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的内容主要包括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回收利用等。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2.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垃圾的分类方法。
2.垃圾的回收利用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
2.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垃圾物品,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吗?垃圾是否可以回收利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垃圾物品,向学生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老师提供的垃圾物品进行分类。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垃圾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老师向学生讲解垃圾的回收利用意义,让学生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收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石英砂0.72吨,纯碱0.25吨,长石粉0.06吨,煤炭10吨,电400度。
许多金属可以被熔化后再利用。
回收利用废金属,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二)家庭垃圾调查在家庭垃圾中,包含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链接】塑料瓶底的数字隐含什么秘密?饮料瓶底图是塑料回收的标志,中间的数字是塑料品种代码,“1”代表聚醋类塑料,"2”代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3”代表聚氯乙烯塑料等。
如果在三角形外还写有“PET" "HDPE""PVC”则分别是它们的塑料名称缩写代号。
【链接】纸张回收再利用过程二、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1、调查活动(1)调查要求交流家庭垃圾回收调查阅读调查生活垃圾分类与分装情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废弃食品袋(盒)、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宠物粪便等。
(3)家庭垃圾分类统计表2、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1)废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面积上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通过食物链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2)医疗垃圾也要集中进行处理。
否则会传染疾病,危及我们的健康。
3、小结垃圾混倒,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三、做一个堆肥箱家庭垃圾中有约1/3是碎菜叶、蛋壳等厨余垃圾。
《科学》六年级下册: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4课时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材处理】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
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教学准备】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前活动】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
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4.4垃圾的回收利用与分类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 废纸回收:回收废纸,再利用生产新纸品。
- 塑料回收:回收塑料,再利用生产塑料制品。
- 玻璃回收:回收玻璃,再利用生产玻璃制品。
- 金属回收:回收金属,再利用生产金属制品。
5. 环保行动
- 个人行动:从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产生。
- 社区行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垃圾分类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垃圾分类重点,强调垃圾分类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垃圾分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全面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特别是第4单元“垃圾的回收利用与分类”章节。这将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资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通过讲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
(3)垃圾处理方式:介绍垃圾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式的优缺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垃圾分类的细节,比如某些特殊垃圾的处理方式,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混淆。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些难点,并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4.4、分类和回收利用》word教案(3)
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学准备】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前活动】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
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
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4分类和回收利用》3-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4.4分类和回收利用》3-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4分类和回收利用》是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回收利用的意义,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学会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知道回收利用的意义,能够自觉参与回收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垃圾分类宣传册、垃圾分类模拟箱、回收利用物品等。
2.学具:垃圾分类卡片、笔记本、笔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垃圾污染环境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关注垃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展示垃圾分类宣传册,让学生了解各种垃圾的分类标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科版
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四课时。
垃圾分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校园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对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了解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等。
但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生活积累还是挺单薄的,对有些垃圾的区分存在着困难,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特别注重透过表象去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真正知其所以然。
有的垃圾弃之为害,用之就为宝。
可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人们过去习惯上都是垃圾混合收集,这样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收集既可以提高废品回收率又避免危险废物危害环境,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混装”是垃圾,“垃圾分类”便是资源。
【学情分析】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到科学课的学习。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垃圾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等作用。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教科版科学六下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类和回收利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点,用于教学。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问题?你们认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4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科版 (3)
《分类与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垃圾分类与回收是培养学生公众意识的一种契机。
本课的知识促进是采取递进式,摒弃灌输式,层层递进,逐步搭建学生垃圾分类的模型意识。
模型构建三部曲:一、摸底检测学生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初步勾勒原有模型;二、结合身边废弃品,通过垃圾分类,纠正模型;三、通过“阅读资料库”等相关辅助教学,最终建立新模型。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二、过程与方法1、调查身边废品回收情况。
2、搜索家中废弃品,并标上名字。
3、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六个卡纸垃圾桶(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不确定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板书卡纸、实验记录表、阅读资料库、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家中废弃品每人带至少5件,并给其命名),调查废品回收情况。
【教学过程】一、课前评价对各个小组从家中带来的废弃品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实验记录单第一题),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一颗星)二、新课导入(一)调查(初步模型)问题1:回收废品环卫工人上门回收废品,根据所看到的,他们回收了什么?问题2:思考:废品环卫工人回收所有废弃品吗?为什么?回收废弃品的依据是什么?从以上对话,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两个概念: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初步勾勒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原有模型。
