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b4151f6ce2f0066f5332274.png)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过程中需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一种疾病。
胡桃夹综合征异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胡桃夹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的男性,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
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症状是血尿和蛋白尿,其中无症状肉眼血尿更易发现。
血尿的原因是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高压,左肾静脉扩张所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与生殖静脉淤血、与肾集合系统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还会发生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淤血而出现肋腹痛,并于立位或行走时加重。
另外男性还能发生精索静脉曲张。
此外有蛋白尿,不规则月经出血,高血压等。
治疗:对于本病的治疗,由于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环的建立,淤血状态可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故一般对病程短、年龄小、症状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采取临床观察。
有学者认为硝酸银溶液经输尿管导管灌注肾盂治疗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证包括:①经2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的,成人NCS患者治疗可更为积极,观察6~12个月即可;②出现并发症者,如贫血、腰肋痛及精索静脉曲张,反复乏力、头痛、焦虑等,已影响工作或生活的患者;③有肾功能损害,排除其他原因者。
介入治疗即在左肾静脉狭窄处行血管支架置放术,有比较好的疗效,现在已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手术治疗。
胡桃夹综合症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看了上文,想必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吧。
左肾静脉行走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这两条动脉构成40°~60°的夹角,左肾静脉刚好通过此夹角。
当青春期发育较快、身高迅速增长、脊柱过度伸展、体形急剧变化或肾下垂等情况下,左肾静脉在这个夹角中会受到挤压,引起血流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
胡桃夹综合征医学
![胡桃夹综合征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43f7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6.png)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胡桃夹 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 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实施方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 在的病因。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和宣传教育活动组织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交网络、公共场所等,推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 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预后评估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还可以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通过了 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建议。
在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诊断技术进步
治疗手段多样化
跨学科合作
临床实践与科研结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胡 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技术也在不 断改进。未来,可能会有更准 确、更快速的诊断方法出现,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06
胡桃夹综合征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价值与前景展望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诊断价值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对于泌尿外科、肾内科等科室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治疗指导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如手术、药物 治疗等。通过诊断,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具体发病率尚 无确切数据。
地域分布
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与地域分布关系不大,可在 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发病。
发病年龄
胡桃夹综合征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男性多于 女性。
诱发因素
胡桃夹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包括脊柱过度后凸、腹 部肿瘤、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结缔组织 减少等。此外,长期站立或久坐也可能诱发胡桃 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症
![胡桃夹综合症](https://img.taocdn.com/s3/m/25d44e7d1711cc7931b716c3.png)
专业资源]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文章号:W059154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 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 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03d2bcba6bec0975f465e2ba.png)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 静脉压迫综合症或胡桃 夹现象,是由于先天或 后天形体变化等原因, 左肾静脉(LRV)汇入 下腔静脉(IVC)的行 程中,走行于腹主动脉 (AO)和肠系膜上动脉 (SMA)之间形成的夹 角内受到挤压而引起临 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 复血尿和蛋白尿。少数 患者会出现贫血、肾功 能受损等并发症) 。
LOGO
发病机制
胡 桃 夹 综 合 征
LOGO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 脉的右侧,两者并列 于后腹壁,右肾静脉 径直注入下腔静脉, 而左肾静脉则需穿经 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 动脉所形成的夹角、 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 注入下腔静脉。
