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古代历史君主集权的衰落与变迁教案
古代历史君主集权的衰落与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君主集权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古代君主集权的衰落和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了解不同朝代君主集权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掌握历史分析和阐述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君主集权的概念和特点君主集权是指以君主为中心,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它的特点是:君权最高,一人独揽大权;中央集权,地方政权被削弱;行政、立法、司法均由君主掌握;实行专制主义,管辖范围广泛,对人民控制严格。
2.古代君主集权的衰落和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1.历史背景古代各个朝代的兴衰都与君主的集权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集权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君主集权的衰落和变迁。
2.2.衰落和变迁的原因(1)经济因素过于强调集权,使得君主无法有效地管理经济。
而经济的滞涨和资源的匮乏导致了国家的经济疲软,对君主集权实行的财政压迫也让君主损失了大量的支持。
(2)政治因素为了掌握政治权力,君主会利用各种手段逼迫人民接受其政策,这样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让人民和贵族等反感君主集权制度。
(3)文化因素君主集权制度下的文化是封建文化,即崇尚礼、乐、纲常、忠臣义士,而排斥个性、创新和个人的力量。
(4)军事因素战争需要巨额资金和强力管理,君主集权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往往很容易导致战争,这些战争成本高昂,对国家的影响也尤为严重。
3.不同朝代君主集权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3.1.秦朝秦朝的集权表现形式为三家分立,这一体制在朝代初期具有积极意义,但后来却成为了秦朝的劣根性。
由于形成了封建等级很难突破的体制,因而导致了秦朝社会的稳定性很弱,最终成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3.2.汉朝汉朝在集权方面的表现形式是模仿封建制度,但它却在管理方面通过“三严三厉”等手段进行技术细致的管理操作,这些操作提升了汉朝的政治效率。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 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 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的思想。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监察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汉 宋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隋唐 谏议 宋
门下省 谏院
4、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Ⅲ、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掌握了察举六名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根据材料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三、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分割相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教学要点: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形成和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教学要点:汉武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教学要点: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环节联系上节知识导入:上节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历史学家总结我国自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只有“改朝换代”而无“改朝换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教学设计(7)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7)教学设计
XXXXX中学XX
一、新发展:元朝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XXX,地方实
行行省制度。
这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具体措施
(-)中央: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②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③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④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二)地方:①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统治。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②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③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三、复习巩固
1、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所做的一次重要改革是()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2、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置节度使
C,派文官担任知州
D,开创行省制
四、答案
1选A
2选D。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一、引言•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演变过程,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二、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概述:君主制、世袭制。
2.商朝政治制度概述:君主制、世袭制。
3.周朝政治制度概述:封建等级制。
4.夏商周时期政治体系比较分析。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各诸侯国的封建体系和地位。
2.贵族统治与士大夫阶层崛起。
3.分封土地和分封背后的复杂关系。
4.杂技家、宰相等新职位产生。
四、秦汉之间的政治变革1.秦统一六国后对政权进行改革:郡县制、中央集权等措施。
2.汉代初年实行太守制:中央与地方权力分割,将军势力上升。
3.王莽改革及短暂王朝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分权趋势加剧。
2.公卿制与官僚制度:职位的设立和选拔标准。
3.私人武装与军人权力的崛起。
六、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强化了士大夫阶层地位。
2.宋代设置经学、法学两科科举考试。
3.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体系。
七、总结•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原初共和国到秦汉分封,再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的变迁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强调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八、练习与作业•提供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研究文档内容来回答,并布置相应阅读材料。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初中历史教学教案。
通过详细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和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通过对高考题的训练,培养学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格;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2.难点:将本专题所归纳的知识要点有效的要用到解题当中;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内容中央官制:三公九卿(掌握“三公”的职权)
地方官制:郡县制
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中央:建立中外朝
地方:郡国并存“推恩令”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3.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题目的关键词是“特殊情况”,即题目要求我们要选出不利于君主专制的一项。
4.(2010·合肥高三模拟题)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2分)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解析】本题以秦朝灭亡为背景,考察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郡县制,题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项目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