(二)分类(1)初步分类(构建模型)任务1:模拟环卫工人角色,对本组的废弃物,进行初步分类,完成实验记录单第二题。
任务2:给本组的废弃物进行命名,并将垃圾名称写在卡纸条上。
任务3:将卡纸条按分类贴在黑板上的三个桶上(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不确定)任务4:思考:请大家判断,这些废弃物都分类正确了吗?说出你的理由。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分类和回收利用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内容: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2. 掌握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垃圾。
教学重点:1. 垃圾的分类方法;2. 垃圾的回收利用。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或实物:废纸、废塑料瓶、废电池、废玻璃瓶等;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垃圾的概念和垃圾的分类方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他们对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认识。
Step 2:垃圾分类的方法(10分钟)结合图片、视频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垃圾如废纸、废塑料瓶、废电池、废玻璃瓶等,并向学生解释这些垃圾应该如何分类投放。
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分类演示,并进行讨论。
Step 3:垃圾的回收利用(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垃圾的回收利用过程,让学生了解垃圾回收的重要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以及回收利用的方法和意义。
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意义。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Step 5: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请学生回家和家人一起讨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方法,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教学延伸:1. 去垃圾分类中心参观,了解实际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情况;2. 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过程;3. 开展垃圾减量活动,鼓励学生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环保生活方式。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科版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一、教学背景生活中,我们每天会产生很多废弃物——垃圾,有的垃圾弃之为害,用之为宝。
垃圾的回收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垃圾的回收利用必须以垃圾的分类和分装为前提,现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垃圾源头分类,我国也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实施垃圾分类分装。
垃圾的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让学生认清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垃圾分类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
二、教材分析《分类和回收利用》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2004年5月第1版)《环境和我们》一单元中的第4课内容。
是学生认识了《减少垃圾及重新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重新使用垃圾的研究。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许多垃圾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回收利用垃圾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和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
本课共三个活动:认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学习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做一个堆肥箱。
第一个活动需要布置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而垃圾的回收利用必须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由此进入第二个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网络媒体的支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在分类和分装时,学生会发现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厨余垃圾,对这部分垃圾怎么处理呢?于是又进入第三个活动:做一个堆肥箱。
同时也为后面《污水和污水处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和《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使《课标》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利用新的材料进行设计与制作,并能与老师和同学很好地沟通交流。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回收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数量,而且能够节约大量自然资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
让学生源于生活,还原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学生认清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创建清洁美丽的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课堂小结
1.【展示】PPT。
2.【练习】巩固。
(1)学生【观看】PPT。
(2)完善表格和练习。
巩固课堂要点,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
活动三: 做一个堆肥箱
1.【展示】PPT,【认知】堆肥这种处理垃圾的方式。
2.【引导】活动。
(1)学生【观看】PPT。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意识到堆肥的优点及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创建清洁美丽的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拓展
1.【倡议】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1)学生【观看】PPT。
1.【展示】PPT。
教科版
2.【提问】:被丢弃的物品有多种材料制造而成,你们知道哪些材料一般都有 回收利用价值的?
3.【引导学习】:可回收标志--♻及可回收的主要类别。
4.【展示】PPT,了解回收此类材料的好处。
5.提出【任务】:书本76页表格。
(1)学生【观看】PPT。
(2)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讨论】。
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类和回收利用》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一单元中的第4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垃圾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加工利用,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后面《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使《课标》中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
通过垃圾分类和分装训练,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分类和回收利用
4.分類和回收利用一、教材簡析:本課是環境單元的第四課,是學生認識了《減少垃圾及重新使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重新使用垃圾的研究。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許多垃圾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回收利用垃圾可以節約大量資源和能源,節約成本,減少垃圾,減少污染。
本課共三個活動:認識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學習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第一個活動需要佈置學生課前先進行調查,瞭解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而垃圾的回收利用必須先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由此進入第二個活動,利用學生自己帶來的垃圾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在分類和分裝時,學生會發現垃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廚房垃圾,對這部分垃圾怎麼處理呢?於是又進入第三個活動:做一個堆肥箱。
二、教學背景:垃圾的回收利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垃圾的回收利用必須以垃圾的分類和分裝為前提,現在一些國家已經實行垃圾源頭分類,我國也已經開始在一些城市試點實施垃圾分類分裝。
垃圾的分類涉及到千家萬戶和每個公民,能否讓學生從小養成對垃圾進行分類和裝的習慣是我們教學的任務,因為學生是垃圾的受害者,也是垃圾的產生者,更是垃圾的治理者,他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對垃圾進行治理,垃圾分類是對學生來說是力所能及的環保行為。
三、教學設計:板書設計4-4分類和回收利用能夠回收利用的物品:分類廢鐵、銅等金屬塑膠,玻璃,紙……課外活動做一個堆肥箱。
生成預見通過教學,學生一般能瞭解哪些廢品可以回收利用,知道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節約成本,減少環境污染。
同時知道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必須要先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養成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的習慣。
課堂評估是否知道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
能否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分类和回收利用》》是一节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垃圾的分类方法、垃圾的回收利用、分类和回收的意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回收利用的具体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利用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垃圾分类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垃圾分类的方法: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标准和要求。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过程。
