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八章 组织学习与创新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八章 组织学习与创新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
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实践中,以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政党 建设最有代表性。
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 建立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构建核 心竞争力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
• 持久化的组织学习、常态化的知识 管理、制度化的知识共享、系统化 的总结提升、习惯化的创新意识。
•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 过学习氛围的创建,提升组织的创 新能力。
一、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一)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从概念界定、测量到操作程序和方法,几 乎涵盖了所有的方面。
一.学习型组织本 身,包括概念的 定义、测量、重
要性等。
二.学习型组织的 影响因素及实施
效果。
三.学习型组织的 构建过程及其在 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学习型组织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一、个体创新与组织创新
(三)组织创新
早期的组织创新定义强调组织采用了新的观念或行为,例如新的产品、 服务方式、新技术或新的管理制度等。达曼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 创新提出三种分类:
(1)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2)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3)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我们可以把组织创新看成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提高组织在动荡的 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组织创新起源于组织对经营方式的升级或转型,是对 已有管理实践的颠覆或革命,可以为组织创造价值提供新的路径。
三、影响组织学习的因素
(二)组织学习的内部因素
组织学习的内部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团队因素和组织因素
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 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的问世,掀起了一场关于学习型组织研究 和实践的热潮。

新古典组织理论简介

新古典组织理论简介

新古典组织理论简介新古典组织理论又称“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起,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进行为科学的方法,形成了新古典组织理论。

主要有以埃尔顿·梅奥(E.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切斯特·巴纳德(C.I.Barnard)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和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新古典理论的提法是在对早期组织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派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玛丽·帕克·福菜特、埃尔顿·梅奥、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和切斯特·巴纳德。

这些学者著书立说的时期正是传统的管理理论或古典组织理论盛行的时期,但是他们却使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1927年到1932年所进行的霍桑研究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他们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先驱者或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

他们的发现使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与效率的关系成为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

福菜特主要的研究活动时期是在霍桑实验之前,而巴纳德则正是在霍桑实验之后。

福莱特的观点被公认为是联结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纽带。

在她所处的时期中,她是唯一强调管理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人。

她认为,管理是一个社会过程,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

巴纳德也是推动传统的管理理论向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过渡的有影响的人物。

他重视组织的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经济与技术问题。

他把组织定义为一种协作系统,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影响,提出了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及传统管理学家的合法职位权威论有本质区别的“接受”的权威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波特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A: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特点:①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③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A: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A:社会传播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类型构成,每种类型都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的新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多个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而组织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则是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6章 学习型组织

张德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 第06章 学习型组织
30
• (2)组织获取新的知识后可以在不同的组 织层次内实现分类处理和交流,直接用于 组织生产和其他活动,组织学习各项机制 保证了这种对知识的利用活动有序进行。 这一持续的过程可以被认定为组织学习。
• (3)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链流程,可 以得以存储,当存储的知识越来越多,便 慢慢地形成了组织知识库。
15
16
•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一)培养学习型员工的途径 学习型员工的重要特点即是自主性,包含: (1)自我管理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是面
向管理主体的。 (2)自主学习是指员工自我分析、自我实践、
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学习。
17
(二)造就学习型领导的途径 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必须有学习型领导
层次,增强横向联系。 (2)无边界。无边界指组织成员的活动将超
越根据职能部分划分的“法定边界”。
7
• (3)精简。精简是学习型组织高效率与高 效益的前提。
• (4)有弹性。弹性即为组织柔性,体现为 组织对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的应对适应 能力。
8
(四)组织管理特征
•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要求整体思考。
快速和高质量的认识和知识来解决各种组
织问题。
32
33
14
第二节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障 碍与途径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障碍
(一)个体层面障碍
•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型员工。 员工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态度是影响学习型 组织建设的最大障碍。
(二)组织层面障碍
• 构建学习型组织核心在于系统思考,即将 组织看作整体。组织层面的失误是构建学 习型组织的主要障碍。
3
• (4)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是组织全 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 命感。共同愿景可以激发人们真正的信念、 行动意愿和投入参与,而不只是服从。

