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墨与泼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破墨与泼墨

摘要:破墨与泼墨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本文主要阐述破墨与泼墨的发展历程和历代代表人物对破墨与泼墨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破墨;泼墨;梁楷;黄宾虹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84-01

一、引言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独秀于世界艺术之林,除了其收敛中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最重要的是其经过几千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式种类都蔚为壮观的笔法,墨法以及水法。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经成为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见解,在中国画技法表现形式上,破墨与泼墨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特别是在山水及写意花卉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泼墨

(一)泼墨的含义及特点

泼墨,顾名思义是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中国画表现技法。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墨淋漓,泼洒自如,浓淡渗变,酣畅痛快,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作泼墨。其关

键在于要胆大,心细,因势利导,一气呵成。由于泼墨形成大面积的水墨渗化,或淡或浓,会出现许多有意或无意形成的偶然效果,这是泼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泼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历代都有其代表人物。宋代的梁楷,善画人物山石,道释鬼神,描写飘逸。赵由俊云:“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泼墨仙人图》是他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也是一副极其出色的泼墨写意人物画。图中一位仙人袒胸漏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作者有意将人物的五官挤在一起,垂眉细眼,扁鼻瘪嘴,越看越耐人寻味,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对近现代泼墨有重大贡献的当属张大千,张大千是中国艺术在传承时代的一位伟大艺术家,他的泼墨画以文静见长,表现孤寂冷峻的一种感情。他的《泼墨荷花图》将泼法中的大写意表现到极致,兼泼少量的色彩,熟练的用大面积的墨色描绘荷叶,水色交融,浓淡相宜,适当的留白,巧妙运用泼墨的偶然性,几笔勾勒出荷花的娇媚,使整幅画出现丰富的层次感,增强了荷叶干湿对比的节奏感。

三、破墨

(一)破墨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破墨,即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可分为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

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随着水墨技巧的发展,破墨法已经不再是传统绘画上区别墨色层次的概念,而渐渐的使破墨成为当代中国画的一种极其独特的绘画技巧。

(二)破墨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唐代张彦远说他曾经见过王维的“破墨山水,笔记劲爽”。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到了五代,运用破墨法作画已较普遍。而到了宋代,破墨法已有明确的审美要求。元人商璹用破墨,倪云林尝称之,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泼淡墨,则鲜而灵,破其界限轮廓,作疏苔细草于界处。

近现代对于破墨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单属黄宾虹。黄宾虹对破墨法的见解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渗化。”于此可见,黄宾虹除了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之外,还利用其纯熟的笔法,在具体用笔中横笔与直笔交叉进行,如此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在《深山夜雨》中,破墨法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四、破墨与泼墨技法对中国画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样,都只是为了使整幅画的画面更加气韵生动。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其意义就是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技法手段来表现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

内容,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使中国画与时俱进,源远流长下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水墨画的技法是手段,如破墨与泼墨,其终极目的是传达一种精神和意境。

若使中国水墨画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还是需要画家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是需要熟练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敢于去尝试,敢于了解,真正意义上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民国珍本丛刊,19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