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导论1
胶体稳定性的DLVO 理论
65胶体稳定性的DLVO 理论胶体(憎液溶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系统,它有很大的表面自由能,且具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倾向,这就是说,在本质上,憎液溶液胶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某些物理条件的改变,特别是电解质的加入,会显著地影响它的稳定性,使它聚集而沉淀。
早在一个世纪前,Schulze(舒尔茨)和Hardy(哈迪)就经验发现,异号离子的电荷数对溶胶的聚沉影响很大。
电荷数(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大。
如果将使溶胶聚沉的电解质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则一价、二价和三价异号离子的聚沉值之比约为66)31(:)21(:1,这个规律称为Schulze —Hardy 规则。
怎样解释这个规则,就成了胶体稳定性理论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直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这个问题才被两位前苏联学者Дерягин(杰里亚金)、Ландау(朗道)和两位荷兰学者Verwey(弗威)和Overbeek(奥弗比克)所解决,因此,称为DLVO 理论。
本专题就专门来介绍这个理论。
鉴于理论是建立在数学解析的基础上,下面的介绍只取推导的结果,而将介绍的重心放在物理意义上。
1.DLVO 理论这个理论完全着眼于溶胶粒子的作用势能与粒子间距的关系。
认为粒子间存在着两个相互制约的作用力,一是van der Waals 引力,它要使粒子兼并而聚沉。
另一是扩散双电层重迭所引起的静电斥力,它是维护溶胶稳定的原因。
因此,溶胶是否能够相对地稳定就取决于这两种力谁占据优势,DLVO 理论的首要任务便是分别计算粒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势能与粒子间距的定量关系。
(1) 粒子间的van der Waals 引力势能如所周知,分子之间是存在短程的van der Waals 引力的,这种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的7次方成反比。
它包括分子间的偶极—偶极作用,偶极与诱导偶极的作用和分子间的色散作用。
后者亦称London 力,在胶体中常常起着主要的作用,量子力学算得,London 力的引力势能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662A 43−−−=−=x x h V βνα (65-1) 式中h 为Planck 常数, ν为分子的特征振动频率,α为分子的极化率,x 为分子间距,负号表示吸引。
第一章 胶体的基本知识
(3)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1.憎液溶胶
半径在1 nm~90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
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
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
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
溶胶,是 一个不可逆系统,如氢氧化铁溶胶、碘
(1)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系统又分为三类:
1)溶胶:这是一类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分散相不能溶于分 散介质中,故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界面能,因此是热力 学不稳定系统。 2)高分子溶液:由于高分子是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中的,分 散相和分散介质没有相界面,因此它是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 统。 3)缔合胶体(胶体电解质):分散相是由表面活性剂缔合 形成的胶束。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很好的亲和性,因此 也是一类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
胶核 胶粒 胶团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2: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团的图示式:
[(AgI)m n Ag+ (n-x)NO3–]x+ x NO3–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例1:AgNO3 + KI→KNO3 + AgI↓ 胶团的图示式: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AgI)m n I – (n-x)K+]x– xK+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
均一、透明 稳定 能透过 能透过
1-100nm
>100nm
分子集合体、 大量分子或离 子的集合体, 高分子 呈固态或液态 较均一 较稳定 能透过 不能透过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透过 不能透过
课堂练习
1 、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 (1nm ~ 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得到纳米材料。下 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 同数量级的是( C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2、下列物质分离方法中,根据微粒大小进行分离 的是( CD ) A、蒸馏 B、重结晶 C、过滤 D、渗析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例:取10g NaCl配成100ml溶液,分散系是 NaCl溶液 分散质是 NaCl ,分散剂是 水 。
二、分散系的分类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浊液,溶液,胶体 分散系 浊液 溶液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nm)
>100
<1
1~100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⑴加热、搅拌 ⑵加(酸、碱、可溶性盐等)电解质溶液 ⑶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3、电泳(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阴极 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阴极附近颜色变深
通电前
通电后
Fe(OH)3胶体的电泳现象实验
胶体的制备: (1)分散法:将较大的粒子粉碎成胶体粒子大小的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
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 里,可能会看到缕缕阳光穿过枝叶,洒落在地面上。 这美丽景象的成因是什么?
