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与流

合集下载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它结合了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太极拳具有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和氏等派别。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遵循太极的核心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以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达到一种全身协调、以柔克刚的境界。

太极拳在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和体育比赛。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的部分原始特性得到恢复,出现了用于比武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等不同形式。

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总体而言,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武术运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二、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三、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 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 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 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 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 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 “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 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 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 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返回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 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 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 不 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 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 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 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 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 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 而动,随机应变。

源流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源流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shaolinyutaiji忽雷太极拳,旧称太极忽雷架,是太极拳的一个小分支,流行于河南温县一带,有着特色极为鲜明的技术风格。

但是目前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源问题各有其说,有一说为李景炎所创,也有说是陈青萍所创,传予李景炎。

一、忽雷太极创拳的两种说法(一)李景炎创编忽雷太极拳关于忽雷太极拳的创拳者,门内普遍认为是清末河南温县赵堡乡陈新庄的李景炎在师承赵堡镇陈清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创新成忽雷太极拳。

据传,李景炎又名李对,自幼家贫,父早亡,和母相依为命。

因受村中练拳之风影响,投在陈姓另一门下习拳。

由于当时风气保守,好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真传,他便转投到陈清萍门下学习太极拳小架。

他聪明好学,又在陈清萍全家染病的时候仍不离不弃,殷勤照顾又刻苦练功,因而深得乃师赞誉,乃被陈清萍收为入室弟子。

学成后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对”的美称。

晚年的他精研拳法,为创编忽雷太极拳创造了条件。

他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及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形成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

此拳在发劲阶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搓碾震促嚓嚓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张长念张长思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haolinyutaiji有声,人称“太极忽雷(温县人俗称天上响雷叫响忽雷)架”。

(二)陈青萍创忽雷太极拳说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忽雷太极拳原本就是陈青萍所创编,李景炎继承。

该观点认为: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萍(1795-1868)根据阴阳八卦开合顺逆之理,将其一生武学精华心血,结合陈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实用动作,以及太极拳基本原理而融会创编。

因感于弟子李对忠孝且练功刻苦所以传予他,后人称为忽雷太极拳。

刘万坤在《“忽雷”太极拳起源》里提出:“陈青萍总结一生练拳心得,将太极功夫的运用分为二种劲路结合在拳架中,分别传与得意弟子。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

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清源略尽绵薄之力。

现将本人对太极拳起源、发展、演变、脉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对太极拳史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

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

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

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

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之源流一、先贤立哲理,文化始诞生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单调,欲念极少,心性清静,恬淡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融洽,容易进入静的状态,进入到“天人合一”之境。

有大贤者,与天地合一,与道合真,彻悟本性后,有大智慧、大神通,将在定境中所体悟的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进行概括、总结、叙述,创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理论来表述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

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头。

后代诸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俱受其影响。

在上古,先贤将入定之体验加以总结、传授,最后发展成为各种修真之法,炼气之术。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介绍武氏太极拳在清朝咸丰年间兴起,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是之创始人至今大概已有130年的历史。

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爱武术,曾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赵堡太极拳,备悉理法,并于同期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

他通过对拳谱的研究和本身练拳体验,创编而成武式太极拳。

之后他更精研拳理,勤于实践,写出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从1853年便跟着吴先生学拳,秉承武先生的毕生教学,又进一步的完善了武先生的太极拳理论。

之后又将其授予给郝为真。

从此,武、李一派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

由于郝家继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相当长,因此数十年来此拳又称为“郝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太极拳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道家精神哲理,健疗养生之功效,经国家推广,民间优化,成为中外不同年龄人士,均可学习的运动。

太极拳历史源远流长。

《太极拳图解》序言记载:太极拳是中国先哲根据易理演化,以太极为中心,纳八卦、五行之理法于拳术之中,刚柔并济,动静双修,由技入道的一种中国武术。

太极拳之命名,大概取自《易经》的阴阳理论。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再配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阐释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故此太极拳讲究平衡、虚实、轻重之相对论。

再参以八卦五行,定出八门五步,成为有理论相依的拳术。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缓慢、柔和、轻灵的拳术,其基本要求是:以腰为轴,带动身体上下,动作节节贯串;动作圆活,如环无端,处处带有弧形;重心虚实分明;运动速度均匀。

演练时须平心静气,练意养气,形意相通,以达内外兼修的全面功能。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上)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上)