发病机制
胡 桃 夹 综 合 征
LOGO
正常时,此夹角为45-60°,
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 等所填充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压; 但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 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 况下,可使①左肾静脉受压致 肾静脉淤血,可产生蛋白尿; ②在静脉窦和肾盂之间形成异 常交通而发生血尿,蛋白尿等 表现。
手术治疗
LOGO
治疗目的:解除左肾静脉压迫。 手术适应症:反复、严重、持续血尿,引 起贫血,有肾功能损害,经保守、内科治 疗2年以上不缓解。 手术方法:肠系膜上动脉切断再吻合术,左 肾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
介入治疗
LOGO
左肾静脉支架置入术,但该治疗有支架脱 落或变形、再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当左肾静脉严重狭窄时难于插入导管和球 囊,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治疗,价格 昂贵,故目前限于个例报道。
超声检查
LOGO
超声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有着明显的优 势,超声检查时可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肠 系膜上动脉及左肾静脉的解剖情况,在横 断面可准确测量左肾静脉扩张近段的最大 内径,同时可观察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 腹主动脉夹角。彩超血流速度提供更准确 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此病诊断。超 声检查还能除外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 结石、感染性疾病及血管异常等造成的血 尿。
胡桃夹现象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
![胡桃夹现象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78217727284b73f242505e.png)
W E Bi ao L L0 Gan i , ln GUO e n D yi D U W ZH A N G i i X nm n ZH 0 U w e Si i X U u H a H U n u y0 gq an
ma. i sdltd s l : t n swees betd t etrn l enta s o iin a d lf e a en c r n — 1Ven wa i e Reut 6Pai t r u jce olf e a v i rn p sto n etr n lv i aae d a s e
维普资讯
・ 5 4 ・ 9
J u n l f ii l oo y Au 0 8 Vo 2 , o 8 o r a o nc Cl a Ur lg , g2 0 , l 3 N
胡 桃 夹 现象 的诊 断 和 治疗
( 7例 报 告 ) 附
( De a t n fUr og Sh k Ho p t l Sh nz n, p r me t o ol y, e ou s ia , e he Gua ngd ng, 1 06 o 5 8 7,Ch na; i De a t n p r me t
o oo y To gi s i l fUr lg , n j Ho p t ,To g i dc l l g , a h n i est f ce c n c — a n j Me ia l e Hu z o g Un v r i o in ea dTe h Co e y S
fc .B- ie uhr s n a o ogr ph I U ,A— a y, V DSA ,M RA , CT hr a m e ina r c s r c i r v a e t t he e t e lven t e di so l e on t u ton e e ld ha t lf r na i wa bvousy c m p e s d a he icl e ngl fa om i la t nd s pe i de t rc a t r a he pr — so i l o r s e tt n ud d a e o bd na ora a u ror me n e i r e y, nd t oxi
什么是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
![什么是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45fb30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5.png)
什么是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胡桃夹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血尿(包括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及左侧腰腹部疼痛。
那么你对胡桃夹综合征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胡桃夹综合征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胡桃夹综合征的简介胡桃夹现象也称左肾静脉受压,是指左肾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过程中在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的间隙内受到挤压,常伴有左肾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受压处远端静脉的扩张。
当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蛋白尿和左腰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称为胡桃夹综合征。
1950年El-Sadr和Mina首次描述了左肾静脉受压的现象,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1972年比利时医生De Schepper通过膀胱镜检分侧留取尿液证实左肾静脉受压可引起左肾出血,并首次将该病命名为“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在4~40岁之间。
胡桃夹综合征的病因正常情况下左肾静脉经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跨过腹主动脉前方注入下腔静脉。
此夹角约为45°~60°,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腹膜和神经纤维丛等填充,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压。
胡桃夹现象/胡桃夹综合征患者此夹角一般小于16°。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胡桃夹综合征多数以血尿伴/不伴腰痛就诊,大部分患者为体型瘦长的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直立性蛋白尿、男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也常见。
部分中老年妇女患者可表现为血尿和盆腔淤血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大部分儿童、少年患者,在临床上虽有反复发作的镜下血尿或间断性、短时无痛肉眼血尿,但无贫血、腰痛者,临床上可以观察随访,一方面可以等待侧支循环建立,另一方面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结缔组织增加可缓解左肾静脉压迫程度。
对于确诊为单纯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血尿及直立性蛋白尿者可保守治疗而暂无须特殊治疗。
某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感冒)可诱发血尿或使血尿反复发作,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及预防感冒。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727b2d58fb770bf78a5543.png)
的心血管危 险 因素 包括 高 血压 、 糖尿 病 、 烟 、 吸 高血 脂 等基 础 上 , A的升高加快 了冠心病 动脉 粥样 硬化发生 和发 展的过程 , U
