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大弟子智慧排名第一的舍利弗是什么果位
舍利弗成不了菩萨的缘由

舍利弗成不了菩萨的缘由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弟子中,有位名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的大尊者。
以他的智慧能力来说应该堪登菩萨位,但他却常停滞在小乘的罗汉果位中,不进取菩萨位次。
原来舍利弗在过去生中,初发心修行时,发大心、立大志、做大事,并热衷实践他理想中伟大又神圣的工作,他发愿要学菩萨的施舍,即使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
此后他施贫济急、救难扶危,做了许多慈济众生的事业,虽然家产尽皆卖尽,他亦毫不吝惜,直到身边寸物不留时,他施舍众生的心志,仍毫无减退,还是那么坚定好施。
可是他的家财用具都已舍尽施完后,他还能布施什么?此时他把布施物品的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他恳切发愿:「我在布施中,得到身心解脱自在的快乐,虽然我身外物施尽,但我布施心犹感未尽,只要有人需要,我愿意将头、目、髓、脑、身体、手足等,布施给需要的众生。
」菩萨道难行考验意志智慧他的心愿志念及其所作所为,不仅受人间敬佩赞叹也感动帝释天,为了要考验这位发心人的意志及其忍力,帝释天即变化成凡间青年的模样,衣着褴褛显出可怜兮兮的样子,并站在这位发心人必经的道路上等他。
当这位发心人走在路上时,远远看到一位青年站在路边啼哭,显得十分悲哀,他即走近并亲切地慰问他:「请问什么事情使您这么悲伤?能不能告诉我,让我帮你想办法解决困难。
」青年人说:「不!我的困难谁也解决不了,谁也帮不上忙,说了还不是白说。
」发心人很有信心地说:「世间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你说说看,也许我有能力替你解决。
」青年人说:「你既然这么想知道,那我只好说,我家里有位年迈的母亲,数月前罹患一种怪病,痛苦难堪,我把家里所有的物品悉数变卖,请了许多医师为她治疗都不见效。
医师说,要治好母亲的病,除非有修行人的眼睛做药引,不然母亲的病,谁也救不了。
」发心人说:「那还不简单,我正要布施头、目、髓、脑与人,我看你孝心可佩,我这就布施给你帮你解决困难。
」话一说完,便毫无迟疑地伸指挖出左眼。
青年人大叫一声说:「糟了!你这人也真是太性急,我要的是右眼!你也不问清楚就挖出左眼,怎么办?」发心人被他这一叫,虽然有些怪自己性子太急,但他欲布施眼目的心意仍坚定不移。
进三国史记表翻译

进三国史记表翻译义解第五·真表传简『释真表』,(新罗)『完山州』(韩国西南→全罗北道首府→全州市)【今(王氏高丽)『全州牧』】『万顷县』人。
(据《三国史记·杂志第五·地理三·新罗》,『万顷县』是『新罗、王氏高丽→金堤郡』属县)【或作(百济→)『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
今(王氏高丽)『万顷(县)』,古名『亘乃山县』也。
《贯宁传》:“释之乡里云:(『真表和尚』是)『金山县』人。
”以『(金山)寺』名及县名混之也。
】(真表和尚)父曰『真』“乃末”(=奈末|奈麻,新罗第11等爵位)。
(真表和尚)母『吉宝娘』,姓『井』氏。
(真表和尚)年至十二岁,投(韩国西南→全罗北道→金堤市西北→金山面→母岳山)『金山寺(『百济第29代王|法王|扶余宣』(598→600年在位)所建)→崇济法师』讲下,落彩(剃度)请业。
其『师(傅)』(崇济法师)尝谓(真表和尚)曰:「吾曾入(中国)『唐』,受业于『善道三藏』(『唐|善导和尚』,613→681年,『汉传佛教→净土宗』三祖),然后,入(中国→山西省→)『五台(山)』,感『文殊菩萨』,现受(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语)“五戒”。
」『表』(真表和尚)启曰:「勤修几何(能)得戒耶?」『济』(崇济法师)曰:「精至(精诚到极点),则不过一年。
」『表』(真表和尚)闻『师(傅)』(崇济法师)之言,遍游名岳,止锡(居住,锡=和尚的禅杖)『仙溪山→不思议庵』,该炼(“身业、口业、意业”or“善业、不善业、无记业”or “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三业”,以“亡身忏”(“亡身”=舍身,“忏”=悔过,用舍身的方法忏悔)【悔得戒】。
初,(真表和尚)以“七宵”(7夜)为期,五轮(=五指)扑石,膝、腕俱碎,雨血岩崖,若无圣应。
(真表和尚)决志捐舍,更期七日。
二七日(第14天),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740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年)三月十五日,辰时(上午7:00→9:00)也,(真表和尚)时龄二十余三矣(推算得『真表和尚』生于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
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本文导读:
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迦罗臂拏迦的村庄,茂林修竹,山明水秀,是个很幽静的地方,这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故乡。
