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合集下载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改革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议题之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机械振动课程作为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介绍问题引导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

问题引导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思考和实践,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机械振动课程中,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体现其教学特点和学科属性。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振动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二、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2.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探究和实践,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振动理论和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3. 适应职业需求机械振动是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领域对于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是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程,它涉及到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工程的需要,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究。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传统的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应该增加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实践操作,巩固和深化课程知识的应用。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实验方法的教学。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实验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实验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和完成实验,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通常涉及到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设置实践项目和课程任务,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出创新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是必要的。

教学改革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加强实验方法的教学,加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以及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改革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工程领域的需要。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机械振动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我们采取了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改革思路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学生自主探究,而机械振动课程又是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重心从知识讲解转移到能力培养上。

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不断深入思考,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实践过程(一)设计符合实际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我们首先设计了符合实际的问题。

针对机械振动的相关实际场景,设计问题并分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

(二)授课方式转变在传统讲解式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PPT并解决相关问题,而在课堂上则进行集体答疑和交流。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学生思辨、探究针对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多思考,从实际出发寻找答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同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参考资料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丰富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振动原理,我们还增加了实践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和探究机械振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确实有效。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也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结构、机械设备、飞行器以及车辆制造等方面对结构的振动特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振动结构模态分析作为结构动力学专业中的重要一环,使得研究生们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中对结构振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要求。

然而,传统的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到位,对工程实践应用面知识了解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改善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质量,使得研究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结构振动特性及其应用。

一、课程教学改革1.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完善。

传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现实生产中的工程应用复杂而多样,单纯应对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课程教学安排中,调整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具体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学习针对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基本原理、方程求解方法和特征值分析等知识点。

(2)计算仿真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模态分析,熟悉各种分析方法和工具,并通过实际案例练习,提高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室或实验平台进行振动结构模态分析实验,学生通过搭建模型,自主组合测量设备,进行模态分析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评估方式的优化课程评估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传统的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评估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等,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因此,应合理优化课程评估方式,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评估方法的制定上,可以考虑设计分组报告,让学生组成小组,就某一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解决,并形成书面报告;同时,可设计个人绩效评价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表现、与组员合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能力等来评估学生的整体表现。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引言机械振动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涉及到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

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振动理论的深入理解也十分有限。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提出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探讨,为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机械振动课程教学现状当前,许多高校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振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听老师讲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的引导,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

而在机械振动这门课程中,实际的振动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需要对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问题引导教学模式,通过面向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和问题解决能力。

1. 设定振动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确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振动问题,比如某些结构的振动模态、某些振动系统的特征频率等,这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引导他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在了解振动问题后,需要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利用仿真软件模拟振动系统等。

3. 动手实践在完成理论分析和设计后,学生需要动手实践,比如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际振动实验,验证所设计的解决方案,并观察振动现象。

学生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来解决。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振动问题,比如某一特定结构的自由振动频率、某一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等。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前言机械振动是工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许多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然而,由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课程改革内容课程材料的调整首先,我们将课程的基本材料从传统的纸质教材转向了电子化教材。

我们重新整理了课程材料,利用电子化教材的优势,对材料进行了重新排版和梳理,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次,我们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机械振动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课程评价的完善最后,我们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完善。

我们采用了多种测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验、讨论和分组报告等,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

我们还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速度,进行了差异化评估,以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效果与展望经过以上的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也更加频繁和充满活力。

尤其是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程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然,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教材材料,提高教学效果和覆盖面。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学习特点。

我们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会进一步提高,并为工科教育带来更多的改革和发展。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更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提高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借助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来进行改革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探讨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特点问题引导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问题引导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二、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式教学模式,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1. 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教学目标要与问题引导教学相匹配,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设计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机械振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问题引导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提供资源支持在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相关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结构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教授结构系统的振动基本理论与模态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振动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

2、使学生掌握模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具备独立进行振动模态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结构振动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本振动理论,包括自由振动和迫振动。

2、振动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频谱分析和响应谱分析等。

3、振动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

4、振动模态分析的实践案例,包括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连续体系和非线性体系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测和计算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能理解振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振动模态分析的实际操作方法。

2、案例分析。

选取一些典型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振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复杂的振动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实践实验。

设置一些振动模态分析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振动理论与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

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2、期中考试。

考察学生对振动理论和模态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期末论文。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结构振动问题,并进行模态分析与解决,考察学生的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完善:1、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对振动理论和模态分析方法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2、增加实践项目。

设立更多的实践项目,包括实验、工程实例和计算分析等,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如何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焦点。

本文以机械振动课程为例,探讨了采用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及优势基于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 改变了以往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主动、掌握更多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 给学生带去了愉悦感和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机械振动作为机械工程主干课之一,对现代工程技术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中,教师通常采用授课的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引入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具体如下:1. 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振动的本质,我们引入了模拟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相关问题。