成, 并加速动脉粥样硬 化 的发展 ; 高尿 酸可 以增加 血小板 的 ② 粘附 、 聚集 , 加冠 脉内血栓 形成 的危 险性 。因此 , 增 在许 多传统
0 c e i n h n i s lmss a d t e i tma—me i h c n s ft e c mmo a oi r d a t i k e so h o n c rt a— d
正常组 比较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P <0 0 ) 颈 总动脉 I T随 .5 ; M
的关系 [ ] 实用预防医学 ,0 4 l ( :5 -5 . J. 2 0 , 14)202 1 [ ] R s M, rm r . at l soiinbtencrn r at ya e- 3 oaE Ka e C so scao ew e ooay rr t r C ra t e h
Ii 1 1 心病 患者 病情 严重程度 的一个重要指标 。 11 i i
表 I 四组 患 者 年 龄 、 压 、 生化 指标 及 颈 总 动 脉 I 血 血 MT的 比 较 ( ±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 与内膜正常组比较,P <0 0 ; .5 与内膜正常组比较 , <0 O P l
关系 , 提示其 在控制 高血压 的 临床决 策 中, 高尿酸 血症 的治 对
疗, 有助 于 预 防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发 生 、 展 。 发 参 考 文 献
『 ] 罗明 , 1 俞文萍 , 兵. 邓 老年女性 高血压患者颈 动脉硬化 与血尿酸水
胡桃夹综合症诊断标准
![胡桃夹综合症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9bf79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0.png)
胡桃夹综合症,也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受机械挤压导致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左肾、输尿管及生殖腺静脉压力增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胡桃夹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并未完全统一,但一般会参考以下几个关键指标:1.左肾静脉狭窄处近端扩张处的内径与狭窄处的内径比:这个比值大于3,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症的一个重要依据。
2.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一般情况下,这个夹角大于45°,这也是B 超可以测量的标准。
3.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这是胡桃夹综合症的常见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是否患有胡桃夹综合症。
4.腰痛:胡桃夹综合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
5.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胡桃夹综合症的患者还可能出现直立不耐受、腹痛、腰痛、胃肠道症状和性腺静脉曲张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综合症的参考,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依赖于医生的专业判断和相关检查结果。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及CT表现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及CT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bfd4ee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c.png)
目录
CONTENTS
•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胡桃夹综合征的CT表现 •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胡桃夹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 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 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到机械性挤压而 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胡桃夹综合征在亚洲地区较为常见, 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其发病率约为 0.7%-1.7%,男女比例约为4:1。
发病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 人群的增加,胡桃夹综合征的发 病率呈上升趋势。
02 胡桃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血尿
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血尿,表现为尿液颜色变红
腹主动脉狭窄
腹主动脉在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中 可能存在狭窄,表现为血管壁不 规则或局部狭窄。
肠系膜上动脉扭曲
肠系膜上动脉在胡桃夹综合征患 者中可能存在扭曲或移位,导致 血管形态异常。
鉴别诊断
左肾静脉血栓
01
左肾静脉血栓的CT表现与胡桃夹综合征相似,但通常伴随其他
症状如疼痛、发热等。
腹主动脉瘤
02
腹主动脉瘤的CT表现与胡桃夹综合征相似,但通常伴随动脉壁
部分患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提示肾静脉受压。
3
精索静脉曲张
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索静脉曲张,提示下腔静脉受 压。
并发症
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 乏力、头晕等症状。
肾功能不全
长期肾脏病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 表现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症状。
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6b85f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1.png)
腹腔镜手术
总结词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 点。
详细描述
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部打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在肾 脏和输尿管上进行矫正。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 小、术后恢复快,但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 作。
机器人辅助手术
总结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机器人辅助手术采用机器人操作系统,通过远程控制技术进行手术操作。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具 有更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肾脏和输尿管的功能。但是,机器人辅助手术费用较高,目前应用相 对较少。
04 康复与预后
术后护理与康复
术后短期护理
饮食调整
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记录 患者体温、尿量、肾功能等指标,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肾脏肿瘤、肾结石、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 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
02 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0102Fra bibliotek0304
总结词
控制饮食摄入量,减轻肾脏负 担
