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_省略_广州市白云区235户农户调查数据_李明月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研报告调研对象: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河西小组一:说明二:调研内容1:空心村现状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3:空心村改造的前景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5:空心村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6:空心村改造与耕地保护的关系7:空心村改造与相关涉农法律的关系三:建议对空心村改造的建议名词解释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
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
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
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
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
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
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
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
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
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
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置。
关于“空心村”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空心村”现象的调查研究作者:唐普群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8期“空心村”现象,是指村庄内存有大量的宅基地和旧房老屋却无人居住,形成了“有房无人住”的现象,既影响村容村貌的改善,又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笔者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组织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对“空心村”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空心村”现象的现状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辖19个乡镇,37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022.4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
经笔者走访调查,新田县的19个乡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空心村”现象,覆盖率达到63.9%。
全县“一户多宅”的农户有28838户,其中老屋应拆未拆的农户17866户,户籍在农村有宅基地但又在城里购房的农户10972户;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且常年不回村居住的农户27822户,与“空心村”改造直接相关的农户达到56660户。
然而,“空心村”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新田县,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现象。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新旧共存”型。
即农户在村庄周边另选一处修建新房,陆续移居新房后而出现村中心老屋闲置的现象。
这种类型大多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如新田县的石羊、金陵、新圩等乡镇,这些乡镇的农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掀起的“建房热”,导致村庄规模急速向村外扩张,农户逐步乔迁新居,而村内老屋却闲置无人居住,形成了村内“空心”。
第二种是“异地购房”型。
即农户原有一处宅基地,又在别处购置房屋作为住宅,不再回来居住,将原宅基地闲置的现象。
这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如新田县的陶岭、新隆、三井等乡镇,这些乡镇80%的农户都外出务工经商,许多农户在务工经商的地方购房或租房居住,把家安在外面,但村内仍留有宅基地,对于宅基地的处理,或让其空置,或失管任其自然倒塌。
二、“空心村”现象的成因“空心村”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1.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农户想将闲置的宅基地进行流转,一方面需要办理比较复杂的流转程序,而农户大多不愿意耗费大量精力,去办理流转需要的相关手续;另一方面,将旧宅基地改造成农用地的成本相对较高,故流转之后只能作为宅基地利用,但又很少人愿意在别人的旧宅基地上建新房,因此宅基地流转的情况并不乐观。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分析,农业基础范文.doc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分析,农业基础-农村空心化问题课题组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永丰乡浒岭村、南坑镇兆佳村以及辽宁省凤凰城市宝山镇北大营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进行了村级调查、83份有效农户(入户)问卷调查并采访了相关的乡村干部。
(一)留守人口规模扩大,全家迁移现象增加1.留守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家庭基本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造成三大留守群体,改变了农村家庭的存在方式。
2.全家迁移:在调查村庄出现了大量全家搬迁的现象。
浒岭村全家搬迁的达到180户,兆佳村35户,分别占全村户数的82.94%和10.6%,而辽宁省北大营村全家搬迁也达到了52户。
全家迁移现象是造成耕地抛荒和农村住宅荒废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抛荒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农村发展主体缺失,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抛荒耕地。
1.农业投入减少。
农民倾向于种植劳作较少的作物,而减少耗费劳动较多的作物。
如普遍将“两熟”改“一熟”、“双季稻”变“单季稻”、农田种树等现象。
农民依赖化肥和农药以少投入劳力而保持产量。
2.耕地抛荒。
江西调查村庄中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江西浒岭村耕地面积680亩中有640亩无人耕种,全部荒废。
兆佳村全村800亩耕地,抛荒200亩左右。
曾经一度对农民种粮产生积极作用的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由于种粮补贴按耕地面积补贴,而不按实际种植情况补贴,在一些农民看来,拿补贴不种地去打工比拿补贴种地还更具有经济效益。
3.耕地流转程度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在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农民外出打工空留出来的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
“空心化”的村庄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发展出专业合作社来组织他们的生产。
(三)建新房弃旧房,空心村问题严重农村住宅空心化的演变趋势:1.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面临着逐渐消亡处境。
2.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镇面临着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外扩内空”,侵占耕地的现象严重。
“空心村”治理的法律意义分析报告
“空心村”治理的法律意义分析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3-15 10:11:33 点击:1摘要:“空心村”问题屡见不鲜,各学科研究者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但法学方面研究者甚少。
