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医学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胡桃夹 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 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实施方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 在的病因。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和宣传教育活动组织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交网络、公共场所等,推广健康饮食、适量运动、 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预后评估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还可以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通过了 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建议。
在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诊断技术进步
治疗手段多样化
跨学科合作
临床实践与科研结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胡 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技术也在不 断改进。未来,可能会有更准 确、更快速的诊断方法出现,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06
胡桃夹综合征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价值与前景展望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诊断价值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对于泌尿外科、肾内科等科室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治疗指导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如手术、药物 治疗等。通过诊断,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具体发病率尚 无确切数据。
地域分布
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与地域分布关系不大,可在 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发病。
发病年龄
胡桃夹综合征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男性多于 女性。
诱发因素
胡桃夹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包括脊柱过度后凸、腹 部肿瘤、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结缔组织 减少等。此外,长期站立或久坐也可能诱发胡桃 夹综合征。
胡 桃 夹 综 合 征

3
一、概述
解剖学上 ,AO 与 SMA 之间构成 45°~60°夹 45° 60° 角 ,LRV 通过此夹角进入下腔静脉(IVC) 。青少 通过此夹角进入下腔静脉(IVC) 年时期身高过速增长 ,椎体过度伸展 ,体形急剧 变化等情况下 ,左肾静脉在夹角间受挤压 ,回流 受阻致左肾静脉扩张 ,其内压力增高。左肾静 脉及其引流的生殖静脉均呈瘀血状态 ,瘀血的 静脉系统与尿收集系统之间发生异常交通或因 肾盏穹部静脉窦壁破裂而引起非肾小球性血尿。 NCP引起直立性蛋白尿的机制可能是直立位时 NCP引起直立性蛋白尿的机制可能是直立位时 内脏下垂 ,使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夹角 变小 ,尤在脊柱前突位时 ,加重左肾静脉受压而 引起。
胡桃夹综合征
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 江 苏 省 扬 州 市 中 医 院 张 星
1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症”应称胡桃夹现象( 胡桃夹症”应称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n) phenomenon)。也称胡桃夹综合征或左 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左肾静脉(LRV) 汇入下腔静脉 ( IVC) 左肾静脉 (LRV ) 汇入下腔静脉( IVC) 的 行程中, 因走行于腹主动脉 ( AO) 行程中 , 因走行于腹主动脉( AO ) 和肠系 膜上动脉(SMA) 膜上动脉(SMA)之间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 压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胡桃夹现象
4
相关解剖
一,解剖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两者并列于后腹 壁。右肾位置接近下腔静脉,左肾接近腹主动脉,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其行程短而直,而 左肾静脉则需要穿行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 所形成的夹角内,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下腔 静脉,因而左肾静脉较右侧长。十二指肠的第三 部分与LRV大致在同一水平上穿过此夹角,左生 部分与LRV大致在同一水平上穿过此夹角,左生 殖腺静脉和左输尿管周围静脉是LRV的两个主要 殖腺静脉和左输尿管周围静脉是LRV的两个主要 属支. 属支.
胡桃夹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所成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学解剖学上,下腔静脉(IVC)和腹主动脉并行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前者位于右侧,后者位于左侧。
肠系膜上动脉(SMA)位于腹主动脉前方,与其形成夹角。
右肾静脉直接注入IVC,而左肾静脉(LRV)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SMA所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才注入IVC。
正常时此夹角为45O~90O,其间充塞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使LRV不致受到挤压。
但当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此夹角变小,使LRV受压,引起左肾静脉高压,此称为“前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98%的正常人IVC与LRV压力梯度<0.13kpa(0.973mmHg),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时压力梯度≥0.40kpa(3mmHg)。
也有文献报道了另一种少见的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左肾静脉并未穿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而是从腹主动脉后方穿过汇入下腔静脉,因受到腹主动脉的压迫而出现左肾静脉高压,因而又称之为“后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2、病理学左肾静脉受压后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
左肾静脉受压,使肾及其周围静脉淤血,淤积的静脉血最终造成肾盏薄壁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进入集合系统和肾盏穹窿出现血尿。
同时,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以及部分盆腔静脉由于回流受阻而淤血,肾静脉淤血还可影响肾间质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使尿中α1微球蛋白增高,出现蛋白尿。
