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2、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表现形式一、介绍辛弃疾及其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外族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直言不讳的笔触成为被后世称赞的诗人之一。

二、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对祖国母亲和京城故土有着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祖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并能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1. 对外族侵略的抨击辛弃疾目睹了金朝入侵南宋,并亲眼看到了无数同胞遭受苦难。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敌人野蛮行径的愤慨与谴责。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万里归舟弄瓦杯”来象征金兵侵略南宋,同时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伤感和愤怒。

2. 对社会动荡的关注辛弃疾在作品中也抨击了当时南宋社会的腐败和贪官污吏。

他借助诗词批判官员的奸邪行径,呼吁社会正义。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悲愤地揭露了朝廷官员对功臣的背叛和不公,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没落的担忧。

3.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辛弃疾关注人民生活,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红蕉序》中,他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农民发生饥荒时的景象,悲悯和担忧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三、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形式1. 抒发内心情感的田园诗辛弃疾的“田园诗”是他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诗歌通常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村庄景色,抒发着对故土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追忆童年时光,讴歌了安定而温馨的家园。

2. 借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抒发爱国情感辛弃疾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借用了《史记》中范蠡与西施相逢的故事,并通过描述西施身临其境地表达了对亡国之恨。

3. 直言不讳地写下真实感受辛弃疾以其真实、直接而坦荡的文字风格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手法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抗金将领。

辛弃疾的词作于南宋末年,他以其激昂豪放的词风、深刻痛苦的爱国情怀以及娴熟的抒发技巧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与爱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阶级冲突激化的时代。

他身世显赫,但对金朝入侵南宋感到深深的愤慨和绝望。

词作中,辛弃疾经常表达出对祖国沦陷以及民众遭受苦难的忧愤之情。

在他看来,维护国家统一和保卫社稷是每个有良知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抒发手法 - 投桃报李为了唤起读者对国家兴亡所需付出努力的意识,《北盟书催宰相》一词中,辛弃疾运用了“投桃报李”的手法。

他以一位懊悔吝啬的人物,表达自己愿意乐意贡献一切来拯救国家的决心。

这种手法通过反转情感,引发读者对自身是否有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反思。

抒发手法 - 怀情抒怀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通过怀旧之情来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例如《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以忧伤凄美的文字描绘了与亲友团聚、共度佳节的场景,并透露出对逝去岁月和失去乐土的无限惋惜之情。

这种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辛弃疾内心深处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望和追求。

抒发手法 - 资治通达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广博的学问和高超的才智。

他能够灵活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化常识来抒发自己对时局动态及社会风气不合理现象的忧虑和不满。

通过借用历史名人的言行,辛弃疾能够更直接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并引发读者共鸣。

结论辛弃疾以其深刻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抒发技巧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令人钦佩的词人。

他在动荡时期坚持自己爱国的信念,并通过他的词作表达了对国家沦陷、民众苦难以及社会风气不合理现象的忧虑与不满。

辛弃疾以其豪放激昂、凄美忧伤的词风,将这些复杂情感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到他内心深处对国家兴衰和百姓困境所抱有的责任和期望。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而著称。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下面将就这三个方面对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进行总结。

首先,辛弃疾的诗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密切相关,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深浅有余情。

欲知世事皆如此,到处腥风转雨声。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辛弃疾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他追求公平正义、反对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出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断肠处、请君入看看,岩上无心云相逐,空忆江南江北。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对困苦百姓的同情,展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民福祉的关注。

最后,辛弃疾的诗歌还流露出他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矛盾心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描绘了自己矛盾纠结的心境。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舞幻,人事如梦。

唯有徽州,在水一方。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矛盾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在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抒发不平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他以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才情横溢的笔触,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矛盾的心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诗歌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战争疾苦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战争疾苦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战争疾苦辛弃疾,北宋文学家,他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疾苦的关怀。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探讨为主题,分析他的经典作品中的文本描写和情感表达。

其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之中。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辛弃疾写道:“铁血加冰雪,将军百战死;联系无回将,神州预夜啼。

