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

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

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

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

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2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

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难点:1.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所需条件。2.观察和解释植物的呼吸现象。3.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过程。4.认识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决办法:1.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呼吸现象,加深学生对植物呼吸的理解。3.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植物的繁殖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4.通过实例讲解、环境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呼吸等现象。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种植绿豆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环境影响:净化空气、保持水土
②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适宜条件
-生长周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适应性:干旱、寒冷
③植物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花粉、卵细胞
-无性繁殖:扦插、嫁接
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来自态作用: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植物是“活”的吗引言: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启蒙非常重要,通过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和方法论。

本教案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讨论植物是否是“活”的问题。

通过实地观察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特征;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自主判断植物是否是“活”的;3.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报纸、剪刀、胶水、彩色笔、豆芽种子、透明玻璃瓶等;2. 课堂展示板,标注“植物的特征”和“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在黑板上写下“植物是‘活’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分为小组让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并选择一名代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让代表发言,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

步骤二:实地观察(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发放一份报纸、剪刀、胶水和彩色笔。

2. 让学生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和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纸。

3. 让学生用胶水将剪下的纸粘贴在报纸上,并用彩色笔将粘贴处涂上颜色。

4. 引导学生观察粘贴的纸片,是否还有生命特征,例如呼吸、生长等。

步骤三:课堂讨论(30分钟)1. 将学生分为新的小组,每组5-6人。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然后一起探讨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特征。

3. 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记录在展示板上,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辩论和解答。

步骤四: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一些豆芽种子和透明玻璃瓶。

2. 将湿润的纸巾放入玻璃瓶中,并将豆芽种子放在纸巾上。

3. 让学生仔细观察豆芽在玻璃瓶中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4. 引导学生思考豆芽的生长是不是生命的表现,以及它与其他生物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植物是‘活’的吗?”并用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它们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才能生长。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探索植物的生命现象。

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植物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并提问:“这些植物是活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否具有生命。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是活的吗?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点,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师介绍植物的生活习性,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对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生命现象,如通过给植物浇水、晒太阳等实验,观察植物的反应。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对水分和阳光的需求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

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对生命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尝试种植一些小植物,如豆芽、蒜苗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和材料,如土壤、花盆、种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种植和观察。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是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生长、繁殖、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生命科学的基本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特征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植物生命特征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是有生命的。

2.难点: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植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对环境的适应等,让学生对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植物实验,如观察植物的叶子、茎、根等部位,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特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植物的哪些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2.每个小组拿出自己种植的植物,合作观察植物,并展示植物生长记录图片。

找一找哪些证据能证明植物是活的?要求: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寻找证据完成坐好3.我汇报它有哪些变化?越长越高,叶子越来越大……第3天第7天第8天第10天小组合作找出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根据自己小组的观察,回顾种植过程中植物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回顾植物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植物变化的感受,有助于他们发现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它们又有哪些变化呢?发出绿芽了,芽越长越高……4.我回忆在种植它们时,你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浇水、施肥、晒太阳……二、还有哪些证据?1.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学生观察变化回忆是怎样种植的,种植时都做了哪些事情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思考植物的生长还和温度有关,和季节有关通过观察几组植物的对比图讨论总结植物“活”的证据通过回忆自己种植时做过的事情,有助于学生对植物生命体的感受通过对比同一植物在四季中的图片,使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还与季节有关系通过讨论总结,学生能把证据汇总,使知识系统再通过对塑料花和植物的对比,我发现:春天花很美,夏天叶子很茂盛,秋天叶子变得稀疏了,冬天树枝上挂满了雪植物会随着温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2.合欢树夜间枝叶合拢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子,观察变化含羞草叶子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三、讨论1.通过以上的分析,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证据:植物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它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温度……1.思考:塑料花是“活”的吗?为什么?塑料花不是活的,因为它不会长大,不会凋谢,也不需要阳光、土壤……思考并回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一、判断题1.剪纸的玫瑰是植物。