胶体PPT教学课件
通过化学反应在气相中生成固体颗 粒,并沉降在基底上形成胶体。
生物制备方法
微生物发酵法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过程,产生胶体物质。
植物提取法
从植物中提取胶体物质, 如阿拉伯胶、果胶等。
动物提取法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胶体物 质,如明胶等。
03
胶体的应用
工业应用
印染
印染胶体通常用于丝织品、毛 织品和棉织品的印染,可以改 善织物的颜色和外观,提高产
胶体的基本性质
光学性质
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 此对光线具有强烈的散射作用,呈 现出独特的丁达尔效应。
电学性质
胶体粒子具有双电层结构,具有电 动电位,因此具有电泳现象和电渗 现象。
动力学性质
胶体粒子在布朗运动的作用下,具 有一定的扩散速度,具有动力学不 稳定性。
稳定性
胶体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 得益于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作 用和空间位阻效应。
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采矿
采矿过程中使用浮选剂和矿浆 等胶体材料,可以改善矿物的 浮选效果和分离效果,提高矿
物的回收率和生产效率。
造纸
造纸过程中使用胶体材料可以 改善纸张的印刷效果和外观质 量,提高纸张的强度和耐久性
。
生物医学应用
01
药物输送
药物输送是胶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可以利用胶体的吸
02
胶体的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方法
01
02
03
机械分散法
将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介 质中,形成胶体分散体系 。
胶体磨法
使用胶体磨将固体颗粒研 磨成胶体颗粒。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将固体颗 粒分散成胶体颗粒。
胶体与界面化学导论
• 水在玻璃上能铺展,水银在玻璃上却形成 液滴?为什么?
• 活性碳为什么可以做防毒面具?冰箱除臭 剂?
• 为什么在参观面粉厂时,不能穿带铁钉 鞋? • 土壤为什么能将水份保存起来? • 如何抑制沙漠地带水的蒸发? • 木制家具和油画为什么会自动裂损? • 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中? • 夏天牛奶为什么容易变质? • 洗衣粉为什么有去污作用? • 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 肥皂为什么能去污?
二、胶体化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 分子胶体(亲液溶胶) • 缔合胶体(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 • 粗分散体系和溶胶(憎液溶胶)
胶体分散体系分类 • 液溶胶: 分散介质为液体
灭火泡沫(G→L); 牛奶 (L→L); 墨 水(S→L) • 固溶胶:分散介质为固体 ◆ 泡沫塑料(G→S); 珍珠(L→S); 有色玻璃(S→S) • 气溶剂:分散介质为气体 雾(L→G) ; 烟尘(S→G)
课程学习的目的和学习方式
●“学生取得化学学位之后,很可能不知道什么 是胶体化学”——美国著名胶体化学家 ●“我们没有专门学过胶体化学,然而现在却整 天同它打交道”——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感受 ●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
●
●
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讨论,主动获取知识 采用文献导读的方式,学生从网络获取更多的信 息, 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NO8:第四章:界面电化学(1)溶胶的电 学性质与胶团结构(2)界面双电层与电动 电位(3)界面电化学的研究方法介绍(4) 电动现象及其应用 NO9:第五章:溶胶的稳定性(1)溶胶的 稳定性与DLVO理论(2)溶胶的聚沉(3) 影响溶胶聚沉的各种因素与规则 NO10:高分子溶液介绍;聚电解质的应用 举例—絮凝剂(2)乳状液介绍;乳状液的 应用与前景了解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及其应 用 NO11:课程考试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讨论
第一节 胶体概论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碱 盐 空气、碘酒等
Cu、Fe
O2、H2 CuO、H2O
HCl等 NaOH等 NaCl等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 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所能提供 的信息较少,人们在认识事物 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
(2)交叉分类法: 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特点:物质所属类别有交叉部分
由于胶体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所以 可以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
滤纸 半透膜
科学探究4. 实验示意图
浊液 胶体 溶液
2.渗析
盛有淀 粉胶体 和食盐 溶液的 半透膜 浸在蒸 馏水中
一定时间之后, 烧杯中能够检测出的是: 检测不出的是:
电场作用下胶体有什么表现?
-
阴极
阳+极
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NaCl等
化合反应A+B=AB
按反应前后种 类、类别分类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化学反应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按得氧、 失氧分类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这是什么 分类方法?
