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ppt2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2 《老子》五章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 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楚国苦 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 化名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 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而君 诸子 君博 而.学 有意 而., 日瞻 参予 省马 乎首 己可 (也(并且如,果而,且假,如表,递表进假设
)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你的
)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接着,表承接 )
4.古今异义
(1)名可名,非.常.名 古义: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_抛__弃__学__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3)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古义:__灾__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吉祥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 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 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观其徼.(jiào) 受国之垢.( ɡòu ) 无所乘.之(chénɡ )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 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 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 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 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 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 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 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 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 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 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 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 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 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 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 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 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 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老子》五章精选教学PPT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你知道“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 身上得到体现?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 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 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 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 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 诸侯国。
有一天,伯爵出于关怀,悉心的陪同 葛黛瓦 到郊外 游览, 希望能 令她开 心一点 ,过些 好日子 。 “您为何如此忧郁,难道奴仆们待您 不好吗?” 伯爵终于忍不住,试探的问。
“市里的百姓为了上缴赋税,所有的 人脸上 都像贴 满了怨 忿,我 哪里来 高兴呢?” 葛黛瓦非常叹息的回答。 “您就为了一群贱民而忧愁,真是有 失大体 。”伯 爵正是 为了多 收点赋 税而焦 急,听 到葛黛 瓦所说 ,突然 生气地 说。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 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 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经》(又称《老 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 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祖。
立身处世之根本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 恢复正常的秩序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朋友圈传上了一张坐在马背上的赤裸 女人的 照片, 那是英国著名画家约翰柯里尔画的油 画《马 背上的 葛黛瓦 夫人》 。这幅 画没什 么特别 ,也没 有什么 见不得 光的地 方,为 什么有 那么大 的影响 力存在 于世呢 ?我好 奇的把 贴文看 了下去 。 1040年,英国考文垂市的利奥夫里克 伯爵娶 了一名 美丽的 妻子葛 黛瓦, 她貌美 如花, 典雅端 庄,为 人善良 ,市民 都十分 敬慕她 ,但她 过门后 始终闷 闷不乐 ,表现 不了她 最美丽 的一面 ,只反 应她的 忧郁, 也没有 人可以 开导她 。久而 久之伯 爵的心 情也不 愉快, 总想找 个机会 诉说一 下。
人教版语文选修《老子》五章ppt课件
如张振镛也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 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
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更有人认为:“《老子》五
千言,确是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生
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
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
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它包含 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 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二、客观事物的真 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 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 开宗明义的作用。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 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修身名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陈寿《三国志》 赏读: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 做。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
修业,有所作为。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赏读:要想让人不知道,就莫如不做。后衍变为“若
理以形象化、具体化。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 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 之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 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 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 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 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
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更有人认为:“《老子》五
千言,确是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生
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
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
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它包含 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 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二、客观事物的真 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 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 开宗明义的作用。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 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修身名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陈寿《三国志》 赏读: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 做。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
修业,有所作为。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赏读:要想让人不知道,就莫如不做。后衍变为“若
理以形象化、具体化。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 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 之处,“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 顿挫抑扬;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 回味无穷”,“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 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 仅仅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
老子五章精华版课件
