.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3.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2)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步骤操作:将纸片对折得折痕EF,折痕与AD边交于点E,与BC边交于点F;将矩形ABFE与矩形EFCD分别沿折痕MN和PQ折叠,使点A、点D都与点F重合,展开纸片,此时恰好有MP=MN=PQ(如图④),求∠MNF的大小.四、圆中的折叠【例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O的直径为AD,将正方形的BC边沿EC折叠,点B落在圆上的F点,求BE的长【巩固训练】1.如图,将半径为8的⊙O 沿AB 折叠,弧AB 恰好经过与AB 垂直的半径OC 的中点D ,则折痕AB 长为( )2.如图,将弧BC 沿弦BC 折叠交直径AB 于点D ,若AD=5,DB=7,则BC 的长是多少?解题步骤归纳:1、标已知,标问题(边长的问题一般有什么方法解决?),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2、利用折叠,找全等。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总结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能力训练目标: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方法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观察与发现:小明将纸片ABC(AB>AC)沿过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如图1)。
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引出课题。
2、运用性质,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归类探究。
归类一:折叠后求角的度数典例解析: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D点与B重合,点C落在点C'处,折痕为EF,如果∠ABE=20°,则∠EFC'=()A. 125°B. 80°C. 75°D. 无法确定评析:本题只要抓住折叠的本质特征,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找出翻折前后的一些不变量,其次要注意利用矩形的性质,如矩形的每个角都是90°、对边互相平行等。
体验感悟: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沿AF折叠,已知∠ADB=20°,那么,∠BAF为多少度时,才能使AB'∥BD?(∠BAF=55°)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从而求的未知角的度数。
中考总复习专题--折叠问题
轴 ∴△BQC≌△BQP
M
A
D
∴PB=BC=1
N是AD、BC 上的中点,BN=
∴PN= 3
2
∴MP=1-
3 2
∵M、1 2ຫໍສະໝຸດ PQ∴∠BP(2N)由=3(0°1)∴得∠PBBNN==12 6B0P°,
B
N
C
又∵BQ平分∠PBC,BQ=2QC=
23 3
∴PQ=
1 2
BQ=
3 3
. ∴PQ²=
1 3
即以PQ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
△ABD≌△C’DB BC’=∠C’DE,∠C’DB=∠CD
③相等的线段:
B=∠ABD
AE=C’E,BC’=BC=AD, AB=CD=C’D,BE=ED
返回目录
第二类 相对顶点重合
这类折叠问题的基本图形:
A
ED
O
BF
C
引例: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
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AFCE是
返回
4.已知:将矩形ABCD沿着
E C'
直线BD折叠,使C落在C’处, BC’交AD于E ,AD=8,AB=4.
A
D
求△BED面积。(2000,山
西)
B
解二:作EF⊥BD于F
F
C
在矩形ABCD中 AD ∥ BC ∴EF:AB=DF:AD
∴∠DBC=∠EDB 当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
BD=4 5 ,DF=2 5
(2)常常利用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和矩形折叠形成的直角三角形来综合解 题
(3)前三道题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平行四边 形上
(4)这类折叠问题的常用图形: C'
中考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专题:漫谈折叠问题(二)一、折叠问题小技巧A 要注意折叠前后线段、角的变化,全等图形的构造;B 通常要设求知数;C 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
二、折叠问题常见考察点(一)求角的度数1.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是边AB、AC上,将△ABC 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1+∠2=【】A.150°B.210°C.105°D.75°【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70°,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使点D、C分别落在点F、E处(点F、E都在AB所在的直线上),折痕为MN,则∠AMF等于【】A.70°B.40°C.30°D.20°3.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BAC=50°.∠BAC的平分线与AB的中垂线交于点O,点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则∠CEF的度数是__________.【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
4. 如图,将正方形ABCD 沿BE 对折,使点A 落在对角线BD 上的A′处,连接A′C ,则∠BA′C=__________度.5.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 ∠B=50°º.现将△ADE 沿DE 折叠,点A 落在三角形所在平面内的点为A 1,则∠BDA 1的度数为__________°.【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折叠对称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的性质。
(二)求线段长度1.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3,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将AB 、AD 分别和AE 、AF 折叠,点B 、D 恰好都将在点G 处,已知BE=1,则EF 的长为【 】A .B .C .D .3【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的答题技巧折叠问题题型多样,变化灵活,从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到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 考查的着眼点日趋灵活,能力立意的意图日渐明显.这对于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折叠操作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0,使它与
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问题的应用. 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必被折痕垂直平分;对称两点与对称轴上任意一点连结所得的两条线段相等; 对称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的夹角相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
1、利用点的对称
例1.(2006 年南京市)已知矩形纸片ABCD,AB=2,AD=1,将纸
片折叠,使顶点A 与边CD 上的点E 重合.
