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
国际航运市场分析
![国际航运市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3781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a.png)
国际航运市场分析国际航运市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涉及到海运、航空货运、物流等多个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航运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国际航运市场进行分析。
首先,国际航运市场受到全球贸易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国际航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崛起,为国际航运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亚洲地区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各类商品的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
其次,航运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航运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使得航运业更加高效和可靠。
船舶的运载能力不断增加,船舶的速度也不断提高,这样大大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和运输速度。
另外,航空货运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速度和安全性使得航空货运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运输方式。
然而,国际航运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成本压力。
船舶运输和航空货运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燃料成本、人力成本等,这给航运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营压力。
其次是环境问题。
船舶和飞机的运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碳排放的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下,国际航运市场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
最后,国际航运市场也存在一定的竞争问题。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航运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以争取市场份额。
同时,物流公司也在不断崛起,与传统航运企业展开竞争。
这些竞争对于整个国际航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航运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
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和航运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航运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然而,成本压力、环境问题和竞争等也需要航运企业及时应对。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际航运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航运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对全球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发展
![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12b885eff9aef8941e06ad.png)
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发展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演变轨迹。
从空间坐标系上分析,这条轨迹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轨迹是一致的,由此形成了几个“板块”。
从时间坐标系上分析,国际航运中心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发展的概念,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变化,其功能也在相应地调整与变化。
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出现在19世纪初的欧洲,以后,伴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由“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递进,同时出现此强彼弱的局面。
“西欧板块”以伦敦、鹿特丹为杰出代表。
在这之前,欧洲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如威尼斯、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阿姆斯特丹、利物浦等。
这些港口所在的城市都是经济发展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兴衰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
十五世纪后,威尼斯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这是由于作为欧洲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威尼斯,又正处于当时国际贸易重心地——地中海地区。
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国际贸易中心转而向大西洋移动,使葡萄牙的里斯本作为地理上最具优势的港口而发展成重要港口。
随之的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则是由于欧洲贸易中心向西北欧英吉利海峡转移而发展成重要大港的。
进入十九世纪,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发展,使伦敦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由于国力迅速增强,作为产业革命后英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伦敦,在英国与欧洲大陆、北美洲及东方殖民地之间占据枢纽地位,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越过阿姆斯特丹,成为第一大港,而且,十七世纪以来逐步建立的波罗地海航运交易所及劳埃德保险中心,为世界航运业服务。
作为第一大港的伦敦,便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
而且它的影响扩散到距欧洲最近、自然条件较为相似的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东北部地区。
十九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向大西洋西岸转移,使纽约崛起,形成“北美板块”。
第七章 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航运经济学
![第七章 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航运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c37777f8c75fbfc67db27d.png)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从1996年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步推进
• 加强领导 • 提升服务功能 • Nhomakorabea强江浙沪港口的协调 • 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 • 加快集装箱码头的建设 • 上海集装箱深水港区开工建设 • 集聚航运要素 • 进一步改善口岸环境 • 启动口岸电子平台建设
1998年发布了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 2001年发布了中国沿海运价指数
2.3 加强江浙沪港口的协调
199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和江浙沪共 同组建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上海组合港范围
• 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在不改变原有地 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对相应港口的集装箱码 头泊位进行组合
3. 自由港的模式
3.1 从是否具有隔离栏的角度
• 有形自由港 • 无形自由港
3. 自由港的模式
3.2 从自由港的管理和所属关系角度
• 中央直接管理自由港 • 地方管理自由港 • 港务当局管理自由港
3. 自由港的模式
3.3 根据自由港经营内容和自由度