Leabharlann CHAPTER03
老子的人生观
淡泊名利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被 世俗的利益所诱惑,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真正的幸福。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名利是人生中最大的诱惑 ,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内 心的真正需求。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 名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 的幸福。
谦虚谨慎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傲自大,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
回归自然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力量和法则,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 活方式。通过回归自然,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CHAPTER
04
老子的伦理观
仁慈
总结词
养生之道
01 02 03
道法自然
在养生方面,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 来维护身体健康。他强调饮食起居要符合阴阳五行、四时 五脏的原理,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的效果。同时, 也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合理调节生活作息和运动方式。
静心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 修炼心性、消除杂念、保持清净,可以调和气息、舒缓压 力、增强免疫力。他主张通过冥想、打坐、呼吸练习等方 法来达到静心养生的效果。
和谐
要点一
总结词
老子认为和谐是社会的最高价值,人们应该以和谐为目标 ,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老子的伦理观中,和谐是社会的最高价值。他主张人们 应该以和谐为目标,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社会的和 平与繁荣。他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人 类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的人生观
淡泊名利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被 世俗的利益所诱惑,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真正的幸福。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名利是人生中最大的诱惑 ,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内 心的真正需求。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 名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 的幸福。
谦虚谨慎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傲自大,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
回归自然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力量和法则,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 活方式。通过回归自然,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CHAPTER
04
老子的伦理观
仁慈
总结词
养生之道
01 02 03
道法自然
在养生方面,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 来维护身体健康。他强调饮食起居要符合阴阳五行、四时 五脏的原理,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的效果。同时, 也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合理调节生活作息和运动方式。
静心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 修炼心性、消除杂念、保持清净,可以调和气息、舒缓压 力、增强免疫力。他主张通过冥想、打坐、呼吸练习等方 法来达到静心养生的效果。
和谐
要点一
总结词
老子认为和谐是社会的最高价值,人们应该以和谐为目标 ,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老子的伦理观中,和谐是社会的最高价值。他主张人们 应该以和谐为目标,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社会的和 平与繁荣。他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人 类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五章ppt
• 第二章译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恶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就产生了。所以有和 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与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由互相对立而 依存,音与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前与后由 互相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实行身教,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 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 的目的,成功了不占有,只有不占有,才不会失 去。
• 第二章读后感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 恶已,极致论 • 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 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 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 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 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 一份空间。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每个人都要学雷锋,若不懂得照顾好自己,便也做不了 多少好事,知善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换角度思索, 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独不知为善,恶了自己终不得其名。 善恶相生,有无相生,有了有,但显见无也,无欲则刚, 是否可为有。
《 老 子 》 五 章
一、教学要求
•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学习要点
•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 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人。一说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 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 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 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 退隐,著《老子》。
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 通用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开场白, 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 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 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 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 乎俯拾皆是。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 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 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 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开场白, 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 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 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 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 乎俯拾皆是。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 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 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 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五章.ppt
2018/6/2
21
无为而治
2018/6/2 22
◎价值观◎
•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 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 这个叫“以天合天”
2018/6/2
23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 • • • • •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18/6/2
18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 • • • •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 • • • •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8/6/2 14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 • • • • • • •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
2018/6/2
• 可见,老子的“道”论包括: “道”是世界的本原;由“道” 到万物,是一个逐渐运动、演化 的过程,即“道法自然”的过程; • “道”是万物变动的根源,它在 万物演化中体现出相反而相成的 作用。