2019国开电大行政组织学1-4章课后作业及自测题答案

2019国开电大行政组织学1-4章课后作业及自测题答案

多选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

2. 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责职权)。

3.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

4. 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集权性组织)。

5.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

6. 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

单选1. 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解答题1. 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 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知识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第一章测试题1. 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 正式组织。

2. 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__非正式组织__。

3. 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_强制性组织__。

4.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__互利性组织__。

组织社会学——精选推荐

组织社会学——精选推荐

1.韦伯的理想类型韦伯的科层制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权利是和职位相关联的,并且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的官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在组织中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专业化的人员,其毕生追求就是在组织制度里不断地晋升;第三,科层制组织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权威的基础上的补充:科层制产生的原因首先,它比其他形式的组织更具有效率。

资本主义经济要求高度的协调和严格按照时间效率办事;其次,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为了让国家更具有战斗力,就必须更有能力获得资源,国家之间普遍采用科层制。

2.目标替代(辨析)组织常常有过多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不利于效率,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其行为有悖于韦伯提出的理想模式,表现出灵活性,使得组织有适应新的变化的能力。

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是由社会强制加给它的而不是理性产生的结果。

德国米歇尔斯认为当组织建立初始时的确是因为群体的需要建立起来,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时就一定要分化,逐渐产生了等级制度,形成精英和大众两极分化。

而精英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在这种过程中,组织的目标被精英个人目标替换了。

3.机制(名词解释):两个事物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或者后果却是不明朗的。

4.投机性倾向: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一目标要求他策略地使用信息和机会,他就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

5.逆向选择:在合约的双方中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权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的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6.隐性合同:指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等不成文的但众所周知的制度。

7.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

第一,组织设计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一个重复市场,在重复博弈中商家为了长期获利会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增强监督力度解决隐蔽行为;第三,设计有效的激励制度。

8.道德风险(名词解释):在合同签订后,合同的另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察到。

《管理学》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管理学》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习题解答复习题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答:(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与奥唐纳)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许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乔忠等)管理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

答: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就有六个管理职能。

具体含义如下: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4)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标准答案Y1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标准答案Y1

标准答案:d说明: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了一个新的组织管理科学理论,它的兴起标志着组织管理科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这一理论是( )∙A、行为科学理论∙B、权变管理理论∙C、组织文化理论∙D、人际关系理论标准答案:c说明: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通晓马列主义,了解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比较精通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及熟悉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是领导者()素质。

∙A、政治素质∙B、能力素质∙C、知识素质∙D、身心素质标准答案:c说明: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 )∙A、愿意追随的程度∙B、任务的结构∙C、参与支持∙D、职位的权力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领导者能积极发掘人才,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并且创造条件发挥组织内每个人专长的能力是()∙A、决断能力∙B、人际交往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知人善任能力标准答案:d说明: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3.研究问题(1)研究的基本概念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 全)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行政组织学答案(1-15章全)行政组织学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一般意义上理解为某些社会成员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而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秩序和功能的排列组合体。

2、行政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3、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

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

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

8、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

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

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

13、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

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14、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

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

社会组织形象的塑造

社会组织形象的塑造

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本章提要本章内容共分四部分:首先对“组织形象”进行界定,认为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个评价;继而揭示了塑造形象的意义。

后三部分,具体阐述了组织形象的定性与设计、组织形象的建立与推广以及组织形象的巩固。

阐述中结合大量的实例说明了组织形象塑造的方法与程序。

第一节组织形象的内涵与意义一、组织形象的界定与构成(一)组织形象的界定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综合认识后的形象和评价。

组织形象对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带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至关重要的任务,也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目的。

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组织形象的客观性。

公众心目中的组织形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公众头脑中固有的,它是公众在对组织各方面有了具体的感知和认识之后才形成的印象,是组织各方面活动和所有外在表现再一系列客观状况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因此,组织形象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2.组织形象的主观性。