• 保税仓库 • 商业性自由港 • 工业性自由港 • 综合性自由港 • 自由港市
• 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变化,其功能相应 的调整与变化
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 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
2.2.1 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
19世纪初,属于航运中转型 通过提供集散存储场地、运输工具和口岸
专运设备、分销渠道来简单地发挥货物集 散功能
2.2.2 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属于加工增值型 通过引进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经济性特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的启示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25fcd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7.png)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的启示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的启示导语:伦敦曾是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拥有成熟的连锁航运服务,如今伦敦港口的主体已外移到距伦敦市中心约40公里的提尔伯里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之外,航运中心的物理功能已下降,但仍是重要的世界航运“神经”节点,是全球无可争议的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
伦敦可以实现航运中心模式的完美转型,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1、港区分离、传统港口外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码头区曾经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港务综合区之一。
20世纪40年代,随着港口硬件设施外移到离市中心以东40公里的提尔伯里和沿河下游,伦敦采取了港区分离的模式,陆续关闭紧挨市区的两大港区。
为适应集装箱船靠泊需要,从1967年起在泰晤士河口以北离伦敦市中心近100公里的费利克斯托兴建集装箱枢纽港。
1990年又在泰晤士河口离市中心56公里外,新建泰晤士港,而原市内码头区已用于非海运的商业办公、娱乐休闲和房产开发,并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在市中心城区建设航运服务软环境,大力发展产业链上游产业,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
2、引入私人公司对老码头改造二战以后,在英国工业总体衰退的大形势下,老码头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航运技术和现代交通联系的要求,伦敦码头区逐渐衰退。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向伦敦道克兰码头区城市开发公司进行授权,对道克兰码头区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开发于1981年正式启动,1998年结束,历时17年。
开发目标是将该地区打造成“伦敦的一个全新的金融、商业、商务区,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地标和最有活力的区域”,为了推动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平整土地、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拆巨资兴建了35公里的无人驾驶轻轨系统和伦敦城市机场,使得码头区土地迅速升值。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私人资金。
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方面,它成功地帮助伦敦市实现了城市复兴与经济转型的目标;另一方面,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吸引了私人资金,顺利实施了码头区的开发。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7efc61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3.png)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是我国加强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之一,国际航运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为了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优化港口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陆沿海以及沿江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建设现代化的港口设施,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大对内陆河港、河海联运港口的投资力度,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加强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建设。
将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以港口为中心的大型现代化城市群。
通过建设港口经济区和港口产业园区,促进港口与产业、物流、金融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港口、海事、海关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优化港口作业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船舶管理、港口物流、航运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制定和修订国际航运规则、标准和条例,提高我国在国际航运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航运合作,推动国际航运市场的开放和合作共赢。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涵盖船舶、货物、港口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航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和国际航运展览会等活动,展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成果和实力,寻找合作机会和拓展航运市场。
鼓励港口和船舶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和联合开发,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优化港口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建设,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才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
![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ace9ab0f844769eae009ed3b.png)
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林锋摘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建设成为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中心,这一功能将沟通全球航运资源、产业资源与长三角、长江流域地区航运资源、产业资源的循环。
为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和发散效应,必须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开放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功能,在国际航运发展试验区内,在现有的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关外政策基础上,推进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功能的各种政策、管理等多项试验。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三区联动中图分类号:F5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6-0028-09作者简介:林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高级经济师(上海200032)《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建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中心。