• 《老子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前551-前479年),他创立“私学”, 授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 孔子从人的亲情出发,倡导仁爱哲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道理平实、深刻。他不谈人的生死,“未 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不言“怪、力、乱、神” (《论语· 述而》)。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在形式上维护 西周的礼制,但灌注了新的思想,即仁爱思想,以达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相互和谐的社会境界。 • 所有这些主张,在老子看来,都是功利性的、世俗性的,不予肯 定。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并认为像孔子这样直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表现出“骄气”和“多欲”,应当把这些毛病去掉。“骄气”和 “多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功利化、世俗化。这很像是老 子的口吻。
21
无为而治
2018/6/2 22
◎价值观◎
•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 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 这个叫“以天合天”
2018/6/2
23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 • • • • •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18/6/2
18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 • • • •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 • • • •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18/6/2 14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 • • • • • • •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耶?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
2018/6/2
• 可见,老子的“道”论包括: “道”是世界的本原;由“道” 到万物,是一个逐渐运动、演化 的过程,即“道法自然”的过程; • “道”是万物变动的根源,它在 万物演化中体现出相反而相成的 作用。
• 《老子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前551-前479年),他创立“私学”, 授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 孔子从人的亲情出发,倡导仁爱哲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道理平实、深刻。他不谈人的生死,“未 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不言“怪、力、乱、神” (《论语· 述而》)。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在形式上维护 西周的礼制,但灌注了新的思想,即仁爱思想,以达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相互和谐的社会境界。 • 所有这些主张,在老子看来,都是功利性的、世俗性的,不予肯 定。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并认为像孔子这样直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表现出“骄气”和“多欲”,应当把这些毛病去掉。“骄气”和 “多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功利化、世俗化。这很像是老 子的口吻。
《老子》五章课件课件
浅析自然与道之间的相通性,深入探索古人对自然 和生命的看待。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1
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的含义和作用。
2
顺其自然的理念
探讨顺其自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古人对顺应自然的认识。
3
心灵与大自然的共鸣
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的内心和大自然的相互印证。
第五章:道的修行和人的养生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具体介绍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让您深入了解道德经的精髓。
第二章:道的本质和道的运作
道的本质和实质
从道的意义和性质入手,分析道的 本质和实质,为您揭示道德经的天 人合一思想。
善与恶
探讨古人对善与恶的认识,思考善 恶的界限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 响。
虚空和实在
1 道的修行和渐进之法
道的修炼过程与方法,深入介绍道家修身养性的渐进之法。
2 谦抑和淡泊的心态
阐述谦虚谨慎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3 人的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介绍老子对人的养生与保健的思考,提出健康与长寿的生活方式。
结语: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道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 从中汲取力量。
在传统中汲取现代灵感
借鉴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探索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 新意义和应用。
老子五章课件PPT
本课件是关于《老子》第一至五章的精品PPT。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了解 道德经的基本背景以及其核心思想,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道德经的概述
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背景
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道 德经》,帮助您了解老子及其 思想的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1
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的含义和作用。
2
顺其自然的理念
探讨顺其自然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古人对顺应自然的认识。
3
心灵与大自然的共鸣
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的内心和大自然的相互印证。
第五章:道的修行和人的养生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具体介绍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让您深入了解道德经的精髓。
第二章:道的本质和道的运作
道的本质和实质
从道的意义和性质入手,分析道的 本质和实质,为您揭示道德经的天 人合一思想。
善与恶
探讨古人对善与恶的认识,思考善 恶的界限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 响。
虚空和实在
1 道的修行和渐进之法
道的修炼过程与方法,深入介绍道家修身养性的渐进之法。
2 谦抑和淡泊的心态
阐述谦虚谨慎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3 人的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介绍老子对人的养生与保健的思考,提出健康与长寿的生活方式。
结语: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道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 从中汲取力量。
在传统中汲取现代灵感
借鉴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探索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 新意义和应用。
老子五章课件PPT
本课件是关于《老子》第一至五章的精品PPT。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将了解 道德经的基本背景以及其核心思想,领略中华文化的瑰宝。
第一章:道德经的概述
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背景
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道 德经》,帮助您了解老子及其 思想的背景。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道”怎样演化为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敬,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019/3/18 17
•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 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 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 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 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 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 “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 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 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 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 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2019/3/18 14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19/3/18 15
• 一个东西是浑然一体的,它存在于天地之先。无声 无息,又无形体,它不依靠外力,循环运行永不停 止。可以称为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它,把 它叫做‘道’,勉强叫它为‘大’。大叫做消逝, 消逝到极远,从极远又返还。所以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国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 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自己)。 •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等,王弼通行本“人”均作“王”字,但 却是按照“人”字注解的;“域中”,马王堆甲、 乙本作“国中”。“天”、“地”没有意识,但 “人”是有意识的;人体验到“道法自然”的真理, 即世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道理,进而在“自然而 然”上下功夫,不自以为是,人才能称之为“大”。 2019/3/18 16