了解胡桃夹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 噻嗪等,用于减轻水肿,
改善肾功能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他克莫司等,用于治疗免
疫性肾病,减轻蛋白尿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开放手术或微创 手术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 经损伤等
手术目的:解除血管压迫, 恢复血流
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清洁, 避免剧烈运动,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使 用抗炎药、止 痛药等药物缓 解症状
心理治疗:必要时 进行心理治疗,如 认知行为疗法等
05
胡桃夹综合征并 发症的预防与控
制案例分析
成功预防与控制的案例
案例一:患者A,通过早期 发现和治疗,成功避免了 胡桃夹综合征的并发症。
案例二:患者B,通过改变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 功控制了胡桃夹综合征的
并发症。
案例三:患者C,通过定期 体检和早期治疗,成功预 防了胡桃夹综合征的并发
症。
案例四:患者D,通过积 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成功 恢复了胡桃夹综合征的并
发症。
并发症处理不当的案例
案例一:患者 出现严重腰痛, 但未及时就医, 导致病情加重。
0 1
案例二: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 未遵循医嘱, 擅自停药或改 变用药剂量, 导致病情反复。
0 2
案例三:患者 未进行适当的 康复训练,导 致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等问 题。
其他并发症
消化系统并发症:如胃炎、 肠炎等
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炎、 气管炎等
泌尿系统并发症:如尿路感 染、肾结石等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 压、心律失常等
02
胡桃夹综合征并 发症的预防与控
制
定期检查与监测
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 标,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 并发症
胡桃夹综合征注意事项

胡桃夹综合征注意事项
胡桃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也被称为正中神经综合征。
它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手腕处被压迫导致的症状,表现为手腕或手部的疼痛、刺痛、麻木或象皮肤针刺感。
这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手部功能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较长期的残疾。
因此,对于胡桃夹综合征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长时间下蹲、仰卧、跪姿、强握或重复性手部活动,这些姿势和动作可能增加手腕的压力和风险。
2、使用正确的手部姿势和手部支撑,避免过度的手腕弯曲和扭曲,适当的手部支撑可以减少手腕的受力和风险。
3、应保持适当的手部休息,并在长时间使用手部后进行手部放松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的连续性手部活动。
4、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定期运动,降低因肥胖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手部压力和风险。
5、睡觉时避免手臂长时间压迫,使用适当的枕头和睡眠体位,避免过度的手部姿势和压力。
6、在骨骼疾病和关节疾病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胡桃夹综合征的因
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7、在患有胡桃夹综合征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部康复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胡桃夹综合征是一种疼痛和影响手部功能的神经疾病。
为了避免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生或恶化,需要注意上述几点,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手部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出现疼痛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以减轻手部疼痛和恢复手部功能的影响。
胡桃夹诊断标准

胡桃夹诊断标准
一、症状
1. 腰痛: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疼痛,通常表现为慢性钝痛或剧烈绞痛。
2. 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3. 血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通常为显微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4. 蛋白尿: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通常表现为轻度蛋白尿,偶有大量蛋白尿。
二、体征
1. 腹部压痛:在腹股沟区或腰背部可能会有压痛。
2.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 胡桃夹现象:在超声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胡桃夹现象,即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
三、影像学检查
1. B超:B超检查可以显示胡桃夹现象和左肾静脉受压程度,是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2. CT和MRI:CT和MRI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估病情,包括观察左肾静脉受压程度、是否有血栓形成等。
四、尿液检查
1. 尿液分析:尿液分析可以显示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等成分,有助于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评估患者的蛋白尿程度。
五、其他检查
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显示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 肾活检:对于一些难诊断的病
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以上是胡桃夹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患有胡桃夹综合征。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胡桃夹综合征》课件

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轻度运动
在医生建议下进行轻度有氧运 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 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膀胱功能训练
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排 尿、憋尿等,提高膀胱的控制 能力,减少尿失禁等并发症。
物理治疗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物理治 疗,如电刺激、按摩等,有助
SUMMAR Y
04