按照这一定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强化参与航运资源的国际循环,形成航运资源的多元化组合,并先行在国际航运发展试验区内推进更开放的政策、管理等多种试验,以期如期达到既定目标。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功能:全球航运资源国际循环的新亮点国际经验表明,国际航运中心①在地域上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
18世纪以后,国际航运中心先后在西欧、北美出现,20世纪后期,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东移”,推动了全球航运中心的“东移”,催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运而生②。
联合国贸发会议《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认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趋势是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即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③,其“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须过渡点的作用正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则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支柱,是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
航运中心
![航运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5126697501f69e3143329423.png)
●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融发达的航运市场、丰沛的物流、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
●航运中心分类航运中心主要以代数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
第一代的国际航运中心可称为“航运中转型”。
这一模式是为适应国际贸易飞速增长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转运、储存、发货是其主要使命。
第二代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模式是“加工增值型”。
这一模式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能动地开发港口产业,努力实现在途与存储货物的加工增值,配之以集装箱化运输程度的提高及自由港税收的优惠等。
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模式是“资源配置型”。
将集约开发“国际航运生产力”放在诸多功能的首位,是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最本质的标志。
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是“低碳智网型”,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一种崭新模式。
具有低碳,全球海空港智能网络,主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等新特点元素。
●航运中心功能一是国际航运中心是以大型的、现代化的深水港为枢纽核心的港口群,不是一般的港口,也就是说,是港口不一定就是国际航运中心,但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包含大型的、现代化的深水港口群以及强大的航运服务体系。
二是指具有广泛的、全球性的国际航线网络,或具有调动全球航线服务的港口,具有全球性的广泛的航线、服务覆盖面。
三是国际航运中心支撑的不仅是全球性的航运业,更重要的是支撑航运业的强大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集增值服务、加工服务、多式联运集疏运服务、门到门服务、信息服务等强大的服务体系,是整个国际航运中心运作的重要是支撑。
四是国际航运中心具备产业带动作用。
国际航运中心的运作,不仅在于航运业本身的发展,而在于航运业带动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乘数效应。
航运业本身的发展依赖于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地区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航运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地区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浅谈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
![浅谈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183407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d.png)
浅谈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2016年9月13日,学校组织考察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
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和参阅资料,对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运营发展情况有了较为深入和直观的了解。
一、发展概括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连接亚洲、欧洲、澳洲和非洲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位臵十分重要,素有“东方直布罗陀海峡”和“远东十字路口”之称。
新加坡是一个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国家,尤其是1965年建国后,经过新老三代政府的努力,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及国际航运中心。
作为世界上最繁忙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世界的七分之一,2015年达到3090万标准箱。
通过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船公司合作开通200多条海运航线,新加坡港与12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相连,与世界主要停靠港每日均有船舶往来,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艘船舶进出,一年之内相当于世界现有货船都在新加坡港停泊了一次,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称。
新加坡航运产业为新加坡GDP贡献达到7%,超过5000个航运机构提供1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其在东南亚乃至世界航运中所扮演的港口体系标杆及模范作用,来源于其无与伦比的天然地理优势,延续自其不断创新的港口建设及服务理念,得益于其政府应时而变的有效政策。
二、建设情况(一)码头设施方面。
目前,新加坡港拥有5个集装箱码头(丹戎巴葛、吉宝、巴西班让、森巴旺、裕廊),共57个泊位,岸线17.35公里,面积700公顷,最大深度18米,码头吊机212台,设计集装箱吞吐能力4000万标准箱,可供各种型号的船舶停靠。
其中,巴西班让汽车码头是新加坡第一个专用的汽车滚装码头、PSA的汽车转运枢纽,于2009年1月开始运营,共有三个专用泊位,并建有一个开放的汽车堆场和一个多层停车场,可同时停靠约2万辆车。
森巴旺货运码头专用于处理散装和特种货物,其中包括重型机械、钢铁和电缆等,同时提供长期和短期的仓库和露天仓库设施。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的地理环境分析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的地理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a6c01ca300a6c30c229fca.png)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的地理环境分析陈吉余, 李道季, 金文华(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62) 1、引言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 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国家目标的需要。
1995 年这项工程通过规划、设计即将施工之际, 笔者根据多年长江河口研究、海岸带调查和国外滨海地区机场的考察, 提出将这个机场建在海堤之外、潮滩之上的建议。
得到上海市领导部门采纳, 修订了方案, 向东移动于零米线(吴淞零点) 上筑坝促淤, 3 年围淤1816 km2。
新围的土地用于机场建设, 需要清除湿地绿滩, 环境的改变对候鸟迁徙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此, 于长江河口九段沙上实施生态工程, 使得机场湿地适时互补, 候鸟栖息环境置换。
这项工程开创了世界机场建设与生态工程同时并举的先河, 也为国内大型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所少见。
2、浦东国际机场何以要东移浦东国际机场是作为“一市两场、两位一体”的上海机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规划位置在浦东江镇、施湾和南汇的祝桥、东海诸乡滨海地带海堤之内(图1);设计规模: 年8 000 万人次旅客、年500 ×104 t 货邮的吞吐量; 用地面积近期工程为10108 km2, 远期工程32100 km2 , 合计需要用地42108 km2。