以此导入新课。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教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引言: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与背景1. 秦朝统一中国-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建立郡县制度- 实行封建制度2. 汉朝的推行与发展- 十分讲究儒家思想- 建立县官制和郡国制- 中央官府实施监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表现1. 制度组织- 官制与官员任命- 管理兵役与财政2. 功用与作用- 统一政权,加强国家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地方割据现象 - 促进文化交流,统一语言文字- 推动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1. 利:- 有利于统一大规模的国家- 便于协调地方利益与决策- 保护国家整体利益,实现中央的控制2. 弊:- 忽视地方特色与民众需求- 官僚主义与腐败问题- 使政府体系僵化,难以应对复杂情况四、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中国国家的政治格局2.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3. 形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长期模式4. 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延续和变革的渊源五、学习活动1. 分组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并展示讨论结果2. 小组讨论: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撰写一份讨论总结六、延伸阅读1. 《史记》: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发展2. 《中国历史文化大观》: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影响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作用,并认识到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中央集权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的借鉴意义和局限性,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思考。
中历史君主集权强化教案:诠释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中历史君主集权强化教案:诠释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导言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主制度一向是一个热门话题,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如何教授这个话题也有很多的技巧和门道。
本篇教案将主要介绍如何教授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封建社会中君主集权制度的概念。
2. 掌握君权与官僚制度的关系。
3. 了解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4. 分析集权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5. 认识到集权制度的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君主集权制度的概念君主集权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的最高掌握者是君主,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对于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察都由他来负责。
这种制度下,君主一人独揽权力,实行一元化的政治制度,君权至上,政事集中,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
2. 君权与官僚制度的关系在君主集权制度下,党羽和官僚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可以朝臣或皇亲国戚。
这些人在君主的权力面前,需要顺从君主,服从君主的决策。
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官僚制度是君主集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君主集权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权力为一人独揽。
(2)政治制度实行一元化,君权至上。
(3)中央政府权力强化,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更,地方权力被削弱。
(4)国家官制不断精简,具有一定的效率。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集权制度出现了各种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割据现象比较普遍,君主需要强化中央政府领导,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封建社会时期,君主集权制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塑造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形象。
4. 集权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君主集权制度的优点在于:(1)政治体制稳定,国家治理有序;(2)国家政策实行高效;(3)国家利益的主导方向比较清晰。
君主集权制度的缺点在于:(1)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滥用权力;(2)政治体制过于僵化,国家需要改革的时候,改革难度较大;(3)地方权力被削弱,导致地方失去了一部分自主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教学设计(8)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8)教学设计XXXXX中学XX一、顶峰阶段: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明朝还编设厂X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土,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xxxxx,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政治:1、中央: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把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皇帝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2、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散了行省的权力。
②朱元璋先后分封诸子为藩王,驻守各地,监管地方,巩固皇室。
③对全国的土地和户籍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登记,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直接控制(二)监察: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锦衣卫。
明成祖又设立了东Γo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三)思想文化。
①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
②制造文字狱,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四)其他:①朱元璋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②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树立皇帝绝对权威三、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继承明朝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
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
清朝确立的一整套皇权运转的决策与行政机制,使帝王得以最大限度控制政局,独断朝纲(二)思想文化:①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制造“文字狱”,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②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编撰书籍;另一方面,检查全国书籍,收缴、借毁禁书四、复习巩固1、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教学设计(2)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2)教学设计
XXXXX中学XX
一、萌芽阶段:战国
背景: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③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二、具体措施
(-)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专制统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公元前356年开始)
(I)推行县制。
把乡、邑、聚(村落)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2)编制户口,加强控制。
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实行连坐法(3)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三、课堂检测
1、战国时期,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老子
C、孙子
D、韩非子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最大的是()o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特权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四、答案
1选D
2选D。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专制制度的转变,同时也包含着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
本文将从封建制度的形成到专制制度的确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它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在商朝时期,以商王为中心的王室与诸侯共同统治,形成了封建制度的雏形。
而到了周朝,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被划分为诸侯国,以国君为中心,实行分封制度。
同时,周天子也通过宗法制度来约束各个诸侯国,确保自身统治的稳定。