组织形象作为公众对组织的一种综合性认识,一种综合性的印象,必然回受到公众的价直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取向、性格差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任何一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所以,为了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应全面重视自己的各项活动,力求把每件小事做好,以便使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3.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组织形象的好坏概受同一定的参照物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优劣影响,又受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对组织形象产生作用。

因此,组织形象具有相对性特征。

4.组织形象的稳定性。

组织形象是组织综合行为的结果。

组织形象一旦形成,不论其内在理念还是外在形象,都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在一定的公众心目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它不会因随着组织行为的某些变化而马上改变。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组织形象的构成组织的总体形象的建立是受众多具体要素影响的。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学基础简答题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学基础简答题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学基础简答题1.简述领导的属性及其关系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品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即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3)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1)自然式领导(2)专制式领导(3)民主式领导(4)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5)专家集团式领导3.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1)儒家。

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

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

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

兵家以谋略著称。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1)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3)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5.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向。

(1)一条基本线索:即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

(2)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6.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

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于行为的研究。

(2)企业领导领域。

西方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

(3)军事领导领域。

侯均生_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1

侯均生_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1

侯均生_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10.1 复习笔记一、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社会学理论是对旧的已有的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1)柏拉图柏拉图描写的理想国家,特别强凋社会的有机统一性,明确规定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他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包含着分工和不平等的统一体,认为贤明的立法是保持社会昌盛和秩序的关键,私有财产和家庭作为社会的独立要素都应当为增强社会的统一性发挥作用。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人类社会性质的分析充满了社会学的见解,但是他仍没有摆脱传统的政治哲学的框框,没有分清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差别。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宗教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霍布士、洛克与法国的卢梭。

(1)主要理论观点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不断进步的过程。

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天赋权利”是人们生存的自由、平等、财产私有和享乐的权利,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人的这些权利。

社会契约论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是指超历史的过程。

(2)局限性社会契约论没有把社会看成是由不同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层次构成的复杂结构,也看不到社会的各个层次的客观运行规律。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原则”的旗臶,鞭笞和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改革旧的社会政治结构,建立新的合乎自然秩序的理性王国。

他们认为,自由、平等和财产私有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础,是自然法的灵魂。

其主要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当〃佛格森、约翰〃米勒和威廉〃罗伯特森。

马哲参考答案

马哲参考答案

这些答案都是我自己找的,不是标准答案,不一定对,你们别完全照着抄啊……1.现实主义是不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实践方式,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今天在文学和影视等领域,现实主义创作开始重新活跃,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所以,我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在当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经典现实主义理论包含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与倾向性四点,但其核心理念却是对于社会进步的渴望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乃至于对抗。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

当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管成果辉煌、举世瞩目,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可以说,在全球社会和中国现实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以史为鉴的警示与启迪,更需要同步时代,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和表达民意的现实主义作品。

正是在这种时代诉求之下,有关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重新成为新世纪文坛关注、讨论乃至争议的热点。

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和争议是必要的,因为只有不断探讨才会给现实主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否则它就会变成固守的教条和陈规。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有那些真诚的观察、记录和思考现实问题,真实呈现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并表达大多数人现实诉求的作品才可能流传下来,成为被我们一再重读的经典。

相反,那些刻意脱离现实土壤、回避和遮蔽社会问题的作家和作品,无论其标榜什么主义和展现什么技巧,也无论其写作内容是一味高蹈的自吟自唱还是每况愈下的身体欲望,更无论其作家头衔是如何地著名、前卫或者畅销,最终都将会是昙花一现。

这也许正是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昭示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2.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理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艺创作观的关系。

答:(1)现实主义: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读书笔记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读书笔记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读书笔记[美] W·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 杰拉尔德·F·戴维斯(Gerald F. Davis)/著, 高俊山/译.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第一篇:组织研究导论第一章: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1.组织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发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成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上,组织正日益普遍起来,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其重要性,同时,它们的重要性还体现于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组织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作为困扰着当代社会的各种弊病的根源。