舍利弗诞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当母亲怀他的时候,他母亲的智能,就异于寻常的妇女,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
母亲的弟弟拘稀罗,也很善于议论,但每当他和怀孕的姊姊议论时,总是辞穷力拙,不支而退。
拘稀罗因此惭愧得离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怀的胎儿,一定是一位大智能的人,自己若再不求进步,将来不如外甥,岂不给人笑话!因此他就到处参访明师,研究学问,连指甲都没有时间剪,当时的人都叫他长爪梵志(后来因舍利弗的皈依佛陀,他也皈依做了比丘。
)
舍利弗八岁的时候,就能通解一切书籍,当时的摩揭陀国,有长者兄弟二人,兄名吉利,弟名阿伽罗,设宴招待国王太子,大臣论师,作乐歌舞,谈古论今。
宴会中规定什么身分的人坐什么位置,但八岁的舍利弗,却坐上论师的宝座,旁若无人,一点都不畏惧。
很多的大臣论师起初都觉得他年少无知,不屑与语。
他们都派年少的弟子和他酬答,但舍利弗言词清晰,义理周详,语惊四座,诸大论师此时才都佩服赞叹,国王也很欢喜,当即将一个村庄赏赐给舍利弗。
八岁的幼童,在这样的场合里出风头,名学者的父亲,也常常感叹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及他的爱子。
智慧第一的舍利佛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乘做的简单划分。
如按⼤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个阶位。
从低到⾼分别是: 1、⼗信:也叫“⼗信⼼”,即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2、⼗住:也叫“⼗⼼住”,即发⼼住、治地⼼住、修⾏⼼住、⽣贵⼼住、⽅便⼼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住、灌顶⼼住。
3、⼗⾏:也叫“⼗⾏⼼”,即欢喜⼼⾏、饶益⼼⾏、⽆嗔恨⼼⾏、⽆尽⼼⾏、离痴乱⼼⾏、善现⼼⾏、⽆著⼼⾏、尊重⼼⾏、善法⼼⾏、真实⼼⾏。
4、⼗回向:也叫“⼗回向⼼”,即救护⼀切众⽣离相回向⼼、不坏回向⼼、等⼀切佛回向⼼、⾄⼀切处回向⼼、⽆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切众⽣回向⼼、如相回向⼼、⽆缚解脱回向⼼、法界⽆量回向⼼。
5、⼗地:也叫“⼗地⼼”,即四⽆量⼼、⼗善⼼、明光⼼、焰慧⼼、⼤胜⼼、现前⼼、⽆⽣⼼、不思议⼼、慧光⼼、受位⼼。
6、第五⼗⼀位;称为⼊法界⼼,即为等觉。
7、第五⼗⼆位:称为寂灭⼼,即为妙觉。
即是最⾼圆满的果位——佛。
⼆、补充说明: 1、⼀般说的阿罗汉是⼩乘四个果位中的最⾼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法相⽐。
同理,⼆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
辟⽀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
圆教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也叫“假菩萨”,⼗信位圆满则明⼼见性,⼤彻⼤悟,进⼊圆教初住位,即是法⾝⼤⼠,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乘初信位菩萨,即⼩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间,⼈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分段⽣死。
《舍利弗》唐诗赏析

《舍利弗》作品介绍《舍利弗》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8首。
法蠡就是法螺。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他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影响的结果。
经典中所描绘的佛所处的奇妙境界,李白用五绝表现出来。
李白此时的内心倾向是向佛的,这是在仕途失败后的大多数人会产生的一种内心寄托,李白也不例外。
《舍利弗》原文舍利弗作者:唐·李白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
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舍利弗》注释法蠡就是法螺。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他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显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影响的结果。
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