(1)如果折痕FG 分别与AD、AB 交于F、G(如图①),AF=
,求DE 的长;
(2)如果折痕FG 分别与CD、AB 交于F、G(如图②),△AED 的
外接圆与直线BC 相切,求折痕FG 的长.。
方法归纳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
方法归纳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一、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例1】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5 cm,BC=10 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的长为( )A.252cm B.152cm C.254cm D.154cm【分析】图中CD在Rt△ACD中,由于AC已知,要求CD,只需求AD,由折叠的对称性,得AD=BD,注意到CD+BD=BC,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之.【方法归纳】折叠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解折叠问题关键是抓住对称性.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是一个含有平方关系的等式,求线段的长时,可由此列出方程,运用方程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简化求解.1.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90°,AC=4 cm,BC=3 cm,将斜边AB翻折,使点B落在直角边A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折痕为AD,则CE的长为( )A.1 cmB.1.5 cmC.2 cmD.3 cm2.(2014·青岛)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上,若AB=6,BC=9,则BF 的长为( )A.4 C.4.5 D.5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A.3B.4C.5D.64.如图,长方形ABCD的边AD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上的F处,已知AB=6,△ABF的面积是24,则FC 等于( )A.1B.2C.3D.45.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对应点为A′,且B′C=3,则AM的长为( )A.1.5B.2C.2.25D.2.56.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3,AC=5,将△ABC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ABE的周长为__________.7.如图,在Rt△ABC中,∠C=90°,BC=6 cm,AC=8 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点,那么△ADC′的面积是__________.8.如图,已知Rt△ABC中,∠C=90°,AC=6,BC=8,将它的锐角A翻折,使得点A落在BC边的中点D处,折痕交AC边于点E,交AB边于点F,则DE的值为__________.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的展开问题【例2】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 cm,底面周长为18 cm,在杯内离杯底4 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 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cm.【分析】将圆柱形平面展开,将A、C两点放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方法归纳】在曲面上求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化曲面为平面”两种思想,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解决本题时要注意展开后有一直角边长是9 cm而不是18 cm.9.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 cm,高AB为5 cm,BC是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程是( )A.6 cmB.12 cmC.13 cmD.16 cm10.如图,在一个长为2 m,宽为1 m的长方形草地上,放着一根长方体的木块,它的棱和场地宽AD平行且棱长大于AD,木块从正面看是边长为0.2 m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点A处到达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是__________m(精确到0.01 m).11.一位同学要用彩带装饰一个长方体礼盒.长方体高6 cm,底面是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从顶点A到顶点C′如何贴彩带用的彩带最短?最短长度是多少?12.如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木柜放在墙角处(与墙面和地面均没有缝隙),有一只蚂蚁从柜角A处沿着木柜表面爬到柜角C1处.(1)请你画出蚂蚁能够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可能路径;(2)当AB=4,BC=4,CC1=5时,求蚂蚁爬过的最短路径的长.参考答案例1要使A,B两点重合,则折痕DE必为AB的垂直平分线.设CD=x,则AD=BD=10-x.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x2+52=(10-x)2.解得x=15 4.故应选D. 变式练习1.A2.A3.D4.B5.B6.77.6 cm28.13 3例2如图,圆柱形玻璃杯展开(沿点A竖直剖开)后,侧面是一个长18 cm,宽12 cm的长方形,作点A关于杯上沿MN的对称点B,连接BC交MN于点P,连接BM,过点C作AB的垂线交剖开线MA于点D.由轴对称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知AP+PC为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且AP=BP.由已知和长方形的性质,得DC=9,BD=12.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AP+PC=BP+PC=BC=15.即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15 cm.变式练习9.C 10.2.6011.把长方体的面DCC′D′沿棱C′D′展开至面ABCD上,如图.构成矩形ABC′D′,则A到C′的最短距离为AC′的长度,连接AC′交DC于O,易证△AOD≌△C′OC.∴OD=OC.即O为DC的中点,由勾股定理得AC′2=AD′2+D′C′2=82+62=100,∴AC′=10 cm.即从顶点A沿直线到DC中点O,再沿直线到顶点C′,贴的彩带最短,最短长度为10 cm.12.(1)如图,木柜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矩形ABC1′D1和ACC1A1.蚂蚁能够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可能路径有如图所示的AC1′和AC1两种.(2)蚂蚁沿着木柜表面经线段A1B1到C1′,爬过的路径的长l1.蚂蚁沿着木柜表面经线段BB1到C1,爬过的路径的长l2∵l1>l2,鱼儿,在水中串上串下,吐着顽皮的泡泡;鸟儿从荷叶上空飞过,想亲吻荷花姑娘的芳泽。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折叠问题题型多样,变化灵活,从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到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 考查的着眼点日趋灵活,能力立意的意图日渐明显.