比如:(1)米尔斯在1965年便警觉的提出了“权力精英”的出现,他们再三个重叠的组织登记中占据高地:国家机构、军队和大公司;(2)组织使现代生活理性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而被系统地理性化—即被规划、被系统化和科学化,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序,处于“专家们”的管理之下。

梅勒:“他的残酷莫过于以专家来取代善良之人,以理性的危机来取代魔鬼,及以神经质的女性取代女巫”这些广泛的对于组织的普遍负面后果的非难与关注,恰恰证明了它们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理解。

霍曼斯指出了组织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价值:“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事业组织都是建立在人类团体的意志上的,不仅如此,组织更是这种意志的合理化反映。

”2.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1)组织研究领域的出现直至40年代后期,组织研究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而存在。

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创新

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创新

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创新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组织文化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信仰、习惯、行为和传统的总体体现。

它不仅影响着企业内部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外部客户、投资者和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评价基础。

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创新,相当于企业内部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组织文化的塑造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参与。

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同时,企业高层领导需要强调组织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创造积极向上、有活力和幸福感的工作氛围。

其次,企业需要注重不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

这一过程不仅仅要靠企业高层领导的努力,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对于企业创立时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需要及时保护和继承,同时为新员工提供全面细致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文化。

最后,企业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保持活力和创新。

组织文化不是僵化的,而是需要不断更新迭代的。

企业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吸收新思想,让企业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够更加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组织文化的创新组织文化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

以下是一些组织文化的创新方式:1、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司文化:企业可以注重员工的生命体验,提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和社交活动,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员工信任感。

2、创建一个创新的公司文化:在企业内部,注重创造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新思想和新思路的发展和应用,在企业外部,积极参与行业大赛和创新活动,并与其他企业创新合作。

3、培养一支核心团队:企业可以通过不断选拔、培训、激励和优化自身核心团队,从而塑造出富有竞争力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有限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因此书中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流畅简洁。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介绍组织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佳作。

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

作者运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组织和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

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也显示了组织社会学的丰富和独特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对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把握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全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几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其目的是搭起一个“比较理论分析”的研究框架。

在这一部分周雪光老师主要介绍了四种理论:一是在“组织与市场”这个主题下介绍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现象的研究;二是在“组织与制度”的主题下介绍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以及其研究活动;三是在“组织与社会网络”的主题下介绍社会网络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四是在“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个主题下介绍“有限理性”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对研究组织现象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将这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几个具体的领域当中,看这些理论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分析、解释问题的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相关课题;第二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契约制度;第三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声誉制度,最后是组织决策的相关课题。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讨论了一下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的变迁与改造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众多理论流派里面的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一章节和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管理学邢以群课后答案

管理学邢以群课后答案

管理学邢以群课后答案【篇一:《管理学》(邢以群)期末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管理学产生的原因,管理理论认为,可以用管理的__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

( c )a、效率b、效益c、有效性d、实用性2、( d )是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