舍利弗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佛教经典中有以下句子:“时彼琉璃,金光世界,宝地平正。
多诸宝树,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宝网交络。
微风吹动,互相掁触。
出微妙音声。
”《舍利弗》赏析经典中所描绘的佛所处的奇妙境界,李白用五绝表现出来。
李白此时的内心倾向是向佛的,这是在仕途失败后的大多数人会产生的一种内心寄托,李白也不例外。
《舍利弗》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得道高僧涅盘火化后的遗骸为什么叫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祖的大弟子,怎么又成了佛祖涅槃后的骨头
舍利子
原名优婆底沙,详名为舍利弗多罗。
关于舍利子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 (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
”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
他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
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广大。
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释尊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们·林精舍归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释迦弟子。
此时因舍利子的归依,使释迦的威德更加发扬,使教团的势力也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
舍利子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
舍利子在年龄上长于释尊,当他知道释尊不久就要涅槃时,就和释尊说他要在释尊前头涅槃,释尊答应了,舍利子于是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
释尊传法时期兴盛火葬,舍利子被火葬时候发现很多骨头呈现各种漂亮形状,颜色各一,与常人火葬时留下的遗骸很是不同,所有人觉得很惊奇,释尊和众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些遗骸叫舍利子。
后来释尊涅槃火化时,出现更多这样遗骸,大家就遵照释尊的命名把这样的遗骸叫舍利子了。
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法的兴衰交替,人们渐渐的忘记了舍利子的命名了,后来人们就把得道高僧火化出的奇特骨骸称为舍利子,意思是舍自己利他人的意思。
如来佛祖八千子弟名字大全

如来佛祖八千子弟名字大全佛经中谈到,如来佛祖有十大弟子,分别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第一大迦叶、天眼第一阿那律、解空第一须菩提、说法第一富楼那、议论第一迦旃延、持律第一优婆离、密行第一罗睺罗、多闻第一阿难陀。
从年龄上说,佛祖的弟子们相差很大,比如第一位比丘尼就是佛祖的姨母,十大弟子的年龄相差也很大,如舍利弗比佛陀还大,舍利是其母亲的名字,意为百知鸟,形容有辩才。
舍利弗,又称舍利子,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舍利弗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目犍连一起传道授业,有门徒数千。
一次他与目犍连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一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让他们茅塞顿开,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
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称赞。
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誉。
舍利弗跟随佛陀长达40余年,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陀涅槃,请求先佛入灭,入灭前,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见了老母最后一面,为家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然涅槃。
在藏传佛教中,站在佛祖身边的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南传佛教中,尊他为“法将”。