2、分类的方法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特点: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2、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CaO,NaOH,Na2SO4, CaCO3,Ca(OH)2,H2SO4进行分类。
化合物
酸
HCl H2SO4
碱
盐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第12章 胶体1
• 入射光频率与分子固有频率相同,则产生吸收; • 光束与系统无任何作用,则产生透过; • 入射光波长小于分散相粒子尺寸,则产生反射; • 入射光波长分散相粒子尺寸相近,则产生散射。
• 可见光波长在400~760nm,而胶体粒子的线度为: 1~1000nm,符合散射的条件,所以光投射到胶体系 统时会发生散射作用。
2、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
反比,因此波长越短的光散射越强。
入射光 400~700nm
I0 I ∝1/λ4
溶胶
透射光 650nm 散射光450nm
• 防雾灯用黄色灯
• 3、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相差愈大,散 射光愈强。 • 由此可以鉴别高分子溶液与溶胶 • 4、散射光的强度与粒子的数密度与正比。 • 即: I 1 c1
dx 2r 2 ( B 0 ) g dt 9
毛 细 管
• ③旋转粘度计法: • 测量砣在液体旋转时
• 所受阻力 F 的大小;
t 水 t水
旋转粘度计示意图
弹簧
指针
外筒转动
§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
• 溶胶系统的电动现象
• • 在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系统中分散相的固体粒子 与分散介质(液体)发生相对运动,如电泳和电渗; 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
4.5
3.8
4.2
二、扩散
• 扩散: 溶胶粒子由粒子浓度的高区域向低区域的
定向迁移现象。 • 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布朗运动或热运动。 • 菲克(Fick)定律: • 胶体系统的扩散与溶液溶质相似,也服从Fick定律;
dn dc DAs dt dx
比例系数D称为扩散系数,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2.S-1
胶体PPT资料(正式版)
氢氧化铁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写“↓”?
因为是介稳体系,无沉淀现象。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3.胶体
CuSO4溶液
Fe(OH)3胶 体
泥水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硫酸铜
无光亮通路产生
溶液
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无光亮通路产生
•原因之二:布朗运动。(次要)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3.胶体
(2)胶体性质 ④胶体聚沉
•方法一: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如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 •方法二:加电解质溶液如盐卤点豆腐。 •方法三:加热如煮鸡蛋。
例:把稀H2SO4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的 现象是 先沉淀后溶解 。 原因是 氢氧化铁胶体遇稀硫。酸电解质先聚沉,后氢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应用: 区分胶体和溶液 (2)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大小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
C、NH4NO3
D、NH4Cl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现学现用:你现在能解释以下生活现象吗?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③介稳定性(阅Leabharlann P28科学视野)不能长时间加热 4.
氯化钠固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100nm > d粒子直径 > 1nm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③介稳定性(阅读P28科学视野) 1nm<d<100nm 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泥水浊液是怎么得到的? ②电泳—— (视频)胶粒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胶体课件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食品胶体第一章
在能形成聚合物凝胶的食品生物大分子 中,常见的有一些多糖(琼脂,海藻胶, 卡拉胶,果胶)和一些蛋白质(明胶)。
食品胶体第一章
凝胶化(gelation): 生物大分子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被 转变成生物大分子凝胶的过程。
食品胶体第一章
凝胶化发生的条件:
改变温度:温度的改变会导致生物大分子构象
的改变,进而改变分子的缔合性质。如果此时 的大分子已达到一定的浓度,就能发生凝胶化。 降低温度可能导致分子的构象更为有序,这种 情况下所发生的凝胶化过程可视为是一种不成 功的大分子结晶过程。升温常导致分子的无序, 进而因为一系列复杂的新引起的分子间反应而 产生网状结构。
凝胶的特点:
1.分散相的量远远少于连续相。 2.从分子状态来说,分散相中可存在分子和 离子的自由扩散,所以体系如同液态 (liquid-like);但宏观地看,这种体系又可 以视为固态(Solid-like),因为胶体粒子或 大分子交联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在抵制体系变 形时有储藏机械能的能力。
食品胶体第一章
•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 的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 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 究热点。如铂黑电极及多孔电极由于其表面积较大,电流 密度小,因而极化小;再如,由超细微粒制备的催化剂由 于具有很高的比表面因而催化活性较普通催化剂高;此外, 将药物磨成细粉以提高药效、将金属做成超细微粒以降低 熔点都说明了超细微粒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
食品胶体第一章
§1.2 胶体稳定性概念
稳定性是胶体的一个基本性质。在特定的时间 里,胶体的稳定性可因其是否存在粒子的可观 察到的聚集和上浮(或下沉)进行定性。
胶体科学导论1
压力
P1 *
第二章 胶体的形成和增长
溶液中的析晶情况
析晶方法:
ln
恒温蒸发 C' 亚稳区 C'' C B B' A B''
a 2σ Vs 1 = ao RT r
第二章 胶体的形成和增长
a为溶解度 恒温蒸发 溶解度(饱和浓度) C' 亚稳区 C'' C B 冷却 B' A B''
溶解度(饱和浓度)
1、恒温蒸发 2、冷却
胶体与高分子溶液的区别
它们的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也具有多分散 性及组成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所得到的许多共 同性质。 胶体是热力学上不稳定的多相物系。两相放在 不同点 一起不能自发地形成胶体。相反地,形成的胶 体有自发分相的倾向。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上 稳定的均相物系,是真溶液。当溶质与溶剂混 合时会自发形成溶液。
Mn
胶体粒子。 凝聚法: 将原子、离子或分子聚结成胶体粒子。
*本章的方法为凝聚法
不变。
第二章 胶体的形成和增长
§2-2胶体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胶体的形成和增长
1 相图、平衡相和亚稳相
温度
亚稳区:在 理论上应发 生相转变而 在实际上又 不能发生相 转变的区域
亚稳区
凯尔文方程
A B
C TA TB TC
②按分散相(分散相)及分散介质的聚集态分类
分散介质: 液态。 分散相: 气态、固态、液态 →(液) 溶胶 分散介质: 固态。分散相: 气态、固态、液态 → 固溶胶 分散介质: 气态。分散相: 固态、液态 → 气溶胶
胶体与真溶液的区别
胶体 真溶液 4)没有确定的组成和结构,受 溶质分子都有固定组 外来添加物的影响很大,而且 成和结构,也不能再 可以分裂,在化学组成上仍保 分裂。 持原来的性质。 相同点
胶体化学讲稿
溶 胶 的 净 化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胶体系统的电学性质 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 憎液溶胶的稳定理论-DLVO理论 憎液溶胶的聚沉 乳状液
§12-2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1、Tyndall(丁铎尔)效应 1869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分散相 分散介质 名称
实例
气
泡沫 肥皂泡沫、灭火泡沫
液
液
乳状液 牛奶、豆浆
固
液溶胶 金溶胶、硫溶胶
气
泡沫玻璃、泡沫塑料
液
固
固溶胶 珍珠
固
有色玻璃、有色塑料
液 固
气
气溶胶 水雾、油雾 烟、尘
溶胶 憎液溶胶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相界面
亲液溶胶 均相,无相界面 高分子溶液
单位体积溶胶的散射强度:
I= 9 2V 2C 2 4 l 2
n 2 n02 n2 2n02
2
1 cos 2
I0
I :散射光强 ;
V :一个粒子的体积;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散射角;
I0 : 入射光强;
C :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同1 I2 C2
如已知C1,可求C2
可通过光散射来测定溶胶和粗分散系统的浊 度
§12-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1. Brown 运动 胶体粒子在介质中作无规则运动
Einstein-Brown
平均位移公式:
x
RTt
3L r
1/ 2
波长越短的光,散射越强。
例:用白光照射溶胶,散射光呈蓝色,透射光
胶体基本理论—胶体体系概述
现代胶体科学的研究特点
其中,两个根本的问题始终是胶体和界面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中心
(1)分子间力和界面力的性质问题,主要是弱相互作用。在分散体系中, 分散相的相互作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相互作用,分散相与吸附物的相互 作用,分散介质与吸附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吸附层中吸附物的相互作用等都 受到这种力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
考试考核
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 线上考核、互动、评价:50% 期末考试:50%
基本理论
界面和分散体系 胶体体系概述 胶体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结构和定义 表面张力和表面特性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 乳状液HLB值、PIT理论
在胶核同周围介质的界面区域就形成所谓双电层,内层是胶核固相的电位离子层, 外层是液相中的反离子层。
这些异号离子,其中紧靠电位离子的部分
胶核