上海土地资源严重短缺, 全市面积6 340 km2 ,除港澳特区外, 是全国最小的省市。
近40 年来城市迅速发展, 基本建设用地近1 514 km2。
为弥补土地量不足, 作了很大努力, 近40 余年共围土了733 km2。
二者相抵, 土地资源增减严重的负平衡(图2) 。
但是, 上海位于长江河口, 地理位置优越。
长江以每年4186 ×108t 泥沙输送海洋, 除一部分扩散外海, 沿岸流携带远扬外, 另一部分则沉积在拦门沙及水下三角洲地区。
因而长江口的滩涂淤积后备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
上海市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资源面积数据显示, 零米以上90412 km2 , 而分布于浦东和南汇的边滩面积即为18719 km2。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之启示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之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547ccf0f242336c1eb95ef7.png)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模式变迁之启示伦敦曾是第一代国际航运中心,拥有成熟的连锁航运服务,如今伦敦港口的主体已外移到距伦敦市中心约40公里的提尔伯里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之外,航运中心的物理功能已下降,但仍是重要的世界航运“神经”节点,是全球无可争议的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并通过海事服务创造比传统港口业更大的收益,实现航运中心模式的完美转型,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1、港区分离、传统港口外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码头区曾经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港务综合区之一。
20世纪40年代,随着港口硬件设施外移到离市中心以东40公里的提尔伯里和沿河下游,伦敦采取了港区分离的模式,陆续关闭紧挨市区的两大港区。
为适应集装箱船靠泊需要,从1967年起在泰晤士河口以北离伦敦市中心近100公里的费利克斯托兴建集装箱枢纽港。
1990年又在泰晤士河口离市中心56公里外,新建泰晤士港,而原市内码头区已用于非海运的商业办公、娱乐休闲和房产开发,并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在市中心城区建设航运服务软环境,大力发展产业链上游产业,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
2、引入私人公司对老码头改造二战以后,在英国工业总体衰退的大形势下,老码头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航运技术和现代交通联系的要求,伦敦码头区逐渐衰退。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向伦敦道克兰码头区城市开发公司进行授权,对道克兰码头区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开发于1981年正式启动,1998年结束,历时17年。
开发目标是将该地区打造成“伦敦的一个全新的金融、商业、商务区,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地标和最有活力的区域”,为了推动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平整土地、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拆巨资兴建了35公里的无人驾驶轻轨系统和伦敦城市机场,使得码头区土地迅速升值。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私人资金。
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方面,它成功地帮助伦敦市实现了城市复兴与经济转型的目标;另一方面,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吸引了私人资金,顺利实施了码头区的开发。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4cd019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e.png)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海运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其运力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便捷性和效率,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2.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3. 提升国际影响力二、当前面临的挑战1. 航运能力不足中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部分关键港口的运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而要想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解决航运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港口的运力和服务质量。
2. 环保和安全问题3.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船舶建造和修理产业一直比较薄弱,对高端船舶市场的依赖性较大。
而要想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船舶建造和修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应对策略1. 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是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提升港口运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港口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实现港口设施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2. 加强绿色发展推动航运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航运企业实施绿色航运,提升航运环保和安全水平。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加强与国际航运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航运中心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国际航运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而要想实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解决航运能力不足、环保和安全问题、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挑战,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和相关举措的不断推进,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全球枢纽机场重心转移
![全球枢纽机场重心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bf4f45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8.png)
全球枢纽机场重心转移全球航空客运在经历了2009年崩盘与2010年反弹后逐步稳定下来。
去年,世界主要机场的客运升幅超过5%。
但单凭此就认定大范围客运回暖还为时尚早。
2011年,各地天灾人祸造成部分机场客流量下滑。
经济因素也是2011年客运下滑的另一大罪魁祸首。
欧洲可能是受经济不景气冲击最大的板块,承运人纷纷兼并重组或破产,以求蓄力复兴。
在这一大背景下,航空公司更为审慎地选择在各个市场上的运力投入,弱肉强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机场却可能坐收渔翁之利。
两种发展速度大相径庭国际机场协会欧洲分会作为欧洲机场的代言人指出,目前在欧洲航空市场上,欧盟机场与非欧盟机场的客运增长速度有天壤之别。
俄罗斯、土耳其、冰岛这类非欧盟国家的机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客运量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与此相比,欧盟境内机场增幅仅为1.7%。
国际机场协会欧洲分会理事长奥利弗·杰克瓦表示:“这两种大相径庭的发展速度,确凿地反映出悬而未决的主权债务危机及惩罚性国家航空税给业界带来的影响。
”但反差巨大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双方已决出高下。
分布在新兴市场的主要枢纽港,如伊斯坦布尔机场和莫斯科机场得益于当地承运人的迅猛发展,维持了两位数的增幅;而处于欧洲心脏地带的枢纽机场,也能在低迷的大环境下保持可观增长。
数据显示,法兰克福机场、伦敦希斯罗机场及巴黎戴高乐机场这三大欧洲枢纽空港,2011年仍然排在世界十大机场上发展最快的四大机场之列。
