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开设国学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策略初探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出去,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外语专业在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外语专业的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外语技能,还需要具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能力,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将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们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对于中国的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精通外语,还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
高校外语专业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了解,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
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二、提供更多的中国文化课程为了使外语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高校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课程设置。
这些课程应涵盖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宗教、传统艺术等方面,以便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些课程还应该与外语专业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外语运用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
在这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文化考察和实践活动,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高校外语专业也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可以包括与外国高校的学术交流,邀请外国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等。
也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到外国留学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并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也可以加强与外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人。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从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策略。
教师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讲解。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宗教、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
在教授诗歌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对文化背景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相关的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或话题,例如中国剪纸、中国茶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作为课堂讨论或展示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参观实际场景或进行相关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论文写作。
学生可以了解该主题的历史、传统、现状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这样的研究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通过听到相关的音频录音或音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观看相关的图片,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美学追求。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有着特定的任务。
本文将从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中华文化推广活动等方面,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升,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而高校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渠道,肩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任务。
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对于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还包括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通过将中华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享。
而高校外语专业作为扎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学科,应当以中华文化的研究为基础,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高校外语专业应当注重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具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
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注重课程设置,增加中华文化教育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还应提供相关的学术研究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外语专业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推广活动。
通过举办文化节、中华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国际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应鼓励学生参与中华文化交流项目,如申请中外合作研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
参考译文:Research on the Task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increasing worldwide.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worldwide and have specific task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task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carrying out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activities.。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播文化、传承传统。
如何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表现、历史传承等内容,这些文化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名人典故、成语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在教学文本中引入中国古代诗词、传统戏剧、哲学思想等,让学生在了解英语的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方式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春节前后的课堂上介绍中国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应当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成就和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独特贡献。
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当代文化成就,如中国电影、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背景,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探讨了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一、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任务是培养具备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中华文化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1、培养外籍学生的中文交际能力高校外语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外籍学生的中文交际能力。
外语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与中国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高校外语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2、宣传中华文化高校外语专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中华文化。
外语专业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应具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能够通过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给外国人民。
高校外语专业还应积极组织中华文化活动,如举办中文演讲比赛、汉语角等,以增加外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高校外语专业应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一方面,高校外语专业可以与各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可以邀请国际学者和专家来中国讲学并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研究建议1、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应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提高他们的中文交际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应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文化的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词众多,包括了大量丰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中国古代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模仿,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和语调,还能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通过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思想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教学资源。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如《论语》、《道德经》等,通过对其中思想的解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可以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剪纸、京剧、舞蹈等,通过介绍和学习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其欣赏艺术的能力。
教师可以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演出,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高校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渠道,承担着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本文通过对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语专业的优势,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一、引言1. 推广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扎实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推广中华文化需要外国人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高校外语专业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了解中华文化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