()2.草地上的野花是活的。

()3.有根、茎的花就是活的。

()二、选择题()是活的。

A BC 1.×2.×3.√A3.塑料花也有根茎,但它不是活的C为一只塑料花,而塑料花是没有生命的课堂小结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生长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养分和关心的,所以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要随意采摘和践踏。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具有生命的活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2. 学生分组活动用品3. 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特征: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等。

3. 生命现象:教师讲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药材等。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的活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现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十、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现象。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现象。

4.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

2. 第二步: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理解植物也是生物,是活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特征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征,并建立起对植物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难点: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植物标本或图片。

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衣物、建筑材料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在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教学设计中,我们探索「植物是“活”的吗」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有趣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植物是生命体,并探索它们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以下是对于这个教学设计的详细描述。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是生命体,具有生长、繁殖、需水、需光线等特点。

2.认识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保护植物与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种子、花盆、土壤及其他必要的植物种植工具。

2.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图片或实物。

3.准备相关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植物是绿色的?」、「植物是不是能够移动?」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自由发表意见。

实践活动1:观察和种植植物1.引导学生一起观察一棵植物,例如小型绿色植物或花朵。

2.观察植物的外观、形状、颜色、叶子等特点,鼓励学生描述植物。

3.给学生分发小花盆、土壤和种子,指导他们种植自己的小植物。

学生可自由选择种植的种子。

4.让学生记录种植的过程,如观察盆土的湿润程度、向植物提供光照等。

鼓励他们用绘画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实践活动2: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1.每天观察学生种植的植物,并记录下来。

注意观察植物的高度、数量、颜色的变化等。

2.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

例如,「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和阳光?」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植物与人类生活的认识。

鼓励学生彼此倾听和交流。

实践活动3:植物的用途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植物制品,如食物、纸张、药物等。

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制品的原材料。

2.与学生共同探讨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植物提供我们的食物,我们需要保护植物来保证食物的丰富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保护问题,并提出如何保护植物的建议。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植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够通过自身的机制进行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植物的这些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植物可以生长,但对其生命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活”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活”的。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植物,亲身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样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不是“活”的?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植物,通过观察和触摸,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植物的生命特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拓展(5分钟)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植物,做环保小卫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的生命特征。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情况,下节课分享。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植物的生命特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培养的核心技能是观察能力。

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先前种养植物时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本课教材让学生紧紧围绕“植物的变化”来观察无生物应激性的植物,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符合课标要求。

所以,找到明显又合理的证据对证明“静态”的植物是“活”的就尤为重要。

整个观察实验由短期和长期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分析组成。

短期的时间范围为数天或者数周,植物会经历发芽,生长,叶茂等阶段。

长期的时间范围为一年四季,植物会经历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到叶片凋零下落的阶段。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植物变化都较为明显,便于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后,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活的植物所具备的特征,通过完成班级记录表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前4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学情分析与教法】在先前4课的学习中,尤其是第1课,一年级学生已经有过种植与观察植物的任务,并且活的植物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当他们真正区分真假植物时,他们仍然会有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在教材的基础上,可选择以时间线为轴,以真假植物的及时对比开展教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并且大都结合自身进行对比、表述。

板书的清晰和直接对引导学习尤其重要,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板书。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很容易接受“动”的动物是活的。

本课使得他们学会找寻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

实际上有些植物存在应激性,是动态的,可适当增加“动”的植物知识。

采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特征,比较出真假植物的差异。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呼吸、生长、繁殖等,从而认识到植物也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现象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样本,如花草、树木等。

2.准备显微镜,以便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剪刀等。

4.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一种生物,它们有根、茎、叶、花、果等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株植物放入水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的生长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引言: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本次课程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植物,帮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调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能掌握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准备放大镜、镊子等观察工具;制作PPT 课件;设计观察记录表。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观察工具;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校园内的植物区或附近的公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植物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们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植物是活的吗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植物是活的吗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的迷信概念目的:能说出植物需求水分、阳光以维持生活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迷信探求目的:在教员指点下,能应用多种感官观察、比拟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经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迷信态度目的:情愿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念。