a、履行管理四大职能b、从事管理工作c、开展实际工作d、拥有直接下属3、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c )a、管理意愿和责任感知识管理能力b、精神素质技术实际能力c、品德知识实际能力d、品德技术管理能力4、“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是( d )a、韦伯b、泰勒c、霍桑d、法约尔5、官僚组织理论和过程理论分别属于哪个管理流派( c)a、行为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b、定量管理思想管理新理论c、科学管理思想权变管理思想d、权变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6、( a )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a、管理环境b、管理因素c、组织文化d、组织环境7、下列哪个不是组织文化的特点( c)a、客观性b、民族性c、发展性d、个异性8、计划类型中,按广度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c)a、长期计划战略计划b、项目计划行动计划c、战略计划行动计划d、长期计划项目计划9、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是( d)a、监督与反馈b、制定决策目标c、分析评估各行动方案d、认识和分析问题10、头脑风暴法和渐进式决策方法分别属于哪种决策方法( d)a、程序化决策方法适应性决策方法b、适应性决策方法程序化决策方法c、期望值法创造性决策方法d、创造性决策方法适应性决策方法11、认为组织由人组成,有效的组织模式应该注重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出“参与型” 组织模式的是( b )a、系统组织理论b、行为组织理论c、古典组织理论d、人本组织理论12、下列不是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的是(d )a.模拟分权制 b项目组c、直线-职能制d、部门制13、( a )是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2005・3Society 总第241期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曹正汉曹正汉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Abstract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the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70’s.This perspective tries to explain the resemblanc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concept of shared values.Its explanatory logic lies in the “legitimacy mechanism ,”which refers to the power of socially shared values in casting the thinking m ode or normalizing th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thus able to induce or en force organizations to adop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regulation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ly shared values.K eyw ordsorganization ,institution ,shared values ,legitimacy mechanism一、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简称“新制度学派”),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它主要用社会的共享观念来解释组织在制度结构上的趋同现象。

1977年,迈耶和罗恩(John W.Meyer &Brian Rowan )发表了题为《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的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成为该学派的奠基之作。

此后,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 &Powell ,1983)、托尔博特和朱克(Tolbert &Zucker ,1983)对该学派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裔社会学家周雪光教授(Zhou ,1993)也是该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制度学派进入大发展时期,研究范围从非营利组织扩展到企业和产业组织,社会・2005・3研究方法也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经验研究(Powell& Dimaggio,1991;Hirsch,1986;Han,1994;Haunschild&Minner, 1997)。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这一学派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在原有框架内进行经验研究,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没有大的创新和突破,因而有逐渐式微之势。

新制度学派研究的“制度”,主要是组织层面的“有形制度”,即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简称“组织的制度结构”)。

这一学派试图解释的中心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相似?此所谓“组织的趋同性问题”,也称之为“制度的趋同性问题”。

例如,在美国,教育管理是每个州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没有管理教育的权力。

但是,迈耶和罗恩(1977)观察到,尽管教育管理是分散进行的,各州的教育体制却非常相似,表现出明显的制度趋同现象。

与“组织的趋同性问题”相关联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许多组织愿意花费很大代价去做一些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为什么组织的正式结构与组织的实际运行往往是分离的?例如,通用汽车公司鼓励公司员工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甚至为员工参加公益活动提供经费资助。

又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组织花费很大力气制订一套规章制度,但制订完以后,却束之高阁。

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的,并提出了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解释逻辑。

二、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解释逻辑:合法化机制对于“组织的趋同性问题”,新制度学派提出的解释逻辑名之为“合法性机制”(legitimacy)。

简言之,合法性机制是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for2 granted)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周雪光, 2003:75)。

“合法性机制”强调的是,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共享观念)的制约与规范。

为了说明合法性机制的内容和涵义,我们需要从组织所处的环境入手。

新制度学派将组织的环境区分为两种类型:技术环境和制度环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境。

技术环境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的运行,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从广义上说,制度环境指组织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等因素,但制度学派所关注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社会的共享观念及规范因素,也就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化和秩序化的、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及其共同意义(斯格特,2002:125)。

至于社会的法律制度,只有当其被社会成员广为接受、成为一致认同的社会事实之后,法律制度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才进入社会的共享观念之中,从而成为制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环境的概念来自于伯杰和卢克曼(Berger& L uckmann),并以胡塞尔等哲学家的现象学为依据。

伯杰和卢克曼(1967)认为,由于互动的个体建立了支撑集体行动的共同框架和共同认知,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才成为可能。

行为的重复过程,以及被自我和他人赋予相似意义的过程,就是社会现实被建构的过程,此种过程被定义为“制度化”。

“制度化”概念对应于这样一种客观现象:许多“社会事实”(如语言、习俗、货币、习惯法等)只有凭借社会成员的一致认同,才会产生和延续;虽然这些“社会事实”的存在有赖于社会的共识,但又独立于个体的好恶之外,且对个体行为具有规范影响。

