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
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
⑷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⑸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⑹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⑷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
⑸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⑹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
⑺由“金鱼”、“敲课桌”“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⑻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
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⑶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
⑷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知能应用,总结规律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小结:
说说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交流
作业:
吃饼干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身旁的同学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回去查阅资料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器材
音叉、橡皮筋、钢尺、气球、乒乓球、铁架台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引入:
演示实验:扬声器小球跳舞
要解决的问题:
1、产生
2、传播
3、声速
提出问题:
想知道我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舞吗?对于声音,你希望了解什么知识?从提问中挑选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声音产生
传播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声的产生:
请你设法让身边的器材发出声音。
找出发声的共性
小结: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课
程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假说的方法探究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真空不传声。
3.利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知识反馈。
建立假说:有哪些物体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备课组八年级物理备课人单位名称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双耳效应”“骨传导”“声音与信息”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学生知道使用转化法去研究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2、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应的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里提到,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故本节课安排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没有声音会是怎样的呢?单元问题怎样研究决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内容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真空能否传播声音?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4、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5、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吗?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过程一、潜伏训练1、我们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你的猜想是: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声的世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1.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趣味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叫“听音识物”,你猜下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课堂。
任务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活动:1.利用自己身边的实验器材(音叉、橡皮筋、直尺等)做发声实验。
2.敲打音叉,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听到什么现象。
3.演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出;4.演示将乒乓球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旁边。
5.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讨论:鼓声、二胡声、笛声、流水声、小提琴声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确定声源体。
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任务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学生思考:教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身边?演示: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并科普生活当中的真空玻璃对真空不能传声的运用。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
2 2.1 声响的发生与传达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达速度不同2、进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求声响是如何发生的,声音是如何传达的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先生初步的观察才干和初步的探求效果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求知欲望,使先生乐于探求,擅长与其他同窗协作重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难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教学预备教员预备橡皮筋、鼓、钢尺等先生预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习稳固学习物理的方法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课堂活动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探求声响发生的条件实验一:拉长橡皮筋,用手拨动,观察橡皮筋并听声响实验二:用钢尺伸出桌面三分之二,拨动钢尺,观察钢尺并听声响实验三:击鼓,观察鼓面状况并听声响总结: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3、结合教材前四幅图说明声响发生的条件4、各种声源:人、蝉、蚊子、笛子、鸟等强调〝正在〞鸟-鸣膜;青蛙-气囊;蚊子-翅膀;打击乐-面;弦乐-弦;气球炸-周围空气。
课堂活动5、声响的传达介质:声的传达需求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重点〕6、声响以波的方式传达7、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8、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9、普通状况下,声响在固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液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空气里的传达速度预备实验器材: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弦乐。
知识运用基础训练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由于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要空气能传达声响B.空气和水都能传达声响C.声响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响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作了变化2、关于声响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响可以在真空中传达C.应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的快3、一艘快艇在安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假定距快艇的距离相反,那么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这是由于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速度 .才干提升才干提升1、以下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响的发生或传达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拟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逝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先生小结声响的发生和传达条件课堂检测见小卷分层作业A 作业卷必做B 作业卷选做板书设计第一节声响的发生和传达一、声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声源二、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三、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四、声以波的方式传达五、声速课后反思这节是声学第一节,课堂上做了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先生可以经过观察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任课教师龚金录科目物理(八年级)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想想议议]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吗?纸张、直尺、自己[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教材分析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3.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
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过程】【评价任务】1.独立思考P27“想想议议”中的现象,小组内合作交流学案“合作探究一”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条件,观察“真空罩中的闹钟”一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合作探究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目标1)2.自主学习课本P29页“声速”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声速的特点。
(目标2)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1)你能听到身边的那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例如操场、教室、马路上等)(2)利用你身边的物品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下 课的铃声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便知道下课了。
结论:可以传播声音。
(2)我们坐在平静的湖岸看鱼 时,然突有一玩皮的小孩在一边大哭,我们会发水中的小鱼会吓走,说明小孩的哭声通过和传播,使鱼听见声音。
结论:也可以传播声音。
(3)古代士兵打仗时,经常会用耳朵贴着地面去听敌军的马蹄声,这样能听得更加清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传播。一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敲击桌面,另一同学用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上就能清晰的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_____传播。
