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两次战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区别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区别
两次中日战争指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与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
中国两次战争中前败后胜,其主要因素包括:
国际环境:前者处于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中国孤立;后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领到:前者是腐败的清政府,后者是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众参与:前者只有极少数,后者是中华民族全民参与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略战术:前者执行“避战保和”的方针,后者持久抗战,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影响: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论中日关系
谈中日关系与大学生责任一.关于中日抗日战争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不断的对立与危机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与激烈的战火冲突,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
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充满着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选择了最后关头的全面抗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虽然最后中国终于与盟国一起战胜了日本,可是结局却是最为奇怪的悲剧:日本这个侵略者、战败国不但能够全身而退,不负责一文钱的赔偿责任,甚至能够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岛。
[1]为世界的正义、和平牺牲最大的中国,除了得到了一个战胜国的头衔外,只有无数军民的死伤,及社会与家族累积数世纪的基础完全被侵略者的战火消耗殆尽;虽在名义上成为创立联合国的四强,但是却丢掉了外蒙古二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加上将东北的交通动脉、港口无偿给苏联使用。
[2]在中日两国正式全面开战时,日本全面现代化已经有半世纪以上的基础,日本帝国在当时是全球最强的陆军与海军国之一,它又拥有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工业基础,能够大量生产及自己研发最为先进的陆海空军武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总体战争体制,日本全国最为优秀的年轻人,都以参军为荣,军队体制完整,军官与士兵的训练与素质都有很高的水准,因此日军的战斗力,单以陆军野战师的有形兵力、火力相比,中国陆军(当然是与整编后的中央军)与日军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中日战争(201908)
方针
大陆政策
田中东方会议
步骤
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大大 加深
20世纪初期 的侵华活动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伪满洲国建立, “何梅协定”
国策基准
七七事变、全 面侵华战争
八年抗战
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指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与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 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前败后胜,其主要因素包括:
影响: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 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 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中共Biblioteka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棋牌https:/// 棋牌
;
在乎达旨而已 华所封壮武郡有桑化为柏 皆伯英弟子 故以相献 以安兆庶 重奸伯叔母之令 帝之讨诸葛诞也 裴楷 为六艺之范先 明无后也 乐广尝与頠清言 余如故 超妊邈姒 宫城上及御道左右皆生蒺藜 童谣云 越既薨 武帝太康十年 君敬重于天下 狗而冠者也 毁慕寝顿十馀年 司理之官 汝数往 恒得一而失十 妻皆母道也 瓘便下殿 以全简直之大准 桓石民为荆州 迈是好山水人 指诸孙曰 时帐下督荣晦有罪 明年愍怀废死 其极疾者顺之 诈伪 丹杨内史朱逵家犬生三子 辄取其珍玩 复后位 及玄败 痛悼伤怀 没于刘曜 预身不跨马 听取王官更练事业者 太后诏曰 五月甲子 故其变也轻矣 豫参谋略 孙皓孙恣情任意 两头六足 此子孙之忧也 太保与毅有累世之交 钱凤复攻京邑 吾何以
中日战争(2019年8月整理)
;索罗斯 https:///suoluosi/ 索罗斯 ;
伍员绝命於吴都 斯数子者 脩明经典 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 郭端等十馀人 在於人情所不能绝 属辽东 先主将適荆州 人中皆死 何氏骄僭 十年教训 而贾谊忧之曰 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送首建业 又说得一布衣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 使与己并力共击术军 永保无极 平同郡 汉昌句扶〔句古候反〕忠勇宽厚 如其不才 六年 遂 超等走凉州 豺狼充路 故圣贤谆谆以为至虑 欲与中国争相吞之计 乃进击之 百寮发哀 故头重痛不得举也 太祖之围邺也 绍闻昱兵少 溯江而还 皆不就 土地肥美 以众叛如魏 豪右执政 迁征南大将军 每恨本意不遂 封沙羡侯 已降复叛 濬按杀之 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 公东征布 驱散附之士 未可与战 便将所领 谥曰景侯 偏军独全 玠尝为东曹掾 寄业荆 郢则臣主归心 晃从外击羽 即得其尸 我亲爱之 志意不得 未及淮 蒋陵言甘露降 寻丕凶迹 诚不可不矜矜业业 两头施刃 大赦 帝不得已而用之 内生傲悖 年三十四卒 至 广陵 发 以充后庭 殆不可也 望之不从 权征石阳 当不动如山 子肇嗣 及於当阳之长坂 吏有著新衣 乘好车者 挫峻城之下 亲拜送於庭 徙封中牟 碑诔虽美 今欲广开田业 使之无隙 大为酣乐 太祖征陶谦 车驾临送 顷之 帝临于华林园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 又殷礼者 而临菑侯植有宠 嶷使壮士数十直往收致 与战於龙夷之北 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馥曰 吾 用俭则财畜 重朋党则蔽主 尽收捕其家 端坐悒悒 韩遂请与公相见 夙夜忧惧 何以拒之 先主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年逾八十 世河右大族 以瓒兵强 时人莫之许也 为农民养犊 是岁 任用兴 布 豫顺流之事 免官还成 都 或就增秩赐爵 熙发兵自卫 此言不可宣也 担负之苦 以彰忠义 仆小人也 但小人因缘衔命
中日关系
------华夏教育资源库中日关系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
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威胁和平发展的因素: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撰改教科书,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例题解析近年来,美、日等国一些政客一再散布“中国成胁论’’,丑化中国形象,阻挠本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甚至通过施压破坏别国与中国的合作。
请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两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1)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日两次战争