控制水分摄入
限制饮水量,减少肾脏负担, 缓解症状。
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瘦肉 等,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食
物的摄入。
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
目录
CONTENTS
•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 非手术治疗 • 手术治疗 • 康复与预后
01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为左肾静脉 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左肾静脉在 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 到压迫而引起的疾病。
症状
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腰痛 、腹痛、精索静脉曲张等。
胡桃夹综合征确诊标准
![胡桃夹综合征确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b501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b.png)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腹主
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过小导致左肾静脉受压而引
起的临床综合征。
该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特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其中血尿是该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出现在剧烈运动或
体位改变后。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左肾静脉受压的部位以及血流情况。
通
常来说,仰卧位时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部位近端内径比狭窄
部位内径宽2倍以上,脊柱后伸位15-20分钟后,其扩张部
位内径比狭窄部位内径宽4倍以上,可以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肾功能等
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肾脏功能状况。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也可以帮助医生
更准确地诊断该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
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如果怀疑患者患有该疾病,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
明确诊断。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05e7f6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d.png)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张波;何大立;焦勇
【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2(27)12
【摘要】胡桃夹综合征(NCS)是由于左肾静脉受到外源性压迫,引起血液回流受阻,造成左肾静脉高压状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腰腹疼痛、女性盆腔淤血综合征、男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甚至可发展为血栓或慢性肾病(CKD)临床症候群。
该病的诊断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涉及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若诊断困难,需要行左肾静脉造影和压力梯度测量来明确诊断。
对于未成年NCS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若病情进展或症状严重应及时外科干预。
治疗手段从以往创伤大的手术逐渐发展至微创手术。
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案有血管内支架和血管外支架。
新兴技术3D打印个性化血管外支架为NCS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安全有效选择。
采取何种方案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条件的可及性考虑。
【总页数】6页(P993-998)
【作者】张波;何大立;焦勇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3.1
【相关文献】
1.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超声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继发盆腔充血综合征1例
3.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4例报告)
4.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5.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治疗(附3例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a372dc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b.png)
MRI血管成像
MRI血管成像也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 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肾静脉造影
肾静脉造影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左肾静脉受压 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02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 桃夹现象)的病因学研究
率
01
02
03
影像学检查
利用超声、CT和MRI等影 像学手段,提高对左肾静 脉压迫综合征的早期发现 率。
血液检查
关注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异 常。
临床观察
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 特别是对疑似患者进行定 期复查。
优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 早期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动态增强CT
动态增强CT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左肾 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左肾静脉压 迫综合征。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
1 2 3
尿。
腰痛
蛋白尿
高血压
约40%的患者会出现腰 部疼痛,多为钝痛或牵
拉痛。
约30%的患者会出现蛋 白尿,多为微量至轻度。
约10%的患者会出现高 血压,可能与肾脏缺血
有关。
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左肾静脉受压 情况,同时还可以测量左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参数。
CT血管成像
定义与病理机制
定义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诊治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f3bc337a31b765ce050814b4.png)
自1972年 De Schepper 首先报道 NCP可引起左肾出血以来, 至今已30 多年,通过 大量临床观察 和研究,目 前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 疗等,大部分都已比较清楚。 本病多 见于儿童, 也可见于成人,儿童多在 发育期发病,发病年龄 7~13 岁,男 性居多,且常发生在 体形比较瘦长的 青少年中