2. 制定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振动相关问题的筛查表和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与交流吸收掌握深化理解和夯实归纳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上手操作实验平台,感受振动的本质,并根据实验结果通过合理结论的方式实现振动的优化和控制。

3. 执行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中讲解与演示、课后小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答疑或者是板书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导实践操作实验平台。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机械振动》课程分类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机械振动》课程分类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机械振动》课程分类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作者:吴锦武,丁相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8期摘要: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一环。

以本科生为主体,硕士研究生为辅,针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授课内容统一、作业布置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的现象,基于《机械振动》课程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主要思路是摸清学生基础,分类教学、分类培养,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考核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分类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8-0134-03大学的创新创业工程离不开本科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1]。

为了更好的响应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针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

笔者结合自身教授的《机械振动》课程谈谈本科生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心得。

一、航空类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及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有些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开设了《机械振动》课程,相应也开展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2-6]。

《机械振动》是我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和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第5学期授课。

该课程主要解决航空工程应用中结构振动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隔振减振的问题。

现阶段该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为辅。

但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成绩并不理想,课堂授课活跃度不高。

分析原因如下:首先,《机械振动》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高等数学和力学课程基础[2,3],而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和力学基础不牢固,对该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其次,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志向不同,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存在差异,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机械振动》课程时,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对课程内容设置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1. 引言1.1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振动是工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建筑、桥梁、飞行器等各种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性能评估都至关重要。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自由振动状态的特性和响应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结构的动态行为,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学习振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和频率分析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工程设计、结构优化等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支持。

通过深入学习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工程实践中的挑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将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1.2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学改革则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作为研究生工程学科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学生所需的知识点,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对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文章从“机械振动”课程的内容体系与教学要求出发,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科学的知识表达方法来统一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面向功能的案例教学法以及与案例教学相呼应的案例型考核等措施,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机械振动学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振动课程的专业兴趣,并使得他们能够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紧密关联起来,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这一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机械振动;教学改革;高校中图分类号:G 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21-02收稿日期:2016-09-28作者简介:舒海生(1976—),男,安徽石台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振动与噪声方面的研究。

“机械振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振动的相关知识对于工科学生未来的专业相关性工作,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些同行也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问题做了总结和探索,给出了不少建设性思路。

如郭朋彦等提出了通过合理地设置授课内容[1]、加入实验课和引入计算机分析软件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柳贡民等提倡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理念来改革实施的实践教学;李丽君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能力。

这些方法都对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搞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也对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和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新思路,并付诸实际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机械振动”课程教学现状“机械振动”这门课程有其特殊性。

从课程性质上说:一方面,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门力学课,其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诸多高等数学理论,其中主要是微分方程、傅里叶级数以及矩阵变换等;另一方面,由于是为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因此这门课程不能仅限于基本振动理论的讲授,必须与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当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初步解决机械领域类的一些实际振动问题。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械振动是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机械动力学、结构力学等。

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采用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机械振动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在机械振动课程中的应用价值;2. 分析机械振动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3. 探讨如何通过引入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4. 对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评估实践效果,总结取得的成果;5. 分析教学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6. 展望未来,探讨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在机械振动课程教学中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机械振动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 教学理论基础: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思考与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思考与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思考与教学改革探讨作者:郭朋彦高玉国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23期针对机械振动课程的枯燥、乏味、抽象特点和学生到课率低、听课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若干方法,并讨论基于本课程的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机械振动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综合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矩阵理论、信号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相当广泛的课程[1]。

该课程涉及到欧拉公式、复变量指数、频谱分析、行列式和微分方程组与各种矩阵方程,计算和求解过程较为复杂;且该课程主要讲授经简化、抽象后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学生普遍觉得枯燥、乏味、抽象,听不太懂,到课率较低。

然而,这门课程又非常重要,它注重对隐藏于结构表层下面的本质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这些规律是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所必须遵守的。

同时,该课程还是ANSYS、ADAMS等主流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理论依据,学生将这门课学习透彻后,就会对这些软件及其对应的现代设计方法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就便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如何将这门枯燥、乏味、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并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学习了天津大学刘习军老师主讲的机械振动精品课程,受益匪浅。

笔者尝试利用此次学习经验和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取措施将这门课和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探讨提高学生对这门涉及数学、物理比较多的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1)课程案例与应用等内容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贴近,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有明确认识,以使本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通过分析机械振动课程现状,设计教学具体流程和教学帮助工具,并进行实践验证。

结果表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一、机械振动课程现状分析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多采用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能单向传递知识,学生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机械振动课程涉及算法和模型的运用,学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很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得到提升。