说到目犍连,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就是来自目犍连救母的故事,目犍连的父亲为王家之师,家境十分优越,母亲一直反对他出家修行,因此痛恨佛陀和出家僧众,从不修善,母亲去世后,目犍连担心母亲因造业而堕入三恶道,于是去寻找母亲的往生去处,终于在地狱中饿鬼道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可纵使目犍连千方百计送给他母亲一些食物,没到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犍连心中不忍却又无计可施,祈求佛祖,于是佛陀教目犍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
目犍连母亲吃饱后转世为狗,目犍连又连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目犍连一生弘扬佛法,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人,一次,目犍连尊者在弘法的途中,一名裸形外道,乘目犍连在山谷中坐禅入定之时,将石头从山顶推下,目犍连尊者成为佛陀弟子中第一个因弘法而殉命的比丘。
佛陀证悟的5种境界

佛陀证悟的5种境界
佛陀证悟的5种境界是佛教中关于佛陀修行成就的五个层次,也
称为五阶段证悟。
这5种境界依次为:
1.果位:指佛陀证悟前,经过了一系列的修行和苦行,最终获得
了正确认知,而达到的果位。
2.天趣:是指佛陀进入空灵之境后,感受到天堂、各种神祇的趣味。
3.法王:是指佛陀在证悟之后,成为了万法之王,在此境界之下,佛陀可以解开所有众生的疑惑,释放他们的痛苦。
4.佛王:是指佛陀在证悟之后,已经披散一切束缚,成为佛法之尊,对诸法有了极度的了解和认同,即为“佛”。
5.无上正等正觉:是指佛陀在所有成就的基础上,具备了完全的
智慧和慈悲,彻底地脱离了生死轮回,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以上的五个境界代表了佛陀的成长和境界的提升,是佛教中常常
被提及和研究的课题。
舍利弗(智慧第一)请求先涅槃

舍利弗(智慧第一)请求先涅槃舍利弗(智慧第一) 请求先涅槃十大弟子传加入时间:2009-9-25 9:28:04 点击:340舍利佛--智慧第一请求先涅槃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说三个月后,自己要进入涅槃。
大家的悲哀,无法言说,舍利弗是怎样也不忍见佛陀涅槃的。
他在禅定中想:「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是在佛陀以前进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也应先佛陀进入涅槃。
」舍利弗这么想后,即刻从禅定而起,走到佛陀的座前,跪下来说道:「佛陀!我现在想要进入涅槃,请求佛陀允许。
」佛陀注视舍利弗,好久,才说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快进入涅槃?」「佛陀!您说最近的不久,您要进入涅槃,佛陀给我法情宏恩,如何我也不忍见佛陀涅槃。
而且,佛陀说过,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必先于佛陀之前涅槃,我想,现在正是我进入涅槃的时候了,务要恳求佛陀慈悲允许。
」舍利弗说后,像是很伤感的样子,但不失他沉稳的风度。
佛陀又再问道:「舍利弗!你要在什么地方涅槃呢?」「我的故乡迦罗臂拏迦村,我百岁的母亲还健在,我想见她一面,然后就在生养我的房中进入涅槃。
」「我也不阻止你,你可以依你的意思去做,不过,你是我弟子中上首的弟子,等一会儿你走的时候,给大家留下一些教示。
」佛陀命令阿难集合比丘大众,大家听说这是舍利弗涅槃的告辞,都很快的集来,舍利弗先对佛陀告别道:「佛陀!我从无量的过去生中,就希望能生在值遇佛陀的时代,我终于满足了这个愿望,我没有比逢到佛陀再欢喜的事。
四十多年来,承受佛陀慈悲的教导,使愚痴的我得开慧眼,觉悟真理,获证圣果。
天下的言词,形容不出我心中的欢喜与感激。
现在,我离开人世的时间近了,我马上就要舍弃世间的束缚,可以进入自由自在的涅槃境界,我像负了很远的重荷,现在就要放下来的人。
我真为自己庆幸,我承受佛陀的甘露法水,已经能解脱五蕴的束缚,再不受诸有的苦恼。
这是和佛陀最后的告别,佛陀!请接受我的顶礼。
」舍利弗五体投地拜下去,空气非常沉默、严肃。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1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简称菩萨。
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28、小乘: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30、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
(再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32、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3、四等:即四无量心。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第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第一”艾易德白木2020-10-03 22:41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五百人,也有一种说法是一千二百余人,其中最有名的门徒共十位,号称“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各有专长。