二、封建制度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趋势。
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而频繁发生战争,国内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此时,各个诸侯国开始借助儒家学派的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和治理能力。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战国时期的乱局中,秦国崛起,嬴政成为秦始皇,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将诸侯国改为郡县,并设立郡守、县令来掌控地方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专制制度的确立1. 汉朝的推行丞相制度在秦朝灭亡后,兴起了新的政权——汉朝。
刘邦迎娶楚国公主后,建立了汉王朝,推行了丞相制度。
丞相作为宰相的下级,负责处理国家大政方针和日常政务。
丞相制度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也提高了政治制度的效率。
2.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朝和唐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侍奉皇帝和处理重要政务;六部则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各项事务。
这样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
3.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教学设计(6)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6)教学设计XXXXX中学XX一、加强阶段:北宋时期北宋建立后,XXX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XX的推荐,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具体措施(-)收精兵:控制军权。
①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兵无常将,帅无常师”;②禁军定期换防。
将领不得随军调动,以防武将专权;③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拱卫京师。
(-)消实权:①中央一一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
②地方一一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制钱谷:集中财权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②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三、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从权、兵、财三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四、北宋政治制度的影响积极方面: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一解决地方分权问题消极方面: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五、巩固练习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 .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六、答案1选B。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
初中历史课教案:探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
初中历史课教案:探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一、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曾经有着众多不同的政治制度。
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旧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并培养学生对于政权交替和国家制度改革背后原因的思考能力。
二、封建时期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1. 介绍封建时期下中国的基本特征在封建时期,中国历朝历代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种体制中,君主是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力和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贵族阶层(例如诸侯王)、士人(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并被认可为维护社会稳定功臣)和庶民(由农民构成)。
这个三层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着社会秩序。
2. 讲述封建时期下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以王朝为单位,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权。
历代的王朝会根据本朝社会情况和需要而进行一些改革与整顿。
例如,唐朝官僚制度将地方分为省、府、州、县等级,确保了官员履行职责。
宋朝则更加强调科举制度,使得社会精英可以通过考试选拔方式成为官员。
三、明清时期下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1. 描述明清时期下中国的基本特征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明清时期国家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生产技术日益进步;同时,外族入侵和国内动乱频繁出现,使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治理方式。
2. 说明明清时期下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并设立内阁机构来协助皇帝执掌国家事务。
然而,在清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非汉族,清朝开始逐渐采用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吏治制度,并加强对汉族文化的保护。
清朝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同时也加强了贵族阶层与庶民之间的区隔。
四、探究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1. 描述晚清时期中国政治体制面临的挑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历史教学计划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历史教学计划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历史教学计划: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导言: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社会制度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历程,以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一、中央制度演变1. 周朝的封建制度首先,我们来看周朝的封建制度。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
国家按封建等级分为诸侯、大夫、士、庶民四个等级,实行等级差别明显的封建制度,以保持统治阶级的稳定。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接下来,我们来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实行法家的统治原则。
这种制度在当时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 新莽政权的改革尝试随后,新莽政权在中国历史中出现,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尝试。
新莽实行为豪强阶层减负的措施,并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重建王权的威信。
然而,由于改革措施不得人心,新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4. 隋唐的察举制度而后,隋唐时期的察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察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或选拔的方式选拔能人担任官职,对当时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1. 周朝的封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也有其特点。
在周朝,封地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地方行政管理。
封地制度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亲王、诸侯等统治者,保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分封制度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分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贵族的封建地位,但也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问题。
3. 唐代的州县制度随后,唐代的州县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推行的州县制度,对后来中国封建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制度演变1.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也有着重要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演进》复习教学设计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职田中学乔银超【教材依据】本节复习课依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二册课本中的相关课目,进行整合,形成一节专题复习课。
依据陕西中考说明,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为线索,将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学生能梳理基础知识,提升能力,适应开卷考试。