”他以铁血加冰雪来形容将军严寒中的奋战,表达出对战争困境中的将士们的敬佩之情。

同时,他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相结合,表露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其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使他对时局动荡下人民的疾苦深表关怀。

在宋朝晚期,战乱频生,百姓生活艰难。

而辛弃疾时常通过他的作品来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慰问。

例如,在《青玉案·凤凰台上凤凰游》中,他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他以凤凰来象征君主,凄厉地描绘出乱世中帝王衰亡的景象。

通过对时局的抒发,他表达了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也抱怨了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

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掺杂了对战争疾苦的痛苦表达。

他亲身经历了南宋丧国的痛苦,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体验。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写道:“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欲坠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以饱含哀愁的笔墨描绘出江南水乡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对战争蹂躏下人民生活痛苦的感叹。

总结而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关怀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他以娓娓动人的词句,直击人心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念和关怀。

他的作品永远被我们铭记,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性深处最真挚情感的展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疾苦的关怀将永远引领我们向前。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词人和文学家。

他不仅以其优美动人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更因其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被后世景仰。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对于爱国主义的坚持与影响,并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复兴意识,以及对历史变革和政治风云的关注与批判。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与成就,并分析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接着,第三部分将从不同角度讨论辛弃疾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包括对外侵略与国家危机下的挣扎和呐喊、反抗外来势力与保卫祖国决心和勇气,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倡导。

第四部分将探究辛弃疾对于历史变革和政治风云的关注与批判,包括赋诗史书,号召时人正视历史、批判社会不公正、豪强恶霸现象,以及支持改革与政治理念的践行。

最后,在第五部分总结辛弃疾对爱国主义的坚持与影响,并探讨当代价值观与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关联,同时提出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传承与发扬。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从他个人生平背景和成就入手,分析他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复兴意识。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他对历史变革和政治风云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改革意识的表达。

通过这样详尽地剖析和探索,旨在彰显其对爱国主义思想贡献与影响,并为当代价值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最终目标是传承和发扬辛弃疾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2.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这一部分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与成就、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以及他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三个方面来探讨。

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与成就辛弃疾生于1140年,逝世于1207年。

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

在仕途上,辛弃疾历任多个官职并表现出色,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升迁到更高的官位。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人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情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

他以其深情切爱国之情的词作而闻名于后世。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对祖国苦难和忠诚的认同。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1. 对祖国遭受侵略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面临金军入侵、领土收缩、社会动荡等严峻的局面。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一现实所产生的悲愤之情。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写道:“垓下死,何异乎钓者。

”通过借用历史上关羽战败被俘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祖国陷落和民众命运的忧虑。

2. 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于文学形象塑造中在辛弃疾的词作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众多爱国英雄形象,展现了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敬。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文天祥形象。

辛弃疾以深情款款之笔,将文天祥塑造成为一个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真正的爱国者的钦佩之情。

3. 爱国主义情感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辛弃疾不仅表现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同时也将自己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

在《水龙吟·夜行黄沙道中》中,他写道:“我今躲贼卧孤城”,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时依然对祖国不离不弃的态度。

他愿意和祖国共同面对危险,并表示无论场景如何变化,“壮心未与年俱老”。

这种把个人命运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体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极其坚定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4. 对国家荣誉的追求与渴望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一再表达了对于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

他多次提及希望得以为国效忠,为祖国立下功勋。

例如,在《永遇乐·归来宴平陶同年堂》中,辛弃疾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

这句话中透露着他巨大的心愿,即庆祝胜利并恢复国家的荣耀。

综上所述,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通过悲愤之情、文学形象塑造、个人命运与祖国交织,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和渴望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祖国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

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探究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词人。