这对于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折叠操作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0,使它与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问题的应用. 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必被折痕垂直平分;对称两点与对称轴上任意一点连结所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对称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的夹角相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1、利用点的对称例1.(2019年南京市)已知矩形纸片ABCD,AB=2,AD=1,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上的点E重合.(1)如果折痕FG分别与AD、AB交于F、G(如图①),AF=,求DE的长;(2)如果折痕FG分别与CD、AB交于F、G(如图②),△AED 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求折痕FG的长.图①中FG是折痕,点A与点E重合,根据折叠的对称性,已知线段AF的长,可得到线段EF的长,从而将求线段的长转化到求Rt△DEF的一条直角边DE. 图②中,连结对应点A、E,则折痕FG垂直平分AE,取AD的中点M,连结MO,则MO=DE,且MO∥CD,又AE为Rt△AED的外接圆的直径,则O为圆心,延长MO交BC于N,则ONBC,MN=AB,又Rt△AED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所以ON是Rt△AED 的外接圆的半径,即ON=AE,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DE=,OE=. 通过Rt△FEO∽Rt△AED,求得FO=,从而求出EF的长.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对称点既可以得到相等的线段,也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本题把折叠问题转化为轴对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求出未知线段,最后把所求的线段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处理.二、利用线段的对称性质例2.(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学期P126)数学活动1:折纸做300、600、150的角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再次折叠纸片,使A点落在折痕EF上的N点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线段BN,观察所得到的ABM、MBN和NBC,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教师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提示:△ABM≌△NBC,作NGBC,则直角三角形中NG=BN,从而可得ABM=MBN=NBC=300.) 若这样证明则要用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0. 这个定理现行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在这儿用不太合适. 如果直接运用轴对称思想说理应该比较简洁明了:连结AN,则AN=BN,又AB=BN,所以三角形ABN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M=MBN=NBC=300.利用对称的思想来证明线段的相等比用其他方法快捷而且灵活.三、利用面对称的性质例3.(2019年临安)如图,△O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其中O是坐标原点,顶点B在y轴的正方向上,将△OAB 折叠,使点A落在OB上,记为A`点,折痕为EF. 此题中第③问是:当A`点在OB上运动,但不与O、B重合时,能否使△A`EF为直角三角形?“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折叠问题答题技巧折叠问题题型多样,变化灵活,从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到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 考查的着眼点日趋灵活,能力立意的意图日渐明显.这对于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折叠操作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0,使它与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问题的应用. 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两个全等形的对称轴;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必被折痕垂直平分;对称两点与对称轴上任意一点连结所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对称线段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的夹角相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上结论,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1、利用点的对称例1.(2019年南京市)矩形纸片ABCD,AB=2,AD=1,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上的点E重合.(1)如果折痕FG分别与AD、AB交于F、G(如图①),AF=,求DE 的长;(2)如果折痕FG分别与CD、AB交于F、G(如图②),△AED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求折痕FG的长.图①中FG是折痕,点A与点E重合,根据折叠的对称性,线段AF的长,可得到线段EF的长,从而将求线段的长转化到求Rt△DEF的一条直角边DE. 图②中,连结对应点A、E,那么折痕FG 垂直平分AE,取AD的中点M,连结MO,那么MO=DE,且MO∥CD,又AE为Rt△AED的外接圆的直径,那么O为圆心,延长MO交BC于N,那么ONBC,MN=AB,又Rt△AED的外接圆与直线BC相切,所以ON是Rt△AED的外接圆的半径,即ON=AE,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DE=,OE=. 通过Rt△FEO∽Rt△AED,求得FO=,从而求出EF的长.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对称点既可以得到相等的线段,也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此题把折叠问题转化为轴对称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求出未知线段,最后把所求的线段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处理.【二】利用线段的对称性质例2.(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学期P126)数学活动1:折纸做300、600、150的角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再次折叠纸片,使A点落在折痕EF上的N点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同时得到线段BN,观察所得到的ABM、MBN和NBC,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教师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提示:△ABM≌△NBC,作NGBC,那么直角三角形中NG=BN,从而可得ABM=MBN=NBC=300.)