大小诸经中,常见佛主特说这些爱徒的“第一”:一、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
二、目犍连,被称为“神通第一”。
三、摩诃迦叶,被称为“头陀第一”。
四、阿尼律陀,被称为“天眼第一”。
五、须菩提,被称为“解空第一”。
六、富楼那,被称为“说法第一”。
七、迦旃延,被称为“论义第一”。
八、优婆离,被称为“持律第一”。
九、罗睺罗,被称为“密行第一”。
十、阿难陀,被称为“多闻第一”。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系婆罗门出身,协助释迦牟尼领导徒众,是佛教创建之初的功臣。
舍利弗以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著称。
目犍连侍佛左侧,传说神通广大,能飞上兜率天,后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杖击致死。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也是属于婆罗门种姓,少欲知足。
常修头陀行,相传释迦牟尼灭度后三四个月,由他主持佛教的第一次结集,为佛教史上的创举。
“天眼第一”的阿尼律陀,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儿子,释迦回乡时跟从出家,因于释迦前坐睡受责,后立誓不眠,得“天眼”,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属于婆罗门种姓,以论证“诸法性空”著称。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系国师婆罗门之子,与三十位朋友一起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皈依,善于分别义理,广说佛法,以辩才著称。
“论义第一”的迦旃延,是古印度阿槃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著称。
“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属于首陀罗种姓,原是释迦王宫理发师,后跟从释迦出家,以严守戒律著称,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僧团戒律,名为《八十诵律》。
“密行第一”的罗睺罗,是释迦在俗时所生之子,释迦成道归乡时跟随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有沙弥知始,以“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著称。
罗汉之六__舍利弗

罗汉之六__舍利弗
舍利弗为梵文Sariputra音译“舍利弗多罗”的略称,意译“鹙鹭子”、“秋露子”。
从母得名。
“舍利”为其母之名,“弗多罗”为“子”之意,“舍利弗多罗”即“舍利女之子”。
“舍利”本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或“百舌鸟”。
有人说她的眼睛像鹙鹭的鸟眼,有人又说她是女人中最聪明伶俐的一个,能说会道就像百舌鸟。
所以她的儿子舍利弗又可以叫做“鹙鹭子”或“百舌鸟子”。
据佛书《佛本行集经》、《增一阿含经》等称,舍利弗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
婆罗门为印度第一种姓,婆罗门教、印度教称之为“人间之神”。
婆罗门自认是印度社会的“最胜种姓”。
舍利弗最初修习外道(即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不料师父突然去世,他感到十分茫然而无所皈依,正赶上目连也在为寻求解脱之道而苦求,于是二人相约,今后无论谁找到光明引照,一定相告,甘露同尝。
一天,舍利弗在途中见到马胜比丘,二人谈得投机,马胜向舍利弗宣讲“因缘所生法”,舍利弗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他何人传授。
马胜比丘告之是释迦佛陀传授,舍利弗遂找到目连相告,二人高兴地率领自己的200弟子(一说250人)投奔佛陀,皈依了佛门。
这一举动对于壮大初期佛教声势,起了很大作用,舍利弗是佛门的有功之臣。
舍利弗继承了母亲优异的基因,在弟子们中智慧敏捷,持戒多闻,善讲佛法,被誉为“智慧第一”。
传说释迦牟尼在自己80岁的一天,对弟子们说,自己3个月当入涅槃(去世)。
作为佛陀大弟子的舍利弗十分难过,他不愿见到佛陀死去,便要求先佛而死,释迦佛祖于是为他解说往昔因缘。
不久舍利弗便自行入灭(自杀身亡),以身殉道。
佛陀论证智慧工巧端正精进福德这五者之中福德第一