他的词作广泛流传,并以其执着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究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以深入了解这位文化巨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背景与历史情境1.辛弃疾生平简介2.南宋时期社会背景概述3.前朝覆灭与南宋建立二、辛弃疾词中的爱国主题1.爱国即忠君报国之事实表述•分析辛弃疾在词作中关于忠君报国的直接表达方式•举例说明辛弃疾具体写意的相关内容2.田园抒怀与家国思念的交织•探讨辛弃疾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传达对家国之思恋之感•分析辛弃疾在词中如何巧妙地将对田园的渴望与对家国的眷恋结合起来3.忧国忧民之情与社会现实批判•确认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分析辛弃疾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爱国情怀,揭示其对时局的关切和指责三、深层含义与艺术特色1.辛弃疾词作中爱国情怀的深层寓意•解读辛弃疾词作中隐藏的爱国主题,并分析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2.辛弃疾词作艺术特色对爱国情怀的塑造影响•探讨辛弃疾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对传达爱国情怀产生的影响•分析辛弃疾运用词语、修辞手法等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而挚爱之情结论通过分析辛弃疾词作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一位文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坚定支持。

辛弃疾用其才华激发并唤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为后世传颂。

他通过描绘田园抒怀、忠君报国以及社会现实批判等手法,将个体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将个体爱国之情融入到了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中。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爱国之情的真挚和坚定,这也是辛弃疾所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以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在其词作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历史背景在宋朝晚期,北方面临金朝的不断威胁,国家处于混乱战争之中。

辛弃疾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衰退和百姓疾苦,因此产生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和担忧。

3. 以身许国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常常表达出愿意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用浓厚的忧国情怀来激励自己和同胞们为国家奋斗。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悉黄土载下/郁金堂神圣/望宣尼山阿/缦复多柔/临风坐起初弄笛”表达了他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

4. 痛惜国家衰败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国家衰败的痛惜之情。

他常常抒发出对局势的不满和忧虑,并用临危不乱,坚守信念的态度来激励人们要救国扶危。

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豹变江儿渡/楚霸宋玉京”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权割裂和颠沛流离之感伤。

5. 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心。

他通过描绘英雄人物,歌颂民族历史和文化等手法,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中写道:“淇水泠泠蒙雨色,洞庭阴阴隐晓月”,以中国地名和自然景观来唤起读者对祖国的情感。

6. 影响与价值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词中的表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更凝聚了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和意志。

辛弃疾的词作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并成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重要篇章。

结论通过分析辛弃疾词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深情厚意。

他用文字唤起民众奋发向前、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一个真正渴望挽救祖国于水火之中、始终为祖国舍生忘死、无怨无悔之人。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辛弃疾,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展现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热爱之情。

其次,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的后半部分,辛弃疾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几时归去,射流春水,日东风。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含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忧。

他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但又感叹时局艰难,希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此外,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欢乐趣,海风和月明。

班姬奴,金盘洗手。

拍浮云,踏明月,来往云罗。

金屋无人见,白昼孤舟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民生的困苦。

他希望国家能够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社会的不公,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榜样。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爱国情怀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堪称一个辉煌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不仅注重文学的艺术性,更注重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

而辛弃疾作为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深刻的爱国情怀和旷达的胸怀,成为众多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本文将介绍辛弃疾的背景、他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由于家族的权势和背景,辛弃疾早年就进入了南宋的政治舞台。

然而,尽管他有一段光辉的政治生涯,辛弃疾更加以他的文学成就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辛弃疾对祖国的深情表达热爱自然风光辛弃疾是一个极具文学才华的词人,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更展现了他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和歌颂。

他经常以山水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叹国家命运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之中,他亲眼目睹了北方的金国入侵和南宋政权的衰落。

在这个时候,辛弃疾非常痛苦地感叹着国家的命运。

他在一首《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词中写道:“寂寂江山摇落处,携蛇者遍破机关。

”这句词道出了他对国家危机的忧虑和对命运的无奈。

悲愤国家失土辛弃疾作为一个仕途失败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国家失土的痛苦。

他对国家失去北方领土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在他的词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国家失地的悲愤之情。

例如,他在一首《青玉案·元夕》词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表达了他对国家失土的痛心和对现实的无奈。

文学创作中体现的爱国情怀题材选择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中积极选择与国家命运相关的题材,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怀。

他的作品涉及到战争、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主题,通过这些题材的选择,他试图唤起人们对国家的关注,倡导爱国情怀。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

辛弃疾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政治寓意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国家衰落、民众苦难以及对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深深关切。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巧妙地借助政治隐喻和寓
言手法传递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忧国忧民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环绕着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对大宋朝廷腐败、外敌入侵和
百姓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尽的悲愤之情。