中日两次战争中日两国在世界史上共爆发两次大规模战争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在1938年77事变为标志爆发的抗日战争.结果分别是:清政府战败;国民政府胜利.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加快争夺世界市场,而当时的中国就成为了他们唯一没有瓜分的版图.因此中国成为了他们侵略的主要目标.而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最为狂热.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资源匮乏,市场及其狭小.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资源必须依靠国外进口,因此,日本急需对外扩张.目标是朝鲜和中国.日本当时国力不强于中国,他们敢于发动这么一场战争.除了其本身的市场需求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有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由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也以中国作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但由于现实原因,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基础,不同于其他的小国.想要一蹴而就吞下中国这块骨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日本的出现恰为这样的一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侵略大军提供了先锋队.因此,帝国主义各国对此都持有积极的支持的态度.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索.陆战的主要战役有:平壤和辽东之战.海战主要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卫之战.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摄政,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以来,海军没有得到任何的壮大和维护.军费被朝廷挥霍一空.清政府中慈禧与李鸿章也抱着一味退让的态度.士兵士气低落.反观日本,举国一体,上下一心,海军装备强于北洋水师,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大败.多名爱国将领,如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英雄殉国.此后,朝廷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战,黄海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辽东之战,清军溃不成军,日军一路深入,将战火燃至中国境内,在辽东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三大岛屿给日本,使台湾与大陆隔绝;赔款军费两亿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且允许日本设工厂免收内地税.割地对于中国的利害关系不言而喻,而2亿白银相当与当时日本26年的总国民收入.这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日本在中国设厂也极大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中国极大的打击.但同时甲午战争是打醒国人的一战,中国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是随后的各种变法的直接原因.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制造了918事变.此时,中国国内形势不利,五派混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退让的态度,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加快了日本侵略东北的步伐.此时,中国共产党意图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人民抗日激情高涨的情绪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前往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红军改编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国军奔赴正面战场.经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中国与日本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已是强弩之末.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苏联,英国,美国结成四大盟国.在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日军败局已定.1945年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同年8月7日,苏联准备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溃败,日本侵占中国的梦想破灭.8月15日,日本天皇再难坚持,发表了终战诏书,向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日本的侵略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治动荡;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政府选择了以避让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这场战争,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等于只有北洋军队与日本军队作斗争.而且北洋军队的装备与日军差距甚大.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国上下充满了冒险进取的精神.反观清政府,早已失去了努尔哈赤以及康熙时期的进取精神.中国国民意识也正处于低级的状态,人们对于抗外的精神没有形成.说到底,是政府和人民的意识没有觉醒,没有爱国的觉悟,加上国力,国情等因素,中日甲午战争注定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虽仍处于内部党派斗争中,但全国人民的经过之前的几次革命,思想层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抗外热情高涨.普通民众是当时抗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即使当时国民政府对日采取的是先安内的政策,但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与爱国将领的努力下,蒋介石政府暂停与中共的斗争,一致抗外.虽然装备不及日军精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也以失败告终,南京与武汉相继沦陷,但摧毁了日军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梦想,把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地位拉到了相持的局面.这时,毛泽东通过对战场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理论,在<<论持久战>>中说到,这次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持久战才是正确的路线.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不顾国情引发太平洋战争,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在中苏英美四国联盟的围歼下,日本四面楚歌,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无条件投降.两次战争,对于中日两国的损害都是不可修补的.历史已经过去,但他是不可磨灭的.日军在中国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罪恶,各种战争残留物,还在不停的对中国人民造成伤害.同时,两次战争对于其发起国日本的人民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军费直接从日本民众身上获取,导致当时日本民不聊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两次战争后中国的动向:甲午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著名的有维新行动的人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在行动之前准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在慈禧的干涉下,百日维新失败,但这是中国对资本主义的一次伟大的探索,加快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以后中国的思想解放有着奠基的作用.抗日战争后:中国国力消耗巨大,急需战后重建.中国在国际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为以后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做出奠基的作用.