培育先生看法和研讨植物的兴味。

迷信、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求水分、阳光以维持生活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预备为先生预备:先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先生活入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员预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话引入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先生说说理由。

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植物具有的活动才干方面停止解释。

二、聚焦1.此时教员可以出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回答以下效果。

2.在这个环节中,教员要及时将先生的回答记载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载表〞中。

先生提出的理由能够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茂盛、会死亡,长在土里,需求阳光、水,要施肥等。

三、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先让先生再次观察植物,回忆1个月中植物发作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样照顾它的,然后让先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上去让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员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先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载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2.为了协助先生看法,教员可以预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先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协助先生看法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节课中,可以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如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以及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拟实验。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放大镜、剪刀、植物样本等,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受伤。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中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此外,还可以在教室中悬挂植物的图片和图表,以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
1.拓展资源:
-植物科普视频:通过观看植物科普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推荐的视频包括《植物世界》、《植物的奥秘》等。
-植物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内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生命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植物分类游戏:通过植物分类游戏,学生可以学习不同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提高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推荐的游戏包括《植物大战僵尸》、《植物大亨》等。
答案:例如,选择一棵仙人掌,记录其一周内的生长变化、生命活动等,并尝试总结其耐旱、适应沙漠环境等特点。
3.了解不同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并尝试对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答案:例如,了解草本植物的特点是地上部分为草质茎,木本植物的特点是地上部分为木质茎,水生植物的特点是适应水生环境。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讲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理解透彻程度。
1.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命特征: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吸收水分、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并逐渐成长和繁殖的。
(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来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介绍植物为我们提供的食物、药材等资源,以及植物在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植物感应现象:理解植物对环境因素(如光、水、重力等)的感应,并掌握其生理机制。
-例:介绍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感应现象,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理原理。
(3)植物分类:掌握植物的基本分类方法,能对不同植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如形态、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等,引导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分类。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关植物生命特征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操作来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生命特征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种植的植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视频导入---请学生观看《动物吃食物》,接着提问:视频里的小动物在做些什么呢?学生会回答:吃东西。紧接着提问:这些小动物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说:能动,会吃东西。
2教师再呈现一盘植物,提问:那么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1请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小植物,想一想小植物有了哪些变化?再请学生展示植物并回答,把学生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2 ppt展示红豆的生长过程图片。请学生说说红豆的变化。
3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樱花在一年里经历了什么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它是“活”的。
三研讨:哪些证据说明植物是“活”的?
1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出植物是“活”的理由。
2出示塑料花,问:它是活的吗?引导学生说出不是活的理由。
四课后实践:种植胡萝卜盆栽
Ppt展示种植方法。
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理由:会长大,有根茎叶,需要水。。。。。
教学反思
课题
植物是“活”的吗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第五节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 第5课 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 第5课 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

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学生交流谈论: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四.老师总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P5的活动记录。

教科版《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植物是“活”的吗》的核心概念是植物是有生命的,结合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植物是“活”的吗》是单元第五课,通过第1课到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于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我们种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一年级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归纳植物是“活”的证据。

聚焦板块:通过认识多种动植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对“植物是'活'的"这一思考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展示种植植物的记录单活动,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知道植物生长过程有一定的规律。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茎和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展示植物的生命特征。

研讨板块:学生可以通过植物间的相互比较,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并结合学生研讨形成植物是“活”的理由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拓展板块:学生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部分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胡萝卜盆景的任务,意在借这一活泼有趣的活动推动学生继续观察、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种养的乐趣,增强对植物是生命体的体验。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接触过植物,通过一个多月的种植也和植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且对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描述,也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

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

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

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长的特征。

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

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

机器人、植物、塑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

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

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

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

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

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3.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

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4.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5.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

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6.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

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

三、研讨1.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

2.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3.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