假设这样证明那么要用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0. 这个定理现行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在这儿用不太合适. 如果直接运用轴对称思想说理应该比较简洁明了:连结AN,那么AN=BN,又AB=BN,所以三角形ABN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BM=MBN=NBC=300.利用对称的思想来证明线段的相等比用其他方法快捷而且灵活.【三】利用面对称的性质例3.(2019年临安)如图,△O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其中O是坐标原点,顶点B在y轴的正方向上,将△OAB折叠,使点A落在OB上,记为A`点,折痕为EF. 此题中第③问是:当A`点在OB上运动,但不与O、B重合时,能否使△A`EF为直角三角形?这一问题需通过分类讨论,先确定直角顶点不可能在A`处. 当△A`EF为直角三角形,且直角顶点在F处时,根据轴对称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FE=A`FE=900,此时A`点与B点重合,与题目中相矛盾,所以直角顶点在点F处不成立. 同理可证,直角顶点亦不可能在点E处. 故当A`点在OB上运动,假设不与O、B重合,那么不存在这样的A`点使△A`EF为直角三角形.在折叠问题中,利用面的对称性可得到相等的角、全等的图形和相等的面积.解决折叠问题时,首先要对图形折叠有一准确定位,把握折叠的实质,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发现其中变化的和不变的量. 进一步发现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其次要把握折叠的变化规律,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有序、全面的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题图)M AC B折叠问题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
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1、(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如图,D E ,分别为ABC △的AC ,BC 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若48CDE ∠=°,则APD ∠等于( ) A .42° B .48° C .52° D .58°2、(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A ′处,折痕为CD ,则A DB '∠=( ) A .40° B .30° C .20° D .10°3、(2009年日照市)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AB =AC =3,BC =4,若以点B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那么BF 的长度是 . 4、(2009年衢州)在△ABC 中,AB =12,AC =10,BC =9,AD 是BC 边上的高.将△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则△DEF 的周长为 A .9.5 B .10.5 C .11 D .15.55、(2009泰安)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A <∠B ,沿△ABC 的中线CM 将△CMA 折叠,使点A 落在点D 处, 若CD 恰好与MB 垂直,则tanA 的值为 .6、(2009年上海市)在Rt ABC △中,903BAC AB M ∠==°,,为边BC 上的点,联结AM (如图3所示).如果将ABM △沿直线AM 翻折后,点B 恰好落在边AC 的中点处,那么点M 到AC 的距离是 .7、(2009宁夏) 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CD 是AB 边上的中线,将ADC △沿AC 边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点E 处,得四边形ABCE . 求证:EC AB ∥. 8、(2009年清远)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 ,BC 边的长为8,BC 边上的高为6,B ∠和C ∠都为锐角,M 为AB 一动点(点M 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M 作MN BC ∥,交AC 于点N ,在AMN △中,设MN 的长为x ,MN 上的高为h . (1)请你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h .(2)将AMN △沿MN 折叠,使AMN △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平面,设点A 落在平面的点为1A ,1A MN △与四边形BCNM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当x 为何值时,y 最大,最大值为多少?9、(2009恩施市)如图,在ABC △中,9010A BC ABC ∠==°,,△的面积为25,点D 为AB 边上的任意一点(D 不与A 、B 重合),过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设DE x =,以DE 为折线将ADE △翻折(使ADE △落在四边形DBCE 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A DE '△与梯形DBCE 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 .(1)用x 表示ADE △的面积;(2)求出05x <≤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出510x <<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4)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A图3 BMCB CNM A第2题图A 'BDA C E CB A D提示:相似、二次函数 10、(2009年天津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提示:画出图形,图中性质 △ACD ≌△BCD,△BDC ∽△BOA,BC=AC(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提示:画图,△COB '中由勾股定理得出函数关系式,由x 取值范围确定y 范围。
(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 提示:画图,△COB '∽△BOA11、(2009年湖南长沙)如图,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 .连结AC BC A 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A -,、(0C ,且当4x =-和2x =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y 相等.(1)求实数a b c ,,的值;(2)若点M N 、同时从B 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BA BC 、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t 秒时,连结MN ,将BMN △沿MN 翻折,B 点恰好落在AC 边上的P 处,求t 的值及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B N Q ,,为项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提示:第(2)问发现特殊角∠CAB=30°,∠CBA=60° 特殊图形四边形BNPM 为菱形;第(3)问注意到△ABC 为直角三角形后,按直角位置对应分类;先画出与△ABC 相似的△BNQ ,12、(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已知抛物线22y x x a =-+(0a <)与y 轴相交于点A ,顶点为M .