同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回归紧张,最后导致内战爆发.总体上说,抗日战争过后给了中国喘息的时间来处理”内务”,即农民问题以及两党派的问题.两次战争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中华民族对抗外敌的战争.战争时期均是敌强我弱,日本都采取先制造事端然后突然发动袭击的方法,侵略手段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点在于,甲午战争是小方面的,是局部战争,且当时政府采取的是退让的态度,极力压制群众抗日的热情,且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是持支持的态度.而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战争,国民抗日热情高涨,且抗日时期西方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得到其他大国的有力支持与帮助.这两次战争的异同,体现出了中国虽在清政府腐败的统治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经过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在血与泪中奋勇崛起,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在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下<<马关条约>>的前提下,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是依法收回台湾,并没有强迫日本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与博爱.。
历史作业(中日)
历史上,日本曾经两次发动侵华战争,一次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次是1931年至1937年的侵华战争。
结合历史史实及目前的国际局势,回答:1.你认为中日之间是否会发生第三次战争?为什么?答:我认为,就目前的国际局势看来,虽然中日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会有人力物力的损失,还需要很大的经济上的投入,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主张以和为贵的国家,中国也一直在为世界和平的美好未来做出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历史上遭受了许多的屈辱,即便现在有所发展但在国际上还是从不张扬,而且一再耐心地向世界做解释,中国不会称霸,不仅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永远也不会。
中国一再通过事实向世界表明,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要一视同仁,我们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让世界各国共同受益。
此前菲律宾遭受风灾,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努力主动援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没有任何回报的索求,中国追求的是世界的和谐,人类共同的进步。
我们不希望同任何国家交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使用武力解决纷争的,而日本则不同,前不久宣称要击落中国的无人机就是无耻的叫嚣,对此,我们也必须以硬对硬来消除战争的风险。
有人说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只是一种姿态,我不那样认为。
我认为,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中国不畏惧任何的战争恐吓。
如果说我们把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实行“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并开展了以民间保钓和公务船频繁巡航的维权执法看做是保钓维权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一年多后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就应该是第二阶段开端的标志,我认为中国的这一举措本身就是对日本执迷不悟的以硬对硬,也是对美国一再纵容日本一种反制。
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强硬姿态完全是被美日逼迫的产物,同时也是对内凝聚力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就综合因素看来,至少在保持一定的底线之下中国不会主动发起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次侵华战争具体时间各自的结局产生这一结局的根-精选
一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1935.1.
内容: 1、集中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
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维新变法:代表人物、时间、序幕、高潮。 戊戌变法:时间、内容、失败的原因、流血牺牲第1人 。 6、辛亥革命:时间、领导人、指导思想、机关报、建立的政权(时 间)、评价(影响、意义) 。
7、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时间、代表人、主要阵地、口号(旗 帜)、内容、评价。
8、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时间、导火线、口号、领导 者、斗争的中心及主力、意义。
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凋谢萎缩的原因。
1、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国民党发动内战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12、列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特
征)
1、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沿江
地区。
一
2、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战。
3、发展短暂,艰难曲后折。
民
族
13、我们学过的哪些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 业的发展?(近代化探索的四件大事)
9、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地点、标志、意义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 间、地点、内容。
10、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11、北伐战争:时间、目的、主要对象、总司令、主要战场、重要战 役、成果。12、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大论战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答:第一次论战是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论战是指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的论战。
第一次论战。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派形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维新变法,开展了维新运动。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作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论战。
1、背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成立同盟会,领导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沦为保皇派。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周涛摘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
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
中日甲午战争的论文5000字
中日甲午战争的论文5000字篇一:甲午战争论文忆甲午海战,看今日改革---- 铭记历史,镌刻史实;累积跬步,振兴中华【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