杰克瓦在欧洲机场财富论坛上表示:“3月份数据显示,众多大型机场复苏势头强劲,然而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并没有位居其中,这些机场的客流已正在流失。
” 希斯罗机场和戴高乐机场第一季度的客流水平分别上涨了7%和6%。
国际航空集团(IAG)的首席执行官威利·威尔什(Willie Walsh)在近期强调了伦敦希斯罗机场的强劲表现,称:“尽管英国经济萧条,但希斯罗机场却一派欣欣向荣。
”机场与承运人的博弈大部分发展势头迅猛的机场都受益于其基地航空公司规模扩大,其中巴塞罗那的匹拉特机场就是一个例证:该地的低成本航空公司Vueling通过与ClickAir以及瑞安航空公司的合并重组,带动了机场重振雄风,客运吞吐量上升15%。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6e6af6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c.png)
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外贸和国际贸易活动也日益增多,我国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
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在国际航运贸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它具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物流、优质的服务等特点,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国际货物运输服务,成为国际航运的重要枢纽。
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下,我国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加速国际贸易便利化、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我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对外开放程度、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克服。
要推进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就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做好工作,谋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大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国际航运公司和物流企业入驻,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竞争力。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督促各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要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完善的港口设施、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高效的货物装卸设备等,都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条件。
我国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设施的水平,并且不断提高其综合运营效率。
要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服务质量的提升。
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国际货物运输服务,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所在。
我国需要加大对国际航运中心相关服务行业的培育和引导,提高其服务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国际货运服务。
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地理优势
![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地理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afd34c503c1ec5da50e270da.png)
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地理优势(姓名:*** 学号:2009******** 班级:**** 1093 序号:21)一、引言国际经验表明,国际航运中心在地域上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
18世纪以后,国际航运中心先后在西欧、北美出现,20世纪后期,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东移”,推动了全球航运中心的“东移”,催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运而生。
从2005年开始,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
集装箱吞吐量自2003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2600万TEU。
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叉点,背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沿线腹地,拥有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在内的集装箱泊位4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2个,集装箱码头装卸船时量最高已达每小时690自然箱。
全球最大的20家船公司已全部人驻上海,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集装箱月航班密度已达到了2239班。
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最为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将形成若干个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
有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和良好的港口设施,将率先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港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形势与优势,从经济方面和地理方面共同研究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优势,所产生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1.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形成上海港、上海站、浦东虹桥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海陆空重要枢纽,形成以公路为主骨架的联结陆海空主枢纽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以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上海港吞吐量1984年首次达到1亿吨。
2000年,上海港成为两亿吨大港。
此后,上海港吞吐量加速递增,20。
3年突破3亿吨,2005年攀升到4。
航运重心_东移_的机遇与挑战_聂文嘉
![航运重心_东移_的机遇与挑战_聂文嘉](https://img.taocdn.com/s3/m/5d1d707c011ca300a6c39046.png)
界经济增长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转移 , 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 展 重 心的 转 移 , 国 际航 运 中 心 形成 了 由 “ 西 欧 板 块 ” 向 “ 西欧板块 ” 以伦敦为杰出代表 。 在这之前 , 欧洲曾
从 大 西 洋到 太 平 洋 。 与之 相 对 应 的是 , 伴 随 世 界 经 济 发 “ 北美板块 ”, 再向 “ 东亚板块 ” 的东移过程 。
2 、 按物流服务方式 , 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 种 模 式 , 以市 场 交 易 和提 供 航 运 服 务 为 主 。 如 拥 有悠 久 的 贸 易和 航 海 的 传统 和 文 化 、 众 多优 秀 的 海 事 人才的伦敦, 时至今日, 仍以其交易市场、 保险服务、 航运 信 息 服 务 、 海 事 服 务 、 海 事研 究 与 交 流 、 海 事 监 管
国际航运中心的分类
1 、 按国际影响与辐射范围 , 可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
国际航运中心二个层次 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最高层次, 一般 处 于 或 逼近 全 球 性 主干 航 线 和 区 域性 国 际 航 线 的 交 汇点 。 如香港 、 新加坡 、 鹿特丹等少数港口城市 。
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特征
伦敦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越过安特卫普、 阿 姆 斯 特 丹 等港 口 , 成 为 第一 大 港 , 继 而 成 为 欧 洲 乃 至 全球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 。 进入 十 九 世 纪 , 世 界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心 向 大 西 洋 西 岸