直线12y x a =-分别与x 轴,y 轴相交于B C ,两点,并且与直线AM 相交于点N .(1)填空:试用含a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M 与N 的坐标,则()()M N , , , ; (2)如图,将NAC △沿y 轴翻折,若点N 的对应点N ′恰好落在抛物线上,AN ′与x 轴交于点D ,连结CD ,求a 的值和四边形ADCN 的面积;(3)在抛物线22y x x a =-+(0a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以P A C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EA 'D BCA B C ACDG FF CDC ' AB EA ′GD B CA13、(2009成都)如图,将矩形ABCD 沿BE 折叠,若∠CBA ′=30°则∠BEA ′=_____.A B C DE A′14、(2009年凉山州)如图,将矩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C 落在C '处,BC '交AD 于E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AD BC '= B .EBD EDB ∠=∠C .ABE CBD △∽△D .sin AEABE ED∠=15、(2009年衡阳市)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 =4,AD =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折痕为DG ,则AG 的长为( )A .1B .34C .23D .216、(2009东营)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 =65°,则∠AED ′等于 ( ) (A )70°(B )65°(C )50°(D ) 25°17、(2009年淄博市)矩形纸片ABCD 的边长AB =4,AD =2.将矩形纸片沿EF 折叠,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如图),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 A . 8 B .112C . 4D .5218、(09四川绵阳)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 :AD = 4:3,把矩形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连接DE ,则 DE :AC =( )A .1:3B .3:8C .8:27D .7:2519、(2009仙桃)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 、EF 为折痕,∠BAE =30°,AB =3,折叠后,点C 落在AD 边上的C 1处,并且点B 落在EC 1边上的B 1处.则BC 的长为( ).A 、3B 、2C 、3D 、32 20、(2009年佳木斯)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AC 折叠,使点B 落到点B ′的位置,AB ′与CD 交于点E.(1)试找出一个与△AED 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2)若AB=8,DE=3,P 为线段AC 上的任意一点,PG ⊥AE 于G ,PH ⊥EC 于H ,试求PG+PH 的值,并说明理由.A B CDE EDBC′FCD ′ A21、(2009年鄂州市)如图27所示,将矩形OABC 沿AE 折叠,使点O 恰好落在BC 上F 处,以CF 为边作正方形CFGH ,延长BC 至M ,使CM =|CF —EO |,再以CM 、CO 为边作矩形CMNO (1)试比较EO 、EC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令;四边形四边形CNMN CFGHS S m =,请问m 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m 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CO =1,CE =31,Q 为AE 上一点且QF =32,抛物线y =mx 2+bx+c 经过C 、Q 两点,请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4)在(3)的条件下,若抛物线y =mx 2+bx+c 与线段AB 交于点P ,试问在直线BC 上是否存在点K ,使得以P 、B 、K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EF 相似?若存在,请求直线KP 与y 轴的交点T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2009年湖北荆州)如图,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中点E 处,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的长是( ) A .3cm B .4cm C .5cm D .6cm23、(2009年温州)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0的半径为2,圆心在正方形的中心上,将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使EA 恰好与⊙0相切于点A ′(△EF A ′与⊙0除切点外无重叠部分),延长F A ′交CD 边于点G ,则A ′G 的长是24、(2009年北京市)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1,M 、N 分别是AD 、BC 边上的点,将纸片的一角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A 落在MN 上,落点记为A ′,折痕交AD 于点E ,若M 、N 分别是AD 、BC 边的中点,则A ′N = ; 若M 、N 分别是AD 、BC 边的上距DC 最近的n 等分点(2n ≥,且n 为整数),则A ′N = (用含有n 的式子表示)A'M CADE25、(2009山西省太原市)问题解决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12CE CD =时,求AMBN的值.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的值等于 ;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NM FDCB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BN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 图(1)A BCDEFMND A C B A ' 联系拓广 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26、(2009年哈尔滨)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DC ⊥BC ,将梯形沿对角线BD 折叠,点A 恰好落在DC 边上的点A ´处,若∠A ´BC =20°,则∠A ´BD 的度数为( ). (A )15°(B )20°(C )25°(D )30°27、(2009年抚顺市)如图所示,已知:Rt ABC △中,90ACB ∠=°.(1)尺规作图:作BAC ∠的平分线AM 交BC 于点D (只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所作图形中,将Rt ABC △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点A 与点D 重合,折痕EF 交AC 于点E ,交AB 于点F ,连接DE DF 、,再展回到原图形,得到四边形AEDF .①试判断四边形AEDF 的形状,并证明;②若84AC CD ==,,求四边形AEDF 的周长和BD 的长.图(2) N A B C D E F M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