“空心村”问题的产生原因已在各学界达成共识,但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分析的治理意义也不尽相同,各学者依此而提出的对策也不应当一概而论。
本文提出“空心村”治理的法学意义,包括对宪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环境法等法律的维护和遵循,以及对整个法治建设的推进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心村;治理;法学意义;克强总理在2013年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就城镇化问题座谈时,关于土地流失、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乡村病”问题一再被提及。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空置下来的房屋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村庄外延扩展加大了原始村庄的外延结构,用地规模扩大也使原本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显得更加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废弃。
“空心村”作为乡村病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实行的突出表现和不利后果,积极治理“空心村”对现今走在依法治国道路上的中国来说有重要法律意义。
在分析“空心村”问题的产生基础上,提出治理“空心村”的法律意义所在,顺应治理方案势在必行的出台。
“空心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主要指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等骨干人口的外流。
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而这些青壮年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农村里留下来的基本上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无法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因村民骨干外流而形成的经济“空心”;第二层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主要指现有土地和房屋的抛荒与闲置。
务工者在城市中务工赚钱回到家乡最先选择的就是翻盖或新建房屋,由于进城后思维观念的转变,他们会更多地考虑新建房屋的区位地段,在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不顾新建房屋周围基础设施是否配套而将住宅建在靠近国道、省道沿线一带,使原有旧村庄设施废弃,大量宅基地和土地被闲置抛荒,形成地理意义上的“空心”。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精选
摘要: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开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引导局部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力开展乡村产业等途经整治空心村,促进农村建设。
1."空心村"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已快速开展,呈蔓延趋势。
对于"空心村",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农村硬件建设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多年来农村新建住房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是无人居住的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现象。
这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
其二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经济开展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人群,造成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现象。
因此,"空心村"是一个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含义的概念。
治理"空心村"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养老等一系列社会。
2.实践目的: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镇邵家庄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
澄城县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澄城县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空心村整治是节约利用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文首先对澄城县空心村整治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庄头镇等四个乡镇的典型空心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典型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
在对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所选取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明确所选取因素对农户意愿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在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对农户的整治意愿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户愿意进行整治,并希望得到一次性资金补偿,而不是新宅基地或者其他形式的物业,只有个别农户希望新划宅基地;希望资金补偿的农户每院宅基地的预期大约为2.5万到5万不等,尽管农户知道“一户一宅”政策;希望政府安置的农户绝大多数希望就近安置;自从2008年澄城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来,样本农户绝大多数支持该项政策;在整治中希望得到政府最多支持的选项是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其次是统一规划、政策支持等。
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补偿方式、如何筹集资金、是否接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等对整治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搬入农民公寓农户对整治意愿影响不显著、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整治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要促进空心村的整治,应有统一的政策,切忌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根据农户意愿,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就澄城县而言,应根据区位条件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
根据空心村类型,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
对于整村搬迁的,政府应统一组织,复垦后的土地可以集体统一流转或者承包,将承包收入按年分给原宅基地使用者。
