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_人类的居住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一)乡村与城市
聚落
自主学习:教材102页第一段
什么叫聚落?
人类聚居的场所叫聚落。
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
聚居分为乡村和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1)景观
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讨论:乡村和城
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呢?
范围的 究小
的高瘙
適踣的疏
人口数冒
的参少
汽车谎审 的大小
乡村


威市




(2)功能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形成不 同的功能区,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 和休闲娱乐区等。
课刖
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吗?
你能简单地描述一下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景观
观察图片。
回答。
思考回答。
通过对比及描述
自己居住的地 区,引出新课。
是什么样的吗?
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
5.3
课题
聚落一一人类的聚居地单元第五章学科地理年级七上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聚落,聚落包括哪两种类型。
2.能找出乡村与城市的不冋。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与聚落间的相互影响。
4.知道一些特色民居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5.知道聚落的价值及一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聚落。
6.知道一些我们能为保护聚落所能做的事情。
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 第3节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 第3节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课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与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板书: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合作探究1.这两幅图片都叫做聚落。

根据它们,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聚落吗?[成果展示]::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小结聚落,不单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结论: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过渡语:自然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对聚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状状沙漠中的聚落多呈状或状过渡语: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独特。

它们既有人类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过去现在将来为了我们的居住环境更优越,家乡更美好,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从资源、环境、古迹保护等方面来考虑。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2. 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A.耕作业和畜牧业B.工业和服务业C.渔业和林业D.副业和建筑业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A ①③⑤⑦B ②④⑥⑧C ②③④⑤D 全部都是二、探究题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思考:北京四合院是拆还是留,如何留?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5.3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

七年级地理上册 5.3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

聚落【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城乡差别。

3.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地理位置、分布、形态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结合聚落反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5.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请大家在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聚落的基本形态?问题2:城乡间在房屋、道路、人口数量和生产活动上的有什么差异?(表格的形式)播放图片要求学生据图并结合日常生活完成表格。

根据图文资料,举手回答问题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形态问题2,根据图片提示和日常所见所闻填表完成即可,那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过渡城市和乡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差别很大,请大家想一想,是先有乡村还是先有城市的呢,而且人类为什么要选择集中居住?合作探究二、聚落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一)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提示:甲地为山地,丙地为沙漠教师评价:看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乙地,少数学生选择了甲地,极少数选择丙地,那么你知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分布在什么地方吗?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分布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根据景观图,学生思考片刻后,举手回答。

理由合理即可。

甲地:地势高,可以防御外敌的入侵……乙地: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丙地:可以选择在沙漠绿洲…学生看图片说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位置讨论后举手回答,共同点是都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和入海口。

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农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让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锻炼学生思维。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 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 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教案 商务星球版(2021年最新整理)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的全部内容。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图片辨别乡村和城市,并能描述乡村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通过读图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结合实例和图片说出聚落的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地理图册【教学过程】环境的影响。

如:城市规模扩大了,绿地少了、污染多了等.过渡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独特。

既印有人类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合作探究1.展示认识:部分世界文化遗产2.活动探讨: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聚落1.欣赏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明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各异,都体现了人地和谐的关系。

阅读地理图册47页“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图,认识人类宝贵的聚落文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图片辨别乡村和城市,并能运用这些图片描述城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别。

2.能通过读图说出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3.能通过活动说出自然环境对房屋建筑特色的影响。

4.懂得保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的意义。

【重点】
聚落的形成、形态以及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思考。

【教具准备】
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方面,我认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通过讲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对聚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描述聚落的特点。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聚落与生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实地考察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聚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聚落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重复与巩固:对于学生经常犯错的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交流与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作业的质量。
-跟踪与关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和质量,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聚落是指一定区域内,人们为了生活、生产、交往等活动而形成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地。
(2)聚落的类型:学生需要掌握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及特点,能够区分两种类型的聚落。
(3)聚落的发展:学生需要了解聚落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6.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因,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7.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调查身边的聚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实践调查和分析聚落的能力。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5.3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5.3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分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环保理念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展示“莲花湖”和“陕西违建别墅”的照片,谈话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一: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差异1.通过展示不同的聚落照片得出聚落的概念并给聚落分类;2.活动讨论(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讨论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1)根据提示内容,全班以组为单位分发表格讨论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然后率先完成的和最后完成的展示给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总结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教师小结:导致城乡差异如此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3.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小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4.多媒体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发同学思考:聚落出现的先后关系和规模大小?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规模小,城市聚落规模大。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态图,再展示4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然后进行对比;2.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全球夜景图进一步了解聚落的分布。

【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3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与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启发式、小组探究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板教师活动引发学村庄极性。

教师板书:聚落—人类的聚住地游山东——知聚落类型丘陵山村华北平原济南然后展示:[自主学习(一)]1.聚落是()。

2.聚落分为()和()道聚落的定义和类型,继续引导学生“游全国——看城乡差异”,多媒体展示全国不同类型聚落图片:江南中小城市上海随后展示:[合作探究(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最后让学生根据小组完成的最终结果进行展示。