2.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推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进行跨文化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外语,具备了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他们还通过学习外国文化,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高校外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
3. 建立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另一个任务是建立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平台可以包括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等形式,旨在促进中外学者、艺术家、文化人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和文化艺术家来中国参观访问,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并将其介绍给更多的外国人。
4. 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外语专业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使者和传播者。
他们可以通过教学、翻译、写作等方式,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喜爱中华文化。
他们还能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外语专业的角度探讨其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和挑战。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文化交流与对话。
外语专业的学生要能够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文化对话和交流。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将中国文化传播和介绍给外国人,并帮助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外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良好交流与理解。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学科研究与创新。
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能够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们需要关注中外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接受。
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还包括人才培养。
外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需要在学校中得到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国际视野。
他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做好准备,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优秀代言人和传播者。
在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由于外语专业学生绘入学科研究和创新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外语专业院校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通过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也是当务之急。
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承担起这一重大的任务,通过学习外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者和传播者。
二、外语专业与中华文化1. 外语专业的使命外语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外语综合能力、较强外语交际能力,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和社会情况的专门人才。
这些专门人才应该具备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祖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人文精神。
其中包括诸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家思想、民间艺术等等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生活风俗。
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使他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责任外语专业学生是传播祖国文化的使者。
他们在国际交流中,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为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知识为中华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
2. 责任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外语专业学生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
他们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对外交际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1. 学习语言和文化外语专业学生要坚持深入研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了解该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人文精神,使自己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参加国际交流外语专业学生要多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文化节、交换项目等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国际交际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要积极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和语言媒体,用多种方式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知识和精神,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认同和尊重中华文化。
外语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传播到中 国
外语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传播到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文学作品作为各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中国读者的精神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让外语文学作品更好地传播到中国,使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光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要实现外语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良好传播,首先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工作。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优秀的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需要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处理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信息传达不准确。
例如,一些外语作品中包含特定的历史、宗教、社会背景知识,如果译者不能准确把握并在译文中加以注释或解释,可能会让中国读者感到困惑。
此外,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至关重要。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常见的两种策略,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灵活运用。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意译可能更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而对于一些关键的术语或概念,直译能够保留原著的特色。
同时,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还可以适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除了翻译质量,作品的选题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引进外语文学作品时,应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一方面,可以关注那些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度赞誉的经典作品,如《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现实、探讨人类共同话题的新作,如关注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社会公平等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引发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宣传推广也是推动外语文学作品传播的关键环节。
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如举办新书发布会、作者见面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增加作品的曝光度。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发布精彩的书摘、书评、作者访谈等内容,吸引读者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语教育的作用及策略研究——以英语教学为例
教学 中 . 确定双向文化语言教学方向 , 注 重 目的语 文 化 的输 入 和 中 国 文化 的输 出 , 从 而 提 升 我 国 学 生 文化 外 宣 素 养 。
关■ 诩 : 中 国 文 化 传 播 汐 语教育 ; 双向文化语言教学 ; 学 生 文化 外 宣 素养
中 圈分 类 号 : H 3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3 6 3 8 ( 2 0 1 4 ) 0 1 —0 0 7 7—0 4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a n d u n d e sa r t a n d i n g w i t h o t h e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a n d c o u n t r i e s , wo u l d b e b e n e i f c i a l t o t h e i n t e na r t i o n a l i ma g e o f o u r c o u n t r y a n d t h e f a v o u r a b l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f o r C h i n a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 F o r e i n g l a n g u a g e s e d u c a t i o n i n Ch i n a s h o u l d s h o u l d e r t h e h i s t o ic r a l es r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o p u b i l i c i z e a n d s p r e a d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d e v o t i n g t o i mp r o v e C h i n e s e s t u d e n t s c u l t u r a l a w a r e n e s s a n d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e x t e r n a l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b y me a n s 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 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p or a y r s o c i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e r i n t o b i c u h u r e -o ie r n t a t e d or f ei g n l a n g u a g e s t e a c h i n g , e mp h a s i z i n g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o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es r a s we l l a s p es r e n t a t i o n f o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i n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s .