胡桃夹综合征的预防与 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肾脏 和泌尿系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胡 桃夹综合征的迹象。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增 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减轻对 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压力。
及时就医
REPORT
《胡桃夹综合征》 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胡桃夹综合征概述 • 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胡桃夹综合征的治疗 • 胡桃夹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 • 胡桃夹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尿和 腰腹部疼痛的疾病,如泌 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 肾小球肾炎等。
鉴别诊断
泌尿系结石
患者常有腰部剧烈疼痛,X 线或CT检查可见结石影。
泌尿系感染
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 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常 规检查可见白细胞。
肾小球肾炎
患者常有蛋白尿、水肿、 高血压等症状,肾功能检 查可能异常。
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

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胡桃夹综合征(Walnut syndrome),又称为锤子脉综合征、松果体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以松果体功能异常为特征。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
1. 松果体增大: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之一是松果体的增大。
松果体通常位于间脑中部,在胡桃夹综合征中,松果体的尺寸明显增大。
一般来说,松果体的横径在7.8 mm以下被视为正常,超过8.0 mm被视为异常。
2. 松果体钙化:胡桃夹综合征的另一个超声诊断标准是松果体钙化的存在。
松果体钙化在超声图像中呈现为强回声点或片状回声。
松果体内有钙化可以提示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性。
3. 松果体病变:在超声检查中,松果体病变的存在也可以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
松果体病变包括囊性病变、实性病变等。
囊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呈现为囊性结构,实性病变则呈现为均匀低回声。
4. 松果体血流改变: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松果体的血流情况,从而判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正常情况下,松果体的血流信号较弱,呈低回声。
而在胡桃夹综合征中,血流信号增强,呈高回声。
此外,超声还可以检测到松果体内动静脉短路循环等改变。
5. 松果体位置异常:在超声检查中,松果体位置异常也可以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情况下,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的后上部。
在胡桃夹综合征中,松果体位置可能向前倾斜或后倾斜,与正常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
总的来说,胡桃夹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松果体增大、松果体钙化、松果体病变、松果体血流改变以及松果体位置异常等。
超声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松果体尺寸、形态、内部结构、血流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超声检查仅作为辅助手段,最终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家族史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因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信息,结合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英文名:Nutcracker Syndrome
科室:泌尿外科,肾脏内科
症状:血尿,紧张,腹痛,水肿,疼痛,充血,出血,蛋白尿,腹痛,紧张,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征,静脉侧支循环建立,静脉回流障碍,静脉曲张,疲劳,妊娠蛋白尿,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疼痛,水肿,疼痛,下腔静脉综合征,下腰部疼痛,. . .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行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时受压而引起的临床症状。
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
“胡桃夹现象”最早于1937年由解剖学家Gmnt加以描述,是指无症状性的左肾静脉扩张。
1971年Chait等首先使用“胡桃夹”一词,1972年Schepper等首先报道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左肾静脉正常解剖结构与胡桃夹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侧,右肾静脉直注入下腔静脉,行程短而直。
而左肾静脉则需穿行于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后注入下腔静脉,因此左肾静脉远比右肾静脉长。
在正常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等充填,使左肾静脉不致受到压挤。
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与之形成80-100°夹角,当夹角小于16°时则可能出现NCS的表现。
分型:根据左肾静脉解剖位置的特点,NCS可以分为2种类型:前NCS和后NCS。
前NCS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穿过,并受到压迫。
后NCS是指左肾静脉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穿过,并受压于腹主动脉和椎体。
后NCS是较为常见的左肾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人群中异位的左肾静脉发病率为1.0%-3.2%。
左肾静脉受压迫的解剖学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与胰主动脉夹角或问距太小:正常间距为10-20mm,正常夹角25-60°,平均为45°,而某些患者夹角可以减小到6-25°,间距缩短为2-8mm。
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通道相对变小,致使正常通过其间然后汇入下腔静脉的左肾静脉受压,导致肾充血,使肾小球对蛋白的滤过增加,并影响肾小球重吸收能力而产生蛋白尿。
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位置过低: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间形成25-60°夹角。
如果该动脉起源位置过低,低于L1水平,就可能使该夹角变小,使左肾静脉受到挤压,回流受阻,肾静脉内压增高、扩张,形成左肾淤血。
Treitz轫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十二指肠横部的正常解剖关系是穿行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中,并被Treitz韧带所固定,并在L3前面横过。
肠系膜上动脉在相当于L1平面由腹主动脉分出后向下走行,与腹主动脉形成夹角,十二指肠横段则位于这个夹角之间。