对于零散的旧宅基地,可以借鉴重庆的“地票”模式,鼓励农民自行复垦,复垦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议政府优先收购,价格和统一复垦的补偿标准持平,保持不同方式间的平衡。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潜在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的调查数据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潜在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的调查数据惠献波【摘要】本文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35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特征、农村居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决策理性尚处在“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集中居住者的意见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5【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作者】惠献波【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郑州451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农村居民聚居点正受到外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农村居民村中院落空闲现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空心村”开始形成。
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农村耕地被星罗棋布的农村居民院落分割得零零星星,直接影响了农村耕地的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发挥遇到障碍。
因此,规范农村居民居住用地、合理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然而,农村居民作为集中居住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其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居住偏好都会影响到对集中居住的认知与行为决策。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展开了相关研究。
学者们认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是目前具有鲜明特点的土地利用模式之一[1],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2]、降低交易的成本,保障农村居民的谈判能力,更有利于城镇化推进与农村居民利益保护,应在城郊结合部进行推广[3]。
赵国玲等[4]从农村居民院落区位条件、家庭属性特征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视角,张金明等[5]从农村居民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和家庭结构视角,陈美球等[6]从年均收入、邻居相离距离、宅基地大小与离县城的距离视角对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在整治工作的推进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民参与整治工作的意愿不高就是其中之一。
从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因素:(1)从农民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农户个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区位交通条件、地理环境等均会对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产生影响。
(2)从外界影响出发,认为村规民约、政府宣传、政府补贴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参与意愿正向化转换。
可以看到,学者们关注的领域比较广泛,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基于已有研究与相关理论,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农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提升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愿的方法,结合研究模型结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参与意愿的理论分析在316份有效问卷中,可以观察到有以下几点因素与农民的意愿存在显著的关系:第一,在家庭年总收入大于等于15万元的81位农民中,不愿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为1人;第二,在对村庄感情深厚的122位农民中,有118位愿意参与到村庄的人居坏境整治中来;第三,认为自己所在村的村民群众能够非常便捷地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提出意见与诉求的15人均愿意参与所在村的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假设:假设一:家庭的经济收入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二:对村庄的感情深厚程度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三:农民与政府之间交流的便携程度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农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课题组以合肥南站为调研地点。
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此处人流量大,样本的随机性较强,本组成员在此处选取具有农村户口的人进行调查(问卷调研时会首先询问对方是否为农村户口或是否家在农村)。
空心村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报告
空心村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报告近年来,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人口不断增加,然而随着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土地荒芜、村舍闲置、农业发展停滞,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根据安排,特对XX区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XX区共有农业户X户,农业人口X人,在册耕地面积X.X 亩,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X万元。
上半年,我区农业产值略有增长,实现一产总产值X万元,同比增长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同比增长 X.X%。
总体来看,XX区农村面积较小,农民相对集中,“空心村”问题并不典型,全区行政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空心村”。
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导致城乡二元差距的拉大,加之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城人数开始增多,不同程度出现农村“空心化”的问题。
据调查,XX区农村实际面积为X公顷,其中农村建设用地面积X.XX公顷,宅基地面积为X.XX公顷,闲置宅基地面积为XX.X 公顷,闲置宅基地占宅基地总数比例为X.X%,不存在空置率在XX%以上的村庄;农村流动人员呈现逐年增多的现象,现有季节性流动人口X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X人,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原因经过对我区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走访村民,总结我区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外出流动人口增多。
XX农村都相对近郊,耕地面积少,产出效益低,农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
以XX区XX乡为例,是我区农民原始积累较多的行政村,也是一个近郊村,全村X户X 人,闲置宅基地有X户,空置率虽然仅为XX%,但通过调查发现其中X户房屋闲置的原因均是外出务工,占到空置房屋的XX%以上,这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在城市购置房长期居住;另外还有XX户因子弟就业转为城市户口,这些人往往生活条件改善后把老人接入城市生活,村中的房屋被长期闲置起来。
“空心村”情况调查与思考
挖掘乡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 休闲、旅游。
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可以吸收农村剩余 劳动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方便农 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 业抗灾能力。