大学外语教育价值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1 . 3 大学生学习外语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比较欠缺。中国的英语 教师有种根深蒂固的中式英语语法情节, 教师在对语法进行讲解和测 试 的过程 中占用了课堂中的大量时间 , 这样一来 , 大学生练习英语 口 语 的时间就很少了, 英语本身就不是我们的母语 , 所以学生在讲起英 语的时候 , 都会存在一种地方英语的现象 。还有一些学生英语语法知 识非常好 , 但是表达能力却 比较差 , 所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仅仅是用在 回到 自己的国家中, 再对 国人讲起 中国传统文化 , 这就产生了一个 良 书面上, 真正应用进生活里 , 反倒什么都不会了, 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 好的循环 , 大学生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 了有效的 能将英语很好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对学生 口 传播 , 让世界了解到 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 从J 里热爱上中国文化。 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 , 一味的讲解语法知识 ; 不断的重复 我国大学外语的教育价值要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将外语真正做 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现象 。大学外语教育投人了大量的人力、 物 到学以致用 , 培养学生学 习外语 的兴趣 , 学生能够用外语传播中华民 力, 最后却将英语教育变成 了哑巴英语 , 学生在生活 中, 不敢也不会应 族的传统文化 , 使外语人才变得更加国际化。要将大学外语教育和中 用英语口语 , 外语教育 的价值在生活当中得不到体现 , 更不要说通过 国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从一定意义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 实 外语教育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了。 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富强。 2 我 国大 学 外语教 育价 值与 传统 文化 的对 外 传播 参 考文 献
实践 ・ 思考
民 营科技2 0 1 4年第1 1 期
大学外语教 育价值 与中国文化 的对外传播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策略在如今世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时代,大学生在学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还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使更多的国外友人能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英语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被世界了解与熟知,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前的形势下,各国文化互相碰撞交流,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非常珍稀且有价值的。
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教学,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有涉及。
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有责任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文化互动。
(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东方文化侧重事物的整体概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对事物的分析。
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要辨别其与东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并以求同存异的心理,促进人类文化不断发展。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有效地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使人类社会文明走上更高的台阶。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便是严重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技能,可以用英语交流,而鲜少提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播的脚步滞后。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材中也基本上是这些知识的罗列,包括英美国家概况、听力、阅读等课程一般都是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介绍。
在考试中,考察的内容也是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掌握水平。
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以这种教学策略为主,忽略我国本土的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华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
中国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受到关注,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并探讨外语专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
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播者,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能够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并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习俗、文化和传统。
在国际交流中,外语专业学生需要以积极的态度传播正面的中华文化形象,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国。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是翻译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产品。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是重要的一环。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翻译技能,能够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产品翻译成外国语言,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他们也需要将外国的优秀文化产品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感受到外国的文化魅力。
通过翻译工作,可以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互相传播,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愿意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愿意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外语专业还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与培养。
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更多关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文化。
教师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综合型人才。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外语专业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桥梁,外语专业的学生们肩负着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并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和传达中华文化的内涵。
他们还需要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能够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独到的文化创意能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具创意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和手段。
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舞蹈、音乐、电影、美术等形式,将中华文化生动地展现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他们还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意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形象。
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外语专业学生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他们需要关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结交各国的文化人士,从而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跨文化交际能力,独到的文化创意能力以及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做出贡献,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任务研究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
