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季氏将伐颛臾》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结构及论证方法;(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及内涵;(2)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本的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入解读文章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古代文化背景及内涵;(2)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句段的翻译和解读;(2)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季氏伐颛臾的原因和后果;(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2)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分析季氏伐颛臾的原因和后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对季氏伐颛臾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2)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简介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生词和难点;(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合作探讨;(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季氏伐颛臾的原因和后果;(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季氏伐颛臾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为课后复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深入研究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拓展知识面;4.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季氏伐颛臾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和批判性思维;4.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法;(2)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解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法;(3)阐述文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句子翻译练习;(2)尝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4. 句子翻译和文言文表达: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古代汉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4. 尝试运用文言文写一段话,描述一个日常场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要内容和情节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心理。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积累。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exe教学设计人教版

季氏将伐颛臾exe教学设计人教版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故事情节、角色扮演、讨论等。
季氏将伐颛臾exe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季氏将伐颛臾》。本课主要讲述了季氏想要攻打颛臾,而颛臾则表示自己没有过错,希望鲁国能够公平对待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增强文化素养。
3. 角色扮演与讨论(20分钟)
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在扮演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讨论课文中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小组讨论(10分钟)
(4)项目导向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小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角色形象和性格特点。
(2)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能力。
3. 故事情节:学生需要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包括角色形象、矛盾冲突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理解角色形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翻译和语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解释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子。

2.2 课文解读: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活动: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3.2 练习与反馈:布置翻译和语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4.2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结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如课文原文、注释、翻译和练习等。

5.2 其他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适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前准备问题。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课件。

7.2 课堂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业与辅导8.1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运用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章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 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文章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3.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练习。

3. 深入思考文章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政治斗争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把握孔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分析孔子言论的内涵,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理解孔子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其“礼治”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准确把握《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深入理解孔子的言论。

2.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对比分析、案例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感受文本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孔子言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篇章,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孔子“礼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5. 案例教学:(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孔子言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礼治”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等因素。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3)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 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学生进行笔记和思考。

3. 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写一篇关于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分析和写作的作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1.1.2 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1.1.3 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2.2.1 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2.2 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

2.3.2 探讨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论语》及本文作者孔子。

3.1.2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3.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4.2 解析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3.5 课堂练习3.5.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并解释文中的句子。

3.5.2 教师点评练习成果,及时纠正错误。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礼治”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课文。

4.2 深入研究孔子提出的“礼治”观念,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课文概述1.1 课文背景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年代、历史背景等。

解释颛臾是谁,他在文中扮演的角色。

1.2 课文内容简介对课文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主要情节和事件。

强调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或象征意义。

第二章:词汇学习2.1 生词解释列出文章中的生词,并为每个生词提供准确的解释。

如有必要,提供生词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2.2 词组和短语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词组和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提供例句,展示如何在句子中使用这些词组和短语。

第三章:语法讲解3.1 语法点介绍确定文章中的主要语法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解释这些语法点的规则和用法。

3.2 实例分析提供课文中的实例,展示语法点的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语法点。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问题设计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包括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等。

确保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和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话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写作话题。

提出写作要求和指导,如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

5.2 草稿和修改让学生进行写作,提供草稿和修改的机会。

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能。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互动讨论设计一个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

提出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七章:文化背景7.1 文化知识点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等。

强调文化背景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性。

7.2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材料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板书:“因声求气”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得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预习时,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孔子及相关书籍。同时,利用学校局域网这个平台链接相关得网站,指导学生查阅。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所搜集得视频及音频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得是什么):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得附属国,而野心勃勃得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得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得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得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得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参与度
A.90%以上
B.60%到80%
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
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得评价
能遵循高一学生年龄特点, 90%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得
观望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得支撑作用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得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得话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得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得对话得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得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得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得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得
解决
B.基本解决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
得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较好地得到了解决,体现了教学设计得有效性和较高得教学效果。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得满意度
A.比较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体现学生得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得满意度
据课后师生交流和作业情况,学生在本节课上有收获,课堂教学得满意度较好。
A.有效
B.基本有效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
得评价
分组讨论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及对课程得展开起到了支撑作用,问题得设计有针对性,分组讨论得方法是有效得。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得学生?
A.有
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
得关注和评价
有思维活跃和观望得学生。思维活跃一是预习较好,一是善于表现自我。观望主要是性格使然。
五、总结
通过今天得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得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得对话中得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得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得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得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得启发
明确:孔子得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得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得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得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得具体目标):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得一个经典篇章。文中通过孔子与学生得三次对话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得做法,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得思想观点。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孔子高超得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得“仁政”思想。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得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得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得失职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得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得,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得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得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得这种真性情,使他得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得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得语句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得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得“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得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得是世界银行测算得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得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得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得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得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得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得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得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得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得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得对话
一、导入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得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得“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得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得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得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得?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孔子得《论语》中得许多文章,对孔子子得“仁政”、“礼治”思想有一定得了解。因为有了高一必修一到三得文言学习得铺垫,学生有了一定得文言基础。所以,本节课得重难点分别为“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得“仁政”、“礼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得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得具体资源及环境):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得两次责备得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得话,孔子得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得语气
明确:冉有冉有得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得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得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得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知识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得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得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得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文多义词和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课文第三段阐述孔子得主张。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得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得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得失职所以这种责备得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得痛斥得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得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得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