03
“空心村”问题分析
土地资源浪费与农村衰落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许多农村出现土地闲置、荒芜的 现象,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村庄衰败景象
随着人口流失,许多农村房屋空置、破败,村庄整体呈现衰 败景象,影响农村面貌和居民生活品质。
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
人口流失严重
由于经济、教育、医疗等资源匮乏,许多年轻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持续减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 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 村庄逐渐失去活力。
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加速,许多农 民外出务工,最终选择在城市定居,导 致农村人口减少。
“空心村”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地域分布
空心村现象在中国各地农村均有出现,但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经济较为发达 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
“空心村”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3-11-12
目录
• “空心村”现象概述 • “空心村”现状调查 • “空心村”问题分析 • “空心村”问题解决策略与思考 • 结论与展望
01
“空心村”现象概述
“空心村”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定义:空心村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导致村庄内部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的村 庄。
“空心村”民主选举的困境与前途——基于J省C县W村的选举观察
“空心村”民主选举的困境与前途郑 佩 肖亨达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方某普通山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的观察,着重分析了村庄空心化带来的选民结构变化、宗族势力减弱和政治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以及“空心村”选举中由于缺乏竞争和监督从而导致精英制衡缺失的现象。
笔者认为,村庄空心化是农村变迁的特殊阶段,选民民主参与意识并未丧失,只是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相分离造成暂时的“系统脱嵌”,农民工的逐步回归将促使基层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主选举;“空心村”;系统嵌入一、引 言民主选举是村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途径,也是实现基层民主的关键手段之一。
村委会选举对村庄的民主建设和有效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村庄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可分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村庄精英的“村治”权力和选民掌握的最终“自治”所有权。
在村委会选举中,村庄精英是促成选举竞争性的初始力量和推动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选民的投票意愿并影响其投票选择。
村庄精英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是民主选举的必要条件。
选民参与选举的广泛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影响民主选举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村庄实现自治权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村庄空心化呈现加剧的趋势。
“空心村”大量流出的人口中,既包括普通村民,也有不少精英力量,他们往往陷入双重脱嵌的困境。
村委会选举面临“谁选谁”的尴尬窘境,这使得村庄的选民结构与参与效能、精英竞争和制衡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对选举过程及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根据笔者2018年3月在J省C县W村委会换届选举时的观察和调研资料,分析“空心村”民主选举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对“空心村”民主选举的未来发展进行探究。
二、W村的空心化及宗族与精英结构(一)村庄空心化W村位于南方山区C县,由于村庄常住人口少,2018年被上级确定为村委会换届直选的试点村。
W 村由王沙塘、琴垅、里坑、老处、新处5个自然村构成,全村行政面积13平方公里,居民184户,总人口902人。
浅析空心村的整治
浅析空心村的整治摘要: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崛起,百姓的收入随之增加,一些自然村庄由于道路狭窄、交通不便、排水不畅,加之产权多数存在“一院多户、一幢多户”的现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改善住房的现实需求,村民不断往村庄外围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住房,导致一些老村旧房无人居住。
本文深度分析“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并就其整治措施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空心村形成原因整治措施1.引言随着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面貌普遍发生变化,但部分村庄管理薄弱、整体发展缺乏活力、村庄中心空荡、外围建设无序蔓延,这种现象称之为“空心村”,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由此引发的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空心村”形成原因分析2.1土地流转不畅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的土地大多分到千家万户,村里很少留有机动地,由于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没有经济能力从农户手中有偿收回村内闲置的集体土地,即使通过宅基地整理项目复垦还是由原农户占有使用,农户间自发流转要全靠个人关系好坏与经济补偿多少,承包田、自留地、空闲地等流转明显受制约,农户个人是难以相互调剂;老宅基流转复杂,回收方式无法参照、补偿金额没有标准,还可能涉及古建筑保护,拆除后规划重建,使用权流转很难;土地流转不畅是“空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2.2建设规划滞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有些村庄编制规划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脱离农村实际,操作性不强;近十年来,规划修编时,往往保留旧村,规划新村,没有考虑新老村结合;集体土地流转制约,规划难落地;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农户没有全村一盘棋的观念,建房的随意性较大,不按照规划实施,随意圈地建造、批少建多等时有发生,村庄布局杂乱无章,村庄规模像“摊大饼”式向外扩张。
2.3老屋拆除困难农民的传统观念,认为祖宗留下的老房子是基业,要守好,卖不得也不好拆,以前的一户多宅,由于农户都取得合法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属历史遗留问题,拆除这类老屋缺乏依据;老屋大多是排屋或四合院式的,相邻处置和权属分割农户间难协调;无法进行拆除;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按照土管法规定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建新”,在建造新房前,建房户与村委会签订老屋拆除协议,但新房建成后,由于没有落实补助政策,以及老屋拆除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农户不会主动拆除老屋。
空心村 调研报告