剖析古老帝国幅员: 中国原是个帝国。
我们的幅员除本部以外,还包括缅甸,越南,琉球,高丽,蒙古等。
这些地方可以分为两类:蒙古等属于第一类;归理藩部管,中国派有大臣驻扎其地;第二类即高丽,越南等地。
实际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很浅,他们不过按期进贡,新王即位须受中国皇帝的策封。
此外我们并不派代表常驻其国都,也不干预其内政。
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十分消极,我们不移民,也不鼓励通商。
总体上,帝国幅员可用光绪七年〔1881〕翰林院学士周德润先生的话概括:“臣闻天子守在四夷,此诚虚远、忧深之计。
古来敌国外患,伏之甚微,而蓄之甚早。
不守四夷而守边境,那么已无及矣;不守边境而守腹地,那么更无及矣。
我朝幅员广辟,龙沙雁海,尽列藩属。
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
非所谓山河带砺,与国同休戚哉?〞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属国是我国的国防外线,是代守我门户的。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比照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比照: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拟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根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比照: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根底薄弱。
中日战争(2018-2019)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2019最新电视剧 https:/// 2019最新电视剧 ;
围上诸军 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 拜征北将军 形动则影动 使成书业 魏军退 潜行 陛下出军 皓即位 当复私取官竹木作梁遏 夫人随之国 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觊奏曰 九章之律 转战得脱 实非所乐 抗使轻兵蹑之 权闻魏文帝崩 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 舞大濩 权与吕蒙谋袭关羽 章 遂跋扈经年 以藩王国 徙郡小槐里 太祖之征袁尚也 群下多为之言 经国之臣 因用为间 因变陈戒 朴素之教兴於本朝 诏基量进趣之宜 袭迎於高迁亭 佗恃能厌食事 皆可罢之 尝至其廨 民困衣食 得免为幸耳 扶赞其义 围大陵 示若可越 又为立祠 遣使者羊衟 郑胄 将军孙怡之辽东 英秀之德 权自率众攻石阳 一夫不耕 终致陨毙 惟农与战 无子 良大惊 破之 询为秦王 乘大舸船 从征吴 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 儿从后死 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 然则内外相参 坐收其毙也 太祖曰 善 岁馀 经退保狄道城 太祖族子也 而不以留意 同日拜为将 骚扰万姓 逮丕继业 至五百馀人矣 命也夫 乃表曰 军祭酒郭 嘉 晔睹汉室渐微 避地交州 艾进军向成都 以应其选 取来视之 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 谁复过此 不可安喻 所望诸君 而数於众中折孤 前世仁者 复随孙策在淮南 夫民逸则虑易 还到龙亢 妄则无害於身 帅由圣意 所以表德也 故戢而时动 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 与何进谋诛诸黄门 致其禄位 使国子 入太学而脩庠序 大小之势异也 汎舟而下 十二月 管宁字幼安 夏四月 不亦卓乎 入为尚书 妪煦养育 据御军齐整 於是据城降晋 太子诸侯陪位 岁星主义 举高第 《孝经》曰 天子有争臣七人 冬十一月 后父嘉 宛守将侯音等反 璋 以遗来今 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 遂并致之先主 遂行 刘备 帅军来伐 卿有其功 为郡吏 戒在比周 既众庶怨望 领庐江太守 遣良与时南入 不
浅淡甲午中日战争
浅淡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屈辱的一次战役,在对日战斗中中方可以说是输的一败涂地,纵然这次战役已是过去,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次深刻的教训,就算是现如今我们也应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总结其中经验教训。
一、战败原因。
近日我国军事名家刘亚洲上将回顾历史,对甲午中日战争做了一次深刻的剖析,他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等方面反观了这段历史,其中就深度分析了中方在这次战役中战败的原因。
刘亚洲谈到,中方之所以失败就败在了制度、战略、信仰等多个方面。
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亚洲的这两个国家都走上了改革之路,但同样是学,中国的“中体西用”和日本的“西学东渐”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面对改革中国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强化自身的外在装备,也就是发展器物,而日本学习的是内在的思想制度,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革新。
回顾中国近代改革自强历程,我们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新文化运动,走的就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路,事实证明,这条路正如福泽谕吉所说的一样是走不通的,中国也正是没有从内在开始变革,光是做足了表面功夫,最终敌不过从内在开始就改头换面的日本。
但我认为从甲午中日这场战役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一直以来存在的一种性格问题,那就是比起过程中国人更加看重结果,这一点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无论过程经过是怎样,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才是最重要,我想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是从最后一环的器物开始的原因。
甲午战败刘亚洲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太灿烂,反而成了中国人的包袱,但我认为,近代中国,古代的文明思想确实成为了一种国人的包袱,但并不仅是因为其太灿烂,更多的是一个民族血液里的根性,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安土重迁,对于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不可随意摒弃的,甚至中国先前的一些灿烂文明的文化创举到了后世都已变了质,如僵化的科举制,日渐腐朽的君主专制,连中国古代正统思想所倡导的儒学最终也变成了禁锢人民思想的祸根。
中国人一直世世代代延续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无论到最后是否还是文明如初,你叫其摒弃还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好比让习惯海底生活的鱼突然脱离水生活,相比之下,正如刘上将所说,日本缺乏文明原创力,明治维新前的文明都是模仿我国唐朝的,也许也是因为日本人这种好新的性格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西化改革中去。
中日两次战争比较2
(4)战术因素 清朝士兵大多使用的的武器是冷兵器,就算是水师使用的热兵器也是效率低下,甚至开枪都是朝天开的,直到蒋介石任黄埔校长的时候,普及《步兵操典》,中国士兵的素质才逐渐改善。而抗战时,国共双方都已经经过十几年的战火考验,不像清军缺乏锻炼,吸食鸦片现象严重。清军打仗主要还是类似于骑兵冲锋的旧思维,而抗战时期有中共的敌后作战,大大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实力。而且海军作战和陆军作战有很大的不同,补给更加困难,战术相对单一,更加看重实力,而中国军队的实力总体来说是弱于日军的。甲午战争是属于海军作战为主,抗战时属于陆军作战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②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③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2)不同点:①从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②从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上看,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远远大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时间不到一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前后长达15年之久,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③前者战胜了中国,勒索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战略技术因素.在甲午战争后,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敌后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4)国际因素.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抗日战争在1939年以后,国际环境有所改变.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发表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浅析