智慧, 工巧, 端正, 精进, 福德这五种-- "问其本末,谁为第一"佛经上说有个国王, 有五个王子第一位王子智慧第一第二位王子工巧第一第三位王子端正第一第四位王子精进第一第五位王子福德第一.这五个王子都认为自己是第一, 谁也不服谁, 都夸耀自己的长处.最后谁第一呢?佛告诉大家:当年智慧第一的王子, 是舍利弗当年工巧第一的王子, 是阿那律当年端正第一的王子, 是阿难当年精进第一的王子, 是输轮是当年福德第一的王子, 是我当时你们都以为自己的长处(智慧, 工巧, 端正, 精进)是第一, 但是你们都不如我, 我福德第一, 我成了佛, 你们成了我的弟子, 依佛得度.那么为什么不是智慧第一呢?因为智慧也是从福报转化来的。
-------------------佛经原文------------------------生经第二十四佛说国王五人经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诸尊比丘各发心言:“贤者舍利弗、贤者阿那律、贤者阿难、输轮及诸弟子五百之众,本俱一时弃家为道,无所贪慕,不志世荣,悉为沙门。
时舍利弗,嗟叹智慧最为第一,断众狐疑,和解斗诤,分别道义,无所不通,如冥中有炬火,多所照曜。
时阿那律,嗟叹巧便,为众人匠,多所成就现若干术,令人喜悦,工巧第一。
于时阿难,叹嗟端正色像第一,颜貌殊妙,见莫不欣,众人爱重,一切尊敬,叹为佛,有三十二相。
于时输轮,既勤修习,未曾有懈,嗟叹精进,世间无伦,又能入海,多所成办。
如来世尊,现生释种,弃国捐王,得成佛道,端正无比,色像第一。
如星中月,光明超日,体长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声八部,出万亿音,所讲说法,天龙鬼神,人物之类,各得开解,皆得其所。
佛诸兄弟,伯叔之子,虽各自誉皆归命佛,以为弟子。
佛之功德,不可称限,从无数百千亿劫,积累功德,自致得佛,为一切人示其道路。
”俱往诣佛:“问其本末,谁为第一?我等聚会,各各自叹己之所长。
释迦牟尼佛的十位主要弟子

十大弟子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十位主要弟子,又名释迦十圣,或十弟子,是佛陀弟子中,特别卓越的十人。
第一次结集时,经藏之结集即由其所诵。
关于此十大弟子,在《维摩经》卷上《弟子品》、《灌顶经》卷八、《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均有记载。
他们分别是:
1、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诸疑,有智慧第一之称。
2、目犍连:神足轻举即能飞至十方,有神通第一之称。
3、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有头陀第一之称。
4、须菩提:恒好空定,能分别空义,有解空第一之称。
常出现在讲说空理的大乘经典中。
5、富楼那:善于弘法、分别义理,有说法第一之称。
6、迦旃延:能分别深入,敷演教法,有论议第一这称。
7、阿那律:因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有天眼第一之称。
8、优婆离:奉持戒律无所触犯,有持戒第一之称。
佛人灭后,第一次结集时,负责编篡戒律。
9、罗喉罗:释尊之子。
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有密行第一之称。
于释尊返乡时出家,为僧团沙弥之鼻祖。
10、阿难陀:知时明物,多闻不忘,有多闻第一之称。
为释尊堂弟,出家后直到释尊入灭,二十五年间皆为佛的侍者。
舍利佛尊者的故事

舍利佛尊者的故事
关于舍利弗尊者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故事供参考: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落中,有一位婆罗门娶妻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兄妹俩失去了依靠,感到非常忧伤,决定搬到山林中生活。
哥哥带着妹妹住进山林,以采摘花果为生。
妹妹婚后仍依赖哥哥,要求哥哥与她同住,哥哥拒绝了妹妹的请求,妹妹因此怀恨在心,便向丈夫诬陷哥哥对她有不轨之心,婆罗门信以为真,于是在暗地做了手脚,想置舍利弗于死地。
舍利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婆罗门准备的毒酒,毒性发作使他痛苦不堪。
此时妹妹前来探望哥哥,却发现哥哥已经命在旦夕,她害怕事情败露,于是赶紧逃离现场。
舍利弗命不该绝,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走出房门,在门外巧遇一位沙门,沙门是佛陀的前身,他以神通之力为舍利弗排毒,并为他演说妙法,舍利弗听后大彻大悟,毒性也尽除,于是他决定出家修行。
他凭借着宿世善根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佛陀的大弟子,并证得阿罗汉果,被佛陀誉为在他声闻弟子之中聪明智慧第一者,唯有俱瑟耻罗(舍利弗)比丘。
李白五言绝句赏析(二)

李白五言绝句赏析(之二)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叙事诗语言朴素平实,不事雕饰,却更显得情真意切,自有境界;他的即景诗笔笔传情,情景交融;他善于借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化裁巧妙。