空心村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空心村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空心村是指因人口外流、资源枯竭等原因导致村庄内部空置房屋过多或者经营状况不佳的现象。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陷入空心化的困境。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空心村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为解决空心村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选择了10个空心村进行调研,包括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村庄。
问卷调查对象为村庄的居民和相关政府官员,了解他们对空心村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实地观察主要关注村庄的废弃房屋和村容村貌状况。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空心村现状在所调研的10个村庄中,平均有50%的房屋处于空置状态,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移到城市居住。
这些空置房屋不仅导致住房资源的浪费,也给村庄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了问题。
2. 空心村原因调研结果显示,造成空心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外流:由于农村就业机会的不足,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2) 资源枯竭:部分村庄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逐渐枯竭,无法为居民提供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 地理位置不佳:一些村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缺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4) 政府关注度不足:一些政府对空心村问题关注度不高,导致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不够有效。
3. 空心村影响空心村问题不仅对村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1) 村庄文化衰败:空心村中文化氛围逐渐消失,传统乡风文化无法继续传承。
(2) 产业困境:村庄经营状况不佳,无法吸引投资和产业发展,导致经济困境。
(3) 社会治安问题:空心村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温床,对当地社会治安造成负面影响。
四、解决办法针对空心村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解决。
(1) 政策支持:政府要给予空心村发展以政策上的支持,为村庄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空心村”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一)
“空心村”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一)【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危害性极大。
“空心村”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包括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原因以及农民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空心村”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完善农村住宅总体规划,健全农村规划体系,推进农村集居化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思想认识。
【关键字】空心村;形成原因;危害;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广大农村的建房热一浪高过一浪。
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将积蓄投入建设新房。
他们在旧房不动的基础上,或在村庄周围申请宅基地,或在交通便利的公路铁路边建设新房,或在环境优雅的山头盖房,以至于整个村庄向外横向和纵向随意扩展,而在村庄中心出现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废弃地和空白地,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
“空心村”中的闲置住房或废弃房大多是砖瓦房和土坯房,建设年代已久,房屋设计陈旧,破坏程度比较严重。
旧宅基地闲置少则几年,多则二三十年,无人管理无人重视。
1“空心村”的危害“空心村”存在的大量闲置宅基地和空白地带不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空心村”新建房宅基地占用耕地、农用地,也浪费了农业资源。
这些滥占乱弃行为浪费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浪费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其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因此是任何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保护对象。
合理开发和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干旱、高寒区域大,耕地开发受限制,人均耕地少,而农村闲置宅基地更加剧了人地矛盾。
农村新建的住宅大多在村庄外围,靠近公路和集镇的地方,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农田面积的急剧减少,也因此减少了粮食产量,构成粮食危机的潜在因素。
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摘要: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引导部分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等途经整治空心村,促进农村建设。
1."空心村"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已快速发展,呈蔓延趋势。
对于"空心村",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农村硬件建设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多年来农村新建住房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是无人居住的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现象。
这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
其二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人群,造成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现象。
因此,"空心村"是一个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含义的概念。
治理"空心村"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养老等一系列社会。
2.实践目的: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镇邵家庄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
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报告
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导致空心村现象更为严重。
04
空心村现象的社会经济影响机制研究
空心村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结构失衡
空心村现象会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年青人口外流,剩下老年人和儿童, 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农村文化衰落
空心村现象加速了农村文化的衰落,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受 到冲击,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空心村现象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地形地貌对空心村现象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如山区、丘陵地区的空心村现象相对较多, 平原地区的空心村现象相对较少。