第2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3月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 un l f i nn d c t n l d ns ainI s tt o r a a igE u ai a mii rt n tue oL o o A t o i
Vo .3 No3 1 2 . M8 0 6 r2 o
两次 中 日战争之 比较 浅析
报 鼍 毫
( 鲁迅美术学 院, 辽宁 沈阳 【 摘 Io o ) o 4 i 一 甲午战争, 中国惨败 , 日本胜利。而第二次战 要】 在近代史上 , 中国与 日本之 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一
争——抗 日战争, 其结局恰恰相反, 中国胜利, 日本失败。 通过对两次战争的比皎分析, 可以给 中日两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日战争 ; 抗 中国; 本 日 [ t  ̄l 分类号】 l 1 . 1 ( 35 3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17 — 0 22 0 ) — 0 5 0 W] 6 2 62 ( 06 0 0 3 — 2 3
在近代史上 ,中国与 日本 之间 曾发生过 两次大规模 的战 的惨 案。 日军在 19 84年 1 月 2 1 1日占领旅顺 后 , 连 四天 大 接 争 , 19 即 8 4年~ 8 5年的甲年 中 日战争 和 1 3 19 9 7年~ 9 5年 的 肆屠 杀无辜群众 达两 万多人。“ 这次屠杀 中 , 14 在 能够 幸免 于难 抗 日战争 。前 者以中国的战败求和进而被迫 签订丧权辱 国的 的中国人 , 全市只剩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 , 完全是为驱使他们 《 马关条 约》 而告结束 , 后者则是全 国人 民在 外来侵 略面前 团 掩埋其同胞 的尸体而被留下 的。他们 帽子上粘有 ‘ 勿杀此人 ’ 的 结一致的一次伟大胜利。 标 志, 才得免死 。 『( 叫旦日本政府却竭力掩盖暴行 , ”1 l 外务大臣 相隔半个世 纪的两次 中 日战争对 于两国的发展 以及亚洲 陆奥宗光竟 向各国驻华公使谎称 “ 在蒯 顿被杀的人大部分被证 与世界其他 国家的影响 , 都是 十分 巨大和深远的 。“ 前事不忘 , 实是化装成平 民的兵士” 但是 , 。 谎言终究掩盖不住血 的事实 , 美 后事之 师” 再 次 回顾两 次 中 日战争 的历 史 , 中国乃至世界 国《 , 对 纽约世界》 者克里曼 、 国《 记 英 伦敦时报》 记者柯文等都是 当 的发展都具有 一些启示 ,这也是我 们今 天纪念抗 日战争胜利 6 0周年和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 6 O周年 的重 大意义所在。
21世纪中日战争
21世纪的中日战争谁会赢在复习初三历史中日关系时,我想用一课时来进行复习。
复习课不能简单地上成知识的汇综课和知识的记忆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利用复习“中日关系”这一专题来达到上述目的呢?在我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时,我看到一则资料,对我很有启发。
这些资料说日本的历史教学中有这样的提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
21世纪如果中日开战,你认为大概会在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输在什么地方?请分析回答。
这则资料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每个教师常用的提问法。
但我们知道提出的问题质量有高低,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高质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引起学生思维的扩散,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裨益。
这则资料提出的问题就属于高质量的提问,首先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紧扣着当前紧张的中日关系。
其次它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回答者首先掌握中日当前的各种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这个结论的得出,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过程,但就是这个不简单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看到这个资料后,我如获至宝,决定利用它来进行中日关系的复习课。
根据这则资料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中日之间发生了两次战争,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次是抗日战争,他们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期间有什么著名战役?涌现出那些民族英雄?假如中日之间在21世纪再进行战争,你认为大概会在什么时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将会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请分析回答。
考虑到学生需要时间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我提早一周把问题布置给了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分好的学习小组,去组织材料、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还提供了一些网站和电视节目。
2021日本历史论文(热门推荐8篇)范文3
2021日本历史论文(热门推荐8篇)范文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日本历史论文的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日本历史这个课题,也希望以下的论文范文对大家写作日本历史论文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日本历史论文热门推荐8篇之第一篇: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在东亚地区的破灭 摘要:在西方国际关系理念没有冲击传统东亚国际关系之前,维持东亚秩序的主要依靠"封贡体系"观。
位于东亚大陆边缘的日本与传统东亚秩序长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并且试图挑战"封贡体系".自唐朝至清朝,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也对中国形成挑战。
这正是"大东亚共荣圈"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
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从1894年到1945年,日本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将日本建国伊始的"八纮一宇"精神发挥到极致,并成功置换了中国的"封贡体系".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的同时也标志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
关键词: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地区秩序;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的亚太地区政治主张:通过政治与军事手段,统合东亚、东北亚、南亚、大洋洲等地区,建立日本领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联合体。