传承情况及 内容进行分析 ,并且 要看是否能 与其他 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 , 始于一终于九 , 九 资料 、 据 相互 印证 , 矛 盾之 处 能 否得 到 合 理 的解 又还于一之数也。” 山中子供稿 , 宗岳编 太极拳 证 其 ( 王
释 , 而辨 别 真伪 , 定 其证 明力 度 的大 小 。 三是 从 进 确 可 靠 的资 料 、 据 当 中综 合 分 析 , 伪 存 真 , 出事 证 去 找 情 真相 。对没 有直 接证 据证 明的情况 , 由其 他 可靠 可 证据 , 通过 严密 的逻 辑推 理进 行论 证 。暂 时无 法确 证 的 , 疑不 论 , 存 不要 妄加 臆断 。在 论证 过 程 中 , 要懂 得
对理 论 研 究 , 我个 人 的看 法 是 , 先要 持 实 事 求 首
义 中 意深 与 ‘ ’ 合 , 而 遂通 , 名 之 以太 极 。 ” 易 相 感 故
( 李兆生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 太极拳与 易 )太极 《 拳论》 等理论经典随处可见上古哲理的叙述 , 并将其
作为练拳 、 技击 的理论 指 导 。张三 丰 云 :此 拳 ( “ 太极
Wdn aa Hale Waihona Puke e 太 极 天 地 uag gzn M
大 神通 , 将在 定境 中所 体悟 的先 天大道 与
后 天哲 理进 行概 括 、 总结 、 述 , 立 了无 叙 创
极、 太极 、 阴阳 、 才 、 三 四象 、 行 、 五 六合 、 七 返 、 卦 、 宫 、 干地 支 、 图 洛 书等 理 八 九 天 河 论来 表述 先 天大道 与后 天哲 理 。 这些 上古 哲 理 , 定 了 中华 文 化 的基 石 , 中华 文 奠 为 化 的根本 和 源头 。后代 诸 学说 、政 治 、 经 济、 文化 , 俱受 其影 响 。在 上古 , 贤将 入 先 定 之体 验 加 以总结 、 授 , 传 最后 发 展 成 为

太极拳源流解读

太极拳源流解读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 OUR NAL OF J I AOZ UO TEAC HERS C OLL 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7-12-15作者简介杨玉东(63—),男,河南孟州人,编审,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从事编辑学和地域文化研究以及期刊管理工作。

太极拳源流解读杨玉东(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河南焦作博爱《李氏家谱》的发现,揭示了太极拳与太极养生功、无极养生功之间的渊源关系。

首先对《无极养生功》、《李氏家谱太极养生功》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拳谱进行了分析,然后比较了几个流派的太极拳架,指出太极拳根源于无极养生功,即太极拳是由无极拳演化而来。

期间,太极拳经历了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阶段,陈长兴、陈清平、李鹤林发扬完善阶段,王宗岳、杨露禅、武禹襄传播阶段。

创拳地点在博爱唐村千载寺,唐村千载寺为太极拳的渊源圣地。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养生功;无极养生功;源流解读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001-07 太极拳的源流有多种说法,笔者曾进行了梳理[1-3],概括了太极拳渊源的四大命题。

王兴亚、程峰、魏美智等先生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观察视野对太极拳的源流进行了各自的解读[4-8]。

为了进一步理清太极拳的源流问题,笔者综合各家见解,并对之进行了多维度思考,以作为有兴趣于此的读者的研究平台。

2003年,河南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在续修李氏家谱征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9]残本。

《李氏家谱》残本的发现,不但厘清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是否存在及籍贯的问题,而且还发现了李岩与所谓的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太极拳与博爱千载寺无极养生功的关系。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四大家:即陈,杨,吴,孙式.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彼时岭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乐业,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皇帝述问,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在村中设武学社,教青年们练习,保卫桑梓,地方得安.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故不赘述.明末清初时,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拳艺深入化境,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蒋发,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现此像尚留.清道光年间,余十四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

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

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数百年来,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出现不少名手,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

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

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泉,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都是一脉相传的缘故。

二、为什么这拳名叫太极拳?为什么叫太极拳呢?因为这趟拳是刚柔相济,结合太极阴阳相停之理(就是阴阳不偏,故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

【转载】太极拳源流解谜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文字的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高超的技术和精妙的理论。