4.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

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的吗?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5.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观察叶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初步了解周围的植物,学习了《观察一棵植物》之后,缩小观察对象,通过对叶的具体观察了解叶的共同特征和特定植物的叶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活动主要分为四个:1.观察不同植物的叶;2.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3.画一片叶;4.了解制作叶画。

通过四个学习活动,学生在比较和观察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科学的认识,即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又存在差异,并体会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一根枝条上的叶能够让学生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

通过画叶、做叶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植物的叶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叶的研究兴趣。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叶比较熟悉,尤其是认识一些特殊形状的叶,如银杏叶、槭树叶和枫树叶等。

学生对观察叶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被多样的植物的叶吸引。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可以使用多种感觉器官帮助观察,本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观察、比较植物的叶,获取信息。

本课延续了之前画图记录的方法,通过画一片叶表现出叶的特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每小组银杏叶(2片)、槭树叶(1片)、核桃树叶(1片)、李树叶(1片)、大小不同的绿萝叶(3片)、彩笔(若干),每个学生一本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板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植物的结构,课下很多同学都到校园中观察了植物。

(课件出示观察照片)二、聚焦:不同植物叶的特点活动一:观察银杏叶。

1.教师出示一片银杏叶,提问:这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追问:你用看的方法,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扇形、绿色、有硬梗、边缘起伏……2.教师继续提问:除了用眼睛,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用身体的什么部位观察植物?学生回答:耳、鼻、手。

3.教师给学生分发银杏叶,并进行活动安排。

你可以用鼻子闻叶的气味,可以用手感受它的质地、薄厚,还可以更仔细地用眼观察。

叶很娇嫩,用手去触摸它的时候一定要轻柔。

4.学生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银杏叶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叶片上有小绒毛、颜色有深有浅、有清香味等。

5.讨论:每个组都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叶,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组的叶?观察投影上的几片叶子,它们是什么叶?都是同一种叶,你又发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呢?学生发现同一种植物的叶也有不同点。

6.小结:仅仅一片银杏叶,你们就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发现了这么多特点,太棒了!今天我们就像这样观察叶。

(板贴课题)活动二:观察4种叶。

1.教师展示观察对象:今天老师还带来了4种叶,分别是:槭树叶、核桃树叶、李树叶、绿萝叶。

2.提问:这4种叶分别有什么特点?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你打算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学生回答:眼、鼻、手。

追问:你想了解叶哪些方面的特点?学生回答:大小、颜色、气味、摸上去的感觉……3.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并提出活动要求:你还可以像这样图文并茂地把你的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记录表上,分享的时候跟大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叶,发现了叶的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活动,观察4种叶,并进行记录。

4.活动完成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叶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用看、摸、闻的方法,发现了叶的特点,如:槭树叶——红红的,像五角星一样,叶片分了几个叉,叶边缘是锯齿样的……核桃树叶——有香气,叶片大,水滴形……李树叶——红色,水滴形,比较小,很薄,叶脉是平行的……绿箩叶——绿色,摸起来光滑,很厚(有水分),纹路是分叉的……追问:刚才你们都发现了叶上有纹路,纹路是怎样长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科学词汇——叶脉。

5.小结:每种植物的叶各有特点,但是都有叶脉。

活动三:讨论叶的共同特点。

教师提问:这些植物各式各样,它们的叶各有特点。

既然它们都叫叶,都是植物的一部分,那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所有的叶都有叶脉、叶片和叶柄三部分结构。

追问:你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小结:叶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也有相同的结构。

活动四:讨论同一棵植物的叶。

1.提出问题: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比较,你们已经发现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各有特点。

同一棵植物上的叶会一样吗?2.老师这里还有两片叶,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不着急回答,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两片叶,你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获取信息,再来说说理由。

教师分发叶片,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

3.活动结束,全班讨论:它们是不是同一棵植物的叶?你有什么理由。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两片叶子是同一棵植物的叶。

4.教师出示一根绿萝枝条:它们的确是一棵绿萝上面的叶,那为什么会有大、有小?追问:为什么这棵植物上还有这么小的一片叶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