空心村现象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人口流动对空心村现象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一些地区人口流出较多,空心村现象也随之 严重。
空心村现象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0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空心村现象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经济
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对农村土地利用和人口流动的限制政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流动 。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农民的教育程度、就 业机会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对农村生活的选择和决策。
02
空心村现象的量化研究
研究方法概述
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研究空心村现象的成因、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带动农村经 济发展和人口回流。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研究样本不足
由于受到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本次研究仅 选取了部分农村地区作为样本,可能存在 一定的数据偏差。
VS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 类型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更加准确 的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拓展研究领域 ,研究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 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
“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悄悄发生着转变,“空心村”成为我国农村结构的新形态。
“空心村”现象导致大量农宅空置,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些资源的长期闲置,对农民扩大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针对该现象,笔者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空心村”整治的途径和方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的有关精神对流转的方式和作用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意见。
标签:空心村土地制度改革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这就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
农村住宅空心化是中国广大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建房选址多趋向于交通相对便利的公路干道附近,农村建设用地呈外延密集中心空置的趋势。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受到户籍制度等方面因素的约束,他们保留了原有的宅基地及住宅。
所以,“空心村”也被定义为“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
“空心村”现象已经是现当今农村普遍出现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及生活水平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之一。
一、“空心村”的产生原因“空心村”现象形成的背后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为寻找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表格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原因。
首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全球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历程来看,“空心村”现象是伴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而产生发展的。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由于利润和劳动边际生产率低,对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吸引力,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能提供给劳动力较为优厚的待遇,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利益的趋势下大量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空心村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村”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1、现状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旧简陋、低矮拥挤的泥石砖木老宅难以满足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为农民的头等大事。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老宅基地面积小,卫生差,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大多数新房建到了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于是出现了“新屋不断村外建,老房破屋村留”的现象,致使村庄占地面积逐渐扩大,而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不断下降。
我县下辖的xxx镇街均有“空心村”,xx个行政村中有***个村庄存在“空心”问题(**个村庄空心率达到10%以上),空置住宅房屋***处,闲置土地达到***亩,主要分布在***镇、***镇和***镇。
2、形成原因“空心村”现象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是:(1)农民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
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有的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房子是祖业,再穷也不能拆祖屋;有的农民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新房,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旧房还用来堆放杂物及圈养禽畜;有的老房子是子女或家族共有,由于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建新房搬走,有的还住老房子,或者全部建新房搬走了,但由于先前居住产生的矛盾、隔阂以及补偿等问题,导致房屋所有人间无法就老房子权属及拆建达成一致,无法拆除旧房。
(2)农民缺乏土地法制意识。
不少农民没有土地法制观念,认为在自己的责任田盖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
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而执法部门的罚款惩处力度不足以对他们形成震慑。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有些农民通过经商等手段积累了一定财富,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还有些农民在城里打工站稳了脚跟,并落了户籍。
这些人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形成了空置,却不同意村集体收回。
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报告