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和组织与中国展开合作和交流,这也使得咱们国家和外部之间的文
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华文
化的任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首先,高校外语专业需要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
一位优秀的外语教师不能只掌握一定
的语言技能,更要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
高校应该聘请那些热爱中华文化、掌握汉字
文化的教师,他们能够为学生传授深度的中华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
点和魅力,并且拥有自信走向世界。
其次,高校应该开办更多的中文和中华文化课程。
外语专业仅仅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
是不够的,学生最终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中华文化背景。
此外,中华文化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中外交流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多加推广中华文化课程,在国际交流项目
中加入中华文化的介绍,让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被外国友人所了解。
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中外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留学、交换生、海外实践、实习等方式走出自己的国家,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光芒展现给
世界。
同时,在交流中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传承
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拓展中华文化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鼓励
学生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教育结合之模式探讨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教育结合之模式探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国学传播结合摘要:高职英语教学陷入的泥沼中,与此同时,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国学传播也在中小学的推广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的尝试. ﻭ2006年,由于一个叫于丹的人,“国学"这个很多人都不能准确定义的词在迅速升温,教育界更是趋之若鹜。
等到于丹出版了自己著述的《论语心得》—-既浅显易懂又烙有时代意义的《论语》全新诠释版,国学的花园里突然间绽开了无数朵奇葩,易、、周心武等等现在被称作高调的学者纷纷讲坛,著书立说,国学。
从1993年开始,教育界就有倡导把国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编进教材的论述,这足以显现出教育界及众多教育学家甚至于部分家长对于当前盲目出国热和学外语热的担忧,而与之相映衬的是从幼儿园甚至于更早的婴儿早教就开始的英语教育,从幼儿阶段赫赫有名的少儿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每个学生和家长每天都在为怎么学好英语发愁,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该怎么平衡自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比重,此消才能彼长吗?同为文化,就找不到一个英语教育和国学传播之间的平衡点吗?ﻭ第一部分,国学与英语关系论一,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正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狂躁与无奈中不可自拔,的英语教育正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人文化的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途径ﻭ从一个儿童刚刚开始学语,家长就不惜血本把孩子送去双语早教,很多幼儿园打着双语甚至是三语教育的旗帜,尽管学费让人瞠目结舌,很多家长还是趋之若鹜。
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在教给孩子“汽车"的普通话发音之余使他还会说”car”。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这种“双语”早教的胜利果实,面现得意,岂不知,对于孩子来说,“car”其实只是个发音,和语言这个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没有多大关系。
从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新概念、新方,家长对这些课外乐此不疲,小小年纪的学生到了周日还要起早贪黑学英语。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关系探索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关系探索发布时间:2011-01-20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英语教学[论文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趋上升、大国形象的确立及稳固,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然而在丈化方面,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中华文化主权面临威胁。
如何使中国成为文化大国,向全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
而高校英语教学及文化教育则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成效。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顾名思义,全球文化交流指的是各国文化的融合,而非一国对另一国家的文化殖民或文化人侵。
进人新世纪,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裹挟而来的全球化浪潮,西方文化乘机而人,部分国人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认识误区进一步强化,民族本体文化认同再度受到威胁。
传统文化受到众多青年人的挑战,甚至轻视。
“非主流”文化元素不断涌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包容,却也深受冲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关于传统和文化,《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给予了解释: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传统文化是渗透在血脉中、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开设国学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策略初探作者:向淼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国人在国际文化话语系统中集体患了“失语症”,让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要训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能力,将中国文学经典准确的翻译为易于他国人民解读的话语,实现恰当的文学输出,就需要在高校课堂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学;国学;对外传播【作者简介】向淼(1984.3-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
【基金项目】高校外语专业开设国学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初探 KJY201431。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日趋广泛、深入,“全球化”、“地球村”这些名词对国民已不再是新鲜话语,中国无论是在经济金融还是文化经典、文论话语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
文化文学一体化正在迅速推进,文学经典的作用越发受到瞩目。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我们除了要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积极正面的将我国饱含人文沉淀、文化内涵的不可复制的文学经典进行输出。
如何将本国文学经典准确的运用他国人民易于解读的话语系统恰当的进行文学输出,对于人们理解和寻求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中国的学术环境而言,很明显是是输入大于输出,我们对西方经典文艺理论或者文学经典学习研究,全额照搬,盲目施行“拿来主义”,但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经典的、传统的学理,譬如儒释道的传播、传承则极为有限,国人在国际文化话语系统中集体患了失语症。
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都对其处于一种蒙昧状态,尤其是外语专业,该专业的设置目的是旨在加速中国的国际化和加强中外各领域的交流,但是反观现在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他们的汉语水平较差,母语功底不扎实,文化功底不深厚,汉语写作的语言表达错误百出,文不对题,外语水平普遍提升,汉语水平大幅下降,他们对中国文学经典不能深刻理解,也就更不可能将文学经典准确的阐释、翻译出来。
学生自身原因占了一部分,另外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阻滞了学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学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国学课程,教学大纲对此要求也甚少,比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仅把《中国文化概论》设为选修课程。
因此很多外语专业学生忽视了对国学的学习和掌握。