)[成果展示(一)]。

类型房屋道路修筑的情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密集度高度乡村。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5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5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图片比较,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能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环境,尤其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3.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找组内其他成员分析: 地形--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适合耕种 水源--水源充足 交通—交通便利 自然—自然资源丰富 宗教—宗教信仰 3(1)自然资源丰富 (2)河流沿岸城市,交通便利 (3)水源充足(4)地形平坦,河流众多,多雨气候 ● 丙 ●乙 ●甲2.西亚沙漠地区5.寒带地区2.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3.竹楼,盛产竹子,就地取材,通风散热4.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合游牧生活5.冰屋,就地取材,防风保暖6.窑洞,黄土直立,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以上我们得出了一个聚落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北京的四合院3.安徽黟县西递村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相碰撞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学生就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概念、聚落形成和法则的主要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著名作家【当堂达标】1.聚落可分为()A.乡村与牧村B.乡村与渔村C.乡村与林场D.乡村与城市2.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B.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表现在()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狭窄,错综复杂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较稠密4.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建议,哪种更合理()A.悉数保护下来,不能拆除B.太破旧了,影响市容,干脆全部拆除C.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应予以适当保护D.把四合院全部拆掉,照原样重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大量精选的图片,结合7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聚落,走进城乡,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中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5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5章第3节聚落人类的居住地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第五节课课程标准: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读城乡景观照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者的景观差别。

3.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出门“打的”,乘电梯上十几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二、半夜上网,去歌厅、舞厅,困了不睡觉。

之后失眠,再吃安眠药。

三、把路边上植树的地方用来盖楼,在家里栽盆景。

四、手机里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五、饭店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少。

厕所的标志是“此地禁止便溺”。

六、家里安了防盗门、防盗窗,却总是丢钥匙,然后请开锁高手撬自己家里的门。

七、建广场时,把大树砍掉,再立12根水泥柱子,建一片水泥的“小木屋”和“树墩子”。

(农村人笑话城里人节选)通过上面几句话我们看到了乡村和城市的一些不同,当然这些事情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

如果用我们地理的视角我们该如何分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板书: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自主导学,问题探究】探究一:乡村与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聚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辨别乡村和城市,并能根据图片和生活体验说出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
异。

(重点)
2.通过读图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影响,认识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民居特色。

(重点、难点)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包括“乡村与城市”、“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三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一部分介绍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以及它们的差异。

列举了一些城市与乡村的实例,运用一些城市与乡村的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

第二部分“聚落与自然环境”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景观图让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在讲授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通过图片让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第三部分介绍了聚落这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应把重点摆在“保护的意义”上,使学生明白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合作讨论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考,引入课
题。

【问题导学】小明和小丽互相发送了家乡的景观照片,你能找出它们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图片对比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
多媒体出示大中小城市图片
【问题导学】
乡村分为哪几种类型?
居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3.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生观察图片,
作交流,
成果展示:
聚落
人口密度
建筑物
房屋高度
范围
道路、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讨论
成果展示:
本质的变化
过程,逐步
让学生树立
可持续的观
念。

落脚点放
在了学生家
乡,体现了
学习对生活
有用的地理
基本理念,
培养了学生
热爱家乡的
感情。

【问题导学】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以上资料,同位交流一下,枣庄适合居住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师巡视收集学情,并给与指导。

【归纳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教师出示【问题导学】
【过渡】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观察发现】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
导学问题:
1、平原地区聚落多呈组团
状,规模大,密度也大。

2、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
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
和制约。


落和自然环
境的相互影
响关系,初
步树立人地
和谐观念。

抢救重建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重建前,城区内棚户区人口稠密,通道狭窄,生活环境十分简陋。

由于台儿庄自身实力有限,古城区改造速度缓慢,所以对招商引资非常推
崇。

几年前,台儿庄区为改造古城两平方公里的棚户区,跟上海绿房子投资公
6亿元的房地产项目。

没想到,项目却被市里叫停了。

市里叫停的
巩固训练能力提升
读“聚落景观图片”,完成1、2题。

1.(目标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目标1)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
A.居民主要从事海洋渔业
B.房屋更集中密集
C.交通经常堵塞
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3.(目标2)下图是中纬度的某地区,仅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目标3)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当时的民居风情、宗教习俗
B.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
C.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D.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5.(目标1、2)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下图呈现的分别是西亚和我国南方的建筑,仔细观察,回答下面问题。

①对号入座:请将下面的代号填写到相应图的下方。

A我国南方建筑 B沙特阿拉伯建筑
②图一地区,旅店把床铺安放到屋顶上,不仅凉爽而且节省了空间,图二地区能不能借鉴这
种做法?为什么?
③图一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是因为()
A.当地气候寒冷,墙厚、窗小可以抵御严寒
B.当地强盗较多,墙厚、窗小比较安全
C.当地气候炎热,墙厚、窗小可以减少阳光和热风的影响
D.当地土质疏松,墙厚、窗小可以使房屋更坚固
④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建筑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建筑外貌深受当地________的影响。

参考答案:1.A,2.A,3.A,4.C 5. ①B A
②不能。

沙特阿拉伯地区降水少,房屋为平顶,可以安放床铺。

我国南方降水多,为
了排水,房屋为尖顶。

③C ④气候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导学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内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主旨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巡视了解学情,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立足于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