由于Treitz韧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使该夹角内器官的压力增大,即可引起左肾静脉压迫的症状。
获得牲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表现为消瘦,体重迅速下降等。
腹部、盆腔手术摘除某些脏器后,造成后腹膜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减少,内脏下垂腹壁松弛。
腰椎前突过度,多见于脊柱畸形和手术等造成长期躯体过后伸位,可使夹角变窄,左肾静
脉受压。
青春期肾静脉压追综合征:当青春期身高速增、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时,可使夹角变窄,左肾静脉受压,淤积的静脉血在静脉窦与肾盏之间形成异常交通或因肾盏穹隆部静脉窦壁变薄破裂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而成为出血的原因,可以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
血尿:左肾静脉受挤压后可扩张淤血,黏膜下静脉窦压力升高,造成破裂出血。
淤血的静脉血管与肾的尿集合系统发生异常交通。
肾盏穹窿部黏膜的炎症、水肿等原因引起非肾小球性出血。
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压力差增高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98%的正常人压力差<1mmHg(1mmHg=0.133kPa),当压差>3mmHg时会出现血尿。
疼痛:疼痛是生殖腺静脉系统疼痛综合怔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腰部疼痛,同时可以放射到大腿中后部。
蛋白尿:Lee等认为由于静脉压高导致肾小球滤过蛋白增加,当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导致蛋白尿。
但蛋白尿的具体发生原因尚不清楚。
慢性疲劳综合征: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升高,导致肾内血管床充血,从而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致。
左肾静脉受压影响生殖静脉出现的症状:男性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必然影响从下方注入回流的左侧精索静脉。
因此对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应常规行无创的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左肾静脉受压也可影响女性生殖系统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盆腔不适和月经增多等症状。
妊娠期血尿:妊娠可加重左肾静脉的压迫,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
妊娠出现血尿
患者应考虑到NCS的情况并加以鉴别诊断。
儿童蛋白尿:儿童期蛋白尿可以是胡桃夹综合怔的临床表现。
有学者认为儿童胡桃夹征为青春期的暂时现象,预后良好。
因患儿随年龄增长,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可使淤血得到改善,同时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组织增加,均使肾静脉局部受压程度缓解,血尿随之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但鉴于某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感冒可诱发血尿或使血尿反复发作,故应避免上述诱因,使儿童顺利成长度过青春期。
3诊断
胡桃夹现象与NCS是不同的概念。
Shin等认为“胡桃夹”作为解剖结构并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
有些学者认为胡桃夹结构也许属于正常的解剖变异。
因此NCS 诊断是排他性诊断,即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能够证明存在“胡桃夹”结构,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临床症状的病因。
目前较为公认的诊断指标为:
尿红细胞形态为非肾小球源性(即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大于90%)。
尿中钙排泄量比正常(Ca/Cr小于0.20)。
膀胱镜检查为左侧输尿管喷血。
肾活检正常或轻微病变。
腹部B超、CT和MRI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扩张。
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测压证实左肾回流障碍,左肾静脉压与下腔静脉压力差在4mmHg以上。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尿的病因。
NCS诊断的“金标准”是左肾静脉造影,测量其远端与下腔静脉的压力差>0.49kpa以上,即可确诊。
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相比之下B超检查方便易行,
应作为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多普勒B超检查在仰卧位、直立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受压的左肾静脉内径扩张3倍以上即可确诊。
4治疗
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3种形式。
保守治疗:Kaneko等认为轻度无症状血尿者、年龄小于18岁的年轻患者倾向于保守观察治疗,至少观察2年时间。
Ali-El-Dein等也认为间断性疼痛伴或不伴有镜下血尿(无贫血)的患者,可以暂不予治疗,继续临床观察。
随着年龄增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增大,内含脂肪等组织增多,血尿可自行缓解。
患者平时睡眠时可行侧卧位,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错位,减轻左肾静脉受压程度。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左肾静脉压迫、减轻左肾静脉血液瘀滞。
由于绝大多数NCS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故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Stewart等提出的手术适应证如下:
经2年以上观察或内科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出现并发症,如腰部酸痛、头晕乏力等。
出现肾功能损害、慢性疲劳综合怔或精索静脉曲张并影响生育功能。
常见手术方式如下:
肠系膜上动脉移位术。
自体肾脏移植术。
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
左肾静脉血管外支撑术。
其他手术方式如人工血管左肾静脉、大隐静脉旁路术、下腔静脉转流术、卵巢静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精索内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脾静脉左肾静脉端侧吻合
术等。
腹腔镜下行肾脏自体移植术、左肾静脉外支架置入术、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腹腔镜下行腹膜后肾切除体外修复后再植术、腹腔镜下脾静脉左肾静脉端侧吻合术等术式越来越常见,与开放手术相比,在腹腔镜协助下解除左肾静脉受压创伤小、恢复快。
介入治疗: 与手术治疗比较,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等优势。
同时介入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已行手术治疗后再发狭窄的患者。
考虑到NCS患者一般年龄较小,生存期较长,要求支架支撑作用时间较长,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存在不同观点。
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进步,采用介入方法治疗NCS已成潮流趋势,并最终有可能取代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