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

1. 教学内容和流程设计基于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展示和分析,第二部分是解决方案演示和评价。

首先,教师以具体实例为基础,给学生展示一系列机械振动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采用不同的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最后,教师介绍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评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帮助工具设计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学帮助工具的设计和使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帮助工具:(1)社交媒体平台:教师通过微信群或者QQ群建立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程外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动。

(2)在线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工具、模型和解决方案,以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3)教学网站: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专用的教学网站,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

三、实践验证四、结果分析五、总结在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时,非常有必要再强调一下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教学帮助工具的作用。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情况,指出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然后明确了研究的目的。

在分析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并深入探讨了实践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改革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教学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学习成果、教育质量提升、未来发展、教育改革、教育现状、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水平、教育创新。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机械基础课程作为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强、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并进行实践探索。

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推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提出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无法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现有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摘要】现今,机械振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陈旧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提升。

进行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价来验证改革的有效性。

改革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对改革效果的评估,可以进一步指导未来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必要且迫切的,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问题、重要性、内容与方法、效果评价、案例分析、结论、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机械振动作为工程学科中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机械振动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程师对机械振动知识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实际化。

有必要对机械振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之符合当前工程实践的需求。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本研究旨在探究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探讨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内容与方法,以期为我国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当前机械振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机械振动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术发展。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是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操作少等,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讲解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设计实验或计算案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进行结果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增加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和接触。

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要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究的效果需要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

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研究生振动结构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以及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的知识和方法,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DOI:10.16660/ki.1674-098X.2018.08.217《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王妍静(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026)摘要:目前,《机械振动》课程普遍存在学生出勤率不高、上课听课质量偏差、考试及格率低等问题。

针对《机械振动》课程枯燥、乏味、抽象等特点,本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与总结,从《机械振动》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机械振动 翻转课堂 学以致用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3(b)-0217-02《机械振动》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各大高校一般会安排在本科生大三下学期以后授课。

本课程所涉及学科非常广泛,要求开课之前必须修完以下学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矩阵理论、信号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

《机械振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的综合学科。

该课程的内容为机械系统动力行为的研究及动态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本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振动理论,而且还要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在实际振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是这门课程的宗旨。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和创新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作者结合亲身授课经历,从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讨。

1 课程内容体系必须要“学以致用”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后要尽短时间内融入工作岗位,因此对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上好《机械振动》这门课程,毕业后做到“学以致用”。

本作者认为,《机械振动》课程体系应在保证符合国家教委规定的大纲要求外,还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先进性、新颖性、信息量大的设计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作量 , 降低了授课效率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 率、 振型、 结构动力响应等 的求解方法 ; 系统振动规律 的
机 械 振动 与模 态分 析课 程 只有 3 学 时 , 时 数较 少 , 2 课 虽 分析方法 、 实际工程振动测试 、 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等问 然研究生在入学时需要考高等数学 , 但是多数学生都是 题。 由于该 门课程涉及较多数学课程, 因此 , 在授课时除
S fa O. 3 e lN 98 i
■专 业 与课 程 建设


( 林 电 子科 技 大 学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 0 4

要: 机械振 动与模 态分析课程是机械 工程领域 内研究生的一 门重要课程 。本 文在对桂林 电子科技大学现行
的“ 机械振动与模 态分析” 课程情况与学生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 上, 确定 了该课程 的教 学 目标 、 学内容 。 教 并从教
为了考研而作准备 , F u e 变换 、 对 or r i 微分方程 的求解等 了要 考虑 本课 程 的特点 外 , 特 别加 强学 生 数学 应用 还要
数 学 问题 掌握 得不 好 , 些 数学 问题 求 解 和概 念不 是 能 力 、 对一 编程 能力 以及 求 解 微 分 ( 微 分 ) 程 能 力 的培 偏 方 很 熟悉 。另外 , 学 生本 科 阶段 所学 的工程 力 学课 程 养 。在 内容组织上 , 有些 注意从简单 的单 自由度系统 的分析 学 时数 偏 少 , 械振 动这 门课 中要用 到 的 相关 知识 点 过渡 到 多 自由度 系统 的分 析 。 阵特 征值 问题 是分 析工 在机 矩 掌握不牢 固, 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讲解相关部分内 程 问题 的 一个 重 要 方法 , 因此 , 弹性 体 振 动分 析 以及 在 容, 因此 , 在研 一给 学生 开课 时 , 究 生对 该 门课 程 的学 多 自由度分析 中, 研 注意将矩阵理论的求解应用到振动分 习普遍 感 觉难 度较 大 ,对 内容 掌握 只 局 限于 基础 理论 , 析中。在讲解弹性体的振动分析问题时, 注意将材料力 谈 不 上工 程实 际应 用 。 学 和理论 力学 相关 的基 础 知识 引入 到课 程 当 中 , 学生 让 近 年来 , 据 实 际教学 过 程 以及学 生 在 做具 体研 究 从熟悉的内容转入到陌生的课程 中, 根 利用已有知识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作者:王荣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1期
摘要: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是机械工程领域内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文在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行的“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情况与学生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几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为完善“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31-02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内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综合应用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矩阵理论、信号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课程[1-2]。