历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实践、提高,随着文明的发达,至明清已经形成了完善全面的武学体系,功法上百花齐放,理论上百家争鸣。

明代《拳经捷要》中记载有武术派别数十家,并综合民间十六家拳法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拳,可见当时武术种类的繁盛。

古拳种有的已经消亡了,有的连绵流传至今天,新的拳种也在不断的涌现形成,而太极拳正是武术的百花园中较为晚近的一个。

太极拳崭露头角侪身于众拳之林不过清末杨禄禅氏进京教拳,广泛传世不过民初许禹生创设北平体育研究社,百余年间时间便光大门楣,成为世界性体育项目,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作,真可谓是后来者居上,后生可畏也。

越是暴发的事物越是容易显露出更多的问题,事情往往都是这样,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壮大,有关于技术、源流、演变等等的问题也累积出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无奈的慨叹。

徐震曾说:“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

”专家尚且如此,何莫我辈普通习拳者可明矣。

然凡事皆有源,亦非不可穷究也,古生物学家“凭借一根骨头,就可以复原出一只动物”,更莫论今日的太极拳尚留给我们诸多的史料,只要原料充分,还原出一个完整、确实的拳史来还是可以的。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做此工作的学者不绝如缕,唐豪、顾留馨、徐震……都是一代大家,为历史的澄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须努力,今天,我们还要站在前人的肩膀,踏着前人的足迹,再求进一步深入,力图完成前人遗愿,了却历史公案。

不愧前人,不负今人,不误后人,是为至善。

太极拳能成为新兴的拳种,热门的后起之秀,拳谱及拳论当立首功,试想没有前人遗留下的丰富精妙的拳论,仅凭大同小异的三两套拳法真能使太极拳能有今日的辉煌吗?是以拳论总是太极拳研究中的一个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无可回避。

拳论的问题清晰,拳史也大致可明了矣。

所以,在前人的拳史研究中,对王宗岳旧谱、武氏拳谱、杨氏拳谱都有大量的钩沉和辨析,不惜笔墨心思,以期还原旧本原貌,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论阶段,殊难证实。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太极拳不论哪一种流派,基本理论和技术是相通的,只是风格上有所区别。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在太极拳的流派划分上,还有“氏”、“式”、“派”之说。

在20世纪初期,各派太极拳多以“氏”来命名,如“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因为这些流派都是以其创始人或重要贡献者的姓氏来命名的。

后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渐地改成叫“式”,这是因为,在太极拳传播过程中,逐渐打破家族传承的体系,广泛向社会上传播,也出现了许多外姓的杰出弟子,太极拳已不局限在某一家族的内部。

当然,很多太极拳世家也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传统,涌现了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毕竟太极拳的范围大大地拓展厂,所以很多人认为,继续以“氏”来命名,含义上就有些狭窄了。

另一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在推广中,为了避免家族色彩,更好地体现现代的观念,所以也多用“式”来称呼太极拳流派,叫做“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

也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叫“式”也不准确,更严格地说,大的太极拳流派应该叫“派”,如“陈派太极拳”“杨派太极拳”等。

为什么呢?他们认为,派是指风格,现在几大流派太极拳各自在风格上是比较明确、比较确定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特别是有较高造诣的人,随着每个人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练拳过程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即使练同一种流派的太极拳练出来的样式也有所差异,这应该是“式”,而该流派应该叫“派”。

但因为有些人认为,称呼为某某派,容易让人联系到武术的“宗派”、“门派”,所以这种称呼法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我们这里还是依照现在通用的说法,以“式”来命名。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式太极拳也是现在流传较广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几个大的太极拳流派的总根源,这几种太极拳流派均脱变于此。

陈家沟坐落在温县的城东。

据族谱记载,陈氏的氏祖是陈卜,原来居住山西洪桐县,后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后来这个地方陈氏的人丁逐渐兴旺,常杨村也就改名为陈家沟了。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去年在某论坛请教了一位学武术的前辈讲解了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基本上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和拳理。

一、太极拳早期历史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

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

3、太极拳的招数,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

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

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

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

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

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

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

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

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禅的东西如出一辙。

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

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

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

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

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

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

杨露禅大惊。

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

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李经纶字亦畲——百花山注)。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溯源自温县陈家沟借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陈泮岭(1891—1967)著《太极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1935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1989年吴文翰发表的《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献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传的太极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

