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教材从五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志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和促成国共合作。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探索,以及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今天的繁荣与稳定、民主与独立是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难探索、浴血奋斗得来的,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本课内容以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为线索,与内容相关的不同时期的图片、史料、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并将本课内容投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大背景中,增加学生对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了解,为学生正确认识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和革命的局限性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照片两部分组成,介绍孙中山──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文字部分重点指出,建国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的南侧都要竖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旨在说明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引文,观看照片。向学生提问,

问题一:引文中提到的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是谁?问题二:其中孙中山对20世纪的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过哪些贡献?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教材叙述了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之前的生活、求学和从政经历。重点强调了他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这一目谈到孙中山从政救国的原因时,应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作为核心和重点,早年接受的西方式教育以及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使他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但此时的孙中山还不是一个革命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上书李鸿章是他以改良主义的美好愿望向腐败的清政府投去的最后一次热情尝试。然而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无可救药的腐败反动本质,毅然下定决心,拿起武器,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上书受挫是他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的一个契机,从他一生的革命活动看,是他思想上第一次重大转变。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回顾所学过的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史实,为人物的出场活动预先构置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问题二:美国历史学家史扶邻曾说过:“作为一个接受了几乎全部西方教育的人和一个现代医学潜在的先行者,孙中山所具备的条件使他将更多地求助于支持清王朝的改良主义者,而不是更多地求助于三合会。”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孙中山对职业选择认识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引入现实,启发学生思考:职业选择与服务祖国、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关系。

第二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教材以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为线索,叙述了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发展过程。从事革命斗争,迫切需要有力的组织和明确的政治主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纲领。这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纲领,是孙中山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初步萌芽。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这一时期国内出现多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深深地感到革命力量有迫切联合的必要。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即后来的三民主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孙中山在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演变,政治纲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与孙中山的革命认识与实践活动,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中孙中山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时对留学生发表演讲的内容,围绕问题,结合史实,展开讨论。

第三目“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材围绕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展开叙述,交代了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工作,以及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改革和进步法令,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同盟会成立以后,首要的任务是统一认识,肃清改良派的影响。经过三年的激烈论战,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言论,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取得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为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与此同时,孙中山连续组织和领导了九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激发了群众斗志,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觉醒,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所结出的果实。孙中山作为公认的革命领袖,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最直接的结果是通过暴力方式,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一条新的宽阔道路。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目内容时,帮助学生回顾过去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有关介绍,与教材内容互相印证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过程和孙中山的思想与革命实践活动。同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展开探究。

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教材以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作为重点展开叙述,并在叙述中阐述捍卫共和斗争屡屡失败的原因。

辞去大总统后,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相关介绍,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段历史事实。1913年,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实。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走日本。袁世凯复辟失败,孙中山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领导护法斗争。但是受到军阀、政客的排挤,护法运动失败。这使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的叛乱,二次护法亦告失败。虽然他坚持斗争,但孱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重点放在: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这些努力和活动均告失败的原因。在学习中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坚定的民主共和的捍卫者,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