这正是导致他们处理不好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做不好文学经典的翻译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因。
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各历史时期包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文化精髓的学术。
国学所内涵的文化传统作为无形的符号,对它的翻译经过创新、转化,可以变为文化软实力。
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要融入国际,中国文学经典要走向全世界必须依靠翻译才能实现。
翻译实践沟通两种语言与文化,要求译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双语功底”和国学基础是一个优秀译者的必备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到了2012年才有莫言作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度得到国际文学界的认可,与翻译媒介、传播媒介不无关系。
前章已提及国内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对国学的忽略,多数高校外语专业除了《大学语文》之外,再母语其他涉及中国文化乃至国学的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对国学的忽视,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从思想和学习行为上对国学的轻视。
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远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登上国际社会的舞台的可能性也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的学生。
在这种时刻,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信仰与梦想,更多的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希望。
如果连自己的本国文化传统都不了解,如何向他国传播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髓呢?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际社会命运的根本,然后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国强民的最终目的。
中西交流的日渐深远,除了学问上的理论往来,日常生活也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
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仅仅能够就中华文明泛泛而谈,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交流也只能停留在字面口头的意思,无法对其本源进行深描。
广义的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政治、经济、书画、音乐、经学、文学等,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也是先进文化,不仅是自然国学、,也是生命国学,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概念一本书就可以疏通掌握的。
外语专业的学生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外往来的桥梁,只有自身将本国文化精髓理解通透,学会对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确认,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许多外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艺理论耳熟能详,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毫不知情,这种学术偏见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深思。
不同的语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思想。
如果一名译者的国学基础薄弱,在翻译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造成他国读者的语言理解的障碍,更甚者会使我国传统文化理论遭到误解。
正在或者将会成为译者的外语专业学生将一种语体翻译为另一种语体,不仅是包括表面文字的“语际翻译”,还包括语言体系内部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内翻译”。
翻译不仅跨越地域,而且还要穿越时空。
译者要具备将异质语言转化的能力和娴熟的语内转化功底。
使翻译基本达到“信达雅”的三重境界,将本国文学经典的真正意义准确的传达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艺复兴。
1.政策支持。
纵观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的历次外事访问中,曾多次引用中国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国学,更是成功的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审美标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给全世界。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与实施保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还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的要求。
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推动了国民的“国学热”,国家在国内国外创办孔子学院、国学院。
建立媒体融合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国学学习宣传推广,深度挖掘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利益链,为读者提供最深入浅出、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增加读者对国学的认知度。
2.文化共通性。
文化具有共通性,中文和外语专业本科学习的语体不一样,其背后的文化本质也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它们同样具有相通性。
外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哪种外语,其二语(第二语言)习得都是从母语获取过程中的概念系统、分析能力、分类能力等学习经验中总结开始的。
在许多层面,尤其是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中西文化对先哲的学理和经典著作就有了共同的认识,回归到相同的本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过:“学无中西”。
在今天看来,便是教育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做到中西文化汇通,不断使中国经典文学得到传承和发扬。
3.高校教育资源丰富。
大多数综合高校设有图书馆、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哲学院、社会学学院等人文社科专业系别和机构,各领域的教师专业素养高,学生具有对本专业较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图书馆馆藏书目数量多、质量高,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行专业融合和理解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条件和学习途径。
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应该加强联系,多读经典、多听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期加强自身的知识积淀。
根据上述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的论述分析,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开设国学课程有其巨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和国家对具有较高国学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存在普遍需求。
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学课程开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本国文化意识的觉醒,还能够有计划、有意识的提高他们对本国文学经典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达到翻译美育的程度,更好的将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外输出,发扬中华民族禀赋、民族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开创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
参考文献:[1]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Tom Hutchinson,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陈玲.论高校外语学院的国学“拓荒”[J].哈尔滨:学理论,2013.[4]陈姝,张艳.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的需求分析[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5]辛红娟.“国学重振”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J].长沙: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张家妮,张元杰.大学校园内的国学传播路径探析-以西北大学为例[J].北京:科技传播,2015.[7]赵忠德,邹璐.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0.[8]Snell-Hornby,Mary.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M].Amsterdam:John Benjami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