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3篇
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3篇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三、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主备教师:黄俊林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主备人:邢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3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4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5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单位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6能正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本单元的重难点是什么?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特征;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三、如何教学P28例一?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每一个人都准备一个长方体食物观察,引导。
最后概括出长方体的特性;四、教学P29例2时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木条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观察,分析每一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形同点和不同点?如何教学?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相等,形状完全相同;每条棱长度相等。
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如何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准备长方体纸盒,展开后的每个面都说一说,是那个面,然后每一个面都怎么计算面积,最后概括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七、如何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先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提问:“水为什么上升”?然后做一个问号?使学生明白石头也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引导出体积的概念。
八、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如何推导?让学生用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白城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数据填入表格中,算出每一种总共用的小正方体的总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看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最后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五下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1
个案设计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 、1ml 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个案设计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用16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教科书27-29页例1、例2,练习五第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个案设计教具学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若干,12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孕伏新知1.欣赏下面图形,找出是长方体的图形。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2.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 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 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 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 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 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 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 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 的测量方法。 3.具体内容 标题 例1 第1节 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 方体表面积 例2 例1 例2 例1 第3节 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体积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例题安排 长方体的体征 正方体的体征及长方体、 正方体 的关系 表面积定义及长方体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应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粉刷围墙
法,能熟练运用排水法根据所给的工具独立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 积,并用正确完整的语言把操作过程叙述出来【不规则物体如西红 柿、橘子、苹果、石块、土豆等,工具如,如水槽、水,尺子等】 。 7、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熟练灵活运用知识的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粉刷墙壁,既要算出墙壁的面积 又要了解涂料的价格还需要知道人工费和材料费等等】 。 1、 1、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 想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 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培 养空间观念。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实验探索、 讨论、归纳,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中将原 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有序观察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概括能力及熟练运用知识 的能力。 2、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出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 技 能 目 标 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联系生活实际,, 灵活地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通过多 种感官协同作用培养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 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去 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 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 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通过 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空间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含反思)
双柏县妥甸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备课地点:五年级备课室备课时间: 2016 年 3 月 18 日主备人:杨莲美参备人:谢燕韩成美陶菊香熊春莲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本单元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也涉及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双柏县妥甸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备课地点:五年级备课室备课时间: 2016 年 3 月 18 日主备人:杨莲美参备人:谢燕韩成美陶菊香熊春莲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1一、教学内容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3×3/2= 8/11×11/8=
每一个算式的积都是 1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 书 设 计
7/9×9/7=
课 后 反 思
第 课
周 题
分数除法(一)
年
月
日
主备人:张义成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个性修改
3.师:同学们把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老师要和 大家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上的新知识。
二、涂一涂,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1.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 几? 提问:4/7 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7
份,取其中的 4 份)(边说边画阴影) 提问:把 4/7 平均分成 2 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 分平均分成 2 份?(让学生指、涂一涂)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呢?(板书: 4/7÷2=2/7) 2.小结: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 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个性修改
1/10 ×10=__6
=___
1/5 × 5 =___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 2.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A、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些算式的特点,那么 这一类到底是些什么数呢?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生说师板书 课题:倒数。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倒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B、师:其实大家所提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大家一 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发现?请同学们 自己看课本 24 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己看课本) C、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学生举例说 明。)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一下吗? D、师:像这样乘积是 1 的算式,你还能写一个吗?请每个 学生写一个算式,然后告诉同桌说你写的算式中( (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是 )和( )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1--3单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小正方体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小正方体,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生摆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
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板书: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集体备课记录表(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第2课时观察物体(2)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集体备课五年下数学三单元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一,教学内容:首先我来介绍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 课标:依据《新课标》理念,针对“空间与图形”,要求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属于空间图形,也涉及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第二学段学生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所以说本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的倍数特征》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科 目
数学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 2 个教学设计(总4个)
课 题
3的倍数特征
主备人
辅备人
执教人
时间
地点
内 容
修改意见
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3小节的内容,从2和5的倍数特征,进而学习3的倍数,突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不同于2和5倍数的特征,加强巩固练习,为下一节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启发学生的探索概括数学问题的思维。
