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导学案_8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导学案_8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学习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导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教具准备多途径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它叙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示标导学: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一、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国王(如嬴政)和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3.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4.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二、那么统一之后有意义吗?(学生答:有)是的,有,而且是大大的有。

大家和同桌讨论及思考下有什么意义。

(叫一学生回答一下)第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师:请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

那么,我们再切身想一想,大家是愿意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呢,还是愿意生活在和平统一的时代?毫无疑问,和平时代。

)第二、统一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

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此点为增加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历史情感)。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九课 秦统一全国 一、秦灭六国 时间、建立者、都城、地位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板书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民族) 三、疆域四至 西至陇西,东到东海,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 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 同的两条硬地车道。秦朝制定车 同轨法令。
开凿灵渠 作用: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 里长城”。
三、秦朝的疆域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 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 课堂小结 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 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思考: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
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
国家统一了,现在威风了。 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该怎么 治理呢?
政治上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
学生勾画相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关内容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课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
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 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 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 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 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 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 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新课探究
一、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中国背景、过程及作用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探究与分享======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唐朝诗人胡曾《咏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人无人得 坐家”
材料二: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烽烟四起举刀兵。七雄何 乱战,
五霸枉纷争。
材料三:商君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自夏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历经商西周三朝,创造了高度文明 的青铜文化。到东周时名义上是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实则为诸侯所把持控 制朝政,到其后期,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统一的 奴隶制国家分裂为众多的诸侯国。诸侯之间争战,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 大的灾难。东周的分崩离析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秦统一中国》,去了解秦是如何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国的,以及秦 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制度来巩固统一的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了秦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后来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9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学习。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且常年外出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在课余里,查阅资料的途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形成浓厚的历史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本课所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采用学习小组和排练课本剧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图示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从史实和史料中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学习,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重难点的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因此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要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思维的分离与聚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以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为背景,师生齐读李白的诗歌《古风》节选,要读出气势和情感,导入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1.统一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国?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呢?(展示《战国形势图》) 学生看图回答:(略)。

《秦统一中国》(名师导学案)(解析版)

《秦统一中国》(名师导学案)(解析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习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课前预习】一、秦灭六国1、经过: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2、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以咸阳为都城。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下,设置“九卿”。

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郡和县的掌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影响: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措施:①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经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从秦朝开始,圆形方孔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本课目标重点:秦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名师点睛【释疑解难】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安定和平。

②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基础。

③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用人才、雄才大略、决策适当等。

⑤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易错警示】秦朝与秦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嬴政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是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的。

秦朝和秦国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前感新知一、秦灭六国1.原因:秦国经过______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秦国自公元前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_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 ___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3.作用: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4.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______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5.内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

嬴政自称“始皇帝”。

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______、______、御史大夫统领。

在地方上建立____________,县以下又设_____、里、亭等基层组织。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6.措施:将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以圆形方孔______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度。

7.作用:统一______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______和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精品)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导学案)(精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历史课堂同步辅导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学生班级____姓名_____一、课前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答案):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__即位后,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公元前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的统一,结束了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_______________制度。

5.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权机构由________、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___________,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6.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__。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7.措施:①消除文字差异,将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②以秦国的___________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③改变以前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统一_________制度;④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⑤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⑥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

8.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二、课堂合作探究(依据书本知识和导学案所给材料,分析和探究相关问题)(一)秦灭六国思维1:材料一: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材料二:(秦)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

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魏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含答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学习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二、自主预习1.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4.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陇西,北至,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四、随堂演练导学案1.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

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铲形币B.刀形币 C.圆形方孔半两钱D.蚁鼻钱8.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灵渠 D.白渠9.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主要内容有:秦灭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地图和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统一国家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统一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材:准备《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材。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六国之间的纷争和秦国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中国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秦国崛起的原因、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崛起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等。

引导学生关注秦国崛起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讲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针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设计一些问题,如“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哪些国家被灭?”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提示:
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2.教师补充: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1)文化上: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文字图片)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

(展示教材第44页的统一货币图片)②统一度量衡。

(展示教材第45页的“铜量”和“铜权”图片)③车同轨、修驰道。

(3)军事上:①开凿灵渠。

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三、课堂总结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

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等问题,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二、自主预习
1.公元前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公元前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4.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陇西,北至,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合作探究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四、随堂演练
1.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

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A.铲形币B.刀形币 C.圆形方孔半两钱D.蚁鼻钱
8.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
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灵渠 D.白渠
9.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230 221
2.第一个封建
3.太尉监察事务
4.东海长城一带
三、合作探究
1.
四、随堂演练
1.C
2.C
3.B
4.D
5.D
6.D
7.C
8.C
9.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