转移 , 形 成 “ 北 美板 块 ”。 纽 约 依托 其 优 越 的 地 理 位 置 , 成 为与 英 国 这 个主 要 贸 易 国联 系 的 重 要 港 口 城 市 ,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又一 个 国 际 航 运中 心 , 纽 约 的航 运 交 易 所 与 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本世纪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分工的变化,世界的经济重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开始东移至亚太地区,其中我国正处在一个难得发展机会。
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才会……。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航运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中心往往依托航运的发展,汇集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国际大都市本身就是航运中心城市。
航运中心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
因而……掀起了建设航运中心的热潮。
由于国际航运中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远洋运输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海建设以腹地型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对外贸易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而且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特别的近些年来增长尤为迅猛,中国也正真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航运中心也是时代的呼唤!国际航运中心是集交易市场、航运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畅通、便捷、齐全的集疏运系统拥有港航货代、金融贸易等各类高级人才,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高地,所以建设与之相适应和与国家需要相协调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大势所趋。
本文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航运中心本身就是经济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般是指以国际贸易货物大量集散的多功能枢纽港或组合港为基础,以国际贸易、物流、航路和金融活动为基本功能,拥有现代化空运、陆运相连接和配套的航运枢纽和港口所在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广泛功能。
当代国际航运中心一般认为是指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它是成为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前提,也是这些中心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托港口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竞争力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我国港口在质和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高,从北到南依次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体,港口整体布局基本趋于合理。
从港口发展水平来看,基本上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目前南方己经有了世界最大的航运中心香港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高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北方也急需建设一个航运中心用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环渤海区域的大连、天津和青岛三大港口围绕建立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就港口自身发展而言,三大港口实力相当,各有优势,在短期内都不具备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
天津港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和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并创造良好的港航环境,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实力。
内容摘要:关键词:一、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认识(一)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1、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和港航界对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在某一国际性区域范围内,取得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并以国际航运为核心纽带,能够满足自身和带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相关资源最佳配置的港口城市。
具体可以理解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融发达的航运市场、丰沛的物流、众多的航线航班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
目前,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主要有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
2、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从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过程看,尽管其各自形成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均有所不同,但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主要条件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1)处于国际交通枢纽地位国际航运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必须是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都是依托便捷的交通实现的。
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通过其与世界经济、贸易、文化、科技进行广泛联系,并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扮演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的角色。
如新加坡、香港等一般位于或逼近全球三大主干航线,或者本身就是国际主干航线的始终点。
(2)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充足的货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经济腹地广阔,而且有良好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由于区位优势主要涉及地理空间、物化投入、劳动和市场因素,从而保证源源不断的国际贸易运量,充足的货源对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坚实的支撑。
荷兰的鹿特丹以北欧和莱茵河流域诸国为其腹地;美国的纽约—新泽西则依托世界级大都市纽约,承担了美国40%的贸易运量的装卸任务。
(3)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完善的港口设施当代国际航运中心所在的港口,一般都有深浅配套、功能齐全的泊位,特别是拥有深水港区和航道,可供日益大型化的船舶靠泊和通航。
如鹿特丹港最深航道深度为21米,伦敦港13.7米。
同时,现代化、高效率的装卸设施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生产效益。
(4)有完备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信息系统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已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时代。
作为国际物流平台和基地的国际航运中心,一般都位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上。
因此,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相互配合,组成一个边界顺畅的立体集疏运系统,以确保各类货物的迅速与准确的分拨与配送。