4.回收利用的意义:讲解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使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科版科学六下《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类和回收利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并且明白各种垃圾的处理方法,从而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垃圾需要分类,但具体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可能还不够明确。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垃圾,但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完成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的知识,学会正确分类垃圾,提高资源利用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难点:垃圾的回收利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思考。
2.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垃圾的图片和资料,制作PPT;准备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材料。
2.学生准备:了解日常生活中垃圾的分类情况;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数据展示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引发学生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讲解分类的原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科版 (1)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分类和回收利用》是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的第四课。
关于垃圾分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认识,初步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有毒有害的垃圾。
但他们的生活积累是比较少,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对有些垃圾的区分存在着困难,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特别注重透过表象去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
有的垃圾弃之为害,用之就为宝。
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可以回收的垃圾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每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可以减少4吨垃圾处理量。
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人们过去都是垃圾混合收集,这样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收集既可以提高废品回收率又避免危险废物危害环境,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混倒,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学生分析】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到科学课的学习。
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垃圾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等作用。
●了解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分类与回收利用》属于教科版六下《环境与我们》单元中的课文,本课包括了:1、可回收利用的垃圾2、垃圾的分类与分装3、做一个堆肥箱,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调整为:瓯北垃圾填埋场存在垃圾污染问题和统计温州垃圾数量,有数据有图片从而认识到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2、提供卡片对垃圾进行分类,了解孩子前概念知识3、通过平板电脑学习,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自己学,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到垃圾分类知识和认识到垃圾分类以后是资源4、举行角色扮演,把自己从平板电脑上收集的资料分享给大家,说出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从一个人知道到一个群体知道,分享经济到我们教学上就是分享信息知识,展示垃圾分类回收以后制成的新物品5、成为垃圾分类志愿者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获取垃圾分类知识、举行角色扮演体验”两个方面,孩子们明白了材料回收利用应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
从过去习惯认为垃圾就是垃圾,垃圾混合收集,转变为垃圾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树立垃圾混倒,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的新理念。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垃圾分类是资源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4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科版 (6)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分类和回收利用》是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的第四课。
关于垃圾分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认识,比如初步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有毒有害的垃圾。
但他们的生活积累是比较单薄的,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对有些垃圾的区分存在着困难,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特别注重透过表象去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真正知其所以然。
【学生分析】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垃圾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等作用。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过程与方法: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重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有害垃圾。
【教学准备】可回收垃圾、电池、过期药品、厨余垃圾等,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示废品回收图,提问:猜猜他们在干嘛?(卖废品)所有垃圾都可以送去废品回收站吗?所以,在回收之前要先进行分类!(板书:分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类和回收利用》。
二、可回收利用的垃圾1.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呢?你知道吗?(板书:可回收)这些物品回收后又有什么作用?课前老师派了几个小组去附近的废品回收站进行了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科版六下科学
教案)
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材处理】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上将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
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教学准备】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
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前活动】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
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上节,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
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
圾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
比如:金属、塑料等。
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学生交流、汇报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
这样自己先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示教材76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77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
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学生汇报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补充、归纳: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1/3是食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板书:堆肥箱)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
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片贴在回收箱上。
下节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板书设计:
4、分类和回收利用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垃圾
厨余垃圾
有毒垃圾垃圾分类、分装,有效回收利用。
做一个堆肥箱教学后记:附: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渗透的信息:1、人们对旧电池的危害认识已久,以往常将旧电池收集起来集中处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比分散处理造成的危害更大。
而目前环保电池在市场上占到了更来更大的比例,危害已经不是太大,所以现在国家环保部门已不再提倡将旧电池集中起来处理。
2、各种充值卡污染大,也不宜集中处理。
3、垃圾分装时,不要系紧袋口,因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都是采用了“风选”技术,系紧了袋口将导致象塑料袋这样的轻材料不能被风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