2019/3/18 12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19/3/18 13
翻译解读
• 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可是并不是常道。名,可 以用文字来表述,但并不是常名。‘无’才是天地的开 始。‘有’才是万物的开端。人们用‘无’去了解道的 奥妙,用‘有’去体会道的创造。‘有’与‘无’同源 于道,不过表述不同,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的。极远极 深,这种玄妙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 这里,老子提出了三个概念:道、无、有。什么是 “道”?道是有、无的统一。什么是“无”?“无”不 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形象,没有体积。它和具体 的事物不同,指的是空间,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什么是 “有”?“有”是万物的开端,指能够被人感知的事物 的确定性。万物来源于“有”与“无”。有与无的作用 是玄妙的,“玄妙”才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22
2019/3/18
翻译解读
•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 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 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 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 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 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 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29
2019/3/18
翻译
•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 并不使用。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 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 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 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 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 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 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2019/3/18
6
文言知识
• 断句难点 •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 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 •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 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察其徼。”
2019/3/18
7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卷 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 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 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 《老子》或《道德经》。《道德 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2019/3/18 26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 作为老子“道”论的逻辑延伸,老子强 调阴、即柔弱的作用,提出了一套以贵 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法思想。他从农 业生产中发现,植物的幼苗虽然柔弱, 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当它壮大了,反 而接近死亡。他认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 度,最好是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 就不会转为坚强,即可避免走向失败、 死亡的结局。
2019/3/18 11
• 老子哲学本体论可叫做“道”论。“道” 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全书81章, 直接谈及“道”的有77章。“道”字出现 74次,运用形象、概念和推理方法,从不 同层面阐述关于“道”的哲学。 • 在老子看来,“道”乃是勉强提出的 一个概念,而不是对世界本原的准确描述。 人们可以认识“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 表述“道”,但人们所认识到的内容,语 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道”本身。 《老子》第1章是全书的总纲,对“道”作 了扼要论述。
2019/3/18 18
• 这一章从‘道生一’到‘冲气以为和’讲‘道’是 万物的总根源。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只说明事物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分化 的过程。前人注解虽多,但失于穿凿,替老子说了 一些老子没有说过的话。可供参考,但不能当真。” 关键是“一生二”的“生”,是否像人一样去制作 一件器物?不是的。这里“一生二”,和“一到二” 是一个意思,不是任何人(神)的有意制作。万物 处于什么状态?在老子看来,万物都背负阴气而怀 抱阳气,阴阳二气交互影响形成和气;和气就是对 立面的统一,相反而相成。 • 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形成归根到底, 也是源于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例如,山的向日 面,即阳;山的背阳面,即阴。人们在生产实践中 提炼出抽象化的“阴”“阳”概念。
2019/3/18
4
文言知识
• 重点字词 •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 (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 意) •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 设关系)。 •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 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2019/3/18 5
文言知识
• 成语与格言 • ①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 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2019/3/18
30
无为而治
2019/3/18 31
◎价值观◎
•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 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 这个叫“以天合天”
2019/3/18
32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老子其人
2019/3/18
8
大道虚无
2019/3/18 9
《老子》的“道”论
•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大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者。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有些是阐述任继愈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是我 个人的看法)。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老子的事迹(《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 比孔子岁数略大,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 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有时称他为“老聃”。 “聃”指耳长,“老聃”即耳长的老者的俗称。据说 东周王室衰微,老子离职而去,不知所终。我赞同有 些学者的意见:《老子》不是老子亲自写成的,是他 的后学在战国时期写成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韵文体, 2019/3/18 10 它忠实地记录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2019/3/18 2
文言知识
• • • • • 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2019/3/18
3
文言知识
• 重点字词 •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 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 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 则)。 •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 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 《老子申韩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前551-前479年),他创立“私学”, 授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 孔子从人的亲情出发,倡导仁爱哲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道理平实、深刻。他不谈人的生死,“未 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不言“怪、力、乱、神” (《论语· 述而》)。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在形式上维护 西周的礼制,但灌注了新的思想,即仁爱思想,以达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相互和谐的社会境界。 • 所有这些主张,在老子看来,都是功利性的、世俗性的,不予肯 定。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 记· 老子申韩列传》)并认为像孔子这样直白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表现出“骄气”和“多欲”,应当把这些毛病去掉。“骄气”和 “多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功利化、世俗化。这很像是老 子的口吻。
2019/3/18 19
道法自然
2019/3/18 20
◎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 思想,处处提醒人们不要 走极端:
2019/3/18 21
第二章 功成弗居
• • • • •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