有许多五绝达到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吧:《玉阶怨》:“玉阶坐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
”伫立玉阶,直至露水侵湿了罗袜,是谁在玉阶上伫立那么长久呢?看来应该是少妇,而且还应该是美人。
他为什么要伫立玉阶?可以猜想那是在盼望贵人的回来。
久久未见人归来,那就只好退入房中。
她失望了,打算不再想望了,于是就放下了帘幕。
然而,思想无疆,帘幕挡不住,于是就隔着水晶帘望明月,思绪飞向了天涯。
朦胧中,美人先是伫立远望,然后隔帘望月,这中间还有美人移步,玉手下珠帘的美妙动作,真是一幅画,又是一曲歌,情在月下,美在朦胧中。
《赋得白鹭送宋少府入三峡》:“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明月下,秋水寒,白鹭已经本来拳起一足歇息了,然而却被人惊动,惊飞的白鹭飞向了使君滩。
万县有使君滩,湖北宜昌也有使君滩,两者都在三峡边上。
诗人借白鹭的去向来交代宋少府的去向。
明月、秋水、白鹭、人是这幅壮丽图画的基本元素。
水静、月寒,是多么静谧的夜啊!就在这静谧的夜里,突然白鹭惊飞,显然这是人之动引发的,动静相映,生趣盎然。
白鹭是受惊以后“远飞去”的,那么宋少府是不是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去三峡的呢?这就给了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清溪夜半闻笛》:“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渭水与崖水合成陇水,《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
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是诗人却就联想到了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
佛陀十大弟子名各有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名各有第一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罗舍利弗-智慧第一真正的老师年轻的舍利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有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受著名学者的父亲遗传,很有学者的风度。
当时的学术界,没有一人不知道这么一位后生可畏的青年。
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他起初礼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阇耶为师,但在删阇耶那里学习不久,就感到删阇耶的学问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打算要离删阇耶而去。
这时候,同学中的目犍连,是舍利弗唯一的知友,舍利弗把自己的意思告诉目犍连,目犍连也有同样的感觉,他们两人就决定离开删阇耶,另外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
他们傲然的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慧的人,再也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俩的老师。
舍利弗和目犍连不但年龄相彷,学问、思想也都差不多。
他们有共同追求真理的志愿,两个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除了自修和教学之外,全印没有一个学者让他们看在眼里。
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经过多年的苦行,直到听闻佛陀四圣谛法,才证得圣果。
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他禁不住上前问道:‘对不起,请问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我的名字叫阿说示,我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阿说示比丘点头后回答。
‘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舍利弗说话时,像是一位长者的口气。
‘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出生的大圣释迦牟尼佛。
’阿说示慢慢的回答:‘老师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浅学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不过,就我记忆所及,老师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们对于老师所说的言教,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像朗朗日光的照耀,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他和阿说示边走边谈,像百年的知交,最后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佛陀十大弟子详细介绍