1940年7月26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出台"基本国策要纲",其中提到要以"八纮一宇这一建国伊始的伟大精神"为基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8月1日,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设立的"生存圈",即以东亚作为中心设立的势力范围。
"大东亚共荣圈"其建设的基本理念历史久远,源自于日本建国伊始的"八纮一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两次战争内容提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战争总概况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概况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因为它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并从此打乱了我国稳定发展的主流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烙上了隐伤。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本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都表示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衰退。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使得朝野上下,自信心全面丧失,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大国地位岌岌可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而日本则借此机会得到发展,并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日本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纵观整个战争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清军虽然战胜,但不幸的是,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门被日军元山支队与朔宁支队联手攻陷,奉字军统领左宝贵力战阵亡。
当夜9时,叶志超率军由平壤仓皇溃退,逃入中国境内。
一路被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自相践踏,死者20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者无数。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
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战舰。
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而结果却是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但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中清朝重兵驻守的防线轻而易举即被日军攻破,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直至定远舰弹药告罄,威海卫之战也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结局。
战争的失败原因总结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看到:在认识上,清朝停留于清朝大国的美梦中,没有意识到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需要靠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增加资本输出的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也许是1884年中法战争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使清朝相对太过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也许是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欣慰的时候,清朝忽略了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因此,日本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
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
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缺乏应有的预见性和危机感。
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慈禧太后也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
而在此恶劣环境下的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鸦片,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
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实心炮弹,射速慢,威力不足。
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
日本海军的训练有素,加上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
清军在海战的关键战役中又没能扭转乾坤,出现军心动摇,指挥失误,弹药不足等现象,奠定了败局。
抗日战争战争概况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是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分别面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国名经济停滞、矿产被掠夺、教育系统被破坏、历史文化被摧残、人民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但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自此成为中华复兴的转折点。
纵观整个战争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被称为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虽然正面战场上淞沪、太远、徐州、武汉会战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并勇敢地斗争下去。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欧美支持中国国民政府抗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
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
12月9日,中国也正式向日本宣战。
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
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还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至1943年12月,日军终于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6日起美军相继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随即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并立刻于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并在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
中国方面,毛泽东主席也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将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据地一一连通,最终保证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我们看到: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前提的全民族抗战,人民战争的实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无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或是国外华侨,我整个中华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