在《贺新郎·夜雨寄北》中,辛弃疾写道:“东既败,西复起。

胡人长在吴牙里。

”这一段表明了他对金朝进
攻南宋,并占领了国土的担忧。

同时,在《水调歌头·游泳行春》中,他通过描述山河变迁,诉说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政治寓意
辛弃疾利用词作中的隐喻和寓言手法,巧妙地传递了对当时政治现象的批评和
警醒。

在《摸鱼儿·雁丘词壑》中,他通过写水流进无可奈何处的描写,抨击了官场上权臣作崇之风。

同时,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他借用将领失守之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和权臣横行的不满。

总结
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政治现象的关切。

通过描述国土沦陷、人民困苦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辛弃疾将自己内心所感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他通过文学创作反映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试图唤起民众对国家命运以及社会现实追求改革与希望的呼唤。

尽管时代已过去多年,但辛弃疾词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政治寓意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引起人们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爽 的英 雄本 色和 充沛 的创 作才 情 ,对词 体进 行 了改革 ,独 檐 突骑 渡江 初 。 ”(《 鹧 鸪 天 》) ;晚 年则 是 “ 到死 心 如铁 。
创了 “ 稼轩 体 ” ,对 后世 诗 词 的创 作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 。辛 看试 手 ,补 天裂 ”(《 贺新 郎》) ,表 现 了 自己至 死不 渝 的 汉 家组 练 弃疾还 运用 多样 的艺术 风格 ,把词 从表 达儿 女 闲情 唱和酬 爱 国之情 。他 的词 中既有 正面 描写 抗金 战争 的 “ 答 中解 放 出来 。辛弃 疾超 凡 的才华 和特 别 的生活 经 历,使 十 万,列 尖耸 层楼 。谁道 投鞭 飞渡 ,忆 昔鸣鹘 血污 ,风 雨 得他 的词 作 中充 满 着强 烈 的爱 国主义 情怀 ,并有 着 明显 的 佛 狸愁 。 ”(《 水 调歌头 》) ;也 有借送 友 、祝寿来 表达 自 己
波楼》 、《 满江红 ・ 题 冷泉 亭 》等 词 中, 辛弃疾 深切 表 达 了 自 己对 国家 统一 的渴 望和 对 故土人 民的同情 。辛 弃疾 的词
弃之 不 用 长 达 数 年 。长 期 以来 ,辛 弃疾 的雄 心 壮 志 得 不
到 实 现 ,悲 愤 之 情便 溢 于 他 的 词作 之 中,成 为 又 一 大 特 色 。“ 大 仇 不 复 ,大 耻 不 雪 ,平 生 志 愿 百 无 一 酬 ”( 谢 枋
酬,报 国无 门,虚度 年华 的忧郁 悲愤 之情 ,也表 现 了他对 二 、 表 现 了 对 朝 廷 的 不 满 与 批 判 和 对 抗 金 斗 争 的 朝 廷 的不 满 ,对 投 降派 的愤 怒 ,对 自己碌 碌无 为 的痛 惜 。 同时 也把 自己渴望 叱 咤杀 场杀 敌 立功 的希 冀 表现 了出来 , 赞 扬
婵 娟 ,从 此话 离 愁 ,金樽 里 。 ”(《 满 江红 》) 等句中, “ 长 故人 问我 ,道 愁肠 酒 只依 然 , 目断秋 霄落 雁 ,醉 来 时响 安- v 9“ 神 州 ”都是 对 北 宋 京城 汴 京 的 比喻 ,“ 离愁 ”则 表 空弦 ”(《 木兰 花慢 》) 这 首词 就生 动 的将辛 弃疾 空有报 国 水 现 了对 中原父 老面 对家 离子 散 的悲伤 。辛 弃疾 把对 中原 故 志 却英 雄无 用武 之地 的悲愤 表达 的淋 漓尽致 。而通过 《 登建康 赏 心亭 》这 首词 更体 现 了辛弃 多年壮 志未 乡 的爱恋 以及 对 北方 人民 的深切 担忧 都倾 注在 自己的作 品 龙 吟 ・

