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惧形成实验
• 被试:阿尔伯特,7个月-11个月 • 第一次实验: •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伸手摸,当 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 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里。 • 第二次实验: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阿尔伯特 由于害怕而哭泣。 • 一周后: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近倾向;白鼠靠过,他缩回手; 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看爬开。兔子和白面都产生 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
•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ch,1952,1955, 1958)在一系列经典的研究中探讨过从众 行为。在实验中,让一位真被试与另外7~9 人(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一起坐在桌 旁,实验者向他们呈现3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并要求他们判断哪一条和另一幅画中的标 准线段一样长。
Fra Baidu bibliotek
• 每个人轮流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而被试 在倒数第二个位置上。在大多数试验里, 每人都说出同样的正确回答。但在几次预 先确定的关键试验中,实验者预先告诉助 手说出错误的答案。结果发现,即使正确 答案十分明显,但在关键试验中,被试迎 合团体的意见平均达32%,有74%的被试 至少有1次从众。
任务难度会使从众现象增加 ????
• 巴伦等(Baron et al.,1996) 改进了阿希的实验,向被 试呈现仅有1个人的幻灯 片和有4个人的幻灯片。 实验任务分为比较简单的 (被试用5秒钟时间来观察 幻灯片上的4个人)和比较 困难的(只让被试有半秒钟 来观察)。向被试交代任务 的重要性也不同,不重要 的(仅仅是初步测试目击 者的识别程序)或重要的.
• 在任务不重要、有2名 实验助手给出错误答 案的条件下,有13的 人倾向于从众; • 任务重要但比较简单 时,人们会很少从众; 任务重要又难以确定 时,有一半的可能会 从众。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 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 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果我们遵守纪律、遵循社会规范, 就会被评为好学生、好企业员工和先进工作者,而如果我 们表现得与众不同,那可能会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尊重 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 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在纽约旅游时想乘地铁, 我们可能会仔细观察当地纽约人乘地铁的行为:去哪里购 地铁票,如何通过检票口,从哪里进站台等。人们越相信 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 致,从众现象就越多。
•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 “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狱警 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 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 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 犯”。 •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 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 被试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 被抹去了。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 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 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社会心理学实验
教育0901 贺伟090501110
• • • • •
观察学习 恐惧形成实验 光环效应(晕环效应) 监狱实验 从众实验
观察学习的实验——模仿学习
• 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 • 实验的第一阶段 • 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 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 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 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 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 • 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 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学着录像片里 的大孩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 玩具娃娃。 • 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 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 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 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 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 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 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 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 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 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 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 进行的,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 次测试,以证明 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 疾病的正常人”。 24名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 色:其中6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 18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 的角色。津巴多本人则担任监狱长的角色。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 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 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 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 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 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 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 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 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 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 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 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 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 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 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 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 • 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 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 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 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 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 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 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 “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 们并不知道。 •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 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 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 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 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 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 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 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 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 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 光环效应的研究
斯坦福监狱实验
• 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 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 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 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从众实验
• 从众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 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的倾向。从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 见。
• 实验的第二阶段 • 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 玩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 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 • 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 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 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 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像甲 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