被牢固的吸引着,当胶核运动时,它也随着
一起运动,形成固定的离子层,称为吸附层。
而其它的异号离子,距离电位离子较远,受
到的引力较弱,不随胶核一起运动,并有向
水中扩散的趋势,形成了扩散层。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物质
亚微观结构
分 子 原 子 基本粒子
物理
胶体
化学
物理
胶体与界面化学主要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是 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既要研究胶体化学的问题,有必然涉及表面化 学的问题,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分散体系 纳米材料
分散体系的形成与稳定
光学性能、流变性能 智能流体、电磁流变体
胶体的结构
胶 团
内
胶核
离扩 子
层
散
层 胶体构造示意图
胶体知识点总结
胶体知识点总结一、胶体的定义胶体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溶液态体系,其中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稳定的悬浮体系。
在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悬浮物之间,一般为1-1000纳米。
此外,胶体的分散相不会在溶剂中沉淀或沉降,而是形成了均匀的悬浮状态。
二、胶体的性质1. 蓬松性:胶体中的分散相颗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间隙,因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这使得胶体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保水性。
2. 不透明性:由于胶体中的分散相颗粒呈胶束状态或乳状分布,在光线照射时会散射光线,导致胶体呈乳白色或浑浊状态,因此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态。
3. 稳定性: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散相颗粒之间存在着静电作用力、分子作用力或物理交联作用力等,这些力使分散相颗粒保持在溶剂中不沉淀、不融合,形成较长时间的稳定分散体系。
三、胶体的分类根据溶剂和分散相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溶胶、凝胶和气溶胶:1. 溶胶:指溶剂为液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的胶体。
例如:银胶体、铁胶体等。
2. 凝胶:指溶剂为液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的胶体。
例如:硅胶、胶凝体等。
3. 气溶胶:指溶剂为气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的胶体。
例如:烟雾、大气悬浮颗粒等。
根据分散相颗粒的大小,胶体可以分为溶胶、胶凝体和胶束:1. 溶胶: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在1-1000纳米左右,分散相颗粒保持在溶剂中分散,并不沉淀。
2. 凝胶: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在1000纳米以上,分散相颗粒呈现三维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弹性。
3. 胶束: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在1-100纳米左右,分散相颗粒在溶剂中形成聚集体,被表面活性剂包裹,形成微小胶束结构。
四、胶体的制备方法1. 沉淀法:通过溶剂中的化学反应,产生较小的固体颗粒,形成溶胶胶体体系。
2. 微乳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水/油界面上形成胶束结构,形成微乳液,再通过调节条件使小的胶束结构聚集形成凝胶体系。
3. 破碎法:通过超声波、搅拌等方式对块大颗粒进行破碎,形成分散相颗粒较小的胶体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其作为药物控释载体的应用王芳(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厦门361005)摘要:介孔材料是近年来国际上跨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催化、电、磁、传感器、纳米材料合成、光学器件和色谱载体等领域中有着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分类,其作为药物控释体系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介孔材料合成机理药物控释介孔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其特点是孔道大小均一、排列有序、孔径可以在2~50 nm范围内连续调节,从而将分子筛的规则孔径从微孔拓展到介孔领域,同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及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在吸附、分离、催化等方面及光、电、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在催化、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对材料的形貌有特殊要求,如何合成出尺寸较均一、具有一定规整外貌(纤维、薄膜、薄片和球状)的介孔材料已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1992年,美国Mobil 公司的科学家们首次运用纳米结构自组装技术,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制备出具有均匀孔道、六方有序排列、孔径可调的MCM-41 介孔材料[1],从而为介孔材料的制备拉开了序幕。