该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振动理论,又要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从2009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收以来,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对课程体系要求不同,由于不断扩招以及学校所处位置关系,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此外,随着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不断修改,一些专业基础课学时不断减少,有些原本在本科生中讲解的课程内容需要在研究生的相应课程中进行适当补充,造成一些在读研之前就应该具备的知识点和内容成了难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授课效率。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只有32学时,课时数较少,虽然研究生在入学时需要考高等数学,但是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考研而作准备,对Fourier变换、微分方程的求解等数学问题掌握得不好,对一些数学问题求解和概念不是很熟悉。

另外,有些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工程力学课程学时数偏少,在机械振动这门课中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讲解相关部分内容,因此,在研一给学生开课时,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对内容掌握只局限于基础理论,谈不上工程实际应用。

近年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做具体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和创新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机械振动的应用状况和应用前景,并能
应用振动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各种振动问题,为研究生进入相应课题的研究作好理论准备。

根据学院研究生生源的来源,考虑各专业的不同,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相关的数学知识、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弹性体的振动、振动控制技术等。

主要研究振动理论及应用,包括系统的自振频率、振型、结构动力响应等的求解方法;系统振动规律的分析方法、实际工程振动测试、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等问题。

由于该门课程涉及较多数学课程,因此,在授课时除了要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外,还要特别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编程能力以及求解微分(偏微分)方程能力的培养。

在内容组织上,注意从简单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分析过渡到多自由度系统的分析。

矩阵特征值问题是分析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弹性体振动分析以及多自由度分析中,注意将矩阵理论的求解应用到振动分析中。

在讲解弹性体的振动分析问题时,注意将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从熟悉的内容转入到陌生的课程中,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弹性体振动问题,作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的衔接工作。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振动分析与求解,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近几年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要切实落实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板书授课的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主,研究生阶段如果还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总结能力和研究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失去学的主动地位。

研究生阶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教学而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采用板书加电教的传统授课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措施有:一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课程内容基础上,以学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例,查阅相关机械振动方面的应用以及前沿动态,以制作PPT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总结能力等目的;二是教师提供国外参考文献,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阅读文献,掌握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专业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撰写论文能力和掌握研究领域动态变化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自选和机械振动有关的实例题目,利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振动分析。

在解决具体振动问题时,学生会主动查阅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会对所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和学习,会用到研究生所学的数值分析等课程内容。

求解微分方程需要编程来完成,这就需要学生独立学习和应用编程软件,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相互学习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方法。

通过大作业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有单一的授课和听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出现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和有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而造成的被动应付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素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手段为教学方法服务。

在讲授“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中,我们没有指定教材,只有参考教材。

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为让学生对振动产生的过程及危害有深刻认识,通过播放具体实例的视频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就在生活中,对振动产生深刻认识并让学生产生解决振动问题的意愿。

通过数学软件MATLAB的强大功能,对一些振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让学生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去了解振动过程中各参数对弹簧振子的振幅、频率、速度等的影响规律。

在学生对振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之后,再讲解振动的概述和解决振动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为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直接选择一些振动方面的项目,如: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解决汽车车身振动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将导师的研究成果拿到课堂,讲解解决车身振动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已取得的效果,讲解减振措施等,使学生对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样既可有效地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与以后的工程实践接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实例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让学生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从书本理论到工程实际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考核模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使考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都被限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中,考试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对考生的思维有着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考场上的成功者往往只善于考试而没有创造性思维,鼓励了只会应试的考试人才,学生则变成了考试的奴隶[3]。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考核和本科生有较大区别。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在本课程考核中,主要以平时的PPT汇报、英文翻译、以工程项目为例解决具体问题的大作业、编程完成的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等作为平时成绩,并加大其所占比例。

课程结业考试以写作论文的形式来代替,并降低其所占比例,选择以论文写作模式替代闭卷或者开卷考试模式,主要是方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本课程拥有的特点,而且要考虑本课程与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和分工[4]。

机械振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模式等问题,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主体,在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这只是迈向改革的第一步,还要进一步深入做大量工作,才能使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彪.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华东冶金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崔志琴,景银萍.机械振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
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梁时伟等.改革考试制度,建立高校考试新模式[J].成
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魏德强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湘潭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