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空心村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摘要:本研究报告对“空心村”现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空心村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解决空心村问题,促进乡村振兴。
一、引言自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空心村”现象。
所谓“空心村”,指的是农村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外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缺失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农村社区。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报告从多个角度展开调查和研究,旨在找到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数据。
通过对广东省县的农村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获取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三、空心村问题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带来了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空心化。
2.传统农业结构导致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单一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缺失。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使农村社区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空心村问题的影响1.空心村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空心村问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空心村问题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流出,社区凝聚力下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增加。
3.空心村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田废弃和生态环境恶化,增加了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五、空心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产业、扶持农村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州市白云区235户农户调查数据李明月黄明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以广州市白云区23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了空心村改造的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是否异地改建、是否整村改造、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对政府支持需求、改造后节约土地利用方式对农民改造意愿影响显著;其中,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是否整村改造和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为正向影响。
空心村地形、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农民年人均收入、补偿形式、安置范围、是否住进农民公寓、改造资金筹措方式等对农民改造意愿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 模型【中图分类号】F293.2,F320.2【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社科201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11BGL084);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一般规划课题(10YJA630081);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体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11014-6)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量多面广的农民住宅更新过程中,由于农村地区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等方面的相对滞后,部分村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旧村衰败荒凉、新村无序扩张的“空心化”现象。
在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与农村用地低效并存,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与村庄面积持续扩大并存的背景下,对使用效益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空心村”进行改造再利用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河南省率先开展空心村改造。
随后,空心村改造热潮蔓延全国。
几乎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出现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联手牟利、大规模拆村并居、强迫农民住进高楼大厦等违背农民意愿、侵犯农民权益的“新圈地运动”。
从2004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政策,对空心村改造进行规范。
2008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特别要求空心村改造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
因此系统研究空心村改造的农民意愿,揭示影响农民改造意愿的因素,对促进空心村合理改造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文献没有直接的“空心村改造”说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农村整理事业”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德国的“城市农村等值化运动”、法国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行动”以及80年代印度的“乡村综合开发运动”等都是国外空心村改造的成功范例。
[1-2]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大多将空心村改造视为村庄整治的一部分,强调以农村土地改良和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整治等推动乡村面貌改变。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农村和城市差距缩小,国外学者对村庄整治的关注也逐渐减少。
国内学者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空心村的形成、危害及改造。
空心村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制度层面、主观思想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之后会不断发展,带来农村人口、社会、经济甚至生存安全问题,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稳定造成负面影响[3-4]。
空心村改造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更新,还应该包括对村民观念意识的改变以及对村民间社会关系的维护。
[5]空心村改造要尊重农户意愿,在农户可接受框架下、以方便生活与生产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6,7]。
近年来,部分学者基于较为详实的调查数据对空心村改造的农民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
王成新、姚士谋等认为农民改造意愿受家庭收入、个人积累资金因素影响较小,市场经济,思想意识等因素影响较大。