2 介孔材料的生成机理、分类及合成2. 1 介孔材料的生成机理目前,关于有序介孔材料的生成机理有多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Mobil公司的科学家提出的液晶模板机理和协同作用机理,其他都是这两种机理的补充、改进和完善。
2. 1. 1 液晶模板机理( liquid-crystal templating ,LCT 机理)该机理认为:表面活性剂在加入无机反应物之前形成液晶相(先形成球形胶束,再形成棒状(柱状)胶束,浓度较大时生成六方有序排列的液晶结构) ,溶解在溶剂中的无机单体分子或齐聚物因与亲水端存在引力,沉淀在胶束棒之间的孔隙间,聚合固化成孔壁。
即认为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液晶相胶束是生成介孔结构的模板剂,如图1 (a) 。
LCT 机理简单直观,但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存在矛盾。
2. 1. 2 协同作用机理(cooperative formation mechanism)该机理认为:表面活性剂的液晶相是加入无机反应物之后形成的,是胶束和无机物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胶束加速无机物种的缩聚反应和无机物种的缩聚反应对胶束形成液晶相结构有序体的促进作用) ,此液晶作为介孔结构生成的模板剂,如图1(b) 。
图1介孔材料的结构导向合成机理:(a) 液晶模板机理;(b) 协同作用机理[2]2.2. 介孔材料的分类根据介孔材料骨架化学组成不同,可将其分为硅基和“非硅”组成两大类。
就硅基介孔材料而言,即构成骨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又包括纯硅的和掺杂有其它元素的两大类材料。
和微孔沸石分子筛的研究发展历史一样,最初的介孔材料的研究也是从硅酸盐和硅铝酸盐开始的。
最著名的介孔分子筛材料当属于以MCM-41、MCM-48 和MCM-50为代表的M41S 系列材料。
Kresge等[2,3]采用季铵盐为模板剂,在水溶液中直接应用硅源物质作用合成了介孔材料,该方法工艺简单,对原料要求不高,制备的材料结构有序性高,性能稳定;因此,该材料一经报道,立刻引起材料化学界的广泛关注,使得对这类材料的研究迅猛发展。
通过使用不同的模板剂和硅源,采用不同的合成条件和合成手段,具有新颖结构、优越性能的介孔材料的合成层出不穷。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SBA-n系列介孔材料。
1994 年以来由Stucky 等[4],在强酸性条件下,利用嵌段聚合物P123 为模板剂制备而得。
其中的SBA-15 介孔材料,具有孔径更大(5-30 nm)、孔壁更厚、稳定性更高、有微孔连接介孔孔道形成三维连通的特点,备受广泛关注[5]。
利用一定比例的嵌段聚合物P123、F127为模板合成立方“cagelike”的SBA-16 介孔分子筛,空间群为Im3m,其笼和口径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水热合成的时间、温度及模板剂的比例来加以控制[6-8]。
其它的氧化硅介孔材料主要有Pinnavaia等[9]以长链伯胺为模板剂合成的HMS材料和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的MSU材料。
Ryoo等[10]合成了具有三维结构交错的KIT-1介孔材料。
赵东元等[8,11]以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剂,以间三甲苯和氯化甲等为辅助添加剂,合成了具有面心立方的FDU-n系列介孔材料。
Che 等以手性生物大分子氨基酸为模板剂,以有机胺硅烷化试剂或季铵盐为共模板剂,采用新颖的S-N+I-合成路线,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空间群的介孔材料。
其中以C14-L-AlaA 和APTES 合成的六方相介孔材料,不仅具有螺旋形的形貌,而且具有周期性螺旋走向的孔道[12]。
对于硅基介孔材料而言,由于骨架由氧化硅组成,虽然具有少量的弱酸中心,对某些酸催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其它绝大多数催化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介孔材料的结构上的优越性。
因而,在不破坏介孔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向介孔孔壁上掺杂或镶嵌等方式来合成含杂原子的介孔分子筛,增加了酸中心的数量和强度,同时也改善了介孔材料其它多方面的性能,如骨架稳定性、亲/疏水性质、表面缺陷浓度、选择催化能力及离子交换性能等。
大大拓展了介孔材料的应用范围。
非硅介孔材料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的Stucky研究小组开始,现在研究此类材料的科研团体遍布全世界,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
现在已得到许多种类的“非硅”介孔材料,包括金属掺杂的介孔材料、各种介孔金属氧化物、介孔硫化物、介孔磷酸盐、介孔金属、介孔碳等。
2.3介孔材料的合成介孔材料的合成一般采用“模板法”进行,通常将其分为两类:“内模板”和“外模板”。
“内模板”法是通过选择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模板,无机物种在一定条件下与有机模板相互作用,进行自组装形成有序的介孔材料,然后通过焙烧或者溶剂抽提的方法去除掉有机模板剂而得到规整的有序介孔孔道。
常见的介孔材料大多数都采用“内模板法”制备得到。
但是对于一些介孔材料制备时,使用“内模板法”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选择“外模板法”构筑介孔材料。
“外模板法”也称作“纳米构筑法”,或者说一种结构复制的方法,将一些有序的多孔材料作为模板,通过在其孔道内填充无机物种或者有机碳水化合物,通过焙烧或者酸处理去处“外模板”而得到有序的介孔材料,常见的介孔碳材料就是采用此法制备得到。