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3D -MRA 3D - MRA 可立体清晰地显示LRV 受压部 位及程度,并能很好地 观察狭窄远端有无扩 张;NCP的LRV 于SMA 处受压,其压迹边 缘清楚整齐, 受阻的远端呈狭窄后扩张表现, 有时可见侧支循环及曲张的静脉影, 通常有 腰升静脉、左肾上腺静脉、输尿管周围静脉、 生殖腺静脉等
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可对NCP 提出参 考诊断依据, 但 IVP 受患者血液动力 学变化及某些技术因素的影响可出 现假阴性, 且不易观察侧支循环状况, 临床采用并不广泛
DSA
C T 检查
可显示LRV 被挤压的征象, 在相应 平面增强扫描显示 AO、SMA 与受压的 LRV 三者的解剖关系, 可见LRV 近端淤 血扩张, 有时还能显示侧支循环情况,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佳
其它表现
当LRV长期受压,持续静脉高压 状态,侧枝循环建立不良,可能继发 失血性贫血,肾性高血压,肾功不全 等严重并发症,反之,随着青少年的 成长,脂肪组织的填充,侧枝循环的 建立,受压减轻,LRV静脉高压缓解, NCP的表现也可能缓解消失
一 NCP 二 NCP 三 NCP 四 NCP 五 NCP
认识 NCP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血尿、蛋白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个症 状,也是肾内科最常见的 2个表现,血尿较 蛋白尿更常见; 2. 尿潜血阳性和镜下血尿的关系; 3. 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常见的原因; 4. 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5. 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蛋白尿,直立性蛋 白尿的原因; 6. 认识 NCP,儿童、成人、中老年人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dfeb894427284b73f24250f9.png)
实验室检查
LOGO
立卧位尿液检查:平卧位尿蛋白阴性;标 准立位后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小于0.5g;超过1g者应除外胡桃夹综合征。
LOGO
发病机制
胡桃夹 综合征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 脉的右侧,两者并列 于后腹壁,右肾静脉 径直注入下腔静脉, 而左肾静脉则需穿经 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 动脉所形成的夹角、 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 注入下腔静脉。
LOGO
发病机制
胡桃夹 综合征
LOGO
正常时,此夹角为45-60°, 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 等所填充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压; 但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 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 况下,可使①左肾静脉受压致 肾静脉淤血,可产生蛋白尿;
②在静脉窦和肾盂之间形成异 常交通而发生血尿,蛋白尿等 表现。
临床表现
LOGO
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男性多见,以瘦长体形者多发。 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运动或
感冒等常成为诱因,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症状是无症状性直 立性血尿或和蛋白尿,或发作性或持续性肉眼或镜下血尿; 其中无症状肉眼血尿更为常见。 血尿的原因是: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高压,左肾静脉扩 张,所引流的输尿管周围静脉与生殖静脉淤血、与肾集合 系统发生异常交通,或部分静脉壁变薄破裂,引起非肾小 球性血尿。 十二指肠的第三部分与LRV大致在同一水平上穿过此夹角, 左生殖腺静脉和左输尿管周围静脉是LRV的两个主要属支。 所以还会发生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淤血而出现肋腹痛,并 于立位或行走时加重。另外男性还能发生精索静脉曲张。 此外有蛋白尿,不规则月经出血,高血压等。
【VIP专享】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VIP专享】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e2dfa6e2f60ddccda38a0cf.png)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1af21571ed9ad51f01df2ce.png)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浙江省第一医院作者:李鸣李鸣金炜单平张鸿坤潘松龄关键词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诊断手术支架摘要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61例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2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53例(54次)行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3例行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
结果支架定位不佳、术后后腹膜血肿和支架移位各1例,分别再次手术和重植支架。
随访6个月~1 0年,4例术后肉眼血尿消失,但活动后仍有镜下血尿。
1例支架植入后仍有活动后肉眼血尿,但次数明显减少。
1例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后仍有活动后肉眼血尿。
其余患者术后复查尿检查均阴性,症状消失。
结论超声检查结合MRA或CTA检查可确诊胡桃夹综合征。
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均有效,但创伤较大;经股静脉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 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 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我院从1998年10月~2009年1月共治疗61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分别行支架植入、手术和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1例患者中,男46例,女15例;年龄18~45岁,平均25岁。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尿样检测均有红细胞,但所有病例尿中正常形态的红细胞>85%。
活动后肉眼血尿者24例。
有腰酸、乏力27例;肾功能损害4例。
1.3 检查方法本组61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340848abceb19e8b8f6baa6.png)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徐钢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也
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
回注下腔静脉过程中,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
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形成的夹角,受到挤压而引起血尿、蛋白尿和左侧腰腹痛等症
状的临床综合征,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正