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四环教学模式为路径,紧扣本节复习课归纳知识要点、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思考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本领,启迪思考,获取悟性,赢得智慧从而赢得中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依据教辅书,梳理中国古代各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其产生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掌握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总体影响和现实启示,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及迁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价值取向,释放正能量,迎合新常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西汉、隋唐、明清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总体影响和现实启示。
二、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复习导学案、教学视频、音频三、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音频,导入复习课题1、教师讲解:中央集权制在古代历史中的作用,评价其意义。
2、学生浏览导学案,欣赏视频,进入学习准备壮态(二)、学生依据PPT展示的问题,进行自主自学,圈点勾画基干要点。
第一部分:考点梳理<一>、分组合作,交流展示1.归纳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汉武帝开创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
2.列举隋唐、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制度创新及历史作用。
3.归纳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及历史影响。
<三>、要点展示,强基固本1.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皇权至上,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
以此导入新课。
【强烈建议本课与第四课合并讲授,并且重组教材内容,按照通史顺序穿插“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子目,以形成整体印象】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续上节)回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独尊、大权总揽、皇位世袭、至高无上2.三公九卿制构成:(略)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吏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3.郡县制实行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国家分裂;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构成:(略)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①.汉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同时惩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
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西汉建立后,很长时间里,封国的势力一直比较强大。
②.“七国之乱”后,虽然景帝采取了一些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但地方分权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③.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
推恩的办法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
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①.唐朝前期在地方实行“州县制”②.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
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
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③.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
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
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名词概念既多且难,教材没有充分展开,只需抓住中央政府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可。
1.政治上:除了保留唐代以来的六部之外,又设“中书门下省”,称“政事堂”,设于内廷,长官官职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掌最高行政权;另外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行政权;在地方派遣文官到各州任知州,取代节度使对郡(州)的行政权,同时各州又设通判,主要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必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
2.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宿将的兵权,将禁军(中央军)的指挥权收归皇帝亲自掌握;除原来的兵部外,又在中央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分散禁军统兵大将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其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号称“三帅”,三人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且只能统兵不能调兵;设枢密院负责调兵而不能统兵;在地方上实行更戍法,定期让军队调换驻地,统兵将领留驻原地;地方军队(厢军)的精壮之士入选中央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达到“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的目的。
3.经济上: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入运送中央,断绝地方割据的经济支持。
4.司法上: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6.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取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中书宰相的权力过大,影响皇权专制。
2.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作为补救措施,明朝出现内阁;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时做为侍从顾问,但大学时很少参与决策;②.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后来大学士有票拟权,权力扩大;④.明朝中期,为了限制内阁,皇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但是内阁终究不是决策机构,仅仅是内侍机构,其权力并非源自地位和制度,而是皇帝的个人支持和信任。
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明太祖鉴于元朝地方行省权力过大,废除行省,设三司改元朝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统管地方军政。
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②.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只能照旨拟文、跪受笔录,从而使全国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在地方,加强中央集权①.恢复行省制度,一省设一巡抚,两省及其以上设总督,下设三司。
全国共18个行省。
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分别设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1个蒙古盟旗。
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
④.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其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一个侧面。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历经“世袭为官——军功受爵——推荐做官——依据出身——考试选拔”。
1.世官制:将官制限定在世袭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威,国家权力世代由贵族把持。
2.察举制:汉武帝时间里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主要靠地方官的主观印象选拔官吏。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②.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④.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⑤.宋朝殿试亲自由皇帝主持,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实行糊名法;⑥.明清八股取士,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体裁只能用“八股”,阻碍社会的发展;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⑦.清1905年废科举。
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
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的主观印象选官要合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