图2油-水-表面活性剂相位图,图中展示作为介孔材料的模板剂的不同胶束结构[14]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合成介孔材料,由于受到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以及它们与无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反应温度、介质的酸碱度、反应时间、反应速度以及脱除模板剂方法等很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介孔材料的合成规律是相当复杂的。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条件,孔道结构的形状和对称性也将发生着变化,如图2所示,在一个典型的油-水-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通过改变上述的反应体系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的介孔材料[14]。
可用于介孔分子筛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很多,根据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四个类型:(1)阴离子型,具有带负电的极性基团,常用的有CmH2m+1COONa,CmH2m+1OPO3H2,C m H2m+1OSO3H 或C m H2m+1OSO3Na 等;(2)阳离子型,具有带正电的极性基团,常用的有C m H2m+1(CH3)3N+Br或C m H2m+1(CH3)3N+Cl;(3)非离子型,极性基团,不带电,常用的有长链烷胺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PEO-PPO)和三嵌段共聚物(PEO-PPE-PEO)等;(4) 两性型,带两个亲水基团,一个正电,一个负电,例如甜菜碱类的表面活性剂。
通过模板法制备介孔材料的过程中,无论用何种机理来解释其具体形成过程,对于有机模板剂与无机物种之间的作用方式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或者说主导因素。
通常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可以根据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不同分为三大类,如图3所示[15]:(1)对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如果和阴离子型的无机硅物种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那么合成的路线为S+I-。
如果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其pH值低于2时),此时的无机硅物种具有正电性,那么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时候需要增加具有负电荷的抗衡离子X-(如卤素离子Cl-或Br-),此时合成的路线为S+X-I+;(2)对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如果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且无机硅物种具有负电荷,那么需要加入具有正电荷的抗衡离子M+(如阳离子Na+或K+),则合成的路线为S-M+I-;当然若具有正电荷的无机硅物种,那么无需要额外加入其他电荷的离子,直接按照S-I+路线进行;(3)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如果和中性的无机硅物种作用那么是S0I0路线[16];如果和离子对相互作用则是S0(IX)0路线。
图3 不同类型的硅-表面活性剂的表面示意图,S:表面活性剂分子;I:无机物的骨架;M+和X-:相对应的抗衡离子[15]在上述介绍的反应路线中,前两种在无机物种和有机模板剂分子之间是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而后面的中性模板剂分子则是通过氢键与无机物种相互作用。
总之,对于介孔材料的合成,受到表面活性剂、无机物种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主导因素制约,同时受到外界的条件诸如温度、湿度,介质的pH和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影响,合成过程中改变着无机物种与有机物种之间的作用方式和排列方式,使它们之间的界面形状发生改变,直接影响了所得到的介孔材料的孔道结构,从而得到了不同空间排列的介孔材料。
3介孔材料在药物控释载体系的应用近年来,药物控释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
作为药物控释的载体需具有以下性[16]:生物适应性、较高的药物负载量、药物分子零提前释放(零泄漏)、组织特异性和靶向引导能力以及合适的药物控释速率。
介孔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排列,均匀可调的孔径,大的比表面及孔容等特性,使其在药物投递和控释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药物发挥药效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药物到达病灶,二是药物在病灶位置具有一定的浓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
对此,研究人员发展出各种靶向给药和控制释放体系,如胶束,脂质体,纳米球,多功能团超支化聚合物等。
介孔材料具有均匀可控的孔道和大的比表面积,可被有机官能团修饰及无明显的生物毒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实现对药物的靶向给药和控制释放.[17-20]Vallet-Regí等人第一次使用介孔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并发现介孔孔道对药物分子具有缓释作用。
[21]介孔材料还被用来做成各种药学装置,对各种外部刺激如pH、光照、温度等产生智能性响应释放。
3.1 pH响应与人体内正常组织的pH差别是病变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病变组织(如癌组织)具有较正常值偏低的pH,因此需实现药物的低pH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