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
为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等充塞,LRV并不受压,但某些情况下(如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而成瘦长
体形、椎体过度伸展、体位急剧变化等致夹角变小时)则出现左肾静脉受压。
10. 3969/j. issn. 1671-2390. 2011.10. 003
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
万方数据
・440・万方数据
・441・万方数据
2011-09-20万方数据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徐钢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武汉,430030刊名:
临床肾脏病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Nephrology
年,卷(期):2011,11(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szbzz201110003.aspx。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12924d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d.png)
胡桃夹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Walnut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肌肉的无力、萎缩和抽动,主要影响上肢和面部肌肉。
胡桃夹综合征的名字来源于病人抱胸时手的姿势类似于胡桃夹。
1. 引言胡桃夹综合征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尽管它是一种罕见的病症,但对于患者来说,它可能是极具破坏力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胡桃夹夹综合征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2. 症状胡桃夹综合征的症状在不同个体间可能有所不同,但典型的症状包括上肢无力和无力感、手指抽动、面部肌肉抽动和语言障碍。
这些症状通常逐渐出现并加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3. 病因与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神经肌肉传导有关的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这一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通常,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4. 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药物。
然而,综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肌肉强化训练、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病情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5. 生活方式调整患有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自身的症状。
例如,避免过度疲劳、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减轻症状。
此外,患者可以寻求心理支持,处理因病情造成的心理和情绪困扰。
6. 康复护理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可以从康复护理中获得长期的帮助和支持。
康复护理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提供必要的生活自助技能培训,并提供心理支持。
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管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7. 外部辅助器具对于某些严重病例的患者,使用外部辅助器具可能是必要的。
例如,使用支持型手套或器械,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手部肌肉,并提高手部协调性。
此外,面部肌肉的抽动也可以通过某些外部辅助器具得到缓解。
8. 科研进展与未来展望虽然胡桃夹综合征目前无法治愈,但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3、临床表现好发于青春期到40岁的男性,儿童年龄分布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男:女=24:5。
主要表现无症状血尿的发作和蛋白尿。
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也可在剧烈运动或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
可有左侧腹痛和腰酸、腰痛,头晕、乏力。
男性精索静脉曲张,女性痛经,不规则月经出血,成年男性性功能障碍,称谓生殖静脉综合征(由于引流入LRV的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淤血所致),因而对于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症患者,应想到左肾静脉压迫可能。
有些儿童可以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偶有伴发十二指肠受压迫(SMAS)而发生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妊娠可使症状加重。
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IgA肾病、薄基底膜病和Alport综合征等相混淆,临床上延诊误诊较多。
4、诊断4.1辅助检查4.1.1实验室检查小便镜检可见血尿或/和蛋白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多。
如做单肾尿样检查对诊断意义更大,但应注意输尿管插管本身也可以引起镜下血尿。
4.1.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穿越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的左肾静脉(受压处)内径(a)及近肾门处左肾静脉内径(b),再用脉冲波多普勒测量此二处血流速度。
让受检者站立15分钟后再次于站立位测量以上参数。
计算最宽和最窄处的左肾静脉内径比值(b/a)、受压处(Va)和近肾门处(Vb)血流速度比值。
超声诊断依据:①、左肾静脉(受压处)平卧位流速(Va)明显增快,站立15分钟增快更明显,流速>100cm/s;②、平卧位左肾静脉最宽和最窄处内径比>3,站立15分钟后>5。
超声检查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100%,是本病的首选检查。
4.1.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其三维成象技术可直观地显示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观察到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静脉三者之间的关系,左肾静脉狭窄部位的横断面,测量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的度数。
一般均可看到左肾静脉横断面受压后变成椭圆形,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正常时为450~900,当夹角<350时有诊断意义。
MRA不适合于体内金属异物和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植入者。
4.1.4螺旋CT血管造影(CTA)其检查结果和意义与MRA相同。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血管成像的清晰度方面甚至可以超过MRA。
惟CTA需要应用含碘造影剂,对尚未排除肾脏器质性病变的蛋白尿患者及肾功能异常者要考虑到它的肾脏毒性。
4.1.5左肾静脉造影(DSA)肾静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到左肾静脉受压情况,左肾静脉周围有无扩张、迂曲及逆流的侧支循环,但肾血管造影阴性结果不能除外诊断,因造影剂注入时可引起其局部血流状态的变化。