4.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这样就形成了。当原声和回声相差以上时,人就能分辨出回声,则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米。若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太近,则原声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5.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特点。
教
学
过
程
●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可以说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师给你们讲课需要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声音,美丽动听的音乐还是声音,声音是如此的重要,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1.声音的产生
(1)我们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接触声带,我 们会感觉到;轻轻的敲击鼓面,用手去触摸鼓面,我们会感学到鼓面在。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是音乐、讲话等愉悦的音色,也可以是警铃、汽车喇叭等嘈杂的噪声。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对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3.1 声音的产生原理探究活动1:音叉的共鸣实验1.准备一支音叉和一杯水。
2.用手轻轻敲击音叉,并将其放在水杯的边缘。
3.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音叉敲击杯缘后会产生声音?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共鸣现象的原理。
活动2:弦乐器的振动实验1.准备一支吉他或小提琴和一个拨片。
2.用拨片轻拨弦乐器的弦,并观察弦的振动情况。
3.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弦乐器的弦被拨动后会发出声音?4.小组讨论,总结弦乐器声音产生的原理。
3.2 声音的传播方式活动3:声音传播的实验1.准备一支微型扬声器和一根导线。
2.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扬声器,另一端放在学生耳边。
3.打开扬声器并播放音乐,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自己的耳朵的。
4.小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活动4: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1.在教室的两个角落分别放置一个同类的扬声器,连接到同一音源。
2.设计一个计时实验,使学生能够同时听到扬声器播放的声音。
3.学生记录声音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4.学生交流并比较结果,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
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活动并积极思考与讨论。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中表现出团队合作和积极性。
5.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他们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电子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备课时间
9、19
课时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三)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试着证明这个猜想。
6、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7、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问题解决】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测距离发声处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s)就等于声速(v)与原声和回声的间隔(t)的乘积的一半.式子:s=1/2v·t.
5、科学世界
【达标训练】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传入人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内容】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课时1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课堂
练习
《学习辅导》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达标检测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中声速大,而液体中的声速比气体中声速大。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物理第一课,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教材从一开始用一幅插图展现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发声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和“想想做做”的栏目,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
声速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结论不能由教师强加给学生。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对物理的知识还是比较陌生,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有生活体会,但了解不够深入,所以也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进一步的去学习。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概括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的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并且更希望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
四、设计思路依据教材和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生本幸福课堂模式”来实施教学。
五步中,将第二步自主探究和第三步分层释疑合并,根据内容,设计为“一探究一释疑”,将探究和释疑交替进行。
本节课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理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学既有趣又有用。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1)动一动: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2)想一想:①实验中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②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③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小结: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章声现象教学预案教材分析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本章的章首图是一队行走中的大象。
我们在动物园观察中知道,大象的活动通常是无声无息的。
那么,大象的活动跟声音有什么关系?这无声中蕴含着什么?这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本图不像其他一些图(如编钟、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反而会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本图由于立意比较新鲜、奇特,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物理,物理又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上必须通过大量的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本章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易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三要素的不同和什么因素有关。
3、噪音的危害及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3、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 15℃时的声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三、教学准备 音叉、小重锤、 、小乒乓球、 ,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 录音机 四、自学指导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 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 传播到你耳中的吗? (一) 、声音的发生 1、演示实验: a、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 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 叉振动发出声音; b、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纸盆中的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纸盆振动会发 出声音。 2、学生实验: a、用手触摸喉部,发 Good morning 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 说明: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b、 一人绷紧橡皮筋, 另一人用手指弹拨, 感觉橡皮筋的振动, 说明: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3、归纳引导学生得出: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声源的 振动发生的) 4、 学生举例: 你还知道哪些例子能说明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 生的? (二) 、声音的传播 演示课本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 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 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 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
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 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 能听到铃声吗? 说明:不能传声。 3、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 率相同的音叉, 用小锤敲击一 音叉的叉股, 观 察紧靠另一音 叉的小球的变 化。 说明什么问 题? 教师提问: 是否只有气体能 作媒介传播声 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声音是靠固体、液体 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 (三) 、声音的速度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 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 投 影:课本 P49 表 3-1 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 速较大? 2、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20℃时,声音在空气中 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学生回答,归纳得到: a、声速:V 固〉V 液〉V 气 b、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真空不能传声。 c、15℃时,空气中 V 声=340 米/秒 d、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 0.1s 才能区别 例题、 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 200m 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 另一 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 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 、当堂训练(附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