新制度学派认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对组织具有不同的影响。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行程序满足技术效率;而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也就是采用在制度环境中已被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做法对组织的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

例如,企业在内部结构上采用科层制,常常不是出于技术和工艺流程对管理的需要,而是因为科层制已被社会广为接受,如果某家企业不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其在市场上的“合法性”将受到怀疑。

因此,制度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可能与技术环境相矛盾。

为了满足这些相互冲突的环境要求,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是把组织的内部运作和组织的正式结构分离开(loose coupling)(Meyer&Rowan, 1977)。

一个组织建立了许多的规章制度却并不真的实施,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为了应付制度环境的要求,与它的内部运作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正式结构变成了象征性的东西,对组织的实际运作没有实质的意义。

在新制度学派的文献中,合法性机制对组织的作用是在两种意义社会・2005・3上被展开讨论的,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化机制,一是弱意义上的合法化机制。

强意义上的合法化机制是说,社会的共享观念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使得组织不得不采用人们共同认可的组织形式,组织和个人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迈耶和罗恩基本上是在强意义上论述合法性机制,他们认为,社会的共享观念往往不是以人为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自然法则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化的东西,使得人们无意中按照这种观念进行思维和行动。

迈耶和罗恩把这种现象称为“理性的神话”。

按照他们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理性的神话”。

例如,在人们的观念中,现代的大学应该有校长,应该分科设系,每一个系要有系主任和若干教员,对教员实行聘任和考核制等。

这种大学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我们的共享观念,成为类似于自然法则的东西,使得我们自然而然地依此观念塑造大学的组织结构。

我们已不可能仿照孔子授徒和王阳明传道这类自由讲学的形式来创办一所大学了。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制度环境通过影响资源分配等激励方式,来影响组织的决策。

在这里,制度环境不是一开始就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而是透过人的利益动机,鼓励人们采纳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和做法。

比如说,一个在形式上和做法上符合社会共享观念的企业,更容易提高知名度,更容易与其他企业交往,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就诱使企业采纳具有此种“合法性”的组织形式和行为。

企业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出于企业家的固有思维方式,而是因为企业家意识到,如果不这样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难以为继。

总之,强意义上的合法化机制与弱意义上的合法化机制都是用制度环境(即社会的共享观念)来解释组织层面的制度,得出的结论也相似,即相同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组织的制度结构也将趋于相似。

这两种合法性机制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强调社会的共享观念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塑造了组织的结构;后者则认为,社会的共享观念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事实,个人出于自利的动机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共享观念,否则,他将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

用合法性机制解释组织层面的制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只要知道与某类组织有关的共享观念,就能预测这类组织的制度化形式。

事实上,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并不是如此简单,合法性机制只是该学派共用的研究框架,至于这个研究框架里的逻辑体系,那是需要研究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者不断建构和完善的东西。

这就是说,合法性机制是制度学派的学者在共享观念和组织的制度化形式之间观察到的因果关系,至于这种因果关系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本身就是研究者希望解释的对象。

例如,迪玛奇奥和鲍威尔(1983)在研究组织趋同现象时,提出了一个命题:组织的目标越模糊不清,越能导致组织之间在结构上的趋同。

比如说,大学与企业相比,大学的目标是很不清楚的,而企业的目标却较清楚(即创造利润),因此,大学的组织结构更容易趋同,而企业之间的趋同程度则要低得多。

如何解释这个命题背后的逻辑呢?迪玛奇奥和鲍威尔提出了两点:第一,如果组织的目标不清晰,它就很难为争取资源找到直接的依据,因而需要利用合法性机制,把象征性的东西做得非常好,做符合社会共享观念的事情,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同;第二,当组织本身的目标很模糊时,组织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也很大,这就需要运用组织外部的共享观念来弥合其内部的分歧。

三、为什么会有共享观念前文说到,合法性机制是指组织在行为上的一个共同特征,即组织为了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做符合社会期待的事情,满足社会共享观念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