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指挥与控制中心,能够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经济、贸易、生产、服务、管理等动态信息。
在强化港航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内部信息沟通效率的同时,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减少货物流通中的中间环节,保证物流链的连续性。
(5)有发达的贸易、服务体系和成熟的航运市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际贸易,或者说国际航运本身就是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航运中心也必然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如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还是世界有色金属储运中心和欧洲粮食贸易中心。
由于国际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各类国际航运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包括国际货物运输、船舶建造与检验、船员劳务,海运金融、航运保险、法律咨询和仲裁等。
因此,建立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航运市场尤为重要。
(6)有完善和开放的政策法律环境。
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成熟和发达市场经济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参与国际航运交易活动的各方主体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必须确保其符合国际海事公约和各类双边或多边海运协定。
不仅符合国际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而且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有序地进行。
不仅有一个竞争的运输市场,而且有一个完整的运输市场相配套的规范市场,如国际船舶买卖市场,国际的租船业务市场等等。
不仅有大量的运输业务,而且有吸引国际船舶的自由港的政策等等。
如香港和德国的汉堡港等都实行了自由港的政策。
(二)国际航运中心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际航运中心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1、按国际影响与辐射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二个层次。
所谓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国际航运中心以全球范围作为其辐射的空间。
它以处理跨洋越州的世界性物流服务为己任,是牵动全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枢纽。
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最高层次,一般处于或逼近全球性主干航线和区域性国际航线的交汇点。
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少数港口城市。
所谓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是指某一国际区域为国际物流服务辐射空间的国际航运中心。
它以处理一个国际区域内的国际物流服务为己任,是对该区域国际经贸活动和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航运枢纽。
如釜山、上海等。
2、按物流服务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
如伦敦,作为老牌航运中心,伦敦拥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条件,如悠久的贸易和航海的传统和文化、众多优秀的海事人才等。
虽然在今天从港口看,伦敦已无全球级的功能和条件,但仍以其交易市场、保险服务、航运信息服务、海事服务、海事研究与交流、海事监管等功能,保持着全球级国际航运中心。
目前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进行。
全球有1750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
其中,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20亿英镑。
第二种模式,以中转运输服务为主。
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由于其自身经济腹地较小,直接外贸运输并不太多,而是以海外腹地作为其主要的经济腹地,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作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两港都实施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电子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员的高素质是其自由港的特点,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突出转口贸易及其中转运输,使其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三。
第三种模式,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
如鹿特丹和纽约,这种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在国家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大,进出本国的外贸直接运输量很大,并在所在国际区域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荷兰的鹿特丹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两大河流入海汇合处所形成的三角洲,背靠莱茵河流域的荷兰、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3%、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的34%都经过鹿特丹中转。
纽约也属于这种层次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纽约位于哈德逊河口,是美国主要海港,一度承担了美国外贸运输量的40%。
3、按业务类型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代”。
见表1-1(三)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东移国际航运中心也往往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出现在19世纪初的欧洲,它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自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转移,从地中海到大西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与之相对应的是,伴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由“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东移过程。
“西欧板块”以伦敦、鹿特丹为杰出代表。
在这之前,欧洲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如威尼斯、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阿姆斯特丹、利物浦等。
这些港口所在的城市都是经济发展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兴衰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
十五世纪后,威尼斯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这是由于作为欧洲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威尼斯,又正处于当时国际贸易重心地——地中海地区。
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国际贸易中心转而向大西洋移动,使葡萄牙的里斯本作为地理上最具优势的港口而发展成重要港口。
随之的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则是由于欧洲贸易中心向西北欧英吉利海峡转移而发展成重要大港的。
进入十九世纪,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发展,使伦敦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由于国力迅速增强,作为产业革命后英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伦敦,在英国与欧洲大陆、北美洲及东方殖民地之间占据枢纽地位,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越过阿姆斯特丹,成为第一大港,而且,十七世纪以来逐步建立的波罗地海航运交易所及劳埃德保险中心,为世界航运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