浅析辛弃疾词 中的爱国情怀
丁 字 辽宁省北票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宋代的文学形 式以 “ 词 ”最有成就 ,宋代词作可 李 蔡 为 人 在 下 中 ,却 是 封 侯 者 ”(《b 算 子 》) ,讽 刺 南 几 人 曾是经 纶 手 ? ”(《 水 龙 分 为婉 约派和豪放 派 ,辛弃疾则 是宋代豪放派 词作 的代表人 宋 朝廷 不 分 是非 不 辨 忠 奸;“ 物 。辛弃疾 的词 不仅仅 是豪放 不羁 ,其中也 不乏清丽 委婉 、 质 朴幽默者 。本文重 点分 析 了辛弃疾词 中的爱 国情怀 。 关 键词 :辛 弃疾 ;词 ;爱 国情怀 “ 宋 词 ”在 我 国文 学 史上 成 就 显著 ,其 可 分为 婉 约 派 吟 》、 则 是他 对南 宋 统治 者苟 且 偷安 求和 的贬 责 。辛弃疾 的 词中 ,充满 着对 南宋朝 廷不 敢抗 金君 臣 的贬 责和 对抗 金 志 士的 高度 赞扬 。他 的词或 豪放不 羁 ,或委婉 迂 回 ,不 同 程 度的表 达 了他浓 厚而又 复杂 的爱国情 怀 。 三 、抒发 了收 复失 地 、统一 祖 国的雄 心壮 志 金 兵入 侵 ,靖 康之 变 ,国家破 碎 ,这 一切都 让少 年时
祭 辛弃 疾稼 轩 先 生墓记 》) 便 是很好 的体现 。辛弃 疾 里洋溢 着浓 烈 的爱 国之 情和 责任 感 。如 “ 何 处望 神州 ,满 得 《
眼风 光北 固楼 。 ”(《 南 乡子 ・ 登 京 口北 固亭有 怀 》) , ” “ 对 满 腔报 国大 志却 无 处施 展 ,因 而精 神 上异 常 忧郁 。“ 长 安
和 豪 放派 。辛 弃 疾 作 为 豪放 派 代 表 人 物 ,与 苏 轼 并称 为
“ 苏辛 ” 。辛 弃 疾 的 词 延 承 了 苏轼 的豪 放 风 格 ,并 加 以创 期 的辛弃疾 就立 下 了收复 失地 统一祖 国 的雄心 壮志 。这种 新 ,词 中多 豪气 ,慷慨 纵横 ,笔 力超 群 。此 外, 辛弃疾 作 情 感融 于他 的生 命之 中 ,贯穿 了一生 , 同时这 些也都 反 映 壮 岁旌旗 拥万 夫 ,锦 为 抗金 英雄 ,他 的词 中也 充满 着强 烈 的政治 热情 ,他用 豪 在 了他 的词作 之 中。青年 时期 ,他 “
时代特 征 。

抗 金决 心 的。他在 六十 岁时 登 临京 口北 固亭, 写下 了 《 永
现 的失 落和主 张抗 金的坚 定决 心。

京 口北 固亭怀 古 》 ,充 分表 达 了 自己报 国夙愿 未 实 表 现 了 杀敌 立 功 、渴 望 统 一 国 家 的 情 怀 ,爱 憎 遇 乐 . 四 、抒发 了浓 烈而 深沉 的壮 志未 酬 的忧愤 之情 辛弃疾 是一 位将 帅之 才 ,有 着雄 才大 略和 远大 的报 国 志 向。怎奈 南宋 统 治者对他 不仅 不加 以重 用收 复失 地 ,还
分 明
南 宋 时 期 ,金 兵 攻 入 , 皇_ 帝 不顾 北 方 百姓 死 活 , 苟 安 于江南 。辛弃 疾不得 重 用 ,报 国无 门,只 能把对 故土 对 人 民 的同情 、对 敌人 的仇 恨和对 祖 国统 一 的强烈 愿望 ,表
现在 自己创 作 的词 作之 中。在 《 水调 歌头 ・ 和 马叔 度游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