[8]陈玉福、孙虎等通过调查发现空心村农民改造意愿强烈,土地经营规模、耕作半径、集中居住等因素对其有正向显著影响,补偿方式对其影响不显著。
[9]李君、李小建则认为年龄结构、消费意识、现居满意度、改造资金来源、规划选址、房屋结构等对农民改造意愿有较大影响。
[5]而农民意愿是农民在外部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所采取的有规律的反应或活动,农民决策行为的发生及其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10]本文将根据一手调查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解释这些因素,对空心村改造的农民意愿进行针对性分析。
1数据、模型与变量选定1.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在2010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调查得到。
为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地处城乡结合部也是空心村最为集中的人和、太和、钟落潭、江高4个镇作为调查区域,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根据4镇空心村数量以及空心村实际常住人口比例确定调查样本农户。
问卷设计包括3部分:(1)空心村面积、位置、成因等基本情况;(2)空心村内农民基本情况;(3)农民的空心村认知和改造意愿。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剔除无效问卷2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表1样本说明项目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江高镇合计空心村户籍农户(户)106447915259820021357空心村面积(hm2)325.59228.54461.6518.971034.75样本分布行政村(条)181434167样本分布(份)50521285235调查问卷涉及4镇67条行政村,其中人和镇18条、太和镇14条、钟落潭镇34条、江高镇1条。
此次调查区域涉及主要地形为平原和丘陵,其中平原地形占71%。
空心村到镇中心的距离,最近是0.5km,最远15km,大部分在10km以内。
空心村内农民年人均收入最低2000元,85%的农民收入集中在5000 11000元之间。
空心村空心的原因主要有4种:本村外围建新宅;到市区或外地居住;侨房;祖屋、无人继承、出国等原因保留。
1.2模型设定本文研究的是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的影响因素问题,意愿选择只有不愿意和愿意两个选项,被解释变量只取0和1两个值。
解释变量为空心村地形、是否异地改建、安置范围等,这些因素之间是一种无序的多元选择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国内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通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这样不仅能增强模型的预测精度,也使得模型回归的结果具有概率意义和解释力。
[10]本文也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具体表达形式如下:Ln(Pi/1-Pi)=β+β1X1+β2X2+β3X3+…βnXn(式1)其中,Xi表示各个解释变量,i=1,2,3,…,n;Pi表示被调查农民改造意愿的概率;β为待估计参数。
1.3变量选择影响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的因素很多,有些只从农民个体特征如年龄、思想意识、家庭结构等来描述分析,有些只从农民外部需求特征如现居条件满意度、土地经营规模意愿、规划选址、改造资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
[5][8]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调查,将空心村特征变量、农民个体特征、农民外部需求特征因素全部引入模型。
初步确定的解释变量包括3类13项:(1)空心村特征变量,包括空心村地形和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2)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农民年人均收入和农民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3)农民外部需求特征变量,包括是否异地改造、是否整村改建、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对政府支持需求、补偿形式、安置范围、是否住进农民公寓、改造资金筹措方式和改造后节约土地利用方式。
变量说明见表2。
2实证结果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235个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表2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影响因素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平均值方差空心村空心村地形(X1)0=丘陵,1=平原0.710.46特征因素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X2)按实际距离计算(公里) 4.93 3.18农民个体农民年人均收入(X3)2009年人均收入(元)7588.822927.92特征因素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X4)1=不了解,2=少了解,3=较了解,4=很了解 2.690.98是否异地改建(X5)0=否,1=是0.170.38是否整村改造(X6)0=否,1=是0.510.50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X7)0=否,1=是0.850.36对政府支持需求(X8)1=审批效率,2=规划选址,3=政策,4=资金 2.26 1.04农民外部补偿形式(X9)1=一次性补偿,2=持续分红,3=物业补偿, 1.530.82需求因素安置范围(X10)0=1公里以外,1=1公里以内0.820.39是否住进农民公寓(X11)0=否,1=是0.670.47改造资金筹措方式(X12)1=村集体自筹,2=企业投资,3=政府支持 2.280.89改造后节约土地利用方式(X13)1=村集体自用,2=改善居住条件,3=政府统筹 2.210.76筛选法,即首先将全部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在一个或多个不显著的变量中,将t检验值最小的那个变量剔除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检验,直到方程中所有变量基本显著为止。
[10]为减少篇幅,本文只列出将全部变量纳入模型进行计量的结果(模型一)和变量基本显著的模型计量结果(模型二)(表3)。
从模型拟合检验值来看,模型的数据解释能力较强,预测准确率达到97.9%。
根据模型一、二估计结果,将空心村改造农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如下:表3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变量模型一模型二回归系数标准误差P值回归系数标准误差P值空心村地形(X1)-17.7063794.7140.996-19.1073755.7180.996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X2)0.6090.3830.111———农民年人均收入(X3)-0.0010.0010.336-0.0010.0010.050*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X4) 2.3590.9540.013** 2.1680.7060.002***是否异地改建(X5)-2.822 1.5450.068*-2.741 1.3880.048**是否整村改造(X6) 3.911 1.6000.014** 3.796 1.3960.007***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X7) 3.297 1.2390.008*** 3.1460.9490.001***对政府支持需求(X8)-1.9670.9710.043**-1.4140.6540.031**补偿形式(X9)-0.1750.6670.793---安置范围(X10) 1.973 1.4840.184---是否住进农民公寓(X11) 1.779 1.7060.297---改造资金筹措方式(X12)-0.4450.6590.500---改造后节约土地利用方式(X13)-1.5130.6930.029**-1.6840.6600.011**常数项18.2903794.7170.99623.7283755.7190.995模型整体检验Nagelkerke R20.8200.795预测准确率(%)97.9097.90X2卡方检验值118.472113.793-2对数似然值36.50341.182模型显著水平0.0000.000注:*、**、***表示统计检验分别达到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