造影时还可以测定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的压力差,正常人为<1mmHg,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时,压力明显增高达3mmHg以上。
4.2临床诊断思路和诊断标准血尿、蛋白尿患者除外了肿瘤、感染、结石和急、慢性肾炎等,即应想到左肾静脉压迫的可能,尤其是儿童。
对于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慢性盆腔炎症和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也应考虑到本症的可能。
确诊必须经实验室检查和的特殊检查。
临床诊断标准:①临床上除外高钙尿症、肿瘤、结石、感染、畸形和肾小球疾病;②尿红细胞形态为非肾小球性,形态正常>90%;③超声诊断符合此二项标准:左肾静脉近端平卧位流速(Va)明显增快,站立15分钟增快更明显,流速>100 cm/s;平卧位左肾静脉最宽和最窄处内径比>3,站立15分钟后>5;④MRA 或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350。
符合此四项标准即可确诊。
5、治疗5.1选择治疗的指征本病是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呈良性经过,预后可,无论采用何种外科治疗都具一定的创伤,并出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都应谨慎选择。
对于未成年人(≤18岁),确诊后一般建议保守治疗。
若经1年以上内科治疗,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的;出现并发症,如乏力、贫血、腰肋痛及精索静脉曲张或出现肾功能损害,可考虑外科治疗。
对于成年人(>18岁),确诊后经内科治疗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者可行外科治疗。
5.2内科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密切随访。
有些患儿随着年龄增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随之增加夹角也增大以及左肾静脉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肾静脉淤血状态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
因此,对于儿童及病程短症状轻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建议内科保守治疗,随时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决定进一步治疗。
5.3外科治疗5.3.1外科手术治疗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被采用,目的是为解除左肾静脉压迫,目前对此症尚无统一的外科术式。
术式选择:(1)肠系膜上动脉切断再植术在肠系膜上动脉近根部离断,远端下移至肾动脉以下与主动脉行端侧吻合。
完成吻合后,需进一步松解狭窄段肾静脉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使受压的肾静脉段充分扩张。
亦有作者将肠系膜上动脉游离后行悬吊外固定术(2)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在汇入下腔静脉处离断左肾静脉,充分游离左肾静脉,将左肾静脉下移5cm,再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
(3)精索静脉(卵巢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主要用于左肾静脉压迫伴有盆腔静脉曲张,术后60%的病人症状得到改善。
(4)自体肾移植术等左肾切除后直接移植到自体左或右髂窝内。
(5)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亦有作者使用人工血管代替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转流术。
(6)血管外带环人工血管支撑术血管外支撑技术使用带环的PTFE人工血管,最早报道是在开腹下进行,松解左肾静脉,然后将带环人工包绕在左肾静脉外。
带环人工血管的长度一般以左肾上腺静脉或左性腺静脉到下腔静脉的距离。
也可在腹腔镜下行此术式,以减少创伤。
一般认为在患者不适宜长期抗凝而不能行内支架时可采用该术式。
5.3.2血管腔内治疗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局麻后,股静脉穿刺,在DSA监视下进行,置入血管鞘,将导管插入LRV远端,行造影、测压后支架被送入LRV最狭窄处,释放支架,其远端不超过左性腺静脉开口,近端不超过LRV与IVC汇合口。
在自膨支架植入前一般不预先球囊扩张。
支架大小的选择:长度一般选择4cm,过短不易定位狭窄部位,过长远端可能覆盖生殖静脉开口;支架的直径根据超声、MRA或CTA测得左肾静脉最宽处直径再加20%。
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治疗。
由于肾血流量大,且支架植入后两个月左右内皮细胞就能覆盖支架,血栓形成机会少,一般术后需口服抗凝药2个月。
5.3.3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用膀胱镜向左输尿管插入导管,将泛影葡胺灌加压注入肾盂,短时间形成高渗,致异常交通LRV和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管壁水肿、粘连、狭窄、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亦有作者采用1%硝酸银溶液行逆行肾盂灌注治疗。
自1998年10月至今在本院收治并行外科治疗的83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中,3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2例行左肾静脉移位术,75例行左肾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术,3例行泛影葡胺逆行肾盂灌注治疗。
由于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各种手术之间难以进行客观评价。
肠系膜上动脉切断再植术可避免左肾静脉血栓形成和肾缺血,但需肠系膜上动脉吻合,有潜在危及肠道血流的缺点;左肾静脉下移-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虽然肾缺血时间短,但术后有肾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自体肾移植需两个手术切口、需动脉吻合、肾缺血时间长及并发症大等缺点。
血管外带环人工血管支撑术需要开腹进行,又置入带环人工血管,术后带环人工血管可刺激左肾静脉血栓形成。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治疗,需注意左肾静脉狭窄并非单纯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也紧紧束缚左肾静脉,单纯切断肠系膜上动脉并不能完全解除压迫,必须将此处的纤维结缔组织完全离断。
经皮左肾静脉内支架植入的创伤小、纠正LRV高压的效果好,但支架植入后移位、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一直是我们担忧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治疗实践我们体会到,随着近年来介入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自膨支架在柔顺性和径向支撑力方面的提高,只要支架直径选择正确,术者操作技术过硬,支架植入失败或术后移位等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的病例中有1例术后支架移位、1例植入失败和1例支架定位不佳,都发生在早期且与当时使用的支架偏硬、选用直径过小和介入技术不过硬有关。
至于术后血栓形成的问题,可能由于肾血流量大,且支架植入后两个月左右内皮细胞就能覆盖支架,所以在我们的病例中没有出现1例血栓形成。
比较下来我们认为经皮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术微创,效果好,可立即纠正LRV高压,应该成为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无论是手术还是介入治疗,术后LRV压力明显降低,但个别患者仍可能有血尿。
原因在于静脉系统与尿液收集系统之间已有成熟的异常交通LRV形成,因此,术前应使患者充分理解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