学情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容易。为此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认识2和5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类推,用不同方法去探究规律,在学习与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启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目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十位与个位上的数的和:3、6、9、12、15、18
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将本课时的3的倍数特征的概念背记谙熟于心,便于运用。
2:请同学们将教材练习五第8题,9题学以致用完成在课堂空白纸上。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导学单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五年级
预习导学
1.感受数据 出示百数表,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师圈出来。2.探索特征(1)观察找出的这些3的倍数。想一想,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1.内容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或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这些图形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这些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学业要求: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能辨认这些图形的展开图,会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和变面积。
(2)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3)能说出体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能进行单位换算,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实际问题。
3.教学提示: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老师:前面的老师讲的很全面,尤其是主备老师教材挖掘很深,很全面,受益匪浅,在此提出一点建议:
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本单元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单位的含义,更要关注实际表象的建立。既要让学生知道“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要让学生建立1cm3、1dm3、1m3、1L、1mL等单位的实际表象。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如:容积与容积单位的教学,可以通过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估计几杯水大约是1L等活动,体验500mL、200mL、100mL、1L的液体大约有多少,建立起容积观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0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0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0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 一、教学内容课本P38~40。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察才能和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络,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考虑。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
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2.老师巡视与学生一起讨论。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展实验的?〔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答复。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局部,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刚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2〕学生答复。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部分:概述(300字)1. 介绍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备课,教师可以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本次备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旨在提高教师们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集体备课,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 本次备课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本次备课主要针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要包括有关平行线、重合线等内容。
在平面几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与平行线和重合线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部分:备课过程(2500字)1. 教材内容梳理1.1 单元整体内容概述1.2 各个知识点的提炼1.3 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1.4 相关案例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3.2 课堂教学的设计3.3 辅助教学手段的准备4. 教学内容展开4.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和重合线 4.2 疑难点的突破4.3 知识扩展与运用5. 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5.1 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5.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3 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帮助措施6. 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式选择6.2 如何进行教学反馈第三部分:备课总结与展望(300字)1. 本次备课的收获和不足1.1 收获1.2 不足2. 下一步备课的计划和展望2.1 下一步备课的主题和内容2.2 期望达成的目标结语:(200字)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各校教学经验也得到了共享和交流。
希望在下一步备课中,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续写)3.1 教学方法的选择理由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
在教授平行线和重合线的概念时,我打算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动画等视觉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共案备课人
黄涛杨云
备课时间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学生汇报
形体
表面积
体积(容积)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长方体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香皂的大小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同学说一说(香皂的长、宽、高)
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测一测,大家注意分工合作。
提醒:量出的数据最好保留整厘米数。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单位:厘米
(学生量出数据后,教师进行统一。)(标出长8,宽5,高2)
学生口算
反馈:指名说这块香皂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三、理解应用 走进生活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在数学课上五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下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集体备课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从学生特征的角度定位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经验积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按照已有的知识结构顺利对新知进行迁移。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生长点是在我们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正方体的特征基础上的学习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阶段”中提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实践类作业
(1)(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后,回家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需要几根小棒?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先在脑海中搭一搭,有2种方案,哪种方案能搭成长方体?请搭出来。
方案一:12厘米(4根)、9厘米(4根)、5厘米(4根)
方案二:12厘米(4根)、9厘米(5根)、5厘米(3根)
(2)(学习长、正方体前)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要沿着棱剪开,你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可以把每一种展开图画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3)充分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
(5)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主备教师:黄俊林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
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板书)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可以分别写成( 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
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6)、比一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7)、练习: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3、体积初步认识: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
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二、导入新课:1、导入: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2、新课:(!)、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4411842124432(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三、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读作a的立方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4、看表计算: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作业:课后小结及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难点: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二、新授: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底面积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三、巩固练习: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V=sh 24×5=120(立方厘米)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
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
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
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
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选择方法解答)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
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
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
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计算体积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空: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单位单位单位说一说:计算长度用单位,计算面积用单位,计算体积用单位。
1米=()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分米=()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二、新课: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5立方米=()立方分米1.5立方米=( )立方分米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填写比较表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立方米)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
这块钢重多少千克?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