佛陀十大弟子详细介绍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佛陀的十大弟子。
先说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吧。
有一次,我们一群弟子聚在一起讨论佛法的难题,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候,舍利弗站了出来,他那聪明的脑袋一转,几句话就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哎呀,还是舍利弗厉害呀!”我们纷纷赞叹道。
他微微一笑,说:“这都是佛陀教诲的功劳。
”接着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有一回,我们在外面遇到了一场狂风暴雨,路都看不清了。
目犍连二话不说,施展神通,一下子就把风雨给止住了,那场面可真是神奇极了!我们都忍不住欢呼起来:“目犍连,你太牛啦!”他却谦虚地摆摆手:“小把戏,小把戏,可别太夸我。
”大迦叶尊者,那可是头陀第一。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化缘,别人都尽量找条件好的地方,可大迦叶偏偏去那些最艰苦的地方。
我们都很不解,问他为啥。
他一脸严肃地说:“我要多磨练自己,感受众生的苦。
”还有须菩提,解空第一。
有一天,我和他一起坐在树下,我正为一件事烦恼不已。
须菩提就跟我讲:“别执着,世间万物皆空。
”我当时还不太懂,他就耐心地给我解释,直到我心里的疙瘩解开。
富楼那是说法第一。
有一次,他去一个特别偏远的村子讲法,那里的人都很固执,一开始根本不听他的。
但富楼那不气馁,天天去,用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给他们讲佛法,最后终于把大家都感动了,都愿意跟着他学习。
阿那律是天眼第一。
有次晚上赶路,路特别黑,大家都小心翼翼的。
阿那律却不慌不忙,他用天眼一看,就告诉我们哪里有坑,哪里有石头,带着我们顺利地走过那段路。
优波离持戒第一。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一个法会,有人不小心违反了戒律,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优波离站出来,严格按照戒律处理,一点也不含糊,让我们都对戒律更加敬畏。
罗睺罗是密行第一。
他年纪小,但修行特别努力。
有一回,我们一起做功课,他累得满头大汗,我问他:“罗睺罗,你这么拼命干嘛?”他擦了擦汗说:“我要早日修成正果,像佛陀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佛陀大弟子智慧排名第一的舍利弗是什么果位
导语: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一个,在智慧上排名第一。
他的母亲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的女儿,她生下来的时候眼睛很像舍利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一个,在智慧上排名第一。
他的母亲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的女儿,她生下来的时候眼睛很像舍利鸟的眼睛,所以她的儿子也叫做舍利子。
舍利弗尊者8岁的时候就能够读懂所有的书,非常聪明伶俐。
有一天摩揭陀国摆了宴会招待国王的太子,大臣们都在饮酒看舞,谈天说地。
当时的宴会跟现在的一样,身份地位决定了坐席的位置,不可越界。
而只有8岁的舍利弗坐在了论师的位置,很多人觉得这个小孩子无法无天没有教养。
所以就叫一些年纪差不多的弟子跟他谈论,但是大家都发现舍利弗对答如流、智商奇高,不仅臣子喜欢、国王也非常喜欢他。
舍利弗12岁的时候离家去跟老师学习真理。
先跟删阇耶学习,但是不久就学完了,就要去寻找新的老师。
但是有一个同学说,不如他们两个搞一个学团,自己招学生、自己教。
一拍即合。
那时的他们很骄傲,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只配做别人的老师而不是学生。
后来才发现自己太自大,好在他们最后也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后来舍利弗进入了佛陀,因为他在所有弟子中智慧最高,能力最大,因此被排在智慧第一。
但是他非常尊重佛陀,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骄傲,从来不会背叛佛陀。
舍利弗快80岁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安居,依旧弘法度生。
但是舍利弗尊者有一颗不老的心,还让佛陀允许他到外面游历。
而佛陀也非常乐意,马上就同意了,还跟众人表扬了舍利弗这种年老心不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