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述其源起于下:(一)孙式太极拳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2)。

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1849—1920),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

”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极拳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

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1833—1892)。

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

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

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

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

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

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1799—1872)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

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

太极拳老师演讲稿范文

太极拳老师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我国国粹,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此,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太极拳爱好者们对太极拳的热爱与传承,正是有了你们,太极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我想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武术、气功等,经过历代太极拳家的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拳术体系。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技击理念,以及“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修炼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太极拳的内涵和价值。

一、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阴阳五行学说。

太极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世界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调整阴阳平衡、促进阴阳转化的过程。

这一哲学思想,不仅对太极拳的技击技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

二、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太极拳是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它通过柔和的动作、缓慢的呼吸、内外的结合,使人体气血流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要求太极拳爱好者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生活中的压力,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太极拳的道德修养太极拳强调“内修”,即修炼人的道德品质。

太极拳要求太极拳爱好者们遵循“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太极拳的修炼,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锻炼,更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

四、太极拳的文化传承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太极拳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

我们要把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太极拳。

五、太极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太极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源与流作者:欧阳学忠前言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派武术。

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

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

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

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军长率红三军引兵武当,创建苏维埃,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武当山紫霄宫的父母殿,贺老总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红三军政委郭凡(柳直荀)还拜徐本善为师,徐本善的弟子为“合”字辈,于是就给他取名“郭合喜”。

贺老总深悟太极拳“以柔克刚”之理,用于军事上大战武当山十八盘,粉碎了国民党五十一师的进剿。

解放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

怀念和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在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均县政府组织文化体育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000余万字,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

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太极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不时卷起浪潮。

就在1931年贺龙军长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先生,根本没上武当山,更没看到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

在中国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

其实唐豪先生的论调不值一驳,笔者后面对他有质疑,这里不赘述。

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既不是某一两个人封的,也不是某一两个人改变得了的,而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

因此,武当太极拳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向前发展。

距今十五年前,为了向中国武术界负责,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一一个由十多人参加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

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

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至此,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尘埃落定,中国武术界很平静了一阵子。

没想到近几年,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在极少数人的错误引导下,却又闹起纷争,把太极拳祖庭由武当山改为陈家沟,把太极拳祖师由张三丰改为陈王廷。

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而没非分之想。

而是在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后,陈家沟人才顺水推舟,承认自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承认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陈家沟也不再说什么了。

而在新世纪之初,有那么几个人竟然不顾国家体委组织全国武术界的专家、学者、教授通过鉴定,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事实,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陈家沟自然响应,在有关媒体上大做文章,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引起了全国武术界的强烈不满,大家奋起反击,以大量的铁的事实对顾留馨和唐豪的文章进行批驳,对陈家沟自己编造的谎言进行质疑。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

然而自打唐豪的否定少林、武当两大武派的《少林武当考》发表后,在中国武术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特别是对一些太极拳的门外汉影响更大。

为了正本清源,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并通过了国家体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澄清了唐豪等人制造的混乱,还了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

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

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

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

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

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

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

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

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

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

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其实,张三丰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出了一套“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前人没有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由于包含“ 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十三势,故又名“太极拳十三势”,或曰“武当内家拳”。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

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遨游。

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结庐凤凰山下,人称“会仙馆”,捧读三教圣书,收徒传道授拳。

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三十年。

时五龙、南岩、紫霄各宫殿,俱毁于兵火。

三丰与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

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主持孙碧云为徒,张三丰事迹被传至朝廷。

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

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

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

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

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

”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

诗云:答永乐皇帝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

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

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

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

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座元始真君”。

综观张三丰的一生,他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诙谐风趣,和蔼可亲,深得老百姓爱戴。

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使永乐皇帝能够腾出手来平定边患,维护国家统一,为炎黄子孙划定了中国版图。

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

特别是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数百年来,武当拳以张三丰为旗帜,万法归宗,薪火相传,门派林立,弟子亿万,蜚声海内外,造福全人类。

由于张三丰的巨大贡献,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

永乐皇帝还在张三丰活着的时候,就在武当山为他修建了遇真宫,铸像供奉,香火祭祀,使他享受帝王的待遇,成为中国唯一的无冕“武术皇帝”。

如今,武当山的张三丰铜像,依然展示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道德高人、太极拳祖师的风采。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以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